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會伴有哪些異常姿勢
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是由錐體外系受損引起的,會使患者維持各種體態姿勢的回能力降低,進而引起多答種異常姿勢。1.非對稱性姿勢:錐體外系具有調節肌張力、協調肌肉運動的作用,當其受損後會使肌肉運動不協調、肌張力異常。患者頭部不能保持正中位而常偏向一側,四肢常表現為一側屈曲、一側伸展,並伴有骨盆傾斜、脊柱側彎。當肌張力增高時,下肢出現硬性伸展交叉;當肌張力降低時,下肢則屈曲外展,最終出現不對稱姿勢。2.俯卧位屈曲姿勢:因錐體外系受損,患者不能維持正常體位姿勢,加之緊張性迷路反射影響,導致俯卧位異常姿勢出現。患者俯卧時,頭部不能抬起、脊柱及髖關節不能伸展、上肢不能支撐,而形成低頭、屈髖、屈膝的姿勢。3.肌張力低下姿勢:錐體外系受損,會使肌張力失去控制而出現異常。當肌張力低下時,患者全身軟弱無力而出現蛙狀姿勢或倒U狀姿勢,尤以安靜休息時明顯。4.其他姿勢:仰卧位時,因脊柱及髖關節伸展、頭背屈,患者會出現過度伸展姿勢;側卧位時,頭、頸及軀干過度後伸而形成角弓反張姿勢。
2、脊椎側彎Ⅱ度,嚴重嗎?
脊柱側彎的形成,有其內在的問題影響,長期的一個姿勢,腰腎的過渡虛弱,脊背的經絡不通,都是造成側彎的起因,要想改變側彎,就必須解決這些問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恢復,否則即便恢復脊柱,問題還是存在的。有辦法,可咨詢
3、脊柱呈S型側彎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摘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側彎中心】脊柱側彎(脊柱側凸)是一種症狀,原因很多,各有特點。為使治療有效,應該分清種類,有針對性治療。
脊柱側凸按照病因可以分為功能性或器質性兩種,或稱非結構性和結構性者:
(一)非結構性脊柱側凸
1.姿勢性側彎;
2.腰腿疼痛,如椎間盤突出症、腫瘤;
3.雙下肢不等長引起;
4.髖關節攣縮引起;
5.炎症刺激(如闌尾炎);
6.癔症性側彎。
非結構性脊柱側彎是指某些原因引起的暫時性側彎,一旦原因去除,即可恢復正常,但長期存在者,也可發展成結構性側彎。一般這種病人在平卧時側彎常可自行消失,拍攝X線片,脊柱骨均為正常。
(二)結構性脊柱側凸
1.特發性
最常見,占總數的75%-85%,發病原因不清楚,所以稱之為特發性脊柱側彎。根據發病年齡不同,可分成三類。
(1)嬰兒型(0~3歲) ①自然治癒型;②進行型。
(2)少年型(4~10歲)。
(3)青少年型(>10歲~骨骼發育成熟之間)。
上述三型中又以青少年型最為常見。
2.先天性
(1)形成不良型 ①先天性半椎體;②先天性楔形椎。
(2)分節不良型。
(3)混合型,同時合並上述兩種類型。
先天性脊柱側彎是由於脊柱在胚胎時期出現脊椎的分節不完全、一側有骨橋或者一側椎體發育不完全或者混合有上述兩種因素,造成脊柱兩側生長不對稱,從而引起脊柱側凸。往往同時合並其他畸形,包括脊髓畸形、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泌尿系畸形等,一般在X線片上即可發現脊椎發育畸形。
3.神經肌肉性
可分為神經源性和肌源性,是由於神經或肌肉方面的疾病導致肌力不平衡,特別是脊柱旁肌左右不對稱所造成的側凸。常見的原因有小兒麻痹後遺症、腦癱、脊髓空洞症、進行性肌萎縮症等。
4.神經纖維瘤合並脊柱側凸。
5.間質病變所致脊柱側凸
如馬方綜合征、先天性多關節攣縮症等。
6.後天獲得性脊柱側凸
如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脊柱結核、膿胸及胸廓成形術胸部手術引起的脊柱側凸。
7.其他原因
如代謝性、營養性或內分泌原因引起的脊柱側凸。
4、脊柱側彎跟睡姿有關嗎?
原因有哪些?
