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椎側彎的鍛煉方法 詳細的
2、脊柱的運動中運動范圍最大的是什麼和什麼?
脊柱的運動主要是依靠相鄰兩塊椎骨之間的椎間盤的扁化作用來實現的。
盡管各椎骨間的椎間盤厚度和運動幅度有限,但整個脊柱的聯合運動范圍卻很大。
脊柱可繞額狀軸作屈伸運動;繞矢狀軸作側屈運動;繞垂直軸作迴旋運動。此外,還可作環轉運動。
3、做負重體屈伸時,脊柱在做什麼運動
上下彎曲的反復動作。
4、怎樣做背屈伸練習?
臉朝下俯卧在一張羅馬椅(背屈伸凳)上,將腳踝放在固定墊下面。要確保髖部位於墊子的最高點上面,這樣你的身體就可以自由地活動了。 將雙臂交叉放在胸前,或者手指相互交叉放在腦後。
起始姿勢:身體從髖部向前彎曲45~60度。
綳緊下背部(即豎脊肌),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然後深吸一口氣,屏住呼吸,收縮臀大肌和月國繩肌,將身體盡可能地抬高。 在最高點處,你的身體應該成一直線,或者上體和雙肩略高於雙腳的高度[編者註:本圖中所示的背屈伸凳將雙腳的位置調得很低,所以肩部很容易超過雙腿的高度],在最高點處用力收縮臀大肌和月國繩肌,保持數秒鍾。 回到起始姿勢時呼氣,但是始終要綳緊豎脊肌,保持下背部的自然彎曲。
重點提示:TIPS 要獲得最大的訓練效果,就必須始終綳緊下背部,這樣可以在下降的過程中讓臀大肌和月國繩肌獲得充分的伸展,使上升過程中這些肌肉更加強烈地收縮。
要確保訓練重點集中在目標肌群上,你應該在做這一動作時保持雙腿伸直。如果雙膝彎曲了,你就有可能將身體抬得過高,這將導致下背部過度收縮。 用適中的速度完成這一動作。當能夠正確而熟練地完成後,你可以增加動作的速度。
剛開始時,只使用自己身體的重量。當可以輕松完成3組,每組15次之後,你可以手握一個5公斤的杠鈴片置於胸前,以增加訓練強度。 在最高點處,讓脊柱略微過度伸展一點是很安全的。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豎脊肌處於收縮狀態,可以應付壓力。所以這些壓力不會施加在椎間盤或者脊椎骨上面,但是如果在肌肉放鬆的情況下,壓力就會施加在椎間盤或者脊椎骨上。 如果你希望加強下背部的力量,可以將髖部直接卧在水平長凳上做背屈伸,這樣運動就發生在腰部,而不是髖部。
訓練要素 訓練順序:將背屈伸作為月國繩肌或臀肌訓練的最後一組動作。放在直腿硬拉以及腿彎舉之後。 訓練強度:運動量:做2~3組,每組10~15次
5、人體關節的屈伸和旋內旋外的是什麼理解的?
首先,「運動」必然是圍繞運動軸發生的,其基礎就是關節。
用術語說,屈伸運動發生在冠狀軸上,運動時兩骨相互靠近。
首先,你得理解,什麼是冠狀軸。
冠狀軸是從左右方向上貫穿人體的假想軸線。
在解剖學標准姿式前提下,肘關節彎曲時叫「屈」,肘關節伸直時叫「伸」。
但解剖學關於屈伸的第二條原則是,「向腹側運動時為屈,向背側運動時為伸」。
以肩關節為例,此時,手臂向前抬起的動作叫「屈」,或「前屈」。而手臂向後抬起的動作叫「伸」,或「後伸」。想像一下,有一個從左右方向上橫貫肩關節的「軸」,手臂繞這個軸做向前或向後的運動。
依此理解脊柱的運動,向前彎腰叫「屈」。向後伸直叫「伸」。
關於旋轉運動。
旋轉運動是沿「垂直軸」進行的運動。
以脊柱為例,兩腳站住不動,上半身轉向側面時的運動就稱為「旋轉」。
如果手臂也沿垂直軸進行運動,在解剖學姿式前提下,手臂的「前面」會轉向更靠近軀體的一側,即,轉向了「內側」,所以叫「旋內」。相反的運動當然就叫作「旋外」了。
理解關節的運動,必須首先理解運動軸。
6、脊椎活動的自由度是哪六個?
