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腳底反射區
腳底反射區的定位
1、肺經:手太陰肺經取太淵,定位在掌後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2、心包經:手厥陰心包經取大陵,定位在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3、心經:手少陰心經取神門,定位在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4、 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取腕骨,定位在手背尺側端,尺側腕豆骨前凹陷中。
5、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取陽池,定位在腕骨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6、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取陽溪,定位在腕背橫紋橈側端,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7、脾經:足太陰脾經取太白,定位在第一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8、肝經:足厥陰肝經取太沖,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間凹陷中。
9、腎經:足少陰腎經取太溪,定位在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10、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取束骨,定位在第五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11、膽經:足少陽膽經取丘墟,定位在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12、胃經:足陽明胃經取沖陽,定位在足背高處,第二、三趾間的縫紋端上 5 寸(約合受檢測者 5 個大拇指寬度)。
13、督脈:定位在大椎,俯卧,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14、任脈:定位在中脘,仰卧,前正中線,臍上 4 寸。
15、帶脈:定位在帶脈,側卧,第十一肋骨游離端直下,平臍外取穴。
16、寸: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
17、關: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
18、尺: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關後(腕端)為尺。
19、陰維:定位在築賓,內踝上高點 5 寸,腓骨肌內側肌腹下端取穴。
20、陽維:定位在陽交,外踝點上 7 寸,腓骨後緣取穴。
21、陰蹺:定位在照海,內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2、沖脈:定位在公孫,第一趾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23、陽蹺:定位在申脈,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4、左足外側:第三趾上三寸。
25、左腳:第一拇指中間
26、右腳:腳板第四趾下四寸。
27、右腳背:第三、四趾中間上三寸。
28、足內側:內踝尖下兩寸(男左女右)。
腳底按摩是一種非常好的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
2、左右腳反射區
不完全一樣,因為人的左右不完全相同。腳上的反射區是一個盤腿坐著的人,耳朵是個倒置的胎兒,你看看就明白的。
3、常見病足部反射區自愈處方是什麼?
上文為大家介紹了進行足部反射區治療的一般常識,下面再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病的足部反射區的按摩方法。其實,足療非常簡單,相信大家都能很快掌握,並通過這種方法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健康。
1.感冒的足部反射區自愈處方(1)用食指關節刮壓基本反射區(指腎、輸尿管、膀胱3個反射區,下同)各1~2分鍾。
(2)用拇指推壓或按揉前額、大腦、鼻、三又神經等反射區各30次。
