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脊柱的整體觀的形態,運動形式
答:整個脊柱前面觀從頸部到腰部椎體從上到下逐漸增大再從腰部到骶骨逐漸縮小,這種變化和承受重力的變化有關;後面觀有棘突縱列成一條直線,頸椎棘突短,末端分叉,胸椎棘突長,斜向後下方,成疊瓦狀緊密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狀水平向後棘突間隙較寬;脊柱側面觀有四個生理彎曲,凸向前的有頸部和腰部,凸向後的是胸椎和骶椎形成最早的是胚胎時的胸曲和腰曲,頸曲是在嬰兒抬頭時形成,腰曲是在嬰兒坐立和站立時形成的。頸椎的四個生理彎曲增大了脊柱的彈性,在走和跳躍時可減輕對腦和臟器的沖擊和震盪,維持身體的平衡。脊柱也參與胸廓和骨盆的構成,其容納和保護體內器官,脊柱又是軀乾的中軸,有支持體重和傳遞重力的作用。脊柱是軀干運動的樞紐,椎體於椎體之間的運動幅度有限,但整體連接起來就使脊柱整體運動幅度增大。脊柱可做前屈,後伸,側轉,旋轉和換轉運動。運動幅度最大的不為是在勁段和腰段,故損傷也是多見於這兩個地方。
2、由哪些部分組成的脊柱
人類脊柱由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
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
註:脊柱不等於脊椎,脊柱是由許多脊椎組成的.
3、幼兒脊柱的特點是什麼
胎兒和新生兒的脊柱從側面觀看沒有成人特有的彎曲,幾乎是直的,當小兒開始抬頭時(生後2~3個月),就出現頸椎前凸,當6~7個月小兒開始能坐時,就形成胸椎後凸。當1歲時小兒開始站立及行走,就形成腰椎前凸。最初這些彎曲是不恆定的,當小兒仰卧時仍可伸平。小兒的兩塊脊椎骨之間,軟骨層特別發達,所以在體位不正或長時間一側擴張,都會引起脊柱變形。患有佝僂病時,坐位常出現脊柱呈弧形後凸。所以為了防治脊柱發育畸形,應注意使小兒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脊柱長期負重,及早治癒佝僂病。
4、脊柱由什麼構成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
5、脊椎、脊柱和脊椎骨有什麽不同?
脊柱是由脊椎組成的,脊椎就是脊椎骨。
正常人體的脊柱由26塊椎骨組成其中頸椎7個胸椎12個和腰椎5個。腰椎下方有骶椎和尾椎各1個骶尾骨與骨盆相連。
嬰幼兒時期椎骨有32-33塊,隨年齡增長,5塊骶椎融台成一塊骶骨,尾椎融合成-塊尾骨。每塊椎骨之間有椎間盤隔開,使椎骨間具有一定活動度。脊柱內包裹著脊髓,並在各個椎體間的雙側發出神經,控制軀干與四肢的感覺、運動以及大小便。
脊柱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脊髓維持人體活動和承載負荷。正常的脊椎,像竹子一樣一節一節的。從正面和背面看都應該是成一條直線的。從側面看則有4個生理彎曲:頸椎和腰椎向前凸;胸椎和骶椎向後凸。
(5)脊柱的擴展資料:
脊椎動物身體背部中央的脊樑骨,由多節的脊椎骨連接組成,成為支持身體的中軸和保護脊髓的器官。脊索是脊柱的原始結構,在胚胎發育和系統發育中均如此。脊索動物門的動物在早期發育階段都具有脊索,但只有低等脊索動物才終生保留。
脊椎動物(脊索動物門中的一個亞門)只在胚胎時期有脊索,以後即由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
脊椎骨 典型脊椎骨的中央部分是椎體,椎體背面是椎弓,椎體和椎弓之間的大孔,叫椎孔。各椎骨的椎孔相連形成椎管,內容脊髓。椎體的腹面有脈弓,各椎骨的脈弓相連形成脈管,內有血管。
