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驗脊髓沒事為什麼說是脊髓炎
脊髓炎要以磁共振診斷,發病後若是遲發神經損害期,腦脊液多是正常的。大部分只有急發,復發期腦脊液才會有異常。因對病情了解不夠,需助詳細說明發病年齡,發病時間,發病原因、發病准確部位,檢查結果(原始磁共震照片),現病情詳細症狀,曾做過的治療,越細越好,這對病情分析定性、愈後評估及治療有很大的幫助,看能否幫你。
2、正常腦脊液的特點
1、 (CSF)顏色檢查
[正常參考值] 無色水樣液體
1.紅色:常見於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硬膜下血腫等.如腰椎穿刺時觀察到流出的腦脊液先紅後轉無色,穿刺損傷性出血.
2.黃色:見於陳舊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腦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膜粘連、腦栓塞;椎管梗阻;腦、脊髓腫瘤及嚴重的結核性腦膜炎;各原因引起的重症黃疽;心功能不全、含鐵血黃素沉著症、胡蘿卜素血症、早產兒等.
3.乳白色:見於化膿性腦膜炎.
4.微綠色:見於綠膿假單胞菌性腦膜炎、甲型鏈球菌性腦膜炎.
5.褐色或黑色:見於中樞神經系統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檢查
[正常參考值] 清晰透明.
[臨床意義]
1.微混:常見於乙型腦炎、脊髓灰質炎、腦膿腫(未破裂者).
2.混濁: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
3.毛玻璃狀:常見於結核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等.
4.凝塊:見於化膿性腦膜炎、腦梅毒、脊髓灰質炎等.
5.薄膜:常見於結核性腦膜炎等.
3、細胞計
[正常參考值]
成人:(0-8)*106/L;
[臨床意義]
1.細胞數明顯增高(>200*106/L):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見於結核性腦膜炎.
3.正常或輕度增高:常見於漿液性腦膜炎、流行性腦炎(病毒性腦炎)、腦水腫等.
4、蛋白定性試驗
[正常參考值] 陰性.
[臨床意義]
1.腦脊液蛋白明顯增高(++以上):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脊髓腔等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及其轉移癌、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腦脊液蛋白輕度增高(常見於病毒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性、乙型腦炎、脊髓灰質炎、腦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腦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試驗
[正常參考值]1-5管或2-5管陽性.
[臨床意義]
1.腦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見於飽餐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後、血性腦脊液、糖尿病、腦乾急性外傷或中毒、早產兒或新生兒等.
2.腦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見於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神經梅毒、腦瘤、低血糖等.
6、細菌及寄生蟲檢查
[正常參考值] 陰性.
[臨床意義]
1.腦脊液中有細菌,可引起細菌性腦膜炎.如急性化膿性腦膜炎常由腦膜炎奈瑟菌、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較慢的腦膜炎常由結核桿菌、新型隱球菌等引起.
2.腦脊液中若發現血吸蟲卵或肺吸蟲卵等,可診斷為腦型血吸蟲病或腦型肺吸蟲病等.
7、細胞分類(DC)
[正常參考值]
紅細胞:無或少量; 淋巴及單核細胞:少量;
間皮細胞:偶見; 其他細胞:無.
[臨床意義]
1.紅細胞增:常見於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栓、硬膜下血腫等.
2.淋巴細胞增多:見於結核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腦炎後期、脊髓灰質炎、腦腫瘤、腦溢血、多發性神經炎.
3.嗜中性粒細胞增多:見:於化膿性腦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腦炎、腦出血、腦膿腫、結核性腦膜炎惡化期.
4.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寄生蟲性腦病等.
5.單核細胞增多:常見於漿液性腦膜炎.
6.吞噬細胞:常見於麻痹性痴呆、腦膜炎.
7.腫瘤細胞:見於腦、脊髓腫瘤.