(3)對伴有頭痛者,前額頭痛加強按揉前額反射區;偏頭痛者加強按揉三叉神經反射區;全頭痛者,加強按揉大腦反射區;對伴有鼻塞流涕者,加強推壓鼻反射區。
(4)對伴有發熱者加強按揉脾、頭頸淋巴結、胸部淋巴結、上下身淋巴結、扁桃體、前額等反射區。
(5)用拇指按揉咽喉、氣管、甲狀旁腺等反射區各50次,並用食指關節刮壓肺、支氣管反射區各50次。
(6)推壓脊椎反射區1~2分鍾。
(7)重復刮壓5個基本反射區各1~2分鍾。
2.失眠的足部反射區自愈處方(1)用食指關節刮壓基本反射區3~5分鍾。重點刮壓腎、腹腔神經叢等反射區。
(2)用拇指指腹按揉前額、大腦反射區各2~3分鍾。
(3)用食指關節點按或按揉垂體、小腦、腦干、甲狀旁腺、甲狀腺等反射區各30~50次。
(4)用拇指腹推壓胃腸道、子宮(男性為前列腺)、生殖器、脊椎、膈反射區各30~50次。
(5)用食指關節點按心、脾、肝、膽、各淋巴結反射區各30~50次。
(6)用食指關節按揉失眠點2~3分鍾。
(7)重復刮壓5個基本反射區各1~2分鍾。
3.頭痛的足部反射區自愈處方(1)用食指關節刮壓基本反射區各1~2分鍾。
(2)用拇指按揉前額、大腦、垂體、小腦、腦干、三叉神經、頭頸淋巴結各1分鍾。
(3)用拇指按揉頸項、頸椎各30次。
(4)用拇指按揉胸部淋巴結、上下身淋巴結各1分鍾。
(5)前頭痛者應加強按揉前額、胃、胰、十二指腸、小腸等反射區和足三里穴;偏頭痛、三又神經痛者重點加強按揉三又神經反射區和足竅陰、太沖穴;頭頂痛者應重點按揉前額、肝、膽、胸部淋巴結等反射區和太沖穴;後頭痛者應重點按揉小腦、腦干、頸項、頸椎等反射區和至陰穴;全頭痛者應重點按揉腎、大腦、前額等反射區和湧泉穴。
(6)重復刮壓基本反射區各1~2分鍾。
4.疲勞的足部反射區自愈處方(1)用食指關節刮壓基本反射區各1~2分鍾。
(2)用拇指腹按揉大腦、前額、小腦、腦干、垂體、眼、耳、頸項、甲狀腺、甲狀旁腺反射區各30次。
(3)用食指關節刮壓斜方肌、肺、腹腔神經、小腸反射區各30~50次。
(4)用食指關節點按心、脾、肝、膽反射區各30次。
(5)用拇指指腹按揉生殖腺反射區30次,拇指指腹推壓脊椎反射區共約2~3分鍾。
(6)用拇指指腹推壓坐骨神經、肩、肘、膝、肩胛部、髖關節、膈、肋反射區各30次。
(7)用食指關節按揉各淋巴結反射區各20~30次。
(8)重復刮壓5個基本反射區各1分鍾。
5.心臟病的足部反射區自愈處方(1)用食指關節刮壓基本反射區各1分鍾。
(2)用食指關節按揉或推壓大腦、小腦、腦干、垂體、血壓點、甲狀腺、肺、胃、胰、十二指腸、小腸、肝、膽等反射區各30次。
(3)重點用拇指按揉心反射區3~5分鍾、胸部淋巴結反射區2~3分鍾。心律過緩者加按腎上腺反射區1~2分鍾。
(4)用拇指按揉脾、各淋巴結、生殖腺、胸、胸椎反射區各30次。
(5)重復刮壓5個基本反射區各1分鍾。
6.糖尿病的足部反射區自愈處方(1)用食指關節刮壓5個基本反射區各1~2分鍾。
(2)用拇指按揉或刮壓前額、大腦、小腦、腦干、三叉神經、眼、耳、頸項、血壓點、甲狀腺、甲狀旁腺等反射區各30~50次。
(3)用拇指按揉胰腺、血糖代謝等反射區各5~7分鍾。
(4)用拇指點按垂體反射區1~2分鍾。
(5)用拇指點按心、肺、脾、肝、膽等反射區各30~50次。
(6)用食指關節刮壓或拇指推壓胃、十二指腸、大腸、小腸、各淋巴結、子宮(前列腺)、生殖腺、膈等反射區各30~50次。
耳部反射區全知道(7)重復刮壓5個基本反射區各1~2分鍾。
我們的耳朵就像一個頭朝下、臀向上倒縮在母體子宮中的「胎兒縮影」,其分布規律:是頭面部相對應的全息反射區在耳垂及其鄰近,與上肢對應的全息穴區在耳舟;與軀干或下肢相對應的全息反射區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對應的穴位集中在耳甲艇與耳甲腔,消化系統在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
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耳部相對應人體各個器官的主要反射區分別在什麼部位:
(1)輸尿管區:腎、前列腺連線的中外1/3交界處。主治輸尿管結石。
(2)闌尾穴區:大、小腸穴之間。主治急、慢性闌尾炎。
(3)艇中區:耳甲艇中央。主治臍周疼痛。
(4)胰膽區:肝、腎兩穴之間。主治胰腺炎、糖尿病、膽道疾病。
(5)十二指腸區:耳輪腳上方外1/3處。主治十二指腸潰瘍。
(6)賁門區:耳輪腳下方外1/3處。主治惡心、嘔吐、胸痛。陽性反應多為惡心、嘔吐。
(7)頸區:頸椎內側緣,近耳甲腔緣。主治落枕、頸部扭傷、單純性甲狀腺腫。
(8)緣中區:對耳屏外上方上緣中點。主治遺尿、崩漏。月經不調、陽痿。
(9)腦干區:在輪屏切跡處。主治精神分裂症、神經官能症、支氣管炎、發熱、癲癇。
(10)額區:對耳屏外側面前下方下緣中點。主治頭痛、頭暈、嗜睡、記憶力減退。
(11)枕區:對耳屏外側面的後下方。主治咳嗽、頭暈、頭痛。
(12)內耳區:在額區下面。主治耳聾、耳鳴、失眠、眩暈。
