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髓炎 > 視神經脊髓炎補體

視神經脊髓炎補體

發布時間:2021-05-06 11:29:18

1、視神經脊髓炎怎麼治療?

視神經脊髓炎怎麼治療?
急性發作/復發期治療
1.糖皮質激素
最常用一線治療方法,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白細胞凋亡及抑制多形核白細胞遷移,可減輕疾病的炎性活動及進展,保護神經功能。應用原則是:大劑量,短療程,減葯為先快後慢,後期減至小劑量長時間維持。
具體方法:甲潑尼龍1g,靜滴1/日×3-5天, 500mg靜滴1/日×3天, 240mg靜滴 1/日×3天,120mg 靜滴 1/日×3 天,60mg 口服後緩慢階梯減量至小劑量長時間維持。對激素依賴性患者,激素減量過程要慢,可每周減5mg,至維持量(每日 2-4片),小劑量激素須長時間維持。
激素有一定副作用,電解質的紊亂,血糖、血壓、血脂異常,上消化道出血,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脂肪重新分布等。激素治療中應注意補鉀、補鈣,應用抑酸葯。
2.血漿置換(plasma exchange,PE)
與血漿中的自身抗體、補體及細胞因子等被清除有關。對於症狀較重及糖皮質激素治療無效的患者有一定效果。用激素沖擊治療無效的 NMO 患者,用血漿置換治療約 50%仍有效。經典治療方案通常為在 5-14 天內接受 4-7 次置換,每次置換約 1-1.5 倍血漿容量。一般建議置換 3-5 次,每次血漿交換量在 2-3L,多數置換 1-2 次後見效。
3. 靜脈注射大劑量免疫球蛋白[7](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可用於急性發作,對激素反應差的患者。用量為0.4g/kg/d,靜滴,一般連續用 5天為一個療程。
4. 激素聯合其他免疫抑制劑
激素沖擊治療收效不佳時,尤其合並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可選擇激素聯合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方案。如聯合環磷醯胺治療,終止病情進展。