椎弓與脈弓都有延伸的棘,分別稱為椎棘和血管棘。魚的尾椎就有這種結構。在軀幹部有體腔和肋骨,無脈弓,椎體以橫突與肋骨相連
6、做脊柱護理的好處
做脊柱護理的好處
現代醫學認為「脊柱病症是由於椎體受風寒、外傷、老化及勞損(如工作時姿勢不良、長時間單一姿勢或生活習慣姿勢不當等)和代謝失常等因素所導致的生理曲線改變和椎間盤、關節、韌帶等組織的退行性變化,因而刺激或壓迫了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交感神經等組織而出現的症狀繁雜,影響廣泛的綜合癥候群。故臨床上有頸椎病、胸椎病、腰椎病之分。」
多年研究認為:脊柱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脊柱缺乏營養。由於脊柱的解剖結構復雜,而脊柱缺乏大動脈供給營養,脊柱耗養量又高,供養量又少,大量腦力體力運動極易造成脊柱缺養性損傷。所以既使有些人很年輕但過度的耗養,從外部表現為頸部發酸、發疼、活動受限,內部則表現為心臟缺氧、脾胃消化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症狀,外部症狀有感覺而內臟的症狀卻無法感覺到。脊柱的缺養還與夫妻性生活有關,中醫講腎生髓,性生活頻繁會造成腎虛,腎虛又造成髓的營養不足,髓又引起脊柱營養缺乏。綜上所述,人體脊柱缺乏營養是正常的、必然的,也是人由生長、發育、成熟到老化的一個關鍵。 我國目前有3億慢性內臟病症患者,而由於脊柱缺乏營養導致的患病人數已達到1.6億,每年新發慢性病例210萬。其發病率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脊柱缺養導致的疾病現在已經成為對我國居民威脅最大的健康殺手之一,並且給我國的經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這不僅是個人問題,更折射出了我國對於脊柱健康預防的缺失。
我的刺血撥竹罐療法第一個推出脊柱養生健康推廣活動。活動的開展,必將給廣大的患者帶來福音,讓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患者獲得康復,也讓一些初發患者把病症控制在萌芽之中,防止由小病變大病,更為眾多養生保健之士提供了一條高效方法。這項活動的開展使個人和國家在經濟上將節省大量的醫葯費,更創造出良好的社會效應。
脊柱養生已刻不容緩! 圖片
脊柱由24塊分離椎骨、1塊骶骨和1塊尾骨,借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緊密連結而成。位於軀乾的中軸,上承顱骨,下連髖骨,中附肋骨,參與構成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後壁。脊柱中央有椎管,容納脊髓及其被膜;兩側有23對椎間孔,支配人體五臟六腹及全身各個器官的神經均通過於此。
人體大腦耗養量高,可有椎動脈供應充足的營養;而脊柱耗養量也很高,卻無大動脈供應營養。如果不論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超強性消耗,就會造成脊柱缺養性損傷,所以即使有些人很年輕但過度的耗養,從外部表現為頸部發酸、發疼、活動受限,而內部所表現出心臟缺養脾胃消化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症狀,外部表現我們能夠感覺到,而內臟的表現卻不知。
