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抗張能力最弱的脊柱韌帶

抗張能力最弱的脊柱韌帶

發布時間:2021-01-31 09:17:23

1、如何增加腰部的力量

人類直立時,從側面來看,脊柱並不是垂直的一條直線來支撐身體,而是骨盆以上稍呈S形彎曲,骨盆相對於地面也稍稍傾斜,在這種狀態下身體受向前移動力的作用,使腰部負擔過重。另一方面,頸部要支撐4~5千克重的頭部,還要保持高度的靈活性,完成轉頭、抬頭、低頭等動作,致使頸部負擔加重。支撐頭頸部的是肩背部,對肩而言,懸掛著占體重1/8的兩條胳膊,兩條胳膊在拿重物時,所有負擔就全落在肩背上了。由此可見,人類在直立行走時,為了生存,不得不提重物或搬運東西等,具有了各種技能,因此,以脊背為中心,頸部與腰部經常承受過重負擔,加之腰背部結構精密、巧妙、復雜,因而很容易受損而患病。

背部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范圍,具體說來,它包括頸部、胸部、腰部、骶部等。腰部是整個背部最重要的,也是最薄弱的環節,背部的大多數疾病都發生在這里。

背部最主要的結構是脊柱,它是由多塊脊椎骨所構成的含有若干關節的柱狀結構,在它的內部行走著脊髓,周圍包繞著韌帶、肌肉、肌腱和筋膜。背部的結構非常精密、巧妙、復雜,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背部也更容易受到損傷。

脊椎兩側的腰大肌、腰內側的腰四方肌、腹側的腹直肌、外腹斜肌、內腹斜肌等,均與脊椎的穩定和活動相關。然而,肌肉老化後,肌肉力量也會變弱,運動不足也可導致肌肉力量減退,支撐脊椎的肌肉力量退化,自然成了腰痛的原因。

姿勢是決定腰背部是否健康的最重要因素。錯誤的姿勢是引起腰背部病變的主要原因,通常會導致脊柱的骨和關節過早發生不可逆的退行性變,引起肌肉不均衡和緊張,還會使韌帶鬆弛或綳得過緊,所有這些都會引起腰背部疼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姿勢,例如:不正確的坐、立、行及睡眠姿勢,長時間伏案閱讀,書寫和看電視、上網,在辦公驗室長時間坐著的工作方式,不正確的搬運物品,長時間駕車,家居生活中工作檯面的高度過低,瑣碎的家務事以及運動損傷等等都會引起腰背部疼痛或加重腰背部疼痛的臨床症狀。椎病的早期,沒有明顯的神經系統受損的體征。

下面為你介紹幾種鍛煉腰背方法:

《一》
1、伸直腿坐著,一邊吐氣,一邊將上半身慢慢地盡量往前傾,雙手也盡量往前伸直。
2、保持「1」的姿勢,慢慢將上半身往後倒(若往後倒的速度太快,就無法感覺腹部肌肉的變化),同時慢慢吸氣,雙手依然向前伸直。
3、當上半身平貼於地板時,這套動作才算完成。

《二》
調整腹肌的平衡
1、將雙腿站開與肩同寬,雙手伸直並交握於身後,慢慢吸氣。
2、一邊慢慢吐氣,一邊配合肩胛骨、頭部的運動。
3、吸氣,並且全身放鬆。
上述3步驟,反復做5次。

《三》
緊縮腰部肌肉
1、仰卧、雙膝靠攏,並將膝蓋彎曲成90度。雙手置於頭下,慢慢吸氣。
2、一邊慢慢吐氣,一邊將上半身盡量往上抬,並且保持5秒鍾,將氣完全吐出後,重回到「1」的姿勢,重復做5次。

《四》
平卧位做腹肌運動。
臍上練習:下身固定不動,仰卧起坐,旨在使胃部凸出部分收緊平坦。
臍下練習:上身固定不動,雙腳抬起做屈伸腿和頭上舉練習,目的是收緊和減去整個下腹圍。
腹外斜肌練習:完成上下腹部練習後,再做各種腰部轉體練習。這種練習作為輔助練習,使上下腹部練習的減肥效果更加明顯。

《五》
良好的勞作方式:
a、屈膝、屈髖、直腰搬重物:採用此種姿勢搬重物,無需用大力伸展腰部,僅待兩手握住重
物後,伸展髖及膝關節,重物即被搬起。伸展髖膝關節主要靠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此兩肌均較強
大,肌纖維較長,其工作效能遠較短的骶棘肌為強大,因而被撕裂的機會甚小。
b、肩扛或頭頂重物:肩扛或頭頂重物遠較搬物時省力。原因是「力臂」縮小或無,作用無垂
直,直接作用於脊柱骨,骶棘肌只需負擔脊柱穩定。
c、正確的站立體位:在勞動時經常站立的較好的體位是:膝關節微屈,臀大肌輕輕收縮,自
然縮腹肌。此位置與標准站立體位相似,這樣使骨盆輕微後傾,腰椎輕度變直,減少腰骶角,增加脊柱支撐力,使椎間盤不變或少受勞損。
d、坐位姿勢與坐具:對於長時間坐位工作的人,則應保持或盡量不減少固有的腰椎前凸的坐位姿勢,用靠椅較合適,使腰背部有所依靠,以減輕其負擔。對體弱或高齡人要盡量避免低坐位姿勢。
坐具以高矮合適並有適當後傾角的靠背為佳。椅的靠背以後傾100度左右為宜,高為20~25厘米,摸板宜恰好頂住腰部,其下空10~15厘米可使臀部向後移動,保持骨盆的位置(直位),以維持正常前凸。其它坐椅坐板高度以能使膝部屈曲90。~100。、兩足能平放地面為宜,坐板長度以腰部按前坐定後,其前緣恰好在膝上2~3厘米,小腿能自由屈伸為宜。
e、適當的睡床:仰卧時能保持腰椎生理前凸,側卧時不使脊柱側彎,平板床或平板上墊較厚的墊子最好,綳緊的床次之,一般軟鋼絲床最差。因鋼絲床在仰卧時脊柱呈孤形,易使腰部肌肉、韌帶、骨關節疲勞、勞損。
F、積極治療腰背部損傷是預防慢性腰背痛的積極措施,以免形成粘連或瘢痕。治療腰部骨折時,要積極做好復位及腰背肌鍛煉。上下樓梯對提高肌肉力量也很有效。

