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T,MR,DR,CR,DSA等簡稱分別代表什麼?
在腦出血、腦梗以及脊柱畸形、椎間盤突出等檢查比較常用。CR( Computed Radiography), 計算機X線攝影。
CR的工作原理: 第一步、X線曝光使IP影像板產生圖像潛影;第二步、將IP板送入激光掃描器內進行掃描,在掃描器中IP板的潛影被激化後轉變成可見光,讀取後轉變成電子信號,傳輸至計算機將數字圖像顯示出來,也可列印出符合診斷要求的激光相片,或存入磁帶、磁碟和光碟內保存。CR系統結構相對簡單,易於安裝;IP影像板可適用於現有的X線機上,直接實現普通放射設備的數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為醫院帶來很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降低病人受照劑量,更安全。CR對骨結構,關節軟骨及軟組織的顯示明顯優於傳統的X片成像;易於顯示縱膈結構,如血管和氣管;對肺結節性病變的檢出率高於傳統X線成像;在觀察腸管積氣、氣腹和結石等含鈣病變優於傳統X線圖像;用於胃腸雙對比造影在顯示胃小區,微小病變和腸粘膜皺襞上,CR(數字胃腸)優於傳統X線圖像。DR(Digital Radiography), 數字化X 線攝影,系統由數字影像採集板(探測板,Flat Pannel Dector, 就其內部結構可分為CCD、非晶硅、非晶硒幾種)、專用濾線器BUCKY數字圖像獲取控制X線攝影系統數字圖像工作站構成。其工作原理是在非晶硅影像板中,X線經熒光屏轉變為可見光,再經TFT薄膜晶體電路按矩陣像素轉換成電子信號,傳輸至計算機,通過監視器將圖像顯示出來,也可傳輸進入PACS網路。DR 技術從X 線探測器成像原理可分為非直接轉換和直接轉換兩類。第一代非直接轉換採用的增感屏加光學鏡頭耦合的CCD(電荷耦合器)來獲取數字化X線圖像。第二代是採用直接轉換技術,即平板探測器。X線數字圖像的空間解析度高、動態范圍大,其影像可以觀察對比度低於1%、直徑大於2MM的物體,在病人身上測量到的表面X線劑量只有常規攝影的1/10。X線信息數字化後可用計算機進行處理。通過改善影像的細節、降低圖像雜訊、灰階、對比度調整、影像放大、數字減影等,顯示出未經處理的影像中所看不到的特徵信息。藉助於人工智慧等技術對影像作定量分析和特徵提取,可進行計算機輔助診斷。
DSA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通過注入造影劑讓血管成像,比如介入檢查就會運用這種技術,在腦血管、冠狀血管(營養心肌的血管)等運用較多,可以避免骨骼、臟器的影響,比較直觀的判斷血管的走形及變化情況。同時,還可以在顯影的同時向病變部位注入葯物,這樣也可起到治療的效果,不過這就要算介入治療的領域了。
其他的影像學檢查還有超聲顯像、鉬靶X線、放射性核素顯像、內鏡檢查等,對於各種疾病都有其相應的作用。
還有,之前介紹的X線、CT、DSA這樣的檢查都是有輻射的,長時間接觸對人體有不好的影響,MRI對人體是沒有損害的,但是價錢比較昂貴,而且,
2、我在醫院拍的CT DR 檢驗報告單上面寫著: 檢查方法及部位: 胸部後前位片(DR)
從胸部DR的描述和結論來看,胸部是沒有明顯異常發現的。不知道你是在什麼時候做過胸部CT,如果時間比較長了,可以再做一次胸部CT,如果還是沒有問題,我建議你看看在呼吸系統疾病方面比較有研究的中醫生。
3、強直性脊柱炎早期,做DR檢查有可能看不出問題嗎?
