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盤坐時的脊柱形態

盤坐時的脊柱形態

發布時間:2020-12-17 20:55:03

1、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

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
脊柱結構的正常解剖,一般見於教科書,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脊柱的結構。有的患者檢查過後,很是茫然,如腰椎L3-L4椎間盤突出,總是問個不停,不知道病因,更有甚者不知道腰椎在哪兒?
人在出生後一年,胸腰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是在第2年融合,骶椎較晚,約在7~10歲融合。正常人有24個椎骨,即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新生兒的脊柱是由胸腔後凸和骶骨後凸形成的向前彎曲,出生3個月就會形成永久性彎曲,18個月學走路時,出現前凸彎曲,使身體在腰部以上直立。這樣就出現了4個矢狀面彎曲,這幾個彎曲部位,也是經常發病的部位,尤其是腰骶交界處的慢性勞損,常為腰背痛的發病基礎。
椎體主要為松質骨構成,骨皮質薄。椎管錐孔之間的一條椎管,用以保護其中的脊髓。腰3的橫突最長,是腰背肌肉的著力點,棘突是由左右椎板匯合而成的。各椎骨之間靠椎間關節及許多韌帶連結,椎間盤是連接各椎體的主要結構,是由位於中央的髓核和周圍包繞著的纖維環構成。脊柱的血液供應,是穿椎弓供應椎弓根,橫突和棘突。脊柱的神經供應是脊柱的返支(竇椎神經)的作用,刺激竇椎神經可引起背痛和坐骨神經痛。腰骶關節與骶髂關節是脊柱連接骨盆和下肢,並將軀干所承受的力傳遞到下肢的交接點,作用在於穩定和有效的傳達動力。
腰背痛可分為原發痛和繼發痛,牽涉痛或感應性痛,以及神經性痛三種。具體病種可分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椎弓崩裂、胸腰椎骨折、椎管狹窄症、胸腰椎結核症、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及椎管內腫瘤、脊柱側彎、骨質疏鬆症、退變滑脫、化膿性脊柱炎、腰骶畸形、小關節紊亂、頸肩痛和風濕勞損所致的腰背痛。
臨床檢查,頸椎用C代替,胸椎用T代替,腰椎用L代替,骶椎用S代替。如C4-C5退行性病變,指的就是第四頸椎和第五頸椎,L5-S1椎間盤突出,指的就是第5腰椎和骶椎第1節的椎間盤突出,以此類推。希望本文能對大家有幫助,對脊柱的結構能有所了解。

2、為什麼人在睡前比早上起來要矮?

這個差別有大約2CM左右,是因為脊柱的椎骨之間都由椎間盤相回連接,椎間盤富有彈性答,它的形態可以隨所受力的變化而不同:受壓時,可被壓扁;除去壓力時,又可恢復原狀。當人體經過一天的勞動或長時間的站立、行走、跑步之後,椎間盤會因受壓而變扁,整個脊柱的長度也會縮短,身高就降低。但是,經過卧床休息之後,椎間盤因未受壓力而恢復原狀,脊柱相應地也恢復到原來的長度,身高也就恢復到原來的高度。

3、腰椎間盤的形態構造怎樣?

腰椎間盤由透明軟骨(也叫軟骨終板)、纖維環和髓核三部分構成,纖維環由堅硬的密膠質纖維形成,圍以髓核。

透明軟骨板即椎體的上、下軟骨面,在解剖上屬於椎體各部分,但臨床上與椎間盤病變密切,可視為椎間盤的一部分。透明軟骨板作為髓核的上、下界,與相鄰椎體分開。在椎骨發生過程中,椎體的上、下面各有一次級骨化中心,其周圍雖然成骨,形成骺環,但其中心仍一直保留為軟骨,5 歲以前椎體上下的骨骺和骨體相融合,軟骨板的大小和形狀與上下相連的椎體相當,椎體上下無血管的軟骨板如同膝髖關節的關節軟骨,可以承受壓力保護椎體,防止椎骨遭受壓力,只要軟骨板保持完整,椎體就不會因壓力而發生吸收現象,軟骨板還可視作半滲透膜,在滲透壓下,水分可以擴散至無血液的椎間盤。

