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麼測量脊柱生理彎曲度
第一,得出完整弧段的概念。在傳統的劃分中其生理彎曲只是完整弧段的一個部份,所以其生理彎曲只能夠反映到完整弧段的一個部份特徵。
第二,確立弧段相嵌的概念。在傳統的劃分中其生理彎曲是各自為證的,所以在研究各生理彎曲相互影響的過程中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理論依據,而在重新的劃分中就能夠體現著一個相互間的關系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一個很好的概念。
第三,建立脊椎生理彎曲的研究系數。在所有的椎體位置上都能夠得出相應的生理彎曲系數,這些系數為脊椎研究注入強大生命力,例如生理彎曲中的曲盡點、起曲點、止曲點、受力方向等等,我們在研究過程可以藉助相應的系數對整個脊椎作出全面的分析。
此外本書將分別組成人體脊椎生理彎曲上下段的椎骨段統稱為人體脊椎斜段,而斜段又分為前斜段和後斜段:前斜段是指其受力方向為向前的人體脊椎斜段;而後斜段是指其受力方向為向後的人體脊椎斜段。這樣的人體脊椎生理彎曲劃分同時也體現了人體脊椎弧段相嵌的概念,其價值的遠大就在於確定了局部椎骨的錯位現象會同時影響到兩個人體脊椎生理彎曲的正常形態,從而能夠為深入研究人體脊椎各生理彎曲之間的關系提供理論依據。
第四,處於曲盡點上的椎骨上下兩個關節面的受力位置是相同的,即曲盡點上的椎骨上下兩個關節面的受力位置都是在椎體的後部和椎弓的位置上,或者都是在椎體中部和前部的位置上。
2、人類脊柱的生理彎曲各位於何處?
一共4個生理彎曲,頸,胸,腰和骶尾彎曲,仰卧時,C3(第三頸椎)和L3(第三腰椎)位置最高,T5(第五胸椎)和S4(第四骶椎)最低。
3、脊柱正常的生理彎曲是怎樣的?
新生兒的脊柱是由胸椎後凸和骶骨後凸形成的向前彎曲,這兩個彎曲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胸腔、盆腔對臟器的容量。嬰兒出生時,頸部始呈稍凸向前的彎曲,當生後3個月,嬰兒抬頭向前看時,即形成了永久性向前凸的頸曲,以保持頭在軀乾的平衡。在生後18個月幼兒學習走路時,又出現了前凸的腰曲,使身體在骶部以上直立。這樣脊柱出現了人類所特有的4個彎曲,其中兩個原發後凸,兩個繼發前凸。胸椎的後凸是由胸椎椎體前窄後寬的結果,而頸部的繼發前凸主要是由椎間盤的前寬後窄來構成的,其椎體則前後等高或前方稍矮。腰椎的前凸則除了椎間盤的前高後矮外,腰4及腰5椎體亦變得前高後矮,腰3椎體不定,仍多為方形,而腰1、2椎體仍適應胸腰段的後凸而呈後高前矮形態。腰椎曲度在性別上有一定的差異,女性的一般較男性的為大。腰椎正常生理曲度的存在,是脊柱自身穩定和平衡的表示。
4、脊柱生理彎曲包括哪一些
脊柱有四個生理彎曲,頸前區、胸椎後區、腰椎前區和骶尾椎的後區。這四個優美的生理弧度呈S型。那麼為什麼不長直了,而要長一個S型的形狀呢,這是因為我們的人體在行動的時候需要減震的功能。從這四個生理彎曲,這個角度來看,它是一個彈簧的功能,那麼同時吸收這些震盪的能量,同時它有保護的作用,這樣四個生理彎曲起了不同作用,我們的頸椎朝前彎曲是為了托住我們的頭顱,胸椎要往後彎曲,這是因為它的前方有心臟,有肺,縱隔等重要的這些器官。腰椎往後生理彎曲是因為我們在坐的時候,站立行走的時候我們的重心實際上是落在我們骶骨前面的,大概7米的地方,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人體的重心。
5、有關人體的四個生理彎曲
人體四個生理彎曲:向前凸的頸曲與腰曲,向後凸的胸曲與骶曲。
人體的脊柱由7節頸椎、12節胸椎、5節腰椎和一塊骶骨及尾骨組成,每節椎體之間通過軟骨和椎間盤連接。在人體結構中,脊柱就像一個大型的彈簧,具有緩沖壓力、減弱震盪的作用,還能保護大腦和內臟,脊柱存在四個生理彎曲,這些生理曲度擴大了軀乾重心在基底的面積,從而加強了直立姿勢的穩定性,對人體有巨大的保護作用。