8.白血病細胞:見於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
二、化學檢驗:
1、蛋白定量
[正常參考值]
腰椎穿刺:0.15-0.45g/L;
腦室穿刺:0.05-0.15g/1;
腦池穿刺:0.10-0.25g/L.
[臨床意義]
1.化膿性腦膜炎,流行性腦膜炎蛋白質含量為3-6.5g/L;結核性腦膜炎刺激症狀期蛋白質含量為0.3-2.0g/L,壓迫症狀期為1.9-7g/L,麻痹期為0.5-6.5g/L;腦炎蛋白質含量為0.5-3.0g/L.
2.引起腦脊液循環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網膜炎與脊髓腫瘤等,其蛋白質含量可在1.0g/L以上;
3.腦軟化、腫瘤、退行性病變等,腦脊液蛋白可增至0.25-0.8g/L.
4.多發性神經根炎、漿液性腦膜炎、腦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腦溢血、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腦炎、脊髓灰質炎等腦脊液蛋白亦增加.
2、蛋白電泳
[正常參考值]
白蛋白:0.03-0.07; 白蛋白:0.51-0.63;
α1-球蛋白:0.06-0.08; α2-球蛋白:0.06-0.10;
β-球蛋白:0.14-0.19; γ-球蛋白:0.06-0.10.
[臨床意義]
1.前白蛋白增高:常見於舞蹈症、帕金森病、手足徐動症等;前白蛋白減少常見於腦膜炎.
2.白蛋白增高:常見於腦血管病,如腦梗塞、腦出血等;白蛋白減少見於腦外傷急性期.
3.α1-球蛋白增高:常見於腦膜炎、腦脊髓灰質炎等.
4.α2-球蛋白增高:常見於腦腫瘤、轉移癌、膠質瘤等.
5.β-球蛋白增高:常見於某些退行性變如帕金森病、外傷後偏癱等.
6.γ-球蛋白增高:常見於腦膠質瘤、重症腦外傷、癲癇、視神經脊髓炎、多發性硬化症、腦部感染、周圍神經炎等.
3、葡萄糖定量
[正常參考值]
成人:2.8-4.5mmol/L:
兒童:3.1-4.4mmol/1; 嬰兒:3.9-5.0mmol/L.
[臨床意義]
1.腦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見於飽餐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後、血性腦脊液、糖尿病、腦乾急性外傷或中毒、早產兒或新生兒等.
2.腦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見於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神經梅毒、腦瘤、低血糖等.
4、氯化物測定
[正常參考值]
成入:120-132mmol/L;
兒童:111-123mmol/L; 嬰兒:110-122mmol/L.
[臨床意義]
1.增高:見於慢性腎功能不全、腎炎、尿毒症、漿液性腦膜炎及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時.
2.減低:見於流行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等細葡性腦膜炎,尤其是結核性腦膜炎時最為明顯.病毒性腦炎、腦膿腫、脊髓灰質炎、中毒性腦炎、腦腫瘤等,氯化物含量稍低或無顯著變化.
三、酶學與免疫學測定:
1、腦脊液酶學測定
[正常參考值]
轉氨酶(ALT、AST):約為血清酶活性的1/2;
乳酸脫氫酶(LDH);約為血清酶活性的1/10;
磷酸肌酸激酶(CPK):低於血清酶活性.
[臨床意義]
1.ALT、AST活性增高:常見於腦梗塞、腦萎縮、急性顱腦損傷、中毒性腦病及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癌等.
2.LDH活性增高:常見於細菌性腦膜炎、腦血管病、腦瘤及脫髓鞘病等有腦組織壞死時.
3.CPK活性增高: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進行性腦積水、繼發性癲癇、多發性硬化症、蛛網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水腫、腦供血不足及腦腫瘤等.
2、腦脊液免疫球蛋白測定
[正常參考值]
IgG:10-40mg/L; IgA:0-6mg/L;
IgM:0-13mg/L; IgE:極少量.
[臨床意義]
1.IgG增高:常見於神經梅毒、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小舞蹈病、神經系統腫瘤.
