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學基礎理論

脊柱學基礎理論

發布時間:2020-12-22 18:37:07

1、學習的基本理論

學習理論在發展過程中,對教學設計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行為主義、聯結-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三種。正是這三種學習理論,成為劃分三代教學設計並指導其發展的理論界標。正如美國教育技術專家巴巴拉西爾斯、麗塔里齊所說:「教學設計深深地植根於學習理論。從傳統的角度看,行為主義的觀點在教學設計的應用中佔有支配地位。今天,這一領域強調認知心理學的應用,同時有很多人把建構主義作為進一步的指導原則。」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創始的一個心理學派。其基本觀點是: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標塑造人的行為;學習是經過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其公式為:S→R(刺激→反應)。在刺激→反應之間不靠中介,直接聯結。

研究行為主義最有影響的是20世紀40~50年代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其主要觀點有:

(1)教育是「塑造人的行為」。

(2)操作性條件反射論。通過實驗,他發現了一種不與已知刺激直接聯系、由可操作性動作即可引發的自發性反射(而不是那種由已知刺激直接引發的應答性條件反射),從而為人類學習找到了一種可操作、可控制的機制。

(3)反應概率強化論。學習是由刺激引起的反應概率(准確-牢固-速度)上的一種變化,強化是增強這個反應概率的一種手段。

(4)程序教學法。他應用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創造了「教學機器」,倡導「小步呈現、積極反應、及時反饋、自定步調、提高效果」的程序教學,導致了60年代的程序教學運動。

第一代教學設計(ID1)的最初嘗試就是依據行為主學習理論在程序教學中開始的。起初是對教學機器、個別媒體的設計,後來逐步拓展到對多種媒體乃至整個教學過程和教育項目的設計,70年代後,又被廣泛用來指導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教學設計。可以說,60~70年代,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設計中占據著統治地位。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ID1的理論指導,主要是通過強調外在客觀刺激的原理來實現的。它把教師的「教」當作客觀刺激物,置於S→R中「S」的地位,學習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動反應的「R」的地位。ID1則以此為依據,把教師的「教」置於教學設計的中心地位,學習者則處於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由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與傳統教學方式的需要相適應,並在聽、說、讀、寫、畫、算、演、做等動作技能教學中應用效果明顯,使得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ID1,在今天,在傳統教學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動作技能的教學中,仍然富有生命力。但是,由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固有的機械性、被動性和低效性,給復雜事物的學習帶來較大困難;特別是它對學習者及其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忽視,直接與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相背,因此,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指導下的第二代教學設計(ID2)很快得到發展。

(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與ID2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並非S→R直接地、機械地聯結,而是以學習者的主觀能動作用為中介來實現的。在堅持這一基本觀點的基礎上,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又分為格式塔、聯結-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不同學派。其中,產生於70年代、以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為代表的聯結-認知主義學派,由於兼取行為主義「聯結」學習理論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二者之長,得到更多教師和學習者的認同,成為70~90年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性學派。其主要觀點有:

1、學習是改變行為。學習是否發生可以通過行為表現的改變來推斷,學習目標可以用精確的行為術語來描述。這就為ID2中通過練習、提問、觀察、測驗等形式來檢查學習效果,獲取反饋信息的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學習目標的描述提供了方法。

2、學習離不開內、外部條件。人的學習固然與外界刺激分不開,但人是有認知機能的,在學習時,他總是利用這一機能,為實現一定的目標、主動地去尋求外部刺激,進入內部認知過程。因此,學習既要重視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又要重視學習者內部機制的中介作用。學習公式不是S→R而是S-O-R(「O」代表有機體的內部狀態)。這一觀點為ID2所堅持的「通過科學安排教學的外部條件來促進學習者內部認知過程發生」的設計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

