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西醫葯治療。
①普通型首選磺胺嘧啶(SD)或復方新諾明(SMZ+TMP),或青黴素,重症及暴發型可選氨苄青黴素或氯黴素。
②對休克、腦水腫等,應及時進行抗休克、降顱壓及激素治療。
(2)中醫葯治療。
①衛氣同病:發熱惡寒,有汗或無汗,頭痛,咽干口渴,心煩,溲赤,舌尖紅,苔薄黃,脈滑數。治宜解表清里。
方葯:蔥白3根,淡豆豉、連翹、梔子、竹葉、黃芩各10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
②氣營兩燔:煩躁,頭痛如劈,頸項強直,頻繁嘔吐,口渴唇乾,或神昏譫語,四肢抽搐,斑疹色紅,尿黃而少,大便干結,舌紅而絳、杏黃燥,脈弦數。治宜泄熱解毒、清氣涼營。
方葯:蘆根、生石膏(先煎)、水牛角(先煎)各30克,黃連3克,黃芩、生地、知母、赤芍、丹皮、竹葉、龍膽草、紫草、鮮竹瀝各10克。中成葯:紫雪丹。
③熱陷營血:壯烈不退,肌膚灼熱,意識昏迷,躁擾譫語,抽搐頻頻,角弓反張,皮膚大片淤斑,色紫暗,或鼻衄,唇燥口乾,舌絳苔少,脈數而弦細。治宜清營泄熱、涼血解毒。
方葯:生地、知母、丹皮、青黛、紫草、山梔、生蒲、仙鶴草、黃連、玄參各10克,水牛角(先煎)20克,白茅根30克,生大黃5克。
④內閉心肝:起病急暴,高熱煩躁,劇烈頭痛,譫妄神昏,頻繁抽搐,持續不止,肢體強硬攣急,牙關緊閉,喉間痰鳴,兩目竄視,手足厥冷,舌紅絳,苔黃而燥,脈弦數有力。治宜清熱解毒、開竅熄風。
方葯:黃連、羚羊角粉(沖服)3克,鉤藤、黃芩、山梔、菖蒲、鬱金、茯神、龍膽草、赤芍各10克。中成葯:可靜點清開靈注射液,灌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
⑤陽氣暴脫:高熱突然下降,或體溫不升,全身冷汗,面色蒼白青灰,四肢厥冷,神志模糊或昏迷不醒,呼吸微弱不勻,全身大片淤斑,迅速融合擴大,唇甲青紫,舌絳或暗紅、苔灰褐,脈微細欲絕。治宜養氣固脫、回陽救逆。
方葯:人參(煎湯另兌)、炙附子(先煎)、桂枝、白芍、灸甘草各10克,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20克。中成葯:可靜點黃芪注射液、參附註射液等。
⑥氣陰兩虛:熱勢已退或留有低熱,或夜熱早涼,神倦氣弱,肌肉疼痛,甚則肢體筋脈拘急,心煩易怒,口乾津少,尿黃便干,舌紅絳少津或光剝無苔,脈細數。治宜養陰益氣、佐以清熱。
方葯:西洋參(煎湯另兌)30克,麥冬、五味子、知母、甘草、生地、黃柏、秦艽、烏梅、赤白芍、木瓜、忍冬藤各10克,龜板(先煎)20克。
以上①~⑥適用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急性期。
⑦陰虛風動:偏癱拘急,無力,皮膚乾燥,或有低熱,或角弓反張,或失語失音,目睛直視,舌謇而縮,或吐弄舌,舌絳少津、舌苔光剝,脈弦細而數。治宜滋陰養血、柔筋熄風。
方葯:熟地、白芍、麥冬、五味子、鉤藤、火麻仁、阿膠(烊化)各10克,龜板(先煎)、牡蠣(先煎)、鱉甲(先煎)各20克,雞子黃2枚,丹參15克。中成葯:可予生脈注射液靜點。
⑧風痰阻絡:喉中痰鳴,舌謇失語,肢體不利或偏癱,或神識失清,舌苔厚膩,脈濡。治宜搜風通絡、化痰開竅。
方葯:膽南星、枳實、陳皮、半夏、茯苓、菖蒲、鬱金各10克,烏梢蛇1條,蜈蚣3克,全蠍、甘草各6克。中成葯:抱龍丸。
⑨氣血虛弱:半身不遂,面色少華,四肢不溫,舌淡有淤斑,脈細澀。治宜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方葯:炙黃芪20克,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桑枝、木瓜各10克,丹參15克。
以上⑦~⑨適用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後遺症期。
2、嬰幼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注意住室宿舍衛生,經常通風,以保持新鮮空氣,常曬被褥,注意個人衛生,不帶兒童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流腦葯物預防應限於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易感者,患者周圍的上感病人和皮膚有出血點者。
