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有什麼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3天,最短為1天,最長7天,感染後本病的發展可分為三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主要症狀為鼻炎、咽炎或扁桃體炎,與其它病原引起者難以鑒別。多數患者感染即中止於此期,不發展為菌血症或腦膜炎。病初即接受磺胺葯或抗生素治療更易如此。
敗血症期
一般起病急驟,突發高熱,伴有惡心嘔吐。幼小病兒易發生驚厥,年長兒可訴頭痛及全身疼痛,關節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戰。病兒面容呆鈍、缺乏表情,臉色灰白或發紺。起病數小時後,迅速出現出血性皮疹——瘀點,瘀點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壓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針尖大至1~2厘米直徑,形態多為星狀,初呈紅色,後發展為紫紅色或擴大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於受壓處多見,也可見於口腔粘膜或結膜。
腦膜炎期
大多數患兒在發病24小時左右即出現腦膜刺激症,此時仍有高熱、皮疹、因顱內壓增高患者頭痛加重,嘔吐頻繁,煩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昏迷,或有驚厥。頸項強直,克氏症及布氏症等腦膜刺激症呈陽性。腦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膿性改變,培養基塗片細菌多為陽性。
2、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有哪些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3天,最短為1天,最長7天,感染後本病的發展可分為三期:(1)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症狀為鼻炎、咽炎或扁桃體炎,與其它病原引起者難以鑒別。多數患者感染即中止於此期,不發展為菌血症或腦膜炎。病初即接受碘胺葯或抗生素治療更易如此。
(2)敗血症期一般起病急驟,突發高熱,伴有惡心嘔吐。幼小病兒易發生驚厥,年長兒表現頭痛及全身疼痛,關節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戰。病兒面容呆鈍、缺乏表情,臉色灰白或發紺。起病數小時後,迅速出現出血性皮疹——瘀點,瘀點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壓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針尖大至1~2厘米直徑,形態多為星狀,初呈紅色,後發展為紫紅色或擴大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於受壓處多見,也可見於口腔粘膜或結膜。
(3)腦膜炎期大多數患兒在發病24小時左右即出現腦膜刺激征,此時仍有高熱、皮疹、因顱內壓增高患者頭痛加重,嘔吐頻繁,煩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智昏迷,或有驚厥。頸項強直,克氏征及布氏征等腦膜刺激征呈陽性。腦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膿性改變,培養及塗片細菌多為陽性。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到底是怎麼回事?
?
4、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有哪些病理過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初見惡寒發熱,頭痛咳嗽,咽痛流涕等。此期與其他病原菌引起者不易鑒別,多數患者感染即中止於此期,而不發展為菌血症、敗血症和腦膜炎。
(2)敗血症期:高熱惡寒、頭痛嘔吐,神志淡漠,面色呆滯。70%患者在起病數小時後即可出現皮下出血點和淤斑,重者淤斑迅速擴大,並可形成大皰和壞死。血培養多陽性,腦脊液可正常,淤斑塗片可找見腦膜炎雙球菌。
(3)腦膜炎期:本期症狀可與敗血症期同時出現,也可稍晚出現。高熱、淤斑、頭痛劇烈、幼小兒童可表現為突然驚叫不安、嘔吐頻繁,常呈噴射狀,並有煩躁譫語、嗜睡昏迷、四肢抽搐,同時出現腦膜刺激症,如頸項強直,巴氏症、克氏症、布氏症陽性,腦脊液呈典型的化膿性改變,培養及塗片多為陽性。
(4)臨床可分為普通型和暴發型兩種。