3、認知因素是有結構的。人的各種認知因素,如知識、策略、感知、記憶、反應等,相互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作用、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完整結構,即認知結構。學習就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經內部認知活動而擴大原有認知結構或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這種不斷形成、日益發展的認知結構,對學習者的行為和當前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具有決定作用。這一觀點深化了ID2中對學習者特徵的分析——從對所具有知識數量和水平的分析,深入到對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的分析,使教學內容、教學起點和教學策略的確定,建立在了更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

4、人腦猶如電腦,學習,即認知過程,是人腦對信息處理、加工的過程。加涅認為,認知過程是人腦按照一定目的、策略,從外界環境中輸入、加工、存儲、提取、使用、創造信息的內部過程。這一過程及其結構,是不能直接被人觀察的,但可以通過計算機模擬研究認知表徵(信息在人的頭腦中的呈現方式)的方法,去了解學習者進行學習時的認知心理過程。ID2中對學習層次、認知過程、教學策略等的分析,主要依據就是加涅的這一信息加工理論觀點。

聯結-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所支撐的ID2,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所支撐的ID1相比,在對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確認、學習者特徵的分析、教學策略的設計等方面,有了根本性的區別和發展。但是,由於認知心理研究的復雜性和隱秘性,使學習者內部因素的發揮產生了許多困難,至今尚無根本性突破,公式S-O-R中 「O」的地位和作用實際上仍然從屬於「S」, ID2從總的來看,仍然是客觀主義的(學習的發生主要靠外部客觀事物的刺激),「教」依然處於中心地位。而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已不能完全適應社會教育、教學改革和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需要。於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指導下的第三代教學設計(ID3)便應運而生。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ID3

建構主義是由結構主義發展來的一種哲學方法論,主要研究事物是否有結構,結構是從哪裡來的,結構怎樣建構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後,結構主義被應用於教育領域,導致了一場教育心理學的革命,使認知主義學派中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得到迅速發展。(8)這一理論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當前,建構主義學習觀更強調具體情景對意義建構的作用。其主要觀點有:

1、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學習不是外界客觀事物對學習者的強化刺激,不是教師對學習者傳授和灌輸知識,而是學習者在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中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是一個處於中心地位的主動者,主動與所處情景(社會文化背景)發生交互作用,主動取得教師與協作夥伴的指導和幫助,主動選取學習資源、學習方法,主動根據自己先前的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這一觀點對ID3的指導意義主要表現在:

(1)確立了ID3以「學」為中心的性質,使教學設計始終圍繞學習者進行,學習者具有積極性,擁有主動權;

(2)賦予教師的「教」以新的內含——幫助、指導、和促進學習者進行意義建構;

(3)使意義建構成為學習的最終目標。

2、學習者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是雙向的。在當前事物的結構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一致時,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與當前事物就會發生同化過程,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使原有認知結構得以擴充;在二者不一致、不能同化時,則會發生順應過程,重新建構(改造或重組)原有認知結構。ID3中強調的以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為依據去設計知識結構的設計原則,就是以這一觀點為依據的。同時,這一觀點還指明,學習者的認知結構是在認知活動中建構的,因此,ID3必須重視學習者認知建構過程的設計。

3、學習者對事物意義的建構是多元化的。人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建構事物的意義,而事物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時空運動性,學習者對事物的感知方式、個人情感和認知結構又具有特殊性,因此,即使對同一事物,每個學習者對其意義的建構都可能是不同的。這一觀點要求ID3注意設計各種合作學習的方法,以便使學習者能更多地接觸不同觀點,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對個別化學習和遠距離學習中的教學設計尤為重要。

4、學習應處於真實情境中。學習的目的在於能夠真正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實際問題。學習者所處情境越真實,需要解決的問題越現實,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越高,主動性越強,自由性越大,學習過程就越生動、有效。這一觀點是ID3中強調「學習活動的設計應與學習任務掛鉤」、「應設計與真實物理環境相似、復雜程度相近的有援學習環境」等設計要求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和聯結-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相比,是一個性質上的重大變化和發展。它超越了客觀主義認識論,把學習者的認知作用提升到了關鍵地位,樹立了結構主義認識論的建構觀,把以「教」為中心的ID1、ID2推進到了以「學」為中心的ID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指導下的ID3,由於適應當前社會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並得到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但是,應當看到,它們在一些方面還不成熟。例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學習者的意義建構作為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ID3則用「意義建構」取代「教學目標」,等等。這些觀點都是有失偏頗、有待研究的。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三大基礎學習理論

