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極拳中的「貓步」是屬於哪種太極拳的基本功?
楊式里有這種練法.
如果你不懂勁,不管怎麼走貓步是出不了功夫的
要有老師指導,才能走正確.最好要先懂勁,再走才好.
2、太極站樁功具體練習方法
太極樁對樁架、結構也有特定的要求。具體練習方法如下:
一、太極樁:
行功姿勢:身體自然站立,兩腳橫開與肩同寬,成11字形。頭正身直,二目垂簾向前下方斜視,從頭到腳,進行周身放鬆。兩手自然下垂,貼於大腿兩側。舌抵門牙牙齦。
二、心法:身體放鬆後觀想自身與茫茫宇宙混然合為一體進入忘我境界。
三、太極樁:
1、兩腳橫開,比肩略寬一腳,兩腳成11型站立,從頭到腳依次放鬆,然後兩腿微屈,成高馬樁,有圓襠之意。含胸拔背。
兩臂慢慢抬起與肩平,肘略低於肩,兩肩胛骨用力貼向前胸,兩臂在胸前成環形。(以身體感覺舒適為度)。
2、兩手十指自然張開,彎曲,形似虎爪,兩手相距2寸,手心向內,距胸前一尺三寸左右,成扁圓狀。
3、頭項不偏不斜,項部直立,以頭部舒適為度。
4、兩眼開目平視兩手間(也可平視遠處一定目標)。眼不可睜太大。
四、心法:
1、肩井與湧泉成一線1–2分鍾,找放鬆的感覺,湧泉有麻、熱、脹即為正確。
2、肩井、曲池、合谷放鬆。
3、肩胛骨前貼。
4、臀部前貼。
5、膝關節外撐。
6、手臂外撐(即要外撐又要內抱有挾球感)。
7、意守丹田呼吸氣沉丹田。
1–7每個動作1–2分鍾,一個輪回8–10分鍾,能做幾輪回做幾個,一般8–10個輪回。
五、太極樁(收式):
行功姿勢:由原式起,兩手由身體兩側向小腹丹田處抱合,雙手重疊一處,左手內勞宮扣於右手外勞宮,扣於丹田處,頭正體直,目視前方。
六、心法:意想周身真氣通過肢體經脈回收丹田。
(2)太極拳脊柱肩井湧泉膝胯擴展資料:
站樁要求:
一、頭易正:頭居人體最高處,為人身之君,是一身之主宰,不宜傾斜,頭正神清,神態端莊,收頦直頸而其頭必正直,大有統領全身之意。
二、肩易順:順肩者,兩肩向左右的方向平而順之,意在肩骨均衡、平行、舒展的向左右伸張,毫無拘禁、高聳之狀,以合出勁之態。
三、胸易出:出胸者,人之威嚴在於胸,出胸不是挺胸,出胸以壯神威,挺胸則有失中正,出胸有利於腰的靈活,腰部靈活,則身體輕靈,周身合力易成。
四、腰易穩:腰,為人身骨節的中心主宰,是人身四肢上下運動的紐帶,乃重心之所系。因此,腰肢最要緊的是穩,穩而厚重則堅實,上、下行氣不滯,則出勁不空。
五、足易堅:足堅者,兩足放平,大趾內側用力向下扣,使腳部穩穩的立於地上,古語言:百力皆發於腳,足之堅穩否,將直接的影響步法、身形、發力的能力。
六、膝易曲:膝要善曲,而曲中求直,則為下盤穩固之道。兩膝微曲而上、下伸展,使筋脈舒展,而下盤則堅。
七、手易抱:抱元守一,是練太極內功的具體要求。行功時,兩手要向前合抱,猶如老翁抱樹。
肘曲、腕平、五指自然分開,此乃站太極樁基本姿式,行功時,要盡量的使肘臂平行舒展,以達筋肉伸展,真氣運行自如之目的。
八、脊骨直:脊骨是人身體的支撐所在,其內是眾多神經的通道,是支配人體活動,意識傳導的主要途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極樁功
3、武式太極拳的基本功
武派太極拳前輩教徒,都要初學者先練習基本功,等基本功練扎實後,再學拳架。像蓋房子一樣,沒有堅實的基礎,就造不出牢固的房屋。沒有扎實的基本功,也很難練好拳架。武派太極拳的基本功因人而異,對青少年強調練好腰腿功。如練習踢腿、悠腿、壓腿、飛腳、下腰、里合腿、外擺腿、旋風腳、虛步、弓步、仆步等。我師李聖端先生常說:「青少年骨骼柔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先練好腰腿功,有助於身體勻稱健康的發育。日後練習拳架,不致下盤輕浮無力,一些要求腰腿功高的拳勢,也才容易做好。」李老師本人的腰腿功就很好,他五十多歲時,還能雙腿並立,直膝彎腰雙手緊按地面;走架時,「下勢」照樣右腿屈膝下蹲,臀部近地而上身中正;「踐步打捶」,還可飄身縱出七八尺遠;「單、雙擺蓮」,仍能手擊腳面,清脆有聲。年少時如無扎實的功底,老來就很難有這么好的身手了。李老師為了讓青少年練好腰腿功和腿法,還常要學生先練習幾趟彈腿。他說:「彈腿是學習拳術的基礎拳,通過彈腿的鍛煉,把腿踢出來,不僅增加了腰腿的力量,還為日後掌握太極拳的腿法奠定基礎。」20歲以上初學者,因年齡較大,腰腿已硬,再練以上這些基本功困難較大,可改練各種樁功。這些樁功較多,常用的有:
1.無極樁:類似拳架中的無極勢。要求兩足平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兩臂彎曲,輕輕向胸前平舉,兩掌高與乳平,掌心相對略偏向下,形如捧球;雙目向前平視,頭宜正直,提頂吊襠,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尾閭中正,胸寬腹實,氣沉丹田;周身放鬆,自然安舒,聚精會神,摒除雜念,自然呼吸。
要點是:(1)要「心靜體松」。李亦?先生在《五字訣》中首先提出的就是「心靜」。並說:「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初學走架最不易做到心靜,所以要先通過站無極樁來鍛煉這一功夫。初學拳的人大都容易緊張,故要求「體松」,精神、關節、肌肉處處放鬆,為日後練拳走架打好基礎。 (2)要足與肩同寬。因「湧泉穴」在人足下,「肩井穴」在人肩頭,站樁時足與肩寬,兩「湧泉穴」和兩「肩井穴」上下相沖,才能氣機上升,運行於身。好像打井要打在泉眼上似的,否則是打不出水的。
通過無極樁的鍛煉,求得心靜神斂,氣聚體松,然後再練拳架,自然就較容易了。
2.太極樁:分左右兩式,姿勢類似「懶扎衣」的起勢,兩手一前一後,前高後低;兩腳一前一後,前虛後實;身法要求同無極樁,周身輕靈,務求自然。練習這一樁功,由於屈膝蹲身,腿部承重力較大,蹲得越低,承重力也越大。通過這一鍛煉,可增加腿部力量。但開始不宜蹲身過低,以免造成突臀彎腰,上身前傾等弊病。應當循序漸進,逐漸放低身勢。
太極樁先練定勢,再練動勢。先按定勢太極樁站好,如取左勢,則左手左足在前、右手右足在後,成左虛右實步。兩手從胸前下落回收,經右腰胯處再往前往上,復至胸前恢復原狀,其往復路線如劃一豎圈;同時,下肢坐腿松胯轉腰,兩腿由前虛後實,變為前弓後蹬。如此反復地劃豎圈子,圈子可大可小可快可慢。要左右交換地練習。這一樁功頗似過去北方人用轆轤(一種滑車)從井裡打水的動作,用來練習松肩活肘、坐腿轉腰和弓步前擠等易收顯效,對日後走架穩固下盤、肩松腰活、上下協調等有很大裨益。
3.前進步:體重完全置予左腿,膝蓋對正足尖,尾閭垂直與足踵對正,右腿抽胯提膝,足尖自然下垂,移於左踝里側(圖1);接著,身軀微向右旋,右足足掌上翹,足踵向右前方輕輕鏟出(勁點在足踵,如向前踢物)(圖2);足踵著地後,隨即放鬆,足下似有吸力,伴隨重心前移,足掌緩緩落平,右膝前弓,全足踏實,左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襠,成右弓步(圖3)。
上勢不停,左腿抽胯提膝,左足自然下垂移於右踝里側,體重完全置於右腿,膝蓋對正足尖,尾閭垂直與足踵對正(圖4)。接著身軀微向左旋,左足掌上翹,足踵向左前方輕輕鏟出(勁點在足踵,如向前踢物)。足踵著地後,隨即放鬆,足下似有吸力,足掌落平,全足踏實,左膝前弓,重心前移,右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襠,成左弓步(圖5)。
如此一步一步不斷地往前行進,動作熟練後,還可隨意左右轉彎或轉圈練習。
兩腿步距以能維持重心穩定(實腿膝和上體不動,虛腳能自由移動)為宜,不必太大;橫距以本人兩胯寬度為宜,不要前後腳落在一條直線上,否則影響步伐。
