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髓炎 > 鑒別脊髓炎和腦膜炎

鑒別脊髓炎和腦膜炎

發布時間:2020-09-12 05:25:54

1、這種症狀是不是腦膜炎

不是腦膜炎,可以做一個頭顱CT看看。

2、腦脊髓炎是腦膜炎嗎?

不是。
常見的腦脊髓炎有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急性壞死出血性腦脊髓炎、小兒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急性散發性腦脊髓炎,還可見腸病毒性腦脊髓炎、血凝性腦脊髓炎等等。
腦膜炎(meningitis)系指軟腦膜的彌漫性炎症性改變。由細菌、病毒、真菌、螺旋體、原蟲、立克次體、腫瘤與白血病等各種生物性致病因子侵犯軟腦膜和脊髓膜引起。細菌性腦膜炎是一種特別嚴重的疾病需及時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在數小時內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腦損傷。病毒性腦膜炎雖比較嚴重但大多數人能完全恢復,少數遺留後遺症。腦膜炎可累及硬腦膜、蛛網膜和軟腦膜。硬腦膜炎多繼發於顱骨感染。自從抗生素廣泛應用以來,硬腦膜炎發病率已大為減少。軟腦膜炎則頗為常見,包括蛛網膜和軟腦膜炎症。因此,目前腦膜炎實際上是指軟腦膜炎而言。腦膜炎絕大部分由病原體引起,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腦膜炎是其中最主要的類型;少數由刺激性化學葯品(如普魯卡因、氨甲蝶呤)引起。腦膜炎有3種基本類型:化膿性腦膜炎,淋巴細胞性腦膜炎(多由病毒引起),慢性腦膜炎(可由結核桿菌、梅毒螺旋體、布氏桿菌及真菌引起)。

3、腦炎的症狀和如何診斷

腦炎可以發病於不同性別和年齡,多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常伴有發熱,頭痛等症狀,什麼是腦炎,腦腦炎的治療,腦炎的診斷鑒別,神經系統的表現,根據病因病變分布和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輕型的病例,可僅有頭痛,頭暈,頸部僵直等,漿液性腦膜炎的症狀,病變嚴重彌漫時,則可出現意識障礙,譫妄躁動,顱神經麻痹,肢體癱瘓,不自主運動,尿便障礙,驚厥等症狀。病情進一步發展時,患者可陷入深度昏迷,呈去大腦或去皮質狀態,有時病變可局限於腦干,脊髓等部位引起相應的症狀分別稱為腦干炎或脊髓炎。

腦炎起病時血中白細胞可增多(以淋巴細胞為主),腦脊髓液檢查可發現顱內壓升高和以淋巴細胞為主。什麼是腦炎,腦腦炎的治療,腦炎的診斷鑒別,輕至中度白細胞增多,蛋白質也可輕至中度增多,腦脊液的糖量一般正常,這與細菌或真菌感染不同。病毒性腦炎和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時,腦脊液常規檢查正常者也不太少見。

在嚴重的病例腦電圖檢查,可發現廣泛高度不正常的高波幅慢波及在此背景上的局灶性,什麼是腦炎,腦腦炎的治療,腦炎的診斷鑒別,改變相同影像學檢查(電子計算機斷層及磁共振檢查),可顯示腦水腫壞死灶(顳葉及額葉壞死灶見於單純皰疹腦炎)和主要基因位於腦白質的脫髓鞘病灶(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病毒性腦炎的病情輕重及預後因病原的不同而異,流行性乙型腦炎和單純皰疹性腦炎,神經損害嚴重,病情重,死亡率高,也可遺留嚴重的後遺症(運動障礙智能缺損等),腸道病毒等引起的腦炎,則症狀輕,預後好,多可痊癒。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病情重,若如能度過急性期,則預後較好,可不遺留嚴重的後遺症。

診斷依據

1.血象:白細胞1~2萬,中性增高。

2.腦脊液壓力稍高,什麼是腦炎,腦腦炎的治療,腦炎的診斷鑒別,細胞計數一般在0.2×109以下,淋巴細胞佔多數。糖及氯化物正常。

3.補體結合試驗:雙份血清效價增長4倍以上者或單份血清效價1:16以上可確診。

4.血凝抑制試驗:什麼是腦炎,腦腦炎的治療,腦炎的診斷鑒別,雙份血清效價增長4倍以上者或單份血清效價1:320以上可確診。

5.病毒分離:病初以血清與腦脊液分離病毒,但陽性率低,死後可取腦組織分離病毒。

4、1、簡述流行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和病毒性腦炎的實驗室腦脊液檢查鑒別?

結核性腦膜炎一般表現為,性格改變及其它非特異性症狀。一般起病緩慢,在原有結核病基礎上,出現性情改變,如煩躁、易怒、好哭,或精神倦怠、呆滯、嗜睡或睡眼不寧,兩眼凝視,並有低熱結核性腦膜炎-CT片,便秘或不明原因的反復嘔吐。年長兒可自訴頭痛,初可為間歇性,後持續性頭痛。嬰幼兒表現為皺眉、以手擊頭、啼哭等。

5、腦膜炎 急!

