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mri圖像特點
1、有多個成像參數,能提供豐富的診斷信息;無電離輻射,安全可靠;有極好的組織分辨能力;不需要注射對比劑,即可觀察心臟和血管系統;掃描(切層)方向靈活,能直接作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以至任何方向的斜切面等的斷層掃描。
2、掃描時間相等較長;空間解析度還不夠理想;鈣化灶及骨皮質病灶等的檢出敏感度不如CT;MRI徵象的特異性還不夠理想,大多數病理組織之間和不同病理過程之間的質子密度。
T1和T2值往往有較多重疊,其磁共振信號也較接近,因此,磁共振對大多數病變定性困難。磁共振圖像解釋應密切結合臨床資料和其它影像學檢查,才能做出更確切的診斷。
(1)脊柱核磁共振圖像解讀擴展資料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磁共振成像術(MR)。
MRI通過對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某種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使人體中的氫質子受到激勵而發生磁共振現象。停止脈沖後,質子在弛豫過程中產生MR信號。通過對MR信號的接收、空間編碼和圖像重建等處理過程,即產生MR信號。
2、圖片核磁共振圖說明得了什麼病什!
意見建議: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核磁共振成像術(MRI)或核磁共振CT。核磁共振適應症:神經系統的病變包括腫瘤、梗塞、出血、變性、先天畸形、感染等幾乎成為確診的手段。特別是脊髓脊椎的病變如脊椎的腫瘤、萎縮、變性、外傷椎間盤病變,成為首選的檢查方法。心臟大血管的病變;肺內縱膈的病變。腹部盆腔臟器的檢查;膽道系統、泌尿系統等明顯優於CT。對關節軟組織病變;對骨髓、骨的無菌性壞死十分敏感,病變的發現早於X線和CT。核磁共振檢查優點:1.對人體沒有損傷;2.能獲得腦和脊髓的立體圖像,不像CT那樣一層一層地掃描而有可能漏掉病變部位;3.能診斷心臟病變,CT因掃描速度慢而難以勝任;4.對膀胱、直腸、子宮、陰道、骨、關節、肌肉等部位的檢查優於CT。如果你想全面檢查,選擇核磁共振可以更清楚地看清楚腳的關節,韌帶和軟骨等,效果比其他成像檢查好。核磁共振價錢問題全國是沒有一定共同的定價的,由於各個地區的發展不同,由於醫院里的設備也差距比較大,在300~2000元之間~
3、關於脊柱外科核磁共振片子,看懂的進,必有重謝
看來頸椎椎管狹窄嚴重,引起了其中一段的脊髓受壓嚴重後的缺血改變,必須立即手術解除壓迫和缺血情況。否則,會高位截癱。
胸椎也有較重的變化,但還不到手術治療時機。
椎體終板炎屬於良性骨軟骨炎,不需要治療。但要找到原因,如長期服用激素、外傷等。
4、怎麼看核磁共振成像圖
在核磁共振成來像儀器下,患者躺在源圓柱形磁體內,暴露於強大的磁場。一旦暴露在磁場中,水分子的質子會排成一行,要是遭到無線電波的攻擊,它們會立即亂作一團,不成直線。在質子重新排列過程中,電腦會收集它們的信號,並加工成圖像。富含水的組織會發出更強烈的信號,在生成的圖像中看上去更亮,而骨骼相對較暗。這項技術用在此處是來描述大腦和頸部動脈的。在注射了用於對比的成像劑以後,放射線專家重復掃描,這時,成像劑在血管中移動,使他們可以看清楚造成中風、腦動脈瘤和各種外傷的堵塞物
5、核磁共振的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原子核自旋,有角動量。由於核帶電荷,它們的自旋就產生磁矩。當原子核置於靜磁場中,本來是隨機取向的雙極磁體受磁場力的作用,與磁場作同一取向。以質子即氫的主要同位素為例,它只能有兩種基本狀態:取向「平行」和「反向平行」,他們分別對應於低能和高能狀態。精確分析證明,自旋並不完全與磁場趨向一致,而是傾斜一個角度θ。這樣,雙極磁體開始環繞磁場進動。進動的頻率取決於磁場強度。也與原子核類型有關。它們之間的關系滿足拉莫爾關系:ω0=γB0,即進動角頻率ω0是磁場強度B0與磁旋比γ的積。γ是每種核素的一個基本物理常數。氫的主要同位素,質子,在人體中豐度大,而且它的磁矩便於檢測,因此最適宇從它得到核磁共振圖像。