《六》
鍛煉背部肌肉
趴在地板上,兩臂兩腿盡量伸直伸長,然後兩頭翹:上半身最好胸部抬起,下半身要從跨部抬起(斷後跨),大腿跟部要脫離地面,兩邊都抬的越高越好,即:身體呈現的反弓形越厲害,那麼你是身體條件就越好.這個練習可以每天做三組,每組20個,每次至少在空中控制3秒注意事項:1.要盡量拉伸,即:手臂伸長,收腹,斷跨,盡量綳直腳尖,用腳尖帶動腿伸直伸長並且控制住(而不是用大腿的力量,那樣腿會越來越粗),使身體成為一個堅實的整體2.初步開始是你的兩腿也許會分開,因為這樣比較容易控制住,但你要漸漸並籠雙腿,並且最好把你的腿從跨部到漆蓋到腳尖向外轉開,上身肩膀也要轉開(也就是肩胛骨盡量向後扣,頸椎骨盡量向下沉)3.大多數人很難作到腿」完全」伸直,你可以讓旁人觀察你的漆蓋,當腿真正伸直時膝蓋中間會有一個凹陷處,只有這樣你才是真正的用跨部和腳尖兩點控制住了腿(兩點固定一條線的原理),才是發揮了腰部,背部,腹部,臀部的力量4.這個練習很好的訓練了腹背肌,對腰部和臀部也效果很好

2、目前最先進的脊柱微創技術是什麼?

首先這個提問是不科學的。因為作為一種技術,在脊柱微創這個領域還沒有最先進這種說法。
比較而言,脊柱微創技術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領域發展較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先後誕生了經皮椎間盤切吸術(PLD)、側路椎間盤鏡、椎間孔鏡(PELD)、後路椎間盤鏡(MED)、激光(PLDD)、針鏡及後來的椎板間鏡、二代椎間孔鏡、射頻纖維針鏡、纖維椎間孔鏡等。2010年頸椎間盤鏡也問世了,雖然時間有先後,這不能說明什麼技術是先進的、什麼技術不先進這個問題,只是人們在實際中對技術的理解和總結不同而已,不能說頸椎間盤鏡就是最先進的技術。
PLD技術是盲切,不能針對突出物實行摘除,只能經盤內進行所謂減壓。即使如此,其療效還是不錯的,目前使用這種技術的還大有人在。特別是在頸椎間盤鏡沒有問世的時候,PLD是頸椎間盤突出的唯一微創治療技術。
和PLD相似的技術還有側路椎間盤鏡、激光、射頻等。激光、射頻和所謂臭氧、溶盤等也許算不得微創技術,但為了比較,還是一並列上。早年的楊式鏡也是從PLD轉化而來,雖然加了支同軸內窺鏡,其操作原理也沒有什麼兩樣。
德國胡蘭德在楊氏鏡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增大了手術器械通道,操作上採用椎間孔入路的方式,這就是後來的椎間孔鏡。以提斯技術為代表的椎間孔鏡能夠摘除突出的髓核,應該說在楊氏鏡技術的基礎上的一大進步。但過於粗大的內窺鏡直徑限制了其技術的發展,進入椎間孔必須先進行椎間關節的打磨,多數人認為這是危險和不必的。其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的能力也較弱,鮮見成功的報導。
MED即後路椎間盤鏡克服了椎間孔鏡的弱點,從椎板間入路進行操作能成功的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等,處理脫垂游離的髓核也較為簡單。由於其較大的手術切口(大約20mm)和術中出血難以有效解決等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
二代椎間孔鏡在提斯椎間孔鏡的基礎上有效的降低了內窺鏡直徑,進入椎間孔不必打磨椎間關節的特徵使得這款內窺鏡更受歡迎。其配套電動手術工具也較原始的提斯椎間孔鏡有了很大進步,對鈣化的髓核、狹窄的椎間孔的處理也相當容易了許多。由此衍生的頸椎間盤鏡為脊柱微創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MED傷害較大的特點不為非專業的脊柱科醫生喜愛,專業的脊柱科大夫更鍾愛可以靈活掌握的傳統小切口技術。這項技術特點啟發了開發人員,新型椎板間鏡應運而生了。靈活的椎板間鏡在手術切口上可以運用自如。改進後的後路技術即椎板間鏡技術既可以採用經皮穿刺也可以根據需要採用小切口並支持脊柱其他微創技術和鏡下內固定等,操作簡單安全。這種靈活的技術應該是目前脊柱微創發展的方向,即所謂最先進的技術吧。
值得一替的是,針鏡技術目前發展迅速。這種模塊化設計的產品使用方便靈活,具有上述技術的所有有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中國特色的技術必將大放異彩。
至於射頻、激光、臭氧、溶盤等,前文有所提及,這項技術還算不得真正的微創技術。其不能准確針對病灶治療或者不能成功處理病灶的特點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溶盤甚至是一種即將淘汰的技術。但這項技術操作簡單、損傷較小,在非專業的脊柱醫生和基層醫生中仍然享有市場。但過份商業化的神化這項技術是有害無益的。

