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髓炎 > 灰質脊髓炎症狀

灰質脊髓炎症狀

發布時間:2021-04-28 07:27:47

1、脊髓灰質炎不同時期症狀是怎樣的?

1.潛伏期症狀

潛伏期在3~35天。

2.前驅期症狀

此期的主要表現為發熱、乏力、全身不適、惡心嘔吐、頭痛、腹瀉或便秘等上呼吸道感染和胃腸炎的症狀。

3.癱瘓前期症狀

在前驅症狀消失後1~6天再次發熱而進入本期,故有雙峰熱之稱。也可不經過前驅期而直接至癱瘓前期。此時若讓患者坐起,患兒需雙臂後伸支撐身體才能坐立,稱為三腳架征,患者坐在床上屈膝,不能用下頜抵住膝部為吻膝征陽性,此兩體征為該病的特點。此外,出現感覺過敏、拒撫抱、多汗等症狀。

4.癱瘓期症狀

多在病程的2~7天體溫下降後出現癱瘓,且癱瘓范圍逐漸擴大,隨體溫降至正常,癱瘓症狀穩定。此期因病損的部位不同可分為以下類型:

脊髓型

這種類型較為常見,下肢多為不對稱性軟癱,其次可出現上肢癱,也可出現呼吸困難、聲音低微、缺氧等膈肌及肋間肌癱瘓的表現。

腦干型

延髓及橋腦易出現病變。有顱神經損傷時可出現面肌麻痹、聲音嘶啞、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等。呼吸中樞麻痹的表現為呼吸淺弱、節律不整、呼吸暫停、嚴重缺氧。心血管運動中樞麻痹可導致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和休克。

腦型

表現為高熱、神志不清、昏迷等病毒性腦炎的症狀。

6.恢復期症狀

四肢遠端小肌群首先恢復,其次為大肌群,肌力的恢復需1年左右。

7.後遺症期症狀

一般都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2、脊髓炎有哪些症狀?

脊髓炎的患者在早期,指的就是發病前兩周左右,都會出現上呼吸道或者是腸道感染的病史,或者是由於過度的勞累受涼所引起的,病人可在幾小時或者1~2天內出現截癱的症狀,還有一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會出現背部疼痛,有束帶感,還會出現肢體麻木無力等情況,有一些患者在脊髓炎數天到數10天以後,隨著病情逐漸的發展,會出現全癱的症狀,所以臨床症狀根據患者的患病范圍,以及不同的體質,所表現出臨床症狀也是不相同的,主要的表現就是出現雙下肢麻木無力,甚至會出現排尿困難。

3、脊髓炎的症狀有哪些?

1.化膿性脊髓炎
青壯年好發。因脊髓受侵部位不同可表現為頸痛、胸背痛和束帶感,雙下肢麻木、無力、乾燥等。多於數小時或2~3天內病情達到高峰,當麻痹達到高峰期則疼痛症狀便不明顯;如為橫貫性脊髓損害,急性期表現為脊髓休克;如為上升性脊髓炎,則可能出現吞咽困難、發音不清、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
2.急性脊髓炎
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起病時可有低熱、病變部位神經根痛、肢體麻木乏力和病變節段束帶感;亦可無其他任何症狀而直接發生癱瘓。大多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受累平面以下運動障礙、感覺缺失及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障礙早期為脊髓休克表現,一般持續2~4周後,肌張力逐漸增高,腱反射活躍,出現病理反射。
脊髓休剋期的長短取決於脊髓損害嚴重程度和有無發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等並發症。脊髓損傷嚴重時,常導致屈肌張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痙攣,伴有出汗、豎毛、尿便自動排出等症狀,稱為總體反射,常提示預後不良。隨著病情的恢復,感覺平面逐漸下降,但較運動功能的恢復慢且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早期表現為二便瀦留,後隨著脊髓功能的恢復,可形成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
3.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大多數病例為兒童和青壯年,在感染或疫苗接種後1~2周急性起病,多為散發,無季節性,病情嚴重,有些病例病情凶險,常見於皮疹後2~4天,患者常在疹斑正消退、症狀改善時突然出現高熱、癇性發作、昏睡和深昏迷等。
腦炎型首發症狀為頭痛、發熱及意識模糊,嚴重者迅速昏迷和去腦強直發作,可有癇性發作,腦膜受累出現頭痛、嘔吐和腦膜刺激征等。脊髓炎型常見部分或完全性弛緩性截癱或四肢癱、傳導束型或下肢感覺障礙、病理征和尿瀦留等。可見視神經、大腦半球、腦干或小腦受累的神經體征。發病時背部中線疼痛可為突出症狀。
4.亞急性壞死性脊髓炎
多數患者為50歲以上男性。臨床以進行性的脊髓脊神經根炎為主要表現。約半數可有急性的疼痛和感覺障礙,或間歇性的坐骨神經痛。也可表現為較完全的脊髓橫貫性損傷,或短暫的無力及感覺障礙,繼以進行性的脊髓脊神經根症狀。③尚可有括約肌功能障礙。
5.結核性脊髓炎
多見於青壯年,病前可有結核接觸史或結核史。通常緩慢起病,在出現脊髓症狀的同時有低熱、納差、消瘦、盜汗等。脊髓損害常為不完全性,出現病變水平以下的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當病變以脊膜、脊蛛網膜損害為主時,則以神經根痛為主要表現,並出現分散性、不對稱性、節段性感覺障礙,臨床表現頗似脊髓蛛網膜炎。