(13)皮質下:對耳屏內側面。主治神經、心血管、消化系統等疾病。可協助診斷消化、神經、心血管系統疾病。
(14)內生殖器點區:三角窩凹陷處前緣。主治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性功能減退等。如盆腔、前列腺、內生殖器區呈陽性,則提示前列腺炎。
(15)交感區:對耳輪下腳內1/3的內上方。主治循環、消化系統功能失調,哮喘、痛乏等。
(16)屏尖區:耳屏外側面上1/2隆起平面的中點。主治炎症、疼痛性疾病。
(17)腎上腺區:在耳屏側面下1/2隆起的中點。主治低血壓、無脈症、咳嗽、感冒、乳腺炎。
(18)三焦區:外耳道孔後下方與耳屏下1/2連線中點。主治泌尿、生殖、消化系統疾病。
(19)內分泌區:耳甲腔底部,屏間切跡內0.5厘米處。主治泌尿、生殖、消化、內分泌系統疾病。
(20)垂前區:在耳垂中央。主治失眠。
(21)大腸區:耳輪腳上方的內1/3處。主治痢疾、泄瀉、便秘、咽痛等。
(22)神經衰弱區:頸椎與枕頂穴之間。主治神經衰弱。
(23)睾丸(卵巢)區:對耳屏內側前下方。腮腺穴向下0.2厘米處。主治生殖系統疾病、頭痛。陽性反應多提示睾丸病變,如伴有盆腔、腎、內分泌反應陽性提示陽瘙。
(24)心臟點區:渴點、外耳連線中點。主治心臟病。該穴和皮質下均呈陽性反應則提示心動過速。
(25)咽喉區:耳屏內面上1/2中點。主治咽喉腫痛、扁桃體炎。
(26)外耳區:在屏上切跡前凹陷中。主治眩暈、耳聾、耳鳴。
(27)脊柱區:從輪屏切跡至對耳輪下、上腳分又處。共分5份,自上而下依次為:上1/5為骶椎,上2/5為腰椎,下2/5及中3/5處為胸椎,上1/5為頸椎。主治相應部位疾病,亦可診斷相應部位疾病。
(28)胸區:胸椎內側緣、近耳甲腔緣。主治胸痛、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
(29)腹區:腰骶椎內側緣、近耳腔緣。主治腹痛、腹瀉等腹部疾病及消化系統、婦科疾病。
(30)乳腺區:胸與胸椎連線中點為對側乳腺;胸椎與肋脅連線中點為同側乳腺。主治乳腺炎、乳腺增生、少乳。
(31)臀區:對耳輪下腳外1/3處。主治坐骨神經痛。
(32)食道區:耳輪腳下方中1/3處。主治食道炎、梅核氣、呼吸不暢、惡心、嘔吐。強陽性伴觸痛提示食道腫物。
(33)胃區:耳輪腳消失處。主治惡心、嘔吐、胃痛、消化不良等。診斷胃部疾病。
(34)小腸區:耳輪腳上方中1/3處。主治消化不良,腹瀉、腹脹、口舌生瘡。
(35)腎區:對耳輪上、下腳分又處下方。主治腎炎、腰膝酸軟、神經衰弱、耳鳴、眼疾、浮腫。腎、內分泌、腎炎點呈陽性反應提示腎小球腎炎。腎、尿道陽性反應則提示腎盂腎炎。
(36)前列腺區:耳甲艇內上角。主治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礙。
(37)膀胱區:腎、前列腺連線的中內1/3處交界處。主治膀胱炎、尿閉、遺尿、腰腿痛。
(38)肝區:耳甲艇外下方。主治眩暈、眼疾、肋痛、痛經。
(39)心區:耳甲腔中心凹陷部。主治心血管系統疾病,中暑、驚風。
(40)肺區:心區的上、下方。主治呼吸系統疾病、皮膚病、水腫等。肺、內鼻、咽喉呈陽性提示感冒;肺、支氣管平喘穴、過敏區呈陽性反應揭示哮喘。
(41)氣管區:口、心穴之間。主治咳喘、急慢性咽炎。診斷咽炎、支氣管炎參考穴。
(42)卵巢區:屏間切跡外緣與對耳屏內側緣之間。主治不孕症。
4、頸椎疼按壓腳底什麼穴位或反射區
腳底只有一個湧泉穴,還不治頸椎病,看來只有反射區了,問題是反射區治頸椎病也比較間接,效果也不好。。。其實應該在頸部和手臂取穴。
5、身體濕氣重腳底的反射區
什麼原因造成濕氣重?
引起體內濕氣重的原因一般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外濕侵滯,再一個就是內濕。
一、外濕侵滯引起的濕氣重:
夏季毛孔都是張開的,比如經常淋雨、長時間處於潮濕的環境、經常穿濕衣服、太冷衣服穿的少、夏季辦公室空調溫度開得太低、長期水中作業、久居地下室等,濕邪就很容易侵襲人體,留滯不去,就會造成濕氣重的表現,這種濕氣一般停留在肌表,關節等處。特別是身體素質不夠好的人,尤其易受濕邪侵襲。
正確做法:外濕的症狀可以採取驅風除濕等措施來避免。如切勿淋雨、特別是天氣乾燥很久以來下的雨,淋雨了要及時換洗干凈衣服,洗頭了要及時吹乾,特別是晚上不要濕發就寢,以防濕氣入體;天冷要保暖以防寒氣入體,平時要適當地開窗透氣,不要讓房間內的潮氣太重。
二、內濕引起的體內濕氣重:
飲食不當或者內分泌紊亂等則產生內濕氣。比如在脾土虛的情況下,水濕運化不利,聚在中焦,就會造成內濕重的表現。內濕則可以採取健脾利濕的措施進行治療。具體來說,引發內濕的因素有:
1、久坐不動
長期久坐不動,沒有體力消耗,身體代謝自然變慢,身體的運化能力就隨之降低,活力不足導致陽虛。
解決方案:多多運動,運動生陽,尤其是能讓身體出汗的運動要把皮膚這扇窗戶打開,藉助運動產生的熱量將濕氣「蒸騰」出去。
2、睡眠不足
