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脊柱不穩定骨折,若沒有其他神經脊髓壓迫症狀,建議絕對卧床,必要時手術治療
2、脊椎一二節輕度壓縮性骨折並未傷害神經算幾級傷殘?
依據《勞動能力鑒定標准》,參考下列條款:
九級條款系列:
12)脊椎壓縮骨折,椎體前緣高度減少小於1/2者;
八級條款系列:
13)脊椎壓縮骨折,椎體前緣高度減少1/2以上者或脊柱不穩定性骨折;
兩節脊柱同時壓縮骨折,不符合同級晉升原則。
3、腰椎不穩可以治好嗎?會不會有後遺症?
你好腰椎骨折手術後的幾十年會出現後遺症嗎?回答者:方占和你好一般是不會出現後遺症的,主要是以後注意保護腰部防止在受外力導致骨折,不會影響生育的腰椎盤膨出能完全治癒嗎?不留後遺症回答者:魏建林你好,一般手術是可以完全治癒的,祝早日康復。腰椎術後腦脊液漏引起頭暈嘔吐後遺症回答者:zhuomuniao2008建議硬膜外強注入等量鹽水,增加顱內壓,患者平卧觀察病情,可以腦外科就診。腰椎不穩回答者:姚宇軍腰椎不穩可以導致,同時要排除腰椎小關節紊亂,或腰肌勞損。針灸按摩理療,按摩效果很好。芬必得口服止痛。祝心情快樂腰椎不穩的治療方法回答者:劉明一是通過針灸,按摩,膏葯等等緩解疼痛症狀,二是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增加脊柱穩定性腰椎不穩症,請問能治療嗎?回答者:shuankk不要長期保持一種姿勢,另外疼痛芬必得即可緩解,配合用維生素B1B12肌注營養神經,配合腰部炒大鹽熱敷,也可以用神燈照射局部,一般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自行恢復,平時自己的生活習慣也很關鍵,避免受潮,若涉水、淋雨或身勞汗出後即應換衣擦身,腰痛的護理,可作自我按摩,活動腰部,勤洗澡或用熱水洗澡。下腰椎不穩症有什麼檢查方法?應怎麼檢查?回答者:qiyuk找到有關下腰椎不穩症檢查的一些資料,詳細如下: X線檢查對於腰椎不穩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尤以動力性攝片更具價值,可早於MRI檢查發現椎節不穩。常規攝片亦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常規腰椎X線平片 (1)一般所見:在腰椎椎節不穩情況下,其主要表現為:小關節、棘突的不對稱排列,小關節增生、肥大及半脫位等異常所見。 (2)牽引性骨刺(traction spur):此種骨刺一般多位於椎體前方或側方,呈水平方向突起,基底部距椎間盤外緣約1mm。這是由於,腰椎不穩時相鄰椎體出現異常活動,使椎間盤纖維環的外層纖維受到牽張性勞損所致。其臨床意義也不同於常見的爪形骨刺。小的牽張性骨刺意味著有腰椎不穩存在,而大的牽張性骨刺僅提示該節段曾經有過不穩。當腰椎重新獲得穩定後,牽張性骨刺可逐漸消失(圖2)。 (3)椎間隙狹窄:椎間隙狹窄是腰椎疾患中常見的一種徵象,是髓核脫位、移位及整個椎間盤退變的間接依據。小關節的改變常與椎間隙狹窄同時存在,因為椎間隙狹窄使小關節承受的壓力增加,容易受到損傷和產生疼痛。 2.動力性攝片 (1)概述:相鄰椎體間的相對移位異常增加,是腰椎不穩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是腰椎不穩的實質所在。臨床上對於懷疑有腰椎不穩症的患者,醫生總希望藉X線檢查來發現腰椎不穩的可靠證據。