脊柱的三維六自由度運動:三維即三個運動軸(冠狀軸、矢狀軸、垂直軸)六自由度運動即三個角位移和三個線位移。三個線位移 包括沿冠狀軸方向的左右平移,沿矢狀軸方向的前後平移以及沿垂直軸方向的壓縮拉伸位移。三個角位移 即是圍繞三個運動軸的旋轉,包括屈伸運動、側屈運動、旋轉運動和環轉運動。
7、輕微脊椎病多運動可以緩解嗎
頸部運動:頭向前傾十次,向後仰十次,向左傾十次,向右傾十次。然後緩慢搖頭,左轉十次,右轉十次。搖動上肢:左臂搖動二十次,再右臂搖動二十次。抓空練指:兩臂平伸,雙手五指作屈伸運動,可作五十次。局部按摩:可於頸部、大椎穴、風池穴附近尋找壓痛點、硬結點或肌肉綳緊處,在這些反應點上進行揉按、推掐。遠道點穴: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側、小腿外側尋找壓痛點,於此反應點施點穴按摩。
8、能做屈伸運動的關節有
有,肩關節、肘關節、膝關節、腕關節、踝關節
1、肩關節
肩關節指上肢與軀干連接的部分,包括臂上部、腋窩、胸前區及肩胛骨所在的背部區域等身體很大的一部分。其特點為可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等。
2、肘關節
肘關節,由肱骨遠側端和橈尺骨近端關節面組成。在結構上包括三個關節,它們共同被包在一個關節囊內。它的作用為進行前屈、後伸運動。
3、膝關節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屬於滑車關節。是可以進行屈伸運動的關節。
4、腕關節
腕關節具有屈和伸的功能,也有橈偏和尺偏功能。拇指的腕掌關節為具有兩軸面的鞍狀關節,故具有屈、伸、內收、外展、旋轉及多種活動的功能。遠尺橈關節與近尺橈關節共同完成前臂的旋前和旋後功能。
5、踝關節
踝關節可以進行屈伸運動,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故又名距骨小腿關節。
9、如何描述屈伸的運動軌跡?
將運動軌跡表示成spline形式,使用控制方法或施加運動副方法
10、脊椎病自我治療體操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及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
1.神經根型頸椎病
(1)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2)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3)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
(4)痛點封閉無顯效。
(5)除外頸椎外病變如胸廓出口綜合征、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頸椎病
(1)臨床上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表現。
(2)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像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
(3)除外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多發性末梢神經炎等。
3.椎動脈型頸椎病
(1)曾有猝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
(2)旋頸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樞椎關節骨質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經症狀。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
(6)除外椎動脈I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III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7)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頸椎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5.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頸椎椎體前鳥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經食管鋇劑檢查證實)等。
6.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也稱局部型頸椎病,是指具有頭、肩、頸、臂的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椎體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
提托頭頸
病人站立,頭微微後仰,雙手交叉托於頭後方 (相當於顱骨的枕骨粗隆部),向上提托頭頸,一張一弛,往返 30一50次,可同時配合胸背部後仰,以活動脊柱的上部及胸廓、肩背等部位,達到放鬆諸關節的作用。
與頸爭力
病人站立,雙手叉腰,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自然直立。反復做抬頭看天,低頭看地活動。練習時,胸部應保持不動,抬頭時應盡量上抬,以能看到頭頂上方的物體為宜;低頭時,下頜盡量內收。動作幅度由小及大,由慢到快,以病人能忍受為度。
往後觀望
病人站立,雙手叉腰,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眼平視,頭頸部反復向左及右旋轉。活動范圍自小而大,但不要強求過大地增加幅度,次數也不要太多,一般20—30次即可。對已經患有椎動脈型頸椎病者不宜做此鍛煉,否則,可引起跌倒。
頸椎病患者可以自行點按、揉推、活動患部,會收到一定療效。
方法是:1.頭向前、後、左、右各傾十次,然後慢慢搖頭,左轉十次,右轉十次;
2.左、右臂各搖動二十次;
3.兩臂平伸,雙手五指作屈伸運動五十次。每天可自行施術一次。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