行進時,要保持一定水平,不可忽高忽低。待這一前進步法熟練後,可進一步提高要求。方法是當前進之步鏟出,足踵快要著地時,後足用力蹬地,如篙撐船,將身軀水平式地再往前推進一步或半步,然後前足落地踏穩。這種前進步法,自然較前者要難,但熟練後,對增強腰腿功力、隨時維持身體平衡好處很大,應多多練習。
4.後退步:先站好無極樁,兩腿屈膝下蹲,胯根放鬆,湧泉吸地;兩掌分開置於身軀兩側,肘彎微曲,掌心向下,掌根下塌,如扶物狀。然後,重心左移,體重完全置於左腿,膝蓋對足尖,尾閭垂直與足踵對正,右腿抽胯屈膝,足尖自然下垂,移於左踝里側;接著,右腿向右後側移動,先足尖著地,然後足踵里扣,全足落實;落胯屈膝踏穩,重心逐漸移於右腿,尾閭垂直對正足踵,左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內含裹襠,成後坐步。
上勢不停,左腿抽胯提膝,左足自然下垂,移於右踝里側,體重完全置於右腿。接著左腿向左後側移動,先足尖著地,然後足踵里扣,全足落實,落胯屈膝踏穩,重心逐漸移至左腿,尾閭垂直對正足踵,右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微內含裹襠,成後坐步。
如此一步一步不斷地後退,動作熟練後,也可隨意左右斜撤。兩腿步距和橫距等要求同前進步。待這一後退步法熟練後,可進一步提高要求。方法是當後退之步足尖將要著地時,支撐腿用力蹬地,如用篙支岸開船,將身軀水平式地再往後推移一步或半步,然後後退之步再落地踏穩。
以上前進、後退共是四種練法,應堅持多練、練好,有助於走架和推手。
向前上步,抬腿要低,幾乎是擦地而行,出腳勁點在足踵,落足則似踩物;退步略高,要含有「泚勁」,支撐腿要鬆柔,力量要落到足心湧泉,與地相吸,如同長在地上一般。
5.踩步:先站好無極樁,胯根微收,雙膝下蹲,左掌外旋向胸前掩裹,護於胸前(圖6);右手握拳,邊外旋邊自左臂之上向前打出,拳心向里,高不過口。同時,左腿踏穩,體重完全置於左腿,右腿提膝,足尖向上略向右斜,以足心或足踵為勁點向前蹬出,隨即前下踩踏(圖7),左膝略彎,重心置於左腿;身軀微微左旋,右拳變掌內旋迴採於右脅前,掌心向下,左掌向前閃擊,掌心斜向下(圖8)。
上勢不停,右足微向里扣,右掌外旋向胸前掩裹,護於胸前;左手握拳,邊外旋邊回收於腹前,再提起自右臂之上向前打出,拳心向里,高不過口。同時,右腿踏穩,體重完全置於右腿,左腿提膝,足尖向上略向左斜,以足心或足踵為勁點向前蹬出,隨即向下踩踏,右膝略彎,重心置於右腿,身軀微向右旋(圖9);左拳變掌,內旋迴採於左肋前,掌心向下,右掌向前閃擊,掌心斜向下(圖10)。
踩腿法既是樁步練習,又是用足掌(或足踵)趟踢對方膝蓋(或迎面骨)、下踩腳面的技擊招法。武派太極拳多化用於搬攬捶等拳勢中,動作雖較復雜,仍須不間斷地練習。久練之後,除周身能協調一致外,腰腿皆有坐勁,下盤穩固,有利於穩定重心,掌握平衡,化發始能從心所欲。
平時練習踩腿法,宜慢不宜快,要上下相隨,動作一致。
以上步法適合青壯年練習,若中年或老年習者,可練習獨立步,以增長腰腿功夫。
6.獨立步:初學者站立時,可先以食、中二指扶住桌椅(或其他可扶之物),以一足立地,一足抬起,注意氣沉丹田,足心湧泉貼地。站立平穩,隨著腰腿功夫的加強,可逐漸延長站立時間,支撐腿落胯屈膝逐漸重心降低。可左右腿調換練習。熟練後,只用一指扶持桌椅。久之腰腿有力,站立穩定,可以不用再扶桌椅,仍能站立三五分鍾,懸起之腿可以左右旋轉劃圈,練習彈踢、膝端上頂等動作。
太極拳練拳打手要求其根在腿,如腰腿沒有功夫,則步伐漂浮不穩,不能落地生根,功力不易提高。故中老年初習太極拳者通過本法練習,不僅可以較快地增長腿功,且有益於心臟、腦部之健康,於體用皆有裨益,不可因其形簡而忽視。
近人練拳,大都不願練習基本功。有些拳師為了迎合這些心理,也就直接教練拳架,其實這是不好的。本固而枝榮,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是難把拳架練好的。練好基本功再練拳架,容易掌握走架中的各種要求,提高拳藝較快;不練基本功就練拳架,難度就要大得多。
4、站樁時如何做到肩井穴和湧泉穴相對?