3、強直性脊椎炎那裡治療最有效

強直性脊椎炎

【概述】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它的病因不明,主要侵犯脊柱,尤以骶髂關節病變最為常見。它的最為顯著的變化為關節的纖維化和骨性強直。

強直性脊柱炎以往稱為類風濕性脊柱炎,目前該名稱已廢用了達20年之久,理由是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強直性脊柱炎亦絕對不是一種特殊部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因缺乏類風濕因子而又曾被命名為"血清陰性脊柱骨關節病",現在看來亦不確切,因為並不存在有"血清陽性脊柱骨關節病",同樣屬於此類病的很多,包括Reiter病、牛皮癬關節炎、腸源性關節炎、兒童期慢性關節炎等。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從公元前2、3千年的古埃及人骨骼標本中曾發現從第4頸椎至尾椎的所有椎體全部融合連接成一塊骨骼。在古希臘與阿拉伯文著作中,都曾發現有類似的記載。在19世紀末時Strumpell和Marie對本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有了詳細的放射學檢查的記錄。至70年代初,Brewerton等發現本病具有強力的HLA-B27抗原。

在發病率方面,白種人的發病率為0.05%,多見於男性,男女的比例大致為10∶1。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女性病例,無論在臨床表現與X線表現,都進展較慢。由於症狀不夠嚴重,診斷往往遲延,造成女性病例稀少的現象。女性病例往往為輕型或亞型,估計男女之間的比例約為7:3。

根據正常人HLA-B27普查的結果,B27陽性的人有20~25%的X線表示出骶髂關節和脊柱炎表現。假使將這種亞臨床型和輕型的都統計在內,本病的發病率可高達1.5%。但也有報告HLA-B27陽性的人中,有5%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產生發生率高低不一致的原因是對骶髂關節炎的診斷標准不一,使發生率有顯著差別。必須指出,不是凡發現有骶髂關節炎且伴有症狀者都可以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

【病因】

強直性脊柱炎至今病因未明,可能與遺傳性易感因素有關。HLA-B27影響本病發病機理的方式至今不清楚,但必須看到B-27與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並非所有具有B-27抗原的病人都會使疾病發展,B27的存在還不足以使每個人都發病。看來B27本身並不重要,主要是它與其他基因間的不平衡聯系,改變了免疫反應,使機體易於發病,很可能B27抗原作為病毒或其它外來因素的受體,在本病的發病過程中起作用;也可能B27抗原與外來因素有些相似,使這些因素起著異常免疫反應而致病。外來因素種類很多,長期以來懷疑感染是主要的因素,但未能被證實。目前發現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如肺炎桿菌對本病的發病可能起著作用。

至於致病因子是B27本身,還是與B27有著密切關系的基因,目前還不了解,B27基因可以影響疾病嚴重程度,但不能肯定它可以影響疾病的發展。

【臨床表現】

(一)全身症狀 絕大多數的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於青年期,起病往往隱匿;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女性病變發展緩慢,往往診斷延遲。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有厭食、低熱、乏力,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等全身性症狀。

(二)局部表現

1.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是最為常見的表現。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狀,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有時牽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嚴重,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或為單側,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並出現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起床十分困難,只能向側方翻身,滾下床沿才能起立。

有些病人疼痛較輕,只有晨僵與腰部肌肉韌帶壓痛點,往往被診斷為"風濕痛"、"纖維織炎",甚至被認為有"神經官能症"。向腿部有放射痛的還長期被診斷為"腰腿痛"和"坐骨神經痛"。

早期時體征不多,可有輕度腰椎活動受限,但只在過伸或側屈時才能察覺。骶髂關節處可有壓痛,但一般不嚴重,隨著病變進展,骶髂關節處於強直,此時該部位可以完全無痛,而脊柱強硬成為主要體征之一。病員能保持雙膝伸直位時將指尖觸及地板並不能據此而認為腰部並無活動障礙,因為良好的髖關節完全可以起代償作用。檢查脊柱有無強直應該從脊柱的過伸、側屈與旋轉等方面全面檢查。下列方法(Schober試驗)有所幫助:病員直立位時在第5腰椎棘突上作一記號,再在脊柱中線距該記號10cm處作第二個記號。囑病員最大限度前屈脊柱而膝關節保持完全伸直位,在正常情況下,兩點之間距離可增加5cm以上,即可達15cm以上。增加不足4cm,可視為腰椎活動減少。

病變繼續發展便會出現胸椎後凸與頸椎發病。此時診斷比較容易。病員靠壁站立,他的枕部無法觸及牆壁,嚴重時可有重度駝背畸形,病員雙目無法平視,他只能靠屈曲髖與膝才能得以代償。至於頸部表現,一般發病較遲;也有隻限於發展至胸段便不再向上延伸的。少數病員早期即發生頸部症狀,並迅速強直於屈頸位。

