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站樁的技巧和方法
1,關於站樁。
站樁有坐卧站三類,以站為主。全身力的運用,脊椎是個關鍵。拳諺雲,起於腳,運於脊,形於手。看著是手打人,實際力量應是從脊椎發出來的。什麼時候你能從脊椎發出力來,你就上了一層摟。可以這么說,懂得用運脊椎,一般的練家恐怕就都不是對手了。在武術來說,也就算進了一個門檻。手是大樹的枝乾的梢頭,手能有多大力?加上胳膊,力量也大不到那裡去,脊椎是大樹主幹。坐著比較難找出脊椎力量的運用來,尤其對初學者來說。關於脊椎在站樁的調整,前面已說,不再贅述。
站樁時,後腳跟不要吃力,身體重力在腳尖之後的前腳掌上。腳跟是虛的。似踩地非踩地。站著腳麻。身上有些部位不舒服,可能跟站的姿勢有關。應該是以舒服為好。 力量過於下墜,時間長了就會不舒服。拳諺雲,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頭頂好像是雜技演員頂著碗水,頂不正了水就要撒,這樣頭就中正了,頭中正了,上面似有個東西向上輕輕牽引,虛虛領著,呼吸的氣沉向丹田,五臟六腑才舒服。在站的時候,整個身體有 點飄飄欲仙的感覺。站的時候,身上那個地方不舒適,自己調整到舒適的程度。酸脹麻 ,都算是正常的,但不能太過,尤其是開始的時候,太過說明站姿有些問題。
開始傻站就行,別考慮那麼多。傻人才出功夫呢。站得飄飄欲仙,那時再考慮脊椎等問題,才有效果。站樁沒幾個月,其他都談不上。
站樁環境幽靜為好。尤其在高山之巔,感覺美極了。眼界開闊,胸懷也為之開闊。但這樣的條件城市人不長有。夜間在高樓涼台上的感覺也不錯。周圍視野開闊,夜闌人 靜,精神不放自大,天人和一的感覺容易體會。我再說一遍,天人和一,精神放大,是 拳術里非常重要的感覺,對練習力量有不練自得之功,氣不練自在,勁不練自長,全在這裡面。
2,關於沒有練過拳術的人。我的建議是,參加個拳擊訓練班,或參加中國式摔跤 訓練班。有些擊打動作必須有教練指導,老老實實練上幾個月,自己瞎琢磨效果比較差 。既然只是防身,不要到武術訓練班。散打訓練班當然也可以。實際對打幾次,你才明 白真打起來是怎麼回事。僅僅坐在家裡想是不行的。我個人比較偏向拳擊和中國式摔跤 ,不是非常看好散打。也可能是我的偏見。此外,再按照我介紹的練習站樁。如何單純練習速度和力量?拳擊里有一套教法,我是不大贊同的,作為學員,知道和應付教練就行了,不必認真去練。等你站樁有一定程度了,慢慢就回理解速度和力量是怎麼回事
了。
站樁到一定程度,身上抗擊打能力非常強,這是站樁的副產品,不用追求,自然得 來。站樁到一定程度,有氣感,不必理會。任其自然。有時氣由脊椎兩側向上拱,有的 人反應比較大,有的反應比較微。早年我練時,有位師兄站在那裡,上身前後打擺,說是被氣撞的,看的我們一群直笑。
-----------------
站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持一定的姿勢並堅持一段時間的鍛煉方法,並且,在這個概念基礎上,經過一代代的傳承與總結,基於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鍛煉目的和功效,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流派和方法。
站樁的首要要求,就是對姿勢的要求,而且這些對姿勢的要求,哪怕以現代科學看來,都是那麼的符合人體自然規律,有利於人體氣血的運行。我們不得不對我們的祖先產生無比的敬仰之情。
我們知道,人體在精神和體力的勞作後,需要進行休息補充,才能持續。而最佳的休息,就是睡眠。睡眠是自然造化能力迫使人類所做的行為,以免人類不知勞累而盡情浪費肌體能量只到竭盡死亡。當人類關注到自己健康的時候,就會把被動的睡眠變為主動的休息,而睡眠之所以能夠最大限度的恢復人體的疲勞,就在於它是人身心盡可能放鬆的結果,因為身心的放鬆,對放棄了氣血運行的干擾,而使氣血運行能夠按照自己的軌道收斂能量浪費和修復勞損的肌體。如果我們每天的休息不能完全補充、修復當天的損耗和勞損,那麼肌體就會「帶傷工作」,如果日復一日的損耗、勞損得不到補充和修復,當消耗和勞損積累到肌體無法承受和自我恢復的時候,疾病也就爆發了。 從這個簡單的道理我們就可以看到,對於不知道鍛煉修補勞損的人來說,睡眠是最好的養生法。只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可以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 如果人們能過主動的在勞作時,盡可能少的消耗體能,盡可能少的產生勞損,那麼我們生病的機會就會減少很多。 如果人們能在更多的時候,模仿甚至超過睡眠的放鬆狀態,那麼恢復體能和修補勞損的幾率就會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們生病的幾率就會更加的減少。 再進一步,如果我們能明了氣血運行的規律和特點,通過一定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氣血運行狀態並避免勞損,那麼,我們健健康康享天年的願望就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了。
上面的道理,就是為了說明,鍛煉的大原則,那就是松、靜、自然。
唯有松靜了,五勞七傷的可能性才能降到最低,唯有自然了,也就是氣血運行按照其自身的規律運行了,才能保證肌體不受到傷害。松、靜、自然,也就成為傳統健身鍛煉的總原則了。雖然這個大原則,為了特定的目的,為了發揮人體特定的功能,有些鍛煉方法會局部、暫時的有所變通,但是最終的總原則,是不會改變的。 松,就是說在保持正確姿勢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放鬆。靜,就是在站樁過程中,盡量的保持意識的安靜或專一。當然也最好保持環境的安靜,以免影響心神專一安靜。自然,就是在鍛煉過程中,嚴格按照功法要求操作,越是自然越好,不要人為的強加力量、意念以助呼吸及體內氣血運行。
前面說到了姿勢與健康,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人們為了便於掌握和記憶,總結了一套簡單有效的口訣,如頭頂虛懸、雙目垂簾、舌頂上齶、面帶微笑、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腋開跨、舒指松腕、尾閭中正、寬胸實腹、順臀溜胯等等。我們依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應用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口訣俗語,來說說站樁對全身姿勢細節的要求。
