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失穩怎麼辦

脊柱失穩怎麼辦

發布時間:2021-01-10 13:02:02

1、腰椎失穩怎麼注意保養?

葯物療法 1:白芍30克、雞血藤、威靈仙各15克,木瓜、杜仲、牛膝各12克。 用法:水煎,日1劑,服2次。 療效:用葯1個月,有效率達100% 2:處方:王不留行、桑寄生、川斷、劉寄奴、伸筋草、雞血藤、丹參、赤芍、桂枝各15克,延胡索、當歸各10克,川烏、草烏各6克。 服法:水煎,日1劑,服2次。1個月為1療程。 療效:服葯1-3療程,有效率打100% 我家妹妹得過,醫生讓她睡硬板床,每天兩次平躺後在腰部墊高,每次半個小時。 (1)脊柱運動受限:腰部正常時,其運動范圍為前屈900,後伸300;左右側屈各為200-300;左右旋轉各為300。當椎間盤突出後,脊柱屈曲時,椎間盤前部受到擠壓,後側間隙加寬,髓核後移,使突出物的張力加大,同時髓核上移,牽拉神經根而引起疼痛。當腰部後伸時,突出物亦增大,且黃韌帶皺褶向前突出,造成前後擠壓神經根而引起疼痛。所以疼痛限制了脊柱的活動。 (2)壓痛點:若有腰間盤突出,其相應椎旁有明顯的壓痛點,疼痛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向下肢放射,亦稱放射性壓痛。 (3)腱反射改變:腰椎間盤突出時,膝腱和跟腱反射出現減弱、消失和亢進。腰3、4椎間盤突出時,膝反射減弱或消失,足背伸、內翻力量減弱;腰4、5椎間盤突出時,膝腱及跟腱反射存在脛後肌腱反射改變,伸趾運動無力;腰5骶1椎間盤突出時跟腱反射減弱、消失或亢進,足外翻力量減弱。 (4)直腿抬高試驗:腰部及小腿外側有放射性疼痛為陽性。 (5)拉塞克氏征:腰腿部有放射性疼痛或肌肉痙攣為陽性。 (6)健肢抬高試驗:當健肢被動直腿抬高時,患肢坐骨神經分布區出現疼痛為陽性。 (7)肌神經牽拉試驗:當髖關節處於過伸位時,大腿前側沿肌神經分布區出現牽拉放射疼痛為陽性。 (8)仰卧挺腹試驗:當挺腹而出現腰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或挺腹的同時屏氣咳嗽而出現腰及下肢疼痛為陽性。 (9)壓頸試驗:檢查者用拇指和食指壓迫頸靜脈持續約1-3分鍾,使椎管內壓增高,腰及下肢出現疼痛時為陽性。 (10)屈頸試驗:當頸部逐漸屈曲致頦部抵到胸部,腰及下肢出現放射性疼痛時,即為陽性。

2、脊柱的不穩定性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脊柱的不穩定性:脊柱穩定系統受損可導致脊柱不穩定。脊柱不穩定意味著脊柱受很小的外部載荷(外力)和(或)內部載荷(應力) 作用時,椎體就會出現顯著移位,並可能產生不良的後果。
脊柱的不穩定性可以表現在倆個方面:
1)從力學角度看,脊柱不穩定是脊柱運動節段的機構剛度下降,活動度增加,活動度增加,與穩定的脊柱相比,在同樣負荷作用下更容易發 生更大的位移。例如椎間盤突出導致頸腰椎椎節段的不穩定。X線片下在脊柱過伸時椎間移位的測量,大於3mm提示脊柱節段的不穩定。
2)從醫學角度看,脊柱過度活動可以導致疼痛、潛在的脊柱變形和神 經組織受壓損傷。前者是後者的脊柱,後者是前者的反映。

3、如何治療頸椎失穩?

