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隱性脊柱裂的症狀有哪些?
隱性脊柱裂的症狀主要因受累節段的脊髓與脊神經損害引起,即與是否受壓和神經損害的程度相關。局部皮膚可有毛發增多,皮膚向內凹陷,有的呈現不規則的毛細血管瘤或色素沉著。發病有早有晚,可能在嬰幼兒時已發病,有的在成年後才出現症狀,這與脊柱裂引起一系列繼發性病理變化以及脊髓栓系逐漸加重、發生缺血變化是一致的。按其臨床症狀,則有輕、中、重症之分,但有相當多的脊柱裂病人終生不發生症狀。
1.輕症起病時的症狀有下肢力量弱,輕度肌萎縮、麻木、遺尿,有時表現為腰痛或腿痛。多為一側下肢受累,但也有兩下肢同時發生肌無力者。檢查發現呈周圍性神經損害的表現,即肢體肌張力低,弛緩性輕度肌肉無力,下肢及會陰部淺、深感覺減退。
2.中症上述運動與感覺障礙較為明顯,常見有馬蹄內翻足畸形,有時出現腰痛、坐骨神經痛或伴發尿失禁。
3.重症下肢表現明顯肌力減退,甚至癱瘓;感覺亦明顯減退或消失,常並發神經營養性改變、下肢遠端發涼、發紺,出現營養性潰瘍。有的在骶尾部也常發生營養性潰瘍,骶神經分布區皮膚感覺障礙明顯。久之下肢呈現失用性萎縮,跟腱反射消失或發生攣縮。足畸形可出現仰趾足、弓形足、足內翻或外翻。部分患者表現為完全性截癱及尿失禁,也有的為大便、小便均失禁。少數伴有椎間盤突出或腰椎滑脫,尚見有因脊髓栓系引起上肢症狀者。
根據局部皮膚多毛、紫斑、小凹、色素沉著等臨床表現,結合神經損害之症狀,診斷多無困難。尤其是長期遺尿或發生明顯尿失禁者,應多考慮為脊柱裂所引起。脊椎X線平片和CT與MRI掃描有助於疾病的診斷。
2、怎樣判斷是不是隱形脊柱裂
隱性脊柱裂大多終身沒有任何症狀狀。如醫生懷疑存在脊柱裂,可做磁共振確診。建議到三甲醫院做,機器越先進,圖像越清晰,容易診斷。
3、隱形脊柱裂這中病嚴重不嚴重
隱性脊柱裂大多沒有任何症狀。部分患者會出現下肢和大小便功能的異常。因人而異。——脊柱裂之家群。
4、隱形脊柱裂運動方面會差點嗎
人體的脊椎發育是一種骨化過程,人出生後到青春期前,脊椎包括腰椎和骶椎均是未完全骨化成功的,一般要在17-23歲方可完成。在此年齡階段,腰椎和骶椎一直在處於骨化發育中。由於腰骶部有兩個骨化中心,如果人體在停止發育之前未完全骨化成功,就會在腰椎或者骶椎形成「裂隙」,這就是我們臨床照片報告單中常說到的「隱性脊柱裂」。發生在腰椎的叫「腰椎隱裂」;發生在骶椎的叫「骶椎隱裂」。大約25%-50%的人群有腰椎發育異常,常見的有腰髓椎隱裂和移行椎(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
第1骶椎及第5腰椎弓不癒合,是脊柱腰骶椎最常見的先天性異常。腰髓裂的發生率各家統計數字不一,SOUTHWORTH等在550例無症狀的腰部X線片中有18.6%有隱裂GROW等為35.7%,郭世紱曾觀察400例骶標本,發現S1及S2隱裂者28.7%,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統計800例一般腰背痛患者腰椎X線片,發現有123例骶裂,6例椎弓未癒合!6例L5S1裂,共135例,佔16.8%。在無腰痛的100例大學生腰椎X線片中骶裂出現率卻為24%,另統計200例椎間盤突出症病便於工作合並骶裂者為18.5%。
一般隱裂不會導致腰痛,但隱裂重者局部構造較弱,易因勞損而產生慢性腰痛,骶裂伴遊離棘突者在彎腰時棘突可刺激硬膜造成腰痛。KITTRICH認為:隱裂處硬膜表面的纖維脂肪團可壓迫硬膜及神經根產生腰痛並可使膝跟反射減低消失,當骶裂伴有L5棘突肥大時,伸腰時可剌激裂隙間的纖維膜或缺損椎板殘端產生疼痛。當纖維膜與硬膜或神經產生粘連,則可引起向下肢的放射痛。GILLLESPE統計在500例椎板切除者中,有隱裂者佔18.2%,而在無腰背的病人中僅為4.8%。史可任報道46例隱性脊椎裂中,15例出現坐骨神經經痛,手術證實胡8例合並椎間盤突出,突出水平在上一個間隙。
因此臨床地有隱性脊椎裂而伴有明顯坐骨神經痛者,應仔細分析隱裂的性質,分析其症狀與體征特徵,如有明顯的神經根定位征,,移行椎在腰骶處表現為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移行椎是間生腰背痛的原因之一。
檢查
脊椎X 線平片和CT 與MRI 掃描顯示椎管畸形,棘突及椎板缺損,有助於疾病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