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術後,腰椎硬膜外血腫形成是醫療過錯嗎?
應該算5級左右的傷害 看你有沒有後遺症 比如健忘 記憶力減退等
2、外科手術後傷口壓鹽袋是什麼原理
要常規使用沙袋(或鹽袋)壓迫傷口,其目的是利用沙袋的重量抵抗腹部的壓力回,以減小傷口的張力,答利於傷口的癒合。
術後,傷口必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滲出、甚至有血腫的形成或形成陰囊血腫。這些因素的存在都會影響傷口的癒合,不利於腹部疝的徹底治癒,而且出血和血腫的存在,容易出現傷口感染,誘發疝的復發,導致手術失敗。通過使用沙袋或其他重物來壓迫傷口,可以有效的減少傷口的出血,預防傷口滲出而導致血腫形成和發生陰囊血腫,為手術的成功創造有利的條件。
但是,使用沙袋或重物壓迫傷口來預防傷口出血和滲出,僅是其方法之一,絕不意味著醫師們在手術過程中不要正規操作和仔細止血。現代外科學的觀點認為,手術中徹底止血才是預防切口出血最重要的方法(通常徹底電凝疝囊殘端切緣),而手術後在傷口壓迫沙袋的方法僅為一種輔助方法。
3、腰間盤突出摘除術術後形成血腫了對身體以後有什麼影響嗎?
可能的原因如下:1.手術前,核磁共振成像有神經壓迫,偶爾拿東西會腰疼,有輕微的壓迫症狀,但是症狀不明顯,在做了椎間盤減壓術後,受壓的神經會有反應性的水腫的,這在臨床上是很常見的,如果受壓的神經反應性水腫的話就會出現你所說的症狀的。2.手術的時候,硬脊膜破損,可能有出血,有血腫壓迫,但是該種情況在臨床上比較少見,如果減壓充分的話是即使是硬脊膜破損也不會有明顯的壓迫的,
4、做完頸椎前路手術兩天後出血了醫生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又從做了次手術這算醫生的謝謝懂的人給我回復。謝謝
頸椎術後出現血腫,這是一種手術並發症。頸部皮膚馳,而且血運豐富,深部的頸前靜脈叢、甲狀腺的血管都可能發生術後凝血塊松脫,或結扎線松動的情況,這種情況偶見,我從事骨科近20年,頸椎前路也見過一例頸部血腫的情況,非常凶險。果斷而及時手術,清除血腫並再次止血是正確的,否則有生命危險。所以有經驗的脊柱外科醫生非常重視術中止血,術後常規安裝引流管,術後也很注意觀察。希望你能理解他們吧!
5、減肥抽脂術後為什麼會出現血腫、水腫、血清腫?
血腫是來由於血管損傷後出血集自中,術後出血壓迫止血不當所致。
水腫是由於組織損傷後的反應或包紮物壓迫手術部分的血管,造成靜脈血液迴流不暢所致。血清腫是體液滲出引流不暢、壓迫不均所致,血腫和血清腫經妥善包紮即可消失。水腫可慢慢消失,如是手術部位血管受壓,可降低該部位的壓力。
6、因葯物或手術會不會導致腰椎椎管內血腫。
有可能,但一般少量的會自行吸收,除非是凝血功能有問題。一般麻醉師麻醉之前都要簽字麻醉同意書,里有都會寫的。可以拍個MRI看看是不是椎體骨折產生的血腫,還是只在椎管裡面
7、脊椎 椎管里長瘤 做完手術後有什麼後遺症
這種手術術後常見血腫形成,當然也有可能復發,如果是惡性病變,有可能引起病理性椎體骨折。
8、手術後血腫多長時間消除
少的滲液很快就會被吸收(一周內)。一旦形成血腫吸收就比較慢,小的約需2周左右,大的就不易吸收,慢慢的會機化形成包塊或條索。術後可進行熱敷或理療以促進吸收。
9、請問脊椎腫瘤和脊椎血腫怎麼區別
指導意見:
你好 這個主要是要進行CT檢查確定的 。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
10、關節置換術後出血常發生在術後幾小時?血腫形成在術後幾小時?