看看這是症狀:
腦膜炎的鑒別診斷
1.化膿性腦膜炎:其中最易混淆者為嗜血流感桿菌腦膜炎,因其多見於2歲以下小兒,腦脊液細胞數有時不甚高。其次為腦膜炎雙球菌腦膜炎及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鑒別除結核接觸史、結素反應及肺部X線檢查可助診斷外,重要的還是腦脊淮檢查,在細胞數高於外,重要的還是腦脊液檢查,在細胞數高於1000×106/L(1000/mm2),且分類中以中性多形核粒細胞佔多數時,自應考慮化膿性腦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細胞學檢查。
2.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主要是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膜腦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與結腦混淆,其中散發的病毒腦炎比流行性者更需加以鑒別。各種病毒性腦膜炎之診斷要點為:①常有特定之流行季節。②各有其特殊的全身表現,如腸道病毒可伴腹瀉、皮疹或心肌炎③腦脊液改變除細胞數及分類與結腦不易鑒別外,生化改變則不相同,病毒性腦膜腦炎腦脊液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高,蛋白增高不明顯,多低於1g/L(100mg/dl)。④各種病毒性腦炎或腦膜炎有其特異的實驗室診斷 方法,如血清學檢查及病毒分離等(參閱各有關專章節)。輕型病毒腦炎和早期結腦鑒別比較困難,處理原則是:①先用抗結核葯物治療,同時進行各項檢查,如結素試驗、肺X線片等以協助診斷。②不用激素治療,如短期內腦脊液恢復正常則多為病毒腦炎而非結腦。③鞘內不注射任何葯物,以免引起腦脊液成分改變增加鑒別診斷之困難。
3.新型隱球菌腦膜腦炎:其臨床表現、慢性病程及腦脊液改變可酷似結腦,但病程更長,可伴自發緩解。慢性進行性顱壓高症狀比較突出,與腦膜炎其他表現不平等。本病在小鍺較少見故易誤診為結腦。確診靠腦脊液塗片,用墨汁染色黑地映光法可見圓形、具有厚莢膜折光之隱球菌孢子,沙保培養基上有新型隱球菌生長。
4.腦膿腫:腦膿腫患兒多有中耳炎或頭部外傷史,有時繼發於膿毒敗血症。常伴先天性心臟病。腦膿腫患兒除腦膜炎及顱壓高症狀外,往往有局灶性腦征。腦脊液改變在未繼發化膿性腦膜炎時,細胞數可從正常到數百,多數為淋巴細胞,糖及氯化物多正常,蛋白正常或增高。鑒別診斷藉助於超聲波、腦電圖、腦CT及腦血管造影等檢查。
5.但腦瘤與結腦不同處為: ①較少發熱。②抽搐較少見,即使有抽搐也多是抽後神志清楚,與晚期結腦患兒在抽搐後即陷入昏迷不同。③昏迷較少見。④顱壓高症狀與腦征不相平行。⑤腦脊液改變甚少或輕微。⑥結素試驗陰性,肺部正常。為確診腦瘤應及時作腦CT掃描以協助診斷。
典型的結腦診斷比較容易,但有些不典型的,則診斷較難。不典型結腦約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嬰幼兒起病急,進展較快,有時可以驚厥為第1症狀。②早期出現腦實質損害症狀,表現為舞蹈症或精神障礙。③早期出現腦血管損害,表現為肢體癱瘓者。④同時合並腦結核瘤時,可似顱內腫瘤表現。⑤其他部位的結核病變極端嚴重,可將腦膜炎症狀及體征掩蓋而不易識別。⑥在抗結核治療過程中發生腦膜炎時,常表現為頓挫型。對於以上各種不典型垢情況,診斷需特別謹慎,防止誤診。