從宏觀上看,作進動的磁矩集合中,相位是隨機的。它們的合成取向就形成宏觀磁化,以磁矩M表示。就是這個宏觀磁矩在接收線圈中產生核磁共振信號。在大量氫核中,約有一半略多一點處於低等狀態。可以證明,處於兩種基本能量狀態核子之間存在動態平衡,平衡狀態由磁場和溫度決定。當從較低能量狀態向較高能量狀態躍遷的核子數等於從較高能量狀態到較低能量狀態的核子數時,就達到「熱平衡」。如果向磁矩施加符合拉莫爾頻率的射頻能量,而這個能量等於較高和較低兩種基本能量狀態間磁場能量的差值,就能使磁矩從能量較低的「平行」狀態跳到能量較高「反向平行」狀態,就發生共振。
由於向磁矩施加拉莫頻率的能量能使磁矩發生共振,那麼使用一個振幅為B1,而且與作進動的自旋同步(共振)的射頻場,當射頻磁場B1的作用方向與主磁場B0垂直,可使磁化向量M偏離靜止位置作螺旋運動,或稱章動,即經射頻場的力迫使宏觀磁化向量環繞它作進動。如果各持續時間能使宏觀磁化向量旋轉90º角,他就落在與靜磁場垂直的平面內。可產生橫向磁化向量Mxy。如果在這橫向平面內放置一個接收線圈,該線圈就能切割磁力線產生感生電壓。當射頻磁場B1撤除後,宏觀磁化向量經受靜磁場作用,就環繞它進動,稱為「自由進動」。因進動的頻率是拉莫爾頻率,所感生的電壓也具有相同頻率。由於橫向磁化向量是不恆定,它以特徵時間常數衰減至零為此,它感生的電壓幅度也隨時間衰減,表現為阻尼振盪,這種信號就稱為自由感應衰減信號(FID, Free Inction Decay)。信號的初始幅度與橫向磁化成正比,而橫向磁化與特定體元的組織中受激勵的核子數目成正比,於是,在磁共振圖像中可辨別氫原子密度的差異。
因為拉莫爾頻率與磁場強度成比例,如果磁場沿X軸成梯度改變,得到的共振頻率也顯然與體元在X軸的位置有關。而要得到同時投影在二個坐標軸X-Y上的信號,可以先加上梯度磁場GX,收集和變換得到的信號,再用磁場GY代替GX,重復這一過程。在實際情況下,信號是從大量空間位置點收集的,信號由許多頻率復合組成。利用數學分析方法,如富里葉變換,就不但能求出各個共振頻率,即相應的空間位置,還能求出相應的信號振幅,而信號振幅與特定空間位置的自旋密度成比例。所有核磁共振成像方法都以這原理為基礎。
6、磁共振成像t1,t2,dwi,swi,的圖像怎麼區分
1、T1:又稱自旋晶格弛豫,指平行於外磁場B0方向的磁化矢量的指數性恢復的過程。
2、T2:又稱自旋弛豫,處於高能態的核自旋體系將能量傳遞給周圍環(晶格或溶劑),自己回到低能態的過程。
3、磁共振dwi是指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
4、SWI是磁敏感加權成像,英文全稱是: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意義:磁敏感加權成像對於顯示靜脈血管、血液成分、鈣化、鐵沉積等非常敏感。已廣泛應用於各種出血性病變、異常靜脈血管性病變、腫瘤及變性類疾病的診斷及鐵含量的定量分析。
(6)脊柱核磁共振圖像解讀擴展資料:
磁共振的醫療用途:
磁共振最常用的原子核是氫原子,即核質子(1H),因為它具有最強的信號,並且廣泛存在於人體組織中。影響Mr成像的因素有:(a)質子密度;(b)放寬管制的時間長短;(c)血液和腦脊液流動;(d)順磁性物質(e)蛋白質。
磁共振圖像的灰度特徵是磁共振信號越強,亮度越大,磁共振信號越弱,亮度越小,范圍從白色、灰色到黑色。
各組織MRI圖像灰度特徵為:脂肪組織、松質骨為白色;腦脊髓和骨髓呈白色和灰色;內臟和肌肉呈灰白色;液體,正常速度血流呈黑色;骨皮質、充氣肺和含氣肺呈黑色。
核磁共振的另一個特徵是流動的液體不產生稱為流動效應或流動空白效應的信號。所以血管是灰白色的管子,血液是黑色的,沒有信號。這使得血管可以很容易地從軟組織中分離出來。正常的脊髓被腦脊液(CSF)包圍,它是黑色的,有白色的硬腦膜和脂肪,使脊髓看起來像一個白色的強信號結構。
7、正常腰椎的核磁共振影像是怎樣的?