【摘要】 [目的]觀察預見性護理干預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影響。[方法]將12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採用預見性護理,對照組採用常規護理和健康教育。觀察並比較兩組病人術後DVT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病人術後DVT發生2例(3.33%),對照組9例(15.00%),觀察組明顯少於對照組(P<0.05)。 [結論]預見性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下肢DVT的發生率。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全髖關節置換術;深靜脈血栓形成 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成為治療骨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手段,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後的一個常見問題,發生率高達40%~70%[1]。為預防和控制DVT的發生,2007年4月—2009年3月我科對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進行預見性護理干預,並與比較,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4月—2009年3月我科收治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120例,男48例,女72例;年齡45歲~85歲;股骨頸骨折102例,股骨頭無菌壞死18例;既往均無深靜脈血栓、肺栓塞、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病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採用預見性護理,對照組採用常規護理和健康教育。觀察並比較兩組病人術後DVT發生情況。 1.2.1 預見性護理干預方法 從入院到出院由責任護士給予全程護理干預,進行預見性護理。 1.2.1.1 心理支持 主動與病人交流,應用適當的溝通技巧促使病人表達自己的擔憂和疑慮。講解發生DVT的病因、危險因素、後果,提高病人的警惕性,尤其對易發生DVT的高齡、女性、吸煙、糖尿病、肥胖、下肢靜脈曲張等病人,更為詳細講解。講解DVT常見症狀及術後早期活動的重要性,結合成功病例,介紹治療效果。解除病人的恐懼心理,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護理。 1.2.1.2 觀察患肢反應 注意患肢皮膚溫度、顏色、足背動脈搏動情況[2],每日測量雙下肢髕骨上10 cm,髕骨下10 cm周徑,正常情況下皮膚顏色是淡紅色,有光澤、富有彈性。患肢與健肢周徑相比較不超過1.5 cm,當周徑超過1.5 cm時,患肢應避免熱敷,以免加重局部耗氧量,而加重病情[3]。若患肢出現疼痛、腫脹、潮紅或發紺,應警惕DVT。 1.2.1.3 飲食護理 避免進高膽固醇飲食,進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多食水果、蔬菜及富含粗纖維素的食物;多飲水防止血液濃縮和保持大便通暢,以免便秘時腹壓增加,影響下肢靜脈迴流。 1.2.1.4 功能鍛煉 早期指導病人在床上行股四頭肌、腓腸肌的等長收縮訓練及踝關節屈伸活動,每組20次~30次,每天3組;督促病人行深呼吸,每小時10次~12次;逐日增加活動量和髖關節、膝關節活動度,但應避膝下墊枕和過度屈髖,以免影響小腿深靜脈迴流[4]。如病情允許早期協助病人下地和走路[5]。 1.2.1.5 足底靜脈泵的正確使用 用充全帶包住病人的足部連接到一個空氣脈沖發生器上,設定適當的脈沖壓力,脈沖持續時間和脈沖間隔時間。根據個體差異,每天2次或3次,每次1 h~2 h,療程10 d,如病人肢體循環不良,皮膚易破損,肢體感覺遲鈍,患有糖尿病者,應添加墊料。同時,患肢注意保暖,避免肢體受涼。 1.2.1.6 預防性使用抗凝葯物 我科常在術後當天即使用低分子葡萄糖酐、低分子肝素鈣,使用前要掌握這些葯物的用法、用量、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用葯期間應嚴密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如皮膚有無淤斑、口腔黏膜及消化道有無出血、傷口有無滲血滲液、穿刺點有無活動性血腫形成等,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1.2.3 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1.5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採用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表1 兩組病人術後DVT發生情況例(略) 3 討論 預見性護理干預是將護理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因此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非常重要,其次護士應具有較高專業知識水平,高度的責任心,細心、動態的觀察病情,有針對性的做好病人的護理。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易發生下肢DVT,其發病往往與以下幾方面因素有關:①疾病和手術本身激發體內凝血機制,使血液凝聚增加;②術中制動,術後卧床及膝後墊枕;③骨水泥熱聚反應及拉鉤等醫療器械損傷血管壁[6]。針對上述發病原因,我們對髖關節置換術後病人早期預見性護理干預,最大限度促進靜脈迴流,避免了血流滯緩,達到預防DVT的目的。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病人術後DVT發生2例(3.33%),對照組9例(15.00%),觀察組明顯少於對照組(P<0.05)。提示,預見性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下肢DVT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金麗霞,湯淑芬.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早期並發病的預防和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4,3(1):2728. [2]張淑萍,張淑梅,王秋開.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病人的手術特點及護理對策[J]. 護理研究,2007,21(11C):3036. [3]路金梅.早期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術後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27(11):11931194. [4]李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前護理和術後康復護理[J].護理研究,2007,21(1C):232233. [5]張寶芹.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病人的功能鍛煉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6,20(4A):676. [6]陳雁西,俞光榮.動靜脈泵在骨科臨床應用中的現狀和展望[J].中華創傷雜志,2005,21(4):135137.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