①普通型:此型多見,約占流腦發病者的90%。除少數病例於起病前數小時或l~2日有輕微的上感症狀外,大多起病較急,突然高熱,體溫多在40℃以上,伴惡寒或寒戰,隨即出現反復嘔吐、頭痛、煩躁、皮膚淤點或淤斑,進而出現驚厥,腦膜刺激症陽性。
②暴發型包括休克型和腦型。
休克型:多見於2歲以下小兒。起病即有高熱、嘔吐、驚厥,並在短期內出現全身廣泛性淤點淤斑,迅速融合擴大,多在4小時內發生休克。早期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皮膚發花,手足發涼,脈搏細數,神志尚清或嗜睡,血壓正常或稍低。晚期血壓下降或測不出,神志昏迷,腦膜刺激症多陰性,腦脊液也無顯著異常,但淤斑塗片及血培養多陽性。
腦型:多見於年長兒及青壯年。除高熱、皮膚淤點外,頭痛劇烈,極度煩躁或尖叫,頻繁劇烈嘔吐,反復抽搐或持續不解,四肢強直或角弓反張,神志模糊,面色蒼白發紺,血壓上升。發生腦疝後,肌張力下降,全身鬆弛,深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規則,眼球固定,兩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消失。最後瞳孔散大而呼吸停止。
5、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怎麼用偏方治療?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腦脊髓膜炎,臨床特點為突起高熱、頭痛、嘔吐、皮膚粘膜瘀點及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腦膜炎雙球菌為革蘭氏陰性雙球菌,存在於病人、帶菌者的鼻咽部以及病人血、腦脊液和皮膚瘀點中;對外界抵抗力弱,對消毒劑敏感。可由病人和帶菌者通過飛沫直接從空氣傳播,發病以15歲以下兒童為多,冬春季發病較多。潛伏期一般為2~3天。臨床表現主要有:普通型、暴發型、輕型、慢性敗血症型四型。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及病原治療等。中醫學認為此病多因小兒氣血未足,營衛薄弱,當感受溫疫時,邪易入里化熱化火,耗氣傷陰。其病機傳變極速,如不及時治療將導致生命危險。本病屬「春溫」、「溫疫」范疇。
【方一】黃柏甘草湯【來源】《中國傳染病秘方全書》。
【組成】黃柏30克,甘草12克【功用】清熱解毒,抗菌消炎。
【主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用法】上葯加水400ml,煎成100ml,口服或灌腸。口服,每日3次,每次30ml,5歲以下小兒,每次20ml;灌腸,每6小時30~50ml保留灌腸。
【療效】原書介紹本方口服治療數十例,證明其療效與磺胺類葯相同。部分患者,因反復嘔吐,而改用保留灌腸法,亦治療10餘例,均獲與內服同樣療效。灌腸後一般體溫在1~2天內即恢復正常,治癒時間在1~2周。
【方二】綠豆藍根甘草湯【來源】《家庭常用葯方集》【組成】綠豆15克,板藍根15克,生甘草3克【主治】流腦。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方三】石膏苦參湯【來源】《家庭常用葯方集》【組成】生石膏20克,苦參10克,桃仁6克【主治】流腦。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方四】銀花山楂湯【來源】《家庭常用葯方集》【組成】金銀花15克,山楂、生甘草各3克【主治】流腦。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方五】公英銀連湯【來源】《實用中醫兒科手冊》【組成】蒲公英100克,銀花50克,連翹50克,辛夷25克,蟬衣25克【主治】流腦。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8次服。
【方六】石膏銀花湯【來源】《實用中醫兒科手冊》【組成】生石膏60克,銀花15克,鮮蘆根60克,大青葉15克,龍膽草6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桅子6克,板藍根10克,薄荷(後下)3克。
【主治】流腦。
【用法】每日1劑,煎服。
【方七】銀翹白虎湯【來源】《中國傳染病秘方全書》【組成】銀花20克,連翹、陳半夏各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麥冬各12克,鮮蘆根26克【功效】清氣解毒。
【主治】治療流腦高熱,煩躁,口渴,汗出,脈數。
【用法】水煎,每日2劑,日夜投服。用治數例效驗。
【方八】大蒜野菊花汁【來源】《偏方大全》【組成】大蒜瓣60克,野菊花30克【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預防流腦。
【用法】加水煎成濃汁。漱口,每日數次。
