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流行特徵是怎樣的?
1.廣泛分布於各地
本病廣泛分布於我國各地,由於人群免疫力及受感染機會不同,大城市發病較少,但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中小城鎮發病較多,山區及偏僻農村可多年無病人,一旦傳染源輸入則可引起暴發流行。
感染性強、帶菌率高、發病率相對較低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特點。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的城鄉居民中,3~5年出現一次流行高峰,8~10年出現一次較大流行。而且多發於冬春季,以5歲以下兒童發病最多。
近年來,由於大面積的預防接種(普種),有的地方已納入計劃免疫,使流腦的發病率大大下降,打破了以往流行的周期性,暴發流行極少見。
2、對於疑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患者應做哪些微生物學檢測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又稱腦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引起的一種化膿性腦膜炎。本病菌除引起流腦和敗血症外,還可引起肺炎、心包炎、泌尿生殖道炎、眼內炎、全眼炎、骨髓炎、關節炎和腹膜炎等,統稱腦膜炎球菌病(meningococcal disease)。其主要臨床表現是突發高熱、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皮膚黏膜瘀點瘀斑及腦膜刺激征,嚴重者可有敗血症休克和腦實質損害,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部分病人暴發起病,可迅速致死。本病呈全球分布,散發或流行,冬春季節多見,兒童易患。
【病原學】
腦膜炎奈瑟菌屬奈瑟菌屬,為革蘭陰性雙球菌,呈腎形或卵圓形,直徑0.6~1.0μm,凹面相對成雙排列,具多糖莢膜。因為該菌只能從人類轉鐵蛋白和乳鐵蛋白獲取生長必需的鐵,因此僅存在於人體。可自帶菌者的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腦脊液和皮膚瘀點中檢出。腦脊液和瘀點中的細菌多見於中性粒細胞內,僅少數在細胞外。
該菌為專性需氧菌,營養要求高,在普通培養基上不能生長,在巧克力色血瓊脂培養基和改良Thayer-Hartin培養基上,於5%一10%CO2環境下生長良好。菌落光滑濕潤,呈半透明露滴狀。細菌裂解可釋放內毒素,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也可產生自溶酶,在體外易自溶而死亡;同時對乾燥、寒(低於30℃)、熱(高於50℃)及一般消毒劑和常用抗生素(antibiotic)極為敏感,故標本採集後必須立即送檢。
腦膜炎雙球菌包括4個主要抗原成分,為細菌血清學分類主要依據。
1.莢膜多糖 為群特異性抗原,據其抗原性的不同將腦膜炎球菌分為A、B、C、D、X、Y、Z、29E、W135、H、I、K和I。共13個血清群。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見,占流行病例的90%以上。A群引起大流行,B、C群引起散發和小流行。近30年我國流行株一直是A群,佔97.3%,B、C群次之,分別佔1.93%和0.39%,但近年來B群流行有上升趨勢。目前歐美國家致病菌以B、C群為主,A群極少。
2.脂寡糖抗原(LOS):為外膜脂質成分,是細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其抗體具有補體調節活性。據LOS抗原性可將腦膜炎球菌至少分為L1~L12血清型,我國A群株至少有L9~L113個血清型,L10為流行優勢株。
3.外膜蛋白型特異抗原:腦膜炎球菌外膜蛋白(Opa~e)共5種,但並非所有菌株都含有全部5種蛋白。其主要抗原決定簇在Opa,刺激機體產生殺菌抗體。
4.菌毛抗原:細菌菌毛與致病有關,細菌透過菌毛與鼻咽部上皮細胞受體結合,使細菌粘附並侵人人體。菌毛有相的變異,無菌毛相有助於細菌離開定殖部位向他處擴散。菌毛主要成分為菌毛蛋白,為型特異性抗原。
【流行病學】
1.傳染源 帶菌者和流腦病人是本病的傳染源。本病隱性感染率高,感染後細菌寄生於正常人鼻咽部,不引起症狀而成為帶菌者,且不易被發現,而病人經治療後細菌很快消失,因此,帶菌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更重要。流行期間人群帶菌率高達50%,但不同年齡組帶菌率不同。嬰兒和年幼兒童的攜帶率是低的,但隨年齡而升高,至15~24歲達高峰,然後在隨後20~30年內逐漸降低,66歲以後少有攜帶。在國內,流行期間主要是A群菌株,非流行期間帶菌者多攜帶B群菌株。
