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髓炎 > 流行性腦脊髓炎爆發型多見於

流行性腦脊髓炎爆發型多見於

發布時間:2020-11-01 02:52:10

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症狀有哪些?

【臨床症狀】
腦膜炎球菌主要引起隱性感染,據統計,60%—70%為無症狀帶菌者約30%為深呼吸到感染型和出血型,1%為典型流腦病人。潛伏期為1-10天,一般為2-3天。
(一)普通型最常見,佔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前驅期(上呼吸道感染期)約為1-2d,可有低熱、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多數病人無此期表現。
2、敗血症期突發或前驅期後突然寒戰高熱、伴頭痛、肌肉酸痛、食慾減退及精神萎縮等毒血症症狀。幼兒則有哭鬧不安,因皮膚感覺過敏而拒抱,以及驚厥等。70%-90%病人有皮膚或黏膜淤斑點或淤斑,直徑1mm-2cm,開始為鮮紅色,後為紫紅色,嚴重者淤斑迅速擴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壞死。少數病人板有關節痛、脾腫大。多數病例於1-2d後進入腦膜炎期。
3、腦膜炎期腦膜炎症狀多與敗血症期症狀同時出現。在前驅期症狀基礎上出新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狂躁以及腦膜刺激症狀,血壓可升高而脈搏減慢,重者譫妄、神志障礙及抽搐。通常在2-5d後進入恢復期。
4、恢復期經治療後體溫逐漸降至正常,皮膚淤點、淤斑消失。大淤斑中央壞死部位形成潰瘍,後結痂而愈;症狀逐漸好轉,神經系統檢查正常。約10%病人出現口唇皰疹。病人一般在1-3周內痊癒。
(二)暴發型少數病人起病急驟、病情凶險,如得不到及時治療可在24h內死亡。兒童多見。可見如下各型。
1、敗血症休克型除普遍型敗血症期必須外短期內出現廣泛皮膚黏膜淤點或淤斑,且迅速擴大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壞死。循環衰竭是本型的特徵,為面色蒼白、四肢末端厥冷、發紺、皮膚呈花斑狀,脈搏細速甚至融不到,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出。可有呼吸急促,易並發DIC。但腦膜刺激征大都缺如,那基業大多澄清,細胞數正常或輕度升高。
2、腦膜腦炎型主要以腦實質嚴重損害為特徵。除高熱、淤斑外,病人意識障礙加深,並迅速進入昏迷;驚厥頻繁,錐體束征陽性。血壓升高,心率減慢,瞳孔忽大忽小或一大一小,眼底奸詐見靜脈迂曲及視審計盤水腫等腦水腫表現。嚴重者可發生腦疝,常見的是枕骨大孔疝系因小腦扁桃體嵌入枕骨大孔壓迫延髓,為昏迷加深,瞳孔散大,肌張力增高,上肢多呈內旋,下肢強直;並迅速出現呼吸衰竭。少數為天幕裂孔疝,致腦乾和動延伸神經受壓,表現為昏迷,同側瞳孔散大及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對側肢體癱瘓。均可因呼吸衰竭死亡。
3、混合型兼有上述兩型的臨床表現,同時或先後出現,病情極嚴重,病死率高。
(三)輕型多見於流腦流行,病變輕微,臨床表現為低熱、輕微頭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狀,皮膚可有少數細小出血點和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多無明顯變化,咽拭子培養可有病原菌。
嬰幼兒流腦的特點:臨床表現常不典型,除高熱、拒食、吐奶、煩燥和啼哭不安外,驚厥、腹瀉和咳嗽較成人為多見,而腦膜刺激征可缺如。前鹵下陷。
老年人流腦特點:
(1)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越中備解素不足,對內毒素敏感性增加,故暴發型發病率高;
(2)臨床表現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多見,意識障礙明顯,皮膚黏膜淤點淤斑發生率高;
(3)病程長,多10d左右;並發症及莢雜症多,預後差,病死率高。據統計其病死率為17.6%,而成人僅為1.19%;④實驗室檢查白細胞數可能不高,示病情重,機體反應差。
【診斷依據】
凡在流行季節突起高熱、頭痛、嘔吐,伴神志改變,體檢皮膚、粘膜有瘀點、瘀斑,腦膜刺激征陽性者,臨床診斷即可初步成立。確診有賴於腦脊液檢查及病原菌發現,免疫學檢查有利於及早確立診斷。

2、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多發生於什麼年齡

本病好發於冬春季節,尤以春季較多,以小兒和青少年為主,但因各地地理位置不同,發病季節有些差異。如北京地區每年自冬末開始,2—4月份達到高峰,5月逐漸下降。由於人群易感性的不同,我國城鄉的發病年齡也有差異。大城市2歲以下小兒發病率高,中小城鎮及交通發達農村15歲以下小兒佔多數,而邊遠農村及山區則高年齡組患病較多,而且常易引起暴發流行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表現是什麼?

