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平片觀察內容和主要病變

脊柱平片觀察內容和主要病變

發布時間:2020-12-19 17:36:26

1、請問各位專家朋友,強直性集脊柱炎的最壞結果是什麼?能不能治好,或是否能恢復如初?緊急求救?謝謝!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簡稱AS) 又名類風濕脊柱炎。本病為脊柱各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侵襲性炎版症。一般先權侵犯骶髂關節,其後由於病變發展逐漸累及腰椎、胸椎和頸椎,出現小關節間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體骨質疏鬆破壞、韌帶骨化,終致脊柱強直或駝背固定。主要症狀為發病部位疼痛,活動受限。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常見病。

參考資料:
強直性脊柱炎
症狀:
起病緩慢,全身症狀輕微,早期可有倦怠,體征減輕,或有惡心、發熱等。逐漸出現下腰部疼痛,肌肉痙攣及僵硬,休息後症狀往往加重,活動後減輕。以後逐漸出現典型的骶髂關節疼,並呈上行性累及脊柱,受累部位疼痛、壓痛、僵硬、活動受限,並逐漸出現屈曲畸形,陰天或勞累後症狀加生,遇暖或休息後減輕。常有復發性虹膜炎並存,部分患者可出現坐骨神經痛。病變若波及肋椎關節,還可出現呼吸時胸部擴張受限或喪失以及肋間神經痛等。
晚期患者脊柱強直在畸形位,頸腰部不能旋轉,側視時必須轉動全身,可出現嚴重的駝背畸形,不能前視。病變有時也可波及髖膝關節,髖關節受累時,呈搖擺步態。隨著受累部位的骨性強直,疼痛等症狀逐漸消失,而遺留終生畸形。

什麼是強直性脊柱炎?

2、什麼是脊柱關節病

?現在脊柱關節病的發病率不斷的提高,不少的人遭受該病的困擾,給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需要大家提起注意,那麼呢?下面請相關的專家給大家做詳細的介紹。 ?從以下幾點給大家介紹: 1.類風濕關節炎:該病是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與遺傳、細菌及病毒感 染、環境因素包括吸煙有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40-60歲女性更多見。以雙手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受累多見,並表現為雙側受累。患者同時伴有晨起關節僵硬感持續大於1小時及關節活動受限。病情嚴重時可出現全身臟器受累。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為其特異性抗體。絕大多數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但類風濕因子水平的高低與病情的活動度無絕對的相關性。 2.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民間俗稱骨質增生。骨關節炎的發 生與年齡和肥胖密切相關。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簡而言之,人到老年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各關節均可受累。但雙手小關節受累時多為雙手遠端指間關節。臨床可見患者遠端指間關節出現骨性突起。患者也可出現晨僵,但時間小於半小時。該類患者血中類風濕因子常為陰性。 3.痛風性關節炎:該病與體內尿酸產生過多和(或)排出減少有關。過多的尿酸 在關節局部沉積引起關節炎。其發病非常急,常由飲食過量或應激誘發,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單關節受累多見,最常見的發病部位為大腳趾旁的骨性突起部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緩解也很迅速,不治療或經過葯物治療後一至兩周症狀可緩解,但容易再次復發。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則可以沒有明顯的間歇期,而表現為關節炎反復發作。 4.強直性脊柱炎:青年男性多發,有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主要累及脊柱、骶髂 關節,也可出現外周關節受累。病變嚴重時可出現脊柱僵直,頸椎、腰椎、胸椎活動受限,出現「駝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90%以上患者出現HLA-B27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 5.銀屑病關節炎:又稱牛皮癬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牛皮癬的皮膚表現。銀屑病 關節炎關節病關節受累部分特點類似於類風濕關節炎,因此可能與類風濕關節炎混淆。但雙手小關節受累時多在手指末端指間關節。但骶髂關節和脊柱受在類風濕關節炎中少見。部分患者可能在關節炎出現時尚未出現皮膚病變,此類患者容易誤診。患者血清中類風濕因子陰性。 6.反應性關節炎: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系感染史。外周大關節(尤其 是下肢)非對稱性受累。骶髂關節及脊椎也可累及。關節外可表現為眼炎、尿道炎、龜頭炎,80%以上患者HLA-B27陽性,類風濕因子陰性。 ?以上就是關於脊柱關節病的相關問題,如果還有疑問可以向專家詢問解答。關節腫脹疼痛是什麼原因手腳僵硬是怎麼回事手指骨質增生的症狀手指關節疼手指關節痛是怎麼回事

3、腹部透視和腹部平片最常用於哪些情況?有何表現?