教學設計中涉及到三大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應的教學設計也經歷了行為主義教學設計、認知主義教學設計和建構主義教學設計階段。

1.行為主義:基於可觀察的行為上的變化,行為主義關注對某一行為的重復,直至它變為自動、無意識的。

2.認知主義:基於行為背後的思維過程,我們觀察到的行為可用來分析了學習者內心的變化。

3.建構主義:基於這樣一個假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計劃來建構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建構主義關注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中解決問題。

① 行為主義理論基礎

行為主義作為一種學習理論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代,亞里士多德在一篇名為記憶的文章中提聯結(association),其他的哲學家追隨了他的思想。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關注的是可被觀察和測量的明顯的行為。它把思維看作是黑箱,大腦對於刺激的反映是可被定量的觀察的,行為主義完全忽視了對人腦思維過程的研究,在行為主義發展過程中關鍵人物有:巴浦落夫Pavlov、華生Watson、桑代克horndike和斯金那Skinner。

巴浦落夫:原蘇聯著名的生物學家,以經典的條件反射理論著名,著名的實驗是以食物、狗、鈴聲展開的。

桑代克:他嘗試用精密科學解決教育問題,存在的事物存在於可被測量的一定量中。他的理論(聯接主義理論)聲明:學習是由刺激和反應的連接構成。

華生:華生的實驗是一個小孩子和一隻白色的貓,當小孩摸貓的時候就製造一突然的噪音,於是孩子就害怕貓了(之前他是不害怕的)。華生的實驗表明在對於一定刺激的情感反應中條件的角色,可解釋人們恐懼、偏見的形成。

斯金納:他的理論著眼於看得見的行為的變化,忽視了人頭腦中的變化過程。他的書《科學與人類行為》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作用於法律,宗教,教育,經濟的原則。斯金納的工作不同於研究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的前輩,他研究的是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②認知主義理論基礎:

早在20世紀,20年代人們就發現行為主義的局限性。托爾曼在老鼠走迷宮的實驗中發現老鼠在實驗中表現出在利用認知地圖走迷宮。當把迷宮的一部分關閉,老鼠並沒有顯得驚慌失措,好象它知道關閉的那部分本來就是走不通的,在視覺上,老鼠不可能看到那條路是行不通的,但它仍然選擇走一條較長的路線,它知道那會是出路。

行為主義理論不能解釋某些社會行為,兒童並不是模仿每個被強化的行為,例如他們會模仿一些他們初次觀察到的行為,盡管這些行為並沒有被強化。當Banra and Walters觀察到的這些現象,他們屏棄了傳統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認為兒童在學習之前先要進行反應-強化),他們在《社會學習與個人發展》書中闡述到個體可以模仿觀察到的別人的行為,這種觀點後來經班度拉 Banras的努力發展為社會認知理論。

認知主義承認強化的重要性,但它更傾向於人們在信息加工過程中認知結構的獲得和重組。

認知心理學可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1950美國掀起了一場認知革命,其中皮亞傑(Jean Piaget)有教大影響的。

 建構主義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分為現實的建構主義與激進的建構主義。與強調刺激--反應,並把學習者看作是對外部刺激作出被動反應,即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不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認知主體的內部心理過程,並把學習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體。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本內容包含「學習的含義」及「學習的方法」兩方面.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對於「學習的含義」,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文字、圖象、實物、CAI、網路等),通過意義建構方式主動建構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間的內在聯系.