根據失穩程度及臨床症狀,治療方法的選擇也不盡相同。非手術治療包括推拿、頸椎牽引、理療、中西葯物治療、功能鍛煉以及生活調理等。其中,卧床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為卧床可以消除頸椎的負重狀態。若能在頸後妥當放置枕墊,能使頸部肌肉徹底放鬆,同時恢復頸椎的正常屈度和力線。失穩期症狀較重,可配合上述治療加用頸椎支架、頸圍及頸-胸石膏固定治療。
盡管非手術治療效果不錯,但也仍有一部分患者需手術治療,他們症狀體征重,經非手術治療不愈且影響工作和生活,一般利用手術重建穩定解除症狀。下頸椎失穩症的手術治療有前後路之分,一般來說,因退變引起的不穩合並有神經刺激者,多採用前路減壓、椎體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創傷性頸椎不穩的治療要充分考慮受力方向,當椎板塌陷和脊髓損傷時,應先行後路探查減壓並行後路內固定及植骨融合術。頸椎不穩的預防主要在於病因預防,主要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習慣,不要長時間看書,枕頭不可過高,堅持做工間操。
頸椎失穩症的康復還應注意合理的心理治療及積極的功能鍛煉。康復期既要積極鍛煉肢體功能,又要兼顧頸椎穩定。不能下床活動者,可行床上鍛煉,能下床者佩戴支架或頭頸胸石膏。

4、頸椎失穩症的治療

主要有三個目的:①使頸椎被破壞的節段在理想的功能位充分癒合;②防止對頸椎其他組成部分及脊神經組織的進一步損傷,並使原已損傷的神經組織盡可能恢復功能;③防止頸椎原有畸形進一步加重或出現新的畸形。
(一)牽引治療
牽引被認為是最有效的保守治療方法,牽引可解除頸部肌肉韌帶的痙攣與疲勞,可調節小關節位置,糾正頸椎的生理曲度及異常的椎體序列,拉寬椎間隙,擴大椎間孔。同時,還起到制動休息的作用,解除失穩的頸椎對神經根、椎動脈、脊髓、交感神經的刺激和壓迫,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
(1)採用頸椎枕頜帶吊帶牽引:根據頸椎X線側位片曲度改變情況,選取最佳牽引角度。可分別採用直立位、後伸位、前屈5°、10°、15°、20°、30°位牽引。牽引重量2~12 kg,時間10~30分鍾,1次/d,10次為1個療程。
(2)採用微機控制間歇牽引床:患者取坐位,頸前屈15°~ 20°牽引重量從5 kg開始,逐漸緩慢增加(最大重量:男性12 kg,女性10 kg)。若患者出現頭暈、惡心症狀,則調整牽引角度和時間,使患者慢慢適應。間歇牽引,牽引時間與間歇時間之比為4:2,每次30分鍾,1次/d,10次為1個療程。
牽引的重量與時間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及身體狀況等有所不同。如牽引量過小不能有效地伸展肌肉,拉寬椎間隙,矯正曲度及位移;牽引量過大則導致機體保護性反應而加重肌肉痙攣。
(二)手法治療
手法通過支點的力偶作用,糾正頸椎生理弧度及小關節錯位,解除機械性卡壓。緩解內源性穩定的不利因素,使脊椎內外源性平衡的穩定和協調得到恢復或重建一個代償性的內外平衡關系,從而讓頸椎的內外應力變化達到最優值。手法的效能還在於松解頸肩背痙攣僵硬的肌群,增強衰弱肌群的興奮性,調整頸椎結構性紊亂,恢復其正常生理順應性和其穩定性,進而緩解對頸部神經和血管的激惹。
(三)葯物治療
其主要作用是症狀性治療。目的是減輕或解除疼痛,從而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鬆弛,以減輕肌肉對局部病灶處的牽拉,有利於局部損傷病灶的修復及改善生理功能的紊亂狀態。如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葯:布洛芬、雙氯芬酸、吲哚美辛、萘普生等;COX -2抑制劑:尼美舒利、美洛昔康、西樂葆等;肌肉鬆弛劑:氯唑沙宗等。
(四)固定與運動
頸椎由於椎體小,小關節圓形、近水平位,活動度大,關節囊鬆弛,又位於頭與固定的胸椎間,受應力作用大。平日靠強大的項肌和項韌帶保護,在受到突然外力、肌肉保護失調時,可因半脫位而造成脊髓損傷。即使未造成損傷,也會因軟組織損傷而失穩。因此,在治療頸椎失穩的過程中,經常要使用頸部圍領,保持局部穩定,防止損傷繼續加重,維持正常的生理曲度,減少不穩定因素,支撐頭部重量,減輕其對頸椎的壓力。可明顯地促進炎症水腫的吸收,減少關節面間的相互刺激和摩擦,有利於炎症反應的恢復。早期的功能鍛煉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提高機體抵抗力,以防止多種並發症。功能鍛煉需強調在治療師的指導下,在保持脊柱穩定性的前提下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一般在急性疼痛活動期應制動休息,症狀緩解後去除頸圍,每天早、中、晚各做1次,每次10~15分鍾。主要動作及順序:前俯後仰、左右側屈、左視右盼、伸頸旋肩。對未受累軀體,要求進行主動的生理性的功能鍛煉;對已受累的軀體宜由治療師幫助進行被動的生理范圍內的功能鍛煉。