腹部透視和平片除可用於觀察金屬避孕環、胎兒位置和形態及誤咽不透X線異物外,最常用於觀察某些急腹症、血尿或腹部腫塊。一般急腹症病人多先採用腹部透視,必要時再拍腹部平片進一步觀察。由於腹部照片顯示的影像較透視清楚,故觀察腹部異常鈣化和腹部實質性臟器時需照腹部平片。在分析腹部影像時應重視觀察一下X先徵象:(1)腸管外異常氣體:最常見者為膈下游離氣體,多為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所致。腫瘤、炎症、外傷等也可引起胃腸道穿孔。多數胃腸道穿孔因有腹腔游離氣體而產生典型的氣腹X線征,但少數情況下也可無氣腹的X線表現。有人經試驗證明,腹腔內有1ml游離氣體在X線上即可能顯示,但這和一些條件有關,並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在X線上看到。必要時可拍右側朝上的水平投照腹部平片。注意不要將間位結腸、橫膈誤為氣腹。此外某些腹腔膿腫、較大的穿通性潰瘍等也能引起限局性的腸管外氣體影。(2)腸關內氣體分布異常及液體淤積:注意有無腸管異常脹氣和氣液面,這在腸梗阻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有重要意義。機械性腸梗阻時,梗阻部位以上的腸管脹氣並有階梯狀氣液面;麻痹性腸梗阻時,從胃到大腸均可充氣擴張。一些腹腔臟器炎症引起的反射性腸淤張多累及病變附近的腸管,在診斷腸梗阻時還要注意有無絞窄徵象。(3)肝、脾、腎的輪廓、大小及位置:肝、脾較明顯的增大往往在腹部平片上可以顯示。肝大可見於惡性腫瘤、包蟲、囊腫及海綿狀血管瘤等。脾大見於門脈高壓症、惡性淋巴瘤、網狀細胞肉瘤等。腎臟除可增大(見於腎積水、囊腫、腫瘤等)外,還可以縮小(如萎縮腎)。腎下垂病人的腎臟位置較低、移動度大。肝、脾、腎外傷等都可以表現為輪廓模糊,腎周圍炎症也可有此表現。(4)腰大肌影的變化:除常見的腰椎結核可引起腰大肌影增寬外,腰大肌影消失可見於腎周圍膿腫、腎惡性腫瘤(有人腰告50%腰大肌影消失)、後腹膜腫瘤等。(5)有無密度普遍增高或異常腫塊影:大量腹水可使腹部密度均勻一致的增高,如並存腹腔游離氣體可顯示一大氣液面。但巨大卵巢囊腫也可有類似表現,要注意鑒別。異常腫塊表現為限局性的密度增高,有時可見其邊緣。(6)有無異常鈣化:最常見的腹部鈣化影有泌尿系結石、腹腔淋巴結鈣化、膽結石等。有些病變的鈣化影有一定特徵。如某些腎結石表現為腎盂區鹿角形鈣化影,膀胱結石可成分層狀的圓形或橢圓形鈣化影,淋巴結鈣化可表現為多數密度不均形狀不規則的斑點狀影,畸胎瘤可見牙齒和骨骼影等。有人提出,按解剖部位分析,肝臟的鈣化影可見於包蟲、海綿狀血管瘤(呈圓形鈣化影);脾臟的鈣化影可見於脾動脈瘤、靜脈血栓及結核;腎臟的鈣化影可見於結石、囊腫(3%)、惡性腫瘤(21%)、結核;腎上腺的鈣化影可見於假性囊腫、包蟲性囊腫、淋巴管瘤(約16%,鈣化影呈圓形)、阿狄森氏病(25%可見鈣化);胰腺的鈣化影可見於炎症(30-50%有結石)、囊腫(可呈環狀鈣化)、郎罕氏島腺瘤(可呈卵殼狀鈣化);後腹膜的鈣化影可見於畸胎瘤、結核;胃的鈣化影可見於平滑肌瘤(4%鈣化);膽囊的鈣化影見於結石;腹腔的鈣化影可見於淋巴結結核、大網膜鈣化及石胎;小骨盆腔的鈣化影可見於子宮肌瘤、卵巢腫瘤、附件結核等,前列腺結石也可鈣化。(7)腹側壁腹膜外脂肪層消失:此征可見於腹膜炎,但只有照片質量良好時才能觀察。(8)骨骼有無異常:腹部臟器的某些疾患與骨骼系統有密切關系,如腎結核可合並脊柱結核,內臟的惡性腫瘤可發生骨轉移,某些泌尿系結石是全身代謝性疾病的一個表現,因而可同時合並有骨骼改變(例如甲狀旁腺機能亢進)。(9)橫膈有無異常:注意其位置、活動及輪廓。此外,下葉大葉肺炎可表現出類似急腹症的症狀。因此在腹部透視的同時觀察肺野,有時是必要的。