頭頸:頭頂虛懸、虛靈頂勁等等,是非常形象的口訣,就是說,頭部百會穴好像有根虛擬的繩子把頭部輕輕吊起懸在空中一樣,轉動輕靈,不對頸椎產生額外的壓力,這樣,頸椎也就自然保持了最佳的自然曲度。我們知道脊柱內部神經異常豐富,人體的中樞神經通過這些神經對軀干進行指揮反饋,頭頂虛懸,因為保持了頸椎的最佳最自然的曲度,而使脊柱腔體不受外力壓迫而變形,不至影響神經和保持脊髓通量。頸部的不良姿勢習慣,會造成諸如神經壓迫,大腦營養不良等相關的情況發生,而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我們如果仔細體驗,會發現我們通常習慣把頭向後微仰,下頜前翹,這樣的姿勢造成頸椎過分向後彎曲,長期的不良習慣,使頸部筋肉供血不暢、僵滯扭曲,進而會壓迫通過頸部的血管經脈,造成頭部營養供給不足。當你稍微活動頸椎,就感到頸部酸脹不適,就是因為長期不良的姿勢,造成供血障礙或頸部肌肉勞損。還有些人轉動頸部時會感到頸部嘎嘎有聲,這是筋腱椎骨已經有些僵滯的表現了。 有的老師說,微微收一點下頜,其實也是為了做到這個要求。還有的老師說,脖子微微用意向衣服領子靠,也是在引導我們做好虛靈頂勁。 面:面帶微笑是人體面部肌肉最放鬆最自然的表情,面帶微笑還能給他人帶來良好的感覺,從而也能反饋給你良好的場能信息。面帶微笑能促使自己心情愉悅,保持良好的心態。
眼:在鍛煉時,一般講究先眼光內收(也就是眼光從望遠到漸近只到收回顱內),再雙目垂簾,也就是說兩眼皮像布簾那樣自然的耷拉下來,不加緊閉的意念。保持這種自然垂簾的狀態,符合局部氣血的通暢,同時也因為雙目垂簾,使得目光不外散,也就不容易收到外界誘惑而保持心神內斂。俗話所說的閉目養神,其實就是中醫所說的肝開竅於目,閉目而使精魂不散。也有的鍛煉方法因為特殊的原因,或者為了避免閉眼帶來復雜的內景而形象心神安寧,要求睜開眼睛鍛煉,但是即使如此,也要求不要東張西望、思想渙散,一樣要求眼光收近,一遍寧神。只有在特殊功效的鍛煉中,要求眼神的收放及引領。
舌:常常有說舌頂上齶,但是初學者往往因為不習慣反而造成舌頭緊張。所以,我們提倡在站樁初始階段,無需刻意舌頂上齶,只要自然放鬆即可。等到鍛煉到一定程度,因為體內氣血運行的原因,到一定時候可能會有自動舌頂上齶的表現出來。即便沒有這種力量產生,在站樁站到一定程度,舌下津液泉涌,汨汨然咽下階段,稍加意念舌頂上齶,也是不遲的。而那時你已經可以很好的掌握放鬆的要領,而不至於因為照顧舌頂上齶反而造成緊張。
肩:一般傳統說沉肩,其實就是把肩部放鬆。肩部的放鬆有個特點,就是拉長的感覺。也就是肘部向外或向下引,這時肩峰處肩臂骨交接處,就會出現一個凹,感覺上有點把肩臂拉長的那種感覺。所以傳統常常把沉肩墜肘放在一起說。
腋:張腋、虛腋、開腋等等說法,其實就是要求腋不不要緊夾,要放鬆腋部好像空虛能放下一個小氣球那樣的感覺。其實沉肩墜肘做好了,就可以體會到虛腋的感覺了。開腋,除了便於肩臂氣血的通常外,還能減輕了兩肩對兩肺的自然壓迫,從而使肺的工作更加自然松暢。
肘:講肩腋的時候差不多說了,墜肘,就是說在任何時候,不管擺什麼姿勢在什麼位置,都要有外展下墜的意念或趨勢,以拉長肩臂的特殊經筋。
腕:平直放鬆。在特殊的鍛煉方法時,有立腕踏腕的要求,就是立指的時候,腕橫紋小指側也就是尺骨盡處有向前的意念或趨勢。
指:五指自然舒展伸直即可,不要用力挺直。
胸背:含胸拔背。怎麼體會呢?想像你在抱一株粗於合抱的大樹,盡量把臂指放長想要環抱住兩手接觸的那種感覺。有人形容,你在很多人的公共汽車上抱著孩子,環抱的雙臂又要保住孩子,又要抵擋別人擠著孩子的那種感覺。再有,如果說彎腰是胸背向前合攏的趨勢,就好像肩胯合攏的趨勢,那麼含胸拔背就好像左肩和右肩合攏、左胯和右胯合攏的趨勢,是身體縱向彎曲的趨勢。當然這里所說的趨勢,就是有那麼一點點意向和趨向,而不是用力想要達到那樣的效果。因為可以用力,又違背松靜自然的大原則了。應該注意,前面說的種種,都是為了讓讀者體會什麼是含胸,而不是要大家用力去那樣做。一定要記住,任何時候,胸的唯一要求,就是松。含胸,也是為了胸部更好的放鬆。 腰:平時我們直立時,腰命門一帶是向前彎曲的,站樁時,我們需要微微用意把命門向後凸一點,要做到這一點,又要保持前述身體姿勢的要求,就需要稍曲膝來配合了。
腹:當前述要領都做好了,小腹只需放鬆,就自然達到要求了。放鬆放鬆再放鬆,就這樣,小腹慢慢感到充實,胸部慢慢感到空曠,就是過去常說的寬胸實腹了。
襠:襠部要有撐圓的趨向或意念。
膝:前面說了,為了命門微微的後凸,需要曲膝來配合。一般的講究,曲膝的程度,以膝蓋不超過腳尖為標准。
腳:腳踏實地,無妄用力。一般的樁法講究兩腳平行向前,但是有些特殊的樁法會有不同的角度。身體中心落在腳上,根據不同的樁法要求,落點也不太一致,但是大多都要求在湧泉一帶,也就是腳的偏前1/3左右。
趾:自然落地。有些特殊的樁法要求用力扒地,則需要根據具體樁法來實施。
腿,由於曲膝,人體的整個重量平時直膝承擔,力量多由骨骼對直承擔,而屈膝後,參與承擔體重的筋骨肌肉就有所不同,初始會覺得較直立更費勁或容易疲勞。這時候對腿的要求就是緊中求松,在保持姿勢的前提下,在逐步鍛煉腿部耐受力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放鬆,放鬆,再放鬆。
前面我們把身體的各部分姿勢要求簡單的介紹了一下,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沒有對胯進行闡述。這是因為對胯的要求比較難體驗,也因此在操作過程中太過注意胯的話反而會引起緊張,所以對胯的具體要求,我們放在介紹具體樁法的時候,在需要的時候另行講解。
呼吸,一般要求自然呼吸,關注呼吸,但不人為的去加強、改變呼吸的狀態,除非在特殊功能的鍛煉方法中,才會有特殊的呼吸鍛煉方法。
精神,傳統鍛煉無一例外的要求,精神安靜、情緒放鬆、意念專注,保持一種超然怡然的心態。在情緒劇烈變動的時候,不要進行站樁鍛煉。
站樁的高度。 站樁,高度不同,用力不同,鍛煉的細密程度不同,鍛煉的效果就不同。一般來說,站的低,費力氣,其氣粗,練意少(靜的程度),反應快,站的高,用力少,易放鬆,易入靜,其氣細,再加上呼吸、用意以及配合功法,鍛煉效果及功能也不盡相同。
那麼,拋開特殊的鍛煉方法和目的,我們進行站樁鍛煉,僅從站樁的高度來說,到底選用什麼高度,或者說,怎樣的高度,能發揮出最好最快的效果呢,站的太低,超負荷未必能達到最佳鍛煉效果,站的太高,又擔心健身效果太慢,尤其是年輕力壯之人,在人生經歷、心智還沒有接受或愛好靜謐的鍛煉方法的時候,怎樣找好站樁高度的切入點? 其實前人做過很多探索,並且各派都有自己的傳承和習慣,比如太極,過去冷兵器時代,練太極也是要真刀實槍的闖江湖的時候,鍛煉是少不了低架的,只是到了養生的時代,高架似乎才成為主流,隨之而來的太極技擊也更趨向松空奧妙。 雖然各門各派在傳承過程中為了生存的需要,都有一些特殊的經驗、心得是秘而不宣的,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門派生存的觀念已經逐漸淡薄,傳統的鍛煉方法正在被逐漸的公開和融合,有些秘密也就不應該成為秘密了,雖然如此,到目前為止,關於站樁的高度的這個方法,智邦還沒有在任何報章雜志網站看到介紹,也就是說,關於這一點,是首次披露。 也許讀者會說,到底是什麼東西這么神神秘秘的?其實,傳統鍛煉的有些心得和訣竅一旦你千方百計的探求得到後,覺得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啊,其實有很多秘傳的訣竅,就是公開說出來,你不知道其用途或作用,也會當作很普通的一句話忽略掉。關於站樁的最佳高度,也應了傳統常說的那句話,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張紙。雖然太簡單,時機確很管用,如果在介紹站樁的時候,平平淡淡告訴你,恐怕你也不會去注意和接受,所以,說了一大堆,只是想要你影響深刻。
站樁的最佳高度,一句話:起跳的高度!