2、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有什麼區別

一、加強理論學習,是提高政治素質的需要

思想貧困往往源自理論貧困,而理論貧困往往是不學習的結果。面對新形勢,廣大黨員幹部要充分認識到,加強理論學習,是提高黨員幹部政治素質的需要;是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現實課題;是完善自我,提高素質的客觀要求。理論上的成熟是一個政黨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黨員幹部成熟的標志。

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要提高判斷形勢的能力,提高帶領人民群眾加快發展、推進改革、維護穩定的能力,沒有深厚的理論水平是不行的。為此,黨員幹部一定要把學習當作一種神聖職責,一種精神境界,一種終身追求,並作為自覺的、經常的、不間斷的任務來完成,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素質。

二、加強理論學習,是保持政治清醒的需要

理論上清醒是政治上清醒的前提,理論上堅定是政治上堅定的保證。加強理論學習,能夠更加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始終把黨的事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加強理論學習,有助於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做艱苦奮斗、反腐倡廉的表率。

加強理論學習,有助於區分大是大非問題,關鍵時刻不迷失方向,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提供給我們的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掌握這一科學理論,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中明辨是非,才能避免政治上的迷茫、思想上的盲目。

三、加強理論學習,是適應新形勢新的需要

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就必須把握好理論學習重點。各級黨員幹部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不斷提高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要認真學習和遵守新黨章,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基礎性工作。


(2)脊柱學基礎理論擴展資料:

黨員履行的八項義務:

(1)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決議,學習黨的基本知識,學習科學、文化和業務知識,努力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2)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帶頭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動群眾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艱苦奮斗,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範作用。

(3)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克己奉公,多做貢獻。

(4)自覺遵守黨的紀律,模範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嚴格保守黨和國家的秘密,執行黨的決定,服從組織分配,積極完成黨的任務。

(5)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對黨忠誠老實,言行一致,堅決反對一切派別組織和小集團活動,反對陽奉陰違的兩面派行為和一切陰謀詭計。

(6)切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勇於揭露和糾正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堅決同消極腐敗現象作斗爭。

(7)密切聯系群眾,項群眾宣傳黨的主張,於是同群眾商量,及時向黨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維護群眾的正當利益。

(8)發揚社會主義新風尚,提倡共產主義道德,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難和危險的時刻挺身而出,英勇斗爭,不怕犧牲。

五十五年來黨執政的主要經驗:

(1)必須堅持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2)必須堅持推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增強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