正常的脊柱在矢狀面上有四個彎曲,頸段呈前凸狀態,胸段是後凸,彎曲段在T2~T12,T7是彎曲的頂點,腰椎是前凸,L3的彎曲頂點,骶椎呈後凸。這四個彎曲是人類特有,從直立行走開始進化而來,使我們的脊柱成為一個柔韌而有力的結構,既是頭、內臟的等器官的支柱,又可以緩沖外力對脊髓、大腦的震動。
頸椎的生理曲度形成於出生後的6個月內,與重力、和姿勢有關,寶寶做抬頭的動作,經常爬行,有助於生理曲度的形成。正常的生理曲度是以17cm為半徑的圓弧曲度,當曲度增加,柔韌度也增加,承重力減弱;當曲度減少,柔韌性也減弱,承重力增加;當發張時,柔韌性減弱,承重力也減弱。不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椎體邊緣容易長骨刺,椎間盤受力不均易發生膨出、突出,甚至椎管狹窄。
擴展材料:
脊柱異常生理彎曲的危害:
胸椎生理曲度形成於胎兒時期,但很容易受後天影響,如日常坐姿不正、站姿不正,胸椎後凸的增大會使腰曲增大,頸曲減小,我們知道人體的內臟大部分在胸椎這段位置,所以胸椎變形會壓迫胸腔臟器,產生一系列健康問題,如胸悶氣短、易受風寒、疲倦乏力、消化不良、氣管炎、支氣管炎、胰臟功能失調等,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
腰椎曲度在6~8歲間完全成熟,寶寶的爬行有助於腰椎曲度的形成,脊椎曲度即有柔韌性又有彈性,承重能力也很好,但是因為一些不良習慣、慢性勞損等使腰椎曲度發生變化,他的承重能力和穩定性就會減弱,因力學代償的作用,人體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引起腰椎間盤變得受力不均,溜出纖維環就造成腰椎間盤突出、膨出,甚至滑脫等症。
骶骨的生理曲度是向後凸的,幾乎是不動的,但是當不良習慣或者外力的作用,使骶骨左右傾斜、旋轉,與它相連的腰椎就會出現側彎或者扭曲,從而引起很多疼痛問題。
6、脊柱性生理彎曲名詞解釋
脊柱正常有四個生理彎曲,分別是頸胸腰骶,頸椎的曲度向前,胸椎曲度向後,腰椎曲度向前,骶椎曲度向後。從側面看脊柱呈現一個S型,這樣的生理彎曲存在增加脊柱的彈性,緩沖振盪,減少運動和日常動作對腦和脊髓的沖擊。
一方面輔助形成胸廓,腹腔,盆腔,容納各種臟器,另一方面,增加了人體直立行走時的穩定性,增加了脊柱的活動度,是人類進化的結果。
正常情況下人的脊椎是S型的,脊椎是有生理性彎曲和病理性彎曲引起的,生理性彎曲通常是由於不良的坐姿或者是缺鈣等引起的脊柱彎曲,像這種是可以通過矯正坐姿以及行走的姿勢來矯正的,如果比較嚴重的話,最好是去正規醫院進行檢查,平時適當的補鈣,對身體健康的好處也是很多的。
(6)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擴展資料:
脊柱彎曲異常是常見的脊柱發育畸形。按病因可分為先天性、病理性、特發性和姿勢性四種。在兒童少年中多見姿勢性脊柱彎曲異常,由從事學習和活動時身體姿勢經常不端正造成。
人體脊柱在冠狀面上沒有彎曲,但是在矢狀面上觀察,脊柱有四個生理性彎曲,分別是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其中,頸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後。人體脊柱生理彎曲度是適應直立功能的結果。
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運動越來越少,尤其是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經常使用電腦、習慣高枕頭睡覺等等原因,可以造成頸椎過度前屈,從而造成頸椎、腰椎生理曲度變直。生理曲度變直是頸椎和腰椎退行性病變的結果,已經屬於頸椎病、腰椎病的范疇。
臨床症狀分為脊柱側彎,脊柱向一側彎曲成弧形或S形;脊柱後凸,即駝背;脊柱前凸;平背,即直背,脊柱缺少正常的生理性彎曲。嚴重者無法從事某些專業的學習和工作。
7、脊柱的生理彎曲是如何形成的?