脊柱的缺養還與夫妻性生活有關,中醫講腎生髓,性生活頻繁會造成腎虛,腎虛又造成髓的營養不足,髓又引起脊柱營養缺乏。綜上所述,人體脊柱缺乏營養是正常的、必然的,也是人由生長、發育、成熟到老化的一個關鍵。脊柱缺養衰老就快,脊柱營養充足就健康。故營養保健脊柱是養生保健延緩衰老的關鍵。
例如心臟病的發病根源
心臟病在人群中屬於高發常見疾病,臨床表現為:心律不齊、早搏、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心臟病在西醫理論中原因目前不明確,屬慢性疑難雜症。最主要的病根存在與脊柱上,與脊柱缺乏營養有著密切的關系,「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支配神經分別來源於頸椎和胸椎
萎縮性胃炎後期多轉化胃癌,胃部發生萎縮性胃炎西醫學上還很難解釋,目前也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其病根在於脊柱,是由於脊柱缺乏營養壓迫胃部神經所致。
在四肢如果出現一側神經壓迫時間長久,就會導致壓迫一側組織細胞萎縮,雙側比較粗細不一樣。支配胃的神經受壓迫就會使胃也會產生萎縮。
支配腎臟神經出現壓迫會導致性冷淡不孕以及性功能障礙等症。中醫講腎生髓,人過中年一般出現腎虛,腎虛又造成髓的營養不足,髓又引起脊柱營養缺乏,支配腎臟、生殖器的神經受到壓迫,從而在人體中表現為性冷淡、不孕症、性功能障礙。
有資料顯示90%以上的人,有過腰痛及背部不適史,有很多患有脊椎類疾病患者,並不影響工作生活或許影響不大脊椎病中椎間盤突出症和頸椎病占很大一部分,有很多人有過腰痛及背部不適史,一般不會去醫院花幾千塊做個全身CT,有的人劇烈活動或某些原因受到傷害,比如感覺有點腰痛,一般不會立刻去醫院就診,大多直到嚴重了才去醫院就診,醫院一般的治療方法或者靜養或者說最好的辦法去做手術。為什麼不及時預防做脊柱保養呢?圖片
為什麼古近代人很少患脊椎類疾病
·脊椎類的病變<只說椎間盤突出一類的外力損傷類的>的主要病因是什麼?
其實主要還是自己的肌肉、韌帶、神經承受力減弱導致的,至於為什麼會減弱?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或鍛煉進行加強和防護呢?下面先說幾點:
1:激素的大量攝入:其實應該對一般人來說葯物激素的攝入還是比較少,激素的攝入主要來源於食物鏈,比如牲畜吃食了含有激素的飼料而我們站在生物鏈的上層攝入的則相對較多。
2:空氣的污染近年來空氣污染的加重對身體的損害不言而喻。
3:葯物的殘留很多食品及蔬菜用了過量的農葯沒有清洗干凈。
4:缺乏體育鍛煉,以前大多數人讀書的人少很多人不會讀太多書大多從小就從事體力勞動,無形中就增強了肌肉和韌帶的功能身體素質比較好。
所以古代人得這種病的比較少,而現代比較多當然裡面還有很多不可抗因素和其他因素,採取的適宜的體育鍛煉和飲食結構的注意對脊椎病的防護有很大作用,但具體的預防還是很難做到,因為有資料表明70%以上的脊椎病變是在15歲以前就造成了。
為什麼西醫治療脊椎類疾病效果大多不理想
西醫治療常用的幾種方法:在治療椎間盤突出和頸椎病上,一般來說效果並不很好,一般說西醫治療最好的方法就是手術。手術一般是有幾種:比如椎板開盤,半椎板及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一般效果都不是很好,破壞了脊椎整體的穩定性,很容易使脊椎代償性變形歪曲,還有牽引。兩個簡單的例子:Ⅰ.在非洲叢林里一頭獅子上樹與一頭豹子爭奪事物,最後勝利。大家知道獅子會爬樹但技巧不高,當他下樹的時候脊椎被樹枝碰斷了很快就死亡了。Ⅱ.你在田野中見過蛇吧,如果你提他的尾巴抖動幾下,放下它就變的不會行走了。
這些從一些方面說明了什麼呢?