2.IgA增高: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腫瘤等.
3.IgM增高: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腫瘤、多發性硬化症等.
4.IgE增高:常見於腦寄生蟲病等.
四、其他測定:
1、壓力測定
[正常參考值] 病人取測卧位時測定:
成人:0.69-1.97kPa;
兒童:0.69-1.96kPa; 嬰兒:0.29-0.78kPa.
[臨床意義]
1.壓力增高見於:
(1)顱內各種炎症性病變: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乙型腦炎、脊髓灰質炎.
(2)顱內非炎症性病變:腦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腦腫瘤、腦膿腫(未破者)、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腦積水、腦損傷、癲癇發作、鉛中毒性腦病等.
(3)顱外因素:高血壓、動脈硬化、某些眼病、頭部局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
(4)其他因素:咳嗽、噴嚏、壓腹、哭泣、深呼吸時等.
2.壓力降低見於:
(1)腦脊液循環受阻:枕大區阻塞、脊髓壓迫症、脊髓蛛網膜下腔粘連、硬膜下血腫.
(2)腦脊液流失過多:顱腦損傷後腦脊液漏、短期內多次放腦脊液、持續性腦室引流.
(3)腦脊液分泌減少.
(4)不明原因的顱內壓降低(低顱壓癥候群).
(5)穿刺針頭不完全在椎管內.
2、比重測定
[正常參考值] 1.005-1.009.
[臨床意義] 腦脊液比重增高常見於腦系炎症、腫瘤、出血性腦病、尿毒症、糖尿病等.
3、酸鹼度及氣體張力測定
[正常參考值]
pH:7.28-7.32; HCO3-:22mmol/L;
Po2:5.3-5.9KPa; PCO2:5.9-6.7kPa.
[臨床意義]
1.腦膜炎雙球菌性腦膜炎、糖尿病昏迷、結核性腦膜炎時,腦脊液pH值常減低.
2.急性腦梗塞時,腦脊液pH值及PO2降低,而乳酸升高,對判斷腦缺氧、代謝和腦血流有幫助.
4、色氨酸試驗
[正常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流行性腦膜炎,均可出現陽性反應.凡外觀為無色透明的腦脊液,本試驗陽性,則多為結核性腦膜炎.
5、乳酸定量試驗
[正常參考值]1.0-2.8mmol/L.
[臨床意義]腦脊液乳酸含量增高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腦血流量明顯減少、低碳酸血症、腦積水、癲癇大發作或持續狀態、腦膿腫、急性腦梗塞、腦死亡等.
6、谷氨醯胺測定
[正常參考值]0.41-1.61mmol/L.
[臨床意義] 腦脊液谷氨醯胺增高常見於肝硬化晚期,進入肝昏迷期時可高達3.4mmol/L,出血性腦膜炎患者呈輕度增高.
3、一節脊髓內斑片長信號腦脊液正常是什麼症狀脊髓炎
是脫髓鞘疾病因治療缺乏所繼發的硬化病灶,也稱多發性硬化。腦脊液多為正常或做寡克隆帶區說試驗陽性。本病也稱脫髓鞘脊髓炎。脫髓鞘脊髓炎發病原因多屬特異性病毒侵襲神經所引起,屬免疫性疾病,易復發和遲發多發性硬化。復發的原因是激素治療後和原受累神經功能不全導致人體免疫低下.早期的治療多以激素及營養療法治療,但療效難以控固,由於本病復發導致髓鞘脫失的神經再度損害從而使神經功能症狀進一步加重,時間過長受損神經遲發缺血變性既遲發多發硬化是受累神經缺血時間過長所發生的病理改變,故治療恢復更為困難.
治療方案:正常的激素治療等病情控制後可在激素降減的同時用天然激素替代對人體無毒副作用,中西醫結合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肌體抗病能力.營養神經,擴張微循環使受損殘余神經得到充分的血供,預防病情繼續發展.並採用神經再生之葯興奮神經,激活麻痹和休克的神經使體體產生病毒抗體不再復發本病,達到病灶的再生修復獲得近於正常功能的恢復。需幫助請發磁共震為你指導.