站樁時肩井穴與湧泉穴相對是指兩腳之間的距離,大致與肩寬。肩井穴在肩部,湧泉穴在足底,上下穴位在同一條垂線上。只要大致相對即可,不必機械追求。
5、陳式太極拳怎麼練?請真正懂的人指教,謝了!
談一點自己的感受,纏絲勁,說簡單很簡單的,小臂伸平,手掌順時針轉逆時針專轉就是順逆纏絲勁,屬怎麼練,就是找這種簡單的感覺,當然要找到很難的,要從身體和意識逐漸的磨合,練不在多,在平常點點滴滴,讓自己的身體很舒服的纏,不能光練,要找,腦筋要靈光,不死板,局部,整體,一點點來
6、太極一章打法
百度搜 有的 我找到過
7、都知道太極身法很重要,如何修煉呢?
身法「八要」是清朝李亦畲前輩根據自已的實踐和體會在自已編創的七言四句詩歌中提出的,即「提頂、吊襠心中懸,松肩、沉肘氣丹田;裹襠、護肫須下勢,含胸、撥背落自然」。
詩中提頂、吊襠,松肩、沉肘,裹襠、護肫,含胸、撥背為太極拳的八個身法要領,所以叫身法「八要」。為什麼要修練身法?
《武式太極拳》一書中雲:「太極拳要求周身練成一家,全身的先天之力須改變成為有機統一的太極之勁。
太極拳訓練
身法是完成這一步驟的關鍵環節。它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基礎」可見身法是跨入太極拳大門的敲門磚,是避免走彎路的正確途徑,也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環,是每一位有志修練太極拳的愛好者都應深研的課題。如果脫離了身法的基礎,要獲得太極拳藝便是一句空話。因此在拳架練熟的基礎上,就必須進行身法的修練。
那麼如何修練身法八要呢?談談個人的體會:
記得初學太極拳時,常常想太極拳的要領這么多,這也要記,那也要記,如何記的了?往往是顧的了手,就顧不了腳,想到這,又忘掉了那,腦子里一片亂麻,向一鍋粥一樣。隨著練功的深入,不懈的努力和恩師的教誨,我發現可用古人的智慧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一是步步為營,各個擊破,二是過河棄筏。
何謂步步為營,各個擊破?
就是先選擇一個基本的身法從頭至尾的練習,正所謂大道至簡,練一個時期,領會了,有一定的基礎之後,再循序漸進地逐步增加,直至全部掌握並將它們聯成一體。
比如:提頂吊襠,首先應搞清楚何為提頂?何為吊襠?其次應明白為何什麼要提頂吊襠?目的是什麼?