纖維環在上下透明軟骨板的周圍有一圈堅強的纖維組織,由膠原纖維及纖維軟骨組成,成為纖維環,是椎間盤的最主要維持負重的組織,與上下軟骨板和脊柱前、後縱韌帶緊密相連,纖維環作同心層排列,各纖維的方向彼此交錯,猶如肋間內外肌排列一樣。相鄰兩層之間借黏合劑樣物質相連,纖維環的前部及外側部較後部約寬一倍,後部各層較窄,層次少,相鄰層的纖維接近平行,連接的物質較少,最內層的纖維與髓核的細胞間基質相融合,無明顯界限,成人纖維環由一系列板層構成,形成不完全的環,每個板層的纖維在兩個椎體間斜行,並以一定角度(30 ~ 60 度),越過鄰近板層的纖維,有的甚至垂直。纖維環相鄰纖維層的交叉排列,可能與髓核對其所施內部壓力有關,短纖維較長纖維更易遭受巨大的壓力,不利於兩椎骨間的運動,可引起放射狀撕裂,纖維環連接相鄰兩椎體,使脊柱在運動時作為一個整體,纖維環甚為堅固,緊密附著於軟骨終板上,保持脊柱的穩定性,脊柱外傷時,必須有巨大力量,使纖維環廣泛撕裂,才能引起椎體間脫位,纖維環的特殊排列方向,使相鄰椎體可以有輕度活動,但運動到一定限度時,纖維環緊張,又起節制的作用,限制旋轉運動。

髓核在出生時比較大而軟,位於椎間盤的中央不接觸椎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髓核位置有變化,椎體後面的發育較前面為快,因此至成年時髓核位於椎間盤偏後,髓核是一種富有彈韌性半液體的膠狀物質,約占椎間盤切面的50% ~ 60%,髓核由軟骨樣細胞組成,分散於細胞間基質,其中有分化較差,不太緻密的膠原纖維網覆以多糖蛋白質復合物,這個多糖,硫酸軟骨素由於其羥基能使髓核與水分結合,細胞間基質形成三維乳膠體系統。髓核含有85%的水分及退化的脊索殘余,髓核一般位於纖維環的中部,較偏後,並不絕對中心。髓核隨外界的壓力而改變其位置及形狀,其位置在不同椎有所不同,如在頸椎即靠前。髓核的形成由周圍的纖維環及上下軟骨板所固定,它為同質的基質,原纖維結構無一定排列。

4、怎樣糾正駝背的鍛煉方法?

圓肩駝背,是現在青少年和老年人常出現的一種體態,老年人出現駝背是正常的,因為肌肉退化變弱,所以導致體態不再挺拔。青少年出現圓肩駝背是家長不希望的,也是不正常的,因為青少年正在發育長個子,如果此時圓肩駝背不僅會使脊柱形態發生改變影響身高,可能還會出現胸背與頸椎的不適引發疼懂。所以今天就來聊一聊青少年駝背的解決辦法。
一、青少年圓肩駝背形成原因
1.生活習慣:由於生活越來越科技化,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接觸手機和掌上游戲機,在玩手機的時候身體放鬆肩胛骨會前引,此時身體就會駝背,然後抬頭玩手機的時候頸椎又會發生前引(伸著頭),經常如此下去,身體就會慢慢的適應了這樣的體態模式,然後在站立時身體也會變成駝背頭前引不良體態。
2.肌肉問題:上面講到由於長時間坐著駝背會導致直立時也出現圓肩駝背的現象,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肌肉。我們也知道身體的動作是肌肉收縮來完成的,經常彎腰駝背的坐著或站著,背部的肌肉就會長時間被拉長,長時間拉長就會變得無力,背部的肌肉是讓我們挺胸的肌肉,如果無力了自然而然便不能挺直胸脯了。
3.骨骼問題:生活中長時間對體態的不注意會經常處於圓肩駝背的情況,長期如此,背部肌肉不但會無力,而且因為脊柱長時間被彎曲壓迫,骨骼的形態也會慢慢發生變化,如果脊柱彎著長了那麼圓肩駝背的體態就很難糾正了。
我們來看,其實圓肩駝背是一個連鎖反應,因為生活不注意體態,導致肌肉力量失衡,導致骨骼形態發生改變,最後導致駝背無法被調整。
二、圓肩駝背的解決方法
1.改善肌肉問題:肌肉決定骨骼的形態,所以圓肩駝背要去加強背部肌肉:豎脊肌、前鋸肌、菱形肌、中下斜方肌等。
其次也要放鬆身體前面的肌肉,因為前面肌肉緊往前拉,後面肌肉無力才會被拉過去,所以在加強後側肌肉同時也要多去放鬆緊張肌肉,拉伸放鬆:胸大肌、胸小肌、背闊肌、肩胛下肌等。給大家介紹6個動作,堅持一個月,幫助你的體態發生明顯的改善。
動作一:
注意事項:手臂伸直,放在耳朵兩側。雙膝跪地,膝蓋微微分開。身體往下壓的時候最大限度地打開胸部,以及背部肌肉的拉伸。
動作二:
注意事項:手臂伸直,手掌在肩關節正下方,雙膝跪地,膝蓋分開,大腿與地面垂直。呼氣的時候弓背,頭部往下。吸氣腰往下塌,頭部往上。注意要深呼氣,深吸氣。
動作三:
注意事項:手肘支撐在墊子上,手關節在肩關節的正下方,小臂在身體兩側。呼氣胸部往天花板方向挺,頭部向下。保持呼吸均勻。
動作四:
注意事項:仰卧在墊子上,肩胛骨貼著墊子,挺胸。雙手合十,手肘微屈。吸氣的時候,手臂往頭頂方向慢慢下放,下放的過程,要挺胸,感覺到胸部有拉伸的感覺。呼氣手臂還原。
動作五:
注意事項:跪在墊子上,雙膝並攏,臀部坐在腳後跟上。挺胸,上半身與地面垂直。呼氣,雙手在身後做反向對抗拉伸,此時要保持挺胸,不要聳肩。
動作六:
注意事項:跪在墊子上,臀部坐在腳後跟上。保持挺胸,上半身與地面垂直。十指交叉,手臂伸直,手臂伸直放在耳朵兩側。此時要保持挺胸,不要聳肩。
每天練習1-2次,可以在平時或者睡前練習。堅持一個月,你的體態會有明顯的改善。
改善了肌肉問題,體態就可以恢復挺拔,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本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中的體態上,所以在改善訓練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生活中的體態問題,坐著就腰背挺直一點,生活中刻意的去挺胸收縮你的背部。如此雙面結合,才可以治標治本使身體體態回歸正常。

