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屈曲型損傷最常發生的部位

脊柱屈曲型損傷最常發生的部位

發布時間:2020-12-26 10:10:12

1、脊髓損傷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外傷性脊髓損傷
外傷性脊髓損傷是因脊柱脊髓受到機械外力作用,包括直接或間接的外力作用造成脊髓結構與功能的損害。脊柱損傷造成了穩定性的破壞,而脊柱不穩定是造成脊髓損傷,特別是繼發性損傷的主要原因。幹細胞脊髓損傷治療必須認識到脊柱、脊髓兩者的關系。
二、非外傷性脊髓損傷
非外傷性脊髓損傷的發病率難以統計,有的學者估計與外傷性脊髓損傷近似。非外傷的脊髓損傷的病因很多,部分研究人員將非外傷性脊髓損傷的原因分為兩類。
三、獲得性病因
感染(脊柱結核、脊柱化膿性感染、橫貫性脊髓炎等)腫瘤(脊柱或脊髓的腫瘤)脊柱退化性疾病,代謝性疾病,醫源性疾病等。
四、發育性病因
脊柱側彎、脊椎裂、脊椎滑脫等。脊柱側彎中主要是先天性脊柱側彎易引起脊髓損傷,而脊椎裂主要引起脊髓栓系綜合征。
五、間接外力
交通事故,高處墜落及跳水意外時,外力多未直接作用於脊柱、脊髓,但間接外力可引起各種類型不同的脊柱骨折、脫位,導致脊髓損傷。

2、導致脊髓損傷的原因有哪些?

脊髓損傷引發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感染(脊柱結核、脊柱化膿性感染、橫貫性脊髓炎等),腫瘤(脊柱或脊髓的腫瘤),脊柱退化性疾病,代謝性疾病,醫源性疾病等。脊柱結核曾是造成脊髓損傷的誘發原因之一。神經系統的病變會侵犯脊髓引起肢體上下運動神經癱瘓,孩子就會表現出雙下肢無力、深感覺障礙、行動不穩。脊髓內外的腫瘤、脊柱骨折或者脫位、血管畸形等都會造成脊髓神經的壓迫,使其受到損傷。

3、導致脊椎損傷的原因都有哪些?

(1) 創傷性:脊髓損傷最常見的原因是由閉合性鈍性外傷引起,通常和脊柱的骨折或錯位有關。脊柱骨折患者中約有20%發生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① 頸脊髓損傷:屈曲型旋轉脫位或骨折脫位最常見,最好發部位為C5-6。壓縮性骨折C5-6最常見。過伸型損傷最常見於老年人,占頸椎損傷的30%左右,最常見於C4-5,屬於穩定性損傷。② 胸腰脊髓損傷:屈曲型旋轉脫位或骨折脫位最為常見,多位於T12-L1,造成椎體前移,通常不穩定,導致脊髓、圓錐或馬尾神經功能的完全性障礙。③ 過伸性損傷:少見,通常導致完全性脊髓損傷。④ 開放性損傷:較少見。⑤ 揮鞭性損傷:X線往往陰性,脊髓損傷多為不完全性。(2) 非創傷性① 血管性:動脈炎、脊髓血栓性靜脈炎、動靜脈畸形等。② 感染性:格林巴利綜合征、橫貫性脊髓炎、脊髓前角灰質炎等。③ 退行性:脊柱肌肉萎縮、肌萎縮性側索硬化、脊髓空洞症等。④ 腫瘤:原發性-腦(脊)膜瘤、神經膠質瘤、神經纖維瘤、多發性骨髓瘤等。繼發性-繼發於肺癌、前列腺癌等。⑤ 其它。

4、脊柱骨折如何診治?

脊柱骨折十分常見,約佔全身骨折的5%~ 6%,胸腰段脊柱骨折多見。脊柱骨折可以並發脊髓或馬尾損傷,特別是頸椎骨折一脫位常合並有脊髓損傷,能嚴重致殘甚至危及生命。

(1)病因與分類

暴力是引起胸腰椎骨折的主要原因。

①胸腰椎骨折的分類。

單純性楔形壓縮性骨折:是脊柱前柱損傷的結果,這類骨折不損傷中柱,脊柱仍保持其穩定性。

穩定性爆破型骨折: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損傷的結果,脊柱的後柱不受影響,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穩定性,但破碎的椎體與椎間盤可以突出於椎管前方,損傷脊髓而產生症狀。