2.胸廓擴張度減弱 隨著病變向胸段脊柱發展,肋脊關節受累,此時出現胸痛,並有放射性肋間神經痛。只有少數病人自己發覺吸氣時胸廓不能充分擴張。因肋脊關節強直,在檢查時可發現吸氣時胸廓不能活動而只能靠膈肌呼吸。在正常情況下,最大限度吸氣與呼氣,於第四肋間處的活動度可達5cm以上。不足5cm者應視為胸廓擴張度減弱。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至後期時,由於重度脊柱後凸與喪失胸廓擴張能力,使肺通氣功能明顯減退。

3.周圍大關節炎症35%的強直性脊柱炎可有周圍關節炎,以髖關節最為常見。通常為雙側性,起病慢,很快出現屈曲攣縮和強直,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償性屈曲。肩關節為第二個好發部位。偶有膝關節病變。其它關節少有發病。

4.關節外骨骼壓痛點 主要發生在胸肋交界處、棘突、髂嵴、股骨大轉子、脛骨結節、坐骨結節和足跟,有時這些症狀也可以早期出現。

5.骨骼外病變 主要為眼部病變,可有急性葡萄膜炎,發生率可高達25%。心血管疾患有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等。肺部病變主要為肺上葉進行性纖維化。神經系統病變常為繼發性,有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後者表現為大小便障礙與會陰部鞍區狀麻木。

【實驗檢查】

活動期75%病例血沉增快,但也有正常的,往往出現血清C-正反應蛋白明顯增高。血清鹼性磷酸酶值輕度或中度增高,往往提示病變較廣泛,或有骨骼腐蝕,並不足以說明病變處於活動期。血清IgA和IgM可有輕度或中度增高。

90%以上的病員具有HLA-B27基因。正常人也可有HLA-B27,並與地區與種族有關。歐美白種人6~8%可具有HLA-B27,而海地印地安人50%具有B27。沒有中國人的資料,但知日本人與非洲黑人卻很少具有B27。測定HLA-B27可以幫助診斷強直性脊柱炎,但卻不能作為常規試驗。該試驗不能確定本病的診斷,僅提示有本病的可能性;有許多類似疾病也可以具有HLA-B27。

部分本病患者並不存有HLA-B27,這類病例往往缺乏家族史與較少發作急性葡萄膜炎,但卻具有B7或BW16。

【放射學表現】

以骶髂關節炎最為突出。骶髂關節出現x線徵象時往往已較遲,幾乎完全是雙側性。最初出現的是關節附近有斑片狀骨質疏鬆區,特別是骶髂關節的中下段最為明顯。接著便出現了骨腐蝕與軟骨下骨皮質硬化。在骶髂關節的中下段,髂骨面覆蓋著薄層軟骨,因此該處首先出現骨骼變化,且比較明顯。在骶髂關節的上1/3處,有堅強的韌帶連接著骨面,也可以有類似的X線徵象。

軟骨下骨侵蝕的X線表現為關節間隙的假性增寬。接下去便是纖維化、鈣化、骨橋形成與骨化。一般說來,軟骨下骨皮質硬化比骨腐蝕明顯些,最終骶髂關節完全強直,通常需數年之久。

在脊柱方面主要表現在椎間盤、脊椎小關節、肋脊關節,後縱韌帶與寰樞關節。很少有上述關節出現病變而骶髂關節卻不受侵犯。早期階段,椎間盤纖維環淺層有炎症,伴反應性骨硬化與鄰近椎體腐蝕,使椎體變成方形。纖維環逐漸骨化,並有骨橋形成。同時脊椎後關節和鄰近韌帶亦有類似的變化,最終脊柱完全融合,如竹節狀(圖96-10)。

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還可以出現椎間盤周圍椎體骨質腐蝕和硬化,竹節狀改變亦在此節段中斷,通常發生在疾病的後期。臨床上常有急性發作,並有局限性疼痛。該區常有上述X線徵象,稱為"椎間盤炎"。這種病變易誤診斷為結核、化膿性骨髓炎,甚至認為是轉移性病灶。

周圍大關節炎症以髖關節最常見。表現為對稱性、均勻性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板不規則骨硬化,關節外緣骨刺形成,最後骨性強直。肩關節為第二好發部位,病變情況與髖關節相類似,骨腐蝕主要發生在肱骨頭外上方。

【病理說明】

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所不同,它主要侵犯纖維軟骨關節,如椎間盤、胸骨柄,恥骨聯合與棘間韌帶。骶髂關節100%受累,有軟骨破壞,腐蝕與軟骨下骨皮質硬化,最後纖維化至骨性強直。

在關節囊和韌帶附著於骨骼處也可以出現局灶性炎性病灶。這些病灶以後也會有反應性纖維化與骨質沉著。還可以有其它關節以外的病灶,如葡萄膜和主動脈根部也可有炎性病變。

【治療說明】

本病無特效治療方法。在急性期主要措施是緩解疼痛與防止畸形。阿斯匹林效果不好。鎮痛作用較好的當首推保泰松與消炎痛類非激素抗炎葯物(NSAIDS)。保泰松開始劑量為每日400mg,分4次服用,維持量為每天100~200mg。它的缺點是副反應大。消炎痛的劑量為100mg,分4次服用,最好臨睡時再加服50mg。缺點也是有副反應。其它新型非激素抗炎葯物具有同樣功效。不主張全身使用皮質醇類激素,但局部應用效果卻很好。皮質醇類激素滴眼劑用於急性虹膜炎效果很好,重度病例可作眶內注射。關節腔內注射也很有效。