所謂的真傳一句話,並非你聽到一句話就能徹底明了其中道理,在一句話的基礎上,還有相當的解說工作。雖然相對於鍛煉內景來說,起跳的高度就是最佳的站樁高度比較容易理解,但還是需要簡單解說一下:大家可以做個實驗,原地起跳摸高,大家都做過的吧。對就是這樣,當你原地起跳摸高,就會下蹲,然後盡力向上跳起,這時候,你注意了你下蹲的高度了嗎?這個高度,是最適合你當前的體能體力的高度,是最能發揮你潛能的高度,也就是說,作為站樁鍛煉,這個高度就是你的最佳切入高度! 同樣的道理,兩腳的最佳寬度應該是多寬呢?想來你讀者也猜出答案了,對,摸高起跳時,你自然的用到的寬度就是。但是要從理論上講,就是肩寬,支撐人體的最佳寬度。
站樁的時辰、場所和方位
中醫理論闡明,人體氣血運行,不同的時辰,不同經脈的氣血旺衰是不一樣,所以嚴格意義上講,任何一種鍛煉,不同的季節、時辰、方向等等,都應該有相對的站樁時間和方向。但這僅僅是理論上,因為人類進化到這個程度,對於自然界各種時空影響的敏感,都已經降低到最便於自我保護的程度,試設想如果人類對自然非常細微的變化都感應強烈的話,是無法適應這個星球的生存環境的。 所以,我們進行站樁鍛煉,尤其是初級階段,對於站樁的時辰、場所及方位對人體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是,在自然時空環境發生劇烈變換時,人體可以輕易的感覺到它的影響,那麼,我們進行站樁鍛煉,也應該作相應的調整。在戶外練功時,應注意空氣清新,但應避開風過大的地方,如有樹木花草溪流湖泊則較為適宜。冬季如在室內練功,應盡量保持空氣新鮮。 比如,溫度驟變,風雨雷電,雨雪霧霽等等太過時,我們還是應該避開這種劇烈變動的時間進行鍛煉。時辰上,精神倦怠、體力勞頓、過飢過飽等等時間,都應該避免進行站樁鍛煉。同時還應注意,飯後飯後應隔開半小時左右才宜進行站樁鍛煉,站後也不要立即飲水,特別是冷水。練功前先解完大小便,褲帶不宜緊。
每次鍛煉堅持的時間
經雲:「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就是說,人體氣血一晝夜要循行人體50次,按照一天24小時計,氣血完全循行人體一周大約是0.48小時,大約28.8分鍾。我們進行鍛煉,一般最好是氣血完整的循環周期,也就是說,每次鍛煉,至少應該完成一個氣血周期也就是28.8分鍾,加上准備調整以便進入狀態,一般鍛煉要求不要少於30分鍾,就是這個道理。等到鍛煉有了心得,能夠體會體內的細微變化,就能體會到這個時間周期對人體的影響。比如我們在靜坐雜談中談到,靜坐半個小時左右,會有一個很特殊的感覺期,就是因為這時正是進入練功狀態的特殊氣血陰陽更替的時間,通常表現為短暫的氣血交替不暢而神失濡養,造成心緒煩躁。 我們一再強調保證鍛煉每次的時間,其道理讀者應該明白了,所以大家應該特別注重鍛煉的時間,時間,在中國白話中也叫功夫,用功夫才能鍛煉出「功夫」。
關於站樁的高度,讀者往往還會有許多疑問,一般問的最多的是高樁和低樁的鍛煉強度和效果的差別。有些人說,我的體力不支,把樁架拿高點,會不會有效果?效果會不會降低?等等。 一般來說,只要身體尚好,能夠堅持把樁步站的比較低的,都應該先進行低樁鍛煉。 原因我們會在【鍛煉的層次】相關章節里對相關理論進行探討,這里只做簡單的說明: 低樁,按照過去的說法,開始鍛煉人體氣血比較粗、淺的部分,這樣會為今後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因為著重姿勢,對呼吸、意念要求輕淺,調動人體的能量也就比較「粗」,這樣說大家不要認為這個粗就是層次低,而是如果一開始就鍛煉深細側重意念類的方法,內部的運動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正確把握的,或者說,沒有「粗、淺」的基礎,絕大部分人不能很好的把握深細的內部運動。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低樁引發的氣血運動,對身體表淺層次的矯正作用更大,它幾乎不給你人為意念干擾的機會,摧枯拉朽般的自己運作,也就是說鍛煉身體的作用更直接,更快,更自然,更容易體驗到。因為他的鍛煉層次更接近「質」的層次,對身體的鍛煉作用也就最大,特別是以鍛煉身體為目標的大眾,一開始就用著重意念、放鬆比較容易的鍛煉方法,一旦把握不好,往往欲速不達,且在內景復雜的時候哪一把握反而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雖然這么說,高樁鍛煉也一樣的是非常好的鍛煉方法,只是鍛煉的時候要把握要點。若是身體稍差對於低樁有所不適應的人,可以適當抬高樁架,抬高到什麼程度為限呢?我們還是用時間來限定。比如有人說,我想從高樁入手,逐漸降低加大鍛煉量,那麼你可以選擇一種高度,你非常努力的可以站上半個小時以上,記住不是輕松達到,而是很努力才能達到的高度。當你能夠在這個高度保持一定的時間,並且在適應這個高度身體能夠放鬆後,再加大鍛煉量,降低樁架。 為什麼練了高樁還要去練低樁,不是高樁鍛煉的會深細些嗎?其中的道理在一個「透」字,讀者鍛煉到一定程度,可以琢磨一下這個字。就好比一個大學生,不一定會做中學最難的題目一樣。 對於身體很弱實在無法進行低樁鍛煉的朋友,高樁的鍛煉也是可行的。高到什麼程度?哪怕只能躺床上不能動的人,勉力能抬起一個手指頭,都可以進行樁功鍛煉。或者肢體完全不能動,意識清醒,也一樣進行「樁功」鍛煉。
這里展開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要說明,只要選擇了樁功,入手是用「一次半小時以上的稍高一點樁架」還是「低樁累積半小時的鍛煉」,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愛好靈活掌握,但是我們依然推薦只要身體能夠承受數十秒低樁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從低樁鍛煉起。它對你的身體的「清理、整理、調理」的力度,你會慢慢體驗到。
有許多人,對於女性同胞進行傳統鍛煉多有忌諱,認為女性有不同於男性的特殊體質,不適合傳統健身方法的實踐,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不可否認,在傳統鍛煉方法中,有一部分是不適合女性鍛煉或不適合女性特殊時期的鍛煉,但是我們只要明白傳統健身的原理,把握好鍛煉的原則,不要選擇不適合女性同胞的方法,調整特殊身理情況下的運動量,完全可以實踐傳統健身功法並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秘靜克女士跟隨王鄉齋先生進行站樁鍛煉,不但治好自己的疾病,而且健康長壽,90多的高齡還能公園教導後輩練習站樁,為推廣站樁健身做出卓越的貢獻。
站樁,是可以適合所有人的、最佳的鍛煉方法。
2、請教啊,站樁的時候腰是要直,還是要自然彎曲才放鬆
有此問的人,必然是體用過的。動靜之分在於此,為了養生不考慮啟動時機力量的發放與遞送,自然以省力平衡為主,腳下重心居中或偏後,那麼腰部就是自然伸長或微後靠,力求平衡舒適,以脊柱的松和為主,氣血暢達,滋養四肢。以大成拳為例,於永年先生樁法基本如此。至於實用必有先機,重心的送達以實用本體爭力爆發的培養,重心的運用貫徹功法始終,就必然重心前向,達於腳尖,便於運用,那麼很自然,腰部前伸後向,使脊柱伸拔有力合縱升騰,還以大成拳為例,姚宗勛先生早期的站樁把持此道。李小龍不站樁但是發拳出腿進退身法無不合於此原理,所以拳本相同,符合原理就是上乘。問答觸一發而動全身,非是寥寥數語可以澄清,某自不量力指摘一二,智者識諒。
3、站樁堅持不下去,有啥好辦法
站樁技巧如下:
站樁有坐卧站三類,以站為主。全身力的運用,脊椎是個關鍵。拳諺雲,起於腳,運於脊,形於手。看著是手打人,實際力量應是從脊椎發出來的。什麼時候你能從脊椎發出力來,你就上了一層摟。可以這么說,懂得用運脊椎,一般的練家恐怕就都不是對手了。在武術來說,也就算進了一個門檻。手是大樹的枝乾的梢頭,手能有多大力?加上胳膊,力量也大不到那裡去,脊椎是大樹主幹。坐著比較難找出脊椎力量的運用來,尤其對初學者來說。關於脊椎在站樁的調整,前面已說,不再贅述。
站樁時,後腳跟不要吃力,身體重力在腳尖之後的前腳掌上。腳跟是虛的。似踩地非踩地。站著腳麻。身上有些部位不舒服,可能跟站的姿勢有關。應該是以舒服為好。 力量過於下墜,時間長了就會不舒服。拳諺雲,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頭頂好像是雜技演員頂著碗水,頂不正了水就要撒,這樣頭就中正了,頭中正了,上面似有個東西向上輕輕牽引,虛虛領著,呼吸的氣沉向丹田,五臟六腑才舒服。在站的時候,整個身體有 點飄飄欲仙的感覺。站的時候,身上那個地方不舒適,自己調整到舒適的程度。酸脹麻 ,都算是正常的,但不能太過,尤其是開始的時候,太過說明站姿有些問題。
開始傻站就行,別考慮那麼多。傻人才出功夫呢。站得飄飄欲仙,那時再考慮脊椎等問題,才有效果。站樁沒幾個月,其他都談不上。
站樁環境幽靜為好。尤其在高山之巔,感覺美極了。眼界開闊,胸懷也為之開闊。但這樣的條件城市人不長有。夜間在高樓涼台上的感覺也不錯。周圍視野開闊,夜闌人 靜,精神不放自大,天人和一的感覺容易體會。我再說一遍,天人和一,精神放大,是 拳術里非常重要的感覺,對練習力量有不練自得之功,氣不練自在,勁不練自長,全在這裡面。
4、雙手撐住椅子扶手讓下半身完全放鬆並且下墜會感覺腰部脊柱間隙拉長,並且有疼痛感是怎麼回事?