一般骨頭的病變的話x線就是可以檢查出來,這樣的話還是比較早的話就是要及時的檢查出來,x線是沒有看到的話就是要檢查ct
4、CT和DR的區別
1、定義不同
CT是電子計算機斷層攝影, DR是數字化X線攝影。
2、原理不同
CT是通過計算機後處理得到的重建圖像,兩者的原理都是通過X線檢查,然後發現病變,作出診斷。但是CT和DR的區別在於CT檢查是計算機後處理,然後可以得到三維重建,比較適合於全身各部位的檢查。
3、用途不同
DR主要用於常規的胸片檢查,然後四肢骨骼外傷、腫瘤這方面檢查。而CT適合於全身各部位的檢查,對病變大小、范圍、性質要比DR精確的多,診斷也更具體、詳細、優越。
(4)隱形脊柱裂CTDR表現擴展資料:
CT檢查主要分為:
1、CT平掃---從頭到腳,包括頭頸、胸部、腹部、脊柱、盆腔、四肢等部位均可檢查;
2、CT增強掃描--應用血管內對比劑的掃描。經靜脈注入含碘有機化合物即造影劑,一般增強掃描用造影劑快速靜脈注射,使血中含碘量維持一定水平,器官和病灶影像增強而顯示更清楚。
3、CT引導下穿刺活檢—CT精準定位,穿刺肺內可疑惡性結節灶,經病理活檢了解結節良惡性,減少病人手術帶來的痛苦。
5、請問專家,我的孩子8周,眼睛正在散瞳,今天做了X光檢查脊柱,對她眼睛有影響嗎?應該怎樣使她恢復!
射線診斷檢查包括普通X射線拍片、胸透、CT、CR、DR片等。統計數據顯示,市民接受的人工輻射88%來自射線照射。射線可使人體免疫力下降,造成胎兒畸形,可誘發白血病、癌症等疾病,人體對射線敏感的部位有甲狀腺、胸腺、性腺等。國家衛生部1997年頒布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第25條就明確規定:「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診斷治療時,應當按操作規程,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臨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如眼睛、甲狀腺、性腺等),應當進行屏蔽防護;對孕婦和嬰幼兒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事先告知對健康的影響。」據了解,民進廈門市委委員邱諒平就提出了在全市醫院推廣防護服的建議。
醫務人員提醒,做X光等集體檢查時,他人不要同時待在放射室里,放射室的門必須緊閉。兒童、孕婦盡量不做射線檢查,育齡婦女月經來潮後10天內不做射線檢查。患者有權拒絕不必要的X線、CT等檢查,有權要求醫院採取必要防護措施,有權向上級主管部門投訴。
X光檢查作為一種常見的醫學診斷手段在國內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盡管大部分患者知道輻射對健康有一定危害,但都認為其危害微乎其微,為了治病也習慣於暴露在X光射線之下。
然而,專家指出,X射線檢查對人體有損傷,射線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險性越大,因此國家衛生部早在2002年頒發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中就明確規定,醫務人員應對受檢者進行必要的防護。但是令人感到震驚的是,目前大部分的醫院都在違規操作,「病人無任何防護進行X射線檢查」似乎已成慣例,而鮮有人意識到其中的危害,事實上大多數的患者恐怕都不知道衛生部有這個規定存在。
【周末報報道】 X光檢查作為一種常見的醫學診斷手段在國內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盡管大部分患者知道輻射對健康有一定危害,但都認為其危害微乎其微,為了治病也習慣於暴露在X光射線之下。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1月1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衛生防護所主任技師杜國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的最新的研究結果估算,以一座1000萬左右人口的城市為例,每年大約會有350人左右可能因照射X光誘發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遺傳性疾病。在X光、CT檢查比較普遍的日本,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中3.2%是由這兩種檢查造成的。
有專家指出,X射線檢查對人體有損傷,射線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險性越大,因此國家衛生部早在2002年頒發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中就明確規定,醫務人員應對受檢者進行必要的防護。但是令人感到震驚的是,目前大部分的醫院都在違規操作,「病人無任何防護進行X射線檢查」似乎已成慣例,而鮮有人意識到其中的危害,事實上大多數的患者恐怕都不知道衛生部有這個規定存在。
醫院態度:病人穿防護服還怎麼檢查?