4、脊髓炎怎麼才能判斷?
1.脊髓腫瘤:可壓迫脊髓,引起運動感覺障礙,嚴重者出現脊髓橫斷綜合征。但多數病例病情進展較緩慢,脊髓休克多不明顯,腦脊液蛋白常明顯升高,易見髓腔梗阻。脊髓造影、CT等檢查可明確。
2.椎管內髓外佔位性病變:局部血腫、腫瘤、膿腫等均可壓迫脊髓而引起與脊髓炎類似的臨床表現。但根性痛較明顯,易見脊柱異常彎曲,症狀體征多明顯不對稱,或可伴有原發病的表現,如硬膜外膿腫的高熱等。影像學檢查可確診。兒童惡性腫瘤的危害
3.格林-巴利綜合征:運動障礙與脊髓炎急性期呈脊髓休克時的表現相似。但感覺障礙相對較輕且短暫,尿瀦留多不明顯,常無痛覺過敏帶。腦脊液細胞數正常。1~2周後出現蛋白細胞分離現象。肩膀酸痛時什麼原因
4 部分病例,脊髓炎是多發性硬化症的首發表現。因此,要重視對脊髓炎病人的全面檢查,特別是眼底和腦部體征。必要時進行顱內影像學檢查。
脊髓炎的具體分類:
(1)感染性脊髓炎
①病毒性脊髓炎:急性脊髓前角灰質炎。
②細菌性脊髓炎:化膿性脊髓炎,結核性脊髓炎。
③螺旋體脊髓炎:梅毒性脊髓炎,脊髓鉤端螺旋體病。
④寄生蟲性脊髓炎:瘧疾、血吸蟲、旋纖毛蟲、弓形體蟲等。
⑤感染和預防接種後脊髓炎。
(2)原因不明性脊髓炎。
脊髓炎在臨床上又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1)急性脊髓炎患了轉移性骨腫瘤癌怎麼辦
①急性脊髓前角灰質炎
②急性非特異性脊髓炎:急性橫貫性脊髓炎、急性上升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5、腦脊液檢查結果為什麼幾次不一樣,讓人煩惱
腦脊液培養+葯敏試驗 無菌生長 腦脊液培養+葯敏試驗是腦脊液感染時的一種檢查 細菌性腦膜炎 腦脊液膽紅素 陰性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陽性:高膽紅素血症,溶血性貧血等 腦脊液葡萄糖 嬰兒3.9~5.0mmol/L;兒童2.8~4.5mmol/L;成人3.6~4.5mmol/L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增高:糖尿病,靜脈輸入葡萄糖後,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等。 降低:低血糖症(胰島素瘤、糖原累積病等),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真菌性腦膜炎,神經梅毒等 乳酸 <2.8mmol/L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增高:腦缺血、缺氧,顱腦損傷,顱高壓綜合征,驚厥,顱內出血,腦膿腫,多發性硬化症,細菌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病毒性腦膜炎不增高 色氨酸試驗 陰性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陽性: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重症黃疸等 腦脊液氯化物 以NaCl計 嬰兒110~122mmol/L;兒童117~127mmol/L;成人119~129mmol/L 腦脊液的常規檢查方法 增高:腦炎,脊髓炎,尿毒症,高氯性酸中毒,糖尿病等。降低: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真菌性腦膜炎,神經梅毒,風濕性腦病,小腦腫瘤,急性感染性疾病等 腦脊液乳酸脫氫酶 血清值的0.01以內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腦脊液LDH比值增高:腦腫瘤 腦脊液壓力 新生兒0.29~0.78kPa;兒童0.69~1.96kPa;成人0.69~1.76kPa 腦脊液的常規檢查方法 增高:顱高壓綜合征(腦炎、腦膜炎、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膿腫、腦腫瘤、高血壓腦病、腦水腫、水中毒等),心衰,心包積液,縱隔腫瘤,頸部腫瘤,巨大甲狀腺,氣胸,屏氣,腹肌緊張,精神緊張,驚厥,躁動,咳嗽,癲癇持續狀態等。