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弛緩性麻痹
脊髓灰質炎(簡稱脊灰)是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急性傳染病,是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病無特效治療方法,但可以應用脊灰疫苗有效地預防。我國政府積極響應第41屆(1988年)世界衛生大會通過的決議,承諾在2000年消滅脊灰。消滅脊灰就是將脊灰野病毒(是指環境中傳播的脊灰病毒)作為「物種」在地球上徹底消失。這是人類同疾病斗爭的又一壯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採取的主要策略是:進一步提高常規免疫接種率,保證接種質量,消滅免疫空白,減少脫漏率:在常規免疫的基礎上,開展不同形式和不同規模的強化免疫活動;開展和加強急性弛緩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監測。我國自1994年10月以來沒有發現本土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由此說明我國已有3年無本土脊灰野病毒傳播的證據,根據全球消滅脊灰證實委員會的建議,目前我國已進入消滅脊灰證實工作的准備階段。如何維持已經取得的成績,進一步提高AFP流行病學與病毒學監測質量,完成消滅脊灰的證實工作,是1996~2000年消滅脊灰工作的重點。值得強調的是:繼1995年雲南省發現首例緬甸輸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後,1996年2~4月份雲南省又發現了3例輸入性野病毒病例。這些脊灰病例均是在入境求醫的緬甸籍兒童中發現的。說明在我國的邊境地區具有輸入脊灰野病毒的危險性,必須給予高度重視並進一步做好監測工作。
提高AFP病例監測質量是我國當前消滅脊灰的重點工作之一,其目的是發現脊灰病例和脊灰野病毒循環,對非脊灰AFP患兒盡早明確病因,並為證實消滅脊灰提供依據。提高AFP監測工作質量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AFP病例報告,這是AFP病例監測的基礎,臨床醫生處在監測工作的前沿,要了解AFP病例報告的有關知識和要求,特別是要明確消滅脊灰為什麼要開展AFP病例監測活動。
1.AFP定義:是指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以肢體運動障礙為主並伴有肌肉弛緩性麻痹(軟癱)的一組疾病。
2.AFP病例(監測系統使用的定義):任何15歲以下的出現急性軟癱的兒童。為便於AFP病例快速報告,衛生部於1994年專門下發文件,規定了14種屬AFP病例的病種,即:(1)脊灰;(2)格林-巴利綜合征;(3)橫貫性脊髓炎(脊髓炎、腦脊髓炎、急性神經根脊髓炎);(4)多神經病(葯物性多神經病、有毒物質引起多神經病、原因不明多神經病);(5)神經根炎;(6)外傷性神經炎(包括臀肌葯物注射後引發的神經炎);(7)單神經炎;(8)神經叢炎;(9)周期性麻痹(低鉀性、高鉀性及正常鉀性);(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無力、病毒性或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發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癱、截癱或單癱(原因不明);(14)短暫性肢體麻痹。
3.消滅脊灰為什麼要開展AFP病例監測:由於15歲以下兒童是脊灰發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把15歲以下兒童的AFP病例作為「疑似脊灰」病例進行監測報告,其目的是通過對高危人群的監測活動,最大限度地發現真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這是AFP監測系統的一項技術要求,即要在所有15歲兒童AFP病例中搜索脊灰野病毒。全球消滅脊灰的監測活動都要做好這項工作。
