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mri檢查常規值

脊柱mri檢查常規值

發布時間:2021-02-28 12:32:30

1、腰椎MRI檢查報告單,給解讀一下

臨床只是懷疑,檢查沒有問題啊,MR看的應該很準的
也許是腰肌勞損啊,腰肌纖維炎啊之類?
做做理療烤烤電試試也許能好

2、幫忙分析MRI脊柱掃描檢查結果

頸椎正常是有一個「C」形生理曲度的,現在通過檢查發現你生理曲度變直了,是頸椎的一種退行性改變,可能復和你平時不好的姿勢習慣有關。頸椎制有7個椎體,有5個椎間盤,現在你頸椎3,4和4,5之間的椎間盤向左後突出,壓迫了硬膜囊,但是脊髓內未見明顯異常信號,就是說脊髓受壓不明顯,你目前有頭百暈的症狀,可能有神經血管受壓的情況,導致腦供血不足,另外血壓升高也不排除是由這個引起的。建議你目前積極治療頸椎病,去度專業醫院,看通過治療後這些症狀是否能改善。

3、頸椎的核磁共振都能看出哪幾項指標?

磁共振成像術(MRI)也有稱之為核磁共振,英文縮寫為MRI。其基本原理是在強大磁場的作用下,記錄組織器官內氫原子的原子核運動,經計算和處理後獲得檢查部點陣圖像。

檢查目的:

顱腦及脊柱、脊髓病變,五官科疾病,心臟疾病,縱膈腫塊,骨關節和肌肉病變,子宮、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腎、胰等部位的病變。

優點:
1.MRI對人體沒有損傷;

2.MRI能獲得腦和脊髓的立體圖像,不像CT那樣一層一層地掃描而有可能漏掉病變部位;

3.能診斷心臟病變,CT因掃描速度慢而難以勝任;

4.對膀胱、直腸、子宮、陰道、骨、關節、肌肉等部位的檢查優於CT。

缺點:

1.和CT一樣,MRI也是影像診斷,很多病變單憑MRI仍難以確診,不像內窺鏡可同時獲得影像和病理兩方面的診斷;

2.對肺部的檢查不優於X線或CT檢查,對肝臟、胰腺、腎上腺、前列腺的檢查不比CT優越,但費用要高昂得多;

3.對胃腸道的病變不如內窺鏡檢查;

4.體內留有金屬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注意事項:

1.檢查前須取下一切含金屬的物品,如金屬手錶、眼鏡、項鏈、義齒、義眼、鈕扣、皮帶、助聽器等;

2.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禁止做MRI檢查;

3.做盆腔部位檢查時,需要膀胱充盈,檢查前不得解小便。有金屬節育環者須取出才能進行;

4.體內有彈片殘留者,一般不能做MRI;

5.手術後留有金屬銀夾的病人,是否能做MRI檢查要醫生慎重決定;

6.胸腹部檢查時,要保持呼吸平穩,切忌檢查期間咳嗽或進行吞咽動作;

7.MRI對飲食、葯物沒有特別要求;

8. 檢查時要帶上已做過的其他檢查材料,如B超、X線、CT的報告。

核磁共振檢查對中樞系統(腦梗塞)、椎體疾病(腰椎胸椎脊椎等積水性病變)、腹部(肝、膽等)、關節部位病症等最合適。
核磁共振和CT都有其適應症,選擇的原則是先簡單、後復雜,也就是說,當CT(做一次頭部CT需350元左右)能解決問題的,就不應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不論有多先進,也只起到幫助診斷的作用"。
成本不是很好計算,可能不超過500元,但有的可能也會超過。

4、脊柱MRI檢查的臨床意義

<

5、腰椎磁共振(MRI)檢查結果,幫忙看看

【1、L2、3椎體上緣許莫氏結節形成。】屬於正常的發育變異,一般不引發症狀。
【2、L5/S1椎間盤向左後方突出,硬膜囊受壓,左側惻隱窩變窄。】如果伴有左下肢的麻痛無力症狀,特別是足部,就值得注意,並且有臨床意義。
【3、L2-5椎間盤有不同程度向後中央型突出,硬膜囊受壓,部分雙側惻隱窩變窄。】這一條的意義和上一條類似,注意下肢症狀。
【4、腰椎退行性變。】正常老年性改變
【5、T9水平椎管後緣小結節樣骨性信號影,黃韌帶鈣化或骨化。】沒有對脊髓產生壓迫,不引起肚臍周圍的感覺障礙,可以不理會。

6、醫學核磁共振報告中的數值有什麼意義?比如T1,T2,還有MRI的數值。數值的高低代表什麼?