降低:顱低壓綜合征,失水,慢性消耗性疾病,休克,椎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穿刺針位置不當或不通暢等 壓頸試驗 指數=〔終壓×放出腦脊液量(ml)/初壓〕=5~7 頸靜脈後,腦脊液壓力立即上升,於10~20s內達 到1.5~2.9kPa。解除後,立即降至初壓水平 作壓頸試驗前,應先作壓腹試驗,檢查者以手掌患者的腹部10~20s,腦脊液壓力迅速上升,鬆手後20s內恢復初壓水平,如無上述反應,表示穿刺位置不當或穿刺針不通暢。壓勁後,壓力緩慢上升,達到最高水平時間>20s,壓頸解除後壓力迅速下降,提示脊髓蛛網膜腔有不完全阻塞。壓頸時腦脊液壓力毫無變化,或初壓雖正常,但當放出4~5ml腦脊液後壓力降低超過0.5kPa,提示脊髓蛛網膜下腔有完全性阻塞。放出4~5ml腦脊液後壓力下降很少,且迅速恢復初壓水平,提示有交通性腦積水或顱內高壓。一側壓頸試驗正常,對側無反應,提示該側有側竇栓塞或頸靜脈血栓可能,或有其他側竇或頸靜脈性病變。指數<5提示有椎管阻塞或顱內腫瘤可能、>7提示有腦積水、腦萎縮和漿液性腦膜炎可能 腦脊液細胞分類計數 細胞分類計數:淋巴細胞40%~80%,單核細胞15%~45%,中性粒細胞0~6%,其他細胞罕見 指對腦脊液中的全部細胞進行分類計數各種細胞類型。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質 腦脊液的細胞分類計數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1.中性粒細胞增多:多見於細菌性化膿性腦膜炎,常達(1~20)×109/L;早期病毒性腦膜腦炎、早期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很少超過1×109/L。也見於中樞神經系統出血後。反復腰椎穿刺、蛛網膜下腔注射異物、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中樞神經系統轉移性腫瘤等。2.淋巴細胞增多:見於病毒性腦炎、梅毒性腦膜腦炎、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寄生蟲病等。此時常出現混合性細胞反應(包括漿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等),細胞數常達1×109/L。也見於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神經炎等非感染性疾病3.嗜酸性粒細胞見於寄生蟲性和真菌性感染、急性多發性神經炎、過敏性反應、腦淋巴細胞白血病。4.嗜鹼性粒細胞見於寄生蟲感染、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累及腦膜。5.單核細胞常隨淋巴細胞、漿細胞增多而增多。6.巨噬細胞見於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對腦脊液中出現紅細胞、異物、脂肪等的反應。攝入布洛芬、磺胺甲基異惡唑、蘇靈大等葯物可使腦脊液細胞數增加 腦脊液β2微球蛋白 腦脊液1.16~1.38mg/L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β2-微球蛋白產生於淋巴細胞 增高:見於近端腎小管損害、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肝病、臟器移植後的排斥反應、艾滋病等。尿β2微球蛋白增高見於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尿毒症、糖尿病腎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累及腎病變、腎盂腎炎、先天性Fanconi綜合征、Wilson病、鎘金屬中毒,以及攝入慶大黴素、硝苯地平(心痛定)、妥布黴素等葯物。減低:見於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 腦脊液細胞計數 紅細胞:無。