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髓炎 > 視神經脊髓炎科研成果

視神經脊髓炎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5-18 20:27:29

1、視神經脊髓炎能痊癒不復發嗎

只有通過正確治療使病灶再生修復,使體內產生病毒抗體才能不復發。
視神經脊髓炎屬脫髓鞘疾病及早治療可愈,但非激素能愈。因本病是免疫性特異性病毒感染繼發視神經功能障礙,它是一脫髓鞘疾病合並腦干周圍神經損傷導致視力障礙而得名。其脫髓鞘治療不當則繼發病灶缺血變性發生病灶多發性硬化,治療恢復更為困難。其病是一急性或亞急性發作慢性損害神經中樞的疾病,反復的復發和遲發神經再度受損會導致神經白質再度受損,發病嚴重時可侵犯脊髓前角細胞和腦干神經核以及大腦運動皮質錐體細胞危機生命。早期的治療多以激素及營養療法治療,但療效難以控固,在人體適合病毒復制的條件下病情就會復發.
沒有提供資料只能為你提供理論性的治療方案:治療除正常的激素治療外可逐步的用天然激素替代且對人休無毒副作用.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肌體抗病能力,中西醫結合擴張微循環使受損殘余神經得到充分的血供,預防病情繼續發展。同時興奮激活麻痹和休克的神經細胞使體內產生病毒抗體不再復發達到受損脊髓及視神經修復再生獲得最佳恢復,。如幫助請發來發病時和最近的磁共震照片為你指導.

2、視神經脊髓炎是怎麼治療好呢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脊髓炎早期的治療基本上都是大量的激素沖擊療法,並且穩定後,我們是建議中醫中葯治療。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壞死性炎性疾病,為視神經和脊髓同時或相繼受累。你好,根據你的描述,最近抽筋、痙攣頻繁,走路快一點都會抽筋,考慮是正常現象,你目前吃的葯物是對症的,你打算要小孩,建議你中葯治療。

3、視神經脊髓炎怎麼治療效/

這個病目前沒什麼好的治療方法,我也是視神經脊髓炎的患者。。一般都是用激素維持、還有一些營養神經的葯物。我去過北京同仁醫院,治療了一段時間沒有效果。在同仁醫院醫師的治療方案也不過是大量沖激,錢花不少最後也還是一點效果也沒有,但是可以維持、延緩,不可能根治。這個病很復雜,復發率高達百分之七十。最好還是去大點的醫院看看。

4、急切需要:近十年諾貝爾獎涉及生物類的相關內容,獲獎人名\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等!!!!!!!!