【方九】荸薺湯【來源】《偏方大全》【組成】鮮荸薺不拘量,生石膏適量。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預防流腦。
【方解】荸薺中含有一種抗菌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綠膿桿菌有效,有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作用。
【用法】加水先煎石膏約半小時,後下荸薺,5分鍾起鍋。代茶飲。
【方十】青葉雙花飲【來源】民間【組成】大青葉15克,金銀花9克,板藍根9克,野菊花15克,貫眾9克【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預防流腦。
【用法】每日1劑,水煎當茶飲,連服一周。
【方十一】解毒開竅方【來源】新中醫,1986,4:9。
【組成】生地15克,川黃連、赤芍、丹皮、白僵蠶各5克,生石膏(先煎)60克,山梔子、淡竹葉、大青葉、生大黃(後下)、鉤藤(後下)、玄參各10克,羚羊角(先煎)、甘草各3克【功用】清熱解毒化斑,辛涼開竅。
【主治】治療流腦,溫熱之邪燔灼營血,內陷心包。
【用法】水煎口服或鼻飼,每日1~2劑,4~6小時服1次。
6、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時,腦脊液會出現蛋白質升高,糖及氯化物降底
腦脊液在來病程初期僅源可壓務升高、外觀仍清亮,稍後則渾濁似米湯樣。細胞數常達1×109/L,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蛋白顯著增高,糖含量常低於400mg/L,有時甚或為零。暴發型敗血症者脊液往往清亮,細胞數、蛋白、糖量亦無改變。
7、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例過程是怎樣的?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潛伏期為2~3個月,一般有下列幾個病理過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初見惡寒發熱,頭痛咳嗽,咽痛流涕等。此期與其他病原菌引起者不易鑒別,多數患者感染即中止於此期,而不發展為菌血症、敗血症和腦膜炎。
(2)敗血症期:高熱惡寒、頭痛嘔吐,神志淡漠,面色呆滯。70%患者在起病數小時後即可出現皮下出血點和淤斑,重者淤斑迅速擴大,並可形成大皰和壞死。血培養多陽性,腦脊液可正常,淤斑塗片可找見腦膜炎雙球菌。
(3)腦膜炎期:本期症狀可與敗血症期同時出現,也可稍晚出現。高熱、淤斑、頭痛劇烈、幼小兒童可表現為突然驚叫不安、嘔吐頻繁,常呈噴射狀,並有煩躁譫語、嗜睡昏迷、四肢抽搐,同時出現腦膜刺激征,如頸項強直,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陽性,腦脊液呈典型的化膿性改變,培養及塗片多為陽性。
(4)臨床可分為普通型和暴發型兩種。
①普通型:此型多見,約占流腦發病者的90%。除少數病例於起病前數小時或1~2日有輕微的上感症狀外,大多起病較急,突然高熱,體溫多在40攝氏度以上,伴惡寒或寒戰,隨即出現反復嘔吐、頭痛、煩躁、皮膚淤點或淤斑,進而出現驚厥,腦膜刺激征陽性。
②暴發型包括休克型和腦型。
休克型:多見於2歲以下小兒。起病即有高熱、嘔吐、驚厥,並在短期內出現全身廣泛性淤點淤斑,迅速融合擴大,多在4小時內發生休克。早期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皮膚發花,手足發涼,脈搏細數,神志尚清或嗜睡,血壓正常或稍低。晚期血壓下降或測不出,神志昏迷,腦膜刺激征多陰性,腦脊液也無顯著異常,但淤斑塗片及血培養多陽性。
腦型:多見於年長兒及青壯年。除高熱、皮膚淤點外,頭痛劇烈,極度煩躁或尖叫,頻繁劇烈嘔吐,反復抽搐或持續不解,四肢強直或角弓反張,神志模糊,面色蒼白發紺,血壓上升。發生腦疝後,肌張力下降,全身鬆弛,深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規則,眼球固定,兩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消失。最後瞳孔散大而呼吸停止。
8、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感染後本病的發展可分為幾期?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冬春季較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般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其病原菌存在於患者及帶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當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借飛沫由空氣傳播,一般在冬春季流行,2~4月份達到最高峰,5月份後逐漸下降。本病多發生於15歲以下兒童。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3天,最短為1天,最長7天,感染後本病的發展可分為三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症狀為鼻炎、咽炎或扁桃體炎,與其它病原引起者難以鑒別。多數患者感染即中止於此期,不發展為菌血症或腦膜炎。病初即接受碘胺葯或抗生素治療更易如此。