4、核磁共振檢查都適用於哪些脊柱疾病呢?

首先,核磁共振檢查能夠對腰椎間盤突出症作出明確的定位定性診斷。這是由於核磁共振檢查能夠清晰地觀察椎體、髓核和纖維環等結構。可以直接觀察到纖維的完整性,這對於確定椎間盤突出的病理分型有重要價值,同時為進一步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5、脊柱外傷術後探查內部分病變【脊柱37骨折

你好。從片子看手術減壓可以,繼續維持目前治療,重點康復訓練。要觀察2年左右才可確定神經功能最終恢復情況。

(楊立利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6、如何正確解讀脊柱X線平片

頸背痛和腰腿痛是臨床上最普遍的就診原因,在對這些患者進行診斷時最常用影像檢查就是脊柱X線檢查,因此正確使用和解讀脊柱X線檢查對於基層醫師非常重要。
X線檢查體位和正常影像學表現
脊柱自上而下主要分為頸椎、胸椎和腰骶椎。脊柱X線檢查的基本體位為正位和側位。頸椎的左、右斜位有利於顯示鉤錐關節和椎間孔,也是常用的檢查體位。腰椎斜位用來觀察椎弓根,主要用於腰椎滑脫鑒別。
脊柱的X線平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體骨質結構,無法直接顯示韌帶和椎間盤等軟組織,只能通過觀察相鄰骨質間接反映其變化。椎體骨皮質密度很高,X線表現為線狀緻密影,松質骨(髓質)密度較皮質低,兩者存在良好的對比。
由於X線是二維投照技術,因此棘突、椎弓根和橫突等脊柱附件可能會與椎體重疊,觀察時要注意區分這些結構。另外腸內容物可能會與腰椎重疊,對圖像判讀產生影響,特別是低密度腸氣可能會誤認為骨質破壞,需要結合不同體位綜合分析。
各段脊柱重要結構的X線表現已分別在圖中標注(圖1~圖4),供大家參考學習。正常脊柱生理曲度表現為:頸椎輕度前凸,胸椎輕度後凸,腰椎前凸。正常脊柱序列整齊,X線側位表現為椎體前、後緣連線平滑。椎體形態規則,椎體前後高度基本一致。正常脊柱各椎間隙約等寬,X線正位椎間隙左右等寬,側位示前寬後窄。
閱片原則脊柱X線平片解讀時應該按照一定順序,避免遺漏重要影像表現。主要包括:脊柱生理曲度是否正常,序列是否整齊;椎間隙有無狹窄或增寬;椎體及附件皮質是否連續以及骨質有無異常;椎旁軟組織有無增厚或異常密度;投照范圍內有無其他異常。
掌握脊柱的正常X線表現是發現脊柱異常影像表現的基礎,本期講座主要復習了脊柱正常X線表現,隨後我們會陸續介紹不同脊柱疾病的影像表現。
基層醫師經常遇到脊柱X線平片。臨床醫師應熟悉脊柱常用X線檢查體位和觀察要點,掌握脊柱的正常X線表現,才能發現異常。另一方面,臨床醫師在觀察脊柱X線平片時應按照一定順序,對脊柱X線平片做出全面解讀。

