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正常脊柱斷層CT

正常脊柱斷層CT

發布時間:2021-02-15 03:00:37

1、東軟ct-2000平掃正常斷層不出圖像為什麼

這是什麼東西

2、ct讀片數脊椎?

其實沒有什麼特定的方式:可以根據相鄰椎體的特點來確定其他椎體是哪個。第7頸椎棘突長,又叫隆椎。可以用它來往上數頸椎,還有第一肋骨接第一胸椎,第12肋骨消失後就是腰1,還有就是腰3橫突最長。

3、不明白CT斷層掃描是什麼意思?看了很多介紹都不明白,到底什麼是斷層掃描?舉例說明,通俗點,多謝。

CT斷層掃描就相當一把刀,把需要掃描的地方按需要分成很多很多相等的層內次,然後通過看這容側層次的平面圖片,通過空間想像能力恢復成完整的狀況。
舉例來說,肝臟的斷層掃描,就是通過超過30張的平面片,觀察肝總管,肝臟每個部位是否有沒有問題。

4、斷層拍片和CT有哪些作用?

對於腰椎滑脫的診斷方式中,斷層拍片、CT對峽部病變的診斷率較高,CT可明確有無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症並發症,椎管造影,核磁等檢查可根據需要選用。

5、CT是什麼?有那些功能?

CT(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是利用X線斷層掃描,電光子探測器接收,並把信號轉化為數字輸入電子計算機,再由計算機轉化為圖像,CT是一種無痛苦、無損傷、無危險、快速、方便,適合於任何年齡且准確性高的輔助檢查工具。CT於1970年在英國設計成功,1973年首次報告在臨床應用中對腦部疾病的診斷價值,自1976年綜合報告6500例癲癇患者的CT檢查結果以來,國內外已相繼開展此項檢查,大大提高了顱內病變(佔位性病變、血管病變、腦發育畸形及腦萎縮等結構性腦損害)的診斷水平,對癲癇病灶的立體定位、判斷病變病理特徵和病因 分析較為可靠。CT檢查包括CT平掃(即不注射造影劑的常規CT)和 CT增強掃描(即經靜脈注入造影劑進行掃描 的方法)。
由於CT的應用,癲癇的病因確診率大為提高,CT檢查不但能顯示出病變的部位、形態以及與周圍腦組織的關系,並以此做出定性分析,而且還能發現僅有密度上的改 變而無佔位效應的病變。CT發現癲癇患者的主要改變有 腦萎縮、腦新生物、腦梗死、腦發育異常、腦積水、鈣化 和動靜脈畸形等。

1、CT的特點:CT是計算機體層攝影的簡稱,1969年設計成功,具有檢查方便、安全、無痛苦、無創傷的特點。CT片圖像清晰、分辯力高、解剖關系明確、病態顯影清楚。

2、作腦部CT檢查的目的:很多原因均可引發癲癇病,比如腦萎縮、腦發育不全或遲緩、腦腫瘤、腦血管畸形、腦梗塞、腦積水、腦畸形、腦軟化、腦鈣化灶、未明原因或性質的高密度改變、低密度改變等等。如腦內有上述病變,CT檢查即可發現,如CT片顯示正常,一般可排除上述病變的存在。
CT(電子計算機體層成像)是70年代初放射診斷的一項重大突破,CT不是X線攝影,而是用X線對人體掃描,取得信息,經電子計算機處理而獲得的重建圖像。它能使傳統的X線檢查難以顯示的器官及其病變顯示成像,且圖像逼真,解剖關系明確,從而擴大了人體的檢查范圍,大大提高了病變的早期檢出率和診斷准確率。這種檢查簡便、安全、無痛苦、無創傷、無危險,它促進了醫學影像診斷學的發展,發明者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獎金。CT最初只用於頭部檢查,1974年又出現了全身CT。在短短10餘年間,CT已遍及全球,從第一代發展到第五代。我國各大城市醫院所使用的CT多屬第三代。全身CT可以作頭、胸、腹、骨盆的橫斷掃描,也可作甲狀腺、脊柱、關節和軟組織及五官等小部位的區域掃描。CT最適於查明佔位性病變如腫瘤、囊腫、增大的淋巴結、血腫、膿腫和肉芽腫的大小、形態、數目和侵犯范圍,它可以決定某些器官癌腫的分期和是否能進行手術切除。在某些情況下,CT還能區別病變的病理特性如實性、囊性、血管性、炎性、鈣性、脂肪等。