目前我國多數地區流行菌群仍為A群,且大多數對磺胺葯敏感,故仍可酌情採用。服葯方法為磺胺嘧啶(SD),兒童每日1~2克,1歲以下每日500毫克,連服3天;亦可選用磺胺甲基異惡唑(SMZ),磺胺—6—甲氧嘧啶(DS36)等新合成磺胺葯,服葯時應遵醫囑。
早期診斷和及時恰當的治療是減少本病死亡率、防止發生後遺症的關鍵所在。腰椎穿刺對小兒並無害處,切不可因對腰穿有顧慮而拖延診斷,失去診斷和治療的最佳時機。不可等到出現驚厥昏迷等嚴重症狀時才下診斷,以致治療後出現智力減退、癲癇、四肢強直、腦積水、耳聾或精神異常等後遺症。因此,發病後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3、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應採取什麼措施?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雖然是傳染性很強的傳染病之一,但不是不可預防的,下面講一下預防流腦的綜合措施:
了解流腦的特點,及早發現病人。懷疑是流腦時,應注意身上有無出血點,注意病人精神狀態,若出現頭痛嘔吐現象,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以確定診斷。患者應當盡早隔離起來,有條件的送到醫院治療;無條件時,最好住單人房間,盡量減少探望的人員,更不要帶小孩去患病人家中串門。健康人少與患者接觸,接觸患者時應戴口罩。房間要經常通風換氣,保證空氣新鮮。
腦膜炎雙球菌,對外界的抵抗力非常低,既怕冷又怕熱,日光照射2小時可以殺滅在自然環境中很快死亡。所以,居室要每天定時開窗通風換氣;要做到「三曬」,即曬衣服、曬被褥、人曬太陽。
感染流腦病菌的患者及眾多的帶菌者是傳染源,流腦又是通過流腦患者或帶菌者口鼻噴出來的飛沫經空氣傳染的。所以,在流腦流行季節、要盡量少去公共場所如電影院、商場、集市等,必要時外出要戴口罩。
4、流行性腦脊髓炎膜急診搶救的主要治療措施有哪些
(1) 普通型治療:常選用以下抗菌葯物進行病原治療,療程5〜7天。1) 大劑量青黴素:目前青黴素對腦膜炎球菌仍為一種高度敏感的殺菌 葯物,雖然青黴素不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但加大劑量能在腦脊液中達到治療有效濃度。
成人劑量20萬~ 30萬U/kg、兒童20萬〜40萬U/kg,每 8小時1次,加入5%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 2) 頭孢菌素:第三代頭孢菌素對腦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強,易透過血腦 屏障,且毒性低。
頭孢噻肟劑量,成人2gJL童50 mg/kg,每6小時靜脈滴 注1次;頭孢曲松成人2 g,兒童50 ~ 100 mg/kg,每12小時靜脈滴注1次。3) 磺胺葯:曾是治療流腦的首選葯物。 復方磺胺甲ft惡唑,3片口服,每 日2次,用葯期間給予足量液體,並加用等量的碳酸氫鈉鹼化尿液。
4) 氯黴素:腦脊液濃度為血濃度的30%〜50%,對骨髓造血功能有抑 製作用,故用於不能使用青黴素或病原不明的患者。劑量成人2〜3g,兒童 50 mg/kg,分次加入葡萄糖液內靜脈滴注。 5 )對症治療:早期診斷,就地住院隔離治療,密切監護,做好護理,預防並發症。
保證足夠液體量、熱量及電解質平衡。高熱時可用物理降溫和葯 物降溫;顱內髙壓時給予20%甘露醇脫水降顱壓。(2) 休克型治療:1) 早期聯合應用抗菌葯物。2) 糾酸抗休克:①擴充血容量及糾正酸中毒治療:最初1小時內成人 1 000 ml液體,兒童10〜20ml/kg,快速靜脈滴注。
輸注液體為5%碳酸氫 鈉溶液5 ml/kg(兼有糾酸和擴容作用)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液。此後酌情使 用晶體液和膠體液,24小時輸入液量在2000〜3 000 ml之間,兒童為50~ 80 ml/kg,其中含鈉液體應佔1/2左右。