4.質量控制指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消滅脊灰的技術要求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了AFP監測工作質量控制指標體系:(1)各地區每年15歲以下兒童非脊灰AFP病例報告發病率不低於1/10萬;(2)80%病例必須在接到報告後的48小時之內進行病例調查;(3)80%AFP病例必須在出現麻痹後14天內,間隔24小時採集雙份合格糞便標本;(4)糞便標本要在7天內送到省級脊灰實驗室;(5)病例隨訪表要在75天內送達省級衛生防疫站等。
5.AFP病例報告與漏報:衛生部要求所有發現AFP病例的臨床醫生和衛生工作者都要立即向當地縣級衛生防疫站進行報告,這是發現病例最重要的工作。由於AFP病例作為「疑似脊灰」病例報告,也受到傳染病管理法的約束。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有下列情況,AFP病例可能漏報:(1)患兒曾就診,但醫生沒有發現是AFP病例,無記錄也未報告;(2)醫生診斷是AFP病例,但無記錄也未報告;(3)診斷是AFP病例,有記錄,但未意識到或不知道需要報告。漏報的主要原因是醫生不知道如何報告或報告意識淡漠。
6.主動監測和零病例報告:衛生防疫站負責AFP病例監測的工作人員,每10天到轄區內的監測醫院了解AFP病例報告情況,及時發現漏報病例。在開展主動監測工作後,若沒有發現漏報的AFP病例才能作出零病例報告。醫院一定要協助衛生防疫站做好這項工作,防止漏報。
7.AFP病例診斷要點:AFP可見於多種疾病,臨床醫師面對每一例AFP患者,除了要獲得詳盡可靠病史,首先要認真排除假性麻痹(由骨關節疾病所致的運動障礙),然後才能確定為真性麻痹。根據神經定位不同,應進一步區別上運動神經元麻痹(痙攣性麻痹),還是下運動神經元麻痹(弛緩性麻痹)。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與嚴重的上運動神經元麻痹可有一休剋期(因其臨床表現與下運動神經元麻痹很相似,故這類疾病應作AFP病例報告),如脊髓受累,稱脊髓休剋期。病變雖累及上運動神經元,但表現肌張力低,腱反射消失,無病理反射。一般經數小時至幾周,休剋期解除,逐漸出現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此外,脊髓病變患兒可有尿瀦留,可檢查學齡兒異常感覺平面,以助定位診斷。根據每例AFP的臨床特徵,及時進行必要的實驗檢查,對AFP病因診斷可提供重要依據。首先強調的是糞便標本的脊灰病毒分離,這是一種特異性強,敏感性高的檢驗方法。首先要對發病兩周以內未再服疫苗的AFP患者,間隔24至48小時,收集兩份足量糞便(每份應在8克左右)標本,冷凍或冷藏條件下(2~8℃)保存,並在冷藏條件下運送至合格實驗室盡快分離病毒(包括脊灰病毒及非脊灰腸道病毒)。此外,實驗室檢查包括:腦脊液(常規及生化),血清酶(AST、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脫氫酶),血清學檢查:腦脊液和(或)血中脊灰的特異性IgM抗體(明確近期無服疫苗史)。肌電圖,肌肉活組織檢查及脊髓磁共振成像(MRI)等。我們曾對80例AFP進行病因分析,研究結果提示,需與脊灰鑒別的疾病主要是格林-巴利綜合征,其次是急性脊髓病變,此外尚有一些少見疾病。總之,AFP病例的快速報告,是病例調查、標本採集、病情控制以及病例最終診斷的先決條件,直接影響AFP病例監測質量。
8.AFP病例分類標准:當前我國進入消滅脊灰最後階段,必須把特異性診斷放在首要位置,實行以病毒學為基礎的病例分類方法實屬必要,即分離到脊灰野病毒的AFP病例才是確診的「脊灰病例」,以提高病例診斷的特異性,減少假陽性。如果不採用這種分類方法將無法證實消滅脊灰的目標是否達到。而以前使用的分類方法對於脊灰病例的定義為:AFP病例有如下任何一種情況,即診斷為脊灰病例:(1)從糞便標本中分離到脊髓灰質炎野病毒;(2)與脊灰確診病例有流行病學聯系;(3)發病60天後仍殘留麻痹;(4)死亡病例;(5)失訪病例。在使用新的分類方法對無糞便標本,而又有殘留麻痹,死亡或失訪的AFP病例即不能歸入確診病例,也不能排除,因此稱之為脊灰臨床符合病例。如果太多的AFP病例最後被分類為臨床符合病例則意味著監測工作的失敗。總之,新的病例分類標准對確診的脊灰病例定義為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並將AFP病例分為確診、排除和臨床符合病例三類,排除病例中包括疫苗相關病例。