在急性期預防畸形發生十分重要。如果早期得到診斷,輕度的畸形並不影響病人的生活。要告誡病人正確對待疾病,在行走、坐位時都要保持良好的姿勢,務必使脊柱保持平直,睡覺時改用硬板床與薄枕。在體療醫師指導下進行鍛煉,免除一切可能招致損傷或誘發畸形的體育運動。

早期的畸形較輕,尚未達到骨性融合,因而畸形是可以糾正的。睡硬板床及作骨盆牽引可望改善。

後期的畸形已有骨性融合,非手術治療難以奏效。對嚴重駝背畸形者可施行脊柱截骨術。手術的指征是:①重度駝背畸形,膝關節與髖關節伸直時雙目不能平視;②病變已靜止,血沉正常;③一般情況良好,年齡較輕,肺功能無多大損害者。腰椎側位片腹主動脈有鈣化者禁忌手術。如雙髖亦有強直者應先行髖關節置換術,才考慮施行截骨術。

脊柱截骨術系在腰椎後部切去楔形骨塊,手法折斷前方韌帶,使腰椎前凸增加,畸形改善。常用的脊柱截骨術有下列數種:

(一)單節段脊柱截骨術 一般選在腰2~3或腰3~4之間。以腰2~3節段為例,截骨的范圍為腰2棘突與下關節突的下半部和腰3棘突及上關節突的上半部,楔形截骨的尖角應針對腰2~3椎間盤水平。截骨完成後即應用矯形架或手法進行矯形,使前方的前縱韌帶折斷,腰椎前凸增加而改善駝背畸形。截骨平面應接觸良好,並需用牢固的內固定物,以往都用不銹鋼絲縛扎棘突,目前以Harrington棒或Luque棒較為常用。術後石膏背心固定時間不應少於6個月。

截骨術的並發症有:①截癱:大都因截骨平面選擇不當所致,截骨的尖端沒有針對椎間盤水平,矯形後出現脊椎移位;②脂肪栓塞:因截骨數量少,矯形時後方骨質受到強烈擠壓,使骨內壓力驟增而使脂肪進入循環;③腹主動脈破裂:腹主動脈硬化者無伸展的能力,強行矯形時可因此而死於手術台上;④矯形度數的喪失:手術後矯形度數的喪失主要原因為石膏背心固定時間不足與後方截骨面接觸不良所致。

(二)單節段截骨術加椎體間植骨術 為防止矯形度數喪失與獲得最大限度矯形,可經腹膜外途徑,直視下矯形並在張開的椎間隙前半部植入方形骨塊,可得到最大限度矯形。

(三)多節段脊柱截骨術 嚴重駝背畸形者可適用多節段截骨術,在腰3~4處行截骨術後可在上方2個節段處即腰1~2處作第二個截骨術,可望獲得良好的矯形。

(四)脊柱截骨術加椎體松骨質掏空術 截骨的尖頂針對腰椎椎體後方。截骨完畢前將椎體內松質骨刮空矯形後造成椎體的塌陷。掏空術使脊柱縮短,比較安全,截骨面接觸好,術後矯正角度喪失的可能性明顯減少。對髖關節骨性強直者宜先行髖關節置換術。

【預後說明】

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程變化很大,它具有自行緩解或加劇的特徵,一般說來比較輕,並能自動緩解。據統計資料,在發病20年以後,還有65~80%的患者能勝任全日工作。

決定預後的因素是周圍大關節炎症、頸椎強直與重度駝背畸形。這些情況一般發生在發病後的最初10年內。輕型病例可以生活得像正常人一樣的好。

http://www.jkw.cn/special/30/1/2004/08/2522414915.html

4、人體最脆弱的關節是哪個?

人體關節要害

頸部關節

頸椎是人體脊柱的一部分,由七塊椎骨構成,每塊椎骨都有孔,互相形成椎管,管內有脊髓通過。骨髓是中樞神經的一部分,與腦直接連接。如受暴力擊打或過度扭擰,會致中樞神經、大腦神經失調,喪失活動能力。

肩關節

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骨凹陷的關節盂構成,可使上臂作屈、伸、收、展、旋、環轉運動。肩關節盂淺,關節囊鬆弛,牢固性差,如用力將其外後旋或猛前挫,易脫臼,易致肌肉、韌帶撕裂。

肘關節

肘關節由肱骨遠端橈骨和尺骨的近端關節面構成。肘關節內側有側副韌帶,外側有環狀韌帶,附近有一些重要的血管、神經,如遭暴力擊打易出現骨折、脫臼、血管神經損傷,影響或喪失前臂、手部弁遄C

腕關節

腕關節由橈骨遠側端的腕關節面和腕骨的近側端構成。腕骨關節務骨細小復雜,共有舟骨、月骨、頭狀骨、三角骨、大多角骨、豌豆骨、小多角骨、鉤骨8塊腕骨,主要靠韌帶連接,其韌帶堅固性較差,受擊打或過度擰折會造成脫臼,韌帶崩裂,骨折。

指關節

手指關節由兩個短小的指骨連接而成。它僅能彎屈和伸直,活動范圍較小,易於前屈。如果使其伸直再用力向後班扳或向後側擰動,很容易造成脫臼或骨折。

膝關節

膝關節屬於滑車球狀關節,由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髕骨後面的關節面構成,是人體最復雜的關節。髕骨前有股四頭肌腱連著脛骨粗隆,關節兩側分別有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關節囊內兩關節間有半月板和交叉韌帶。膝關節負重大,結構復雜且淺,骨杠桿又長,易受損傷,前後或兩側受踢擊均可使韌帶、肌腱、半月板、膝關節造成裂、傷、脫位,且難治癒。

踝關節

踝關節由脛、腓骨端和距骨滑車構成。踝關節兩側附著韌帶,內踝高只誚穚Z骨三分之一,外踝較高,完全覆辣Z骨的外側面,外側面韌帶脆弱,內翻易傷,如用力將足左右扳擰、扭轉,易致韌帶撕裂、關節脫位。

5、請問作什麼運動對脊椎有好處?游泳是最適合的嗎?

