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側彎及脊柱側凸是一回事嗎
http://www.cngjy.com/bbs/index.asp?boardid=16&page=
腰椎病的臨床檢查1. 視診
(1) 局部狀態:除對腰部一般觀察外 ,尚應注意以下情況:有無癲痕 ,以明確既往有無外傷史;骶尾部有無隆起此多見於各型脊椎裂、畸胎瘤及脊索瘤者;有無叢毛或色素沉著 ,腰骶部有此特徵者 , 多見於隱性脊椎裂者;有無竇道及隆起 ,主因各種炎症所致 ,對疑有脊柱結核及腹膜後膿腫者尤應注意檢查。
(2) 脊柱與腰部形態:宜脫衣檢查。讓患者處於立正位 ,自頭頸至骶尾部及雙下肢全面進行檢查 ,適當可行坐、蹲、跳等活動 。
①圓背畸形:多系椎體骨骺炎後遺症、強直性脊柱炎或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等。
②短腰畸形:以腰椎椎弓崩裂合並椎體滑脫及腰椎胸椎化畸形者多見。
③板狀腰:多見於急性腰部扭傷或椎管內根性受壓( 刺激 )者。
④側彎畸形:除多見於特發性脊柱側彎者外 ,尚可見於先天性半椎體畸形者 。
(3) 站、卧、坐、姿:觀察患者的站姿有利於對各種疾病的診斷 ,例如腰椎結核的患者在站立時始終保持腰段的略微前屈伸直狀 ,坐位時腰段常見向後的弧度;下腰部神經根損傷產生疼痛時則表現出的患者不自覺地伸直腰部 ,並保持患肢的屈髖、屈膝的特有的體位 ,前者是為減輕椎間盤髓核後突對神經根的壓迫 ,後者則是為了降低坐骨神經的張力以減輕疼痛的發生;脊柱側彎的患者常可見到站立和坐位時兩側肩膀的高低不對稱。對疼痛劇烈或病情嚴重無法站立者 ,應注意觀察其卧姿與坐姿。骶尾部損傷者 ,多一側臀部依椅而坐 ,且在由坐位站起或由站位坐下必須有扶持動作 ,否則疼痛較為劇烈。如髂腰肌有刺激症者( 急性炎症或結核 ),患者取屈膝屈髖位。坐骨神經出口狹窄症者 ,喜取側卧位 ,以降低出口局部的壓力。
(4) 步態:通過觀察患者的步態可以初步判斷患者哪一部分的神經系統及肌肉功能產生問題 ,有助於對腰腿痛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臨床上常見的有鑒別意義的步態主要有痙攣步態、共濟失調步態、垂足步態、基底結病變步態、肌營養不良步態等。
(5) 功能活動及測量:腰部的活動主要分為以下四種:
①前屈:患者取直立位 ,自然向前彎腰 ,雙手自然下垂 ,指尖朝向足面方向。正常情況下 ,腰部呈弧形 ,一般為 90度。
②仰伸:直立位 ,讓患者向後自然後仰 ,正常范圍為 30度。
③側屈( 彎 ):立正位 ,讓患者自然彎向側方 ,左右分別測量及記錄 ,正常時左右各 30度。
④旋轉:檢查者將患者骨盆兩側固定 ,之後囑患者分別向左、右旋轉 ,並測量雙肩連線與骨盆橫徑所成的角度 ,一般為 30度。
2. 觸診
(1) 棘突觸診:首先檢查者應立於患者後方正中 ,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自上而下觸及棘突以判定其有無偏移、後突及確定其順序數。
(2) 雙側骶棘肌觸診:主要注意骶棘肌有無痙攣、觸痛( 或壓痛 )及敏感區 ,從而有助於對疾病的性質、程度及部位進行推斷。
壓痛點觸診對腰痛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上常見的壓痛點有棘突間、棘突、棘突旁、第三橫突、坐骨神經出口、骶髂關節、臀上皮神經出口處、梨狀肌、雙側內收肌群等。並沿坐骨神經、脛神經及腓總神經走向檢查無壓痛及放射痛。
3. 叩診
通過叩診可以發現深部組織的病變。首先沿棘突、再對棘突旁及雙側骶髂關節處依序進行叩擊,以判定較為深部的疾病。然後檢查者將左手掌置於患者頭頂( 或雙足跟部 ) ,右手握拳叩擊手背而產生向下( 或向上 )傳導之疼痛。多用於對脊柱骨折、結核及腫瘤患者的檢查。
http://www.cngjy.com/bbs/index.asp?boardid=16&page=
2、脊柱後凸易發生的部位及病因