不穩定性爆破型骨折:是前、中、後柱同時損傷的結果。由於脊柱不穩定,會出現創傷後脊柱後突和進行性神經症狀。

Chance 骨折:為椎體水平撕裂損傷。這種骨折也是不穩定骨折,臨床上比較少見。

屈曲—牽拉型損傷:屈曲軸在前縱韌帶後方。前柱部分因壓縮力量而損傷,而中、後柱則因牽拉的張力力量而損傷;中柱部分損傷造成後縱韌帶斷裂;後柱部分損傷表現為脊椎關節囊破裂、關節突脫位、半脫位或骨折。這類損傷往往是潛在的不穩定型骨折。

脊柱骨折—脫位:又稱移動性損傷。椎管的對線對位已經完全被破壞,在損傷平面,脊椎沿橫面產生移位。通常三柱均毀於剪力。

損傷平面通常通過椎間盤,因此脫位程度重於骨折。當關節突完全脫位時,下關節突移至下一節脊椎骨的上關節突前方,互相阻擋,稱為關節突交鎖。這類損傷極為嚴重,脊髓損傷難免,預後差。

②頸椎骨折的分類。

屈曲型損傷:是前柱壓縮、後柱牽張的結果。臨床上常見有:

前方半脫位(過屈型損傷),是脊椎後柱韌帶破裂的結果,有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兩種;雙側椎間關節脫位,因過度屈曲使中後柱韌帶破裂所致;單純性楔形(壓縮性)骨折,較為多見,常見於骨質疏鬆者。

垂直壓縮所致的損傷。

第一頸椎雙側性前、後弓骨折:又稱Jefferson 骨折。X 線上很難發現骨折線,CT 檢查可清晰顯示骨折部位、骨折塊數量及移位情況,MRI 檢查能顯示脊髓受損情況。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爆破型骨折:為下頸椎椎體粉碎性骨折,多見於C5, C6 椎體,破碎的骨折片不同程度的凸向椎管內,因此癱瘓的發生率很高。

過伸損傷。

過伸性脫位:常見於高速駕駛汽車,因急剎車或撞車時,由於慣性作用使頭部過度仰伸繼而過度屈曲,使頸椎發生嚴重損傷。前縱韌帶破裂,椎間盤水平狀破裂,上一椎體前下緣撕脫骨折和後縱韌帶斷裂。這種病的特徵性體征是額面部有外傷痕跡。

損傷性樞椎椎弓骨折:此型損傷的暴力來自於額部,使頸椎過度仰伸,在樞椎後半部形成強大的剪切力量,使樞椎的椎弓發生垂直狀骨折。以往多見於被縊死者,故又稱縊死者骨折。

機制不甚了解的骨折。齒狀突骨折可分為3 種類型。第1 型,齒狀突尖端撕脫骨折;第2 型,齒狀突基部、樞椎體上方橫行骨折;第3 型,樞椎體上部骨折,累及樞椎的上關節突,一側或雙側性。

第l 型較為穩定,並發症少,預後較佳;第2 型多見,該處血供不佳,常發生骨不癒合,故需手術治療;第3 型骨折穩定性好,血供亦良好,預後較好。

③根據骨折的穩定性,可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單純壓縮骨折,椎體壓縮不超過原高度1/3 者和腰4 ~ 5 以上的單純附件骨折,不易移位,為穩定型骨折。椎體壓縮1/3 以上的單純壓縮骨折、粉碎壓縮型骨折、骨折脫位、第1 頸椎前脫位或半脫位,以及腰4 ~ 5的椎板、關節突骨折,復位後容易再移位,為不穩定型骨折。

(2)臨床表現

①有嚴重外傷史,如從高空落下,重物打擊頭部、頸、肩或背部,跳水受傷,塌方事故時被泥土、礦石掩埋等。

②胸腰椎損傷後,患者有局部疼痛,腰背部肌痙攣,不能起立,翻身困難,感覺腰部無力。由於腹膜後血腫對自主神經的刺激,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脹、腹痛、大便秘結等症狀。

頸椎損傷時,有頭、頸痛,不能活動,明顯壓痛,傷員常用兩手扶住頭部。檢查脊柱時可發現位於中線的局部腫脹和明顯的局部壓痛;頸椎損傷時腫脹和後突畸形並不明顯,但有明顯壓痛;胸、腰段損傷時常有後突畸形。

③ X 線表現X 線攝片檢查對於明確診斷,確定損傷部位、類型和移位情況,以及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

以胸腰段椎骨骨折為例,X 線的表現是:在側位片上,椎體前上部有楔形改變,或整個變扁。椎體前方邊緣骨的連續性中斷,或有碎骨片,粉碎壓縮骨折時,椎體後部可向後方突出成弧形。合並脫位時,椎體間有前後脫位,關節突的關系有改變,或有關節突骨折。