下面是生理醫學獎自1901年頒獎以來的歷年得主及其獲獎理由:
1、1901年,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德國)。利用血清療法治療白喉。
2、1902年,Ronald Ross(英國)。關於瘧疾的研究。
3、1903年,Niels Ryberg Finsen(丹麥)。利用光輻射治療狼瘡。
4、1904年,巴甫洛夫(俄國)。在神經生理學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條件反射和信號學說。
5、1905年,R.柯赫(德國)。關於結核方面的研究和發現。
6、1906年,C.高爾基(義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關於神經系統結構的研究。
7、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國),發現原生動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國),Paul Ehrlich(德國)。關於免疫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關於甲狀腺生理學,病理學和外科學方面的研究
10、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爾(Albrecht Kossel,德國)。關於細胞化學尤其是蛋白質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1、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關於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lexis Carrel(法國。關於血管縫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國)。關於過敏反應的研究。
14、1914年,Robert Bárány(奧地利。關於內耳前庭裝置生理學及病理學方面的研究。
15、1915年-1918年,未頒獎,獎金劃撥到生理醫學獎專門的基金上。
16、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時)。關於免疫方面的研究。
17、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麥)。發現毛細血管運動的調節機制。
18、1921年未頒獎,獎金劃撥到生理醫學獎專門的基金上。
19、1922年,Archibald Vivian Hill(英國),關於肌肉發熱方面的研究 ;Otto Fritz Meyerhof(德國),發現肌肉中耗氧與乳酸代謝之間相關性。
20、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蘭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加拿大)、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加拿大)。發現胰島素。
21、1924年,Willem Einthoven(荷蘭),發現心電圖的機理。
22、1925年,未頒獎,獎金劃撥到生理醫學獎專門的基金上。
23、1926年,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丹麥) ,發現鼠癌(Spiroptera carcinoma) 。
24、1927年, Julius Wagner-Jauregg(奧地利),發現利用接種瘧疾原蟲治療麻痹性痴呆症 。
25、1928年, 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法國),關於斑疹傷寒的研究 。
26、1929年,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蘭),發現抗神經炎維生素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英國), 發現促進生長的維生素 。
27、1930年,Karl Landsteiner(奧地利),發現人類血型 。
28、1931年,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國),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
29、1932年,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英國)、Edgar Douglas Adrian(英國),關於神經功能方面的發現 。
30、1933年,托馬斯·摩爾根(美國),發現染色體在遺傳中的作用。
31、1934年, George Hoyt Whipple(美國),George Richards Minot(美國),William Parry Murphy(美國),發現治療貧血的肝臟療法 。
32、1935年, Hans Spemann(德國), 發現胚胎發育中的organizer effect 。
33、1936年, Henry Hallett Dale(英國),Otto Loewi(奧地利),發現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
34、1937年, Albert Szent-Györgyi von Nagyrapolt(匈牙利),關於生物氧化過程方面的發現,尤其是維生素C和丁烯二酸的催化作用 。
35、1938年 ,海門斯(Corneille Jean François Heymans)(比利時),發現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在呼吸調節中的機理。
36、1939年,Gerhard Domagk(德國),發現磺胺類葯物Prontosil的抗菌作用。
37、1940年-1942年,未頒獎,獎金中的三分之一劃撥到主基金,另外三分之二劃撥到生理醫學獎的專門基金 。
38、1943年 ,Henrik Carl Peter Dam(丹麥),發現維生素K ;Edward Adelbert Doisy(美國) ,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39、1944年, Joseph Erlanger(美國),Herbert Spencer Gasser(美國),發現單一的神經纖維具有高度分化的功能。
40、1945年,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英國),E.B.錢恩(英國), Howard Walter Florey(澳大利亞)發現青黴素及其在治療各種傳染病中效果。
41、1946年,赫爾曼·約瑟夫·繆勒(Hermann Joseph Muller,美國),發現X射線誘導突變。
42、1947年,Carl Ferdinand Cori(美國),吉蒂·黛麗莎·柯里(Gerty Theresa Cori,美國),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 Bernardo Alberto Houssay(阿根廷),發現腦下垂體前葉激素在糖代謝中的部分作用。
43、1948年, 保羅·赫爾曼·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瑞士),發現高效殺蟲劑DDT 。
44、1949年, Walter Rudolf Hess(瑞士), 發現間腦的對內臟的調節功能; 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葡萄牙), 發現腦白質切除手術對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療效果。
45、1950年, Edward Calvin Kendall(美國),Tadeus Reichstein(瑞士),Philip Showalter Hench(美國),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理效應。
46、1951年, Max Theiler(南非),發現黃熱病疫苗 。
47、1952年, Selman Abraham Waksman(美國), 發現鏈黴素,第一種有效的結核病菌抗生素 。
48、1953年, Hans Adolf Krebs(英國), 發現檸檬酸循環; Fritz Albert Lipmann(英國),發現輔酶A及其作為中間體在代謝中的重要作用。
49、1954年, John Franklin Enders(美國),Thomas Huckle Weller(美國),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美國),發現脊髓灰質炎病毒的能夠在各種組織培養基上生長。
50、1955年,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瑞典),關於氧化酶性質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
51、1956年,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國),沃納·福斯曼(德國),迪肯森·威廉·理查茲(美國),發明心臟導管術以及循環系統的病理學研究。
52、1957年,Daniel Bovet(義大利),發現並合成抗組胺,尤其是其對血管和骨骼肌的作用。
53、1958年,George Wells Beadle(美國),Edward Lawrie Tatum(美國),發現基因受到特定化學過程的調控;Joshua Lederberg(美國),發現細菌遺傳物質及基因重組現象。
54、1959年,Severo Ochoa(美國),Arthur Kornberg(美國),發現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機制。
55、1960年, Frank Macfarlane Burnet(澳大利亞),Peter Brian Medawar(英國),發現獲得性免疫耐受性。
56、1961年,Georg von Békésy(美國),發現耳蝸刺激的物理機制。
57、1962年,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頓·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國),詹姆斯·D.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美國),M.H.F.威爾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英國)發現核酸結構及其對信息傳遞的重要性
58、1963年,John Carew Eccles(澳大利亞),Alan Lloyd Hodgkin(英國),Andrew Fielding Huxley(英國),發現與神經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構。