但一般腰椎X線平片是在患者不做伸屈活動時的直立位拍攝的。由於骶棘肌的緊張及運動節段的靜止,退變節段椎體間後緣相互位置的變化很難表現出來,此時需採用腰椎完全屈曲和伸展時的動力學觀察。動力性X線攝影及測量技術的不斷改進有助於腰椎不穩的診斷。 (2)攝片方法:首先在腰椎X片上確認Luscka關節的遺跡(圖3)。在正常運動節段上,Luscka關節遺跡的位置在活動時是保持不變的(圖4);而當運動節段不穩時,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就會發生改變(圖5)。其次,需要有一個適當高度和長度的拱型架,患者俯卧或仰卧於其上面,病變間隙置於最高點,使腰肌在完全鬆弛的情況下能達到完全屈曲和完全伸展的目的。在拱型架上攝腰椎動力片時,由於髂骨與骶骨相重疊,故需控制好攝片條件。一般來說,球管中心作水平測向,對准拱形支架最高點射入暗匣中心,投照距離為100cm,曝光條件為95kV,200ms。 (3)移位值的測量和計算:在X線片上找出椎體間相互位置關系異常的節段,在下一椎體上,做後上緣和後下緣的連線A,再通過上一椎體的後上緣做A的平行線C。測量直線A、C之間的垂直距離,後移用RO表示,前移用AO表示,並測量上一椎體的矢狀徑W。移位值=RO(或AO)/W×100%,當仰卧位移位值9%,或俯卧位移位值6%時,可以輔助臨床診斷為退變性腰椎不穩症(圖6,7)。 當腰椎完全屈曲時,如果病變運動節段的Luscka關節遺跡的位置破裂,上一椎體向前滑移,一般說明椎間盤只有輕度的退變;當腰椎完全伸展時,如果病變運動節段的Luscka關節遺跡的位置破裂,上一椎體向後滑移,一般說明椎間盤有中度或嚴重的退變。Adams等提出「優勢損傷」的概念。他們認為,腰椎完全屈曲時,棘間和棘上韌帶有最高的緊張度,而腰椎完全伸展時,前縱韌帶有最高的緊張度。因此,當椎間盤發生中度以上退變時,前制約因素前縱韌帶鬆弛。如果此時使腰椎完全伸展,那麼已經鬆弛的前縱韌帶就無力限制運動節段的後移,也即前制約因素的優勢損傷。 3.CT和MRI檢查在診斷中的意義 (1)概述:椎體的不穩可導致小關節的過度運動,久之可產生小關節的磨損和反應性骨增生,最後發生骨性關節炎,既降低了制約椎體前屈的功能,又加重了椎體的不穩。X線平片能清楚地顯示不穩節段移位的程度,還可顯示大部分病例的小關節是否對稱,有無增生肥大,間隙是否狹窄,以及是否有骨刺或骨贅形成。但由於骨結構的重疊,其他病理徵象在X線平片上常顯示不清,因此CT及MR檢查將發揮作用。 (2)CT檢查的診斷意義:X線平片只能反映所查部位的二維結構,而CT檢查能更詳細地顯示X線平片所見到的退變徵象外,還可清楚地顯示一些與神經根和馬尾神經壓迫有關的改變,包括關節囊鈣化、黃韌帶肥厚、神經根管狹窄、側隱窩狹窄、椎管變形或狹窄等,這些徵象有助於解釋臨床症狀和體征以及X線徵象不符的問題。在創傷性腰椎不穩的診斷方面,CT檢查能發揮更優越的作用。因為,CT檢查不但能顯示椎旁血腫,而且能顯示後部結構的損傷,還可以檢查出微小的骨結構排列紊亂和小關節交鎖。 (3)MRI檢查的作用:臨床觀察表明:MRI檢查在用於分析脊柱穩定性時既有X線平片與CT檢查的優越性,又能直觀地發現脊髓的改變。CT檢查對脊柱成角、椎體滑脫等直接徵象的顯示較為困難,因此有時CT檢查在診斷腰椎不穩時也不可靠。MRI檢查多方位成像和直接顯示脊髓的優點,使它在評價脊柱不穩時有特殊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椎體滑脫的診斷和分度。 ②了解椎管是否狹窄及其程度。 ③了解腰椎是否有側凸、成角及其方向。 ④顯示椎間盤、椎間關節退變的程度和范圍。 ⑤顯示脊髓有無受損及其性質和范圍。 ⑥可顯示影響脊柱穩定性的脊柱周圍軟組織,必要時可同時進行脊柱動力位成像。