腰部尾骨處 會有拉伸疼痛的感覺是吧,我也是這樣。做下身屈腿的時候也會有這個感覺。腰部力量太弱的情況。腰部沒有力量,一抻 就疼。加強腰部力量鍛煉 就會有好轉的。我深有體會
5、練站樁注意事項!!!
常用的站樁練法是:兩腳開步同肩寬,兩膝微曲,兩臂曲抱於胸前或腹前,雙手距離約十厘米十指相對。
然後就是調整身形:頭放正下頜略內收、兩耳放平、雙肩同高、兩髖同高……
然後調整精神:兩眼視正前方略低一點,兩耳聽正後方略高一點。百會虛虛向上領起……
然後放鬆周身:從頭頂開始檢查,逐一放鬆周身,直至雙膝、雙腳踝,而雙腳穩穩地踩在地上。
反復檢查、調整並體會節節放鬆、節節對正的感覺,此時,應已達到命門後撐、跨根內縮,臀猶如鍾錘懸掛……
體會「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斂臀……立身中正、心靜體松……」的感覺,體會氣沉丹田的感覺,體會身備五弓的感覺等等。
此時的放鬆,不是鬆散、軟塌塌,而是周身是一個整體,處於一種「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的狀態。
不僅有靜的樁功,也有動的樁功。
站樁不僅是練基本功,也是一種有效的健身手段
站樁(渾圓樁)
兩腳與肩同寬,默立,調心調息調身,放鬆身體,平穩呼吸,心態平和。
稍微屈膝似蹲似坐,雙手上拉抱球,兩手與肩同寬,,五指撐開,手心向內,略向內旋腕
內抱外撐,腳似紮根。沉肩墜肘,含胸拔背。上吊百會,下墜會陰。
肩膀要放鬆,不要聳起來。肘大概低肩膀三指寬,也可以與肩同高對拔。
目視前方,以一念代萬念。起來的雜念,隨它去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站樁得舒服,不僵硬,但是動作要領要對,不能東倒西歪。保持頭正、頸直,對稱。
形意拳稱其為渾圓樁,意拳(大成拳)稱其為平步撐抱樁
具體要領:
三條線要一條一條地體認,逐步累加,不要妄圖一下子同時具備。
發力位置
下盤是根基,三線對爭應首先由下盤入手體認。下盤的對爭要領是:開臀提胯,斂陰吊襠,前蹬後踩,襠胯圓張,起不敢起,坐不敢坐,進不敢進,退不敢退。具體地說,就是前腳微微用力往後蹬,後腳同樣稍用力往前蹬,兩股力方向相反,相互頂住,感覺象要把腳下大地從中間撕開,前膝微前頂略有上提之意(所謂前腳跟稍抬起即是由前膝稍上提自然帶起的),後胯後掙,形成膝胯互爭之意,後膝略有下跪之意,後大腿稍向內裹,注意前後對爭並非兩腿各自獨立的前蹬後踩,而要將這兩股勁以胯、襠為樞紐匯集,使兩腿形成內在的貫通,此時必然形成襠胯圓張,斂陰吊襠的狀態,感覺如同一個有彈性的氣球將襠胯撐圓一樣。那麼,下盤的整體狀態是什麼樣的呢?打個比方,好比一張弓,弓的兩端落在地上,兩個腳就好似弓的兩端,兩腿就如同弓身,處處保持崩勁撐起,形成一個無稜角的內在貫通整體狀態。下盤的對爭體認得很清晰的時候,即可加上軀干(脊椎)的對爭。
脊椎對爭
脊椎對爭的總體要求是:坐臀提身,領頸拔背、節節拉長、通脊貫頂。感覺如同「隔牆視彼物,牛拉重車行」,伸長脖子拉長腰。
脊椎對爭首先應找出沉墜之力,即尾椎沉墜,所謂「屁股一抬,重新再來」,沉墜之力一失,往往發力時上體與下盤脫節、斷勁、上下難以貫通,易被對方拔根。尾椎沉墜,具體的感覺是在下盤對爭的基礎上,身體微微壓下,又被稍稍頂起,既有沉墜之勢又不失彈性。另外一個重要之處就是命門頂起。正常人的腰椎有一個向內的生理曲線,用手一摸便知,站樁狀態中,就要將這個生理曲線拉直、填平。具體方法就是在尾椎內扣下坐同時,命門穴有意識向後頂起,可以這么體驗一下:整個後背貼在牆上,然後將後腰凹陷處也向後頂起,貼在牆上,就是這么一個感覺。記住,然後在站樁時把這個感覺找出來。這里要注意一點,就是命門頂起能夠將後腰彎曲處自然填平即可,不要刻意、過分地向後頂,否則會造成駝背、折腹,這就是錯誤的樁態。
以上兩點做到的同時,還有一點就是小腹要微微向下「掖」住,即腹部不可向上提起,胸部不可挺起,小腹微用綳力,感覺非常充實。這個感覺,與趴俯卧樁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可以在練俯卧樁時去體會。
幾個要領做到了,就可以找找向上的爭力,要領是:下頜微收,脖子微微梗起,感覺後脖子貼在了衣領上,頭頂微微向上頂起,注意找出這個感覺就可以了,頭頸不可過分用力,用力過度就失之於「僵」了。整體上的感覺就好象是站在牆這邊伸長脖子探著腰看牆那邊,與尾椎的沉墜之勢自然形成了對爭。
在做到尾椎內扣下坐,命門頂起,小腹下掖,頭頸上領這些要領後,整個身體的對爭狀態就形成了,整條脊椎連同兩側的大筋被上下拉伸,如同一條被拉起的彈簧,充滿彈性,在這種情況下,軀乾的不空狀態即造就了,這時可以試著敲敲小腹、兩肋,感覺很充實,很有彈性,自然地具備了一定的抗擊能力。
上肢對爭
在下盤對爭、脊椎對爭均求得後,這時可以加上上肢的對爭。
上肢對爭的要領總要求是:扯肩攏肘,拔臂探手,骨掙肉墜,通臂貫梢。 具體地講,就是在基本功架之上,雙臂曲抱,如同抱一棵大樹,抱不住硬抱,注意這句話,「抱不住硬抱」,雙臂是向前抱,而不是向里合抱,同時雙臂內側以至胸腹,是被撐圓了而不是有稜有角的。在這種狀態下,可以檢驗一下大臂和腋下,腋下可以摸到一條大筋被綳起,握一下大臂,大臂的肌肉是被很有彈性地縱向拉大,而不是象健美那樣鼓起個大大的塊。
就是雙臂曲抱時,食指一定要極力挑起,虎口張圓,這是個關鍵。只有食指挑起,腋下大筋直通指端,勁力才能貫通梢節,其餘幾指微微彎曲略有抓扣之意即可。
當三線對爭能夠連續保持20分鍾而無所苦時,可認為達標,可進行三線貫通的練習。
三線就位
人體結構上肢連通為一條線,下肢連通為一條線,脊椎連通為一條線,三條線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千差百異的人體大形。三線就位就是基本功架的練習,具體要領為:兩腳前後成縱步,左右間隔一條線,前後約一腳半至兩腳的距離,以雙腳能隨時較為自如地提起為宜,前腳尖指向正前方,踝、膝、胯這三彎約為120度,前腳跟微抬起,後腳全腳掌落地,腳尖外撇約60度左右,後腿半蹲膝彎約120度,身體自然正直,不偏不斜,重心前四後六或前三後七。雙手提起,抱於身前,手心相對,指尖斜口指向前方。手的高度大約在肩與眉這段空間內,自行調整。雙手之間距離與肩大致相同。兩肘低於手,斜口指向下方,前臂肘彎約在120度左右,後臂肘彎約在100度左右。按以上標准站好,練習即可。