簡稱流腦,系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小孩子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起病急,病初有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繼之嘔吐、頭痛,迅速在皮膚出現出血性皮疹,即瘀點。瘀點分布不均勻,可散布全身各處,以頸部、軀干、四肢多見。大小不等,自針頭、針帽至1~2厘米,初為淡紅,後呈鮮紅、紫紅或紫風瘀斑,大片瘀斑中央可變為黑色壞死,自瘀點、瘀斑取血作塗片染色,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此瘀點、瘀斑系由該菌栓塞毛細血管及細菌毒素損壞血管壁所致。體檢發現頸部有阻力。根據流行季節,患兒突然發熱、頭痛、嘔吐等症狀,身上有出血性皮疹,即可初步診斷本病。

4、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感染後本病的發展可分為幾期?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冬春季較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般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其病原菌存在於患者及帶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當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借飛沫由空氣傳播,一般在冬春季流行,2~4月份達到最高峰,5月份後逐漸下降。本病多發生於15歲以下兒童。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3天,最短為1天,最長7天,感染後本病的發展可分為三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症狀為鼻炎、咽炎或扁桃體炎,與其它病原引起者難以鑒別。多數患者感染即中止於此期,不發展為菌血症或腦膜炎。病初即接受碘胺葯或抗生素治療更易如此。

(2)敗血症期:一般起病急驟,突發高熱,伴有惡心嘔吐。幼小病兒易發生驚厥,年長兒可訴頭痛及全身疼痛,關節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戰。病兒面容呆鈍、缺乏表情,臉色灰白或發紺。起病數小時後,迅速出現出血性皮疹——瘀點,瘀點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壓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針尖大至1~2厘米直徑,形態多為星狀,初呈紅色,後發展為紫紅色或擴大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於受壓處多見,也可見於口腔粘膜或結膜。

(3)腦膜炎期:大多數患兒在發病24小時左右即出現腦膜刺激征,此時仍有高熱、皮疹、因顱內壓增高患者頭痛加重,嘔吐頻繁,煩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昏迷,或有驚厥。頸項強直,克氏征及布氏征等腦膜刺激征呈陽性。腦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膿性改變,培養及塗片細菌多為陽性。

5、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臨床分型有哪些?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臨床分型可為3型:(1)普通型。占發病者的90%,突然起病、高熱,有淤點及腦膜刺激征。

(2)暴發型。可分為休克型、腦型和混合型。

①休克型:多見於2歲以下小嬰兒。休克在發病24小時內發生,短期內出現遍及全身的淤點,迅速擴大融合成大片淤斑,循環衰竭,血壓下降,尿量減少,可危及生命。

②腦型:多見於年長兒。發病急,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發熱及淤斑,患兒反復嘔吐、頻繁驚厥、肌張力增高、四肢強直、嗜睡乃至昏迷,嚴重者發展成腦疝。

③混合型:同時具有休克、腦型症狀,可先後或同時出現。

(3)慢性型。此型較少見。慢性或亞急性起病,有發熱、寒戰、淤點、四肢強直及驚厥等。血培養陽性。病程6~8周。可發生腦積水等後遺症。

6、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臨床可分為幾期?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臨床可分為4期:(1)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數患兒中止於此期,主要症狀為鼻炎、咽炎或扁桃體炎。

(2)敗血症期。突然高熱、全身不適、惡心、嘔吐,年幼兒易驚厥。起病數小時後皮膚出現皮疹或出血點,分布不均,大小不等,指壓不褪色,急劇增多,擴大融合,常見於肩、肘、臂等皮膚受壓部位。1~2日內進展為腦膜炎,菌血症期不超過48小時。

(3)腦膜炎期。因顱壓增高致頭痛、嘔吐、煩躁、嗜睡,重者昏迷。檢查有腦膜刺激征。

(4)免疫反應期。起病後7~14天不等。關節炎明顯,可有心包炎,關節及心包積液為無菌性,呈良性、自限性經過。

與流行性腦脊髓炎爆發型多見於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