原則為「先鹽後糖、先快後慢」。 ②在擴容和糾正酸的基礎上,使用血管活性葯物。 常用葯物為山莨菪鹼,每次0。3〜0。5 mg/kg,重者可用1 mg/kg,每10〜15分鍾靜脈注射1次,見面 色轉紅,四肢溫暖,血壓上升後,減少劑量,延長給葯時間而逐漸停葯。
3) 防治DIC:對有皮膚瘀點、瘀斑的流腦病人宜盡早應用肝素,劑量為 0。5 ~ 1。 0mg/kg,以後可4〜6小時重復1次。應用肝素時,用試管法凝血 時間監測,要求凝血時間維持在正常值的2。
5〜3倍為宜。4) 腎上腺皮質激素:適應證為毒血症症狀明顯的病人。
5、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應採取什麼措施?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雖然是傳染性很強的傳染病之一,但不是不可預防的,下面講一下預防流腦的綜合措施:
了解流腦的特點,及早發現病人。懷疑是流腦時,應注意身上有無出血點,注意病人精神狀態,若出現頭痛嘔吐現象,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以確定診斷。患者應當盡早隔離起來,有條件的送到醫院治療;無條件時,最好住單人房間,盡量減少探望的人員,更不要帶小孩去患病人家中串門。健康人少與患者接觸,接觸患者時應戴口罩。房間要經常通風換氣,保證空氣新鮮。
腦膜炎雙球菌,對外界的抵抗力非常低,既怕冷又怕熱,日光照射2小時可以殺滅在自然環境中很快死亡。所以,居室要每天定時開窗通風換氣;要做到「三曬」,即曬衣服、曬被褥、人曬太陽。
感染流腦病菌的患者及眾多的帶菌者是傳染源,流腦又是通過流腦患者或帶菌者口鼻噴出來的飛沫經空氣傳染的。所以,在流腦流行季節、要盡量少去公共場所如電影院、商場、集市等,必要時外出要戴口罩。
6、對於疑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患者應做哪些微生物學檢測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又稱腦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引起的一種化膿性腦膜炎。本病菌除引起流腦和敗血症外,還可引起肺炎、心包炎、泌尿生殖道炎、眼內炎、全眼炎、骨髓炎、關節炎和腹膜炎等,統稱腦膜炎球菌病(meningococcal disease)。其主要臨床表現是突發高熱、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皮膚黏膜瘀點瘀斑及腦膜刺激征,嚴重者可有敗血症休克和腦實質損害,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部分病人暴發起病,可迅速致死。本病呈全球分布,散發或流行,冬春季節多見,兒童易患。
【病原學】
腦膜炎奈瑟菌屬奈瑟菌屬,為革蘭陰性雙球菌,呈腎形或卵圓形,直徑0.6~1.0μm,凹面相對成雙排列,具多糖莢膜。因為該菌只能從人類轉鐵蛋白和乳鐵蛋白獲取生長必需的鐵,因此僅存在於人體。可自帶菌者的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腦脊液和皮膚瘀點中檢出。腦脊液和瘀點中的細菌多見於中性粒細胞內,僅少數在細胞外。
該菌為專性需氧菌,營養要求高,在普通培養基上不能生長,在巧克力色血瓊脂培養基和改良Thayer-Hartin培養基上,於5%一10%CO2環境下生長良好。菌落光滑濕潤,呈半透明露滴狀。細菌裂解可釋放內毒素,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也可產生自溶酶,在體外易自溶而死亡;同時對乾燥、寒(低於30℃)、熱(高於50℃)及一般消毒劑和常用抗生素(antibiotic)極為敏感,故標本採集後必須立即送檢。
腦膜炎雙球菌包括4個主要抗原成分,為細菌血清學分類主要依據。
1.莢膜多糖 為群特異性抗原,據其抗原性的不同將腦膜炎球菌分為A、B、C、D、X、Y、Z、29E、W135、H、I、K和I。共13個血清群。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見,占流行病例的90%以上。A群引起大流行,B、C群引起散發和小流行。近30年我國流行株一直是A群,佔97.3%,B、C群次之,分別佔1.93%和0.39%,但近年來B群流行有上升趨勢。目前歐美國家致病菌以B、C群為主,A群極少。
