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有中風這個病嗎?
「中風」一詞在中國古文獻中由來已久,早在晉隋唐時期以前的《內經》就有類似記載。
晉隋唐時期以前:以「外風」立論
(1)《內經》中類似中風病的記載很多,但無中風病名
(2)漢朝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首創中風病名,對中風病因病機認識,主要以「外風」立論。在治療方面創立「侯氏黑散」和「風引湯」。
宋金元時期:由「外風」到「內風」
(1)宋代《聖濟總錄》笫一次提出卒中風的概念,標志著「中風」概念逐漸由「外風」向「內風」演變。
(2)金元時期認為中風是由 "內風"所致,分成了多個學術流派,由於理解不同,治療方法也多有不同。(如劉河間創立「地黃飲子」作為中風緩解期肝腎陰陽兩虛、舌足瘺廢的某礎方,開從腎論治中風之先河;而張從正在治療中風方面主張汗、吐、下法,用葯多用防風通聖散,涼膈散,三聖散等,反對用至寶丹,淸心丸等葯治療,這點與劉河間截然不同。)
明清時期:著名的「補陽還五湯」
(1)明朝張景岳明確提出了「非風」說,強調本病以內傷為本,採用大補元煎、右歸飲等進行治療。
(2)清代以後,對中風終於有了較為統一的認識,即「內風致病」理論,葉天士綜合上述理論,創立了「陽化內風」說,在治療以「緩肝之幾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熱」為治療方法。之後,張壽甫進一步繼承和發揮葉氏之說,創造了鎮肝熄風湯和建瓴湯。
(3)清末,王清任則在此基礎上加入血瘀辯證,創立「氣虛血瘀」論,創立了最著名的「補陽還五湯」,被後世所推崇,一直沿用至今。
2、古代或者說古裝劇里的五石散到底是什麼葯啊?
「五石散」,是一種中葯散劑。 它的主要成分是石鍾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外還有一些輔料。 這種散劑據說是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發明這個葯方,是給傷寒病人吃的,因為這個散劑性子燥熱。對傷寒病人有一些補益。稱它「五石散」,是因為它
用石鍾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葯合成的一種中葯散劑,而之所以又被稱為「寒食散」,乃是因為服用此葯後,必須以食冷食來散熱而得名。不過據說這個東西有毒,吃多了就會腹脹而死。
孫思邈在經過長期的研究之後,認為是五石散有劇毒的,他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曾說過「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野葛指的是一種能讓人致命的野生植物。於是就把其中的礜石改為了石硫磺。
「五石散」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現代人了解「五石散」,主要從兩個方子裡面考證,一是出自東漢神醫張仲景的《侯氏黑散方》和《紫石寒食散方》,「五石」為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鍾乳、礜石;二是出自唐代葯王爺爺孫思邈的《五石更生散方》,他的「五石」為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鍾乳、石硫黃。兩者相比較,四種相同,就差了一種。有人考證說,仲景兄的方子里的「礜石」,含有大量的砷,長期服用,會造成慢性砷中毒。因此推測,孫思邈比較高明,看到這個毒物,就改了方子,將「礜石」換成了無毒的石硫黃,始以無毒之方傳世。
這個考證現在看來,也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在魏晉時代,吃「五石散」死的人實在太多,到了唐代,就少多了。「五石散」的方子,除了幾種主要石料外,還有一些其他不同的配方,比如雄黃、黃精、餌術等等,雄黃也是很毒的,像「礜石」一樣。
唐代可能很多人沒看到孫思邈的方子,直到晚唐時期,服五石散而死的人猶自不少,比如和元稹、白居易同時登第的詩人崔玄亮,此人官運一般,歷任刺史,喜歡醫學和煉丹,著有《海上集驗方》,且看他的臨終詩:
「暫榮暫悴石敲火,即空即色眼生花。許時為客今歸去,大歷元年是我家」。
大有死得其所的覺悟,可見五石散這玩意的魅力了。
3、熱腑實症有哪些中葯處方?