4、脊柱不穩練瑜伽那些動作
所有站立的姿勢,全蝗蟲式,弓式,上犬式,駱駝式,眼鏡蛇伸展,背部伸展,聖哲瑪里琪1,2,3式,等等····
5、頸椎不穩診斷依據
由於頸椎不穩常存在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且與其他頸椎疾 病同時存在,即頸椎不穩常是頸椎疾病病理過程的—個重要階段, 其臨床症狀較為復雜且多無特殊性,物理檢査往往難以發現頸椎 的異常活動,因此需藉助x線片檢査確診。
X線片檢査,尤其是頸椎動力位片,不僅可以發現椎體間相對位移的異常增大和脊柱異常活動,而且可對頸椎不穩的程度做出 定量評定,因此是診斷頸椎不穩症的主要手段和依據。
6、腰椎不穩症狀的臨床表現和初步診斷? 如何緩解和預防?
編輯匯編 X線檢查對於腰椎不穩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尤以動力性攝片更具價值,可早於MRI檢查發現椎節不穩。常規攝片亦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常規腰椎X線平片 (1)一般所見:在腰椎椎節不穩情況下,其主要表現為:小關節、棘突的不對稱排列,小關節增生、肥大及半脫位等異常所見。 (2)牽引性骨刺(traction spur):此種骨刺一般多位於椎體前方或側方,呈水平方向突起,基底部距椎間盤外緣約1mm。這是由於,腰椎不穩時相鄰椎體出現異常活動,使椎間盤纖維環的外層纖維受到牽張性勞損所致。其臨床意義也不同於常見的爪形骨刺。小的牽張性骨刺意味著有腰椎不穩存在,而大的牽張性骨刺僅提示該節段曾經有過不穩。當腰椎重新獲得穩定後,牽張性骨刺可逐漸消失(圖2)。 (3)椎間隙狹窄:椎間隙狹窄是腰椎疾患中常見的一種徵象,是髓核脫位、移位及整個椎間盤退變的間接依據。小關節的改變常與椎間隙狹窄同時存在,因為椎間隙狹窄使小關節承受的壓力增加,容易受到損傷和產生疼痛。 2.動力性攝片 (1)概述:相鄰椎體間的相對移位異常增加,是腰椎不穩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是腰椎不穩的實質所在。臨床上對於懷疑有腰椎不穩症的患者,醫生總希望藉X線檢查來發現腰椎不穩的可靠證據。但一般腰椎X線平片是在患者不做伸屈活動時的直立位拍攝的。由於骶棘肌的緊張及運動節段的靜止,退變節段椎體間後緣相互位置的變化很難表現出來,此時需採用腰椎完全屈曲和伸展時的動力學觀察。動力性X線攝影及測量技術的不斷改進有助於腰椎不穩的診斷。 (2)攝片方法:首先在腰椎X片上確認Luscka關節的遺跡(圖3)。在正常運動節段上,Luscka關節遺跡的位置在活動時是保持不變的(圖4);而當運動節段不穩時,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就會發生改變(圖5)。其次,需要有一個適當高度和長度的拱型架,患者俯卧或仰卧於其上面,病變間隙置於最高點,使腰肌在完全鬆弛的情況下能達到完全屈曲和完全伸展的目的。在拱型架上攝腰椎動力片時,由於髂骨與骶骨相重疊,故需控制好攝片條件。一般來說,球管中心作水平測向,對准拱形支架最高點射入暗匣中心,投照距離為100cm,曝光條件為95kV,200ms。 (3)移位值的測量和計算:在X線片上找出椎體間相互位置關系異常的節段,在下一椎體上,做後上緣和後下緣的連線A,再通過上一椎體的後上緣做A的平行線C。測量直線A、C之間的垂直距離,後移用RO表示,前移用AO表示,並測量上一椎體的矢狀徑W。移位值=RO(或AO)/W×100%,當仰卧位移位值>9%,或俯卧位移位值>6%時,可以輔助臨床診斷為退變性腰椎不穩症(圖6,7)。 當腰椎完全屈曲時,如果病變運動節段的Luscka關節遺跡的位置破裂,上一椎體向前滑移,一般說明椎間盤只有輕度的退變;當腰椎完全伸展時,如果病變運動節段的Luscka關節遺跡的位置破裂,上一椎體向後滑移,一般說明椎間盤有中度或嚴重的退變。Adams等提出「優勢損傷」的概念。他們認為,腰椎完全屈曲時,棘間和棘上韌帶有最高的緊張度,而腰椎完全伸展時,前縱韌帶有最高的緊張度。因此,當椎間盤發生中度以上退變時,前制約因素——前縱韌帶鬆弛。如果此時使腰椎完全伸展,那麼已經鬆弛的前縱韌帶就無力限制運動節段的後移,也即前制約因素的優勢損傷。 3.CT和MRI檢查在診斷中的意義 (1)概述:椎體的不穩可導致小關節的過度運動,久之可產生小關節的磨損和反應性骨增生,最後發生骨性關節炎,既降低了制約椎體前屈的功能,又加重了椎體的不穩。X線平片能清楚地顯示不穩節段移位的程度,還可顯示大部分病例的小關節是否對稱,有無增生肥大,間隙是否狹窄,以及是否有骨刺或骨贅形成。但由於骨結構的重疊,其他病理徵象在X線平片上常顯示不清,因此CT及MR檢查將發揮作用。 (2)CT檢查的診斷意義:X線平片只能反映所查部位的二維結構,而CT檢查能更詳細地顯示X線平片所見到的退變徵象外,還可清楚地顯示一些與神經根和馬尾神經壓迫有關的改變,包括關節囊鈣化、黃韌帶肥厚、神經根管狹窄、側隱窩狹窄、椎管變形或狹窄等,這些徵象有助於解釋臨床症狀和體征以及X線徵象不符的問題。在創傷性腰椎不穩的診斷方面,CT檢查能發揮更優越的作用。因為,CT檢查不但能顯示椎旁血腫,而且能顯示後部結構的損傷,還可以檢查出微小的骨結構排列紊亂和小關節交鎖。 (3)MRI檢查的作用:臨床觀察表明:MRI檢查在用於分析脊柱穩定性時既有X線平片與CT檢查的優越性,又能直觀地發現脊髓的改變。CT檢查對脊柱成角、椎體滑脫等直接徵象的顯示較為困難,因此有時CT檢查在診斷腰椎不穩時也不可靠。MRI檢查多方位成像和直接顯示脊髓的優點,使它在評價脊柱不穩時有特殊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椎體滑脫的診斷和分度。 ②了解椎管是否狹窄及其程度。 ③了解腰椎是否有側凸、成角及其方向。 ④顯示椎間盤、椎間關節退變的程度和范圍。 ⑤顯示脊髓有無受損及其性質和范圍。 ⑥可顯示影響脊柱穩定性的脊柱周圍軟組織,必要時可同時進行脊柱動力位成像。 MRI片上既可用X線平片的標准,也可用Denis標准進行脊柱不穩的分析。 在一般情況下,將腰椎不穩症分為以下3個階段:(1)早期退變期:即本病的開始階段,以動力性不穩為主,故也叫功能障礙期。此時小關節囊稍許鬆弛,關節軟骨可呈現早期纖維化改變。此時,如施加外力,可使椎體出現移位;但此期一般臨床症狀較輕,即使有急性症狀發作也可很快恢復正常。(2)不穩定期:隨著病變的加劇,促使小關節囊鬆弛度增加,關節軟骨及椎間盤退變明顯,並易出現各種臨床症狀,動力性攝片可見椎體異常移位。生物力學測試表明,在此階段,不穩定節段最容易出現椎間盤突出。(3)畸形固定期:隨著病變的進一步發展,由於小關節及椎間盤周圍骨贅的形成而使脊柱運動節段重新獲得穩定,此時出現較為固定的畸形。 