6、腦膜刺激征的鑒別診斷

(一)腦膜炎雙球菌性腦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冬春季節流行,起病急,病情險惡,腦膜刺激征表現顯著:劇烈頭痛、嘔吐(呈噴射狀)頸強並伴頸枕部、脊柱疼痛,克氏征、布氏征均強陽性,視聽感覺過敏。但在流行期間可有「鈍挫型」,腦膜刺激征不明顯,略有低熱,乏力、腰痛等。腦脊液大多呈膿樣混濁,細胞數可極高(在1.0×109/L以上),分類以中性分葉核占優,蛋白增加,糖及氯化物明顯減少。皮膚出血點和腦脊液可查到腦膜炎雙球菌。
(二)結核性腦膜炎(tuberoublormeningitis)多見於兒童,發病多漸起,亦可相當急聚,臨床症狀除發熱、畏寒、頭痛等一般中毒症狀,各項體征以頸肌強硬出現最早,有早期診斷意義。此時腦脊液已有改變:壓力大多升高,澄清,無色,或微混濁,呈毛玻璃樣,靜置後往往有薄膜形成。細胞增多一般在0.05~0.5×109/L個,分類以淋巴細胞占優,糖及氯化物減少。(分別低於1.96mmol/L和119mmd/L)腦脊液中查到結核菌可確診。也可用PCR-DNA-Tb檢查確診。
(三)綠膿桿菌性腦膜炎(pryocyanic meningitis)臨床少見。除表現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病象與病程進展較緩外,最特徵性的改變是腦脊液呈黃綠色,其顏色的深淺往往與症狀的輕重、細胞數的多少呈正比。腦脊液培養可獲致病菌。
(四)肺炎球菌性腦膜炎(pneumococcal meningitis)常繼發於肺炎、中耳炎等疾病,冬春季多發,多見於2歲以內及老年人,臨床有意識障礙、顱神經損害、顱內高壓及腦膜刺激征。可並發腦積水、腦膿腫、偏癱失語等。周圍血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中性粒細胞大多在95%以上。腦脊液呈膿性,細胞數及蛋白質含量增加,糖及氯化物減少。晚期病人可因椎管阻塞而有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五)流感桿菌腦膜炎(influenal meningitis) 絕大多數由b組流感桿菌引起,6個月~3歲多見,秋季好發,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氣管肺炎前驅病史。起病較其它化膿性腦膜炎略緩,初期仍可有呼吸道症狀,嬰兒可見囪門突出,皮膚粘膜瘀點少見,診斷的主要依據為塗片和培養陽性。
(六)布魯氏菌腦膜炎(brucellar meningitis)可出現發熱和頭痛、嘔吐、陽性克氏征等腦膜刺激征,以及多數顱神經(Ⅱ、Ⅴ、Ⅵ、Ⅶ等)受損症狀。腦脊液壓力增高。外觀澄清或輕度混濁,偶可呈膿樣混濁。細胞數增多,分類絕大多數為單核細胞。蛋白量增高,可在1.0/L以上,糖量減少,氯化物正常或稍低。腦脊液凝集反應和補體結合試驗多陽性,培養或動物結種可見布氏桿菌。
(七)炭疽桿菌性腦膜炎(anthrax bacillus meningitis)可引起腦膜刺激征及腦膜出血性炎症。腦脊液呈血性,壓力增高,蛋白量與細胞數顯著增多,糖顯著減少,塗片與培養均可發現大量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兩端呈方形,互相連接成鏈狀。
(八)其它細菌所致腦膜炎 在腸桿菌腦膜多見於羊膜早破、產傷和早產新生兒。一般於產後1~2周內發病。臨床表現有拒食、嗜唾、煩躁驚叫、兩眼凝視、驚厥、呼吸困難等。金黃葡萄球菌性腦膜炎常伴有皮膚化膿性感染。部分病例疾病早期可有猩紅熱或蕁麻疹樣皮疹。 (一)流行性乙型腦炎(encephalitis B 乙腦) 為乙腦病毒引起,多在7~9月急驟起病。高熱、驚厥或昏迷,70~80%可出現腦膜刺激征,同時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及病理反射陽性等。腦脊液呈無菌性槳液性滲出液:無色透明或微混,壓力正常或梢高,白細胞增加,大多在0.05~0.5×109/L之間,偶爾可達1×109/L個以上,分類以淋巴細胞為主,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質輕度增加,氯化物正常,乙腦單克隆抗體被動血凝抑制試驗(RPHI)可確診,陽性率達85%。(二)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lymphocytic chorimeningitis)有鼠類接觸史,冬春季多見,散發。臨床典型病例為雙峰熱。第一個熱峰伴有頭痛與急性上呼吸道症狀,持續數天至數十天不等,多數經1~2天或較長時間的緩解期,然後出現第二個熱峰,並出現腦膜刺激征。腦脊液變化:壓力正常或輕度升高,外觀正常,少數稍微混濁,細胞數通常在0.1~1.5×109/L之間,淋巴細胞達80~100%,蛋白含量增多,糖及氯化物正常,少數病例的腦脊液靜置後的薄膜形成,急性期病毒分離可獲得陽性結果。
(三)腮腺炎病毒性腦膜炎(mumps meningitis)一般發生於腮腺受侵害之後。男性兒童多見。主要表現為發熱、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顯著的頭痛、嗜睡或半昏迷狀態,病情嚴重時可出現木僵及全身抽搐,腦膜刺激征非常明顯,同時有瞳孔散大。兩側常不對稱。還常有恐怖及過敏現象。腦脊液有壓力升高,無色透明,細胞數增多達幾百幾千,淋巴細胞占絕對優勢,蛋白輕度增加。90%患者血、尿澱粉酶升高,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的診斷意義。
(四)風疹性腦膜腦炎(rubella meningocephalitis) 由風疹病毒引起,一般在出疹後1~7天發生。發病急聚或漸進,常有發熱、頭痛、喉痛、惡心、嘔吐、嗜睡、腦膜激征。嚴重時可出現抽搐、昏迷、甚至發生肢全癱瘓症狀。腦脊液白細胞數增高,在早期中性白細胞偏高,後期淋巴細胞占優勢。蛋白正常或輕度升高,糖量正常。病毒分離和凝抑制、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等可獲陽性結果。
(五)單純皰疹腦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是非流行性腦炎中最常見的類型。多侵犯兒童及青年,病情較嚴重。發病前先在口唇、頰部粘膜以及外生殖器出現水皰,一般經6~10天左右出現腦炎症狀:頭痛、嘔吐、高熱、精神異常,並有明顯的腦膜刺激症狀,全身抽搐發生,常伴有局部灶症狀;偏癱、失語、及顱神經損害、癲癇發作,兩側瞳孔不等大,有時出現腦性癱瘓。腦脊液壓力升高,細胞增多達0.1~0.5×109/L。分類以淋巴細胞占優勢。可以出現大量紅細胞,通常在0.5×109個以內。晚期可有黃變。腦脊液中單純皰疹病毒抗體陽性或PCR-DNA-HSV陽性可確診。