第三要知道如何掌握提頂吊襠?練到身知。
所謂提頂就是下頜微收,頸椎自然豎直,百會穴自然上領,有虛領頂勁之意;吊襠就是命門後撐,脊柱自然豎直,前輩郝少如雲「不弔襠,則氣不能達予存養」。提頂吊襠練的是上領下沉的對拉勁,整個脊椎形成上下對拉,其要是「心中懸」即中氣貫頂。又如松肩沉肘:松肩就是肩要順著兩側45斜下松落,將肩井穴張開,降氣於湧泉穴中;沉肘就是肘尖往下松沉,有墜地和外撐內合之意,松肩與沉肘是相對應的,松肩不在肩在於肘,有沉肘就能松肩。松肩沉肘練的是左右對撐勁,其要是不讓氣上浮,有利於氣沉丹田。
筆者用一首打油詩總結身法的要領(供參考):
一身備五弓,
處處走弧形。
以腰為主宰,
進退勁力整。
三合有尺度,
腳下亦輕靈。
收顎頭領起,
墜肘肩不聳。
胸含不能挺,
脊椎方拔正。
斂臀收小腹,
胯坐腰始松。
雙膝微外展,
膝與腳尖逢。
圓擋開胯式,
只在一言中。
雙足平行站,
略寬肩更穩。
雙腿微曲下,
身松氣自沉。
再如含胸拔背:含胸不在胸,在於松腰,腰一松塌,胸自然放鬆;拔背,背部脊椎放鬆豎直,肩胛骨撐起松沉前合。含胸拔背練的是前後對撐勁,其要是「自然」。再如裹襠護肫:裹襠就是大腿內側肌肉微用意內扣,腹股溝加深,兩膝有外撐內合之意,其目的是使內勁不懈,身法不散,身體上盤與下盤整體更好銜接。護肫就是兩手臂以肱骨為主,保護兩側肋骨與胸部,雙臂外撐內合,中間圓活,可以更好地八面支撐。所謂過河棄筏,就是當這個身法要領基本掌握後,這個身法就變為次要矛盾,基本不用去管它,就象李和生前輩說的「練那想那」。
當然,要掌握好身法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有明師指點和「得其道而力持之」,「功夫無息法自修」和契而不舍的精神,方有所為。
陳式太極拳訓練
那麼,在演拳架時,身法是否正確到位,如何感知呢?
從外來說,一是師父看,二是拳友試。比如摟膝拗步的定式,讓拳友站在自已的面前用手拉我的前手,推我的前手;站在自已的側面,分別推我的左肩和右肩;站在後面推我的腰,自已均不被撥根不動樁,那麼,說明你的身法符合要求,打的是真太極。
正如胡學智老師在《楊健侯太極拳真傳》的序言中寫到,推不動,拉不垮方為真太極。
從內來說,有胸空腹實的感覺,換言之就是氣沉丹田。這個感覺很重要,有了這感覺,才算跨入太極的大門,才拿到了修練太極內功的入場券。
陳式太極拳訓練
8、武式太極拳的練習歌訣
第一階段,練好樁功、打好基礎
無極樁
類似拳架中的預備式,要求兩足平分與肩同寬,兩膝微曲,兩臂彎曲,輕輕向胸前平舉,兩掌高與乳平,掌心相對略偏向下,形如捧球,雙目向前平視,頭宜正直,虛領頂勁,松肩沉時,含胸拔背,尾閭中正,胸寬腹實,氣沉丹田,舉身放鬆,自然安舒,聚精會神,屏除雜念,自然呼吸,要點是:
1、要「心靜體松」,李亦畲先生在《五字決》中首先提出的就是「心靜」,並說:「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初學走架最不宜做到心靜,所以要先通過站無極樁來鍛煉這一功夫。初學拳的人大都容易緊張,故要求「體松」。精神、關節、肌肉處處放鬆,為日後練拳走架,打好基礎。
2、要足與肩寬,因兩「湧泉穴」在人足下,兩「肩井穴」在人肩頭,站樁時足與肩寬,兩「湧泉穴二)太極樁:分左右兩式,姿勢類似「懶扎衣」的起低,承重力越大,通過這一鍛煉」和兩「肩井穴」上下向衡,才能氣機上升,運行與身,好像打井要打在泉眼上似的,否則是打不出水的。
通過無極樁的鍛煉,求得心靜神斂,氣聚體松,然後在練拳架,自然就較容易了。
太極樁
分左右兩式,姿勢類似「懶扎衣」的起勢兩手一前一後,前虛後實,身體要求同無極樁,練習這一樁功,由於屈膝蹲身,腿部承重較大,蹲的越低,承重力越大,通過這一鍛煉,可增加腿部的力量,但開始不宜蹲身過低,以免造成突臀彎腰,上身前傾等弊病,應當循序漸進,逐漸放低身勢。