4、脊髓灰質炎的症狀

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小兒急性傳染病,多發生在<5歲小兒,尤其是嬰幼兒。病毒侵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造成弛緩性肌肉麻痹,病情輕重不一,輕者無癱瘓出現,嚴重者累及生命中樞而死亡;大部分病例可治癒,僅小部分留下癱瘓後遺症。自從口服的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投入使用後,發病率明顯降低。

【病因】

脊髓灰質炎病毒是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腸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徑約20~30nm,核衣殼為立體對稱20面體,有60個殼微粒,無包膜。根據抗原不同可分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癱瘓,各型間很少交叉免疫。脊髓灰質炎病毒對外界因素抵抗力較強,但加熱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升汞和各種氧化劑如雙氧水、漂白粉、高錳酸鉀等,均能使其滅活。

【流行病學】

人是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隱性感染(佔99%以上)和輕症癱瘓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癱瘓型因症狀明顯而在傳播上意義不大。本病以糞-口感染為主要傳播方式,發病前3~5天至發病後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糞便內排出病毒,少數病倒糞便帶毒時間可長達3~4月;密切生活接觸,不良衛生習慣均可使之播散。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後獲持久兔疫力並具有型的特異性。<4個月嬰兒有來自母體的抗體,故很少發病,以後發病率逐漸增高,至5歲以後又降低。

本病廣泛分布於全世界,溫帶地區流行高峰在5~10月,熱帶地區終年可見。由於減毒活疫苗的應用,發病率已明顯下降,但我國仍為流行地區。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000年全球消滅脊髓炎,1989年又提出消滅本病的行動計劃,我國政府對此極為重視,已動員全國做好疫苗接種工作,進行免疫強化措施。消滅本病將指日可待。

【發病機制和病理】

病毒通過宿主口咽部進人體內,因其耐酸故可在胃液中生存,並在腸粘膜上皮細胞和局部淋巴組織中增殖,同時向外排出病毒,此時如機體免疫反應強,病毒可被消除,為隱性感染;否則病毒經淋巴進人血循環,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進而擴散至全身淋巴組織中增殖,出現發熱等症狀,如果病毒未侵犯神經系統,機體免疫系統又能清除病毒,患者不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即為頓挫型;病毒大量增殖後可再次人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時病毒可突破血腦屏障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故約有1%患者有典型臨床表現,其中輕者有神經系統症狀而無癱瘓,重者發生癱瘓,稱癱瘓型。

病毒在神經系統中復制導致了病理改變,復制的速度是決定其神經毒力的重要因素。病變主要在脊髓前角、腦髓質、橋腦和中腦,開始是運動神經元的尼氏體變性,接著是核變化、細胞周圍多形核及單核細胞浸潤,最後被噬神經細胞破壞而消失。但並不是所有受累神經元都壞死,損傷是可逆性的,起病3~4周後,水腫、炎症消退,神經細胞功能可逐漸恢復。引起癱瘓的高危因素包括過度疲勞、劇烈運動、肌肉注射、扁桃體摘除術和遺傳因素等。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為5~14天,臨床上可表現多種類型:①隱性感染;②頓挫型;③無癱瘓型;④癱瘓型。