7、頸椎ct掃描有哪些

為了進一步確診,臨床上常常要求頸椎病患者拍攝頸椎的CT片。不少患者詢問:拍攝頸椎CT有什麼作用?為什麼不拍頸椎的X光片或者核磁共振片呢? 今天統一解答如下: 頸椎病CT檢查的臨床意義通常有5個: 一、觀察頸椎先天性的異常: 隨著核磁共振在脊柱外科的應用,CT檢查在脊柱外科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小,特別是在頸椎病的診斷方面已不是常規的檢查手段,其診斷價值遠遠低於「X線平片+核磁共振」的組合。 但是由於CT能觀察骨質和軟組織的結構,進一步明確脊椎的先天性畸形情況。CT對骨刺、韌帶鈣化、椎管狹窄等骨性病變顯示要比核磁共振清楚得多,因此在「X線平片+核磁共振」對上述情況仍然難以明確的情況下,申請CT檢查,可以更進一步提高診斷的准確性。 二、明確骨折和脫位: 椎弓骨折及骨折片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在平片上容易漏診,而CT能明顯提示,可准確測量病變對椎管及椎間的侵犯程度。CT檢查還可以准確顯示寰椎的骨折。嚴重的脊椎外傷患者只需平卧於CT檢查台上,用橫段面掃描及多平面影象重建即可了解骨折和脫位的情況,避免過多地移動病人。 三、頸椎間盤突出症: CT能直接顯示突出的髓核及其對硬膜囊和神經根的壓迫程度。 四、頸椎椎管狹窄症: CT是診斷及定位椎管狹窄的較准確的方法,能測量椎管的各徑線及面積,觀察椎管形態,了解其骨和軟組織的情況,顯示椎管內受壓迫的程度。 五、排除腫瘤和炎症: 如果X線片證實的病灶,CT更能明確病變的范圍,椎體及附件的情況,病變是否侵犯了椎管及椎間孔,有無椎旁的腫塊,病變是否為侵蝕性,病變是多血管還是無血管,組織有無鈣化、壞死、囊性變等。對臨床懷疑有脊椎病變而平片陰性或可疑者,CT能明確提示有無骨質的異常。

8、關節平片x線檢查要注意哪些問題

X線平片仍為頸椎檢查的最基本手段,它可確定或除頸部骨關節的器質性病變,如腫瘤、增生、狹窄、畸形等,作為進一步檢查、治療及判斷預後的依據。拍片的申請單應詳細寫明病人年齡、性別、地址、症狀、體征,初步診斷印象,拍照部位和要求,填寫詳盡,則可供放射科醫生作為較正確的判斷。凡頸椎病患者均應常規拍攝正側位、雙斜位、張口位和動力性側位化。

平片觀察與描述

在肯定所攝平片拍攝質量及沖洗質量的前提下,除應注意有無其他病變,如腫瘤、外傷、結核等外,對每一平片均應加以仔細觀察與描述。

一、正位片 主要注意:雙側鉤突有無增生及其他異常;椎間隙有無變狹及其狹窄的程度;棘突是否居中,排列有無異常或側彎;第七頸椎雙側橫突是否過長,有無頸肋形成;各椎體有無先天觸合、半錐體等畸形。攝開口位時尚應注意環樞關節之咬合、對位,邊緣骨質有無增生及偏斜。並注意觀察齒狀突有無骨折、變位或缺如。

二、自然側位片 指讓患者採取自然體位拍攝之側位片。主要觀察:

1.頸椎曲線之改變:可出現生理前凸消失或向後方隆凸。此多見於頸型或根型頸椎病,尤以急性期。同時應注意由於椎體間關節松動所致的椎體間變位。

2.椎體前陰影:在正常情況下,椎體前緣與咽喉及食道貌岸然後壁之間形成的椎體前間隙在側位片上清晰可見。在頸4,5以上椎體前陰影矢狀徑不超過4mm,頸5以下則不超過13mm。但當患者發生頸椎骨折、脫位等損傷時,此陰影則明顯增寬。尤其是某些頸椎骨骼上無異常所見的過伸性損傷,此陰影增寬有助於診斷。