在核磁共振影像中,椎體松質骨高信號區呈白影,周圍的皮質骨為低信號區呈黑影後縱韌帶亦為低信號區呈黑影。髓核與周圍的低信號的纖維環相比,表現為較高信號呈白色(但較之椎體松質骨的高信號相對較弱)。以上相對關系在T1和T2加權圖像上會有不同的表現。脊髓表現為中等信號強度,呈灰白色。腦脊液及硬膜囊均表現為低信號強度,呈黑色。
在矢狀位像上,除了可以看到上述結構以外,還可以看到黃韌帶及硬膜外脂肪。其中硬膜外脂肪呈高信號強度,較易辨認。
8、腰椎的核磁共振成像圖片....請專家幫我看下
腰椎間盤突出症?腰4/5和腰5/骶1比較明顯,至於樓上說的佔位木有找到呵呵,而且佔位這個詞不能隨便說吧。
從這些片子的掃描部位和選擇區域你這個是不是 腰腿痛拍的?看片子如果病人有腰痛加上下肢尤其是小腿和足的症狀是正常的。腰椎的曲度變直、腰4/5和腰5/骶1椎間盤突出,希望能幫到你。
而且你應該介紹下現在患者主要症狀,才好給些別的建議呵呵,有時候影像學和臨床症狀不是完全相符的
9、請幫忙解釋下脊椎核磁共振報告
胸12,腰2、4椎體壓縮性骨折 腰2椎管有佔位
腰4/5椎間盤突突出
10、頸椎的核磁共振都能看出哪幾項指標?
磁共振成像術(MRI)也有稱之為核磁共振,英文縮寫為MRI。其基本原理是在強大磁場的作用下,記錄組織器官內氫原子的原子核運動,經計算和處理後獲得檢查部點陣圖像。
檢查目的:
顱腦及脊柱、脊髓病變,五官科疾病,心臟疾病,縱膈腫塊,骨關節和肌肉病變,子宮、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腎、胰等部位的病變。
優點:
1.MRI對人體沒有損傷;
2.MRI能獲得腦和脊髓的立體圖像,不像CT那樣一層一層地掃描而有可能漏掉病變部位;
3.能診斷心臟病變,CT因掃描速度慢而難以勝任;
4.對膀胱、直腸、子宮、陰道、骨、關節、肌肉等部位的檢查優於CT。
缺點:
1.和CT一樣,MRI也是影像診斷,很多病變單憑MRI仍難以確診,不像內窺鏡可同時獲得影像和病理兩方面的診斷;
2.對肺部的檢查不優於X線或CT檢查,對肝臟、胰腺、腎上腺、前列腺的檢查不比CT優越,但費用要高昂得多;
3.對胃腸道的病變不如內窺鏡檢查;
4.體內留有金屬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注意事項:
1.檢查前須取下一切含金屬的物品,如金屬手錶、眼鏡、項鏈、義齒、義眼、鈕扣、皮帶、助聽器等;
2.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禁止做MRI檢查;
3.做盆腔部位檢查時,需要膀胱充盈,檢查前不得解小便。有金屬節育環者須取出才能進行;
4.體內有彈片殘留者,一般不能做MRI;
5.手術後留有金屬銀夾的病人,是否能做MRI檢查要醫生慎重決定;
6.胸腹部檢查時,要保持呼吸平穩,切忌檢查期間咳嗽或進行吞咽動作;
7.MRI對飲食、葯物沒有特別要求;
8. 檢查時要帶上已做過的其他檢查材料,如B超、X線、CT的報告。
核磁共振檢查對中樞系統(腦梗塞)、椎體疾病(腰椎胸椎脊椎等積水性病變)、腹部(肝、膽等)、關節部位病症等最合適。
核磁共振和CT都有其適應症,選擇的原則是先簡單、後復雜,也就是說,當CT(做一次頭部CT需350元左右)能解決問題的,就不應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不論有多先進,也只起到幫助診斷的作用"。
成本不是很好計算,可能不超過500元,但有的可能也會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