脊柱後凸(kyphosis),又稱駝背,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脊柱向後異常凸出,使脊柱本身及其附屬組織解剖形態改變的一種疾患。本病發病率不低,造成的傷殘很顯著,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生活和勞動。所以,治療本病,不僅僅是改善外觀,更重要的是恢復人體的生理功能和勞動能力。
【病理與病理生理】
脊柱後凸畸形所致的生理功能改變,主要是脊柱屈曲畸形壓迫並限制胸腔及腹腔某些臟器生理活動所致。如胸壁畸形致肺不能自由舒縮,導致肺活量減少。在嚴重脊柱後凸畸形患者,胸腔和腹腔變短和受壓,使膈肌運動受限,肺功能明顯減低。
脊柱後凸患者呼吸功能術前和術後測定,並同正常時對比發現:部分患者具有限制性通氣障礙,其氣道清除功能下降,容易誘發氣道阻塞。可在限制性通氣障礙的基礎上,產生混合性通氣障礙。術後測定說明肺活量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圖1)。
脊柱後凸和患者在晚期,由於咳嗽功能減弱,影響肺內分泌物的排出,從而導致肺內疾患的發生,如並發肺結核者可高達25%。經研究證實,脊柱後凸患者在呼吸時肋骨移動很小,而膈肌運動范圍增加,這一因素使肺活量及最大通氣量降低,呼吸時氣體交換不足。在休息時,患者可能無明顯不適,當運動時即有心悸、氣短、出汗。長期肺功能不良,可引起肺源性心臟病。脊柱後凸經手術矯正後,肺活量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以脊柱後凸矯形手術,除能改善外觀、矯正畸形外,還可改善呼吸、心血管及消化系統的功能。
脊柱後凸患者的身體重心在第4腰椎前緣向前移,為克服身體向前傾倒,頸椎前突曲度代償性增加,且髖與膝關節屈曲以保持軀體平衡,長時間代償,可導致頸椎增生。手術矯形後,可使頸椎曲度、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生理狀態得到改善或恢復正常。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因長期脊柱屈曲,腹肌短縮,從而改變肌肉牽拉力線的角度,能加重脊柱的屈曲後凸畸形。
【病因與發病機制】
根據脊柱後凸的形狀,本病可分為脊柱弓狀後凸和角狀後凸,病因各有不同。
1.脊柱弓狀後凸(round kyphosis)
(1)先天性脊柱後凸:可以是椎骨局限性先天畸形的結果,也可以是全身性骨化紊亂的一部分,如Morquio病。椎骨先天畸形的發病原因不明,多見於女孩,隨著脊柱的生長,後凸程度逐漸增加。椎骨畸形種類可以是:
①椎體缺如;
②椎體缺如伴有小椎體;
③一個小椎體;
④鄰近兩個小椎體;
⑤鄰近椎體的分節不全;
⑥椎體前角缺如;
⑦楔形椎體等。
(2)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強直性脊柱炎為脊柱各關節,包括椎體間關節、關節突關節、肋椎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侵襲性炎症,骶髂關節亦常受累。至晚期,受累關節發生骨性強硬、韌帶鈣化,脊柱呈強直性脊柱炎後凸畸形。男性約佔90%,本病好發於15~30歲青壯年。現一般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前者稱為「血清陰性」多發性關節病,以和後者區分。最近在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發現多數有組織相容性抗原HLA-B27,證明該病有遺傳因素,損傷、感染等可能是誘發因素。本病的病理改變和類風濕關節炎相似,但鄰近關節的骨質增生較多,關節軟骨和軟骨下皮質骨破損,伴有纖維性和骨性融合,關節周圍組織變性和鈣化,脊柱前縱韌帶先受到影響,在椎體之間形成骨橋,X線像呈竹節樣。
(3)老年人駝背(senile kyphosis):老年人駝背的特徵是整個脊柱保持完整,但受累椎體呈楔形。大部分椎間盤正常,惟其前緣可有壞死、纖維變性,甚至完全消失,以致相鄰椎體的前緣骨質融合。病變多見於上、中胸段。此處椎骨和間盤前緣承受較大的應力,特別是蹲著乾重活的人。長期的壓力引起骨質吸收,椎體逐漸變成楔形。最後,出現胸椎明顯後凸、身長縮短、頭向前傾等畸形。