從未接觸過站樁的人初次練習,不到5分鍾就會覺得雙臂尤其是兩肩酸脹,難以繼續,再往下站就會覺得兩腿顫抖,身上冒汗,間架不穩,此時應盡可能克服這些問題,盡量保證間架不走形。練習時間可以漸漸增加,初次站5分鍾,下次爭取10—15分鍾,隨著練功進展遞增。三線就位練到什麼程度為達標?如果能站上20分鍾,間架不走形,呼吸自然,雙臂輕靈自如,手掌發熱,肌肉能較好地放鬆,即可認為達標,此時可進行下一步練習。
三線就位同時也是一種醫學樁功,如果能輕松站上20—30分鍾,會覺得全身凝然如一,氣血流暢,神清氣爽,可以當作一種養生功法來練習,對一些慢性病有一定療效。
三線對爭
三線對爭是三線就位的強化,如果說三線就位擺好了三張弓,那麼三線對爭就是給弓拉緊弦。三線對爭是樁功的核心所在,具備三線對爭狀態,也就形成了整體不空的狀態,武術界一些流行說法如「六面爭力」、「渾圓力」、「摶氣狀態」,也即大抵類似於此,真理往往是簡單的,越是貼近本質的東西,也往往是非常近似的,雖然在理論和語言的表達上不同。
三線貫通
三線貫通就是在三線對爭的基礎上導入軌跡運動,也就是在不空狀態下運動的拳學模式,通過這部分訓練,可以使形值在運動狀態下更加穩定;軌跡復合更加合理;層次傳導更加准確;使人體力量得到空前的發揮,建立拳學運動所需要的用力習慣。這在其它一些拳種又稱作試力、橫勁,這是拳學運動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
三線貫通功法總的要求是:以腰為點,對角連線,實處張弓,虛處拉弦;以脊為軸,一呼百應,對位擰纏,自律卷縱。簡單一點說,就是在不空狀態下進行各種軌跡運動。
三線貫通主要有三種模式:1、推拉式——前後貫通。2、提按式——上下貫通。3、擰纏式——交叉貫通。下面以推拉式為例對具體練習方法進行闡述。
按照三線對爭的樁架站好,然後開始練習。前面的三線對爭是由下盤開始逐步往上遞增修證的,三線貫通的練習,可以從手上開始進行體驗。在樁架的基礎上,雙手慢慢向前推出,感覺象是掐住一個很重的東西推出去,然後再緩緩地拉回來,注意幅度不要太大,運動距離大約在10厘米左右,肘關節角度的變化大約在100—130度之間變化,同時運動的過程中雙臂環抱的圓撐之力不可丟,推出時形同一個縱向的橢圓,直力加強,橫力減弱;拉回時,形同一個橫向的橢圓,橫力增大,直力變弱,兩種力均不可失。這一個動作,從外觀上看,似是直線推拉運動,但事實上是一個前立雲的手法軌跡,這一點,習練者應自己體認到,推出時是前立雲的上半部分,拉回時是下半部分。
這一步做熟練後,即可加上身體運動,身體與手的運動是個對爭的關系,手前推時,身體後掙,往後往上走;手拉回時,身向前向下走,可以看出身法是個前立搖的軌跡。此時要重點體認身上的感覺,手前推時,感覺推的東西很重很吃力,身體在推的反作用力下必然往後走,同樣,回拉時,身體又被拉得往前走,在這種狀態下往復運動,此即樁功中所說的「手將身子耍起」之意。
下一步就要加上腿的運動,腿主要是曲伸,與手法運動相呼應,手推時腿伸張,重心微後移,身架拔高;手拉時腿彎曲,重心微前置,身架降低,整個大形如波浪起伏。
到這一步功架即已完整,整體動作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漲」、「縮」,即對爭樁的功架大形的漲縮,任何時候對爭樁的不空狀態不可丟。
練三線貫通時,眼光不可散亂,氣勢要足,目光似乎看穿到天際極遠的地方,即做出「虎視」的要求。功架掌握後,精神意識要放長、放遠,手上雖然微微一動,但意識上要感覺似乎推到極遠處,同樣微微一拉,要感覺到似乎拉得極近,這是對神經系統一個極好的鍛煉。
三線貫通練到什麼程度算達標?隨著練習進展的不同會有不同層次的體會,一般而言,如果能做到軌跡復合圓潤,整體渾然一體而動,「手上一動,身上也就有了」,是逐漸入門了。
6、站樁時感覺腰部放鬆卻怎麼也松不開,好難受?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過程,別著急,堅持就是勝利。堅持的過程中,慢慢體會要領。或者讓師父給調一下樁。
7、正確站樁的方法
兩腳開步同肩寬,兩膝微曲,兩臂曲抱於胸前或腹前,雙手距離約十厘米十指相對。 然後就是調整身形:頭放正下頜略內收、兩耳放平、雙肩同高、兩髖同高…… 然後調整精神:兩眼視正前方略低一點,兩耳聽正後方略高一點。百會虛虛向上領起…… 然後放鬆周身:從頭頂開始檢查,逐一放鬆周身,直至雙膝、雙腳踝,而雙腳穩穩地踩在地上。 反復檢查、調整並體會節節放鬆、節節對正的感覺,此時,應已達到命門後撐、跨根內縮,臀猶如鍾錘懸掛…… 體會「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斂臀……立身中正、心靜體松……」的感覺,體會氣沉單田的感覺,體會身備五弓的感覺等等。 此時的放鬆,不是鬆散、軟塌塌,而是周身是一個整體,處於一種「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的狀態。 不僅有靜的樁功,也有動的樁功。 站樁不僅是練基本功,也是一種有效的健身手段 站樁(渾圓樁) 兩腳與肩同寬,默立,調心調息調身,放鬆身體,平穩呼吸,心態平和。 稍微屈膝似蹲似坐,雙手上拉抱球,兩手與肩同寬,,五指撐開,手心向內,略向內旋腕 內抱外撐,腳似紮根。沉肩墜肘,含胸拔背。上吊百會,下墜會陰。 肩膀要放鬆,不要聳起來。肘大概低肩膀三指寬,也可以與肩同高對拔。 目視前方,以一念代萬念。起來的雜念,隨它去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站樁得舒服,不僵硬,但是動作要領要對,不能東倒西歪。保持頭正、頸直,對稱。
8、站樁的技巧和方法是什麼?
