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脊柱的整體觀的形態,運動形式
答:整個脊柱前面觀從頸部到腰部椎體從上到下逐漸增大再從腰部到骶骨逐漸縮小,這種變化和承受重力的變化有關;後面觀有棘突縱列成一條直線,頸椎棘突短,末端分叉,胸椎棘突長,斜向後下方,成疊瓦狀緊密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狀水平向後棘突間隙較寬;脊柱側面觀有四個生理彎曲,凸向前的有頸部和腰部,凸向後的是胸椎和骶椎形成最早的是胚胎時的胸曲和腰曲,頸曲是在嬰兒抬頭時形成,腰曲是在嬰兒坐立和站立時形成的。頸椎的四個生理彎曲增大了脊柱的彈性,在走和跳躍時可減輕對腦和臟器的沖擊和震盪,維持身體的平衡。脊柱也參與胸廓和骨盆的構成,其容納和保護體內器官,脊柱又是軀乾的中軸,有支持體重和傳遞重力的作用。脊柱是軀干運動的樞紐,椎體於椎體之間的運動幅度有限,但整體連接起來就使脊柱整體運動幅度增大。脊柱可做前屈,後伸,側轉,旋轉和換轉運動。運動幅度最大的不為是在勁段和腰段,故損傷也是多見於這兩個地方。
2、脊柱是什麼形狀的?
你是不是以為脊柱從上到下是筆直筆直的?其實不對。從側面看,你會看到一個長長的S型弧線。這種形狀使脊柱具有柔韌性,在我們走路和跑步時,有助於減緩震盪;還可以使脊柱更易彎曲。
3、人機工程學人的脊椎形態有哪些特徵
所謂人機工程學,亦來即是應用人體自測量學、人體力學、勞動生理學、勞動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對人體結構特徵和機能特徵進行研究,提供人體各部分的尺寸、重量、體表面積、比重、重心以及人體各部分在活動時的相互關系和可及范圍等人體結構特徵參數;還提供人體各部分的出力范圍、以及動作時的習慣等人體機能特徵參數,分析人的視覺、聽覺、觸覺以及膚覺等感覺器官的機能特性;
4、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
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
脊柱結構的正常解剖,一般見於教科書,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脊柱的結構。有的患者檢查過後,很是茫然,如腰椎L3-L4椎間盤突出,總是問個不停,不知道病因,更有甚者不知道腰椎在哪兒?
人在出生後一年,胸腰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是在第2年融合,骶椎較晚,約在7~10歲融合。正常人有24個椎骨,即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新生兒的脊柱是由胸腔後凸和骶骨後凸形成的向前彎曲,出生3個月就會形成永久性彎曲,18個月學走路時,出現前凸彎曲,使身體在腰部以上直立。這樣就出現了4個矢狀面彎曲,這幾個彎曲部位,也是經常發病的部位,尤其是腰骶交界處的慢性勞損,常為腰背痛的發病基礎。
椎體主要為松質骨構成,骨皮質薄。椎管錐孔之間的一條椎管,用以保護其中的脊髓。腰3的橫突最長,是腰背肌肉的著力點,棘突是由左右椎板匯合而成的。各椎骨之間靠椎間關節及許多韌帶連結,椎間盤是連接各椎體的主要結構,是由位於中央的髓核和周圍包繞著的纖維環構成。脊柱的血液供應,是穿椎弓供應椎弓根,橫突和棘突。脊柱的神經供應是脊柱的返支(竇椎神經)的作用,刺激竇椎神經可引起背痛和坐骨神經痛。腰骶關節與骶髂關節是脊柱連接骨盆和下肢,並將軀干所承受的力傳遞到下肢的交接點,作用在於穩定和有效的傳達動力。
腰背痛可分為原發痛和繼發痛,牽涉痛或感應性痛,以及神經性痛三種。具體病種可分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椎弓崩裂、胸腰椎骨折、椎管狹窄症、胸腰椎結核症、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及椎管內腫瘤、脊柱側彎、骨質疏鬆症、退變滑脫、化膿性脊柱炎、腰骶畸形、小關節紊亂、頸肩痛和風濕勞損所致的腰背痛。
臨床檢查,頸椎用C代替,胸椎用T代替,腰椎用L代替,骶椎用S代替。如C4-C5退行性病變,指的就是第四頸椎和第五頸椎,L5-S1椎間盤突出,指的就是第5腰椎和骶椎第1節的椎間盤突出,以此類推。希望本文能對大家有幫助,對脊柱的結構能有所了解。
5、脊髓的形態特徵
脊髓位於椎管內,其前端在枕骨大孔處於延髓相連,後端止於薦骨中部。呈背腹略扁圓柱狀。椎動物背部正中從前向後走行的白色素狀物。與腦相連,並和腦一起構成中樞神經系統。它和腦都是由神經管分化產生的。其中心有縱行的連接腦室的中央管(analis centralis),圍著中央管的灰質構成脊髓的內層,外層由白質構成。
脊髓表面有6條縱溝,前面正中的溝較深稱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後面正中的溝較淺稱為後正中溝(posterior median sulcus)。前後正中兩條縱溝把脊髓分為對稱的兩半。在前正中裂和後正中溝的兩側,分別有成對的前外側溝和後外側溝。在前後外側溝內有成排的脊神經根絲出入,是由位於前灰柱的前柱細胞發出運動神經纖維形成,出前外側溝的根絲形成31對前根(腹根)(anterior root),入後外側溝的根絲形成31對由感覺神經形成的後根(背根)(posterior root)。在後根上有膨大的脊神經節(spinal ganglia)。前後根在椎間孔處匯合成1條脊神經,由椎間孔出椎管。
與每對脊神經前後要相連的一段脊髓稱為一個脊髓節段(segments of spinal cord),因此脊髓分為31個節段:8個頸段(C),12個胸段(T),5個腰段(L),5個骶段(S)和1個尾段(Co)。
按脊髓的節段出入脊髓,構成脊神經的末梢神經。在外側柱有屬於植物性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整個脊髓外面為與腦膜相連的脊髓膜包圍,進而被保藏在縱貫整個脊柱的椎管內。脊髓的橫切面,頭索類的呈三角形,圓口類的呈扁橢圓形,高等脊椎動物的為橢圓形。板鰓類,由於其髓鞘發達,故其灰質與白質可明顯地區分開來。
兩棲類以上的脊椎動物,在其發出前、後肢神經的部位已變為粗大,分別形成起自頸髓第4節段到胸髓第1節段的部分組成的頸膨大(intumesentia cervicalis)和自腰髓第2節段到骶髓第3節段組成的腰膨大(intu-mensentia lumbalis)。
在胚胎3個月以前,脊髓和椎管的長度大概相等,所有脊神經根幾乎都呈直角伸向相應的椎間孔,從胚胎第4個月起,脊髓的生長速度比脊柱緩慢,脊髓長度短於椎管,而其上端連接腦處位置固定,結果使脊髓節段的位置由上向下逐漸高出相應的椎骨,神經要向下斜行一段才達相應的椎間孔。腰、骶、尾段的神經要在未出相應的椎間孔之前,在椎管內垂直下行,圍繞終絲形成馬尾(cauda equina)。因此脊髓的長度與椎管的長度並不一致,成人的脊髓終止於第1腰椎,只有浸泡在腦脊液中的馬尾和終絲,故臨床上常在第3、4腰椎棘突之間進行腰椎穿刺。腰神經、骶神經和尾神經在椎管的不同高度的位置上伸出椎間孔,呈束狀走向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