59、1964年,Konrad Bloch(美國),Feodor Lynen(德國),發現膽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謝調控機制。
60、1965年,François Jacob(法國),André Lwoff(法國),Jacques Monod(法國),發現酶和病毒合成的基因調節。
61、1966年,Peyton Rous(美國),發現腫瘤誘導病毒;Charles Brenton Huggins(美國),發現前列腺癌的激素療法。
62、1967年,Ragnar Granit(瑞典),Haldan Keffer Hartline(美國),George Wald(美國),關於眼睛視覺過程中的生理和化學機制研究。
63、1968年, Robert W. Holley(美國),Har Gobind Khorana(美國),Marshall W. Nirenberg(美國),闡明遺傳密碼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64、1969年,Max Delbrück(美國),Alfred D. Hershey(美國),Salvador E. Luria(美國),發現病毒的復制機制和遺傳結構。
65、1970年,Bernard Katz(英國),Ulf von Euler(瑞典),Julius Axelrod(美國),發現神經末梢的體液傳遞物質及其貯藏、釋放、失活機理。
66、1971年,Earl W. Sutherland, Jr.(美國), 發現激素的作用機制。
67、1972年,傑拉爾德·埃德爾曼 (Gerald Edelman)(美國),Rodney R. Porter(英國),發現抗體的化學結構。
68、1973年,Karl von Frisch(奧地利),Konrad Lorenz(奧地利),Nikolaas Tinbergen(英國),發現動物個體及群體的行為模式。
69、1974年,Albert Claude(比利時),Christian de Duve(比利時),George E. Palade(美國),關於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相關發現。
70、1975年,David Baltimore(美國),Renato Dulbecco(美國),Howard Martin Temin(美國), 發現腫瘤病毒與細胞遺傳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71、1976年,Baruch S. Blumberg(美國), D. Carleton Gajsek(美國),發現傳染病產生和傳播的新機制。
72、1977年,Roger Guillemin(美國),Andrew V. Schally(美國)發現大腦分泌的多肽類激素;羅莎琳·蘇斯曼·雅洛(Rosalyn Yalow,美國),開發多肽類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73、1978年,Werner Arber(瑞士),Daniel Nathans(美國),Hamilton O. Smith(美國),發現限制酶及其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應用。
74、1979年,Allan M. Cormack(美國),Godfrey N. Hounsfield(英國)開發計算機輔助的X射線斷層成像儀
75、1980年,Baruj Benacerraf(美國),Jean Dausset(法國),George D. Snell(美國),發現細胞表面調節免疫反應的遺傳基礎。
76、1981年,Roger W. Sperry(美國),發現大腦左右半球的功能差異; David H. Hubel(美國),Torsten N. Wiesel(瑞典),關於視覺系統的信息處理研究。
77、1982年,Sune K. Bergström(瑞典),Bengt I. Samuelsson(瑞典人),John R. Vane(英國),發現前列腺素及相關的生物活性物質。
78、1983年,Barbara McClintock(美國),發現可移動的基因。
79、1984年,Niels K. Jerne(丹麥),Georges J.F. Köhler(德國),César Milstein(英國),關於免疫控制機制理論的研究以及開發制備單克隆抗體。
80、1985年,Michael S. Brown(美國),Joseph L. Goldstein(美國),關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研究。
81、1986年,Stanley Cohen(美國),Rita Levi-Montalcini(義大利),發現生長因子。
82、1987年,利根川進(日本),發現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
83、1988年,James W. Black(英國),Gertrude B. Elion(美國),George H. Hitchings(美國),關於葯物研發相關原理的研究。
84、1989年,畢曉普(J. Michael Bishop,美國),瓦慕斯(Harold E. Varmus,美國),發現逆轉錄病毒原癌基因(oncogene)在細胞中的產生。
85、1990年,默里(Joseph E. Murray,美國),托馬斯(E. Donnall Thomas,美國),關於人體器官和細胞移植的研究。
86、1991年,埃爾溫·內爾(Erwin Neher,德國),薩克曼(Bert Sakmann,德國),發現細胞膜上離子通道的功能。
87、1992年,費希爾(Edmond H. Fischer,美國),克雷布斯(Edwin G. Krebs,美國)關於蛋白質可逆磷酸化作為一種生物調節機制的研究。
88、1993年,羅伯茨(Richard J. Roberts,美國),夏普(Phillip A. Sharp,美國),發現split genes 。
89、1994年,吉爾曼(Alfred G. Gilman,美國),羅德貝爾(Martin Rodbell,美國),發現G蛋白(一種運送GTP的蛋白質)在細胞信號傳導中的作用。
90、1995年,Edward B. Lewis(美國),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德國),Eric F. Wieschaus(美國),發現早期胚胎發育中的遺傳調控機理 。
91、1996年,杜赫提(Peter C. Doherty,澳大利亞),辛克納吉(Rolf M. Zinkernagel,瑞士),發現細胞中介的免疫保護特性。
92、1997年,史坦利·布魯希納(Stanley B. Prusiner,美國),發現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
93、1998年,羅伯·佛契哥特(Robert F. Furchgott,美國),路伊格納洛(Louis J. Ignarro,美國),費瑞·慕拉德(Ferid Murad,美國),發現一氧化氮在心臟血管中的信號傳遞功能。
94、1999年,布洛伯爾(Günter Blobel,美國),發現蛋白質具有內在信號物質控制其運送到細胞內的特定位置。
95、2000年,阿爾維德·卡爾森(Arvid Carlsson,瑞典),保羅·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美國),Eric R. Kandel(美國),關於神經系統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
96、2001年,勒蘭德·哈特韋爾(Leland H. Hartwell,美國),蒂莫希·亨特(R. Timothy Hunt,英國),保羅·諾斯(Paul M. Nurse,英國),發現細胞周期中的關鍵調節因子。
97、2002年,悉尼·布倫納(Sydney Brenner,英國),羅伯特·霍維茨(H. Robert Horvitz,美國),約翰·蘇爾斯頓(John E. Sulston,英國),發現器官發育和細胞程序性細胞死亡(細胞程序化凋亡)的遺傳調控機理 。
98、2003年,保羅·勞特伯(Paul Lauterbur,美國),曼斯菲爾德(Peter Mansfield,英國),關於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99、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爾 (美國)和琳達·巴克 (美國), 關於嗅覺的研究。
100、2005年,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澳大利亞),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澳大利亞), 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以及該細菌對消化性潰瘍病的致病機理。
101、2006年,安德魯·法爾(美國)和克雷格·梅洛(美國),發現了RNA(核糖核酸)干擾機制。
102、2007年,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奇和奧利弗·史密西斯、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這三位科學家是因為「在涉及胚胎幹細胞和哺乳動物DNA重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發現」而獲得這一殊榮的。這些發現導致了一種通常被人們稱為「基因打靶」的強大技術。這一國際小組通過使用胚胎幹細胞在老鼠身上實現了基因變化。
2009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103、2008年,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因發現人乳突淋瘤病毒引發子宮頸癌獲此殊榮,兩名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因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獲此殊榮。
104、200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美國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卡羅爾•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傑克•紹斯塔克(Jack W.Szostak)因發現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理而獲此殊榮。伊麗莎白•布蘭克波恩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於1948年出生於澳大利亞。來自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卡羅爾•格雷德出生於1961年。另外,傑克•紹斯塔克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他於1952年出生於英國倫敦。