(六)帶狀皰疹性腦炎(zaster encephalitis)多見於中老年。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後,發疹前常有不適,3~4天後出現皰疹,在頭面部軀干及四肢不同部位,沿一條或數條神經根呈帶狀分布,呈灼痛或放射痛。6%伴發腦炎,病變呈彌散性,一般表現為頭痛、嘔吐、發熱、精神異常、意識障礙。有的出現一側肢體癱瘓,顱神經麻痹等症狀。並可出現明顯的腦膜刺激症狀。腦脊液外觀正常。淋巴細胞明顯增多,蛋白輕度升高。腦脊液中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抗體陽性,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可確診。
(七)水痘懷腦脊髓炎(varicella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常見於小兒,多發於冬春季。起病前有輕度的頭痛、惡心、四肢痛、發熱、鼻衄,發熱後24小時內出疹,初為斑疹,數小時後以丘疹轉為皰疹。3天至兩周內發生腦脊髓炎:出現嘔吐、驚厥、木僵及譫妄等。有明顯的腦膜刺激症狀,經過幾小時或幾一天,患者意識可恢復,此時可出現大腦、小腦及脊髓損害症狀。腦脊液無色透明,壓力可輕度升高,淋巴細胞可輕度增加,蛋白可增高。
(八)森林腦炎(forest spring encephalitis)為森林地區所特有的急性傳染病。患者多在壁虱叮咬史,通常突然發病。呈高熱、頭痛、惡心、嘔吐、意識不清或昏迷,並迅速出現腦膜刺激征。弛緩性癱瘓是本病主要特徵之一,對診斷有意義。腦脊液壓力正常或稍高,無色透明,蛋白量輕度增加,糖及氯化物正常,細胞數多在0.05~0.2×109/L之間,分類以淋巴細胞占優,血清學檢查可與「脊灰」、「乙腦」相鑒別。
(九)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nfections mononucleosis syndrom)可能為一種病毒所引起。其臨床牲為不規則的發熱,因喉炎,淋巴結腫大、脾腫大、血中淋巴細胞增多和異常、以及血清中有嗜異性凝集素。本病過程中可出現腦膜病炎及腦脊髓炎。前者可有眩暈、復視、腦膜刺激征陽性、嗜睡、精神錯亂、最後可呈昏迷狀態,有去大腦強直征,雙側巴氏征陽性。腦脊液壓力增高,白細胞增多,淋巴細胞佔多數,蛋白中度增高。血清嗜異體凝集反應經豚鼠腎吸附後,滴定效價在1:64以上可診斷。
(十)Mollaret氏腦膜炎(Mollare's meningitis)是一種復發性無菌性腦膜炎,病因未明,可能是病毒感染。臨床表現為輕症腦膜炎,有復發的傾向。化驗檢查特點是發作期間,腦脊液可出現大量的分葉核粒細胞與單核細胞,以及巨大的易脆的「內皮細胞」。腦脊液呈中度葡萄糖含量減少與輕度丙球蛋白增加。每次發作2~3天可緩解。緩解期病者健康恢復,但血中白細胞減少與輕度嗜酸細胞增多的傾向,血清中有中度IgM升高。
(十一)散發性腦炎(sporamdic encephalitis)實際包括病毒性腦炎和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脫髓鞘性腦病兩大類,多數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半數患者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胃腸道病毒感染的症狀和體征,主要為腦實質廣泛受損的表現,幾乎所有腦損害的神經精神症狀均可為本病臨床表現。按其主要特徵,臨床可分為昏迷型、腦瘤型、癲癇型和精神異常型四種類型。常有不同程度植物神經損害症狀,表現為大汗淋漓或中樞性發熱等。少數病人可出現布氏征、克氏征陽性等腦膜刺激征。實驗室檢查可郵周圍血白細胞增高,以中性粒細胞增高為主,部分病例腦脊壓力增高,細胞數在0.1~109/L左右,以淋巴細胞為主,多數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G輕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腦電圖80-90%病人有彌漫異常,或在彌漫改變基礎上出現顳額葉局灶性改變。頭顱CT可見兩側大腦半球散在界線不清的低密度區,造影劑不能增強。頭顱MRI檢查兩側大腦半球散在高信號區,與腦室不相連。
(十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ficiency syndrome,AIDS) 40%~50%成人及70%~80%兒童有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其病原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直接感染神經系統,引起原發性急性腦膜炎和慢性腦膜炎。前者表現為急性精神症狀、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常合並癲癇大發作,急性症狀可在幾周內消失。後者主要表現為慢性頭痛和腦膜刺激征,可累及Ⅴ、Ⅶ、Ⅷ對腦神經。繼發於免疫抑制的神經系統損害有中樞神經系統病毒、細菌、真菌感染,腦弓形體病和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此外亦可見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並發症。分別出現腦膜刺激征及其它相應臨床表現。免疫學檢查可見血淋巴細胞減少,體內試驗遲發變態反應減弱或消失,體外試驗細胞毒反應下降或消失,母細胞轉化反應下降或消失,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常增加,B2微球蛋白增加,血清學試驗HIV抗體檢測可陽性,腦脊液多呈炎症改變,腦電圖檢查可見彌漫性異常。 (一)鉤端螺旋體性腦膜炎(leptospiral meningitis)有近期疫水接觸史,急性期除發熱、寒戰、無力、顏面及結合膜充血、腓腸肌壓痛等全身症狀外,常有劇烈頭痛、嘔吐、煩躁、感受過敏等。重者可有神志不清、譫妄、抽搐、肢體癱瘓、顱壓增高等腦炎症狀。病後數日即可出現腦膜刺激征。腦脊液隨病程發展可有壓力升高。以單核細胞為主的細胞增多。蛋白質輕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80%病人周圍血象中性粒細胞增多。血清及腦脊液鉤端螺旋體補體結合試驗及顯凝試驗陽性,急性期腦脊液可分離出病原體。(二)腦膜血管型梅素(meningovascular syphilis)大多數起病隱襲,病程可急可緩,以腦底部慢性腦膜炎主,常見症狀有頭痛、智能障礙、顱神經麻痹、部分性癲癇、影響腦脊液循環可致顱內壓增高、腦積水。
