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痰多是病怎麼治?為什麼「百病皆由痰作祟」?
人們常說,「肉生火,魚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對於「痰」的認識,其實中西醫有不同的見解。西醫所說的痰,主要是指人體呼吸道的分泌物,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症狀之一。中醫所說的痰則內涵更廣。從性質上講,中醫將痰分為有形和無形。有形之痰看得見,摸得著,能聽見聲。除了老百姓熟知的能咳出的痰,能用手摸到的甲狀腺結節、脂肪瘤,以及急性胃腸炎導致的腹中轆轆作響的「痰飲」也是有形的痰。無形之痰則潛伏在體內,看不見,摸不著,但可以通過望、聞、問、切判斷痰的存在。望。主要是望形體、望舌苔。中醫講「肥人多痰濕」,就是指肥胖的人體內多有「無形之痰」。脂肪具有「痰」的污濁、黏滯、稠厚的特性,由體內水濕中的污濁部分凝聚而成。皮膚油膩、身材肥胖,是痰濁內阻的表現。舌苔厚膩,是水濕污濁最直觀的表現。聞。主要是聞氣味。體內痰濕嚴重的人,一般體味較大,口氣也較重。問。過多的痰飲水濕沉積在體內,就像一塊浸滿了水的海綿,這樣的人常常覺得身體沉重乏力、倦怠遲緩。追問病史,很多還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等問題。切。切肌膚、搭脈象。痰濕的人皮膚表面常可摸到腫塊,如脂肪瘤、腱鞘囊腫、甲狀腺結節、腫大的淋巴結等,摸上去手感柔韌,這都是痰的表現。脈象上以滑脈居多,有如珠子在光滑的盤子上滾動一般。痰是從哪裡來的呢?中醫認為,痰的產生與五臟都有關系,但關系最密切的是脾。脾主要負責運化水濕,因此是「生痰之源」。簡單地講,如果脾的功能發生異常,人體的水液代謝就會出現問題,異常堆積,就會產生痰濕。痰濕一旦形成,又會成為致病因素,流竄到哪裡就在哪裡搗亂:在頭部,導致頭暈目眩,甚至神志不清;到了口,就會口中黏膩發甜;停在咽喉,就會導致喉嚨如有異物一般;在肌膚,則體形肥胖、多汗且黏;停在胸膈,就會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積聚在腹部,就能看到肥滿松軟的肚皮;到了關節,就會出現關節沉重、僵硬、肢體腫脹。「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就是這個道理。預防痰的形成,先要重視調理體質。對痰濕體質的人來說,飲食要清淡,少油少鹽,少冰少糖,進食速度和食量也要節制;適當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海帶、冬瓜、白蘿卜、扁豆、洋蔥、薏苡仁、紅小豆、紫菜、白果等;平時多參加體育鍛煉,這樣才能調動自身的正氣,把「體內的垃圾」清除掉。對已經形成的痰,要「給邪以出路」:「痰在上,引而越之;痰在中,分而化之;痰在下,淡滲利之。」以咳出的有形之痰為例,化痰最重要的是分清寒熱。如果是黃色黏痰,量少難咳,屬熱;色白質稀,量多易咯,屬寒。前者要清熱化痰,可用川貝枇杷露,後者應溫肺化痰,用橘紅痰咳液。對於無形之痰,則要健脾化痰利濕,中葯多用黨參、白術、茯苓、蒼術、荷葉、山葯、扁豆、薏苡仁、砂仁、蓮子肉、白芥子、萊菔子、蘇子等。病人還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應用一些經典的名方,如化痰祛濕方、越鞠丸、參苓白術散、三子養親湯等。(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 王琦 博士 廖岩)
2、「百病皆由氣生」出自哪本書?
「百病皆由氣生」出自《內經》(素問、舉痛論)篇,「怒傷肝......恐傷腎」出自《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3、痰多是病怎麼治?為什麼「百病皆由痰作祟」?
人們常說,「肉生火,魚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對於「痰」的認識,其實中西醫有不同的見解。西醫所說的痰,主要是指人體呼吸道的分泌物,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症狀之一。中醫所說的痰則內涵更廣。從性質上講,中醫將痰分為有形和無形。有形之痰看得見,摸得著,能聽見聲。除了老百姓熟知的能咳出的痰,能用手摸到的甲狀腺結節、脂肪瘤,以及急性胃腸炎導致的腹中轆轆作響的「痰飲」也是有形的痰。無形之痰則潛伏在體內,看不見,摸不著,但可以通過望、聞、問、切判斷痰的存在。望。主要是望形體、望舌苔。中醫講「肥人多痰濕」,就是指肥胖的人體內多有「無形之痰」。脂肪具有「痰」的污濁、黏滯、稠厚的特性,由體內水濕中的污濁部分凝聚而成。皮膚油膩、身材肥胖,是痰濁內阻的表現。舌苔厚膩,是水濕污濁最直觀的表現。聞。主要是聞氣味。體內痰濕嚴重的人,一般體味較大,口氣也較重。問。過多的痰飲水濕沉積在體內,就像一塊浸滿了水的海綿,這樣的人常常覺得身體沉重乏力、倦怠遲緩。追問病史,很多還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等問題。切。切肌膚、搭脈象。痰濕的人皮膚表面常可摸到腫塊,如脂肪瘤、腱鞘囊腫、甲狀腺結節、腫大的淋巴結等,摸上去手感柔韌,這都是痰的表現。脈象上以滑脈居多,有如珠子在光滑的盤子上滾動一般。痰是從哪裡來的呢?中醫認為,痰的產生與五臟都有關系,但關系最密切的是脾。脾主要負責運化水濕,因此是「生痰之源」。簡單地講,如果脾的功能發生異常,人體的水液代謝就會出現問題,異常堆積,就會產生痰濕。痰濕一旦形成,又會成為致病因素,流竄到哪裡就在哪裡搗亂:在頭部,導致頭暈目眩,甚至神志不清;到了口,就會口中黏膩發甜;停在咽喉,就會導致喉嚨如有異物一般;在肌膚,則體形肥胖、多汗且黏;停在胸膈,就會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積聚在腹部,就能看到肥滿松軟的肚皮;到了關節,就會出現關節沉重、僵硬、肢體腫脹。「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就是這個道理。預防痰的形成,先要重視調理體質。對痰濕體質的人來說,飲食要清淡,少油少鹽,少冰少糖,進食速度和食量也要節制;適當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海帶、冬瓜、白蘿卜、扁豆、洋蔥、薏苡仁、紅小豆、紫菜、白果等;平時多參加體育鍛煉,這樣才能調動自身的正氣,把「體內的垃圾」清除掉。對已經形成的痰,要「給邪以出路」:「痰在上,引而越之;痰在中,分而化之;痰在下,淡滲利之。」以咳出的有形之痰為例,化痰最重要的是分清寒熱。如果是黃色黏痰,量少難咳,屬熱;色白質稀,量多易咯,屬寒。前者要清熱化痰,可用川貝枇杷露,後者應溫肺化痰,用橘紅痰咳液。對於無形之痰,則要健脾化痰利濕,中葯多用黨參、白術、茯苓、蒼術、荷葉、山葯、扁豆、薏苡仁、砂仁、蓮子肉、白芥子、萊菔子、蘇子等。病人還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應用一些經典的名方,如化痰祛濕方、越鞠丸、參苓白術散、三子養親湯等。(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 王琦 博士 廖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