2.脂寡糖抗原(LOS):為外膜脂質成分,是細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其抗體具有補體調節活性。據LOS抗原性可將腦膜炎球菌至少分為L1~L12血清型,我國A群株至少有L9~L113個血清型,L10為流行優勢株。
3.外膜蛋白型特異抗原:腦膜炎球菌外膜蛋白(Opa~e)共5種,但並非所有菌株都含有全部5種蛋白。其主要抗原決定簇在Opa,刺激機體產生殺菌抗體。
4.菌毛抗原:細菌菌毛與致病有關,細菌透過菌毛與鼻咽部上皮細胞受體結合,使細菌粘附並侵人人體。菌毛有相的變異,無菌毛相有助於細菌離開定殖部位向他處擴散。菌毛主要成分為菌毛蛋白,為型特異性抗原。
【流行病學】
1.傳染源 帶菌者和流腦病人是本病的傳染源。本病隱性感染率高,感染後細菌寄生於正常人鼻咽部,不引起症狀而成為帶菌者,且不易被發現,而病人經治療後細菌很快消失,因此,帶菌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更重要。流行期間人群帶菌率高達50%,但不同年齡組帶菌率不同。嬰兒和年幼兒童的攜帶率是低的,但隨年齡而升高,至15~24歲達高峰,然後在隨後20~30年內逐漸降低,66歲以後少有攜帶。在國內,流行期間主要是A群菌株,非流行期間帶菌者多攜帶B群菌株。
2.傳播途徑 病原菌主要經咳嗽、打噴嚏借飛沫由呼吸道直接傳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極弱,故間接傳播的機會較少,但密切接觸如同睡、懷抱、接吻等對2歲以下嬰幼兒的發病有重要意義。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與其免疫水平密切相關。新生兒自母體獲得殺菌抗體而很少發病,其後逐漸降低,在6個月至2歲時降到最低水平,以後因戶外活動增加,因隱性感染而逐漸獲得免疫,至20歲時達最高水平。因此,兒童發病率高,以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的發生率最高。在流行期間發病人群向高年齡組移動。而且各地因人群免疫狀況不同,發病有年齡差異。大城市發病分散,以2歲以下發病率最高;中小城市以2~4歲或5~9歲最高;偏僻地區一旦發生流行則為暴發性,且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人感染後產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間有交*免疫,但不持久。
4.乙流行特徵 本病全年均可發病,但有明顯季節性,多發生於11月至次年5月,而3、4月為高峰。人體感染後可產生特異性抗體,但隨著人群免疫力下降和易感者逐漸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由於在易感者中普遍接種特異疫苗(vaccine),可打破此周期性流行。我國在1984年廣泛接種A群多糖菌苗後,發病率逐年降低,1993年為0.48/10萬,但近幾年有上升趨勢
7、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了解流腦的特點,及早發現病人。懷疑是流腦時,應注意身上有無出血點,注意病人精神狀態,若出現頭痛嘔吐現象,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以確定診斷。患者應當盡早隔離起來,有條件的送到醫院治療;無條件時,最好住單人房間,盡量減少探望的人員,更不要帶小孩去患病人家中串門。健康人少與患者接觸,接觸患者時應戴口罩。房間要經常通風換氣,保證空氣新鮮。
腦膜炎雙球菌,對外界的抵抗力非常低,既怕冷又怕熱,日光照射2小時可以殺滅在自然環境中很快死亡。所以,居室要每天定時開窗通風換氣;要做到「三曬」,即曬衣服、曬被褥、人曬太陽。
感染流腦病菌的患者及眾多的帶菌者是傳染源,流腦又是通過流腦患者或帶菌者口鼻噴出來的飛沫經空氣傳染的。所以,在流腦流行季節、要盡量少去公共場所如電影院、商場、集市等,必要時外出要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