T1、T2的意義是用來判斷是否病變的一個參數,因為病變組織的T1、T2值與正常組織的值不同。

MRI就是核磁共振,數值是它的強度,越大的機器越好越貴。

T1加權像、T2加權像為磁共振檢查中報告中常提到的術語。

與核自旋有關,T1是縱向弛豫,T2是橫向弛豫。

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核磁共振波譜學是光譜學的一個分支,其共振頻率在射頻波段,相應的躍遷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級上的躍遷。

(6)脊柱mri檢查常規值擴展資料

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自旋

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運動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運動的情況不同,它們可 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數I來表示。自旋量子數與原子的質量數和原子序數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I值為零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種非自旋的球體,I為1/2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種電荷分 布均勻的自旋球體,1H,13C,15N,19F,31P的I均為1/2,它們的原子核皆為電荷分布均勻的自旋 球體。I大於1/2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種電荷分布不均勻的自旋橢球體。

核磁共振現象

原子核是帶正電荷的粒子,不能自旋的核沒有磁矩,能自旋的核有循環的電流,會產生磁場,形成磁矩(μ)。

μ=γP

式中,P是角動量矩,γ是磁旋比,它是自旋核的磁矩和角動量矩之間的比值,因此是各種核的特徵常數。

當自旋核(spin nuclear)處於磁感應強度為B0的外磁場中時,除自旋外,還會繞B0運動,這種運動情況與陀螺的運動情況十分相像,稱為拉莫爾進動(larmor process)。自旋核進動的角速度ω0與外磁場感應強度B0成正比,比例常數即為磁旋比(magnetogyric ratio)γ。式中ν0是進動頻率。

ω0=2πν0=γB0

原子核在無外磁場中的運動情況如下圖,微觀磁矩在外磁場中的取向是量子化的(方向量子化),自旋量子數為I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只可能有2I+ l個取向,每一個取向都可以 用一個自旋磁碟子數m來表示,m與I之間的關系是

m=I,I-1,I-2…-I

原子核的每一種取向都代表了核在該磁場中的一種能量狀態,I值為1/2的核在外磁場作用下只有兩種取向,各相當於m=1/2 和m=-1/2,這兩種狀態之間的能量差ΔE值為

ΔE=γhB0/2π

一個核要從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必須吸收ΔE的能量。讓處於外磁場中的自旋核接受一定頻率的電磁波輻射,當輻射的能量恰好等於自旋核兩種不同取向的能量差時,處於低能態的自旋核 吸收電磁輻射能躍遷到高能態。這種現象稱為核磁共振。當頻率為ν射的射頻照射自旋體系時,由於該射頻的能量E射=hν射,因此核磁共振要求的條件為

hν射=ΔE(即2πν射=ω射=γB0) ①

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1H的核磁共振和13C的核磁共振。1H的核磁共振稱為質子磁共振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 PMR,也表示為1H-NMR。13C核磁共振(Carbon- 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 CMR,也表示為13C-NMR。

核磁共振飽和與馳豫

1H的自旋量子數是I=1/2,所以自旋磁量子數m=±1/2,即氫原子核在外磁場中應有兩種取向。1H的兩種取向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能級,在磁場中,m=1/2時,E=-μB0,能量較低,m=-1/2時,E=μB0,能量較高,兩者的能量差為ΔE=2μB0。

式①,式②說明:處於低能級的1H核吸收E射的能量時就能躍遷到高能級。也即只有當電磁波的輻射能等於lH的能級差時,才能發生1H的核磁共振。

E射=hν射=ΔE=hν0 ②因此1H發生核磁共振的條件是必須使電磁波的輻射頻率等於1H的進動頻率,既符合下式。

ν射=ν0=γB0/2π ③由式③可知:要使ν射=ν0,可以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應強度,逐漸改變電磁波的輻射頻率ν射,進行掃描,當ν射與B0匹配時,發生核磁共振。

與脊柱mri檢查常規值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