(一)前驅期 主要症狀為發熱、食慾不振、多汗、煩躁和全身感覺過敏;亦可見惡心。嘔吐、頭痛、咽喉痛、便秘、彌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滲出物、腹瀉等,持續1~4天。若病情不發展,即為頓挫型。

(二)癱瘓前期 前驅期症狀消失後l~6天,體溫再次上升,頭痛、惡心、嘔吐嚴重,皮膚發紅、有短暫膀胱括約肌障礙,頸後肌群、軀干及肢體強直灼痛,常有便秘。體檢可見:①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時需用兩手後撐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體位;②吻膝試驗陽性,即患者坐起、彎頸時唇不能接觸膝部;③出現頭下垂征,即將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軀干時,正常者頭與軀干平行。如病情到此為止,3~5天後熱退,即為無癱瘓型,如病情繼續發展,則常在癱瘓前12~24小時出現鍵反射改變,最初是淺反射、以後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發現反射改變有重要臨床診斷價值。

(三)癱瘓期 自癱瘓前期的第3、4天開始,大多在體溫開始下降時出現癱瘓,並逐漸加重,當體溫退至正常後,癱瘓停止發展,無感覺障礙。可分以下幾型:

1.脊髓型 此型最為常見。表現為弛緩性癱瘓,不對稱,腱反射消失,肌張力減退,下肢及大肌群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僅出現單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癱瘓,如累及頸背肌、隔肌、肋間肌時,則出現豎頭及坐起困難、呼吸運動障礙、矛盾呼吸等表現。

2.延髓型 又稱球型,系顱神經的運動神經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環中樞被侵犯所致。此型占癱瘓型的5%~10%,呼吸中樞受損時出現呼吸不規則,呼吸暫停;血管運動中樞受損時可有血壓和脈率的變化,兩者均為致命性病變。顱神經受損時則出現相應的神經麻痹症狀和體征,以面神經及第X對顱神經損傷多見。

3.腦型 此型少見;表現為高熱、煩躁不安、驚厥或嗜睡昏迷,有上運動神經元痙攣性癱瘓表現。

4. 混合型 以上幾型同時存在的表現。

(四)恢復期 癱瘓從肢體遠端開始恢復,持續數周至數月,一般病例8個月內可完全恢復,嚴重者需6~18月或更長時間。

(五)後遺症期 嚴重者受累肌肉出現萎縮,神經功能不能恢復,造成受累肢體畸形。部分癱瘓型病例在感染後數十年,發生進行性神經肌肉軟弱、疼痛,受累肢體癱瘓加重,稱為「脊髓灰質炎後肌肉萎縮綜合征」。病因不明。

【合並症】

由於外周型或中樞型呼吸麻痹可繼發吸人性肺炎、肺不張、化膿性支氣管炎和呼吸衰竭引起嚴重出血;長期卧床可致褥瘡及氮、鈣負平衡,表現為骨質疏鬆、尿路結石和腎功能衰竭等。

【治療】

處理原則是減輕恐懼,減少骨骼畸形,預防及處理合並症,康復治療。

(一)前驅期及癱瘓前期

1、卧床休息 病人卧床持續至熱退1周,以後避免體力活動至少2周。卧床時使用踏腳板使腳和小腿有一正確角度,以利於功能恢復。

2、對症治療 可使用退熱鎮痛劑、鎮靜劑緩解全身肌肉痙攣不適和疼痛;每2~4小時濕熱敷一次,每次15~30分鍾;熱水浴亦有良效,特別對年幼兒童,與鎮痛葯合用有協同作用;輕微被動運動可避免畸形發生。

(二)癱瘓期

1、正確的姿勢 患者卧床時身體應成一直線,膝部稍彎曲,髖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關節成90°。疼痛消失後立即作主動和被動鍛煉,以避免骨骼畸形。

2、適當的營養 應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環境溫度過高或熱敷引起出汗,則應補充鈉鹽。厭食時可用胃管保證食物和水分攝入。

3、葯物治療 促進神經傳導功能葯物如地巴唑,劑量為1歲1mg,2~3歲2mg,4~7歲3mg,8~12歲4mg,12歲以上5mg,每日或隔日一次口服;增進肌肉張力葯物,如加蘭他敏,每日0.05~0.1mg/kg,肌肉注射,一般在急性期後使用。