2、中樞神經系統性炎性脫髓鞘性疾病可以治癒嗎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是中樞神經系統以廣泛原發性脫髓鞘為主的一組疾病,一種原因不很明確的、療效差且導致進行性的、不可逆性運動、感覺障礙。由CT或MRI確證的中樞神經系統病灶。 原發性脫髓鞘是指髓鞘脫失但軸索相對完好而言,乃由於少突膠質細胞受損影響髓鞘形成,或由於免疫或毒性因素損害髓鞘所致。繼發性脫髓鞘常繼發於軸突變性(如Waller變性)。感染、缺氧和代謝障礙,以及其他一些先天性代謝障礙(如白質營養不良)、病毒感染(如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少見疾病(如腦橋中央白質溶解)時亦可出現脫髓鞘病變。 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MS)是常見的脫髓鞘疾病,患者以20~40歲女性為多。臨床病程數年至十餘年不等。以反復發作與緩解交替為其特點,緩解期長短不一。神經系統的症狀因累及部位不同而頗為多樣。 多發性硬化症的病理變化:經典型MS病變分布廣泛,可累及大腦、腦干、脊髓、視神經等處,其中以白質,特別以腦室角或室旁白質的病變最突出,但灰質也可受累。病灶呈圓形或不整形,大小不一,直徑從0.1cm到數厘米不等,數目多少不一,新鮮病灶呈淺紅色或半透明狀,陳舊病灶呈灰白色,質地較硬。 如脫髓鞘區與有髓鞘區相互交替,形成同心圓樣結構,則稱為同心圓性硬化又名Balo病,在我國東北和西南地區有散發病例的報道。近年觀察發現,同心圓硬化和一般的脫髓鞘病灶可出現於同一病例;因此Balo病可能僅是經典型MS的某一階段的表現。Schilder病則表現為大腦皮質下白質廣泛的融合性脫髓鞘病變。皮質下弓狀纖維的髓鞘保存完好是其特徵。 部分病例病變主要累及脊髓和視神經,引起視力損害和脊髓症狀,此即視神經脊髓炎又名Devic病,此型在遠東常見。我國有僅累及脊髓的Devic病報道。 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病因不明,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①遺傳因素:在歐美白人患者中HLA-A3,-B7和-DW2抗原陽性者較多。②人文地理因素:本病在寒溫帶多見,熱帶則較少。歐洲人發病率高,而東方、非洲人患病率較低。③感染因素:曾懷疑麻疹病毒、皰疹病毒和HIV病毒與本病有關,但即使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病灶內及周圍腦組織中的病毒基因組,亦未能得出明確的結論。 多發性硬化症的的臨床病理聯系: 本病病變分布廣泛且輕重不等,故臨床表現多樣,有大腦、腦干、小腦、脊髓和視神經損害等症狀,如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痙攣性癱瘓、共濟失調、眼肌麻痹、膀胱功能障礙等,病情發作和緩解可交替進行多年。 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可見於病毒(如麻疹、風疹、水痘等)感染後或疫苗(如牛痘疫苗、狂犬病疫苗等)接種後,臨床表現為發熱、嘔吐、嗜睡、昏迷。一般在病毒感染後2~4天或疫苗接種後10~13天發病。 病變的特點為靜脈周圍脫髓鞘伴炎性水腫和以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本病的脫髓鞘進展迅速,軸突一般不受累,病變呈多發性,累及腦和脊髓各處,特別是白質深層和腦橋腹側。軟腦膜中可有少量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浸潤。 本病並非直接由病毒所致,在患者的中樞神經組織中不能檢出病毒,加之病變與實驗性過敏性腦脊髓炎十分相似,故目前認為本病髓鞘的損傷與髓鞘鹼性蛋白所致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 壞死出血性白質腦炎本病是一種罕見的發展迅速而凶險的疾病,常是敗血性休克、過敏反應(哮喘等)的一種嚴重並發症。可能是一種由於免疫復合物沉積和補體激活所致的超急型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病變的特點為腦腫脹伴白質點狀出血(圖16-31),與腦脂肪栓塞頗相似。鏡下變化特點為小血管(小動脈、小靜脈)局灶性壞死伴周圍球形出血;血管周圍脫髓鞘伴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浸潤;腦水腫和軟腦膜炎。與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之區別在於本病的壞死較廣泛,急性炎性細胞浸潤以及血管周圍出血較明顯。病變在大腦半球和腦干較多見,呈灶性分布。 Guillian-Barre綜合征對稱性多神經根炎或急性特發性多神經炎,是常見的脊神經根和周圍神經的炎性脫髓鞘病變,不屬原發性脫髓鞘疾病。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上升性麻痹、四肢軟癱、伴不同程度的感覺障礙。病變嚴重者,可引起致死性呼吸麻痹和兩側面癱。腦脊液出現典型的蛋白細胞分離現象,即蛋白增加而細胞數正常。 本病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大多數病例在發病前先有諸如巨細胞病毒,EB病毒、支原體或HIV的感染,約20%病例的病因不明。本病的發生可能與免疫性損傷有關。以患者血清注射於動物的神經可產生靜脈周圍脫髓鞘病變。此外,患者的神經組織內有C3b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或IgM)存在。以上事實提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體液免疫損傷有關。 病變可累及運動和感覺神經根、背根節及周圍神經,主要表現為:①神經節和神經內膜水腫和灶性炎細胞浸潤,②節段性脫髓鞘,崩解的髓鞘為巨噬細胞吞噬,③在嚴重病例,軸索可發生腫脹或斷裂。軸索破壞嚴重時,相關的肌群可發生去神經性萎縮。在反復發作的慢性病例中,節段性脫髓鞘和受累神經纖維的修復過程反復進行,病變處神經鞘膜細胞突起與膠質纖維作同心圓狀層層包繞,稱為洋蔥球形成。 對於由於MS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清,目前還缺乏基於MS病因及發病機制之上的根治MS的方法。現有的一些治療MS的方法主要有干擾素β(IFNβ)、copoly?鄄mer-1、糖皮質激素、抑制免疫及抗代謝葯物等。糖皮質激素對於治療復發期或者急性期MS有肯定的療效,盡管IFNβ以及copolymer-1能減少MS的復發次數、延長緩解期、減少MS病灶數、改善神經功能障礙,但是對於進展型MS的療效欠佳,不能阻止進展型MS的神經功能障礙。抑制免疫及抗代謝葯物由於長期應用可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並且對MS治療效果也不肯定,並不主張對MS普遍性應用該類葯物。總之,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治療MS的方法。