太極樁先練定勢,再練動勢,先按定勢太極樁站好,如系左勢,則左手左腳左前,右手右腳在後,成左虛右實步,兩手從胸前落下回收,經右腰胯處再往前往上,復至胸前恢復原狀,其往復路線如劃一豎圈,同時,下肢坐腿松胯轉腰,兩腿由前虛後實,變為前弓後蹬。如此反復地劃豎圈子,圈子可大可小可快可慢,要左右變換地練習,這一樁功頗似過去北方人用轆轤(一種車)從井裡打水的動作,用來練習松肩松肘,坐腿轉腰和弓步前沖等易收顯效,對日後走架穩固下盤,肩松腰活,上下協調等,有很大裨益。
近人練拳,大都不願練習基本功,有些拳師為了迎合這種心理,也就直接教練拳架,其實這是不好的,本固而枝榮,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是難把拳架練好的,練好基本功,再練拳架,容易掌握走架中的各種要求,提高拳藝較快,不練基本功就練拳架,難度就要大的多。
第二階段,學習拳架,先練外形
武式太極拳前輩教授拳架是先練外形,後練內形,然後在內外相合,故教拳首先要求身法規矩,拳勢正確,合乎要求。所謂身法規矩,拳勢正確,合乎要求,就是要符合武禹襄先生制定的提頂、吊襠、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襠、護臀「八條身法」和尾閭正中、氣沉丹田、虛實分清、騰挪、閃戰等五項要求。
這十三條要領既是對練太極拳提出了要求,也是能否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前人和近賢對此多有專論,這里不再多贅,但這十三條要領不是初學者一下能全部掌握的,應當分清先後,突出重點,綱舉而目張,主要的掌握了,次要的也就容易掌握了,這十三項中初學者應先掌握提頂、吊襠,因頭是諸陽之會,為精髓之海,系任、督二脈交會的地方,統領一身之氣,能「提頂」就能聚精會神,專心一致。如頭部傾斜,則必氣勢渙散、身法散亂,先師李聖端常說:「猴頭不能丟」。就是強調練拳時必須時時注意「提頂」。
「吊襠」是臀部前送,襠部有向前上翻之勢,初習太極拳由於屈膝蹲腿,最易犯彎腰突臀等毛病,如能做到吊襠,自然就能克服了這些弊病,上能提頂,下能吊襠,頭頂的「百會穴」和襠的「會陰穴」,一下一下,遙相呼應,可為日後暢通任、督兩脈運行百脈創造條件,身法上掌握了提頂、吊襠,就易做到尾閭正中,支撐八面,也為氣沉丹田奠定了基礎。
再次要求做好松肩、沉肘,初學者最易聳肩,肩肘僵滯,肩肘關節不靈活,不僅影響走架,也不利於實用時的走化,所以應當要學者盡快地先掌握好松肩、沉肘,怎樣才能較快地掌握住松肩、沉肘呢?前輩的經驗是:出手豎腕曲肘讓合谷穴(在虎口處)與肘彎曲池穴虛虛對位,自然就做到了沉肘,能沉肘也就能松肩,且為涵胸,拔背提供了條件。
教學拳架,除每一拳式都有其具體要求,要求學者遵循外,有幾個帶普遍性的要求,應當格外注意。
心靜體松入手
能心靜才易做到體松,初學者大都渾身緊張,緊張就會滯重,故要放鬆,放鬆就是要將骨節拉開。肘、肩、胯、足、膝都要松開,全身放鬆,氣血流通,運轉才能靈活,但放鬆只是手段,不是軟弱無力,要柔而不懈,日久才能由松入柔,柔中寓剛,如棉裹鐵。武禹襄先生說:「極柔軟,然後極剛強」。說明其中奧妙。
先開展後緊湊
初學者走架要先求開展,全身舒展放開,放低身勢,松腰沉胯,有利於腰腿鍛煉,增進下盤穩固,同時在拳勢放大的過程中,也較易檢查和發現缺點,及時糾正,等走架有一定基礎之後,再求緊湊,趁於縝密,使拳架小中見大,疏密相間,雄健優美,便於交換靈活,走化相應,發放勁整。
立身中正,氣勢飽滿
初學拳架最易低頭彎腰,突臀正身,神無定向,故必須反復強調立身中正,八面支撐,必須上下相對,前後相合。上下相對是頭頂百會穴和襠部的會陰穴上下一條線,遙相呼應。前後相合是脊椎和臉的中間要前後對准,運動時,如邁左步,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如邁右腿,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定式時,在上下相對,前後相合的同進,身前是鼻尖、指尖與前足尖「三尖」相對,背後是大椎、尾椎與足踵「三點」相對,上頂下沉,全身放鬆,神聚於眼,周身對向何處,眼神也直射何處,眼神放出來,就會氣勢飽滿,機靈自顯,身軀中正才能重心穩定,不偏不倚,八面支撐。
