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直性脊柱炎會令腿部肌肉酸痛嗎?
強直性脊柱炎早期影像資料顯示為骶髂關節炎,臨床表現為臀部百固定點酸痛,早期可忍受,但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越來越重,運動後反而加重,病人最痛苦的就是夜間睡覺,不敢翻身,甚至翻身困難。走路時單腿無力,一旦使勁疼痛難忍。
強直性脊柱炎幕牆無特殊治療方度式,所有的治療都為對症治療
治療方法:
1、服用消炎痛片 25毫克的,這種葯雖然便宜但副作用太大,特別是胃腸道反應。
2、扶回他林緩釋片:這種葯市場價在25元左右,十片裝,每天一片,飯後服用。因副作用小,效果持久穩定,是首選葯物。
備註:只在病情發作時服用。心情放鬆,不要緊張,適當運動,如果允許的話,買一些可以消炎止痛的按摩儀器配合使用。
注意營養,別感冒答。
知道為什麼我知道的這么清楚嗎?
因為我老婆就是強直性脊柱炎,去年剛確診
2、強直性脊柱炎會導致腿部肌肉酸痛嗎???????????
會的,因為血液循環差時人體代謝物排泄受阻就會產生無菌性炎症,是你發酸,發困
3、脊髓損傷一定會導致癱瘓嗎_?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水平的發展,脊髓損傷發生率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脊髓損傷是脊柱損傷最嚴重的並發症,往往導致損傷節段以下肢體嚴重的功能障礙。脊髓損傷不僅會給患者本人帶來身體和心理的嚴重傷害,還會對整個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由於脊髓損傷所導致的社會經濟損失,針對脊髓損傷的預防、治療和康復已成為當今醫學界的一大課題。
臨床表現
1.脊髓震盪與脊髓休克
(1)脊髓震盪 脊髓損傷後出現短暫性功能抑制狀態。大體病理無明顯器質性改變,顯微鏡下僅有少許水腫,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未見破壞現象。臨床表現為受傷後損傷平面以下立即出現遲緩性癱瘓,經過數小時至兩天,脊髓功能即開始恢復,且日後不留任何神經系統的後遺症。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嚴重創傷和病理損害時即可發生功能的暫時性完全抑制,臨床表現以遲緩性癱瘓為特徵,各種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喪失。其全身性改變,主要可有低血壓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動過緩,體溫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礙等。
脊髓休克在傷後立即發生,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周。兒童一般持續3~4天,成人多為3~6周。脊髓損傷部位越低,其持續時間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剋期一般小於24小時。出現球海綿體反射或肛門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結束的標記。脊髓休剋期結束後,如果損傷平面以下仍然無運動和感覺,說明是完全性脊髓損傷。
2.脊髓損傷的縱向定位
從運動、感覺、反射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平面來判斷損傷的節段。
(1)頸脊髓損傷
1)第一、二脊髓損傷 患者多數立即死亡,能到醫院就診者只有下列神經病學改變:①運動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發出纖維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當其受傷時,會影響這些肌肉功能。②感覺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的前支參與構成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當寰樞推骨折、脫位、齒狀突骨折時,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檢查時可發現有局部痛覺過敏或減退。
2)第三頸脊髓損傷 該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間肌,損傷後不能進行自主呼吸,傷員多於受傷後立即死亡。常見的損傷原因為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頸椎脫位,第二頸椎雙側椎弓骨折。這種骨折脫位亦可因上部頸椎於過伸位受傷引起。
3)第四頸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為完全性四肢癱瘓。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頸神經支配,第四頸脊髓節段損傷後,創傷性反應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頸神經,故患者的自主呼吸喪失。創傷性反應消退後,膈肌機能可望恢復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較微弱。②感覺改變 鎖骨平面以下的感覺消失,其他如括約肌功能、性機能、血管運動、體溫調節機能等均消失。
4)第五頸脊髓損傷 損傷早期因第四至五頸脊髓受到創傷性水腫的影響,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創傷後患者發生腸脹氣等更會加重呼吸困難。①運動改變 雙上肢完全無自主活動而放置於身體兩側;肩部則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牽拉而能聳肩。②感覺改變 患者除頸部及上臂前方一個三角區以外,所有感覺全部消失。③反射改變 患者除肱二頭肌腱反射明顯減弱或消失外,其餘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頸脊髓損傷 患者由於脊髓創傷性反應及腸脹氣的影響,呼吸功能可受到明顯干擾。①運動改變