2.傳播途徑 病原菌主要經咳嗽、打噴嚏借飛沫由呼吸道直接傳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極弱,故間接傳播的機會較少,但密切接觸如同睡、懷抱、接吻等對2歲以下嬰幼兒的發病有重要意義。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與其免疫水平密切相關。新生兒自母體獲得殺菌抗體而很少發病,其後逐漸降低,在6個月至2歲時降到最低水平,以後因戶外活動增加,因隱性感染而逐漸獲得免疫,至20歲時達最高水平。因此,兒童發病率高,以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的發生率最高。在流行期間發病人群向高年齡組移動。而且各地因人群免疫狀況不同,發病有年齡差異。大城市發病分散,以2歲以下發病率最高;中小城市以2~4歲或5~9歲最高;偏僻地區一旦發生流行則為暴發性,且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人感染後產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間有交*免疫,但不持久。
4.乙流行特徵 本病全年均可發病,但有明顯季節性,多發生於11月至次年5月,而3、4月為高峰。人體感染後可產生特異性抗體,但隨著人群免疫力下降和易感者逐漸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由於在易感者中普遍接種特異疫苗(vaccine),可打破此周期性流行。我國在1984年廣泛接種A群多糖菌苗後,發病率逐年降低,1993年為0.48/10萬,但近幾年有上升趨勢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臨床表現有哪些?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傷及的神經不一,症狀也不一。
因對病情了解不夠,需助詳細說明發病年齡,發病時間,發病准確部位,檢查結果(原始磁共震照片),現病情詳細症狀,曾做過的治療,越細越好,這對病情分析定性、評估及治療有很大的幫助,看能否幫你。
4、流腦與乙腦的區別
(一)病原體不同:
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原體是細菌(腦膜炎雙球菌)。
2.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病原體是病毒(乙型腦炎病毒)。
(二)寄生部位不同:
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寄生在病人和帶菌者的鼻咽部。
2.流行性乙型腦炎寄生在病人的中樞神經系統。
(三)傳播途徑和傳染源不同:
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傳染源為病人、帶菌者,傳播途徑為呼吸道直接傳播(飛沫傳播)。
2.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傳播途徑為病人,中間宿主家畜、家禽,通過媒介(蚊)傳播。
(四)臨床表現不同:
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人症狀:
a.腦膜刺激征明顯(頸項強直、Kernig征陽性)
b.顱壓增高征(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
c.腦脊液壓力增高、蛋白增多、膿細胞陽性
d.敗血症表現(發熱、中毒性休克)
2.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病人症狀:
a.腦膜刺激征不明顯(主要為腦實質損害)
b.神經元損傷症狀
c.腦組織水腫時,顱內壓可增高
d.腦脊液細胞數增多
(4)流行性腦脊髓炎患者的特徵性臨床表現為擴展資料
(一)流腦的預防:
1.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手絹或紙巾掩蓋口鼻。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並用流動水洗手,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學校、辦公室或居民家中應做到每天開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於10分鍾。如周圍有流腦病人時,應增加通風換氣的次數。
2.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