腰椎不穩的治療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我認為,保守治療是治療腰椎不穩的重要手段。首先,患者應注重腰背肌練功,運動應持之以恆;其次,患者應通過佩戴腰圍制動,限制腰部異常活動;第三,肥胖患者應適當減肥,而太瘦的患者則應恢復標准體重,否則無法維持脊柱平衡,穩定腰椎;最後,患者還可以選擇一些能調節腰椎穩定的理療方法進行治療。醫生將根據患者病情選擇不同的方式。(溫馨提示: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具體情況請向醫生詳細咨詢)
7、脊柱的不穩定性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脊柱的不穩定性:脊柱穩定系統受損可導致脊柱不穩定。脊柱不穩定意味著脊柱受很小的外部載荷(外力)和(或)內部載荷(應力) 作用時,椎體就會出現顯著移位,並可能產生不良的後果。
脊柱的不穩定性可以表現在倆個方面:
1)從力學角度看,脊柱不穩定是脊柱運動節段的機構剛度下降,活動度增加,活動度增加,與穩定的脊柱相比,在同樣負荷作用下更容易發 生更大的位移。例如椎間盤突出導致頸腰椎椎節段的不穩定。X線片下在脊柱過伸時椎間移位的測量,大於3mm提示脊柱節段的不穩定。
2)從醫學角度看,脊柱過度活動可以導致疼痛、潛在的脊柱變形和神 經組織受壓損傷。前者是後者的脊柱,後者是前者的反映。
8、脊柱骨折如何診治?
脊柱骨折十分常見,約佔全身骨折的5%~ 6%,胸腰段脊柱骨折多見。脊柱骨折可以並發脊髓或馬尾損傷,特別是頸椎骨折一脫位常合並有脊髓損傷,能嚴重致殘甚至危及生命。
(1)病因與分類
暴力是引起胸腰椎骨折的主要原因。
①胸腰椎骨折的分類。
單純性楔形壓縮性骨折:是脊柱前柱損傷的結果,這類骨折不損傷中柱,脊柱仍保持其穩定性。
穩定性爆破型骨折: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損傷的結果,脊柱的後柱不受影響,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穩定性,但破碎的椎體與椎間盤可以突出於椎管前方,損傷脊髓而產生症狀。
不穩定性爆破型骨折:是前、中、後柱同時損傷的結果。由於脊柱不穩定,會出現創傷後脊柱後突和進行性神經症狀。
Chance 骨折:為椎體水平撕裂損傷。這種骨折也是不穩定骨折,臨床上比較少見。
屈曲—牽拉型損傷:屈曲軸在前縱韌帶後方。前柱部分因壓縮力量而損傷,而中、後柱則因牽拉的張力力量而損傷;中柱部分損傷造成後縱韌帶斷裂;後柱部分損傷表現為脊椎關節囊破裂、關節突脫位、半脫位或骨折。這類損傷往往是潛在的不穩定型骨折。
脊柱骨折—脫位:又稱移動性損傷。椎管的對線對位已經完全被破壞,在損傷平面,脊椎沿橫面產生移位。通常三柱均毀於剪力。
損傷平面通常通過椎間盤,因此脫位程度重於骨折。當關節突完全脫位時,下關節突移至下一節脊椎骨的上關節突前方,互相阻擋,稱為關節突交鎖。這類損傷極為嚴重,脊髓損傷難免,預後差。
②頸椎骨折的分類。
屈曲型損傷:是前柱壓縮、後柱牽張的結果。臨床上常見有:
前方半脫位(過屈型損傷),是脊椎後柱韌帶破裂的結果,有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兩種;雙側椎間關節脫位,因過度屈曲使中後柱韌帶破裂所致;單純性楔形(壓縮性)骨折,較為多見,常見於骨質疏鬆者。
垂直壓縮所致的損傷。