胸大肌、背闊肌、肩胛下肌、三頭肌癱瘓,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頭肌仍可收縮,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頭部附近。橈側伸腕長肌呈下遠動單位性損害,而第六頸脊髓節段以下的神經所支配的手指、軀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癱瘓狀態。②感覺感變 上肢的感覺,除上臂外側、前臂背外側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餘部分均有感覺缺失現象。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肱橈肌反射均正常,肱三頭肌反射消失。
6)第七頸脊髓損傷 傷後膈神經機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遠動改變 上肢輕度外展,前臂屈曲於胸前,腕可向橈側偏位。伸指總肌肌力減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減弱尤為明顯;旋前圓肌、橈側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淺肌、屈拇長肌均顯力弱,故手呈半握狀態。肱二頭肌肌力正常。②感覺改變 軀干、下肢、上臂、前臂內側、手的尺側3個手指、有時示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反射、橈骨膜反射均存在,三頭肌反射消失或減退。
7)第八頸脊髓損傷 患者可見有單側的或雙側Horner氏征;由卧位改為直立位時,可出現血管運動障礙,即位置性低血壓,經過鍛煉以後,此種現象可消失。①運動改變 屈拇長肌、伸拇短肌、骨間肌、蚓狀肌、對掌肌、對指肌肌力減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癱瘓而呈爪形手。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范圍包括4—5指、小魚際及前臂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三頭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8)第一胸脊髓損傷 Horner氏征陽性,面部、頸部、上臂不出汗。①遠動改變 拇收肌、骨間肌、蚓狀肌部分癱瘓,拇展短肌完全無功能,肋間肌及下肢癱瘓。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發生在上臂遠端內側、前臂之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上肢無反射改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2)胸髓損傷 僅影響部分肋間肌,對呼吸功能影響不大,交感神經障礙的平面也相應下降,體溫失調也較輕微。主要表現為軀干下半部與兩下肢的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以及相應部位的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紊亂。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損傷 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損傷平面越低,對肋間肌的影響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癱及括約肌失控症狀以外,尚有血管運動障礙,患者坐起時常因位置性低血壓而出現暈厥。①運動改變 損傷平面以下的肋間肌、腹肌、軀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癱狀。②感覺改變損傷平面以下感覺消失。③反射改變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發生障礙。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傷時,上段腹直肌的神經支配未受損害,具有收縮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則喪失收縮功能。在第十胸脊髓節段以下損傷時,由於腹內斜肌及腹橫肌下部的肌纖維癱瘓,患者咳嗽時腹壓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癱狀態。②感覺改變 第六胸脊髓受傷時為劍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為肋下,第九胸脊髓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臍,第十一胸脊髓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為腹股溝。③反射改變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樞分別為胸7-8、胸9-10、胸11-12節段。
(3)腰髓及腰膨大損傷
1)第一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腰部肌肉力量減弱;下肢肌肉癱瘓,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縫匠肌以及髖關節的外展肌;膀胱、直腸的括約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覺改變 整個下肢、腹股溝、臀部及會陰部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髂腰肌及縫匠肌肌力減弱,股薄肌隱約可見有收縮,下肢其餘肌肉癱瘓。肛門、直腸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除大腿上1/3感覺改變以外,整個下肢及會陰部鞍區均有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陽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礙。