3.骨關節畸形:以椎體先天性融合為多見,其對頸椎的發病有直接關系。並注意枕頸部,該處如有畸形,則易引起上頸椎不穩及加重頸椎病症狀。

4.椎間隙改變:在正常情況下,椎體前緣椎間隙間中平均為3.8±0.5mm,後緣間距為1.9±0.28mm.於髓核退變早期,由於韌帶松動可顯示椎間隙前方反而增寬,但此後即變狹,並隨著病變的進展而日益明顯。椎間隙愈窄,則根管也隨之狹窄。

5.骨贅:椎間隙前後緣處均可出現骨贅,以頸5~6、頸4~5和頸6~7為多發。在椎骨處於同一矢徑情況下,骨贅之大小與病情輕重呈正比。骨贅之形態各異,但以唇狀為多。注意與後縱韌帶鈣化相區別,兩者亦可相延續。

6.測量椎體與椎管矢狀徑:分別測量椎體與椎管之矢狀徑,並判定有無椎管狹窄。

①椎體矢狀徑 自椎體前緣中點至椎體後緣連線的垂直線。其數據視椎節不同而異。正常人在頸4~7段約為18~22mm。

②椎管矢狀徑 為椎體後緣中點到椎板連線中點的最短距離。正常人頸4~7約為15~18mm,而頸1~3明顯為寬,約為17~22mm。

③計算兩者比值 判定椎管狹窄與否可採用絕對值法,即小於10mm者為絕對狹窄,10.1~12mm者為相對狹窄,12.1~14mm為臨界椎管,大於14mm屬正常范圍。但由於人體身材之差異和X線片放大系數不一而欠理想,故亦可採取比值法,公式如下:

兩者正常之比值應在0.75以上,低於0.75者則為椎管狹窄。此法簡便易行。

7.其他 除上述外,尚應注意項韌帶和後縱帶有無鈣化及其鈣化特點,椎體有無特發性、彌漫性骨質肥大症改變等。

三、動力性側位片 應提倡以此種側位片來取代前者,患者在自主地過屈與過伸狀態下所攝之側位片不僅可完全取代前者,且尚有以下特點:

1.可觀測頸椎之活動情況與活動度:在急性根性痕及頸型者,由於局部肌肉痙攣患節活動度明顯降低,此有助於臨床診斷。

2.有利於椎節不穩的判定:如前所述,頸椎的屈伸活動是上一椎體的下面在下一椎體的上面前後滑動,並受前縱韌帶、椎間盤及後縱韌帶制約而呈均勻協調一致之運動。但如因椎間盤變性造成椎間隙松動時,則當頸椎前屈時可使上一椎體的前下緣超過下一椎體的前上緣,而仰伸時則出現相反結果(見圖28)。此種現象稱之為"梯形變"或"假性半脫位"等。一般向前滑動者為多,向後滑動者較少。出現此種現象的椎節則表明該節不穩,並可因此而引起症狀。但隨著病變的進展,當椎體邊緣骨質增生及韌帶硬化達一定程度時,則此種不穩現象反而消失。因此,椎體間關節的梯形主要用於對頸椎早、中期退變的判定。由於頸椎有多節,病變進程及順序不一,因此在同一病例,上兩種情況可同時並存。

3.有利於對上頸椎不穩的判定:已往在臨床上對上頸椎不穩認識不夠,作者發現此種病例並非少見,由於可引起椎動脈第三段供血受阻而易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相混淆。在動力性側位片上可明顯地顯示出環椎的異常活動,必要時可加攝開口位則更有利於確認。

四、斜位片 左右分別拍攝,主要用以觀測椎間孔的矢徑、高度及鉤椎關節的增生情況。正常人頸4~7椎間孔和矢徑平均為6.5±1.0mm。當鉤椎關節處有骨質增生時則此孔變狹。

9、脊椎平片c2-3椎棘突融合是什麼意思

這是先天發育問題,就是這二個棘突長一塊了。

與脊柱平片觀察內容和主要病變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