單個核細胞計數:成人,腰椎穿刺少於10×106個/L,腦室穿刺少於5×106/L;兒童,少於15×106/L;新生兒,少於30×106/L 指對腦脊液中的全部細胞進行計數。腦脊液不含紅細胞,無白細胞或含極少量的白細胞 腦脊液的細胞計數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1.中性粒細胞增多:多見於細菌性化膿性腦膜炎,常達(1~20)×109/L;早期病毒性腦膜腦炎、早期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很少超過I×109/L。也見於中樞神經系統出血後。反復腰椎穿刺、蛛網膜下腔注射異物、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中樞神經系統轉移性腫瘤等。2.淋巴細胞增多:見於病毒性腦炎、梅毒性腦膜腦炎、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寄生蟲病等。此時常出現混合性細胞反應(包括漿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等),細胞數常達1×109/L。也見於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神經炎等非感染性疾病3.嗜酸性粒細胞見於寄生蟲性和真菌性感染、急性多發性神經炎、過敏性反應、腦淋巴細胞白血病。4.嗜鹼性粒細胞見於寄生蟲感染、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累及腦膜。5.單核細胞常隨淋巴細胞、漿細胞增多而增多。6.巨噬細胞見於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對腦脊液中出現紅細胞、異物、脂肪等的反應。攝入布洛芬、磺胺甲基異惡唑、蘇靈大等葯物可使腦脊液細胞數增加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 未找到腫瘤細胞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是在腰椎(或其他部位)穿刺後獲取標本,用顯微鏡觀察腦脊液中有無惡性腫瘤細胞 腦脊液細胞檢查主要用於發現中樞神經系統的腫瘤。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以轉移性腫瘤多見,如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原發性腫瘤較少見,如髓母細胞瘤、星形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松果體瘤和脈絡叢狀瘤等 腦脊液葡萄糖 成人2.5~4.4mmol/L;兒童1.9~4.1mmo/L 腦脊液葡萄糖指測定腦脊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腦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僅為血糖的2/3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時,葡萄糖多減低。減低:急性化膿性腦膜炎時降低最為明顯,常低於2.2mmol/L或變為0mmol/L;還見於結核性腦膜炎、真菌性腦膜炎、腦腫瘤、神經梅毒、低血糖等。增高:見於糖尿病、血性腦脊液、早產兒和新生兒、飽餐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後、腦乾急性外傷或中毒。病毒性腦膜炎時腦脊液葡萄糖可正常,此點可與細菌性腦膜炎鑒別 腦脊液氯化物 成人 118~132mmol/L;嬰兒 110~130mmol/L 腦脊液氯化物指測定腦脊液中含氯化合物的含量。正常時,血液和腦脊液之間的物質不能全部出入循環 任何引起血漿氯化物增高或減低的情況均可使腦脊液中的氯化物發生同樣變化。增高:見於尿毒症、腎炎、心力衰竭。減低:見於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還見於嘔吐、腎上腺皮質功能減低、腎病變。但病毒性腦炎和腦腫瘤時常不降低或稍降低。