3)第三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導致伸膝力量弱,膝關節以下肌肉癱瘓。②感覺改變 大腿中下1/3交界處平面以下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明顯減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陰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可勉強站立、行走,但由於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態不穩,極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者的鴨步,上樓困難;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內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約肌和直腸括約肌沒有功能。②感覺改變 鞍區及小腿以下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減弱。
(5)第五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因髂腰肌及內收肌沒有拮抗肌,故患者髖關節呈屈曲內收畸形,嚴重者可脫位。又由於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癱瘓,可出現膝過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彎曲畸形。此外,由於闊筋膜張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時呈搖擺步態。脛前肌及脛後肌力量較強而腓骨肌、小腿三頭肌癱瘓,可導致馬蹄內翻足。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足背、小腿外側及偏後方、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小腿三頭肌及屈趾肌癱瘓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頭肌癱瘓或有少許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減弱;膀胱括約肌及直腸括約肌仍無功能。②感覺改變 跖面、足外側、小腿外側、大腿後側及鞍區感覺減退。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屈趾長肌及足部小肌肉癱瘓,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於足之內在小肌肉癱瘓,足趾呈爪狀。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小腿後上方及大路後外側,足之跖面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跟腱反射可能減弱。
(8)脊髓圓錐損傷 骶髓3-5和尾節稱脊髓圓錐。損傷後,會陰部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呈馬鞍狀分布。由於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無張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機能障礙。肛門反射和球海綿體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圓錐以上,故下肢功能無影響。
3.橫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損傷)
(1)中央性脊髓損傷綜合征 這是最常見的不全損傷,症狀特點為:上肢與下肢的癱瘓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輕,或者單有上肢損傷。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也可能人觸覺障礙及深感覺障礙。有的出現膀胱功能障礙。其恢復過程是:下肢運動功能首先恢復,膀胱功能次之,最後為上肢運動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復最慢。感覺的恢復則沒有一定順序。
(2)脊髓半切綜合征 也稱Brown-Sequard綜合征,損傷水平以下,同側肢體運動癱瘓和深感覺障礙,而對側痛覺和溫度覺障礙,但觸覺功能無影響。由於一側骶神經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節段受傷,同側顏面、頭頸部可有血管運動失調徵象和Horner綜合征,即瞳孔縮小、瞼裂變窄和眼球內陷。此種單側脊髓的橫貫性損害綜合征好發於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則很少見。
(3)前側脊髓綜合征 可由脊髓前側被骨片或椎間盤壓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動脈分支的損傷或被壓所致。脊髓灰質對缺血比白質敏感,在損傷、壓迫或缺血條件下,前角運動神經細胞較易發生選擇性損傷。它好發於頸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頸髓,主要表現為四肢癱瘓,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的痛覺、溫覺減退而位置覺、震動覺正常,會陰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覺和位置覺。在不全損傷中,其預後最壞。
(4)脊髓後方損傷綜合征 多見於頸椎於過伸位受傷者,系脊髓的後部結構受到輕度挫傷所致。脊髓的後角與脊神經的後根亦可受累,其臨床症狀以感覺喪失為主,亦可表現為神經刺激症狀,即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有對稱性頸部、上肢與軀乾的疼痛和燒灼感。