加強戶外活動和耐寒鍛煉。注意平衡飲食,保證充足休息。注意環境衛生。在傳染病流行季節盡量少帶兒童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
3.做好防護:
兒童應盡量避免與有上述症狀病人的接觸。流行季節在人員擁擠的場所內應戴口罩。如出現發熱、頭痛、嘔吐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有上述症狀的病人應佩戴口罩,以防傳染他人。
(二)乙腦的預防:
1.做好防蚊、滅蚊,消滅蚊蟲孳生地。保持家畜、禽舍的衛生,消除積水,填平窪地。到了夏天可以使用紗窗、蚊帳、蚊香,塗擦驅蚊劑等措施防止被蚊蟲叮咬。
2.對易感人群接種乙腦疫苗。兒童可在8個月齡免費接種1劑乙腦減毒活疫苗,2歲時可接種第2劑。
3.流行季節出現持續高熱、頭痛、抽搐等類似症狀,應立即送醫就診,及早明確診斷,以免貽誤病情。
5、流行性腦膜炎的皮疹有何特點?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表現有三種,即腦膜炎、急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症及慢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症,此三種皆有典型的皮膚表現,且常為診斷的重要指征。(1)腦膜炎及急性菌血症 皮損常為多形性,但主要是瘀點,且常為早期診斷的依據。在發生瘀點之前,可見有一過性細小的紅斑。其瘀點很小,呈污穢色,形狀不規則,中心可稍隆起,可有灰白色小水皰或膿皰。主要發生在四肢或軀干,多不對稱,口腔粘膜常受侵犯。在暴發型者,短期內全身皮膚粘膜可出現廣泛性瘀點瘀斑,數目不斷增厚,迅速融合成片,且可發生壞死,稱為華佛氏綜合征。(2)慢性菌血症 病程可長達數周至數月。反復寒戰、高熱、關節痛。90%以上的病人有皮疹,為紅斑、丘疹、小結節,中心出血,有壓痛。好發於軀幹部、四肢伸側。其他少見皮疹包括瘀斑、瘀點、膿皰和結節紅斑等。(3)其他 偶然見到短暫性風疹樣或猩紅熱樣紅斑、風團、皰疹等。 贊
6、流行性腦脊髓炎膜急診搶救的主要治療措施有哪些
(1) 普通型治療:常選用以下抗菌葯物進行病原治療,療程5〜7天。1) 大劑量青黴素:目前青黴素對腦膜炎球菌仍為一種高度敏感的殺菌 葯物,雖然青黴素不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但加大劑量能在腦脊液中達到治療有效濃度。
成人劑量20萬~ 30萬U/kg、兒童20萬〜40萬U/kg,每 8小時1次,加入5%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 2) 頭孢菌素:第三代頭孢菌素對腦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強,易透過血腦 屏障,且毒性低。
頭孢噻肟劑量,成人2gJL童50 mg/kg,每6小時靜脈滴 注1次;頭孢曲松成人2 g,兒童50 ~ 100 mg/kg,每12小時靜脈滴注1次。3) 磺胺葯:曾是治療流腦的首選葯物。 復方磺胺甲ft惡唑,3片口服,每 日2次,用葯期間給予足量液體,並加用等量的碳酸氫鈉鹼化尿液。
4) 氯黴素:腦脊液濃度為血濃度的30%〜50%,對骨髓造血功能有抑 製作用,故用於不能使用青黴素或病原不明的患者。劑量成人2〜3g,兒童 50 mg/kg,分次加入葡萄糖液內靜脈滴注。 5 )對症治療:早期診斷,就地住院隔離治療,密切監護,做好護理,預防並發症。
保證足夠液體量、熱量及電解質平衡。高熱時可用物理降溫和葯 物降溫;顱內髙壓時給予20%甘露醇脫水降顱壓。(2) 休克型治療:1) 早期聯合應用抗菌葯物。2) 糾酸抗休克:①擴充血容量及糾正酸中毒治療:最初1小時內成人 1 000 ml液體,兒童10〜20ml/kg,快速靜脈滴注。
輸注液體為5%碳酸氫 鈉溶液5 ml/kg(兼有糾酸和擴容作用)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液。此後酌情使 用晶體液和膠體液,24小時輸入液量在2000〜3 000 ml之間,兒童為50~ 80 ml/kg,其中含鈉液體應佔1/2左右。
原則為「先鹽後糖、先快後慢」。 ②在擴容和糾正酸的基礎上,使用血管活性葯物。 常用葯物為山莨菪鹼,每次0。3〜0。5 mg/kg,重者可用1 mg/kg,每10〜15分鍾靜脈注射1次,見面 色轉紅,四肢溫暖,血壓上升後,減少劑量,延長給葯時間而逐漸停葯。
3) 防治DIC:對有皮膚瘀點、瘀斑的流腦病人宜盡早應用肝素,劑量為 0。5 ~ 1。 0mg/kg,以後可4〜6小時重復1次。應用肝素時,用試管法凝血 時間監測,要求凝血時間維持在正常值的2。
5〜3倍為宜。4) 腎上腺皮質激素:適應證為毒血症症狀明顯的病人。
7、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疾病症狀是怎樣的?