3、脊椎矯正的美國脊椎矯正學

美國脊椎矯正學英文為Chiropractic,矯正醫師Chiropractor or Doctor of Chiropractic通常縮寫為D.C.,中文譯為脊椎矯正醫師或整脊療法醫師。
脊椎矯正學由Daniel David Palmer創建於1895年。經過一百多年來的發展,目前己成為在美國廣泛流行的一種自然療法。全美約有六、七萬名脊椎矯正醫師,平均每四千多人口有一位,遍布全美國的各大、中、小城鎮。矯正醫師-般以私人診所的形式存在。在美國軍方的醫療機構中,在體育界,均有相當數量的矯正醫師。在1996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美國隊就配有專職的脊椎矯正醫師。遍及美國各地的專科學院,每年為美國培養數以千計的矯正醫師。矯正醫師的大學教育-般為七年半。畢業時授予博士學位,為美國教育部正式認可的脊椎矯正專科醫生。
美式脊椎矯正法保護神經
脊柱是人體的第二條生命線,在人體內占據著中樞部位,影響著人類的健康。據對北京部分小學的普查結果顯示,有68%的孩子脊椎異常,不同程度的脊椎側彎發病率高達20%,而成年人中80%的頭痛、背痛、腰痛和手腳麻木實際上源於青少年時期的脊椎異常。
它是建立在身體的健康部分依賴於神經系統功能正常的假說基礎之上,強調身體是一個自身調控、自身修復的有機體。身體的功能受到大腦、脊髓和遍及全身的神經的控制和協調。可移動的脊椎對神經系統的傳導通路起保護作用,特別是脊髓脆弱的神經根和走行於兩個椎體之間的脊神經,脊椎骨失去正常的運動和位置,能損傷神經的功能,導致組織和器官功能異常。脊椎矯正醫師把這種脊椎功能的改變和它潛在的對於神經系統的影響,叫做脊椎半脫位綜合征。脊椎矯正的方法是找出功能異常的脊椎,並且去除它對神經的影響,使身體回到健康的狀態。
在美國,有三種具有獨立診斷權、行醫權的醫生。一種是Medical Doctor(M.D.);第二種是脊椎矯正師Doctor of Chiropractic(D.C.);第三種是骨科醫生Doctor of Osteopath(D.O.)。
美國各大主要醫療保險機構及其保險險種,均認可脊椎矯正治療。較著名的有:全美老年及無工作能力者保險(Medicare)、醫療補助計劃(Medicate),藍盾藍十字(Blue Shift Blue cross)等。極為普遍的、所有的車禍醫療保險,均認可脊椎矯正治療。
目前,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這個專業的醫師在行醫,並日漸盛行。在英國、加拿大、日本、南朝鮮、甚至在TW都已建立了脊椎矯正專業學院。脊椎矯正術源於西方的傳統自然療法,自帕默醫生(D.D.Palmer)正式將這種自然療法命名為脊椎矯正術chiropractic並建立了第一家專科學院--帕默脊椎矯正專科學院(Palmer Chiropractic College)之後,脊椎矯正術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學院,學生除了學習常規的醫學基礎知識和醫療診斷課程外,特別注重脊椎的解剖學和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的學習。在此基礎之上,學院向學生教授一套完整的脊椎平衡的分析、診斷方法。並進行一整套的嚴格的手法治療訓練。經過非常嚴格的臨床實習和畢業考試之後,學生方可畢業。 在教學與治療的指導思想上,理論上認為,脊椎矯正作用於大腦與身體其它各部分的主要連接部位一一脊椎,大腦為控制全身的主要中樞,其控制必須通過脊神經來完成(不包括十二對腦神經)。當脊椎壓迫了神經之後,大腦的功能就不能有效地行使,會相應的造成功能性紊亂,從而影響了人體的健康。
在這個專業中有一下非常重要的名詞--關節半脫位Subluxation。相對於Luxation--關節脫位或錯位,半脫位只是一定程度的脫離了正常的生理位置。而全脫位則會立即造成關節的功能喪失,伴隨有劇烈的疼痛。一般還會嚴重的壓迫神經,使人體罹患嚴重疾病,如高位截癱。而半脫位則有相當大的隱蔽性,對於較年輕的人來說更是不易覺察。
這種半脫位在經過許多年之後,長期的力學不平衡,會造成關節的退化,如椎間盤變薄、椎間盤骨刺增生、錐體肥大等。也稱為骨性關節炎一一Osteoarthiritis。骨性關節炎會造成脊椎活動范圍的減少,關節變緊,僵硬,並常常引起疼痛。如頸部、上背部及腰部疼痛,以腰部疼痛最為常見。與此同時,也常常發生由於關節的病變,關節結構的發生變化,壓迫到脊神經,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症。
很明顯,許多疾病直接和間接的與脊神經受到壓迫有關。經過一百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脊椎矯正對許多疾病有相當明顯的療效。一些疑難的、慢性的、經一般醫療方法檢查而未知其病因的病症,常常與脊椎有關,很有必要仔細檢查脊椎,並進行矯正治療。