(5)馬尾—圓錐損傷綜合征 由馬尾神經或脊髓圓錐損傷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結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嚴重損傷。臨床特點:①支配區肌肉下運動神經元癱瘓,表現為弛緩性癱瘓;②因神經纖維排列緊密,故損傷後其支配區所有感覺喪失;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喪失,膀胱和直腸呈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因括約肌張力降低,出現大小便失禁。馬尾損傷程度輕時可和其他周圍神經一樣再生,甚至完全恢復.但損傷重或完全斷裂則不易自愈。
4.神經功能分級
(1)Frankel分級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將損傷平面以下感覺和運動存留情況分為五個級別,該方法對脊髓損傷的程度進行了粗略的分級,對脊髓損傷的評定有較大的實用價值,但對脊髓圓椎和馬尾損傷的評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約肌功能判斷,尤其是對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狀況表達不夠清楚。
(2)國際脊髓損傷神經分類標准 1982年美同脊髓損傷協會(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損傷神經分類評分標准,將脊髓損傷量化,便於統計和比較。1997年ASIA對此標准進行了進一步修訂,使之更加完善。該方法包括損傷水平和損傷程度。
1)脊髓損傷水平 ①感覺水平檢查及評定 指脊髓損傷後保持正常感覺功能(痛覺、觸覺)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的28個皮區的關鍵點,在每個關鍵點上檢查2種感覺,即針刺覺和輕觸覺,並按3個等級分別評定打分(0為缺失;1為障礙;2為正常。不能區別鈍性和銳性刺激的感覺應評為0級)。檢查結果每個皮區感覺有四種狀況,即右側針刺覺、右側輕觸覺、左側針刺覺、左側輕觸覺。把身體每側的皮區評分相加,即產生兩個總的感覺評分,即針刺覺評分和輕觸覺評分,用感覺評分表示感覺功能的變化。正常感覺功能總評分為224分。②運動水平的檢查評定 指脊髓損傷後保持正常運動功能(肌力3級以上)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10對肌節中的關鍵肌。檢查順序為從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臨床分級法。這些肌肉與相應節段的神經支配相一致,並且便於臨床做仰卧位檢查(在脊髓損傷時其他體位常常禁忌)。按檢查結果將兩側肌節的評分集中,得出總的運動評分,用這一評分表示運動功能的變化。正常運動功能總評分為100分。③括約肌功能及反射檢查 包括肛門指檢、肛門反射、尿道球海綿體反射,測試肛門外括約肌。該檢查用於判定脊髓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損傷。
2)脊髓損傷程度 鞍區皮膚感覺的檢查應環繞肛門皮膚黏膜交界區各個方向均仔細檢查,任何觸覺或痛覺的殘存均應診斷為不完全性損傷。臨床醫生需行肛門指檢後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損傷的診斷,肛門指檢應注意肛門深感覺有無和外括約肌有無自主收縮。脊髓休剋期確定完全性脊髓損傷是不可能的。即使說脊髓休剋期已結束,仍須對骶區功能仔細檢查後才能確定脊髓損傷完全與否。
4、腎虛會導致渾身肌肉酸痛嗎?引起渾身肌肉酸痛的原因有哪些?
腎虛不會導致渾身肌肉酸痛。
渾身肌肉酸痛的原因:
1、運動過度,肌肉疲勞,乳酸產生過多引起。
2、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所引起。
3、風濕、類風濕所引起。
4、脊柱性病變所引起。
5、其他臟器的病變所引起。
以上1、2、3、是臨床常見;具體的情況還是要盡快去醫院看一下。
5、脊髓損傷後的疼痛是怎麼回事?
脊髓損傷患者感覺機能喪失,但卻遭遇疼痛的煩惱,這問題不止困擾病人本身,也使臨床醫師、研究學者頗感棘手。疼痛是患者常見的抱怨,除了痛感,在受傷部位以下,常常感覺麻刺或灼熱。疼痛對身體本是一警訊,提醒人注意其健康狀況。但對於脊髓損傷患者,疼痛或不愉快的感覺常常無緣無故地發生,也不造成身體的傷害。不過,這種症狀常造成困擾甚至痛苦,雖然這種感覺會慢慢減輕,但也些人卻一直持續著。
慢性疼痛對脊髓損傷是一特殊棘手問題,早期脊柱受傷處理不完全、脊柱排列不良、神經根壓迫、脊髓不完全性損傷、情緒調適不佳等,都可能是造成疼痛的原因。然而發生疼痛的真正原因至今不明,不過有學者指出這可能與創傷改變神經疼痛途徑有關。
有統計指出,50%脊髓損傷患者經歷輕微到中度的疼痛,而20%病人遭遇嚴重的疼痛。病人對疼痛描述不一,有的是在損傷以下部位出現灼熱感,有的是在損傷部位感覺深部疼痛,有的是如撕裂般的放射性疼痛。患者真正疼痛盛行率難以定準,這牽涉到疼痛的定義、種類、嚴重程度、研究對象、研究醫院等因素,有人說大約33%,也有說高達95%。幸好,僅有部份患者一直經歷嚴重、難忍、持續的疼痛。
脊髓損傷的疼痛有不同類型。脊柱與軟組織的傷害會導致受傷部位發生劇痛。神經根受壓迫會呈現尖銳、撕裂性痛或電擊般痛,可輻射到較遠的部位。幻痛或脊髓痛通常是由於脊髓受傷引起,常有類似電擊的灼熱感,覺得組織膨脹似乎要爆開。疼痛大部分發生在下肢及會陰部,較少在腹部及上肢,其發生率在5%到100%之間,嚴重疼痛約5%到30%之間,大部分疼痛發生在受傷半年內,很少在一年後才發作。馬尾癥候群發生疼痛的比率較高,頸髓損傷較少。
疼痛問題加以分類討論較容易了解,然而學者所提出的分類方法相當多,各有其優缺點。最簡單的分類法是根據部位而定,受傷部位以上疼痛包括肌肉肌腱性肩痛或頸痛、腹部內臟轉移的急性肩痛、肩部僵硬性疼痛、自主神經異常反射所造成的頭痛;受傷部位疼痛包括皮帶狀疼痛過敏感覺、放射性疼痛、馬尾損傷痛、神經根痛;受傷部位以下疼痛包括散在性灼熱或尖刺不舒服、與姿勢有關的牽拉造成疼痛、內臟痛、痙攣造成的疼痛。
另一分類方法是根據臨床癥候群而定。1.