CT檢查有三種方法,一是平掃,為普通掃描,是常規檢查;二是增強掃描,從靜脈注入水溶性有機碘,再進行掃描,可以使某些病變顯示更清楚;三是造影掃描,先行器官或結構的造影,再行掃描,如向腦池內注入造影劑或空氣進行腦池造影,再掃描,可清楚顯示腦池及其中的小腫瘤。

在CT檢查前,病人的准備也很簡單,只要檢查前禁食即可。但腹部檢查之前不能做其它造影檢查,尤其不能用鋇劑行消化道造影,以免腸內殘留的造影劑形成偽影,影響CT圖像質量,從而導致誤診。在頭部掃描之前,應先照X線頭顱平片和斷層照片。肝、膽、胰檢查前,要先做各項化驗檢查,照腹部平片,膽道造影和超聲檢查。腎臟檢查前,應做腎盂造影和B超檢查。胸部檢查前,應照胸部平片和斷層照片。脊柱檢查前,要先行脊柱正側、斜位照片等。以便選擇最佳掃描方式和最合理的掃描范圍

 CT(電子計算機體層成像)是70年代初放射診斷的一項重大突破,CT不是X線攝影,而是用X線對人體掃描,取得信息,經電子計算機處理而獲得的重建圖像。它能使傳統的X線檢查難以顯示的器官及其病變顯示成像,且圖像逼真,解剖關系明確,從而擴大了人體的檢查范圍,大大提高了病變的早期檢出率和診斷准確率。這種檢查簡便、安全、無痛苦、無創傷、無危險,它促進了醫學影像診斷學的發展,發明者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獎金。CT最初只用於頭部檢查,1974年又出現了全身CT。在短短10餘年間,CT已遍及全球,從第一代發展到第五代。我國各大城市醫院所使用的CT多屬第三代。全身CT可以作頭、胸、腹、骨盆的橫斷掃描,也可作甲狀腺、脊柱、關節和軟組織及五官等小部位的區域掃描。CT最適於查明佔位性病變如腫瘤、囊腫、增大的淋巴結、血腫、膿腫和肉芽腫的大小、形態、數目和侵犯范圍,它可以決定某些器官癌腫的分期和是否能進行手術切除。在某些情況下,CT還能區別病變的病理特性如實性、囊性、血管性、炎性、鈣性、脂肪等。

CT檢查有三種方法,一是平掃,為普通掃描,是常規檢查;二是增強掃描,從靜脈注入水溶性有機碘,再進行掃描,可以使某些病變顯示更清楚;三是造影掃描,先行器官或結構的造影,再行掃描,如向腦池內注入造影劑或空氣進行腦池造影,再掃描,可清楚顯示腦池及其中的小腫瘤。

在CT檢查前,病人的准備也很簡單,只要檢查前禁食即可。但腹部檢查之前不能做其它造影檢查,尤其不能用鋇劑行消化道造影,以免腸內殘留的造影劑形成偽影,影響CT圖像質量,從而導致誤診。在頭部掃描之前,應先照X線頭顱平片和斷層照片。肝、膽、胰檢查前,要先做各項化驗檢查,照腹部平片,膽道造影和超聲檢查。腎臟檢查前,應做腎盂造影和B超檢查。胸部檢查前,應照胸部平片和斷層照片。脊柱檢查前,要先行脊柱正側、斜位照片等。以便選擇最佳掃描方式和最合理的掃描范圍。

與正常脊柱斷層CT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