5、視神經脊髓炎做aqp4有多大的意義?

?

6、視神經脊髓炎臨床有哪些?

患者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視神經炎及急性脊髓炎,初期可為單純的視神經炎或脊髓炎,也可兩者同時出現,但多數先後出現,間隔時間不定。
症狀輕時,可有視力下降、視物模糊、肢體麻木無力等症狀。
症狀重時,可有失明、癱瘓、大小便障礙、意識模糊、頭暈頭痛、甚至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典型症狀
視神經炎
視神經炎可為單眼、雙眼同時或相繼發病,多起病急、進展快。患者可出現視力下降,甚至失明,同時多伴有眼眶痛,眼球運動或按壓時疼痛明顯,患者大多會遺留有明顯的視力障礙。
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多起病急,症狀重。患者可表現為嚴重的雙下肢癱瘓或四肢癱、大小便障礙、疼痛,頸段脊髓病變嚴重時可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疾病恢復期可發生肢體痙攣、長期瘙癢、頑固性疼痛。
延髓最後區綜合征
延髓最後區綜合征可表現為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的頑固性打嗝、惡心、嘔吐。
急性腦干綜合征
急性腦干綜合征可表現為頭暈、視覺重影、打嗝、喝水嗆咳、吞咽困難、站立不穩。
急性間腦綜合征
急性間腦綜合征可表現為嗜睡、體溫異常。
大腦綜合征
大腦綜合征可表現為意識模糊、認知語言功能減退、頭痛等。

與視神經脊髓炎科研成果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