造成脊椎半脫位的原因很多。首先,脊椎的正面應該是垂直無彎曲的、髖骨兩側對稱、平衡,從側面看,其頂部和腹部呈前彎狀,胸部和骶骨呈後彎狀,此為正常的生理彎曲。正常彎曲時的脊椎富有彈性。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傷害脊椎的情況。嬰兒出生時,如醫生用過大的力將嬰兒從母親體中拽出時,對嬰兒頸椎極易造成損害。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不良姿勢和不適當的運動,也會對脊椎造成損害。
青少年時期,由於成長快而又極為活躍,最容易對脊椎造成損傷。由於青少年脊椎的柔韌性相當高,這種損傷極具有隱蔽性。進入成年後,繁重的體力勞動或劇烈的、不適當的體育運動也是造成脊椎損傷、退化的重要因素。如果年幼時已有一定的損傷,一般在中年時期開始有較明顯的症狀。老年以後,症狀會越來越明顯。 比較典型的脊椎病及其治療有:
1、頸椎綜合症
頭痛、頸部痛、頭部轉動障礙、手臂發麻、手臂發木、上背部疼痛。經脊椎矯正治療後,可緩解或終止病症。
2、側彎症
一般兒童的療效最佳,成人的療效則取決於脊椎關節的永久性損傷的程度以及治療的次數和時間。在減少一定的側彎度的水平上,保健性的維持,則有相當好的結果,可以停止進一步的側彎和進一步的駝背。
3、腰痛
一般以第五腰椎、骶、髂關節等部位最為頻繁。進一步的惡化就會造成椎間盤的突出。前者伴隨壓迫神經的情況較後者為少。故前者治療產生效果較快,恢復也比較完全。後者以椎間盤的非開放性突出較為好治,這也取決於突出的程度。而開放性突出則較難治療,嚴重的應以手術為佳。
4、保健性治療
這是相當重要的,當人們自以為沒有任何脊椎毛病的時候,症狀的發生可能已經到了臨界的程度了。由於這種脊椎半脫位的隱蔽性,一個有相當程度半脫位情況的病人,會因為生活得舒適,沒有突發性的外因刺激,如車禍、摔傷等,而察覺不到自己的病況。則半脫位所造成的骨性關節炎,可以在幾十年的尋常生活中緩慢發生,而身體在關節炎的發展中不斷的適應關節的變化,偶然有症狀發生,又常常以為,不過是由於年齡的增大而引發的、正常的、必然的現象,從而意識不到保健的重要性。這正是我國五十歲以上人群組中,脊椎及其相關疾病的發病率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原因。在美國,這也是矯正醫師常常面對的一個問題。
但是,凡是經過長期按時治療的病人或長期按時進行脊椎矯正保健的人,X--ray所顯示的脊椎的退化受到非常明顯的控制。不論年齡大小,理想的治療,加以適當方式的工作、鍛煉和生活,可以完全控制脊椎的進一步退化。
5、急性損傷
主要以車禍、摔傷和搬運重物造成的為主。治療的效果一般都很好。治療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損傷的程度以及脊椎退化的水平。以Dong Chiropractic Center的病例來看,一般在兩個月內完全康復。
美國脊椎矯正術作為西方的一種傳統自然療法,在理論上與中國的中醫理論有相似之處。同時,在他的發展過程中,與現代醫學相融合,形成了自身的獨立風格。脊椎矯正術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解剖學和X-線學,為脊椎的手法矯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之有效而且安全。其安全的程度,根據全美脊椎矯正協會的統計,其發生死亡和癱瘓病例的概率為四百萬分之一。如今脊椎矯正術在美國的發展,頗有點像中西醫的成功結合在美國的翻版。在中國,西醫的發展,在很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人才濟濟。中醫的理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正骨、按摩方面,更有出神入化的療效。中西醫結合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脊椎矯正術的引進,既可以錦上添花,又可以博採眾家之長,推動自身的不斷發展。

4、脊骨神經醫學的脊骨神經醫學的哲學和基礎理論

<

5、什麼是基礎理論?有什麼用?

基礎理論指一門學科的基本概念、范疇、判斷與推理。
如果想要學習一門學科,首先要學習基礎理論,然後再深入學習。

6、為什麼要學好基礎理論?

因為這種基礎的理論是對他們的現實的,這使用是比較好的,所以說應該是比較不錯的一種情況

7、學脊柱看什麼書

看人體解剖學

與脊柱學基礎理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