記者查閱了《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其中第二十五條規定:「從事放射診斷、治療的單位,應當制定與本單位從事的診斷、治療項目相適應的質量控制實施方案,遵守質量控制監測規范。放射診斷、治療裝置的防護性能和與照射質量有關的技術指標,應當符合有關標准要求。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診斷、治療時,應當按照操作規程,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鄰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組織應當進行屏蔽防護;對孕婦和幼兒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事先告知對健康的影響。」
然而記者在醫院遇到的真實情況卻是:放射科的醫生將患者領至儀器前面,要求患者胸部緊貼儀器站好,然後醫生走出房間,關上厚實的防護門,進入被鉛玻璃隔開的有安全保障的房間里操作儀器,留下沒有佩戴任何防護裝備的患者接受X射線照射。
記者以患者的身份打電話到幾家大醫院的放射科詢問防護措施的事情。一家中醫院放射科的醫務人員在接到電話後愣了一下,似乎對記者所提的問題表示驚訝。之後她勸記者放心:「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照射X光,並沒有多大危害,這在醫院里是常事。普通的病人來照X光一般都不穿防護衣的。況且現在的儀器比以前先進了,對射線光束的控制很精確,不會照射到非檢查部位。只有孕婦才會對其腹部進行遮蓋。」而另一家大醫院放射科的醫務人員則對記者的提問感到可笑,他們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一個規定」,認為「照X光必須身體緊貼儀器,如果穿了防護服,還怎麼檢查?」
國內胸透使用率為發達國家300多倍
記者通過調查證實了醫院的違規操作確實普遍存在,看來,大多數人對於X光的危害的確相當漠視。
那麼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提出的一座千萬人口城市每年有350人因照射X光誘發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遺傳性疾病的數據,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呢?記者就此專門請教了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放射防護科的科長於寧樂醫生。
「其實放射學檢查致癌是一個『概率』的問題,具有隨機性效應,不一定攤到誰的頭上。」於寧樂向記者解釋,「350人致癌這個結果是用人口乘上一定的比率得出的。對於個體而言,因輻射致癌的幾率是隨機的,可能是0,也可能是100%。但是對於一個群體而言,患病率的增高是可以肯定的。」
普通人最常接觸到的輻射源就是X射線檢查與CT檢查。這種輻射能夠穿透細胞、破壞DNA,甚至誘發某些癌細胞。X射線會破壞細胞內部結構,對遺傳分子產生難以修復的終身性破壞。還有研究表明,X射線會破壞紅細胞,可能會誘發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盡管X射線中含有有害輻射,但是作為一種必須的醫療手段,X射線檢查在國內依然廣泛使用。尤其當患者的表面症狀不足以確診疾病時候,就需要採用X光和CT檢查來幫助醫生明確診斷。用X光檢查骨折是最常見的,此外它還能觀察到肺、肝、腎、脾等內臟異常情況;能發現肋骨、鎖骨、胸椎等骨骼腫瘤;還能發現胃潰瘍以及腸胃炎引起的黏膜腫脹、腫瘤等。CT檢查和X光的原理基本相同。
於寧樂告訴記者,我國以前對於X射線檢查是沒有限制的,近些年來,在有關專家的呼籲下,國家開始重視醫療輻射問題,出台了一系列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規定沒有被很好地實施。相比之下,國外在這方面要走在中國前面。人體各部位細胞對X射線的反應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為敏感。很多國家進行放射檢查時,都要求必須對非檢查部位尤其是性腺、甲狀腺進行屏蔽保護,以使放射損害降到最低。醫生如果有疏漏,都很可能因此被吊銷放射執照。美國、日本等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已淘汰胸透檢查,在為數不多的使用國家中,英國的使用頻率也僅為0.2%,而我國則高達61.8%!