1、神經癱瘓性脊柱側彎。這種側彎最主要的是脊髓前角灰質炎後遺症,其次有腦癱後遺症等。
2、幼年患者的膿胸、結核性胸膜炎及在未成年患者胸壁上施行胸廓成形術,均可導致十分嚴重的脊柱側彎。
3、營養不良。佝僂病患者有發生脊柱側彎的可能,且多發生在胸椎上段。
4、神經刺激性脊柱側彎。如腰突症等病。
5、後天性下肢長短不齊者及放療後的脊柱側彎。嬰兒由於某種疾病接受放射治療,放射抑制了椎體的生長,這種抑制可能是嚴重的,因而可能引起嚴重的畸形。脊柱側凸俗稱脊柱側彎,它是一種脊柱的三維畸形,包括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上的序列異常。正常人的脊柱從後面看應該是一條直線,並且軀干兩側對稱。如果從正面看有雙肩不等高或後面看到有後背左右不平,就應懷疑「脊柱側
5、腦癱會引起脊柱側彎嗎
脊柱側彎抄跟很多因素有關,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疾病也可引起脊柱側彎,如:小兒麻痹、腦癱、脊髓空洞症、神經纖維瘤病、馬凡氏綜合症以及外傷或某些炎症性病變等。根據我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脊柱側彎在青少年發病率最高,據報道一般在1.0%-1.5%,女性高於男性。
6、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會出現哪些表現
1)異常的姿勢是影響和控制正常運動發育的關鍵
身體維持一定的姿勢,是產生自主運動和正常運動的基礎,不隨意運動型腦癱較早的表現為較多的異常姿勢,異常姿勢必然產生異常運動,影響和控制了正常運動的發育。主要異常姿勢有:
A非對稱性姿勢:由於錐體外系的損傷,常表現軀乾的扭轉,頭不能保持正中位而扭向一側,受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的影響,四肢常表現為一側屈曲、一側伸展,呈「拉弓射箭」或「茶壺狀」姿勢。非對稱姿勢常引起骨盆傾斜、脊柱側彎,張力高時下肢硬性伸展交叉;張力低下時,下肢屈曲外展。
B仰卧位呈過度伸展姿勢:仰卧位時,患兒脊柱與髖關節伸展,頭背屈,頭部與兩肩非對稱性後伸,側卧位時頭頸軀干過度後伸,呈角弓反張姿勢。
C俯卧位時呈屈曲模式:受緊張性迷路反射的影響,患兒不能抬頭,脊柱與髖關節不能伸展,上肢不能支撐,這種俯卧位低頭、屈髖、屈膝的原始反射控制的姿勢,即使年齡很大都會存在。
D張力低下的姿勢:部分患兒的張力低下,特別在安靜狀態下,表現為軟弱無力,如蛙狀姿勢、倒U狀姿勢。
E姿勢穩定性差:由於相反神經支配障礙,缺乏維持姿勢張力、關節固定、身體近位端同時收縮的能力,因而不能維持抗重力姿勢,不能維持中間體位,特別是頭部的控制調節能力最差,不能保持穩定的姿勢。
2)運動的不隨意和不自主運動增多是最主要的特徵
人的自主運動雖然由錐體系啟動,但必需錐體外系的參與,錐體外系損傷後,突出的表現為肢體運動的不隨意,出現不自主動作,可表現手足徐動、震顫、舞蹈等,這也是此型腦癱患兒的最主要特徵。這種不隨意動作在安靜時消失,在有意識動作時出現,表情奇特,擠眉弄眼,或哭或笑,想取玩具,手反而伸到相反方向,拿不到玩具;想拿食物送到嘴裡,可是頭卻轉到相反方向而吃不到食物;頭的控制能力差;頸部有不隨意動作,患兒有斜頸,頸不穩定,如令其伸展頸部或背屈頭部時,患兒卻出現頭前屈的相反動作;手指的不隨意動作多表現在抓物時,常常手指過度伸展,而後屈曲、不協調、不隨意動作;較小嬰兒在不隨意動作未出現前,多表現為肌緊張亢進,對聲音、光線、觸碰的感覺都過敏,呈現一種驚嚇反應,出現過度異常運動,這一點與感覺反應系統閾值低下有關系。
3)姿勢張力的波動性和肌張力障礙
不隨意運動型腦癱姿勢張力表現出明顯的動搖性,波動的程度受障礙的程度、刺激的強度、患兒的意志等因素的影響;患兒肌張力、僵硬度會很容易發生變化,並難以預料,在受到驚嚇、刺激、試圖完成某些動作或保持穩定時,容易出現突然的肌張力增高,全身肢體緊張;在完成某一動作時,會出現多個部位的聯帶運動;在安靜、情緒放鬆、姿勢穩定、睡眠時,姿勢張力明顯降低,緊張緩解。
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的不自主動作及異常姿勢等均和肌張力障礙、張力波動有密切關系。肌張力障礙可表現為局部肌肉或肌群的突然收縮,多見於面部與手指,如愁眉苦臉、擠眉弄眼的表情以及手指多餘的動作,出現奇特的誇張姿勢和動作。大的肌肉或肌群張力障礙時,可突然出現身體的體位改變、猛烈的肢體動作等。
4)運動障礙嚴重
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由於受到異常姿勢的控制,肌張力的波動,異常的不自主運動模式等影響,難以產生正常的自主運動,特別是由於頭的控制差,腰部無力,患兒到一、二歲,甚至六、七歲都不能很好保持坐位,所以此型腦癱的運動發育障礙的程度較為嚴重。而且運動障礙的部位廣泛,往往是全身性的,表現為四肢癱,且上肢障礙較下肢障礙嚴重。隨著病情進展,往往出現關節變形與肌肉攣縮,如:脊柱側彎,胸廓變形;肘關節、腕關節屈曲攣縮,腕屈曲,手指不能伸展;髖關節與膝關節攣縮形成內翻或外翻尖足;髖關節一側或兩側脫位。
5)障礙廣泛
不隨意運動型腦癱障礙廣泛,頭部的控制調節能力最差,多有視覺、聽覺、語言的障礙,患兒常常張口、流涎,攝食吞咽障礙,由於喉肌障礙,構音及發音障礙,患兒發音不清,語言不連貫,說話緩慢,拉長聲說話。由於身體一側間歇性收縮,扭轉側彎,患兒常伴有斜頸並繼發斜視,有些患兒呼吸異常,喘鳴,發音弱,由於心理緊張,發出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