以腦動脈炎為主時,可表現為缺血性腦中風。累及丘腦下部可見多尿、嗜睡、肥胖等內分泌代謝紊亂表現。病程中可出現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常見以經淋巴細胞為主的白細胞增高,糖定量正常,蛋白總量和r球蛋白增高。血清檢查除華氏反應和康氏反應陽性外,熒光梅毒螺旋體抗體吸附試驗(FTA-ABS)陽性,且特異性強,是目前最常用方法之一。
(三)回歸熱螺旋體性腦膜炎(spirochaeta recurrentic meningitis)臨床上以周期性發熱、劇烈頭痛、嚴重全身肌肉關節和筋骨疼痛、肝脾腫大、黃疸、出血傾向為特點。嚴重患者可有昏迷、譫妄、抽搐及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壓力可稍高。蛋白及淋巴細胞略增多,有的可為血性腦脊液。在腦脊液中發現螺旋體可確診。
(四)萊姆病 是由伯格多弗疏螺旋體經脾傳播的全身感染性疾病。11~14%患者有神經系統損害,淋巴細胞性腦膜炎及腦膜腦炎最為常見,主要症狀是頭痛,劇烈時伴惡心、嘔吐、畏光及眼球活動時痛,體溫不高。體征有頸強直,但克氏征及布氏征均陰性。腦脊液檢查淋巴細胞明顯增多,蛋白升高,腦壓及糖正常,萊姆病抗體陽性。腦脊液病原體分離可達10%。
(五)流行性斑疹傷寒性腦膜腦炎(epidemie typhic meningocephalitis)本症在由虱傳播的普氏立克次體所致的急性傳染病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時出現。患者起病即可為譫妄狀態,嚴重病例發熱期或恢復期可出現木僵及昏迷,腦膜刺激征甚為明顯,顱內壓可增高但腦脊液一般無異常。部分病例的單核細胞及蛋白稍有增高。其他尚可並發各種神經系統損害蝗局灶症狀:偏癱、失語、失明、截癱、神經炎、以及精神症狀。本病的病理改變是損害血管的內皮細胞。多次測定外裴氏反應,如陽性反應即可診斷。 (一)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crypeococcus meningitis) 本症常是隱球全身感染的一部分,在腦內形成灰色肉芽腫結節,造成彌漫性腦膜炎。故臨床表現以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為主,伴有精神異常和腦膜刺激征,亦可伴有失語、偏癱、共濟失調等局灶性症狀。可有顱內壓增高、視乳頭水腫、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等。病程進展緩慢,類似結核性腦膜炎。腦脊液示:壓力升高,外觀正常,蛋白增高,細胞數從正常到0.3~0.5×109/L不等主要的淋巴細胞。糖明顯不降可到零,氯化物減低,能查到高濃度的乙醇。用濾膜法檢查腦脊液,用MGG染色鏡檢,隱球菌檢出陽性率達84~100%。
(二)白色念球菌性腦膜炎及奴卡氏菌性腦膜炎(candida albicans meningitis andnocardial meningitis)這兩種腦膜炎均由相應的真菌引起。臨床症狀及腦脊液改變均相似於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亦均具有腦膜刺激症狀。鑒別主要依賴於腦脊液真菌培養。
(三)放線菌性腦膜腦炎(actinomy cotic meningocepholitis)在全身放線菌病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時發生。可造成化膿發表離膜炎、腦膿腫,引起明顯的頭痛及腦膜刺激症狀。這些症狀可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逐漸加重。最後呈木僵或昏迷狀態。腦脊液壓力可增高。白細胞增多達幾百甚至上千個,70%~80%為中性白細胞。腦脊液中發現真菌可確診。
(四)麴菌病性腦膜炎(aspergillus meningitis)本症在麴菌病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時發生。麴菌病是由麴菌屬中的致病菌所引起的一種炎症性肉芽腫損害,可致皮膚、眼、支氣管、肺、骨多處損害,在侵犯腦及腦膜時,引起腦膜炎、腦膿腫、腦實質及蛛網下腔出血。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多和結腦、腦膿腫、腦瘤症關相似。可以出現腦膜刺激征了性及巴彬斯基氏征陽性,還可有腦局灶性顱神經損害征。腦脊液壓力增高,無色透明,細胞數增多達0.1~0.5×109/L個左右,中性白細胞為主,蛋白定量增加。腦脊液中查到園形小孢子及分節的菌絲可確診。 (一)腦型瘧疾(cerebral malaria)在惡性瘧疾中的發生率約為20%左右、兒童與新進入流行區的非瘧區人群易感。譫妄與昏迷為主要的腦部症狀。患者起病時有劇烈的頭痛、抽搐、呃逆等。少數患者可有煩躁不安、躁狂等精神症狀。腦膜刺激症狀、癱瘓、失語、錐體束征陽性較為多見。多數患者伴高熱或體溫過低。腦脊液壓力可升高,但細胞數及生化成分多無異常。周圍血液中白細胞數多數減少,塗片易找到瘧原蟲。(二)腦型血吸蟲病(cerebral bilharziaisis)本病在日本血吸蟲感染侵及中樞神經系統時出現。有疫水接觸史,潛伏期多在感染後六個月左右。主要臨床表現為彌漫性腦炎症:昏睡或昏迷、定向力障礙、大小便失禁、癱瘓、痙攣、錐體束征及腦膜刺激症狀。此外,還有發熱及嗜酸性細胞增高等全身症狀。有些患者可有聽幻覺、牽連觀念、妄想、自知力與判斷力缺乏等精神症狀。因此,凡具有急性腦炎症狀或急性精神症狀的患者,如合並早期血吸蟲病感染,經銻劑治癒者即可確定診斷。CT掃披荊斬棘及MRI用於確定病變的定位,並觀察及動態變化。血吸蟲檢查包括糞便沉澱、孵化及血清環卵沉澱反應、凍干血球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聚乙二醇沉澱試驗、單克隆抗試驗和抗體原皮內試驗。腦脊液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鑒別其它原因的脊髓炎。
(三)肺吸蟲腦病(cerebral paragonimiasis)腦膜炎型多見於病程早期。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發熱、意識障礙、顱壓增高以及腦膜刺激症狀。患者有疫區生活史,遊走性皮下包塊或肺部症狀,腦脊液壓力增高,有大量嗜酸性細胞,蛋白也可增加。血和腦脊液免疫試驗陽性。抗肺吸蟲試驗治療有顯效。