以腰為軸,帶動四肢
腰是上下肢體的中樞,對拳勢的變化,重心的穩定,以及勁力的走化發放,都起重要的作用,所以武、李兩家《拳論》中反復強調「腰為車軸,氣為車輪」、「主宰於腰」、「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腰腿求之」。目的在於提醒學者注意腰在走架打手中的重要地位,但初學練拳又往往掌握不好腰的要領,不是以腰為軸帶動四肢,而是只動四肢而不動腰,結果身勢僵滯,毫無輕靈活潑之趣,所以初學者要學會腰在松沉豎直的前提下,帶動四肢運動,以達到上下相隨,周身一家。
分清虛實,起承開合
為了保持重心穩定,下盤穩固,武式太極拳走架時要求步法虛實分明,兩腿總是一虛一實,一實一虛地在相互變換,實腿(支撐腿)負擔體重十分之七、八,虛腿負擔體重十分之二、三,為了變化靈活,還要「虛非全然無力,有預動之勢,實非全然站煞,含上提之意,以避「雙重」之病。運動時,要邁步如貓行,首先穩定往膝關節,使之靈活有利,每一舉步,要外虎眼用意向內,內虎眼用意向外,委中《在膝彎》之筋要直,膝蓋處要曲,四面相交,靈活穩固,向前邁步要先落腳跟,再落腳心、腳掌,依次踏實,五指用力抓地,做到「兩實(腳掌、腳跟實),一虛(腳心虛)」,退步時腳趾先著地,腳跟再依次落實,五指用力抓地;弓步時,實足的膝關卡要前沖足尖,下與腳腕垂直,不偏不倚,自然有力,虛足微向後綳,膝彎既不挺直,也不過於彎曲,足跟不掀不測,形成落地生根,全身穩固,曲中含直,力有足發之勢,左旋右轉,移身換形,要實足足跟和虛足足尖猶如螺絲一樣同時擰轉,變換方向,既穩有快,便於八而轉換。
明拳理,知用法
郝月如先生在《武式太極拳的走架打手》中指出練拳要「明白原理,練熟身法」。陳固安先生也常說:「王宗岳和武、王二公的拳論,是學習太極拳的最好導師」。是經驗之談,事實證明,要練好太極拳必須熟讀王、武、李以及其他各家的著作,只有「明白拳理」。
第三階段:由外及內,練意養氣
拳架練到規范熟練之後,就可以轉入練意養氣為主的「內形」練習,就是拳勢動作和內氣流傳轉貫注都要用意來指導,武禹襄在《拳論》中反復強調了心和意的重要作用,提出走架要以「心為令」,「用意不用力(拙力)」,一期通過對意的強化訓練,來加強本體感覺的靈敏性,連貫性,達到應感而動,意動形隨意到勁到,動必合法。實踐證明,加強意的鍛煉是提高運動技巧的需要,不僅被各家太極掌和其他拳術廣泛重視,還滲入到其它體育運動項目之中。
具體做法是:走架前站好無極式,心靜神斂,身正體松,用意先在體內從上到下進行一次巡迴檢查,看身法是否合乎規矩,如有一處不合,即行改正,再次調勻呼吸,使之深、慢、柔、勻、,然後,用意來指導動作走架,每一動要意在勢先,動在意後,如手向前按,要先有向前按的想像,想著手如何出,勁點落在何處,手就如此出,落在該處,做到眼隨意動,身隨眼動,步隨身轉,徜如此,勢勢在心,刻刻留意,不僅走架時會感到興趣盎然,其味無窮,而且習之日久,就會如李亦畲先生說的那樣,「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在意的指導下進行走架熟練後,就可進一步使呼吸也在意的指導下和走架密切結合起來,武禹襄把孟子的「養氣」說引入到太極拳的實踐中,提出走架打手要以「心為令,氣為旗」(志為氣帥)。「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以直養而無害」。「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以達「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之境地。