(1)大承氣湯加減
[主治]胃熱腑實型高脂血。
[處方]川大黃10~12克,厚朴6~10克,枳實10~12克,黃芩10~12克,胡黃連6~1克,芒硝10克,山梔子10~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2)降脂中葯片
[主治]補益清熱,用於氣虛痰盛型高膽固醇血症,症見頭痛眩暈、目暗不明、大便秘結。有降低的總膽固醇、降低甘油三酯作用。
[處方]太子參、首烏、草決明、生蒲黃、生荷葉、姜黃、鬱金。
[用法]每次2片,每日3次,療程2~3個月。
(3)益氣活血通脈膠囊
[主治]胃熱腑實型高脂血症。
[處方]生大黃粉0.5克,水蛭粉0.5克,黃芪粉1.0克。
[用法]取上方裝膠囊,以上方劑量為每次口服量,每日服3次,2個月為1個療程。
(4)甘露消毒丹加減
[主治]胃熱腑實型高脂血。
[處方]藿香10克,薄荷6克,白蔻仁5克,大菖蒲10克,黃芩10克,木通4克,連翹12克,大黃10克,茵陳10克,車前子15克,滑石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5天為1個療程。
(5)平胃散加味
[主治]胃熱腑實型高脂血。
[處方]蒼術10克,厚朴10克,陳皮10克,白蔻仁12克,澤瀉12克,車前子15克,甘草2克,大棗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5天為1療程。
(6)脈脂寧膠囊
[主治]補益、瀉下。用於瘀熱積滯型氣滯血瘀型高脂血症,有祛熱通便,涼血解毒,通瘀通經,降脂減肥作用。
[處方]何首烏、枸杞子、冬蟲夏草、藏紅花、酒大黃、澤瀉、石菖蒲、大皂莢、姜黃。
[用法]每次2粒,每天3次。
(7)降脂化瘀丸
[主治]適用於痰瘀互結型高脂血症,有清熱化痰,祛瘀通絡作用。
[處方]澤瀉、葛根、何首烏、丹參、荷葉、決明子、姜黃、玉竹。
[用法]每粒0.5克,每日3次,每次3粒,涼開水送服。
(8)天山丹
[主治]適用於氣滯血瘀型高脂血症。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作用。
[處方]天竺黃、山楂、丹參、澤瀉。
[用法]每片0.5克,每日3次,每次4片。
(9)調脂飲
[主治]胃熱腑實型高脂血症。
[處方]丹參30克,生山楂30克,絞股藍30克,荷葉30克,首烏15克,菊花10克,枸杞子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10)祛脂通脈糖漿
[主治]胃熱腑實型高脂血症。
[處方]何首烏30克,桑椹30克,丹參30克,葛根15克,川芎15克,山楂30克,棗仁15克。
[用法]製成糖漿,上方為1日量,分3次服。伴高血壓者加服秦巴杜仲片或天麻丸直至血壓降至正常。
(11)侯氏黑散
[主治]胃熱腑實型高脂血症。
[處方]菊花40克,白術10克,防風10克,細辛3克,茯苓3克,牡蠣3克,人參3克,礬石3克,當歸3克,乾薑3克,川芎3克,桂枝3克,黃芩5克,桔梗8克。
[用法]症狀突出者用湯劑,每日1劑,水煎服;症狀緩解後按上方比例製成散劑,每次4~5克,每日3次口服。2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用3個療程。
(12)復方山楂煎劑
[主治]胃熱腑實型高脂血症。
[處方]山楂50克,延胡索15克,菊花15克,紅花15克,丹參30克,麥芽40克。
[用法]每日1劑,文火煎至300毫升,分3次服。停用其他降脂葯物。
4、五石散如何配置
你買不到五石散、我學醫還沒有聽說過五石散,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我也是張仲景的傳徒,張仲景的民間醫書裡面記載的有:洗手丹、三蟲粉、五行散、六合散,這些都可以稱在過去練武之人,比如打傷、內傷之特效。
五石散是古代配方,歷來多有異議,奉勸你還不不要去搞比較好。下面是一些介紹:
孫思邈在經過長期的研究之後,認為是五石散有劇毒的,他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曾說過「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野葛指的是一種能讓人致命的野生植物。於是就把其中的礜石改為了石硫磺。
現代人了解「五石散」,主要從兩個方子裡面考證,一是出自東漢神醫張仲景的《侯氏黑散方》和《紫石寒食散方》,「五石」為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鍾乳、礜石;二是出自唐代葯王爺爺孫思邈的《五石更生散方》,他的「五石」為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鍾乳、石硫黃。兩者相比較,四種相同,就差了一種。有人考證說,仲景兄的方子里的「礜石」,含有大量的砷,長期服用,會造成慢性砷中毒。因此推測,孫思邈比較高明,看到這個毒物,就改了方子,將「礜石」換成了無毒的石硫黃,始以無毒之方傳世。
這個考證現在看來,也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在魏晉時代,吃「五石散」死的人實在太多,到了唐代,就少多了。「五石散」的方子,除了幾種主要石料外,還有一些其他不同的配方,比如雄黃、黃精、餌術等等,雄黃也是很毒的,像「礜石」一樣。
唐代可能很多人沒看到孫思邈的方子,直到晚唐時期,服五石散而死的人猶自不少,比如和元稹、白居易同時登第的詩人崔玄亮,此人官運一般,歷任刺史,喜歡醫學和煉丹,著有《海上集驗方》,且看他的臨終詩:
「暫榮暫悴石敲火,即空即色眼生花。許時為客今歸去,大歷元年是我家」。
大有死得其所的覺悟,可見五石散這玩意的魅力了。
5、五石散的配方是什麼?