由於口服脊灰減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 OPV)的廣泛應用,因服疫苗引起的疫苗相關麻痹型脊灰(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簡稱脊灰疫苗相關病例)也開始出現,並得到廣泛關注。美國監測資料表明,首次服疫苗者VAPP發生率是再次服疫苗者的29倍,平均每年發生率0.34/100萬,說明其發生率極低。經驗表明,VAPP往往見於免疫功能低下兒童,在診斷時一定要慎重,任何醫生在沒有經過省級AFP病例專家診斷小組同意不要對VAPP作出診斷。
我國證實消滅脊灰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監測系統要保持其應有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才能全面提高AFP監測質量。因此,處在AFP監測工作前哨的廣大醫務工作者一定要理解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做好病例報告、協助衛生防疫站進行病例調查、採集糞便標本、主動監測和病例隨訪工作。消滅脊灰是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我們要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貢獻。
2、脊髓炎危害有多大?
嚴重導致癱瘓
3、脊髓炎多發人群有哪些?
1
4、脊髓炎最嚴重會發展成什麼病
脊髓炎是由病毒、細菌、螺旋體、立克次體、寄生蟲、原蟲、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引起,或由感染所致的脊髓灰質或(和)白質的炎性病變,以下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其臨床特徵。常見脊髓炎有化膿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亞急性壞死性脊髓炎、急性壞死出血性腦脊髓炎、小兒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結核性脊髓炎等。
化膿性脊髓炎
青壯年好發。因脊髓受侵部位不同可表現為頸痛、胸背痛和束帶感,雙下肢麻木、無力、乾燥等。多於數小時或2~3天內病情達到高峰,當麻痹達到高峰期則疼痛症狀便不明顯;如為橫貫性脊髓損害,急性期表現為脊髓休克;如為上升性脊髓炎,則可能出現吞咽困難、發音不清、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
2.急性脊髓炎
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起病時可有低熱、病變部位神經根痛、肢體麻木乏力和病變節段束帶感;亦可無其他任何症狀而直接發生癱瘓。大多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受累平面以下運動障礙、感覺缺失及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障礙早期為脊髓休克表現,一般持續2~4周後,肌張力逐漸增高,腱反射活躍,出現病理反射。
脊髓休剋期的長短取決於脊髓損害嚴重程度和有無發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等並發症。脊髓損傷嚴重時,常導致屈肌張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痙攣,伴有出汗、豎毛、尿便自動排出等症狀,稱為總體反射,常提示預後不良。隨著病情的恢復,感覺平面逐漸下降,但較運動功能的恢復慢且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早期表現為二便瀦留,後隨著脊髓功能的恢復,可形成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