Turk分法:受傷或以上部位疼痛,如脊柱骨折之痛,肌膜疼痛癥候群,肢體過度活動造成拉傷痛;神經根痛;臨界區過敏疼痛反應;中樞痛癥候群,包括散在性灼熱痛,幻痛不舒服,內臟痛。2.
Waisbrod分法:受傷部位痛,發生較晚,機械性特點;投射性痛,發生較早,在身體遠程部位,與姿勢有關;引發痛,由引痛點刺激所造成。3.
Bedbrook分法:肌肉骨骼痛,早期發生,疼痛最常見的原因,通常和骨頭、關節、肌肉拉傷或受傷有關,常見於肩部、手部;神經痛,包括神經損傷後的幻痛感覺;副作用引發疼痛,由於痙攣、攣縮、褥瘡、感染、心理、社會問題所引起。
由Donovan等人在1982年提出一實用的臨床神經生理分類系統,對於臨床研究與疼痛處理有較明確的依據。其分類如下:
1. 周邊神經痛(包括馬尾神經痛):傷後幾天至幾周內發生,灼燒、尖刺般痛,發作數秒之間,活動可減輕疼痛,休息則會加劇。
2. 中樞脊髓痛:傷後幾周至數月內發生,特點是陣陣刺痛麻木,不隨時間而減輕,休息可減輕疼痛,活動則會加劇。
3. 內臟痛:傷後幾周至數月內發生,灼燒般疼痛,不隨時間而減輕。
4. 肌肉緊張或機械般疼痛:傷後幾周至數月內發生,悶悶鈍鈍痛是其特點,發作時間不定,休息可減輕疼痛,活動則會加劇。5.
心理性痛:發作、痛的性質、發作期間、加重或減緩因素都不一定。這分類系統兼顧臨床經驗與運作,一般認為十分重要,然有Davidoff等人在1987年提出一種介乎周邊神經痛與中樞神經痛的異感疼痛癥候群,更值得加以介紹。
異感疼痛癥候群在各種疼痛中,持續最久且最難處理。它最顯著的特點是其疼痛性質,典型是灼燒、尖銳、穿刺、針刺的感覺,且常持續多時。病人常形容像是尖針、虎鉗、火焰、割刀、電擊、凍瘡等造成疼痛,多像是在冰雪天光腳掛在窗戶,毒蛇在屁股上蠕動,或像小腿被吹漲成兩倍大。疼痛常在受傷早期就發作,大部份病人在第一年內發生,很少在一年以後。較晚發生的疼痛常需考慮脊柱、內臟或其它問題,而脊髓空洞症更有可能性。
一般而言,隨著時間過去,疼痛程度與頻率會慢慢減輕。疼痛減輕可能由於是疼痛閥值上升,或是由於病人對疼痛感受慢慢減退之故。活動可減輕灼熱感程度,許多人學習與疼痛相處,專注於生活或消遺也可減少疼痛的困擾,而避免惡化因素更是重要。疼痛常發生在腳底、小腿、腹部或會陰等處,大部份是散在性、不對稱,難以描述其真正位置,四肢癱瘓患者疼痛的部位多在手臂,下半身癱瘓患者則在小腿。完全性胸髓損傷病人常在受傷部位發生帶狀性燒灼或尖刺之痛。雖然異感疼痛癥候群可在任何節段的脊髓損傷發生,但馬尾癥候群、中髓癥候群、不完全損傷及槍傷較為常見,而年紀大、高學歷或焦慮者有較高的發生率。抽煙、大小便障礙、褥瘡、痙攣、久坐、疲倦、天氣變化都可使疼痛惡化。
在脊髓損傷急性期,為了解決疼痛的問題,止痛劑的選擇頗為困難,尤其是四肢癱瘓病人可能因嗎啡導致呼吸衰竭,最好是採用由病人自行控制低劑量固定灌注的止痛系統。處理慢性疼痛方法,包括處理脊柱排列及神經根壓迫,透過積極復健轉移對疼痛注意力,使用抗憂慮葯、抗精神病葯、抗抽搐葯、經皮神經刺激、針炙、摧眠或放鬆療法、脊髓刺激術等。受傷部位疼痛常因運動而加劇,非類固醇消炎葯、引痛點注射、經皮刺激、認知行為技術等可以減輕痛苦,而支架可減少機械性疼痛。放射性疼痛常是由於神經根受壓迫或蜘蛛膜炎所引起,可以抗抽搐葯處理。最有效處理灼熱感的方法是抗憂慮葯。異感疼痛癥候群的疼痛處理原則如下:預防及處理脊髓損傷副作用,促進體能健康,心理支持,應用物理因子,口服葯物,注射神經松解葯物,電刺激,神經外科手術等。