第一頸椎雙側性前、後弓骨折:又稱Jefferson 骨折。X 線上很難發現骨折線,CT 檢查可清晰顯示骨折部位、骨折塊數量及移位情況,MRI 檢查能顯示脊髓受損情況。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爆破型骨折:為下頸椎椎體粉碎性骨折,多見於C5, C6 椎體,破碎的骨折片不同程度的凸向椎管內,因此癱瘓的發生率很高。
過伸損傷。
過伸性脫位:常見於高速駕駛汽車,因急剎車或撞車時,由於慣性作用使頭部過度仰伸繼而過度屈曲,使頸椎發生嚴重損傷。前縱韌帶破裂,椎間盤水平狀破裂,上一椎體前下緣撕脫骨折和後縱韌帶斷裂。這種病的特徵性體征是額面部有外傷痕跡。
損傷性樞椎椎弓骨折:此型損傷的暴力來自於額部,使頸椎過度仰伸,在樞椎後半部形成強大的剪切力量,使樞椎的椎弓發生垂直狀骨折。以往多見於被縊死者,故又稱縊死者骨折。
機制不甚了解的骨折。齒狀突骨折可分為3 種類型。第1 型,齒狀突尖端撕脫骨折;第2 型,齒狀突基部、樞椎體上方橫行骨折;第3 型,樞椎體上部骨折,累及樞椎的上關節突,一側或雙側性。
第l 型較為穩定,並發症少,預後較佳;第2 型多見,該處血供不佳,常發生骨不癒合,故需手術治療;第3 型骨折穩定性好,血供亦良好,預後較好。
③根據骨折的穩定性,可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單純壓縮骨折,椎體壓縮不超過原高度1/3 者和腰4 ~ 5 以上的單純附件骨折,不易移位,為穩定型骨折。椎體壓縮1/3 以上的單純壓縮骨折、粉碎壓縮型骨折、骨折脫位、第1 頸椎前脫位或半脫位,以及腰4 ~ 5的椎板、關節突骨折,復位後容易再移位,為不穩定型骨折。
(2)臨床表現
①有嚴重外傷史,如從高空落下,重物打擊頭部、頸、肩或背部,跳水受傷,塌方事故時被泥土、礦石掩埋等。
②胸腰椎損傷後,患者有局部疼痛,腰背部肌痙攣,不能起立,翻身困難,感覺腰部無力。由於腹膜後血腫對自主神經的刺激,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脹、腹痛、大便秘結等症狀。
頸椎損傷時,有頭、頸痛,不能活動,明顯壓痛,傷員常用兩手扶住頭部。檢查脊柱時可發現位於中線的局部腫脹和明顯的局部壓痛;頸椎損傷時腫脹和後突畸形並不明顯,但有明顯壓痛;胸、腰段損傷時常有後突畸形。
③ X 線表現X 線攝片檢查對於明確診斷,確定損傷部位、類型和移位情況,以及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
以胸腰段椎骨骨折為例,X 線的表現是:在側位片上,椎體前上部有楔形改變,或整個變扁。椎體前方邊緣骨的連續性中斷,或有碎骨片,粉碎壓縮骨折時,椎體後部可向後方突出成弧形。合並脫位時,椎體間有前後脫位,關節突的關系有改變,或有關節突骨折。
在正位片上,可見椎體變扁,或一側呈楔形,其兩側的骨連續性中斷,或有側方移位。也可有椎板、關節突、橫突骨折等。
(3)急救處理①用木板或門板搬運。
②先使傷員兩下肢伸直,兩上肢也伸直放於身邊。木板放在傷員一側,2 ~ 3 人扶傷一員軀干,使成一體滾動,移至木板上。注意不要使軀干扭轉。或三人用手同時將傷員平直托至木板上。禁用摟抱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足的方法,因這些方法將增加脊柱的彎曲,加重椎骨和脊柱的損傷。