1,關於站樁。
站樁有坐卧站三類,以站為主。全身力的運用,脊椎是個關鍵。拳諺雲,起於腳,運於脊,形於手。看著是手打人,實際力量應是從脊椎發出來的。什麼時候你能從脊椎發出力來,你就上了一層摟。可以這么說,懂得用運脊椎,一般的練家恐怕就都不是對手了。在武術來說,也就算進了一個門檻。手是大樹的枝乾的梢頭,手能有多大力?加上胳膊,力量也大不到那裡去,脊椎是大樹主幹。坐著比較難找出脊椎力量的運用來,尤其對初學者來說。關於脊椎在站樁的調整,前面已說,不再贅述。
站樁時,後腳跟不要吃力,身體重力在腳尖之後的前腳掌上。腳跟是虛的。似踩地非踩地。站著腳麻。身上有些部位不舒服,可能跟站的姿勢有關。應該是以舒服為好。 力量過於下墜,時間長了就會不舒服。拳諺雲,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頭頂好像是雜技演員頂著碗水,頂不正了水就要撒,這樣頭就中正了,頭中正了,上面似有個東西向上輕輕牽引,虛虛領著,呼吸的氣沉向丹田,五臟六腑才舒服。在站的時候,整個身體有 點飄飄欲仙的感覺。站的時候,身上那個地方不舒適,自己調整到舒適的程度。酸脹麻 ,都算是正常的,但不能太過,尤其是開始的時候,太過說明站姿有些問題。
開始傻站就行,別考慮那麼多。傻人才出功夫呢。站得飄飄欲仙,那時再考慮脊椎等問題,才有效果。站樁沒幾個月,其他都談不上。
站樁環境幽靜為好。尤其在高山之巔,感覺美極了。眼界開闊,胸懷也為之開闊。但這樣的條件城市人不長有。夜間在高樓涼台上的感覺也不錯。周圍視野開闊,夜闌人 靜,精神不放自大,天人和一的感覺容易體會。我再說一遍,天人和一,精神放大,是 拳術里非常重要的感覺,對練習力量有不練自得之功,氣不練自在,勁不練自長,全在這裡面。
2,關於沒有練過拳術的人。我的建議是,參加個拳擊訓練班,或參加中國式摔跤 訓練班。有些擊打動作必須有教練指導,老老實實練上幾個月,自己瞎琢磨效果比較差 。既然只是防身,不要到武術訓練班。散打訓練班當然也可以。實際對打幾次,你才明 白真打起來是怎麼回事。僅僅坐在家裡想是不行的。我個人比較偏向拳擊和中國式摔跤 ,不是非常看好散打。也可能是我的偏見。此外,再按照我介紹的練習站樁。如何單純練習速度和力量?拳擊里有一套教法,我是不大贊同的,作為學員,知道和應付教練就行了,不必認真去練。等你站樁有一定程度了,慢慢就回理解速度和力量是怎麼回事
了。
站樁到一定程度,身上抗擊打能力非常強,這是站樁的副產品,不用追求,自然得 來。站樁到一定程度,有氣感,不必理會。任其自然。有時氣由脊椎兩側向上拱,有的 人反應比較大,有的反應比較微。早年我練時,有位師兄站在那裡,上身前後打擺,說是被氣撞的,看的我們一群直笑。
-----------------
站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持一定的姿勢並堅持一段時間的鍛煉方法,並且,在這個概念基礎上,經過一代代的傳承與總結,基於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鍛煉目的和功效,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流派和方法。
站樁的首要要求,就是對姿勢的要求,而且這些對姿勢的要求,哪怕以現代科學看來,都是那麼的符合人體自然規律,有利於人體氣血的運行。我們不得不對我們的祖先產生無比的敬仰之情。
我們知道,人體在精神和體力的勞作後,需要進行休息補充,才能持續。而最佳的休息,就是睡眠。睡眠是自然造化能力迫使人類所做的行為,以免人類不知勞累而盡情浪費肌體能量只到竭盡死亡。當人類關注到自己健康的時候,就會把被動的睡眠變為主動的休息,而睡眠之所以能夠最大限度的恢復人體的疲勞,就在於它是人身心盡可能放鬆的結果,因為身心的放鬆,對放棄了氣血運行的干擾,而使氣血運行能夠按照自己的軌道收斂能量浪費和修復勞損的肌體。如果我們每天的休息不能完全補充、修復當天的損耗和勞損,那麼肌體就會「帶傷工作」,如果日復一日的損耗、勞損得不到補充和修復,當消耗和勞損積累到肌體無法承受和自我恢復的時候,疾病也就爆發了。 從這個簡單的道理我們就可以看到,對於不知道鍛煉修補勞損的人來說,睡眠是最好的養生法。只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可以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 如果人們能過主動的在勞作時,盡可能少的消耗體能,盡可能少的產生勞損,那麼我們生病的機會就會減少很多。 如果人們能在更多的時候,模仿甚至超過睡眠的放鬆狀態,那麼恢復體能和修補勞損的幾率就會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們生病的幾率就會更加的減少。 再進一步,如果我們能明了氣血運行的規律和特點,通過一定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氣血運行狀態並避免勞損,那麼,我們健健康康享天年的願望就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了。
上面的道理,就是為了說明,鍛煉的大原則,那就是松、靜、自然。
唯有松靜了,五勞七傷的可能性才能降到最低,唯有自然了,也就是氣血運行按照其自身的規律運行了,才能保證肌體不受到傷害。松、靜、自然,也就成為傳統健身鍛煉的總原則了。雖然這個大原則,為了特定的目的,為了發揮人體特定的功能,有些鍛煉方法會局部、暫時的有所變通,但是最終的總原則,是不會改變的。 松,就是說在保持正確姿勢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放鬆。靜,就是在站樁過程中,盡量的保持意識的安靜或專一。當然也最好保持環境的安靜,以免影響心神專一安靜。自然,就是在鍛煉過程中,嚴格按照功法要求操作,越是自然越好,不要人為的強加力量、意念以助呼吸及體內氣血運行。
前面說到了姿勢與健康,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人們為了便於掌握和記憶,總結了一套簡單有效的口訣,如頭頂虛懸、雙目垂簾、舌頂上齶、面帶微笑、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腋開跨、舒指松腕、尾閭中正、寬胸實腹、順臀溜胯等等。我們依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應用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口訣俗語,來說說站樁對全身姿勢細節的要求。