(四)腦囊蟲病(cerebral cysticercasis)臨床症狀因囊尾蚴寄生部位不同而各異。可發生癲癇發作、顱內壓增高、運動及感覺障礙、小腦共濟失調和精神症狀等。囊尾蚴寄生於腦底部時,可引起慢性腦膜炎的變化,皮下及肌肉內可有囊尾蚴結節,腦脊液壓力,細胞數、糖及蛋白可增高,嗜酸粒細胞增加,血或腦脊液免疫學檢查(IHA、ELISA等)可獲陽性結果,CT、MRI可有腦囊蟲圖象改變。
(五)絲蟲病(filariasis)腦部受侵犯可出現腦梗塞、腦膜腦炎綜合征、並有腦膜刺激症狀。病人有疫區居住史和全身性絲蟲病臨床表現,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抗原皮內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有助診斷。皮膚、血液、腦脊液中可檢出成蟲或微絲蚴。
(六)阿米巴腦病(amebic encephalopathy)阿米巴滋養體可經血行人腦,在實質內形成多發性小化膿灶或腦膿腫,並可有出血及軟化,表現為顱內佔位性病變或腦膜炎病變頊出現腦膜刺激症狀,臨床有其它臟器阿米巴感染表現,腦脊液中可找到原蟲。
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表現為急起頭痛、發熱、鼻炎、顳葉症狀及意識障礙,有腦膜刺激症,腦脊液呈膿性或血性,常可找到原蟲,接種培養可獲得陽性結果。
(七)蛔蟲性腦病(ascaris encephalopathy)蛔蚴可移行至腦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損害,亦可由蛔蟲所分泌的毒素作用於腦造成損害,出現頭痛、頭暈、失眠、煩躁、癲癇發作,以及腦膜刺激征。患者有多排、吐蛔蟲史,糞便鏡檢有蛔蟲卵,血嗜酸白細胞增多。 (一)蛛網膜下腔出血(subrachnoid hemorrhage)多由動脈瘤、血管畸形、高血壓動脈硬化等血管病變引起,亦可由白血病、紫癜、肝臟疾患等引起。血管破裂後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使大腦皮質水腫,發生斑塊缺血損害,亦可產生血管痙攣,加重腦缺血和水腫。臨床表現一般起病倉促,開始劇烈頭痛,迅即陷入昏迷,或僅見頭痛與精神呆滯,不見深度昏迷。其它尚可有高熱、寒顫、嘔吐、血壓不穩等症狀。60%以上患者有腦膜刺激征。少數病例在最初幾小時甚或24小時內,雖有嚴重出血,但可不見疼痛性攣縮,克氏征不明顯。起病後數小時或數日腰穿可獲血性或淡血性腦脊液,放置後不見凝固,標本放置稍久紅細胞沉降,浮液呀色清透明,或微帶黃色,蛋白定量增高。
(二)腦腫瘤(cerebroma)一般引起顱內壓增高和局灶損害症狀。某些腫瘤如鞍區腫瘤、腦膜轉移瘤、顱後凹腫瘤可出現腦膜刺激征,類似腦膜炎症狀可不明顯。
腦脊液可能查見瘤細胞或呈血性,但腦膜轉移瘤也可表現為腦脊液的細胞數增高和蛋白增高。腦脊液的細菌增養和細胞學檢查有助於診斷。
(三)風濕性腦膜腦炎(rheumatic meningocepholitis)本症常在風濕性心臟病的基礎上逐漸發生,出現頭痛、嗜睡、倦怠、譫妄,常有體濕升高和明顯的腦膜刺激症狀。腦脊液細胞及蛋白均可增高。病理檢查可見滲出性及增生性病變,伴有腦膜和腦實質出血現象。另外,風濕性腦出血和其他原因的腦出血一樣,可以出現意識障礙、偏癱、血性腦脊液及腦膜刺激征。
(四)嗜酸性細胞增多性腦膜炎(eocinophilic meningitis)多系寄生蟲如(豬囊蟲、蛔蟲等)感染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或引起過敏反應所致。病程中可出現腦膜刺激征。腦脊液白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為主。
(五)腦膜炎型白血病(meningitic leukemia)本型是由於白血病細胞浸潤蛛網膜所致,也可出血。常見於小兒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緩解期。臨床特點是顱內壓增高和腦膜刺激征、顱神經損害、截癱、偏癱、抽搐也可出現。腦脊檢查示壓力增高,蛋白質含量增多,細胞數增多,糖量減少,或為血性,而細菌培養陰性,可與白血病並發細胞性腦膜炎相區別。
(六)腦膜腦型炎型白塞氏病(meningocephalitic Behcet'diease)在白塞氏病時可以出現頭痛,反復發作的截癱與全癱為其特點,在病程中可出現腦膜刺激症狀,頗似多發性腦脊髓硬化症。
(七)中暑(heliosis)中暑時可以因腦血管舒縮障礙刺激腦膜,發生腦膜刺激症狀和頭痛、嘔吐、煩躁、意識障礙、昏迷,以及出現理征。腦脊液檢查除壓力上升外,可以不見蛋白與細胞反應,倘病程持續較久,可見多核細胞及單核細胞有輕度增加,但糖及氯化物不見變化。
(八)尿毒症(uremia)在尿毒症時可以出現頭痛(與尿毒症所並發的主血壓無關)和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壓力可升高,有時可呈淡黃色,淋巴細胞增多,蛋白輕度增加,這可能與腎功能衰竭存在的出血素質有關。
(九)糖尿病與酮血症(diabetes and ketonemia)兒童及青年酮血症或急性糖尿病昏迷,可以出現嚴重的腦膜刺激征:頸強直、陽性克氏征都很明顯,可伴有體溫升高,腦脊液中有單核細胞反應,蛋白定量輕度增加。此需與結核性腦膜炎相鑒別。
(十)肝病(hepatopathy)在嚴重的急性黃疸性肝炎、肝硬變晚期有重度肝功能不良以及肝性昏迷時,臨床上可見腦膜刺激征。此可能和肝病代謝障礙所產生的多肽類有毒物質進入腦脊液有關,亦可和肝昏迷時所致腦水腫有關。臨床表現為:頸強直,兩腿經常屈曲、克氏征陽性等。還可有譫妄、肢體震顫、腱反向亢進、感覺異常等症狀。腦脊液常規及生化檢查無異常,但多肽類含量增加。
(十一)鉛中毒性腦病(ledd encephalopdtyy)鉛中毒時中樞神經系統病理變化類型不一,機理也不完全相同。所致高血壓或動脈病變之引起的腦軟化,可以並發腦膜反應,也有腦實質不見病理改變,單獨出現腦膜病理反應。鉛中毒腦膜刺激征有時很劇烈,表現劇烈頭痛、惡心、嘔吐、頸強直,以及癲癇發作、譫妄、木僵與昏迷等。鉛中毒的腹痛有時已趨緩解,而腦膜刺激症狀反可出現。
腦脊液示壓力增高,蛋白明顯增高,蛋白定量多在0.4~1.0/L,細胞數增高,分類以淋巴細胞為主,糖及氯化物無顯著變化。
(十二)其他疾病 某些過敏性疾病可以出現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可有輕度淋巴細胞反應,蛋白定量正常。
大腦皮質軟化可以並發腦膜刺激症狀。腦膜刺激症狀明顯,腦脊液多核細胞反應突出。異物刺激,如氣腦造影的氣體注射,碘油造影的碘劑注射等都可引起腦膜刺激,臨床表現頭痛、頸強直、陽性克氏征等。腦脊液示細胞增高0.01~1×109/L個不等,蛋白1.0mmol/L以上,一般可在數日內恢復。