只有游泳。

6、∩__∩y廣州強直性脊柱炎醫院?強直會骨折嗎?病理特徵又有哪些?

廣州來強直性脊柱炎醫院?首選,源廣州愛民強直性脊柱炎醫學研究院
,強直性脊柱炎脊柱會骨折嗎?病理特徵又有哪些?強直性脊柱炎還常引起椎體的骨質疏鬆,使椎體抗壓及抗張能力明顯減弱,這些變化均使強直性脊柱炎病人發生脊柱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加,輕微外傷或慢性勞損就可引起椎體橫斷骨折,或骨化的椎間盤及韌帶的斷裂。

7、腿部肌肉疲勞性損傷怎麼辦?

常見的運動損傷

一、肌肉拉傷

(一)肌肉拉傷的發生機制與分級

肌肉拉傷有許多種(見細節透視15-4),可分成主動拉傷和被動拉傷兩種。前者是由於肌肉做主動的猛烈收縮時,其力量超過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擔的能力;後者主要是肌肉用力牽伸時超過了肌肉本身特有的伸展程度,從而引起拉傷。肌肉拉傷可能會從肌纖維的微小分離到肌纖維的完全斷裂,臨床上一般可分為三級:
一度:只有少數的肌纖維被拉長和撕裂,而周圍的筋膜完好無損,纖維的斷裂只在顯微鏡下能見到。運動時感到疼痛,但仍可以進行運動。
二度:有較多數量的肌纖維斷裂,筋膜可能亦有撕裂,鍛煉者可能感到"啪"一聲拉斷的感覺。常可摸到肌肉與肌腱連接處略有缺失和下陷。在撕裂處周圍由於出血,水腫可能發生。
三度:肌肉完全被撕裂。撕裂處可能在肌腹、肌腱或者在肌腱與骨的連接點上。鍛煉者基本上不能再活動。受傷後首先產生劇烈的疼痛,但疼痛會很快消退,因為此時神經纖維也被損傷了,這時一般需要外科手術的治療。

(二)肌肉拉傷的預防

肌肉拉傷的預防,主要是針對發生的原因進行的。例如,大強度運動前要做好准備活動,尤其是易拉傷部位的准備活動;體質較弱者練習時要量力而行,防治過度疲勞和負荷太重;要提高動作技能的協調性,不要用力過猛;改善鍛煉條件,注意練習場所的溫度。冬季在野外鍛煉時要注意保暖,不可穿得太薄;要注意觀察肌肉的反應,如肌肉的硬度、韌性、彈力、疲勞程度等。肌肉拉傷後重新參加鍛煉時要循序漸進,切勿操之過急,並要加強局部保護,防治再度拉傷。

視頻點播:肌肉拉傷的預防

(三)肌肉拉傷的治療

肌肉抗阻力試驗是檢查肌肉拉傷的一種簡便方法。其做法是患者作受傷肌肉的主動收縮活動,檢查者對該活動施加一定阻力,在對抗過程中出現疼痛的部位,即為拉傷肌肉的損傷處。
肌肉拉傷的治療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少量肌纖維斷裂者,應立即給予冷敷,局部加壓包紮,並抬高患肢,外敷中草葯。肌肉大部分或完全斷裂者,在加壓包紮後立即去醫院進行手術縫合。

二、肌肉挫傷

(一)肌肉挫傷的發生機制與分極

肌肉挫傷是足球、橄欖球運動中最常見的損傷。傷後引起疼痛與暫時性功能喪失,需要較長時間康復治療。典型挫傷發生於下肢,最常見的是股四頭肌與脛前肌。
病理上肌肉挫傷的早期組織變化為血腫形成與炎症反應,與肌肉拉傷不同的是,其以後由緻密結締組織的疤痕取代血腫,疤痕中沒有肌纖維再生。嚴重肌肉挫傷可引起骨化性肌炎並發症。局部疼痛與僵硬是骨化性肌炎最常見的症狀,患者有時可觸及到腫塊。臨床挫傷分級如下:
一度(輕度)挫傷:局部壓痛,膝關節活動度在90°以上,無步態改變。
二度(中度)挫傷:壓痛較重並有腫塊,膝關節活動小於90°,受傷者有跛行,不能深度屈曲膝關節。
三度(重度)挫傷:有嚴重腫脹與壓痛,膝關節活動小於45°,在沒有幫助下受傷者不能行走。

(二)肌肉挫傷的預防

肌肉挫傷往往在接觸性的運動(如橄欖球、棒球、足球或籃球運動等)中發生,因此,可以通過穿戴保護設備來預防肌肉挫傷,如從事足球運動時可戴護脛等。另外,鍛煉前應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練習時不要用力過猛,以防超過肌肉、關節、韌帶的負荷限度。