③對頸椎損傷的傷員,要有專人托扶頭部,沿縱軸向上略加牽引,使頭、頸隨軀干一同滾動。或由傷員自己雙手托住頭部,緩慢搬移,嚴禁隨便強行搬動頭部。睡到木板上後,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頸的兩側加以固定。
(4)脊柱骨折的治療①胸腰椎骨折的治療。
單純性壓縮骨折的治療:椎體壓縮不超過1/5 者,或老年體弱不能耐受復位及固定者可仰卧於硬板床上,骨折部位墊厚枕,使脊柱過伸,囑3 日後開始腰背部肌鍛煉。2 個月後骨折基本癒合,第3個月內可以下地稍許活動,仍以卧床休息為主。3 個月後逐漸增加下地活動時間。
椎體壓縮高度超過1/5 的青少年或中年傷者,可用兩桌法過仰復位。復位後在此位置應用過伸位石膏背心固定。石膏固定期間,鼓勵患者下地活動,堅持每天做腰背肌功能鍛煉。固定時間約3 個月。
也可採用雙髁懸吊法復位。
爆破型骨折的治療:對沒有神經症狀的爆破型骨折,經CT 證實沒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可以採用雙髁懸吊法復位。對有神經症狀和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不宜復位。此類骨折宜經側前方途徑,去除椎管內的骨折片以及椎間盤組織,然後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必要時還可以置人前路內固定物。後柱有損傷者必要時還需作後路內固定術。
Chance 骨折:屈曲—牽拉型損傷及脊柱移動性骨折—脫位者,都需要做前後路復位及內固定器安裝術。
②頸椎骨折的治療。對頸椎半脫位的病例,在急診時往往難以區別出是完全性撕裂或不完全性撕裂,為防治遲發的並發症,對這類隱匿型頸椎損傷應予以石膏頸圍固定3 個月。對出現後期頸椎不穩定與畸形的病例可採用經前路或經後路的脊柱融合術。
對穩定型的頸椎骨折,輕度壓縮者可採用頜枕帶卧位牽引復位,牽引重量3kg。復位後應用頭頸胸石膏固定3 個月。壓縮明顯的和有雙側椎間關節脫位的可以採用持續顱骨牽引復位再輔以頭頸胸石膏固定。牽引重量3 ~ 5kg,必要時可增加至6 ~ 10kg。攝X 線證實復位後,可於牽引2 ~ 3 周後應用頭頸胸石膏固定,固定時間約3個月。有四肢癱瘓及牽引失敗者須行手術復位,必要時可以切去關節突以獲得良好的復位,同時還須安裝內固定物。
單側小關節脫位者可以沒有神經症狀,特別是椎管偏大者,可以先應用持續骨牽引復位,牽引重量逐漸增加,從1.5kg 開始,最多不能超過10kg,牽引時間約8 小時。在牽引過程中不宜手法復位,以免加重神經症狀。復位困難者以手術為宜,必要時可以切除上關節突,並加作頸椎融合術。
對爆破型骨折有神經症狀者,原則上應該早期手術治療,通常採用前路手術,切除骨片、減壓、植骨融合及內固定手術。
對過伸性損傷,大都採用非手術治療。特別是損傷性樞椎椎弓骨折伴發神經症狀者很少,沒有移位者可以採用保守治療,牽引2 ~ 3周後上頭頸胸上固定3 個月;有移位者應作頸前椎體間植骨融合術。
而對有脊髓中央管周圍損傷者一般採用非手術治療。
有椎管狹窄或脊髓受壓者一般在傷後2 ~ 3 周時作椎管減壓術。
對第l 型、第3 型和沒有移位的第2 型齒狀突骨折,一般採用非手術治療,可先用頜枕帶或顱骨牽引2 周後上頭頸胸石膏3 個月。
第2 型齒狀突骨折如移位超過4mm 者,癒合率極低,一般主張手術治療,可經前路用l ~ 2 枚螺釘內固定,或經後路行Ct 也植骨及鋼絲捆紮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