1.說明了有脊椎的動物脊椎是很重要很脆弱的,很多著作上都稱脊椎為人體的第二心臟。
2.經過拉伸抖動對神經的損傷很大,所以對於不適合自己病情的牽引對身體的危害不言爾喻,當然還有幾種方法對身體的損害都很大,並會造成不可逆性損傷,所以大家治療時記得要一多一少多看幾家醫院,盡量選擇適合自己病情的治療方法刺血撥竹罐治療是首選。椎間盤突出後,一般對體形、機體穩定性及其組織的損傷,使整個脊柱的抗擊外力的能力下降,很容易造成其餘椎間盤或椎體的代償性病變,所以臨床中常見的椎間盤突出很少是單節,大多是多節病變,很多患者頸椎胸椎腰椎都有病變,這也是手術治療效果不好的一個原因,因椎間盤突出症狀與炎症的關系和部位關系最為密切而與突出大小無明顯關系 所以臨床中很多部位無明顯症狀,比如胸部有病變感覺相對較差 腰部椎間盤突出從上向下症狀逐漸加重。
刺血撥竹罐療法從上到下無遺漏,頸椎胸椎腰椎疾病一次治癒,十餘年治療脊椎類疾病萬余例有效率達100% 治癒率達95%以上。
家庭簡單診斷是否患有脊椎類疾病的簡單易行的方法
這個方法簡單易行,是不是醫生都能用,簡單實用 圖片
頸椎:病人呈坐位,上下左右(60°以上)晃動頭部,有沒有抵觸感(當然還可以診斷是否有一些腦部疾病,有心腦血管疾病禁止做此檢查)最近突然持續性的惡心、頭痛、頭暈、吞咽不利及血壓升高,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胸椎:病人呈站立位放鬆,看病人兩肩是否相平,女性兼觀察乳房是否有下垂現象(所說為單側乳房下垂比例較大)卧位看兩側背部是否水平,有無凸起現象。
最近是否有胸悶、心慌、心悸、心跳感覺、喘氣不利這些症狀去醫院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腰椎:病人呈卧位,用手觸病人臀部兩側,感覺松馳度是否一樣,臀部腿部是否有疼痛感,腿部疼痛時熱敷腰部有沒有效果,膝部以下是否有易涼,兩腿顏色是否相同,大小便是否正常。
註:檢查有幾點要注意:Ⅰ.詳細詢問病人既往脊椎類疾病史。Ⅱ.最近有沒有外傷史或其他疾病。Ⅲ.是否發育及遺傳原因。
如果有以上情況建議做CT或磁共振以及相關檢查,是否有脊椎類疾病。
7、怎麼鍛煉脊柱(或者背部)的力量?
頸椎病的體育鍛煉方法對頸椎病易感人群、輕中度病例、手術後恢復期患者均可適用,而且長期堅持鍛煉對預防和防止頸椎病的復發也有著極重要的意義。其具體方法有以下幾類:
①體操:由體療醫師或護士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出患者可以負擔而又略為「吃力」的四肢活動體操;
②拳術:其中尤以太極拳較為理想,身體各部均有大幅度的活動而不甚劇烈;
③擴胸器及啞鈴等上肢體育鍛煉用具:能增加肺活量,增強肌力,可增強頭頸、背部、脊柱的穩定性;
④其他鍛煉用具:可根據病情及具體條件不同而選用相應的器具與方法,有條件者最好在專人指導下循序漸進加大鍛煉強度與時間;
⑤脊柱及頸部鍛煉:方法頗多。因頸椎病為退變性疾病,故頸部不宜做劇烈運動,以一般的伸、屈、側屈活動及側轉運動為主。
8、什麼疾病看脊柱外科
脊柱的退變、創傷、腫瘤、炎症、畸形等導致脊柱的功能障礙,通常分為脊柱創傷和脊柱骨病。脊柱的病理變化往往導致脊髓、神經、血管等結構的損害,引起頸肩痛、腰腿痛以及肢體的麻木、乏力、行走不穩、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礙。脊柱的疾患大多數能夠通過理療等保守治療獲得治癒,但過分地依賴保守措施,甚至在頸肩腰腿痛病因尚未明確的情況下採取保守治療,往往會延誤或加重病情。對於有以上症狀者,應由脊柱外科專業醫生進行評估、診斷和治療。以下是脊柱外科常見的收治疾病:1、脊柱創傷:頸、胸、腰椎各類新鮮及陳舊性骨折及相應節段的脊髓損傷,伴全癱或不全癱神經;2、脊柱骨病:退變性疾病(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腰椎滑脫);畸形(脊柱側彎和後突畸形及駝背、斜頸、半椎畸形等);腫瘤(良惡性脊柱腫瘤、髓內髓外椎管內腫瘤);脊柱結核(伴或不伴神經缺失症狀)。
9、脊柱的生理彎曲有哪幾個及特點如何?