(三)肌肉挫傷的治療

肌肉挫傷發生後要馬上停止鍛煉,根據情況及時處理。如果皮膚出血,先用酒精或碘酒將傷口消毒,然後撒些磺胺結晶粉(外用消炎粉),用干凈布包紮起來。如果受傷部位紅腫疼痛,可先用冷水毛巾冷敷局部,防止繼續出血。一天一夜後改用熱水毛巾敷在局部,以活血、消腫、止疼。也可對受傷部位進行按摩,有條件的還可在受傷處塗上酒精或松節油。
經過治療傷勢減輕以後要及時活動受傷的關節或肌肉,藉以恢復功能,如慢慢練習走路、下蹲、彎腰、舉胳膊等,免得以後傷好了關節活動不靈,甚至肌肉發生萎縮。

三、韌帶損傷

(一)韌帶損傷的發生機制和分級

韌帶損傷是指用力過大、過度牽伸而導致不同程度的韌帶纖維或其附著處的斷裂。韌帶附著在鄰近骨端上,用以連結兩骨,其深面與骨端間附有滑膜組織。韌帶有較強的抗張能力,它保護關節在正常范圍內活動,防止關節出現異常活動。如果外力使關節異常活動超越韌帶所能承受的范圍時,就會發生韌帶損傷。韌帶損傷多發生在受力較強而組織較脆弱的部位,其損傷的程度則取決於所受到作用力的強弱與時間的長短,如果所受外力較小,作用時間較短,往往沒有明顯的功能喪失,因為只有少量韌帶纖維斷裂,即所謂的韌帶扭傷。如損傷程度較重,則有更多的韌帶纖維斷裂,表現為一定的功能喪失。如損傷嚴重,則韌帶完全斷裂,該韌帶的功能也喪失,關節的穩定性受到影響。韌帶損傷時一般都有局部水腫,嚴重時有明顯的出血血腫形成。韌帶損傷癒合較慢,且不完全,如得不到積極治療,韌帶會被拉長或松馳,喪失正常的韌帶張力,並容易引起再度損傷,造成關節不穩定而導致關節的退行性病變或創傷性關節炎。臨床上,韌帶損傷分為三級:
一度(輕度)損傷:韌帶只有小部分被拉長或拉斷,會產生輕微的疼痛和局部水腫,關節有較小的不穩定性,沒有明顯的功能喪失(見圖15-3A)。
二度(中度)損傷:大量的韌帶纖維被撕裂和分離,有一定程度的功能喪失,關節存在中等不穩定性,有明顯的疼痛、水腫,可能發生肌肉僵硬(見圖15-3B)。
三度(重度)損傷:韌帶完全撕裂和分離,並完全喪失其功能,引起關節的極大不穩定性,由於神經可能受損,疼痛很快會消失,有嚴重的水腫(見圖15-3C和D)。

(二)韌帶損傷的預防

韌帶損傷易發生的部位是踝關節、腕關節和膝關節,所以鍛煉時可在這些部位加一些支持保護帶,例如,在足球運動中運用護膝,在籃球、網球運動時運用護腕;避免在不平整的場地上鍛煉;減少籃、足球運動中的一些沖撞動作;平常多做加強關節周圍肌肉伸展性的練習,以增大肌肉對關節的支持力。

(三)韌帶損傷的治療

對於輕度韌帶損傷,治療方法主要是止痛與加快消腫。韌帶損傷發生後,應進行局部冷敷、加壓包紮、抬高傷肢。24~48小時後對傷部周圍熱敷或按摩。3天後對傷部熱敷或按摩;中度損傷的治療關鍵是制動,使韌帶處在避免牽拉的位置,以便加速癒合,可用彈性綳帶固定受傷處;對於重度損傷,則應在損傷早期將韌帶斷端進行良好的對合。

四、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

(一)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發生機制與症狀

初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其發病率較高。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發生原因是由於跑跳的時間過長,小腿肌肉在脛腓骨的附著點受到過分的牽拉,刺激骨膜引起的非細菌性的炎症。初參加鍛煉的人,下肢的肌肉還不發達,缺乏彈性,跑跳時不能協調地收縮和放鬆,腳落地時,也不會利用緩沖力量,致使骨膜反復受到牽拉。另外,天氣較冷時,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腿部的肌肉、肌腱比較僵硬,以及在硬地上跑跳時間過長,都容易引起這種損傷。
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多在劇烈跑跳後十幾天發生,有時也發生在堅硬的場地上練習腳尖跑、變速跑、跨步跑、後蹬跑以及上下坡跑等場合。
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具體症狀是:疼痛、壓痛、骨膜下水腫等。

(二)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預防

對三個方面予以關注將有助於你預防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發生:(1)初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特別是在練習跑跳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突然加大運動量,更要防止過度疲勞。(2)腳尖著地跑要和腳掌著地跑交替進行,後蹬跑和上下坡跑要練習一會休息一會,增強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彈性,使其有個適應過程。(3)劇烈跑跳前要做好准備活動,使肌肉和肌腱充分活動開。腳著地時注意利用緩沖力,更不要在堅硬的場地上長時間跑跳。

(三)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治療

首先,要停止大運動量的練習,避免劇烈的跑跳,或每天用40°C~50°C的溫水浸泡患處半小時,並用綳帶將小腿下部包紮起來,休息幾天就會好轉。其次,要用熱水袋或熱水毛巾局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滲出物的吸收。第三,病情嚴重的要完全休息,待徹底治癒後再進行鍛煉。