頭頸:頭頂虛懸、虛靈頂勁等等,是非常形象的口訣,就是說,頭部百會穴好像有根虛擬的繩子把頭部輕輕吊起懸在空中一樣,轉動輕靈,不對頸椎產生額外的壓力,這樣,頸椎也就自然保持了最佳的自然曲度。我們知道脊柱內部神經異常豐富,人體的中樞神經通過這些神經對軀干進行指揮反饋,頭頂虛懸,因為保持了頸椎的最佳最自然的曲度,而使脊柱腔體不受外力壓迫而變形,不至影響神經和保持脊髓通量。頸部的不良姿勢習慣,會造成諸如神經壓迫,大腦營養不良等相關的情況發生,而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我們如果仔細體驗,會發現我們通常習慣把頭向後微仰,下頜前翹,這樣的姿勢造成頸椎過分向後彎曲,長期的不良習慣,使頸部筋肉供血不暢、僵滯扭曲,進而會壓迫通過頸部的血管經脈,造成頭部營養供給不足。當你稍微活動頸椎,就感到頸部酸脹不適,就是因為長期不良的姿勢,造成供血障礙或頸部肌肉勞損。還有些人轉動頸部時會感到頸部嘎嘎有聲,這是筋腱椎骨已經有些僵滯的表現了。 有的老師說,微微收一點下頜,其實也是為了做到這個要求。還有的老師說,脖子微微用意向衣服領子靠,也是在引導我們做好虛靈頂勁。 面:面帶微笑是人體面部肌肉最放鬆最自然的表情,面帶微笑還能給他人帶來良好的感覺,從而也能反饋給你良好的場能信息。面帶微笑能促使自己心情愉悅,保持良好的心態。
眼:在鍛煉時,一般講究先眼光內收(也就是眼光從望遠到漸近只到收回顱內),再雙目垂簾,也就是說兩眼皮像布簾那樣自然的耷拉下來,不加緊閉的意念。保持這種自然垂簾的狀態,符合局部氣血的通暢,同時也因為雙目垂簾,使得目光不外散,也就不容易收到外界誘惑而保持心神內斂。俗話所說的閉目養神,其實就是中醫所說的肝開竅於目,閉目而使精魂不散。也有的鍛煉方法因為特殊的原因,或者為了避免閉眼帶來復雜的內景而形象心神安寧,要求睜開眼睛鍛煉,但是即使如此,也要求不要東張西望、思想渙散,一樣要求眼光收近,一遍寧神。只有在特殊功效的鍛煉中,要求眼神的收放及引領。
舌:常常有說舌頂上齶,但是初學者往往因為不習慣反而造成舌頭緊張。所以,我們提倡在站樁初始階段,無需刻意舌頂上齶,只要自然放鬆即可。等到鍛煉到一定程度,因為體內氣血運行的原因,到一定時候可能會有自動舌頂上齶的表現出來。即便沒有這種力量產生,在站樁站到一定程度,舌下津液泉涌,汨汨然咽下階段,稍加意念舌頂上齶,也是不遲的。而那時你已經可以很好的掌握放鬆的要領,而不至於因為照顧舌頂上齶反而造成緊張。
肩:一般傳統說沉肩,其實就是把肩部放鬆。肩部的放鬆有個特點,就是拉長的感覺。也就是肘部向外或向下引,這時肩峰處肩臂骨交接處,就會出現一個凹,感覺上有點把肩臂拉長的那種感覺。所以傳統常常把沉肩墜肘放在一起說。
腋:張腋、虛腋、開腋等等說法,其實就是要求腋不不要緊夾,要放鬆腋部好像空虛能放下一個小氣球那樣的感覺。其實沉肩墜肘做好了,就可以體會到虛腋的感覺了。開腋,除了便於肩臂氣血的通常外,還能減輕了兩肩對兩肺的自然壓迫,從而使肺的工作更加自然松暢。
肘:講肩腋的時候差不多說了,墜肘,就是說在任何時候,不管擺什麼姿勢在什麼位置,都要有外展下墜的意念或趨勢,以拉長肩臂的特殊經筋。
腕:平直放鬆。在特殊的鍛煉方法時,有立腕踏腕的要求,就是立指的時候,腕橫紋小指側也就是尺骨盡處有向前的意念或趨勢。
指:五指自然舒展伸直即可,不要用力挺直。
胸背:含胸拔背。怎麼體會呢?想像你在抱一株粗於合抱的大樹,盡量把臂指放長想要環抱住兩手接觸的那種感覺。有人形容,你在很多人的公共汽車上抱著孩子,環抱的雙臂又要保住孩子,又要抵擋別人擠著孩子的那種感覺。再有,如果說彎腰是胸背向前合攏的趨勢,就好像肩胯合攏的趨勢,那麼含胸拔背就好像左肩和右肩合攏、左胯和右胯合攏的趨勢,是身體縱向彎曲的趨勢。當然這里所說的趨勢,就是有那麼一點點意向和趨向,而不是用力想要達到那樣的效果。因為可以用力,又違背松靜自然的大原則了。應該注意,前面說的種種,都是為了讓讀者體會什麼是含胸,而不是要大家用力去那樣做。一定要記住,任何時候,胸的唯一要求,就是松。含胸,也是為了胸部更好的放鬆。 腰:平時我們直立時,腰命門一帶是向前彎曲的,站樁時,我們需要微微用意把命門向後凸一點,要做到這一點,又要保持前述身體姿勢的要求,就需要稍曲膝來配合了。
腹:當前述要領都做好了,小腹只需放鬆,就自然達到要求了。放鬆放鬆再放鬆,就這樣,小腹慢慢感到充實,胸部慢慢感到空曠,就是過去常說的寬胸實腹了。
襠:襠部要有撐圓的趨向或意念。
膝:前面說了,為了命門微微的後凸,需要曲膝來配合。一般的講究,曲膝的程度,以膝蓋不超過腳尖為標准。
腳:腳踏實地,無妄用力。一般的樁法講究兩腳平行向前,但是有些特殊的樁法會有不同的角度。身體中心落在腳上,根據不同的樁法要求,落點也不太一致,但是大多都要求在湧泉一帶,也就是腳的偏前1/3左右。
趾:自然落地。有些特殊的樁法要求用力扒地,則需要根據具體樁法來實施。
腿,由於曲膝,人體的整個重量平時直膝承擔,力量多由骨骼對直承擔,而屈膝後,參與承擔體重的筋骨肌肉就有所不同,初始會覺得較直立更費勁或容易疲勞。這時候對腿的要求就是緊中求松,在保持姿勢的前提下,在逐步鍛煉腿部耐受力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放鬆,放鬆,再放鬆。
前面我們把身體的各部分姿勢要求簡單的介紹了一下,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沒有對胯進行闡述。這是因為對胯的要求比較難體驗,也因此在操作過程中太過注意胯的話反而會引起緊張,所以對胯的具體要求,我們放在介紹具體樁法的時候,在需要的時候另行講解。
呼吸,一般要求自然呼吸,關注呼吸,但不人為的去加強、改變呼吸的狀態,除非在特殊功能的鍛煉方法中,才會有特殊的呼吸鍛煉方法。
精神,傳統鍛煉無一例外的要求,精神安靜、情緒放鬆、意念專注,保持一種超然怡然的心態。在情緒劇烈變動的時候,不要進行站樁鍛煉。
站樁的高度。 站樁,高度不同,用力不同,鍛煉的細密程度不同,鍛煉的效果就不同。一般來說,站的低,費力氣,其氣粗,練意少(靜的程度),反應快,站的高,用力少,易放鬆,易入靜,其氣細,再加上呼吸、用意以及配合功法,鍛煉效果及功能也不盡相同。
那麼,拋開特殊的鍛煉方法和目的,我們進行站樁鍛煉,僅從站樁的高度來說,到底選用什麼高度,或者說,怎樣的高度,能發揮出最好最快的效果呢,站的太低,超負荷未必能達到最佳鍛煉效果,站的太高,又擔心健身效果太慢,尤其是年輕力壯之人,在人生經歷、心智還沒有接受或愛好靜謐的鍛煉方法的時候,怎樣找好站樁高度的切入點? 其實前人做過很多探索,並且各派都有自己的傳承和習慣,比如太極,過去冷兵器時代,練太極也是要真刀實槍的闖江湖的時候,鍛煉是少不了低架的,只是到了養生的時代,高架似乎才成為主流,隨之而來的太極技擊也更趨向松空奧妙。 雖然各門各派在傳承過程中為了生存的需要,都有一些特殊的經驗、心得是秘而不宣的,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門派生存的觀念已經逐漸淡薄,傳統的鍛煉方法正在被逐漸的公開和融合,有些秘密也就不應該成為秘密了,雖然如此,到目前為止,關於站樁的高度的這個方法,智邦還沒有在任何報章雜志網站看到介紹,也就是說,關於這一點,是首次披露。 也許讀者會說,到底是什麼東西這么神神秘秘的?其實,傳統鍛煉的有些心得和訣竅一旦你千方百計的探求得到後,覺得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啊,其實有很多秘傳的訣竅,就是公開說出來,你不知道其用途或作用,也會當作很普通的一句話忽略掉。關於站樁的最佳高度,也應了傳統常說的那句話,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張紙。雖然太簡單,時機確很管用,如果在介紹站樁的時候,平平淡淡告訴你,恐怕你也不會去注意和接受,所以,說了一大堆,只是想要你影響深刻。
站樁的最佳高度,一句話:起跳的高度!