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衛生防護所主任技師杜國生在披露X光危害時提到兩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2004年,北京一家醫院曾因為向澳大利亞發送未加防護拍得的X光片,受到澳大利亞檢疫部門的警告。而一位外籍孩子在國內醫院就診拍X光片檢查時,他跳下床拒拍,他認為在他們國家做拍片檢查時,都給病人圍上鉛圍裙。中外對受檢者保護的觀念差距可見一斑。
那麼X射線檢查的危害具體有多大呢?有專家曾經以最需要用X光檢查的骨科手術為例,推算了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接受照射的劑量。患者需要接受X射線檢查的次數為:診斷時一次(如果需要進一步確診則要加做一次CT)、手術後檢查骨骼復位情況一次(關節復位病人需要在手術中加做一次)、手術後一個月復查一次、術後三個月復查一次。這是基本的檢查次數,多則6次,少則4次,以後則按照骨折患者康復情況不同以及片子是否清晰需要重做、上下級醫院轉診重做等因素而定,一些病人起碼做到10 次以上。
拍攝一張X光胸片,當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時其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計量輻射度的單位)/小時,約為0.045毫西弗特/秒。以胸部肋骨骨折為例,拍攝一張胸片大約需要 0.5秒,因此接受一次胸部X射線檢查,患者要承受約為0.023毫西弗特的輻射量。按照六次X射線檢查,一個肋骨骨折的患者前後總共要承受0.138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
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准,輻射總危險度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說,身體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就會增加0.0165的致癌幾率。以此推算,一個肋骨骨折病人將增加約為千萬分之三點八的危險。
而對其他醫學檢查來說,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檢查要接受的輻射量為0.01毫西弗特,腹部為0.54毫西弗特,骨盆為0.66毫西弗特,腰椎為1.4毫西弗特,上消化道為2.55毫西弗特。以此推算,因為醫學檢查導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風險在千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之間。
孕婦兒童在輻射高危人群之列
盡管大部分的醫院在對普通病人進行X光照射的時候並沒有採取任何防護措施,但是對於孕婦,還是有所顧忌的,對其腹部進行遮蓋。於醫生建議孕婦應該盡量避免此類檢查,尤其是懷孕頭三個月的孕婦。因為此時是胎兒重要器官形成的關鍵時期,X光可能使這些尚未發育定型的細胞組織產生突變,胎兒先天畸形的發生率也會增高。還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如果因頭部受損傷做CT檢查,對以後的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有一定影響,而對空間識別能力則沒什麼影響。
除了孕婦之外,兒童也是輻射損傷的高危人群之一。從放射生物學理論分析,一種組織的放射敏感性與細胞的分裂活動成正比,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高峰期,細胞分裂活躍,較之成年人敏感得多,且年齡越小越敏感。如果短時間內接受較多次數的X光照射,危害就會慢慢累積,造成身體細胞不可彌補的損害,將來誘發癌症等病的幾率將大大增加。因此國家規定,未滿18周歲的人嚴禁從事與放射工作有關的職業。
如果說患方只是偶爾接觸X射線的話,那麼作為醫方的放射科醫務人員受到輻射損害的可能性更大,盡管他們採取了一些防護措施。衛生部法監司公共衛生處負責人表示,衛生部曾對國內 15個省市的醫院進行監測,記錄顯示,醫療界人員接受輻射的程度居各行業之首,醫學輻射是目前輻射污染的主要來源,醫務人員由於接觸射線的時間長、頻率高、距離短,他們受輻射的強度比傳統核工業的工作人員還要高。
醫務人員短期接觸大劑量的射線,會發生急性皮膚燒傷、壞死、放射性皮炎、眼球晶體渾濁繼發的白內障;長期低劑量的輻射,發病則一般在幾年甚至十幾年後,可能發生白血病、其他腫瘤、胎兒的畸變等。然而對於醫療輻射的危害,很多醫生自己都沒有足夠的防護意識,雖然醫院也提供了相應的防護措施,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些醫務工作者會因為麻煩而不願使用。不少在X光機下進行骨科手術和手法復位的醫生,手臂上的汗毛全部脫光,這表明輻射已經對身體產生危害了。
標准形同虛設 胸透遭到濫用