在正位片上,可見椎體變扁,或一側呈楔形,其兩側的骨連續性中斷,或有側方移位。也可有椎板、關節突、橫突骨折等。

(3)急救處理①用木板或門板搬運。

②先使傷員兩下肢伸直,兩上肢也伸直放於身邊。木板放在傷員一側,2 ~ 3 人扶傷一員軀干,使成一體滾動,移至木板上。注意不要使軀干扭轉。或三人用手同時將傷員平直托至木板上。禁用摟抱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足的方法,因這些方法將增加脊柱的彎曲,加重椎骨和脊柱的損傷。

③對頸椎損傷的傷員,要有專人托扶頭部,沿縱軸向上略加牽引,使頭、頸隨軀干一同滾動。或由傷員自己雙手托住頭部,緩慢搬移,嚴禁隨便強行搬動頭部。睡到木板上後,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頸的兩側加以固定。

(4)脊柱骨折的治療①胸腰椎骨折的治療。

單純性壓縮骨折的治療:椎體壓縮不超過1/5 者,或老年體弱不能耐受復位及固定者可仰卧於硬板床上,骨折部位墊厚枕,使脊柱過伸,囑3 日後開始腰背部肌鍛煉。2 個月後骨折基本癒合,第3個月內可以下地稍許活動,仍以卧床休息為主。3 個月後逐漸增加下地活動時間。

椎體壓縮高度超過1/5 的青少年或中年傷者,可用兩桌法過仰復位。復位後在此位置應用過伸位石膏背心固定。石膏固定期間,鼓勵患者下地活動,堅持每天做腰背肌功能鍛煉。固定時間約3 個月。

也可採用雙髁懸吊法復位。

爆破型骨折的治療:對沒有神經症狀的爆破型骨折,經CT 證實沒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可以採用雙髁懸吊法復位。對有神經症狀和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不宜復位。此類骨折宜經側前方途徑,去除椎管內的骨折片以及椎間盤組織,然後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必要時還可以置人前路內固定物。後柱有損傷者必要時還需作後路內固定術。

Chance 骨折:屈曲—牽拉型損傷及脊柱移動性骨折—脫位者,都需要做前後路復位及內固定器安裝術。

②頸椎骨折的治療。對頸椎半脫位的病例,在急診時往往難以區別出是完全性撕裂或不完全性撕裂,為防治遲發的並發症,對這類隱匿型頸椎損傷應予以石膏頸圍固定3 個月。對出現後期頸椎不穩定與畸形的病例可採用經前路或經後路的脊柱融合術。

對穩定型的頸椎骨折,輕度壓縮者可採用頜枕帶卧位牽引復位,牽引重量3kg。復位後應用頭頸胸石膏固定3 個月。壓縮明顯的和有雙側椎間關節脫位的可以採用持續顱骨牽引復位再輔以頭頸胸石膏固定。牽引重量3 ~ 5kg,必要時可增加至6 ~ 10kg。攝X 線證實復位後,可於牽引2 ~ 3 周後應用頭頸胸石膏固定,固定時間約3個月。有四肢癱瘓及牽引失敗者須行手術復位,必要時可以切去關節突以獲得良好的復位,同時還須安裝內固定物。

單側小關節脫位者可以沒有神經症狀,特別是椎管偏大者,可以先應用持續骨牽引復位,牽引重量逐漸增加,從1.5kg 開始,最多不能超過10kg,牽引時間約8 小時。在牽引過程中不宜手法復位,以免加重神經症狀。復位困難者以手術為宜,必要時可以切除上關節突,並加作頸椎融合術。

對爆破型骨折有神經症狀者,原則上應該早期手術治療,通常採用前路手術,切除骨片、減壓、植骨融合及內固定手術。

對過伸性損傷,大都採用非手術治療。特別是損傷性樞椎椎弓骨折伴發神經症狀者很少,沒有移位者可以採用保守治療,牽引2 ~ 3周後上頭頸胸上固定3 個月;有移位者應作頸前椎體間植骨融合術。