4、延髓型癱瘓 ①保持呼吸道通暢:採用低頭位(床腳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嘔吐物等吸人,最初數日避免胃管喂養,使用靜脈途徑補充營養;②每日測血壓2次,如有高血壓腦病,應及時處理;③聲帶麻痹、呼吸肌癱瘓者,需行氣管切開術,通氣受損者,則需機械輔助呼吸。

(三)恢復期及後遺症期 體溫退至正常,肌肉疼痛消失和癱瘓停止發展後應進行積極的功能恢復治療, 如按摩、針灸、主動和被動鍛煉及其他理療措施。

【預防】

必須普遍接種疫苗,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滅活疫苗(IPV) 優點是安全,一般用於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其家庭成員,也可用於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缺點是價格較昂貴,免疫維持時間較短,且需重復注射,腸道不能產生局部免疫能力。

(二)減毒活疫苗(OPV) 優點是使用方便,95%以上的接種者產生長期免疫,並可在腸道內產生特異性抗體sIgA,使接觸者亦可獲得免疫效果;但由於是活病毒,故如用於免疫功能缺陷者或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可引起癱瘓。我國從1960年開始自製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一種是三型單價糖丸;另一種是混合多價糖丸,為Ⅰ、Ⅱ、Ⅲ型混合物。目前普遍採用此型疫苗,在-20℃可保存2年,4~8℃保存5個月。一般首次免疫從2月齡開始,連服3次,間隔4~6周,4歲時再加強免疫一次。服糖丸後2小時內不能喝過熱開水或飲料,也不給餵奶,以免影響效果。極少數小兒用後可發生疫苗相關性麻痹性脊髓灰質炎。

一旦發現病人,應自起病日起至少隔離4O天 患者衣物用具應煮沸或日光下曝曬2小時消毒。密切接觸者,應連續觀察20天,未服過疫苗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0.3~0.5ml/kg。

5、脊髓炎和脊髓灰質炎有什麼區別?

脊髓炎和脊髓灰質炎是不一樣的,這兩種疾病的區別在於病原體不同,一種是小兒疾病,脊髓灰質炎一般在孩子時期,只要注射了疫苗的話,那麼是很不容易患上的,也就是小兒麻痹症了。人體脊髓灰質炎的話,就是脊髓炎是一種自身免疫力出現了問題導致的。

6、脊髓炎症狀有哪些?

脊髓炎是由病毒、細菌、螺旋體、寄生蟲、支原體等這些病原體感染所引起,或者是由感染所導致的脊髓灰質或白質的炎性的病變,以下肢的癱瘓、感覺障礙以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臨床特點。根據不同的病因會表現為不同的臨床表現,可表現為有化膿性的脊髓炎,主要是好發於青壯年,因為受侵部位的不同可表現為頸痛、胸背痛以及束帶感、雙下肢麻木無力等症狀。如果表現為急性的脊髓炎,患者主要表現為在數小時或者是數日之內出現的受累平面以下的運動障礙、感覺缺失以及膀胱直腸的括約肌的功能障礙。運動障礙早期是脊椎休克的表現,一般持續2-4周之後,肌張力逐漸地增高,腱反射弧也出現病理反射。還有一種是急性的、播散性的脊髓炎,大多數發生在感染或者是疫苗接種之後的1-2周,急性起病。亞急性壞死性脊髓炎,多數是50歲以上的男性,以進行性的脊髓、脊神經根炎為主要的表現。結核的脊髓炎多發生於青壯年,發病前有結核的接觸史或者是結核的病史。

7、脊髓炎會有哪些症狀?