7、化膿性腦膜炎與結核性腦膜炎的鑒別?

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簡稱化腦),系由各種化膿菌感染引起的腦膜炎症。小兒,尤其是嬰幼兒常見。自使用抗生素以來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兒嚴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腦膜炎雙球菌引起者最多見,可以發生流行,臨床表現有其特殊性,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診斷]由於各種腦膜炎的致病微生物、臨床經過、治療方法與預後各不相同,臨床上首先要區別是否為化膿性腦膜炎和確定細菌種類。許多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臨床表現與化腦相似,因而不可能僅從症狀、一般體診來診斷化腦。必須重視眼神、前囟緊張充(有些患兒因失水而前囟不飽滿,但仍較緊張),對可疑者應早作腰穿檢查腦脊液進一步確診。只有在流腦流行季節,當患兒存在典型症狀及瘀斑,臨床診斷已經明確時,才可免除腦脊液檢查。遇有以下情況應考慮有化腦可能:①病兒有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如上感、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骨髓炎、蜂窩組織炎或敗血症,同時伴有神經系統症狀。②有頭皮、脊背中線的孔竇畸形、頭顱俐傷,同時伴有神經系統症狀。③嬰兒 不明原因的持續發熱,經一般治療無效。④乳幼兒實效高熱伴驚厥,而不能用一般高熱驚厥解釋者。新生兒早期腦膜炎病原菌剛剛開始侵入腦膜,腦脊液變化可能不明顯,高度懷疑時應隔一、二日後重復檢查。當患兒有劇烈頭痛、頻繁嘔吐、驚厥、血壓增高、視神經乳突水腫等顱內壓增高表現時,決定腰穿應特別慎重,為防止發生腦疝可先滴注甘露醇1g/kg以減低顱內壓。半小時後選用帶有內芯的腰穿針穿刺後患兒需平卧休息2小時以上。
明確致病菌是有效治療的合保證。通過年齡、季節等流行病學資料與臨床經過雖能對致病菌作出初步推測。進一步確診必須依靠腦脊液塗片、細菌培養、對流免疫電泳等抗原檢查法。
此病起病一般較急,腦脊液外觀微毛或輕度渾濁,白細胞稍增多,但以後即以單核細胞為主,蛋白輕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應注意流行病學特點及臨床特殊表現,以助鑒別。某些病毒感染,腦脊液細胞總數可明顯增高,且以多核白細胞為主,但其糖量一般正常,腦脊液IgM、乳酸氫酶及其同功酶(LDH4、LDH5)不增高可助鑒別。
起病多較緩慢,常先有1~2周全身不適前驅症狀。也有急驟起病者,尤其是患粟性結核的嬰兒。典型結核性腦膜炎腦脊液外觀毛玻璃樣,有時因蛋白含量過高而呈黃色。白細胞數200~300×106/L,偶爾超過1000×106/L,單核細胞胞佔70%~80%。糖、氯化物均明顯減低。蛋白增高達1~3g/L,腦脊液留膜塗片可找到抗酸桿菌。應仔細詢問患者有無結核接觸史,檢查身體其他部位是否存在結核病灶,進行結核菌素試驗,在痰及胃液中尋找結核菌等以協助診斷。
其臨床表現,病程及腦脊液改變與結核性腦膜炎相似,起病緩慢症狀更為隱匿,病程更長,病情可起伏加重,確診靠腦脊液印度墨汁染色見到厚莢膜的發亮圓形菌體,在沙氏培養基上有新型隱球菌生長。
但一般腦膿腫起病較緩慢,有時有限局症狀,腦脊液壓力增高明顯,細胞數正常或稍增加,蛋白略高。當腦膿腫向蛛網膜下腔或腦室破裂時,可引起典型化腦。頭顱B超、CT、核磁共振等檢查,有助進一步確診。
其病程較長,經過更隱伏,一般有顱高壓征,且可有異常的局部神經體征,常缺乏感染表現。多依靠CT、核磁共振檢查鑒別。
系急性感染及毒素所引起的一種腦部症狀反應,多因腦水腫所致,而非病原體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故有別於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其臨床特徵為譫妄、抽搐、昏迷,可有腦膜刺激症狀或腦性癱瘓。腦脊液僅壓力增高,其他改變不明顯。
Mollaret氏腦膜炎 少見,以良性復發為其特徵,詳見肺炎球菌腦膜炎。
結核性腦膜炎(Tubercolous meningitis)是小兒結核病中最重要的一種類型,一般多在原發結核感染後3個月一1年內發病,多見於1 ~3歲的小兒。結核性腦膜炎從起病到死亡的病程約3 ~6周,是小兒結核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在抗結核葯物問世以前,其死亡率幾乎高達100%。我國自普遍推廣接種卡介苗和大力開展結核病防治以來,本病的發病率較過去明顯下降,預後有很大改善,若早期診斷和早期合理治療,大多數病例可獲痊癒。但如診斷不及時、治療不洽當,其死亡率及後遺症的發生率仍然較高。因此,早期診斷及合理治療是改善本病預後的關鍵。
(二)鑒別論斷
結核性腦膜炎須與下列疾病鑒別。
1.化膿性腦膜炎 年齡較大兒可因腦實質下結核病灶破潰.大量結核菌突然進入蛛網膜下腔而急性起病,或嬰幼兒急性血行播散繼發結腦,均可出現腦脊液細胞明顯增高、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高,易誤診為化膿性腦膜炎。但化膿性腦膜起病更急,病變主要在顱頂部故少見顱神經損害,治療後腦脊液乳酸含量很快恢復正常等可資鑒別。但未經徹底治療的化膿性腦膜炎,其腦脊液改變與結腦不易鑒別,應結合病史綜合分析。
診斷與鑒別診斷
小兒結核性腦膜炎的早期診斷是早期、合理治療的前提,據國內最近報導,本病早期診治者無一例死亡,中期脊治者4.8~24%死亡,晚期診治者則有40.6 ~72.4%死亡,因此,診斷、治療的及時合理與否,是影響本病予後的關鍵。
(一)診斷依據
1.病史和臨床表現 早期診斷主要依靠詳細的詢問病史,周密的臨床觀察,以及對本病的高度警惕。凡原發型肺結核或粟型結核的患兒,出現不明顯原因症狀,特別是在麻疹、百日咳後出現發熱嘔吐者即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其它如小兒出現不明顯原因的嘔吐、性情改變、頭痛、頸部抵抗,持續發熱經一般抗感染無效者,應問清有無結核接觸史及既往結核病史,如疑為結核性腦膜炎者,應進行腦脊液檢查。
2.X線檢查 結腦患兒肺部有結核病變者約為42 ~92%,其中屬於粟粒型肺結核者佔44%左右。因此,凡疑診本病時,均應進行胸部X線攝片,如能發現肺內結核、尤其是粟粒型肺結核時,有助於診斷;但胸片正常者,不能否定結腦。
3.腦脊液檢查
(1)常規檢查 結核性腦膜炎時,腦脊液壓力增高,外觀清亮或毛玻璃樣或微顯混濁,細胞數一般為0.05 ~0.5×109/L,(50 ~500/mm3),急性進展期或結核瘤破潰時可顯著增高,甚至可超過1×109/L,疾病早期細胞數可能在0.05×109/L以下甚至正常。細胞分類以單核細胞為主,可佔70~80%,少數病例早期中性粒細胞可超過50%,球蛋白試驗陽性,蛋白定量增加,多在0.4g/L以上,一般為1~3g/L,如超過3g/L應考慮珠網膜粘連,甚至椎管阻塞。糖定量早期可正常,以後逐漸減少,常在1.65mmol/L以下(30mm/dl)。腦脊液糖含量是血糖的60~70%,在測定腦脊液糖的同時應測血糖,以便比較。氯化物含量常低於102.6mmol/L(600mg/dl)甚至<85.5mmol/L(500mg/dl)。糖 與氯 化物同時降低為結核性腦膜炎的典型改變。腦膜液置於直立的小試管中12~24小時後,可有紗幕樣薄膜形成,用此薄膜或腦脊液沉澱經抗酸染色或採用直接熒光抗體法可找到結核桿菌。腦脊液結核桿菌培養或豚鼠接種,有助於最後確診,但須時較久,對早期診斷的意義不大。對培養陽性者,應作葯物試驗,以供調整化療時參考。
(2)淋巴細胞轉化試驗 可採用3H-TdR參入法測定腦脊液淋巴細胞轉化,結核性腦膜炎時,在PPD刺激下,腦脊液淋巴細胞轉化率明顯升高,具有早期論斷價值。
(3)免疫球蛋白測定 腦脊液免疫球蛋白測定,對腦膜炎鑒別診斷有一定意義。結腦時腦脊液中以IgG增高為主,化腦時IgG及IgM增高,病毒腦IgG輕度增高.IgM不增高。
(4)乳酸鹽及乳酸脫氫酶測定.溶菌酶指數測定以及腦脊液抗結核抗體檢查.腦脊液PCR法查結核抗原等。均有助於鑒別論斷。
4.其它檢查
(1)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對診斷有幫助,但陰性結果亦不能排除本病。
(2)眼底檢查在脈絡膜上發現結核結節.腦脊液有改變者可以肯定論斷。
(3)外周血象可見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輕度貧血。血壓增快,但也有正常者。