(4)原發性骨質疏鬆症(primary osteoprosis):是指發生在老年和絕經期後婦女的骨質疏鬆,致病原因尚不清楚。
(5)佝僂病性駝背(ricketic kyphosis):佝僂病是發生於小兒的骨軟化症。因椎體發育障礙,而形成弓狀後凸畸形。
(6)癱瘓性脊柱後凸(paralytic kyphosis):常見於脊髓前灰白質炎,這種後凸是由於神經病變引起軀干肌力失衡所致。脊柱後凸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即不對稱的肌無力,不對稱的軟組織緊張或攣縮,椎體生長紊亂等。癱瘓性脊柱後凸往往被忽視,實質上有不少脊柱後凸是短的脊柱旋轉肌癱瘓所致,是一種隱匿性的脊髓前灰白質炎。
(7)多發性骨骺發育異常(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也稱原發性骨骺骨軟骨病或Fairbank病,又稱多發性骨骺成骨不全,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其特徵為多個骨骺異常骨化、生長障礙和手指粗短。好發部位首先為髖、肩、踝關節,其次為膝、腕、肘關節,受累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行走困難,呈搖擺步態。肩關節活動受限,也常為早期的症狀。骨端常粗大,少數有關節屈曲畸形或關節鬆弛。手變短,手指變粗,表現為短肢型侏儒。此外,尚有膝內翻或外翻,兩肢不等長或脊柱後凸畸形,或胸椎呈不規則楔形,因半椎體而引起脊柱後凸。
(8)次發性骨骺骨軟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又稱青年圓背或Sheuermann病,每一椎體的上下面各有一環狀骺板,即次發性骨骺,此種骨骺可發生骨軟骨病,亦稱脊柱骨骺炎。常見的發病部位為胸椎中段。一般都累及3~5個椎體。也可發生於胸腰段。發病年齡多為12~17歲,也有在20~21歲發病者,本病病理表現為受累骨骺前半部缺血性壞死,影響椎體的正常發育,椎體呈楔形變形,增加胸椎的生理後凸,形成圓背。
(9)氟骨症(fluorsis):由於慢性氟中毒而引起骨骺的緻密性、硬化性疾病。氟可以結合進骨的羥磷灰石結晶,並替代結晶中的羥基從而使骨結晶不易溶解,引起骨樣組織增多及大量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及骨組織增多。以脊柱及骨盆最易累及,其次是胸廓與顱內。嚴重者可引起韌帶鈣化、脊柱強直後凸,臨床上類似強直性脊柱炎的表現,甚至引起椎管狹窄,脊髓受壓。
(10)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營養不良(hyperparathyroidism osteodystrophy):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增加破骨細胞的數量,加快骨吸收的速度,破壞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引起纖維性骨炎或纖維囊狀骨炎。受累椎體極易產生壓縮性骨折,造成後凸畸形。
3、脊柱後凸易發生的部位及病因
脊柱後凸(kyphosis),又稱駝背,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脊柱向後異常凸出,使脊柱本身及其附屬組織解剖形態改變的一種疾患。本病發病率不低,造成的傷殘很顯著,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生活和勞動。所以,治療本病,不僅僅是改善外觀,更重要的是恢復人體的生理功能和勞動能力。
【病理與病理生理】
脊柱後凸畸形所致的生理功能改變,主要是脊柱屈曲畸形壓迫並限制胸腔及腹腔某些臟器生理活動所致。如胸壁畸形致肺不能自由舒縮,導致肺活量減少。在嚴重脊柱後凸畸形患者,胸腔和腹腔變短和受壓,使膈肌運動受限,肺功能明顯減低。