注意,腦脊液中氯化物含量低於8.5mmol/L時,可能導致呼吸停止,此時應及時通報 腦脊液常規檢驗 顏色和透明度:無色、透明。凝固性:12~24h內不凝固(無凝塊或薄膜) 腦脊液是一種包繞並循環於神經系統腦組織和脊髓周圍的特殊體液,對於腦的保護、營養、代謝等起著至關重要 1.顏色無色:雖是正常腦脊液特點,但也見於病毒性腦炎、神經梅毒等。紅色:見於各種原因的出血。應區別腦脊液穿刺時可能損傷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見於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黃色:見於蛛網膜下腔和腦室出血、椎管梗阻、吉蘭-巴雷綜合征(又稱格林-巴利綜合征)、化膿性腦膜炎、重症結核性腦膜炎、重症黃疽、新生兒溶血症。乳白色:常見於化膿性細菌性腦膜炎。褐色/黑色:見於腦膜黑色素瘤。2.透明度腦脊液中如有細胞、細菌、真菌等增多時可變為混濁。結核性腦膜炎呈毛玻璃樣混濁;化膿性腦膜炎呈明顯膿樣混濁;輕度混濁或仍保持透明可見於病毒性腦膜炎和腦炎。3.凝固性腦脊液中蛋白質(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質是纖維蛋白原)增多時(大於10g/L),常出現凝固。1~2h內出現凝塊或沉澱物,見於化膿性腦膜炎;12~24h後才出現薄膜狀,見於結核性腦膜炎;出現膠樣凝固,見於蛛網膜下腔梗阻;出現絮狀物,見於神經梅毒等 腦脊液蛋白定性 潘氏法:陰性或弱陽性。羅瓊法:陰性 正常情況下,腦脊液中的蛋白質含量大大低於血液中的蛋白質 腦脊液蛋白質測定反映中樞神經系統是否有病變。陽性:常見於腦、脊髓及腦膜炎症、腫瘤、出血等,以及腦軟化、腦退化性疾病、神經根病變、腦脊液循環梗阻等疾病。阿司匹林、氯丙嗪、水楊酸鹽、青黴素、磺胺等葯物可干擾試驗 腦脊液蛋白定量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腦延髓池150~250mg/L,腦室內50~150mg/L;新生兒400~1200mg/L;老年人300~600mg/L 腦脊液蛋白定量有助於反映中樞神經系統不同疾病時蛋白質含量變化的特點 腦脊液蛋白質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類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各類中樞神經疾病的腦脊液蛋白質含量疾病 蛋白質(mg/L) 細菌性腦膜炎 800~5000 隱球菌性腦膜炎 250~2000病毒性腦膜炎 300~1000 腦炎 150~1000腫瘤 150~2000(常正常) 脊髓腫瘤 1000~2000腦出血 300~1500 神經梅毒 500~1500多發性硬化症 250~500 結核性腦膜炎 500~3000腦膿腫 200~1200 脊髓病後炎症反應 輕度增加 漿膜腔積液檢查結果及臨床意義 項目 正常范圍 檢查介紹 臨床意義 膜腔積液細胞學檢查 未找到腫瘤細胞 漿膜腔表面由一層間皮細胞覆蓋,腫瘤細胞可以侵犯和破壞漿膜,產生惡性積液 若報告為「找到腫瘤細胞」,提示是腫瘤性疾病,約95%是轉移性腫瘤,即發生腫瘤的部位不是漿膜腔,而是其他組織或器官,如肺癌、乳腺癌、胃癌、大腸癌、卵巢癌、肝癌、胰腺癌、食管癌、宮頸癌、膽囊癌、膽管癌和淋巴瘤等;原發性腫瘤是間皮瘤,較少見。胸水中找到腫瘤細胞,常見為肺癌、乳腺癌和間皮瘤等。腹水中找到腫瘤細胞,常見腫瘤為胃癌、大腸癌、卵巢癌、肝癌、膽囊癌、膽管癌和淋巴瘤等。心包積液中找到腫瘤細胞,常見腫瘤為肺癌、乳腺癌。男性病人積液中的腫瘤細胞以肺癌、淋巴瘤、胃癌。大腸癌、肝癌等為主;女性病人積液中的腫瘤細胞以乳腺癌、肺癌、卵巢癌、淋巴瘤、胃癌。大腸癌等為主;10歲以下兒童積液中少見腫瘤細胞,若出現,多為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淋巴瘤或白血病 漿膜腔積液細胞計數 正常人無積液 細胞計數是測定積液中細胞的數量。一般用顯微鏡計數法和標本稀釋法。直接計數法適用於外觀清晰、細胞數 本檢查用於漏出液和滲出液的鑒別。漏出液的細胞數量多低於100 ×106/L,滲出液的細胞數量多高於500×106/L。1.紅細胞 如超過0.1×1012/L,可見於腫瘤、肺栓塞、創傷和結核病等。2.白細胞 如超過200×106/L,可見於結核病。