五、腰扭傷

(一)腰扭傷的發生機制與症狀

腰扭傷在舉重、跳水、投擲、體操、籃球、排球等運動中最容易發生。人體腰部的正中有一條脊樑骨,是由5個脊椎骨連起來的,叫做腰椎。連接腰椎骨的有很多條韌帶和細小的肌肉,人向前後左右彎腰以及腰部的伸長、縮短,都靠這些肌肉收縮來牽動。肌肉收縮雖有一定的伸展力和彈性,但也不能突然超過限度。有些體育活動腰部最吃力,如果腰部的肌肉還沒活動開就猛一用力,肌肉和韌帶伸過了勁,就容易撕開和拉傷,造成腰扭傷。

(二)腰扭傷的預防

第一,在劇烈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特別是要做好腰部的准備活動,如前後彎腰、左右轉身、上跳下蹲等,待腰部的血液流通、局部發熱後再參加劇烈活動。第二,要注意體育活動時的姿勢正確,用力得當。不管從事哪一項體育活動,都要掌握一定的動作要領。腰部用力要逐漸加強,動作要協調平衡,不要過猛。第三,加強腰部肌肉的鍛煉,尤其是以腰部活動為主的練習項目,能夠使脊椎骨的活動度增加,韌帶的彈性和伸展性增強,肌肉更加發達有力,即使在擔負較大力量的情況下,也不容易發生撕裂扭傷現象。

(三)腰扭傷的治療

發生腰扭傷後,要停止活動,立即休息。如果不休息、不及時治療,容易反復發作留下病根,變成慢性腰腿痛。躺在床上休息時,為了使腰部的肌肉放鬆,腰下可墊個薄點的軟枕頭,以減輕疼痛。腰扭傷後,用熱敷療法較好。並注意適當加強背肌練習,也可去醫院接受治療。

六、骨折

(一)骨折的發生機制與症狀

骨折可分為完全性骨折(骨完全斷裂為兩塊,如橫斷骨折、螺旋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骨未完全斷裂,如裂縫骨折、柳枝骨折)。鍛煉時發生骨折的原因有:第一種是直接暴力,如踢足球時小腿被踢傷發生的脛骨骨折,跪倒在地面引起的臏骨骨折。第二種是間接暴力,如自單杠上摔下,用手扶地時發生的肱骨髁上骨折,足球守門員撲球時摔倒引起的鎖骨骨折等。第三種是牽拉力,因肌肉強烈收縮時引起,如舉重時提起杠鈴突然進行翻腕動作,前臂屈肌附著在肱骨內上髁處可因肌肉突然收縮而產生的撕脫骨折。第四種是積累性暴力,因勞損的積累導致疲勞性骨折(如脛骨疲勞性骨折)。
骨折後的症狀一般都比較嚴重,主要表現為疼痛、腫脹、皮下瘀血、功能喪失、出現畸形和假關節、有壓痛和震痛感等。

(二)骨折的預防

在劇烈運動中,盡量減少沖撞性的動作,尤其是作用時間短、強度大的動作是骨折發生的最危險因素,比如足球運動中腿部受到沖撞,脛腓骨極易發生骨折。進行體操動作練習時腕部舟狀骨折容易發生。總之,避免劇烈運動中的碰撞,骨折的發生率將大大降低。

(三)骨折的治療

骨折發生後要立即停止傷肢的活動,並進行急救。如果病人有休克的症狀,要平躺休息,喝些熱茶水,然後進行包紮。固定包紮時,動作要輕巧、緩慢,不要亂拉亂拖,以免造成嚴重的錯位,影響整復。包紮固定後,應去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視頻點播:S15-5(視頻)

七、肌肉痙攣

(一)肌肉痙攣的發生機制與症狀

肌肉痙攣,俗稱抽筋,是肌肉持續不自主的強直收縮。在體育運動中最易發生痙攣的肌肉是小腿腓腸肌,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肌肉痙攣原因有幾點:(1)體育活動中大量排汗使體內電解質丟失。這些電解質在人體內的濃度水平與肌肉神經的興奮性有關,當丟失過多時肌肉興奮性增高,肌肉易發生痙攣。這種情況多見於天氣炎熱或進行長時間劇烈活動時。(2)運動時,由於肌肉快速的連續收縮,放鬆的時間太短,導致肌肉收縮與放鬆的協調關系遭到破壞,從而發生肌肉痙攣。(3)在寒冷的環境中若未做准備活動或准備活動不充分就進行體育活動,肌肉會受到寒冷的刺激而引起肌肉痙攣。(4)局部肌肉疲勞或有微細損傷時,也可引起肌肉痙攣。肌肉發生痙攣時,局部肌肉堅硬或隆起,劇烈疼痛,且一時不易緩解。

(二)肌肉痙攣的預防

為了預防肌肉痙攣,鍛煉前做充分的准備活動,對容易發生痙攣的肌肉可事先做適當按摩。冬季戶外鍛煉要注意保暖。夏季鍛煉時要注意適當補充淡鹽水及維生素B1等。此外,疲勞和飢餓時,最好不要進行鍛煉。

(三)肌肉痙攣的治療

常用方法是牽引痙攣肌肉,使它伸長和鬆弛。用力要緩慢而持續,不可使用暴力。痙攣緩解後應適當按摩肌肉,如重推、揉、揉捏、按壓,以促使痙攣解除。例如腓腸肌痙攣時,先讓患者平坐或仰卧,伸直膝關節,牽引者雙手握住患者足部並抵於牽引者的腹部,利用牽引者軀干前傾的適度力量,將患者的腳掌和腳趾緩慢地向上扳;若屈拇肌、屈趾肌痙攣,用力將腳趾向上扳,但切忌使用暴力。

與抗張能力最弱的脊柱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