3.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大多數病例為兒童和青壯年,在感染或疫苗接種後1~2周急性起病,多為散發,無季節性,病情嚴重,有些病例病情凶險,常見於皮疹後2~4天,患者常在疹斑正消退、症狀改善時突然出現高熱、癇性發作、昏睡和深昏迷等。
腦炎型首發症狀為頭痛、發熱及意識模糊,嚴重者迅速昏迷和去腦強直發作,可有癇性發作,腦膜受累出現頭痛、嘔吐和腦膜刺激征等。脊髓炎型常見部分或完全性弛緩性截癱或四肢癱、傳導束型或下肢感覺障礙、病理征和尿瀦留等。可見視神經、大腦半球、腦干或小腦受累的神經體征。發病時背部中線疼痛可為突出症狀。
4.亞急性壞死性脊髓炎
多數患者為50歲以上男性。臨床以進行性的脊髓脊神經根炎為主要表現。約半數可有急性的疼痛和感覺障礙,或間歇性的坐骨神經痛。也可表現為較完全的脊髓橫貫性損傷,或短暫的無力及感覺障礙,繼以進行性的脊髓脊神經根症狀。③尚可有括約肌功能障礙。
5.結核性脊髓炎
多見於青壯年,病前可有結核接觸史或結核史。通常緩慢起病,在出現脊髓症狀的同時有低熱、納差、消瘦、盜汗等。脊髓損害常為不完全性,出現病變水平以下的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當病變以脊膜、脊蛛網膜損害為主時,則以神經根痛為主要表現,並出現分散性、不對稱性、節段性感覺障礙,臨床表現頗似脊髓蛛網膜炎。
5、急性脊髓炎和脊髓炎有什麼區別
因為不知道具體是什麼脊髓炎,用一般性方法有這些,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脊髓炎治療措施1、早期用氫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靜滴,每日一次,7-10d後如病情穩定改為強的松30mg口服。隨病情好轉可逐漸減量。
2、20%甘露醇250ml靜滴1次/d脫水,706代血漿500ml靜滴,1次/d改善脊髓微循環。 3、給予大劑量維生素B族制劑和胞二磷膽鹼等神經營養葯物。
4、適當選用抗生素預防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 5、定時翻身拍背預防褥瘡。加強患肢功能鍛煉,防止肢體畸形。
急性脊髓炎是一種急性起病的脊髓炎症性疾病。其病變常發生在胸段脊髓,如果病變僅侵犯幾個節段脊髓的灰質和白質,稱為橫貫性脊髓炎,如果病變不斷地向上發展,則稱為上升性脊髓炎。確切的病因還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病毒感染或因病毒感染後機體的自體免疫反應所引起。也有少數病人是在疫苗接種後發病。外傷、過度疲勞可以是本病的誘發因素。
脊髓炎多見於男性青壯年,任何季節均可發病,但以春、冬季較為常見。多數病人在脊髓炎發病之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例如有發熱、咳嗽、全身酸疼等症狀。
脊髓炎的症狀常為急驟發生,往往先有胸背或腹部酸痛、束帶感(好象有一根帶子緊束在身體上的感覺)。雙下肢軟弱乏力,行走困難,並在數小時或數天內發展至完全癱瘓。同時,兩下肢也感覺麻水,在脊髓病變節段水平以下的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並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礙,大小便瀦留或失禁。在病損節段水平以下有皮膚無汗或少汗、蒼白、乾燥、趾(指)甲鬆脆等表現。如頸段脊髓也受到損害,則上、下肢都可癱瘓,甚至還可出現呼吸困難,這是因為高頸段脊髓受累後呼吸肌也導致癱瘓。此為十分嚴重的情況,應將病人迅速送醫院搶救。
癱瘓的肢體,在病程的早期為弛緩性癱瘓,亦稱軟癱,此時肢體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消失。經1~3周後,逐漸轉變為痙攣性癱瘓,亦稱硬癱,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陽性。患者經適當的治療後,度過了急性期,多數病人其癱瘓肢體的肌力可逐漸恢復,約有半數病人在病後幾個月內可以站立、行走。
化驗檢查可發現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增加,腰椎穿刺作壓頸試驗顯示椎管腔通暢,腦脊液中的細胞數及蛋白質含量正常或輕度增加,細胞增多主要為淋巴細胞,糖及氯化物含量正常。脊椎X線片顯示正常。