五石散 五石散 [編輯本段]簡介所謂「五石散」,是一種中葯散劑。
它的主要成分是石鍾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外還有一些輔料。
這種散劑據說是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發明這個葯方,是給傷寒病人吃的,因為這個散劑性子燥熱,
對傷寒病人有一些補益。
石鍾乳:
功效:溫肺氣,壯元陽,下乳汁。主治:治虛勞喘咳,陽痿,腰腳冷痹,乳汁不通等。
白石英:
功效:溫肺腎,安心神,利小便。主治:治肺寒咳喘,陽痿,驚悸善忘,小便不利等。
石硫磺:
功效:壯陽,殺蟲。主治:內服治陽痿,虛寒瀉痢,大便冷秘。
赤石脂:
功效:澀腸,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生肌。主治:治遺精,久瀉,便血,脫肛,崩漏,帶下,潰瘍不斂等。
紫石英:
功效:鎮心,安神,降逆氣,暖子宮。主治:治虛勞驚悸,咳逆上氣,婦女血海虛寒,不孕。
6、魏晉南北朝時貴族愛吃五石散是什麼原因?
五石散丹葯名。以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鍾乳、硫磺五種葯石為主,佐以人參,白術、桔梗、海蛤、防風、附子、桂心、乾薑、細辛、栝樓等配製而成,見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二二。傳為何晏據東漢張仲景紫石散及侯氏黑散兩方增減所創,雲可治男子勞傷虛羸。因須冷服,又名寒食散。這種葯毒性很大,服的時候如果措施不當危險性很大。服完後要出門「行散」(服葯後緩步調適宣導)。服者食宜冷,衣宜薄,酒須溫,但每致中毒,染成痼疾,性格暴躁,至有傷殘夭死者。參閱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在魏晉服五石散的風氣很盛,而且都是士族高門。王恭有一次服五石散後出門行散,到弟弟五爽門前,說古詩中「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為佳句。原來王恭在服散之後想到的是生死問題。聯繫到魏晉人詩中流露最多的是感嘆時光飄忽人生短暫的思想感情,可以透露出魏晉人士服五石散,有為了延年益壽的原因。五石散,據說服後有「心加開朗,體力轉強」的效果(隋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卷六載皇甫謐語)。 首先提出服散的是正始大名士何晏。他「美姿容,面至白」,他說,「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他服葯後面色紅潤,精神爽朗,這正是美姿容的表現,也可視為可能長壽的象徵。魏晉名士穿衣崇尚寬大,愛穿木屐,這是葯性猛烈而感到燥熱,怕擦傷皮膚而求輕便舒適。 ——摘自《世說新語》(上海古籍出版社,張為之譯注前言)
7、請問有誰知道去"濕"的葯方
主治風濕性腰痛良方: 螃蟹芪10g、紫金鍾15g、九龍盤12g、榔頭葯12g、 算盤芪10g、黃金芪12g、紫金沙12g、瓜米還陽12g(具體方劑請與我聯系!) 用白酒浸泡口服,一日二次,一次三至五錢,忌生冷。一般服2-3劑即可 痊癒 。也可治療腰椎骨質增生及椎間盤突出症。 主治雙膝風濕性關節炎疼痛方: 處方:牛夕15g、木瓜10g、獨活15g、麻布芪15g、轉經草15g、八爪10g、四 楞分經6g(具體方劑請與我聯系!)。 用白酒浸泡(3-5斤),1日2-3次,每次3-5錢,忌生冷,一般 1- 3劑即可痊癒,(婦女可酌加川芎、當歸)。 侯氏黑散(去濕熱) 葯物組成 菊花12g 茯苓12g 當歸12g 川芎12g 白術15g 人參15g 防風10g 黃芩10g 乾薑10g 桂枝10g 桔梗6g 細辛4g 礬石3g 風濕熱 http://disease.59120.com/5/4/3/
8、關於中風問題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府,即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即難言,口吐誕。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台》治風癲)
菊花四十分 白術十分 細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 人參三分 礬石三分 黃芩五分 當歸三分 乾薑三分 穹 窮三分 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眼,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葯力。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風引湯 除熱癱癎。
大黃 乾薑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右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癎瘛瘲,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雲:腳氣宜風引湯)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天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錢 桂枝三錢 防風三錢 甘草二錢
右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口父 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頭風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鹽等分
右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葯力行。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葯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 芍葯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術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慎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方 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 芍葯 黃芪各三兩 甘草(炙) 川烏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豆)
右五味,口父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礬石湯 治腳氣沖心。
礬石二兩
右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附方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姚雲與大續命同,並治婦人產後去血者及老人小兒)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石膏 乾薑 甘草各三兩 穹窮一兩 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二分 黃芪三分 黃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術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右三昧物,每七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崔氏八味丸 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
右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越婢加術湯 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歷節風,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白術四兩 大棗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