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癱瘓?
癱瘓是神經系統常見的症狀,隨意運動功能的減低或喪失。其主要是上、下運動神經元、錐體束及周圍神經病變所致。
發病病因
凡皮層運動投射區和上運動神經元徑路受到病變的損害,均可引起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常見的病因有顱腦外傷、腫瘤、炎症、腦血管病、變性、中毒、以及內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大紅細胞性貧血及維生素B12缺乏等。
臨床表現
1.上、下運動神經元癱瘓的臨床特點
(1)上運動神經元癱瘓特點由於皮質運動區及下行的錐體束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損常導致整個肢體癱瘓(單癱,monoplegia),一側肢體癱瘓(偏癱);雙側病變可引起雙下肢癱瘓(截癱,paraplegia)或四肢癱,患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或消失,出現病理反射,無肌萎縮和肌束震顫,但長期癱瘓後可見失用性肌萎縮,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正常,無失神經電位。
急性嚴重病變如急性腦卒中,急性脊髓炎,由於錐體束突然中斷出現脊髓休剋期,肌肉牽張反射受抑制呈現軟癱,腱反射減低或消失,持續數天或數周後牽張反射恢復,轉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休剋期長短取決於病損程度及是否合並感染等並發症,由於肌梭對牽張反射敏感性較病前更靈敏,尤其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張力更高,表現起始阻力大,以後阻力迅速下降,呈折刀現象。
(2)下運動神經元癱瘓特點癱瘓肌肉的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使單突觸牽張反射中斷),肌萎縮早期(約數周)出現(前角細胞的肌營養作用障礙),可見肌束震顫,無病理反射,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減低和失神經電位。
2.上、下運動神經元癱瘓的定位診斷
(1)上運動神經元病變臨床表現 ①皮質(cortex)運動區局限性病損導致對側單癱,亦可為對側上肢癱合並中樞性面癱,刺激性病灶引起對側軀體相應部位局灶性抽動發作,口角,癲癇。②皮質下白質為皮質與內囊間投射纖維形成的放射冠,愈接近皮質的神經纖維分布愈分散,可引起對側單癱,愈深部的纖維愈集中,可導致對側不均等性偏癱。③內囊運動纖維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損及整個錐體束,引起三偏征,內囊膝部及後肢前2/3受累引起對側均等性偏癱(中樞性面癱,舌癱和肢體癱),後肢後1/3受累引起對側偏身感覺障礙,視輻射受累引起對側同向性偏盲。④腦干一側腦干病變累及同側腦神經運動核和未交叉的皮質脊髓束和皮質延髓束,產生交叉性癱瘓綜合征,即病灶同側腦神經癱,對側肢體癱及病變水平以下腦神經上運動神經元癱。⑤脊髓半切損害病變損傷平面以下同側痙攣性癱瘓及深感覺障礙,對側痛溫覺障礙,病損同節段徵象常不明顯。橫貫性損害:脊髓損傷常累及雙側錐體束,出現受損平面以下兩側肢體痙攣性癱瘓,完全性感覺障礙和括約肌功能障礙等,頸膨大水平以上病變出現四肢上運動神經元癱,頸膨大病變出現雙上肢下運動神經元癱,雙下肢上運動神經元癱,胸髓病變導致痙攣性截癱;腰膨大病變導致雙下肢下運動神經元癱。
(2)下運動神經元病變臨床表現①前角細胞癱瘓呈節段性分布,無感覺障礙,如頸5前角細胞病變引起三角肌癱瘓和萎縮,頸8~胸1病變可見手部小肌肉癱瘓和萎縮,腰3病變股四頭肌萎縮無力,腰5病變踝關節及足趾背屈不能,急性起病多見於脊髓灰質炎,慢性者因部分損傷的前角細胞受病變刺激出現肉眼可識別的肌束震顫(fasciculation)或肉眼不能分辨而僅肌電圖上可見的肌纖維顫動(fibrillation),常見於進行性脊肌萎縮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和脊髓空洞症等。②前根呈節段性分布弛緩性癱瘓,多見於髓外腫瘤壓迫,脊髓膜炎症或椎骨病變,因後根常同時受累,可伴根痛和節段性感覺障礙。③神經叢引起單肢多數周圍神經癱瘓,感覺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如臂叢上叢損傷引起三角肌,肱二頭肌,肱肌和肱橈肌癱瘓,手部小肌肉不受累,三角肌區,手及前臂橈側感覺障礙。④周圍神經癱瘓分布與周圍神經支配區一致,可伴相應區域感覺障礙,如橈神經受損導致伸腕,伸指及拇伸肌癱瘓,手背部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間隙感覺缺失;多發性神經病出現對稱性四肢遠端弛緩性癱瘓,伴肌萎縮,手套-襪子形感覺障礙及皮膚營養障礙等。
此外,判定癱瘓時應首先排除某些疾病導致的運動受限,如帕金森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肌強直或運動遲緩,因肢體疼痛不敢活動等。
2、脊髓炎患者一分鍾有六七次自主呼吸還要多久完全可以自主呼吸
目前患者的自主呼吸是很微弱的,要完全恢復需要炎症治癒,而且要恢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