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眠不足的人通常活力不足,機體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息,身體自然低迷。
解決方案:保證睡眠時間,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還有,每天增加體力消耗會讓睡眠質量更高。
3、飲食口味過重
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加之胃腸動力不足,就會阻塞經絡成為能量垃圾。
解決方案:飲食宜清淡適量,三餐從簡甚至短期斷食,多吃粗纖維,減少身體的運化負擔。
4、長期節食
不僅是胖人,瘦子體內也會有濕邪。比如你依靠節食來保持身體,體內的「火力」就會不旺,因為缺乏製造「火焰」的原材料。
解決方案: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健康瘦。不要輕易採取傷害身體的節食減肥法。
5、便秘
機體最天然的排濕途徑就是通過大小便,而如果便秘的話,排出途徑不順暢,就會導致濕氣重。
解決方案:多吃排濕緩解便秘的食物,如薏米、紅豆、海帶、紫菜、冬瓜、綠豆湯等。
6、吃多過冷食物
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比如夏天吃多冰棍傷了脾臟,影響體內水分的排出,多餘的水分停滯在體內就形成了濕氣。
解決方案:就算是夏季也不可貪多生冷的食物。
7、思慮過重
脾主運濕,思慮過重會損傷脾胃運化,脾一虛,無以運濕則濕氣重。
解決方案:陽氣不足的人,容易情緒低落,消極悲觀,越是如此,陽氣越是虛,更無力化濕,因此,請立即調整心情,讓陽光照進心中,積極起來,多笑多喜悅,必能化濕。
8、氣血不足
對於那些血氣不足的人群來說,他們在平時的生活中,經脈會運行不順暢,那麼就會讓身體中的腑臟功能減弱,從而導致身體中的器官代謝速度變慢,特別是脾胃會受到傷害,從而身體中的水分就會堆積從排不出體外,因此,就會讓很多人出現體內濕氣重的情況。
解決方案:對於這類人群而言,你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給身體補充氣血,比如說你可以吃一些補充氣血的食物,如紅棗、桂圓等,又或者是你們可以通過按摩血海穴、天樞穴等方式,都可以有效的幫助你們給身體中補充氣血,從而讓你氣血兩旺,人也會變得更加的健康。
9、長期過量飲酒
長期過量飲酒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損害,也會加重我們人體內的濕度。中醫上講,酒助濕邪。
解決方案: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控制飲酒的量和次數,更不要借酒消愁。
更多養生小常識信息可以關注養天堂 生活養生 欄目!
6、腳上有多少個穴位和反射區?
人的雙腳有6條經絡,有66個穴位和72個反射區。
7、按摩腳底脊椎反射區有用嗎
?
8、腳上六條連接五臟六腑的經絡在哪
腳上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分別是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
1、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從循行部位起於足小趾下面,斜行於足心(湧泉穴)出行於舟狀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後緣,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至腘內側,上股內側後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
2、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循行路線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沿足背向上至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行過膝內側。
3、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
4、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本經脈又一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側端,折回穿過爪甲,分布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交於足厥陰肝經。