人的脊柱由24塊椎骨、一塊底骨及尾骨組成。每個椎骨間還有椎間軟骨和椎間盆。隨著人體活動的重力作用,脊柱在出生後逐漸形成了三個生理變曲,即頸彎、胸彎和腰彎。頸彎和腰彎向前凸,脊柱從側面看呈「S」型。
10、脊柱的連接方式是什麼啊?
相鄰椎骨之間的連結包括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相連結。(軀干骨的連結,除椎骨間的連接外,尚有肋骨和胸椎的連結、肋軟骨與胸骨的連結)
1、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ss)連接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纖維環為呈環形排列的纖維軟骨,前寬後窄,圍繞在髓核的周圍,可防止髓核向外突出,纖維環堅韌而有彈性。
2、髓核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膠狀體,位於椎間盤的中部稍偏後方,有緩和沖擊的作用。它被限制在纖維環之內,施加壓力則有向外膨出的趨勢。
3、成人的椎間盤除第1、2頸椎缺如外,共有23塊,最上一個在第2、3頸椎體之間,最末一個在第5腰椎體與骶骨底之間。
4、韌帶(intervertebral ligament)主要包括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黃韌帶:是連接相鄰椎弓的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堅韌而富有彈性。黃韌帶協助圍成椎管,並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
5、棘上韌帶:是連接胸、腰、骶椎各棘突的縱行韌帶,能限制脊柱過屈。
6、棘間韌帶:連接各棘突之間,後接棘上韌帶或項韌帶。除以上韌帶外,尚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項韌帶、橫突間韌帶。
7、關節關節突關節(zygapophysial joints)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可作微量運動。
8、腰骶關節(lumbosacral joint)由第5腰椎的下關節突與骶骨上關節突構成。
9、寰枕關節(atlantooccipital joint)由枕髁與寰椎上關節凹構成,可使頭作前俯、後仰和側屈運動。
10、寰樞關節(atlantoaxial joint)包括3個關節,兩側由寰椎下關節面和樞椎上關節面構成寰樞外側關節,左右各一,相當於其他椎骨間的關節突關節。
11、中間由樞椎齒突與寰椎前弓後面的齒突凹和寰椎橫韌帶之間構成的寰樞正中關節,可使頭旋轉。此外,齒突後方有堅韌的寰椎橫韌帶,有限制齒突向後方移動的作用。
12、鉤椎關節 臨床上稱「Luschka」關節,在下5個頸椎體之間,由椎體上面兩側緣向上突起的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面兩側緣的陷凹所構成。關節的周緣有滑膜囊包繞。
(10)脊柱的擴展資料:
脊椎的功能
1、支持和保護功能
人體直立時,重心在上部通過齒突,至骨盆則位於第2骶椎前左方約7cm處,相當於髖關節額狀軸平面的後方,膝、踝關節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頭顱,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藉助肱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身體平衡。
2、運動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
脊柱背側主要為肌肉,脊柱周圍的肌肉可以發動和承受作用於軀乾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於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淺層和深層:淺層包括背闊肌、下後鋸肌,深層包括骶棘肌、橫突棘肌、橫突間肌、棘突間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間接作用於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側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