而對有脊髓中央管周圍損傷者一般採用非手術治療。

有椎管狹窄或脊髓受壓者一般在傷後2 ~ 3 周時作椎管減壓術。

對第l 型、第3 型和沒有移位的第2 型齒狀突骨折,一般採用非手術治療,可先用頜枕帶或顱骨牽引2 周後上頭頸胸石膏3 個月。

第2 型齒狀突骨折如移位超過4mm 者,癒合率極低,一般主張手術治療,可經前路用l ~ 2 枚螺釘內固定,或經後路行Ct 也植骨及鋼絲捆紮術。

5、脊柱骨折有哪幾種類型

脊柱脊髓傷的傷情嚴重復雜,在工礦、交通事故,戰時及自然災害情況下均可發生。不僅可危及生命,且常合並嚴重的的並發症,處理上難度大,預後差。 呢?脊柱骨折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根據受傷時暴力作用的方向可分為:屈曲型、伸直型、屈曲旋轉型和垂直壓縮型。 2.根據骨折後的穩定性,可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 3.Armstrong-Denis分類:是目前國內外通用的分類。共分為:壓縮骨折、爆裂骨折、後柱斷裂、骨折脫位、旋轉損傷、壓縮骨摺合並後柱斷裂、爆裂骨摺合並後柱斷裂。 4.按部位分類: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骨折或脫位。按椎骨解剖部位又可分為椎體、椎弓、椎板、橫突、棘突骨折等。 5.外傷性無骨折脫位型脊髓損傷。多發生於兒童和中老年患者,特點是影像學檢查無骨折脫位。 脊柱骨折有哪些症狀呢? 病人感受傷局部疼痛,頸部活動障礙,腰背部肌肉痙攣,不能翻身起立。骨折局部可有局限性後突畸形。 由於腹膜後血腫對植物神經刺激,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脹、腹痛等症狀,有時需與腹腔臟器損傷相鑒別。 朋友們,脊柱損傷後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做X線檢查,以確定受傷程度、是否骨折等,這對治療康復有重要的意義。

6、脊髓損傷水平的評定主要靠什麼

神經修復術
一、損傷分類
脊柱骨折病人中約有20%發生神經損傷。通常脊柱損傷越嚴重,脊髓損傷就越嚴重,但並不總是如此。另一方面,輕度脊柱損傷 往往不引起脊髓損傷,但有時也可以造成完全性神經功能障礙,有可能在沒有骨折的情況下,因為血管供應障礙,從而導致脊髓損傷。
1、頸脊髓
A、預制脊髓最常見損傷為屈曲旋轉脫位或骨折脫位,最好發部位為C5—6。
B、壓縮性骨折。C5—6為最常見部位。此類損傷中只有半數病人造成損傷平面以下完全性神經功能障礙。
C、過伸型損傷最常見於伴有退行性改變的老年人脊柱,占頸椎損傷的30%左右。最常見於C4—5,最穩定性損傷。大部分損傷是前面椎體和椎間盤與後面的增厚的韌帶與黃韌帶間的擠壓,壓迫脊髓,導致不完全性脊髓損傷。這些作用力的綜合造成中央脊髓損傷。
2、胸腰脊髓
A、在這一水平大部分脊椎損傷為屈曲型旋轉脫體位或骨折脫位。最常見於T12—L1,造成上面的椎體較下面的椎體前移。這種損傷通常不穩定,常導致脊髓、圓錐或馬尾神經功能的完全性障礙。
B、壓縮性骨折常見,通常表現為椎體高度減低。損傷穩定,神經損傷少見。
3、過伸性損傷。少見,通常導致完全性脊髓損傷。
4、開放性損傷。可見於槍傷或刀傷。脊髓損傷可由於爆裂傷、也可由於子彈穿過或骨折片刺破脊髓所致。

7、常見的造成脊髓損傷的原因有哪些?

(1) 創傷性:脊髓損傷最常見的原因是由閉合性鈍性外傷引起,通常和脊柱的骨折或錯位有關。脊柱骨折患者中約有20%發生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

① 頸脊髓損傷:屈曲型旋轉脫位或骨折脫位最常見,最好發部位為C5-6。壓縮性骨折C5-6最常見。過伸型損傷最常見於老年人,占頸椎損傷的30%左右,最常見於C4-5,屬於穩定性損傷。

② 胸腰脊髓損傷:屈曲型旋轉脫位或骨折脫位最為常見,多位於T12-L1,造成椎體前移,通常不穩定,導致脊髓、圓錐或馬尾神經功能的完全性障礙。

③ 過伸性損傷:少見,通常導致完全性脊髓損傷。

④ 開放性損傷:較少見。⑤ 揮鞭性損傷:X線往往陰性,脊髓損傷多為不完全性。

(2) 非創傷性

① 血管性:動脈炎、脊髓血栓性靜脈炎、動靜脈畸形等。

② 感染性:格林巴利綜合征、橫貫性脊髓炎、脊髓前角灰質炎等。

③ 退行性:脊柱肌肉萎縮、肌萎縮性側索硬化、脊髓空洞症等。

④ 腫瘤:原發性-腦(脊)膜瘤、神經膠質瘤、神經纖維瘤、多發性骨髓瘤等。繼發性-繼發於肺癌、前列腺癌等。

⑤ 其它。

與脊柱屈曲型損傷最常發生的部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