普通型症狀
此型占發病患者的90%左右,病情輕重不一。根據病程可分為三個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大多數病人並不產生任何症狀,部分病人可有鼻咽分泌物增多、咽喉疼痛等症狀。
敗血症期
突然畏寒、高熱、頭痛、嘔吐、乏力、食慾差、神志淡漠等。少數病人可有關節痛,幼兒則出現煩躁不安、哭鬧、驚厥等症狀。
主要特徵是皮疹。起病數小時內有70%的病人皮膚及黏膜可出現瘀點及瘀斑或有丘疹樣皮疹,呈暗紅色或紫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病情重的可迅速擴大,且因血栓形成可發生皮膚大片壞死。大多數病人在1~2日內進入腦膜炎期。也有些病人兩期的症狀同時出現。
引腦膜炎期
大多數病人在發病24小時左右腦膜炎的症狀比較明顯、除繼續有敗血症的症狀外,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加重,如頭痛嚴重、頻繁嘔吐、血壓可增高。常有皮膚感覺過敏、怕光、狂躁及驚厥,同時可有頸後疼痛、頸項強直。小兒可出現角弓反張,此時病理反射陽性。有時還可出現譫安、昏迷。嬰兒發病不典型,除高熱、煩躁、拒奶外,驚厥、腹瀉、咳嗽較成人多見。前囪未閉者大多突出,對診斷很有幫助。
3.暴發型症狀
起病急劇,多在24小時內出現嚴重的中毒症狀,如不及時搶救,在短時間內可危及生命。此型可分為以下三型。
敗血症休克型
除畏寒、高熱、精神極度萎靡、瘀點瘀斑迅速擴大並融合成大片外,主要表現為休克,如面色蒼白、口唇發鉗、四肢厥冷、皮膚發花、血壓下降,嚴重的血壓可為零。此時腦膜刺激特徵大多不明顯。
腦膜腦炎型
主要表現為腦實質的損害。例如劇烈頭痛、煩躁不安、頻繁嘔吐,可迅速進入昏迷;反復驚厥、病理反射陽性、血壓偏高,部分病人發展為腦疝,此時瞳孔明顯縮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呼吸不規則或暫停,病人昏迷加深。
混合型
兼有上述兩種暴發型的臨床表現,病情最為嚴重。
4.慢性敗血症型症狀
此型極少見,主要發生於成人。病程可遷延數月。其主要特點是間歇性發冷、寒戰、發熱。每次發作持續12小時左右。一般間隔1~4天再發作。發熱後常成批出現紅色斑丘疹,以四肢多見。熱退皮疹亦消退,患者常有關節疼痛。個別病人有脾臟腫大。
8、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表現是什麼?
簡稱流腦,系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小孩子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起病急,病初有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繼之嘔吐、頭痛,迅速在皮膚出現出血性皮疹,即瘀點。瘀點分布不均勻,可散布全身各處,以頸部、軀干、四肢多見。大小不等,自針頭、針帽至1~2厘米,初為淡紅,後呈鮮紅、紫紅或紫風瘀斑,大片瘀斑中央可變為黑色壞死,自瘀點、瘀斑取血作塗片染色,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此瘀點、瘀斑系由該菌栓塞毛細血管及細菌毒素損壞血管壁所致。體檢發現頸部有阻力。根據流行季節,患兒突然發熱、頭痛、嘔吐等症狀,身上有出血性皮疹,即可初步診斷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