臨床表現
1.化膿性脊髓炎
青壯年好發。因脊髓受侵部位不同可表現為頸痛、胸背痛和束帶感,雙下肢麻木、無力、乾燥等。多於數小時或2~3天內病情達到高峰,當麻痹達到高峰期則疼痛症狀便不明顯;如為橫貫性脊髓損害,急性期表現為脊髓休克;如為上升性脊髓炎,則可能出現吞咽困難、發音不清、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
2.急性脊髓炎
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起病時可有低熱、病變部位神經根痛、肢體麻木乏力和病變節段束帶感;亦可無其他任何症狀而直接發生癱瘓。大多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受累平面以下運動障礙、感覺缺失及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障礙早期為脊髓休克表現,一般持續2~4周後,肌張力逐漸增高,腱反射活躍,出現病理反射。
脊髓休剋期的長短取決於脊髓損害嚴重程度和有無發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等並發症。脊髓損傷嚴重時,常導致屈肌張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痙攣,伴有出汗、豎毛、尿便自動排出等症狀,稱為總體反射,常提示預後不良。隨著病情的恢復,感覺平面逐漸下降,但較運動功能的恢復慢且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早期表現為二便瀦留,後隨著脊髓功能的恢復,可形成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
3.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大多數病例為兒童和青壯年,在感染或疫苗接種後1~2周急性起病,多為散發,無季節性,病情嚴重,有些病例病情凶險,常見於皮疹後2~4天,患者常在疹斑正消退、症狀改善時突然出現高熱、癇性發作、昏睡和深昏迷等。
腦炎型首發症狀為頭痛、發熱及意識模糊,嚴重者迅速昏迷和去腦強直發作,可有癇性發作,腦膜受累出現頭痛、嘔吐和腦膜刺激征等。脊髓炎型常見部分或完全性弛緩性截癱或四肢癱、傳導束型或下肢感覺障礙、病理征和尿瀦留等。可見視神經、大腦半球、腦干或小腦受累的神經體征。發病時背部中線疼痛可為突出症狀。
4.亞急性壞死性脊髓炎
多數患者為50歲以上男性。臨床以進行性的脊髓脊神經根炎為主要表現。約半數可有急性的疼痛和感覺障礙,或間歇性的坐骨神經痛。也可表現為較完全的脊髓橫貫性損傷,或短暫的無力及感覺障礙,繼以進行性的脊髓脊神經根症狀。③尚可有括約肌功能障礙。
5.結核性脊髓炎
多見於青壯年,病前可有結核接觸史或結核史。通常緩慢起病,在出現脊髓症狀的同時有低熱、納差、消瘦、盜汗等。脊髓損害常為不完全性,出現病變水平以下的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當病變以脊膜、脊蛛網膜損害為主時,則以神經根痛為主要表現,並出現分散性、不對稱性、節段性感覺障礙,臨床表現頗似脊髓蛛網膜炎。
請採納回答謝謝

8、脊髓炎的主要症狀是什麼?

脊髓炎在過去舊社會有很多這樣的病人,脊髓灰質炎等。現在脊髓炎是感染而導致的,脊髓炎是有的來勢非常的兇猛,很短的時間之內下肢運動障礙,甚至影響呼吸,這是屬於比較急性脊髓炎的表現。脊髓炎還有慢性的表現,有些慢性的原因導致脊髓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慢慢的病人出現大小便的異常,下肢的感覺或運動的異常。查有沒有明顯的壓迫,發現磁共振,脊髓脫髓鞘的病理損害,這種情況下要高度懷疑脊髓炎。一旦要是發生了脊髓炎,第一、一定要盡快的到醫院去進行治療。脊髓炎的治療無非是用些特異性比較高的抗生素進行治療,目前有各類的抗生素。也要細菌培養等,這是一個重要的措施。第二、是能夠輔助康復,增加支持治療,身體強壯了也是一種抵抗感染的條件。在治療脊髓炎一定要綜合型的措施來進行治療,方可得到最好的療效。

9、脊髓灰質炎什麼症狀

脊髓灰質存在大量的運動神經元,脊髓灰質炎必損運動神經導致運動功能障礙,嚴版重時發性神經支配區權癱瘓 ,發病後不能正確治療神缺血壞死後會導致永久性能致殘,若是小兒還會影肢體發育。
需助詳細說明發病年齡,發病時間,發病准確部位,檢查結因對病情了解不夠,需助詳細說明發病年齡,發病時間,發病准確部位,檢查結果(原始磁共震照片),現病情詳細症狀,曾做過的治療,越細越好,這對病情分析定性、評估及治療有很大的幫助,看能否幫你。

10、脊髓炎初期有什麼症狀?

多數患者在出現脊髓症狀前1~2周有發熱,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病毒感染的症狀。脊髓炎起病初期會有發熱,病變部位神經根痛,肢體麻木無力,病變節段有束帶感。有的患者可能沒有任何其他症狀,而突然發生截癱。大多會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受累脊髓平面以下的運動性癱瘓、感覺缺失及二便障礙。該病急性起病,迅速進展,早期是脊髓休剋期,表現為肢體癱瘓,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陰性。

與灰質脊髓炎症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