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膿性腦膜炎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化膿性腦膜炎是由於多種細菌引起的腦的蛛網膜、軟腦膜化膿性炎症。最常見的細菌有腦膜炎球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等,其中腦膜炎球菌引起的腦膜炎又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因它不但引起腦膜炎症,脊膜也常產生炎症。
化膿性腦膜炎細菌可以經過呼吸道的途徑進入顱內,如流腦,也可以由原發病灶經血源性或鄰近病灶擴散至顱內,產生化膿性腦膜炎,如肺炎、中耳炎、鼻竇炎、心內膜炎、敗血症、腦脊液鼻漏、腦外傷或顱腦手術後。腦膜炎病人發病往往是在免疫功能低下、過度勞累、體質較差的狀態時發生,發病多呈急性起病,病人的症狀有發熱、頭痛、嘔吐、頸項抵抗,有的病人發病呈特急型,病情凶險,發展迅猛,如不及時搶救在24小時內會危及生命。
得了化膿性腦膜炎應及時住院治療,應用對細菌敏感有效的抗菌葯物,並加強護理。在預防方面,首先應治療可能引起化膿性腦膜炎的疾病,如中耳炎、副鼻竇炎、心內膜炎等。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腦在冬春季節較多,它經空氣傳播,可散發或大、小流行,故在流行的季節發現病例應早作隔離治療,以免擴散。
2、化膿性腦膜炎 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鑒別診斷
?
3、化膿性腦膜炎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是怎樣的?
化膿性腦膜炎是由於多種細菌引起的腦的蛛網膜、軟腦膜化膿性炎症。最常見的細菌有腦膜炎球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等,其中腦膜炎球菌引起的腦膜炎又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因它不但引起腦膜炎症,脊膜也常產生炎症。
化膿性腦膜炎細菌可以經過呼吸道的途徑進入顱內,如流腦,也可以由原發病灶經血源性或鄰近病灶擴散至顱內,產生化膿性腦膜炎,如肺炎、中耳炎、鼻竇炎、心內膜炎、敗血症、腦脊液鼻漏、腦外傷或顱腦手術後。腦膜炎病人發病往往是在免疫功能低下、過度勞累、體質較差的狀態時發生,發病多呈急性起病,病人的症狀有發熱、頭痛、嘔吐、頸項抵抗,有的病人發病呈特急型,病情凶險,發展迅猛,如不及時搶救在24小時內會危及生命。
得了化膿性腦膜炎應及時住院治療,應用對細菌敏感有效的抗菌葯物,並加強護理。在預防方面,首先應治療可能引起化膿性腦膜炎的疾病,如中耳炎、副鼻竇炎、心內膜炎等。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腦在冬春季節較多,它經空氣傳播,可散發或大、小流行,故在流行的季節發現病例應早作隔離治療,以免擴散。
4、比較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與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異同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皮膚粘膜瘀點,瘀斑及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 腦膜炎雙球菌屬奈瑟氏菌屬,革蘭氏染色陰性,腎形,多成對排列,或四個相聯。傳播途徑 病原菌借咳嗽、噴嚏、說話等由飛沫直接從空氣中傳播,因其在體外生活力極弱,故通過日常用品間接傳播的機會極少。密切接觸、如同睡、懷抱、餵乳、接吻等對2歲以下嬰兒傳播本病有重要意義。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總數明顯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在80~90%以上。有DIC者,血小板減少。
2.腦脊液檢查 腦脊液在病程初期僅可壓務升高、外觀仍清亮,稍後則渾濁似米湯樣。細胞數常達1×109/L,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蛋白顯著增高,糖含量常低於400mg/L,有時甚或為零。暴發型敗血症者脊液往往清亮,細胞數、蛋白、糖量亦無改變。
流行性乙型腦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以下簡稱乙腦)的病原體1934年在日本發現,故名日本乙型腦炎,1939年我國也分離到乙腦病毒,解放後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改名為流行性乙型腦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亞洲遠東和東南亞地區,經蚊傳播,多見於夏秋季,臨床上急起發病,有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強直性痙攣和腦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後往往留有後遺症。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總數常在1萬~2萬/mm3,中性粒細胞在80%以上;在流行後其的少數輕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圍內。
2.腦脊液 呈無色透明,壓力僅輕度增高,白細胞計數增加,在50~500/mm3,個別可高達1000/mm3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後則單核細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質常輕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內,腦脊液檢查在少數病例可呈陰性。
可比較的很多很多。。治療跟類型都有很多異同。。
5、流腦與化膿性腦膜炎的關系!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皮膚粘膜瘀點,瘀斑及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化膿性腦膜炎是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所引起的結果,
6、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表現是什麼?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冬、春兩季為高發期。
腦膜炎雙球菌,革蘭氏染色陰性,對乾燥、濕熱、寒冷及一般消毒劑均極敏感。通常自上呼吸道侵入人體,可表現為鼻咽部帶菌狀態或上呼吸道炎症,少部分感染者致病菌侵入血循環發生敗血症或化膿性腦脊髓膜炎。
世界各地均有本病發生,可呈流行性或散發性。帶菌者和患者是本病傳染源。病原菌存在於患者及帶菌者鼻咽分泌物中,借飛沫由空氣傳播,故人口稠密、居室擁擠、空氣不新鮮、日光缺乏等均為本病傳播的有利條件。流行季節為冬、春季。
大多數患兒小於5歲,發病年齡高峰為6~12個月。大城市2歲以下患病率高,多散發。中小城市15歲以下兒童較多。偏僻地區人群免疫力低,一旦傳染源進入,可引起暴發流行。潛伏期一般為2~3天,最短1天,最長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