新生兒的脊柱是由胸椎後凸和骶骨後凸形成的向前彎曲,這兩個彎曲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胸腔、盆腔對臟器的容量。嬰兒出生時,頸部始呈稍凸向前的彎曲,當生後3 個月,嬰兒抬頭向前看時,即形成了永久性向前凸的頸曲以保持頭在軀幹上的平衡。在生後的18個月幼兒學習走路時,又出現了前凸的腰曲,使身體在骶部以上直立。這樣的脊柱出現了人類所特有的4 個矢狀面彎曲:兩個原發後凸和兩個繼發前凸。胸椎的後凸是由於胸椎椎體前窄後寬的結果,而頸部的繼發前凸主要是由椎間盤的前寬後窄來構成的,其椎體則前後等高或前方稍矮。腰椎的前凸則除了椎間盤的前高後矮外,腰4 及腰5 椎體亦變得前高後矮;腰3 椎體不定,仍多為方形,而腰1、腰2 椎體仍適應胸腰段的後凸而呈後高前矮的形態。
完成四個彎曲的人類脊柱在站立位時,重力線應通過每個彎曲的交接處,然後向下以髖關節稍後方,膝踝關節稍前方而達地面。
腰椎前凸在每個人並不一致,女性前凸較大。青年性圓背患者,或老年性駝背患者,為保持直立位,腰椎前凸亦增加。老年人椎間盤退變後頸椎及腰椎前凸可減少。脊柱的彎曲可協助椎間盤減少振盪,但卻使支撐力減少,在彎曲交界處容易損傷(如胸12,腰1)及慢性勞損(如腰4、腰5)成為腰痛的易發病處。
脊柱的前凸增加稱前凸,常見於腰椎及骶骨水平位的人。過大的弧形後凸常見於胸部,如為驟彎則稱為成角畸形,常見於骨折、結核。向側方的脊柱彎曲稱為側凸。這些都影響脊柱的承重和傳遞功能,故為病理狀態,可導致腰痛。
人類直立運動已有約300 萬~ 500 萬年的歷史,但直立後的脊柱仍不能完全適應功能的需要,特別是腰骶交界處的慢性勞損,常為腰痛發病的基礎。
8、正常成人的脊柱有幾個生理彎曲?
「脊柱」與「脊椎」在組織的形成上也是有所不同的,「脊柱」是由骨盆椎骨及其周圍軟組織共同構成的,即除椎骨外,還包括椎管內脊髓、韌帶、椎體間的椎間盤以及椎管外的神經、血管、肌肉、關節囊等軟組織;而「脊椎」則只是由椎骨和椎間盤兩者組成的。
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脊柱,位於我們人體的背部中央,構成人體的縱軸。由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和腰椎5塊)和1塊骶骨、2-4塊尾椎組成。它們之間依靠韌帶、椎間關節連結。
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脊柱,正面看應該是筆直的,因為它的四周有堅強的韌帶和肌肉附著。例如,貫穿全長的有能棘肌,各棘突、橫突棘肌和間肌等,共同維持脊柱的穩定。而且,這些韌帶、肌肉和背部、腹部的各種大小肌群密切配合,協同作用,使脊柱能靈活自由地後伸、前屈、左右側彎和轉體。
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脊柱,側面看卻是彎的,有頸、胸、腰、骶四個彎曲。其中,頸曲前凸,胸曲後凸,腰曲前凸,骶曲後凸。這些生理彎曲適合人的直立時,重心穩定的需要。而且它等於使軀體按上了彈性裝置,走、跑、跳時產生的震動,能通過它減弱和消失,從而使腦和心、肝、腎等生要內臟得到保護。這些生理彎曲隨著生長發育而逐步形成。新生兒的脊柱幾乎筆直;生後2-3個月,隨著抬頭、轉著等頸部活動,出現頸曲;7-9個月時嬰兒會坐,由此出現胸曲;幼兒開始站力和走路後,出現腰曲和骶曲。不過,頸、胸曲要到7歲才定型;腰曲的定型則要到青春早期。及時基本定型,這些生理性彎曲通常還很不穩因,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出現脊柱彎曲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