脊柱後凸患者呼吸功能術前和術後測定,並同正常時對比發現:部分患者具有限制性通氣障礙,其氣道清除功能下降,容易誘發氣道阻塞。可在限制性通氣障礙的基礎上,產生混合性通氣障礙。術後測定說明肺活量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圖1)。
脊柱後凸和患者在晚期,由於咳嗽功能減弱,影響肺內分泌物的排出,從而導致肺內疾患的發生,如並發肺結核者可高達25%。經研究證實,脊柱後凸患者在呼吸時肋骨移動很小,而膈肌運動范圍增加,這一因素使肺活量及最大通氣量降低,呼吸時氣體交換不足。在休息時,患者可能無明顯不適,當運動時即有心悸、氣短、出汗。長期肺功能不良,可引起肺源性心臟病。脊柱後凸經手術矯正後,肺活量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以脊柱後凸矯形手術,除能改善外觀、矯正畸形外,還可改善呼吸、心血管及消化系統的功能。
脊柱後凸患者的身體重心在第4腰椎前緣向前移,為克服身體向前傾倒,頸椎前突曲度代償性增加,且髖與膝關節屈曲以保持軀體平衡,長時間代償,可導致頸椎增生。手術矯形後,可使頸椎曲度、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生理狀態得到改善或恢復正常。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因長期脊柱屈曲,腹肌短縮,從而改變肌肉牽拉力線的角度,能加重脊柱的屈曲後凸畸形。
【病因與發病機制】
根據脊柱後凸的形狀,本病可分為脊柱弓狀後凸和角狀後凸,病因各有不同。
1.脊柱弓狀後凸(round kyphosis)
(1)先天性脊柱後凸:可以是椎骨局限性先天畸形的結果,也可以是全身性骨化紊亂的一部分,如Morquio病。椎骨先天畸形的發病原因不明,多見於女孩,隨著脊柱的生長,後凸程度逐漸增加。椎骨畸形種類可以是:
①椎體缺如;
②椎體缺如伴有小椎體;
③一個小椎體;
④鄰近兩個小椎體;
⑤鄰近椎體的分節不全;
⑥椎體前角缺如;
⑦楔形椎體等。
(2)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強直性脊柱炎為脊柱各關節,包括椎體間關節、關節突關節、肋椎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侵襲性炎症,骶髂關節亦常受累。至晚期,受累關節發生骨性強硬、韌帶鈣化,脊柱呈強直性脊柱炎後凸畸形。男性約佔90%,本病好發於15~30歲青壯年。現一般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前者稱為「血清陰性」多發性關節病,以和後者區分。最近在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發現多數有組織相容性抗原HLA-B27,證明該病有遺傳因素,損傷、感染等可能是誘發因素。本病的病理改變和類風濕關節炎相似,但鄰近關節的骨質增生較多,關節軟骨和軟骨下皮質骨破損,伴有纖維性和骨性融合,關節周圍組織變性和鈣化,脊柱前縱韌帶先受到影響,在椎體之間形成骨橋,X線像呈竹節樣。
(3)老年人駝背(senile kyphosis):老年人駝背的特徵是整個脊柱保持完整,但受累椎體呈楔形。大部分椎間盤正常,惟其前緣可有壞死、纖維變性,甚至完全消失,以致相鄰椎體的前緣骨質融合。病變多見於上、中胸段。此處椎骨和間盤前緣承受較大的應力,特別是蹲著乾重活的人。長期的壓力引起骨質吸收,椎體逐漸變成楔形。最後,出現胸椎明顯後凸、身長縮短、頭向前傾等畸形。
(4)原發性骨質疏鬆症(primary osteoprosis):是指發生在老年和絕經期後婦女的骨質疏鬆,致病原因尚不清楚。
(5)佝僂病性駝背(ricketic kyphosis):佝僂病是發生於小兒的骨軟化症。因椎體發育障礙,而形成弓狀後凸畸形。