5、人體的脊椎分幾個部分?分別是什麼形態?起什麼作用?

人的脊椎是多種多樣的,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各不相同,一般包括椎體和椎弓兩部分.如果你問的是脊柱是什麼形狀的話,是S形

6、胎兒脊柱腰骶椎輕度側彎,腰5椎體形態呈楔形,右側份偏小,能生下來嗎?對以後的生活有影響嗎?

只要孩子身體有問題,最好不要,因為生下來後的問題可能更多,昨天看了一個視頻,醫生說孩子是殘缺,讓不要生下來,媽媽不聽,結果孩子生下來四枝有是殘缺的,後悔也沒有辦法了。

7、初一生物,老師要求列一個表格。無脊椎動物的形態結構特點還有脊椎動物的形態結構特點。拜託了吶

脊椎動物:
1.大多數種類的脊索只見於發育早期(圓口,軟口魚類和硬骨魚類除外),以後即有單個的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
2.中空的神經中樞位於背部(背神經索);
3.具有鰓裂,(原生動物用鰓呼吸,次生水生動物和陸棲動物只在胚胎期出現鰓裂,成體則用肺呼吸)4.肛後尾,有利於水生動物的生活;
5.都有內骨骼;
6.閉管式的循環系統;
7.心臟位於消化道的腹面;
8.屬於後口動物;
9.具有分節的肌節;
10.出現明顯的頭部;
11.腦和感覺器官集中於前端,腦後部分形成脊椎;
12.除圓口綱,都具有上下頷;
13.循環系統較完善,出現能收縮的心臟,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提高生理機能;
14.用構造復雜的腎臟代替簡單的腎管,提高其排泄機能;
15.除原口綱,水生動物都具有偶鰭,陸生動物具有成對的附肢;
16.生物化學,參與肌肉收縮能量代謝的非蛋白質含氮浸出物為磷酸肌酸
無脊椎動物:
1.無脊索或脊椎;
2.中樞神經位於身體腹面,呈網狀-腔腸動物,梯狀-扁形動物,呈鏈狀或索狀-環節動物開始的所有動物;
3.不具鰓裂;
4.心臟位於消化道背面;
5.無骨骼或僅有外骨骼;
6.生物化學,參與肌肉收縮能量代謝的非蛋白質含氮浸出物為磷酸精氨酸
望採納,不會再問我

與盤坐時的脊柱形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