腫瘤等;如超過1000×106/L,可見於化膿性細菌感染等。 3.分類①中性粒細胞數量:如增高佔85%~95%以上,見於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結核早期感染。②嗜酸性粒細胞:如增高佔2%~5%以上,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反復多次穿刺採集積液、結核病的吸收期、氣胸、系統性紅斑狼瘡、肺梗死、真菌感染和腫瘤等。③淋巴細胞:如增高,見於結核病、梅毒、腫瘤、骨髓瘤和慢性非結核性胸膜炎等。④間皮細胞:通常佔15%~20%,多出現在漏出液中,也可見於滲出液,表示胸膜受到 漿膜腔積液葡萄糖 正常人無積液 漿膜腔積液葡萄糖定量指檢測積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以區別漏出液和滲出液 本檢測主要用於漏出液和滲出液的鑒別:①漏出液:因腎臟病、營養不良、晚期肝硬化。嚴重貧血、充血性心力衰竭。絲蟲病等引起,其葡萄糖含量多大於3.3mmol/L。②滲出液:因化膿性細菌感染、結核病、腫瘤、類風濕病等引起,其葡萄糖含量多小於3.3mmol/L。結核病病人積液中葡萄糖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比值可為(O.25~0.93):1。肝硬化病人積液中葡萄糖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比值可為(1.00~3.68):1 漿膜腔積液 正常人無積液形成 在疾病情況下,胸腔、腹腔或心包腔(總稱為漿膜腔)內積聚的過多液體總稱為漿膜腔積液 出現積液本身就是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一般性狀檢查主要用於區分積液的性質。漏出液一般呈淡黃色,透明,比密低。滲出液多呈各種顏色且色深,比密高。例如:呈紅色,見於結核病、各種腫瘤、血友病。肝破裂、脾破裂等;呈黃色,見於黃疸、肺炎鏈球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大腸桿菌感染等;呈白色,見於絲蟲病。腫瘤、淋巴管堵塞等;呈綠色,見於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桿菌)感染。積液中有大量細胞、細菌、脂肪時呈現混濁。有大量纖維蛋白時可出現凝塊。積液的量隨病情不同而多少不等。積液中蛋白質含量越高,比重越高 漿膜腔積液蛋白 正常人無積液 漿膜腔積液蛋白指檢測積液中的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與血液中蛋白質測定方法相同 本測定用以區別漏出液和滲出液:①漏出液:蛋白質含量多小於30g/L,主要成分為白蛋白,球蛋白含量較低,沒有纖維蛋白。例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積液中蛋白質含量多為1~10g/L;肝硬化病人積液中蛋白質含量多為5~20g/L。②滲出液:蛋白質含量多大於 30g/L,由白蛋白、球蛋白和纖維蛋白等組成。例如,腫瘤病人積液中蛋白質含量多為 20~40g/L;化膿性細菌感染、結核病病人積液中蛋白質含量多大於40g/ L
6、請問神經內科醫生,脊髓炎患者注射完激素後,通常情況下其血象【白細胞等各項指標】會有什麼變化?謝謝
不好說,這要看炎症控制的怎麼樣,脊髓炎以腦脊液檢測蛋白為准。急性脊髓炎必致脊髓水腫而致脊髓神經功能障礙而發生截癱,西醫以激素和蛋白治療可控病情繼發嚴重的脊髓損害但不能恢復神經,其神經功能的恢復一是靠自身修復,二是靠葯物支神經的興奮激活,如發病時間過長,脊髓會因缺血過久繼發缺血性軟化萎縮,其病症的恢復就更加困難,且會導致永久性的痙攣性截癱。
治療方案:中葯營養神經增強改善脊髓微循環的血運使受累麻痹不全的神經得到充分的血供預防繼發性缺血性受累神變性。同時興奮脊髓激活麻痹休克的神經才能獲得運動,二便等各種功能的最佳恢復,並需合理的功能鍛煉才能獲得功能重建,。需指導請發來發病時和最近的磁共震和腦脊液檢驗單再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