6、如果脊柱受損了,會給人們帶來什麼不便呢?
&
7、脊柱會引起哪些疾病?
臨床上脊柱發生病變的原因可能是:外傷引起的脊柱病變,比如車禍,發生腰椎的骨折;炎症包括腫瘤,脊柱的腫瘤;慢性的脊柱結核;脊柱的退行性病變,比如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當然還有骨質疏鬆的患者,包括壓縮性骨折,也會導致脊柱發生相應的病變,臨床上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8、脊髓損傷嚴重會導致癱瘓嗎?
脊髓損傷是脊柱最嚴重的一種損傷出現的症狀,下肢的功能會嚴重受影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都會馬上癱瘓。要根據患者的檢查情況,還有綜合的檢查,還有患者的恢復情況才能斷定最後的結果。年齡越大的患者恢復起來會越慢,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積極配合治療。
脊髓損傷可導致損傷皮面以下運動和感覺完全或不完全消失,同時會發生很多並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自理和社會活動能力。脊髓損傷急性期,表現為受傷平面以下雙側肢體感覺、運動反射等消失,以及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喪失,是脊髓休克的表現。截癱為癱瘓的一種類型,脊髓頸膨大以上橫貫性病變引起的截癱為高位截癱,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損傷所引起的截癱為雙下肢截癱,而康復功能的訓練就是盡可能恢復殘障的功能,最大限度實現生活的自理。
脊髓損傷會引起癱瘓的症狀。根據脊髓損害節段不同,臨床表現也不相同,癱瘓也可以表現出不同形式的癱瘓。如果是高頸段受損,也就是頸1~4受損時,四肢呈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如果是頸膨大(頸5到胸2)受損,可以表現為四肢癱,雙上肢呈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雙下肢呈現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胸段(胸3到胸12)損傷是呈現雙下肢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也就是截癱。胸髓是脊髓中最長而血液供應較差、最容易受損的部位。腰膨大(腰1到骶2)損傷,可以表現雙下肢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根據四肢不同的癱瘓表現,可以幫助進行脊髓損傷的臨床定位。
9、脊髓損傷的主要表現?
脊髓損傷的主要表現分為以下幾點:
(1)感知覺障礙
(2)運動障礙
(3)括約肌功能障礙
(4)不完全性脊髓道損傷 損傷平面遠側脊髓運動或感覺仍有部分保存時版稱之為不完全性脊髓損傷。臨床上有以下幾型:①脊髓前部損權傷 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的自主運動和痛覺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