3、視神經脊髓炎吃什麼葯好呢

這種專業問題,不能在網上得到正確答案,應該直接找大醫院專家診斷。

4、視神經脊髓炎的治療

1.糖皮質激素
最常用一線治療方法,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白細胞凋亡及抑制多形核白細胞遷移,可減輕疾病的炎性活動及進展,保護神經功能。應用原則是:大劑量,短療程,減葯為先快後慢,後期減至小劑量長時間維持。
具體方法:甲潑尼龍1g,靜滴1/日×3-5天, 500mg靜滴1/日×3天, 240mg靜滴 1/日×3天,120mg 靜滴 1/日×3 天,60mg 口服後緩慢階梯減量至小劑量長時間維持。對激素依賴性患者,激素減量過程要慢,可每周減5mg,至維持量(每日 2-4片),小劑量激素須長時間維持。
激素有一定副作用,電解質的紊亂,血糖、血壓、血脂異常,上消化道出血,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脂肪重新分布等。激素治療中應注意補鉀、補鈣,應用抑酸葯。
2.血漿置換(plasma exchange,PE)
與血漿中的自身抗體、補體及細胞因子等被清除有關。對於症狀較重及糖皮質激素治療無效的患者有一定效果。用激素沖擊治療無效的 NMO 患者,用血漿置換治療約 50%仍有效。經典治療方案通常為在 5-14 天內接受 4-7 次置換,每次置換約 1-1.5 倍血漿容量。一般建議置換 3-5 次,每次血漿交換量在 2-3L,多數置換 1-2 次後見效。
3. 靜脈注射大劑量免疫球蛋白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可用於急性發作,對激素反應差的患者。用量為0.4g/kg/d,靜滴,一般連續用 5天為一個療程。
4. 激素聯合其他免疫抑制劑
激素沖擊治療收效不佳時,尤其合並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可選擇激素聯合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方案。如聯合環磷醯胺治療,終止病情進展。 經過急性期的治療,NMO 多數都可轉入緩解期,突然停葯或治療依從性差都極易導致 NMO 復發。對於急性發作後的復發型 NMO 及NMOSDs 同時合並血清 NMO-IgG 陽性者應早期預防治療。目前的方案有硫唑嘌呤,嗎替麥考酚酯,美羅華,米托蒽醌,環磷醯胺,甲氨蝶呤,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強的松。硫唑嘌呤、嗎替麥考酚酯與利妥昔單抗是最常用的長期預防性葯物。
干擾素 、那他珠單抗 及芬戈莫德 可能會使NMO病情加重。
1.硫唑嘌呤
硫唑嘌呤完全起效需4-6個月,在完全起效前可合用小劑量激素。對於AQP4抗體陽性患者應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以防止復發。
用法:按體重 2-3mg/(kg.d)單用或聯合口服潑尼松〔按體重1mg/(kg.d)〕,通常在硫唑嘌呤起效後將潑尼松漸減量。對於AQP4抗體陽性患者應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以防止復發。
副作用:發熱、惡心、嘔吐、白細胞降低、血小板減少、胃腸道、肝功能損害、肌痛、感染、輕度增加罹患腫瘤風險等。在用葯治療初期應每周監測血常規,其後可改為每2周一次,穩定後 1-2月復查一次,並應保證每 2-3個月復查肝功能。
2. 嗎替麥考酚酯
通常用於硫唑嘌呤不耐受患者的治療。1~3g/d,口服。常見的副作用有胃腸道症狀和增加感染機會。
3.利妥昔單抗
利妥昔單抗是特異性針對 CD20 的單克隆抗體,能夠有效減滅 B 淋巴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優點是起效快(2周內完全起效),每六個月輸液2次。 通過支持治療,可以使患者的功能障礙得到改善並提高其生活質量。目前,尚無專門針對NMO 的對症支持治療相關研究發表,大多數治療經驗均來自對 MS 的治療。
1.痛性痙攣 可應用卡馬西平、加巴噴汀、巴氯芬等葯物。對比較劇烈的三叉神經痛、神經痛,還可應用普瑞巴林。
2.慢性疼痛、感覺異常等 可用阿米替林、選擇性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去甲腎上腺素能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鬱劑( NaSSA)、普瑞巴林等葯物。
3.抑鬱焦慮 可應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吸收抑制劑(SSRI)、SNRI、NaSSA類葯物以及心理輔導治療。
4.乏力、疲勞 可用莫達非尼、金剛烷胺。
5.震顫 可應用鹽酸苯海索、鹽酸阿羅洛爾等葯物。
6.膀胱直腸功能障礙 尿失禁可選用丙咪嗪、奧昔布寧、哌唑嗪等;尿瀦留應間歇導尿,便秘可用緩瀉葯,重者可灌腸。
7.性功能障礙 可應用改善性功能葯物等。
8.認知障礙 可應用膽鹼酯酶抑制劑等。
9.行走困難 可用中樞性鉀通道拮抗劑。
10.下肢痙攣性肌張力增高 可用巴氯芬口服,重者可椎管內給葯,也可用肉毒毒素A。
11.肢體功能訓練 在應用大劑量糖皮質醇激素時,不應過多活動,以免加重骨質疏鬆及股骨頭負重。當減量到小劑量口服時,可鼓勵活動,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