具體地說,走架時呼吸要在意的引導下和拳勢的開合、蓄發,進退起伏做到有機地結合,「外導內引」用外氣調動內氣,沖關過寨,流轉貫注,疏通經絡,分筋開穴,氣血流盈,促進新陳代謝的功能,這樣「外導內引」的養氣法通常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循督、任二脈運行,走架時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時是虛是合,氣納入丹田,在意的指引下,經會陰、過尾閭、循督脈上達百會、再沿前額而下,至於舌尖。呼時為放為開,意從舌尖起。引氣布於兩膊,施於手指,並循任脈下降至於丹田,另一條是沿帶脈繞行。吸是在意的指引下,氣由丹田沿帶脈分左右而抵命門(兩腎之間,與脈相對),做到「三收」是為「吞」;呼時氣由命門沿帶脈分左右再運行至丹田,做到「三鼓」;肚臍鼓,手心鼓,腳心鼓,由氣沉丹田,直抵足底通湧泉是?為「吐」。任、督、帶三脈是人體的主要經脈,三脈如通,其它經絡也將隨之而通,經絡暢通,氣血充盈,不僅可強身健體,且為內勁的鍛煉奠定了基礎,但氣循任督也好,沿帶脈繞行也好,全都是意的作用,武禹襄先生說:「全在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要聽其自然,循序漸進,不可強行運氣,致生弊病。
第四階段,內外相合,越練越精
走架能在意的指導下,漸漸練到意、氣、體三者合一,由「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後身動」。由內及外,以外引內,最後做到內外相合,表裡一致,循此不斷前進,當可越練越精,攀登太極拳的藝術高峰。
為了不斷提高拳藝,做到「體和結合」,不能光走架還要和推手、單操(強化某些拳勢的單獨練習),「五行步」(一種單獨練習的步法),無極樁、太極樁(二這一階段要提高鍛煉的質量,在意的指引下,引導內氣運行和練習化、發等技巧)結合起來練習,才能收效更快。
9、練太極拳摟膝拗步沒打完肩井穴滯氣了怎麼辦!現在有往肺尖跑的趨勢!
不要去想那些亂其八糟的東西,想的越多對你影響越大,只要按的太極拳要領的版基本要求,盡量放鬆去打權就行了,其實要作到那些基本的要領就已經很費心了,根本就不可能有時間去顧及什麼氣不氣的,只要真正讓身體達到了基本的太極拳的好求,什麼氣的東西不用你去想他自然就來了,你現在還有時間想什麼氣不氣的就證明你沒有按太極拳的基本要領去要求自己。
10、練太極如何松肩怎樣松肩
肩是松沉的第一關卡,沉肩墬肘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後面還有一句就是(沉肩,墬肘)提腕,坐腕,跟立掌勁透指,為何呢?因為手掌是上半身勁的出口,如果肩沒有松透的話勁就無法貫串出去,如此就會僵硬,一般為了要掩飾此一缺奌變成了慢慢來,比手劃腳的太百極拳,這是錯的,太極拳要能慢能快才對
沉肩墜肘,是太極拳對上肢運動狀態的基本要求,要做到這一點,其本質在於肩胛骨的松沉與外展,也就是說只要肩胛骨沉降外展,自然就一定是度「沉肩墜肘」。肩胛骨的基本運動為上提、下沉、內對縮、外展四種,所謂力走後背,實際就是指腰腿部大肌肉群發力時,力沿脊柱上傳,至肩胛骨部,通過肩胛骨的支撐傳導作用(肩胛骨處在沉下外展狀態),傳遞給臂、手。要求在發力之前手臂先到,所謂稍節起,根節催。
「松肩」,但「肩」的問題不要多問、也別多想,記著「松」這個內大要領,先站去。松肩涉及的要素太多,說不明白,越說越糊塗。其實就是耗的肌肉沒勁了,筋就抻開容了,筋一開就不用別人給講了,自己就明白了。如果能把肩松下來,手就沉了,這是個標准。利用手的沉勁,進一步松肩,慢慢就把頸、背的筋腱抻開了。這樣勁才能順著脊椎沉下去,然後才能談到練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