5、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本經脈另一分支從膝下3寸處(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又一分支從足背上沖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
6、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8)脊柱在腳上的反射區擴展資料
中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於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我國為「同根生」之療法。
古代黃帝內經「足心篇」之「觀趾法」(一種診療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漢代神醫華佗著於《華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學問),司馬遷《史記》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贊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經》……明朝時期,足部按摩得到進一步發展。後因封建禮教、女子裹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風,大大影響了該療法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到了清末年間,這一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外國列強的殘酷掠奪,一度在國內「銷聲匿跡」,幾乎失傳。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為苗竅之根,乳為宗氣之根,耳為神機之根,腳為精氣之根。」可見鼻、耳、乳僅是精氣的凝聚點,而腳才是精氣總的集合點。觀之臨床,頭腦清靈,步履輕健均為健康的特徵;而頭重腳輕,腳腫履艱,為病體之軀。因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為重視足部的鍛煉。
從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更能說明雙腳與全身的密切關系。經絡學說認為:雙足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各臟腑之間密切相連,構成了足與全身的統一性。人體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布到足部。足部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屬,循行全身。奇經八脈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也都起於足部,沖脈有分支到足部,從而加強了足部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系。因此,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來。
足療,是一種非葯物療法,通過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調整人體生理機能,提高免疫系統功能,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目的。
9、人體腳上有多少個反射區?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的幾條經絡中,足三陽、足三陰6條經脈分布在腳部,踝部以下分布著33個穴位,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在腳部都有對應的反射區!人的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部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處;這6條經脈之根都分別在腳6個穴位,雙腳穴位達66個,佔全身穴位的1/10。
「頭寒腳冷」 其實無須解釋,人體經絡血脈神經相通,"牽一發而動全身"也有一定道理吧
10、腳上腎的反射區
大約在右腳中心偏左上的位置,左腳與之對稱。具體在百度圖片搜「腳部的反射區」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