5、頸椎失穩你知道嗎

頸椎的活動度(范圍)比較大,而頸部的肌肉的肌束小而薄,故其肌力小,耐力差。 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如長時間低頭,肌肉的牽拉負荷過重),頸部肌肉就會勞損。
肌肉勞損、肌力降低、肌張力不平衡,可增加椎間盤的內應力,使椎間盤發生退變(椎間盤脫水變薄)。椎骨間的高度低了,椎間隙變狹窄,椎骨之間的韌帶變得鬆弛了,從而使頸椎的穩定性下降,臨床上稱之為頸椎失穩。
頸部肌肉功能異常時,可產生異常的運動模式,產生異常的應力環境,使椎體、關節突、關節與椎 間盤所受的應力增加,導致頸椎椎間盤變性和突出、椎體和小關節 的骨質增生、關節囊水腫增厚、韌帶肥厚。
這些病理改變的發生,實際上是生物體自身的一種代償性保護性反應,其目的是使已 經發生失穩的脊柱趨向於穩定。
頸椎失穩的注意原因是頸椎的負荷較多造成的,尤其是是低頭族更容易發生。低頭族要明白這個道理,注意加強對頸椎的保健,低頭時間不要太長,注意中途休息,必要時用放鬆頸椎的器具——翹首松頸器,器具在你低頭時幫助你的頸椎負重,讓你的頸椎保持放鬆狀態。這樣你的頸椎就不會發生病變了。

6、我是腰椎失穩,腿痛,站長了和走長了都不行。請問怎麼辦

腰椎間盤突出的病因是有很多的。從步態上來說:症狀較明顯者行走時姿態不自然,較重者行走時身前傾而臀部以向一側傾斜的姿態下跛行。脊柱外形:突出物刺激神經根而引起疼,脊柱為了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在外觀上腰椎生理性前突變淺或側彎,側彎可凸向健側也可凸向患側,此與突出物與壓迫神經根的位置關系有關。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主要取決壓痛點,一般人多位於有病間隙的棘突旁,此壓痛點並向同側,臀部及沿下肢坐骨神經區放射區,壓痛點的多少和程度不一。腰部活動度: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在各方面的活動度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可以是主觀麻木,也可以是客觀麻木,皮膚感覺下降。如針刺皮膚病人亦不覺疼痛等。反射改變:患側有膝反射及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膝反射的減弱是於腰4神經根受侵犯,多為腰34椎間盤突出所致,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是由於骶1神經損害所致。在平時患上了腰椎的病一定要及時的去醫院進行治療,這樣才能在短的時間進行恢復,而且不會長久的留下任何的後遺症,及時的進行就醫,這樣才會看到好的效果。

7、腰椎失穩非手術如何治療

腰椎失穩多發生於中年女性,失來穩期病人可有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腰痛並向下放散到臀部、大腿後面,但不過膝。病人不能作彎腰姿勢,每當彎腰到一定程度時,腰部有斷裂感,只能直腰休息。有些病人表現為背部及下肢無力,走路及下樓梯時可突然跌倒,可能是失穩的活動過度。在源卧床及腰椎處於穩定狀態時腰痛減輕。
中年以上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時應懷疑本病。檢查時可見脊旁肌痙攣,腰椎生理曲度失常。當腰部作屈伸活動時,可見運動過程不百均衡,或突然發生絞鎖,或於某部位特別疼。觸診時可發現滑脫腰椎之棘突有位移。側彎運動兩側不均等,脊旁有壓痛,病人雖述下肢麻木,但神經檢查度無定位性神經根損害現象,亦無痛覺喪失。以下檢查可幫助確診:
X線平片可見椎體邊緣呈磨角樣或出現牽拉性骨贅,椎間隙變狹窄。相鄰椎體或棘突邊緣失去連續性,脊柱有側凸或向一側傾斜。過屈過伸脊椎攝側位片,可見椎體向前或向後移位,可為單向或雙向;左右側曲時攝前後位片,可見左右彎知曲幅度不等,失穩椎體有側移位。
CT掃描有局限,只能顯示兩側小關節面間隙不對稱,必須結合臨床分析診斷。
治療上應針道對患者病情特點具體分析,採取相關措施,首選保守療法。

與脊柱失穩怎麼辦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