導致X射線輻射危害比率上升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呢?「其實問題並非出在缺少標准!」於寧樂認為,我國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放射衛生防護標准已與國際接軌,並無什麼兩樣。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標准卻常常形同虛設,拍胸片享受到屏蔽保護的患者寥寥無幾。更有甚者,有時體檢時,醫生為節約時間,甚至要求幾個體檢者同時進入拍片室,一人拍片其他人未加任何防護地在一旁等候。「醫院可能認為患者是偶爾來做一次X光檢測,即使沒有防護,危害也不大。但實際上,醫務人員並不能因為受檢者僅僅是來醫院檢查一次而忽略對他們的防護。」
「還要嚴格控制X射線檢查的適應症!」於寧樂指出,接受輻射劑量的大小取決於放射科醫師,而是否需要接受放射學檢查,則完全由臨床醫生決定。有些醫院的醫務人員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濫用X射線檢查,本來病人完全沒有必要接受X射線照射的,結果醫生為了多收醫療費,無端讓病人接受照射。作為醫療工作者,應該時刻站在患者的立場為患者著想,能用B超檢查的盡量別用X射線檢查;非用不可的,也應該選擇輻射劑量相對較小的X光片,而避免使用X光透視。
生活中明顯濫用X射線檢查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年孩子的入學檢查、學生升學檢查、從業檢查、單位體檢,沒有一項能離開了X光胸透。而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新頒布的《電離輻射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准》(GB18871-2002)規定:「X射線診斷的篩選普查應避免使用透視方法」。我國和國際的兒童放射衛生防護標准也明確規定,「不能把肺部的常規檢查作為幼兒和青少年的常規檢查項目,如每年的體檢。」但在我國,尤其是生活在經濟狀況較好的城市裡的人群,「胸透」已經成為了體檢的「保留節目」,而這種做法在國外早已被摒棄。
「患者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拒絕不合理的醫療照射。」於寧樂擔憂,目前患者當中缺乏防護意識的人比比皆是,有些患者甚至自己當起了自己的醫生,在缺乏相關知識的情況下盲目地主動為自己選擇X射線檢查。還有就是患者的家屬,沒有特別需要陪護的患者,家屬不必一起跟去做檢查,這樣受輻射是完全不必要的。
不過,人們也不必因為擔心輻射而拒絕必要的X光和CT檢查,更不必為此連醫院放射科的區域都不敢進。拍胸片時,X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小時,距此兩米處則為80微西弗特(1毫西弗特=1000微西弗特)/小時,約為中心點的1/2000,此時的致癌幾率約為百萬分之一;而在距離中心點6米外的輻射為1.5 微西弗特/小時,約為中心點的五百萬分之一,致癌幾率更是微乎其微。
X光照射,必須穿防護服。看病的患者,有幾個在X光中見過防護服的?醫生都知道躲得遠遠的,但卻在學生、職工的常規體檢中加胸透。檢查時,又有幾個人能被醫生告知X射線的危害的呢?醫療器械,基本上代替的醫生的診斷,有人笑稱,現在的大夫,只要你背熟了你們醫院的庫存葯品名稱,就能看病了,賣葯,把病人推倒各種醫療器械那裡拍一拍、透一透,讓錢進腰包,就是每天上班要做的事,至於病人的安危,死不了就行,即使死了,也不是我那不痛不癢的診療的責任。這種狀況,不僅讓人感嘆,中國的醫療機構太需要改革了,他們抓住了「百姓唯一選擇地」的飯碗,沒有競爭,只有利益的誘惑,醫德醫風,從何談起呢?
肯定是對身體有影響的,盡量少做這些檢查。
6、L5隱形裂是什麼意思?
通俗點講就是第五腰椎有裂縫,但尚未骨折。修養段時間就行,不需特別注意啥,但是最好不要劇烈運動,以防再次受傷。癒合後基本不會有啥影響的
7、腰椎正側位DR:第1骶椎陰性脊柱裂。可以治癒么?
骶椎隱性裂屬於先天發育不良造成的,一般是不需要治療的。如果你有腰突症的症狀的話,也跟它無關。
8、肚腩周圍有硬塊醫生說是脊柱可能嗎,已經做了彩超,腹部ct,dr腹部平掃,腸鏡,胃鏡,都說沒事,可還
這么多檢查沒有事,應該沒事。不行換一家更好的醫院再就診。
9、醫院中的ct和dr有什麼區別?
CT掃描出來的是斷層圖像,器官之間無重疊,顯示清晰
DR是人體投影到一個平面的圖像,器官之間有重疊,顯示不如CT清晰,但整體觀比較強
對大部分病變而言,CT檢查優於DR,檢查費也貴一些
10、SPECT提示脊柱放射性分布不均勻是乳癌骨轉移的徵兆嗎?跪求!【乳癌術後四年】
骨顯像見骨代謝活躍".應該不能診斷骨轉移。
骨轉移主要靠影像學診斷。主要是X線和CT。
血清鹼性磷酸酶的升高和骨關節的疼痛常常是在影像學表現之前。骨掃描的異常也是。
不放心,可以在兩個月後查「骨顯像見骨代謝活躍」的部位的x片。
(劉小豐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