(6)癱瘓性脊柱後凸(paralytic kyphosis):常見於脊髓前灰白質炎,這種後凸是由於神經病變引起軀干肌力失衡所致。脊柱後凸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即不對稱的肌無力,不對稱的軟組織緊張或攣縮,椎體生長紊亂等。癱瘓性脊柱後凸往往被忽視,實質上有不少脊柱後凸是短的脊柱旋轉肌癱瘓所致,是一種隱匿性的脊髓前灰白質炎。
(7)多發性骨骺發育異常(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也稱原發性骨骺骨軟骨病或Fairbank病,又稱多發性骨骺成骨不全,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其特徵為多個骨骺異常骨化、生長障礙和手指粗短。好發部位首先為髖、肩、踝關節,其次為膝、腕、肘關節,受累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行走困難,呈搖擺步態。肩關節活動受限,也常為早期的症狀。骨端常粗大,少數有關節屈曲畸形或關節鬆弛。手變短,手指變粗,表現為短肢型侏儒。此外,尚有膝內翻或外翻,兩肢不等長或脊柱後凸畸形,或胸椎呈不規則楔形,因半椎體而引起脊柱後凸。
(8)次發性骨骺骨軟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又稱青年圓背或Sheuermann病,每一椎體的上下面各有一環狀骺板,即次發性骨骺,此種骨骺可發生骨軟骨病,亦稱脊柱骨骺炎。常見的發病部位為胸椎中段。一般都累及3~5個椎體。也可發生於胸腰段。發病年齡多為12~17歲,也有在20~21歲發病者,本病病理表現為受累骨骺前半部缺血性壞死,影響椎體的正常發育,椎體呈楔形變形,增加胸椎的生理後凸,形成圓背。
(9)氟骨症(fluorsis):由於慢性氟中毒而引起骨骺的緻密性、硬化性疾病。氟可以結合進骨的羥磷灰石結晶,並替代結晶中的羥基從而使骨結晶不易溶解,引起骨樣組織增多及大量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及骨組織增多。以脊柱及骨盆最易累及,其次是胸廓與顱內。嚴重者可引起韌帶鈣化、脊柱強直後凸,臨床上類似強直性脊柱炎的表現,甚至引起椎管狹窄,脊髓受壓。
(10)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營養不良(hyperparathyroidism osteodystrophy):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增加破骨細胞的數量,加快骨吸收的速度,破壞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引起纖維性骨炎或纖維囊狀骨炎。受累椎體極易產生壓縮性骨折,造成後凸畸形。
4、脊柱側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脊椎側彎又可分為結構性脊椎側彎(structural scoliosis)及非結構性脊椎側彎(non-structural scoliosis),造成結構性脊椎側彎常見的原因包括神經肌肉疾病(例如:腦性麻痹、脊髓損傷、漸進性神經肌肉疾病等)、骨骼本身病變問題(例如:骨折、軟骨症、脊椎缺損等)、或不明原因所導致的自發性障礙,而造成非結構性脊椎側彎的原因有腳長不一致、因背部或頸部疼痛導致單側保護性肌肉spasm、或習慣性非對稱性姿勢等原因所導致。治療上必須考慮發生的原因、年齡、部位及嚴重程度,一般而言,彎曲角度在二十五度以下時,僅需觀察及定期追蹤,成長中的小孩側彎在二十五度到四十度之間,可考慮使用特殊背架來治療,而當彎曲角度大於四十度時,支架的治療效果不彰,需以手術作矯正及固定。保守性的治療包括:擺位、運動、牽引、脊椎背架、電刺激等方式,可互相配合運用,以達到最佳療效,當彎曲角度大於四十到五十度時、對保守性的治療無效、嚴重變形造成背痛、或心肺功能變差,此時,則需接受手術治療,目前脊椎側彎手術內固定方法及器械的進步,手術後穩定度大為增加,對於側彎較嚴重的病患而言亦可收到不錯的效果。
5、簡述脊柱後易發生的部位及病因
?
6、導致駝背的現象發生的因素是什麼?