5、視神經脊髓炎是怎麼造成的?

視神經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視神經與脊髓同時或相繼受累的急性或亞急性脫髓鞘病變。該病由Devic(1894)首次描述,其臨床特徵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的單眼或雙眼失明,在其前或其後數日或數周伴發橫貫性或上升性脊髓炎,後來本病被稱為Devic病或Devic綜合征。資料顯示NMO占所有脫髓鞘病的1%-22%,在西方國家比例偏低,在非高加索人比例偏高。

病因及發病機制

病因尚不清楚。

AQP4是中樞神經系統主要的水通道蛋白,位於星形膠質細胞的足突上,AQP4是NMO-IgG的主要目標,這解釋了NMO的病灶主要位於視神經及脊髓。AQP4抗體通過血腦屏障中可通過的部分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立即遇到星形膠質細胞並導致細胞依賴的細胞毒性反應,星形膠質細胞足突被NMO-IgG和補體降解,繼而活化的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一起產生細胞因子、氧自由基等造成血管和實質損傷,最終導致包括軸索和少突膠質細胞在內的白質和灰質的損傷。

家族性NMO病例少見,在所有確診NMO中少於3%。人白細胞抗原DPB1*0501(亞洲人群)及 DRB1*0301(高加索人群)與NMO易感性相關。說明遺產因素在NMO發病中有一定作用。

6、視神經脊髓炎如何治療?

視神經脊髓炎的治療包括急性期治療和緩解期治療。急性期治療我們一般選用大劑量激素沖擊治療,一般用甲基強的松龍1g或500mg沖擊。

與視神經脊髓炎補體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