(2)敗血症期:一般起病急驟,突發高熱,伴有惡心嘔吐。幼小病兒易發生驚厥,年長兒可訴頭痛及全身疼痛,關節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戰。病兒面容呆鈍、缺乏表情,臉色灰白或發紺。起病數小時後,迅速出現出血性皮疹——瘀點,瘀點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壓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針尖大至1~2厘米直徑,形態多為星狀,初呈紅色,後發展為紫紅色或擴大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於受壓處多見,也可見於口腔粘膜或結膜。
(3)腦膜炎期:大多數患兒在發病24小時左右即出現腦膜刺激征,此時仍有高熱、皮疹、因顱內壓增高患者頭痛加重,嘔吐頻繁,煩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昏迷,或有驚厥。頸項強直,克氏征及布氏征等腦膜刺激征呈陽性。腦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膿性改變,培養及塗片細菌多為陽性。
9、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有幾個病理過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初見惡寒發熱,頭痛咳嗽,咽痛流涕等。此期與其他病原菌引起者不易鑒別,多數患者感染即中止於此期,而不發展為菌血症、敗血症和腦膜炎。
(2)敗血症期:高熱惡寒、頭痛嘔吐,神志淡漠,面色呆滯。70%患者在起病數小時後即可出現皮下出血點和淤斑,重者淤斑迅速擴大,並可形成大皰和壞死。血培養多陽性,腦脊液可正常,淤斑塗片可找見腦膜炎雙球菌。
(3)腦膜炎期:本期症狀可與敗血症期同時出現,也可稍晚出現。高熱、淤斑、頭痛劇烈、幼小兒童可表現為突然驚叫不安、嘔吐頻繁,常呈噴射狀,並有煩躁譫語、嗜睡昏迷、四肢抽搐,同時出現腦膜刺激征,如頸項強直,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陽性,腦脊液呈典型的化膿性改變,培養及塗片多為陽性。
(4)臨床可分為普通型和暴發型兩種。
①普通型:此型多見,約占流腦發病者的90%。除少數病例於起病前數小時或1~2日有輕微的上感症狀外,大多起病較急,突然高熱,體溫多在40℃以上,伴惡寒或寒戰,隨即出現反復嘔吐、頭痛、煩躁、皮膚淤點或淤斑,進而出現驚厥,腦膜刺激征陽性。
②暴發型包括休克型和腦型。
休克型:多見於2歲以下小兒。起病即有高熱、嘔吐、驚厥,並在短期內出現全身廣泛性淤點淤斑,迅速融合擴大,多在4小時內發生休克。早期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皮膚發花,手足發涼,脈搏細數,神志尚清或嗜睡,血壓正常或稍低。晚期血壓下降或測不出,神志昏迷,腦膜刺激征多陰性,腦脊液也無顯著異常,但淤斑塗片及血培養多陽性。
腦型:多見於年長兒及青壯年。除高熱、皮膚淤點外,頭痛劇烈,極度煩躁或尖叫,頻繁劇烈嘔吐,反復抽搐或持續不解,四肢強直或角弓反張,神志模糊,面色蒼白發紺,血壓上升。發生腦疝後,肌張力下降,全身鬆弛,深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規則,眼球固定,兩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消失。最後瞳孔散大而呼吸停止。
可依據下列標准診斷此病。
(1)發病於冬春季節,可有流腦接觸史,或未曾接種流腦疫苗。
(2)突然高熱,頭痛,嘔吐,皮膚出現淤點淤斑,驚厥,昏迷及腦膜刺激征等。
(3)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外觀混濁或膿樣,壓力增高,白細胞數在增多,中性粒細胞佔多數,蛋白增多,糖及氯化物降低。皮膚淤點及腦脊液塗片常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或腦脊液及血培養陽性。免疫血清學檢查陽性,有助於早期快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