所謂的真傳一句話,並非你聽到一句話就能徹底明了其中道理,在一句話的基礎上,還有相當的解說工作。雖然相對於鍛煉內景來說,起跳的高度就是最佳的站樁高度比較容易理解,但還是需要簡單解說一下:大家可以做個實驗,原地起跳摸高,大家都做過的吧。對就是這樣,當你原地起跳摸高,就會下蹲,然後盡力向上跳起,這時候,你注意了你下蹲的高度了嗎?這個高度,是最適合你當前的體能體力的高度,是最能發揮你潛能的高度,也就是說,作為站樁鍛煉,這個高度就是你的最佳切入高度! 同樣的道理,兩腳的最佳寬度應該是多寬呢?想來你讀者也猜出答案了,對,摸高起跳時,你自然的用到的寬度就是。但是要從理論上講,就是肩寬,支撐人體的最佳寬度。
站樁的時辰、場所和方位
中醫理論闡明,人體氣血運行,不同的時辰,不同經脈的氣血旺衰是不一樣,所以嚴格意義上講,任何一種鍛煉,不同的季節、時辰、方向等等,都應該有相對的站樁時間和方向。但這僅僅是理論上,因為人類進化到這個程度,對於自然界各種時空影響的敏感,都已經降低到最便於自我保護的程度,試設想如果人類對自然非常細微的變化都感應強烈的話,是無法適應這個星球的生存環境的。 所以,我們進行站樁鍛煉,尤其是初級階段,對於站樁的時辰、場所及方位對人體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是,在自然時空環境發生劇烈變換時,人體可以輕易的感覺到它的影響,那麼,我們進行站樁鍛煉,也應該作相應的調整。在戶外練功時,應注意空氣清新,但應避開風過大的地方,如有樹木花草溪流湖泊則較為適宜。冬季如在室內練功,應盡量保持空氣新鮮。 比如,溫度驟變,風雨雷電,雨雪霧霽等等太過時,我們還是應該避開這種劇烈變動的時間進行鍛煉。時辰上,精神倦怠、體力勞頓、過飢過飽等等時間,都應該避免進行站樁鍛煉。同時還應注意,飯後飯後應隔開半小時左右才宜進行站樁鍛煉,站後也不要立即飲水,特別是冷水。練功前先解完大小便,褲帶不宜緊。
每次鍛煉堅持的時間
經雲:「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就是說,人體氣血一晝夜要循行人體50次,按照一天24小時計,氣血完全循行人體一周大約是0.48小時,大約28.8分鍾。我們進行鍛煉,一般最好是氣血完整的循環周期,也就是說,每次鍛煉,至少應該完成一個氣血周期也就是28.8分鍾,加上准備調整以便進入狀態,一般鍛煉要求不要少於30分鍾,就是這個道理。等到鍛煉有了心得,能夠體會體內的細微變化,就能體會到這個時間周期對人體的影響。比如我們在靜坐雜談中談到,靜坐半個小時左右,會有一個很特殊的感覺期,就是因為這時正是進入練功狀態的特殊氣血陰陽更替的時間,通常表現為短暫的氣血交替不暢而神失濡養,造成心緒煩躁。 我們一再強調保證鍛煉每次的時間,其道理讀者應該明白了,所以大家應該特別注重鍛煉的時間,時間,在中國白話中也叫功夫,用功夫才能鍛煉出「功夫」。
關於站樁的高度,讀者往往還會有許多疑問,一般問的最多的是高樁和低樁的鍛煉強度和效果的差別。有些人說,我的體力不支,把樁架拿高點,會不會有效果?效果會不會降低?等等。 一般來說,只要身體尚好,能夠堅持把樁步站的比較低的,都應該先進行低樁鍛煉。 原因我們會在【鍛煉的層次】相關章節里對相關理論進行探討,這里只做簡單的說明: 低樁,按照過去的說法,開始鍛煉人體氣血比較粗、淺的部分,這樣會為今後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因為著重姿勢,對呼吸、意念要求輕淺,調動人體的能量也就比較「粗」,這樣說大家不要認為這個粗就是層次低,而是如果一開始就鍛煉深細側重意念類的方法,內部的運動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正確把握的,或者說,沒有「粗、淺」的基礎,絕大部分人不能很好的把握深細的內部運動。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低樁引發的氣血運動,對身體表淺層次的矯正作用更大,它幾乎不給你人為意念干擾的機會,摧枯拉朽般的自己運作,也就是說鍛煉身體的作用更直接,更快,更自然,更容易體驗到。因為他的鍛煉層次更接近「質」的層次,對身體的鍛煉作用也就最大,特別是以鍛煉身體為目標的大眾,一開始就用著重意念、放鬆比較容易的鍛煉方法,一旦把握不好,往往欲速不達,且在內景復雜的時候哪一把握反而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雖然這么說,高樁鍛煉也一樣的是非常好的鍛煉方法,只是鍛煉的時候要把握要點。若是身體稍差對於低樁有所不適應的人,可以適當抬高樁架,抬高到什麼程度為限呢?我們還是用時間來限定。比如有人說,我想從高樁入手,逐漸降低加大鍛煉量,那麼你可以選擇一種高度,你非常努力的可以站上半個小時以上,記住不是輕松達到,而是很努力才能達到的高度。當你能夠在這個高度保持一定的時間,並且在適應這個高度身體能夠放鬆後,再加大鍛煉量,降低樁架。 為什麼練了高樁還要去練低樁,不是高樁鍛煉的會深細些嗎?其中的道理在一個「透」字,讀者鍛煉到一定程度,可以琢磨一下這個字。就好比一個大學生,不一定會做中學最難的題目一樣。 對於身體很弱實在無法進行低樁鍛煉的朋友,高樁的鍛煉也是可行的。高到什麼程度?哪怕只能躺床上不能動的人,勉力能抬起一個手指頭,都可以進行樁功鍛煉。或者肢體完全不能動,意識清醒,也一樣進行「樁功」鍛煉。
這里展開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要說明,只要選擇了樁功,入手是用「一次半小時以上的稍高一點樁架」還是「低樁累積半小時的鍛煉」,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愛好靈活掌握,但是我們依然推薦只要身體能夠承受數十秒低樁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從低樁鍛煉起。它對你的身體的「清理、整理、調理」的力度,你會慢慢體驗到。
有許多人,對於女性同胞進行傳統鍛煉多有忌諱,認為女性有不同於男性的特殊體質,不適合傳統健身方法的實踐,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不可否認,在傳統鍛煉方法中,有一部分是不適合女性鍛煉或不適合女性特殊時期的鍛煉,但是我們只要明白傳統健身的原理,把握好鍛煉的原則,不要選擇不適合女性同胞的方法,調整特殊身理情況下的運動量,完全可以實踐傳統健身功法並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秘靜克女士跟隨王鄉齋先生進行站樁鍛煉,不但治好自己的疾病,而且健康長壽,90多的高齡還能公園教導後輩練習站樁,為推廣站樁健身做出卓越的貢獻。
站樁,是可以適合所有人的、最佳的鍛煉方法。
9、怎樣站樁有效率
站樁有坐卧站三類,以站為主。全身力的運用,脊椎是個關鍵。拳諺雲,起於腳,運於脊,形於手。看著是手打人,實際力量應是從脊椎發出來的。什麼時候你能從脊椎發出力來,你就上了一層摟。可以這么說,懂得用運脊椎,一般的練家恐怕就都不是對手了。在武術來說,也就算進了一個門檻。手是大樹的枝乾的梢頭,手能有多大力?加上胳膊,力量也大不到那裡去,脊椎是大樹主幹。坐著比較難找出脊椎力量的運用來,尤其對初學者來說。關於脊椎在站樁的調整,前面已說,不再贅述。
站樁時,後腳跟不要吃力,身體重力在腳尖之後的前腳掌上。腳跟是虛的。似踩地非踩地。站著腳麻。身上有些部位不舒服,可能跟站的姿勢有關。應該是以舒服為好。 力量過於下墜,時間長了就會不舒服。拳諺雲,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頭頂好像是雜技演員頂著碗水,頂不正了水就要撒,這樣頭就中正了,頭中正了,上面似有個東西向上輕輕牽引,虛虛領著,呼吸的氣沉向丹田,五臟六腑才舒服。在站的時候,整個身體有 點飄飄欲仙的感覺。站的時候,身上那個地方不舒適,自己調整到舒適的程度。酸脹麻 ,都算是正常的,但不能太過,尤其是開始的時候,太過說明站姿有些問題。
開始傻站就行,別考慮那麼多。傻人才出功夫呢。站得飄飄欲仙,那時再考慮脊椎等問題,才有效果。站樁沒幾個月,其他都談不上。
站樁環境幽靜為好。尤其在高山之巔,感覺美極了。眼界開闊,胸懷也為之開闊。但這樣的條件城市人不長有。夜間在高樓涼台上的感覺也不錯。周圍視野開闊,夜闌人 靜,精神不放自大,天人和一的感覺容易體會。我再說一遍,天人和一,精神放大,是 拳術里非常重要的感覺,對練習力量有不練自得之功,氣不練自在,勁不練自長,全在這裡面。
站樁到一定程度,身上抗擊打能力非常強,這是站樁的副產品,不用追求,自然得來。站樁到一定程度,有氣感,不必理會。任其自然。有時氣由脊椎兩側向上拱,有的 人反應比較大,有的反應比較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