根據上述臨床特點,診斷並不困難,但也有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如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硬脊膜外膿腫、脊椎結核等,有時易與急性脊髓炎混淆,需要由醫生作仔細鑒別。
患了急性脊髓炎的病人應該給予怎樣治療呢?首先,應重視護理,因為病人的肢體癱瘓,整天躺在床上,不能自己翻身,臀部很容易發生褥瘡,因此需要良好的護理。應經常幫助病人翻身,保持被褥清潔、柔軟。如果有排尿障礙,需給予導尿,最好是保留導尿。並應用0.02%呋喃西林溶液沖洗膀胱,每次100毫升,每4~6小時一次。放入上述沖洗液後保留30分鍾再放出,再將引流管夾住,使膀胱內保持一定容量,防止痙攣性小膀胱的發生。因為病人的肢體既不能自主地活動又往往感覺喪失,所以要防止燙傷。對於肢體長期癱瘓的病人,足部因經常受棉被壓迫而容易發生足下垂,因此,應在足部置放護架。在葯物治療方面,於急性期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加氫化可的松2O0毫克或地塞米松10毫克,置於葡萄糖水中靜脈點滴,每天1次,連續7~10天,以後可改為強的鬆口服。維生素B族,地巴唑、神經細胞活化劑均可應用。此外,可應用中醫中葯,於急性期可給予清熱解毒葯,如銀花、翹、板藍根、大青葉、黃芩、知母、澤瀉、生甘草、牛膝等,煎場服用。如有呼吸肌癱瘓,出現呼吸困難,應給予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需作氣管切開。還應注意合並症的治療,如褥瘡、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體療和針灸對促進癱瘓肢體的恢復很有幫助,在病程早期對癱瘓肢體作按摩、被動運動,以改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當肌力有所恢復時應鼓勵病人作力所能及的主動運動,促使肌力早日恢復正常。
6、脊髓炎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你好,發病早期,處於脊髓休克階段,肢體力弛緩性癱瘓,也就是所謂的軟癱。經過2~4周的時間,肢體逐漸變為痙攣性癱瘓,亦即所謂的硬癱,排尿問題也由尿瀦留轉為尿失禁。病變累及頸髓時,可以出現四肢癱瘓。如果影響到高頸段(C4以上),還可以出現呼吸困難。頸膨大脊髓炎可以出現雙上肢軟癱,而雙下肢硬癱。病變部位在腰髓時,下肢呈弛緩性癱瘓,早期即可見肌肉萎縮。病變在骰髓時,括約肌障礙明顯,而無明顯的癱瘓。另外,還有一種上升性脊髓炎,本型脊髓炎起病急驟,病變可以迅速由下向上發展,常在1~2天內,甚至數小時內病情達到高峰。出現四肢癱瘓、吞咽困難、言語不清、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急性脊髓炎是指脊髓的一種非特異性炎性病變,多發生在感染之後,炎症常累及幾個髓節段的灰白質及其周圍的脊膜、並以胸髓最易受侵而產生橫貫性脊髓損害症狀。部分病人起病後,癱瘓和感覺障礙的水平均不斷上升,最終甚至波及上頸髓而引起四肢癱瘓和呼吸肌麻痹,並可伴高熱,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稱為上升性脊髓炎。
7、AFP急性弛緩性麻痹報告時限、內容
發現AFP病例,城市應在12小時內上報縣疾控中心,農村應在24小時內上報縣疾控中心,報告內容包括:發病地點、家長姓名、患者姓名、性別、出生日期、麻痹日期、臨床初步診斷等。
8、脊髓炎是什麼
脊髓炎是指由病毒、細菌、螺旋體、立克次體、寄生蟲、原蟲、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引起,或由感染所致的脊髓灰質或(和)白質的炎性病變。以下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其臨床特徵
脊髓炎主要是感染病毒侵及脊髓,所造成的疾病,發病前數天或者1~2周,患者常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腸道感染的病史,以及疫苗的接種史,或者有受涼、過勞、負重、扭傷等誘因。本病發病比較急促,可以在數小時 1~2天之內完全截癱,部分病人在發病之前,背後有疼痛、束帶感、肢體麻木、無力等前驅症狀,在數天、十幾天之內可以逐漸發展到全癱。