8、腦膜炎和腦炎有什麼區別?

腦炎
http://.baidu.com/question/1644252.html

腦膜炎的定義
當我們腦部的腦膜及脊椎周圍的脊髓液被感染並產生發炎症狀時,我們稱為腦膜炎。常見的形態有細菌和病毒。以細菌性腦膜炎症狀比較嚴重。
細菌的來源有可能是:
1. 間接性,比如體內某部位感染後經血液傳播至中樞系統,
2. 直接性的感染,如嚴重的頭部外傷,耳朵、鼻咽、牙齒的感染。
腦膜炎病患的咳嗽,打噴嚏也具有傳染性,總之當您周遭有一位腦膜炎病人時您都是高危險性被傳染者,因此避開和對方親嘴、共用餐具或牙刷等物品。
腦膜炎會突然攻擊,且其顯現的症狀和一般感冒很像,因此常被忽略。腦膜炎造成的死亡率約10%。其預後也常常導致永久性的神經病變,如耳聾、盲目、語言障礙、 腦部損壞。

腦膜炎的症狀
高燒(>40℃)、頸部僵硬、嚴重頭痛、食慾不振、意識不清、嘔吐、抽搐、倦怠、思睡、對光敏感、小血斑於皮、皮膚疹{由其在腋下、手、腳部位},這些腦膜炎的症狀,和感冒症狀雷同,常是引起誤診的原因。症狀的變化可能會在一至兩天發生,有些在數小時後即危及生命。
在嬰兒及新生兒,高燒、頭痛、頸部僵硬並非其典型的症狀,有時反而出現低溫的情形。 這群病人出現的症狀有:尖銳且持續的哭聲、不尋常的思睡、食慾很差、非常敏感、有些其囪門有膨脹的情形出現。
在老年人,以上的症狀或許會出現,也可能不會,但是會顯示隱伏性的症狀,如意識不清、遲鈍。
嚴重的細菌性腦膜炎也會有休克、昏迷或抽搐{類似癲癇}症狀產生。

致病菌
除了細菌和病毒會引起腦膜炎感染外,尚有黴菌、螺旋體、原蟲、結核菌。以細菌性腦膜炎,常見的致病菌種有:
* 肺炎雙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常見於大人和大小孩,除了導致腦膜炎外,也會引起肺炎。感染的起點可能因頭部外傷或耳朵感染所導致。
*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常見於5歲以下兒童、住宿的學生。開始時會有上呼吸道感染,經血液傳播至身體其他部位,最後通過各式防禦障礙後到達腦或脊髓液。容易造成地區性流行病。目前有疫苗可打,但是有效期只有3-5年,且腦膜炎雙球菌SEROTYPE B無效。
* 感冒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在五歲以下兒童曾是腦膜炎的致病菌排行冠軍的菌株,目前因b型嗜血桿菌疫苗上市後,這類的腦膜炎已減少很多。一般疾病發生時,會伴隨者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托兒所中的小孩是容易傳播的地點,因此這鉞ㄜn特別小心。
* 李思特菌(listeria monocytognes)-這類菌株可到處生存:土壤、、灰塵、食物(如乾酪、香腸/熱狗、肉類),寵物或流浪動物,都有可能成為帶菌者。孕婦新生兒老年人對它非常敏感,由其是懷孕末期的婦女,危險機率高達20倍,菌株會穿過胎盤,導致死產/流產或胎兒出世後不久既死亡。
病毒性腦膜炎也稱為無菌性腦膜炎-症狀比細菌性的輕微,正常程序約1至2周之後自然痊癒。以腸病毒最常見,其他如腮腺(mumps)、庖疹。
慢性腦膜炎-可能是急性腦膜炎演變而來。常見的致病微生物是桿菌類,比如結核桿菌。顯示的症狀和急性的相同。
黴菌性腦膜炎-以隱球菌為主,發現在AIDS病人約10%,先由肺部造成感染,再經血液循環轉移,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可用抗黴菌葯物治療,但必須長期使用,否則容易再復發。

如何檢查與診斷?
除了例行的聽診及病人的主訴外,下列檢驗數據可協助醫師盡早診斷病人是否為腦膜炎。
1. X-光或CT scan (腦部電腦斷層掃瞄):探究中樞神經系統外形之變化,因頭骨內的中樞神經很緊密,以一般的理學檢查不易進行。
2. 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抽取病患的脊髓液,做更詳細的分析及病原菌的培養,是腦膜炎重要檢查之一。取樣的過程約30分鍾,過程中,病人會感到有壓迫感且取樣完畢後會頭疼。當然整個過程中多少會帶來感染的機會。
脊髓液主要鑒別診斷-抹片檢查、白血球總數及分類、糖量、蛋白質,共四項。其結果的判讀對照表如表格一。

表1、腦脊髓液檢查結果的判讀

3. 細菌培養-培養出來的細菌可協助醫師選擇更有效的葯物(抗生素)。
4. 如果懷疑是病毒感染,可用PCR (polymeras chain reaction)來測試特殊的病毒。

治 療
細菌性腦膜炎以抗生素為首選葯,若為急性細菌性腦膜炎,必須靜脈注射有效之抗生素,減少並發症,讓病人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好療效。其他:支持性療法,如類固醇-預防預後產生的聽力障礙或水腦,解熱劑-退燒作用。

抗生素的選擇可參考以下表格:

病毒性腦膜炎的治療大部份以支持性療法,如多休息、點滴輸注,發燒時給予退燒葯,身體有疼痛感時給於鎮痛劑緩解。若是皰疹型病毒,一般給予抗病毒葯物治療。若病情嚴重(如腦膿瘍)則可能須以開刀方式處理,。
除葯物治療外,病患衛教也相重要,教導病患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多休息、不熬夜)、經常洗手、多吃蔬果類、吃煮熟的食物、多運動以增加免疫力。
預防注射( Imunization )
通過衛目前生署許可上市的疫苗:
1. B型流行性感冒桿菌疫苗-適合對象五歲以下兒童
2. 肺炎雙球菌疫苗

結論
腦膜炎是一個必須相當謹慎面對的感染症,因診斷的延遲會耽誤病人的生機。所以當您懷疑家人有類似腦膜炎的症狀時,應立刻尋求正確的治療及照顧。
我們期望有更多更新的檢驗方式協助醫師能在最短時間內確立診斷。
另一方面,毒性低、效益更好的抗生素也是目前研究的方向

出處:http://www.scmh.org.tw/magazine/pharmacy/90_06_01.htm

與鑒別脊髓炎和腦膜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