造成駝背的原因有很多,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
原因一:脊柱先天性畸形造成駝背。有一些人可能先天就存在脊柱畸形的情況,只是這種症狀並不明顯,當其他疾病發生時有可能被一起檢查出來。
原因二:骨關節結核病造成駝背。以前因為結核病引起駝背的案例比較多,現在比較少了。這種多發生在下胸段或胸腰段,常累及多個椎體。
原因三:人老了造成駝背。人到老年,容易發生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人老之後,關節容易磨損、增生、骨質疏鬆,椎體受到重壓變形。
原因四:強直性脊柱炎造成駝背。這是結締組織獨特的疾病。關節發炎導致鈣化、強直、僵硬等症狀。一般男性居多。
原因五:特發性脊柱側彎造成駝背。發於年輕女性。病因不太清楚,可能與營養缺乏、遺傳因素、肌肉生長發育、脊柱生長失調等有關。
原因六:青年性駝背。也叫休門氏病或脊椎骨骺炎、脊椎骨軟骨病,是一種發育異常性疾病。
7、駝背如何分類 駝背的病因有哪些
人的腰背本來是垂直的。盡管有些生理彎曲,但仍不失其直線的輪廓。然而有一部分人卻因種種疾患而喪失了人的固有的解剖姿態而形成駝背。駝背是一種常見的脊柱畸形。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兩類,較常見的病因有: 一、脊柱先天性畸形。有的脊柱先天性畸形並無明顯的症狀、體征,只是因其他疾病行X線拍片時始發現。這類病者並不影響其生活工作。有的因幼年沒有在意,但隨年齡增長症狀加重,引起腰背痛或神經症狀。這就需要求醫治療了。 二、骨關節結核病。這病引起的駝背在過去多見,近年稍少。多發生在下胸段或胸腰段,常累及多個椎體。病程較長,遷延日久。由於結核菌的破壞侵襲使椎體受損變形融合,從而引起脊柱後凸或側彎,形成角狀畸形——駝背,此時,只有通過手術才能矯正。 三、老年性駝背。這主要是因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一方面因退行性變使椎間隙呈前窄後寬樣改變。若多數椎間隙都呈如此的變化,則可影響脊柱變成前彎後凸;另一方面,椎間盤退變亦可累及脊椎的關節發生不同程度的磨損、增生、骨質疏鬆。久而久之,本已脆弱的椎體又受重壓,便不堪負重而出現楔狀改變。駝背也就在所難免了。這是人體衰老在脊椎上的反映。生活上可多補鈣、睡硬板床、加強適當鍛煉。 四、強直性脊柱炎。它是結締組織獨特的疾病。其駝背的病理基礎:一是炎性反應致關節、滑膜、韌帶、軟組織等鈣化、骨化而致僵化、強直;二是因疼痛、僵硬而活動受限,多數關節強直變形、前屈。本病多見青年男性。治療在於控制炎症緩解症狀。屈曲畸形嚴重者則需手術矯正。 五、特發性脊柱側彎。此病亦可引起駝背。多發於年輕女性。病因不太清楚,可能與營養缺乏、遺傳因素、肌肉生長發育、脊柱生長失調等有關。脊柱除了主凸,還有輔凸,故可呈「S」形特獨的駝背。此病早期可加強肌肉訓練和佩帶矯正支具,晚期則宜手術。 六、青年性駝背。亦叫休門氏病或脊椎骨骺炎、脊椎骨軟骨病,是一種發育異常性疾病。其特點是後凸平緩如小丘、故稱「圓背」。矯治方法是睡硬板床半年,加強腰背肌的鍛煉。
8、肥大性脊椎炎發病機制咸寧麻塘知道嗎?
年齡是發病的重要因素,60歲以上的人約有80%具有本病的影像學改變,但不一定都有症狀,肥大性脊椎骨關節病的病變主要發生於椎間關節和椎間盤。? ? ? ?引起原發病變的大多為創傷、慢性勞損;此外,椎體畸形,脊柱側凸或後凸,姿勢不正以及脊椎骨骺炎或其他病變所致的後遺椎體楔形變等因素;椎間盤突出或退化後,彈力減退,喪失吸收震盪應力的能力,也是導致本病日益加劇的動因。?椎間盤退化後,產生不規則骨質硬化和邊緣骨贅形成,椎間隙狹窄,椎體楔形變和脊椎畸形使後方的椎間關節突位置不正常,應力增大,負荷分布不勻。關節軟骨因而被磨損,也產生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硬化,不規則,其頂端骨質增生變尖,由此而產生椎間關節半脫位,下脊椎的上關節突向上移位,或上椎體在下椎體上向前滑移,使椎間隙進一步狹窄,擠壓位於神經孔內的神經根,也可造成所謂退行性脊椎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