如果病人起病比較急,病變廣泛或者嚴重,他癱瘓的肢體肌張力低,腱反射會消失,我們稱為脊髓的休克。一般休剋期是為2~4周,肢體的力量呈弛緩性的癱瘓,也就是所謂的軟癱,肢體逐漸轉變為痙攣性的癱瘓。病變累及到頸髓的時候,可以出現四肢的癱瘓,病變部位在腰部以下,雙下肢會呈現弛緩性的癱瘓。早期可以見肌肉的萎縮,病變在骶髓的時候,括約肌障礙比較明顯但是沒有明顯的癱瘓。
除主要的症狀之外,還會出現一些特徵性的體征。比如病變水平以下,橫貫性的脊髓損傷,會出現完全性的運動麻痹,深、淺感覺都會消失,少汗以及無汗,括約肌功能障礙,休剋期肢體癱瘓呈弛緩性癱瘓,肌張力低下,腱反射低下及消失,病理征是陰性的,腹壁反射以及提睾反射消失,恢復期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征是陽性的。
9、脊髓炎後期會嚴重到什麼程度
1.化膿性脊髓炎青壯年好發。因脊髓受侵部位不同可表現為頸痛、胸背痛和束帶感,雙下肢麻木、無力、乾燥等。多於數小時或2~3天內病情達到高峰,當麻痹達到高峰期則疼痛症狀便不明顯;如為橫貫性脊髓損害,急性期表現為脊髓休克;如為上升性脊髓炎,則可能出現吞咽困難、發音不清、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2.急性脊髓炎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起病時可有低熱、病變部位神經根痛、肢體麻木乏力和病變節段束帶感;亦可無其他任何症狀而直接發生癱瘓。大多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受累平面以下運動障礙、感覺缺失及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障礙早期為脊髓休克表現,一般持續2~4周後,肌張力逐漸增高,腱反射活躍,出現病理反射。脊髓休剋期的長短取決於脊髓損害嚴重程度和有無發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等並發症。脊髓損傷嚴重時,常導致屈肌張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痙攣,伴有出汗、豎毛、尿便自動排出等症狀,稱為總體反射,常提示預後不良。隨著病情的恢復,感覺平面逐漸下降,但較運動功能的恢復慢且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早期表現為二便瀦留,後隨著脊髓功能的恢復,可形成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3.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大多數病例為兒童和青壯年,在感染或疫苗接種後1~2周急性起病,多為散發,無季節性,病情嚴重,有些病例病情凶險,常見於皮疹後2~4天,患者常在疹斑正消退、症狀改善時突然出現高熱、癇性發作、昏睡和深昏迷等。腦炎型首發症狀為頭痛、發熱及意識模糊,嚴重者迅速昏迷和去腦強直發作,可有癇性發作,腦膜受累出現頭痛、嘔吐和腦膜刺激征等。脊髓炎型常見部分或完全性弛緩性截癱或四肢癱、傳導束型或下肢感覺障礙、病理征和尿瀦留等。可見視神經、大腦半球、腦干或小腦受累的神經體征。發病時背部中線疼痛可為突出症狀。4.亞急性壞死性脊髓炎多數患者為50歲以上男性。臨床以進行性的脊髓脊神經根炎為主要表現。約半數可有急性的疼痛和感覺障礙,或間歇性的坐骨神經痛。也可表現為較完全的脊髓橫貫性損傷,或短暫的無力及感覺障礙,繼以進行性的脊髓脊神經根症狀。③尚可有括約肌功能障礙。5.結核性脊髓炎多見於青壯年,病前可有結核接觸史或結核史。通常緩慢起病,在出現脊髓症狀的同時有低熱、納差、消瘦、盜汗等。脊髓損害常為不完全性,出現病變水平以下的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當病變以脊膜、脊蛛網膜損害為主時,則以神經根痛為主要表現,並出現分散性、不對稱性、節段性感覺障礙,臨床表現頗似脊髓蛛網膜炎。
所以早發現早治療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