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髓炎患者都有哪些典型的針狀?
1.化膿性脊髓炎
青壯年好發。因脊髓受侵部位不同可表現為頸痛、胸背痛和束帶感,雙下肢麻木、無力、乾燥等。多於數小時或2~3天內病情達到高峰,當麻痹達到高峰期則疼痛症狀便不明顯;如為橫貫性脊髓損害,急性期表現為脊髓休克;如為上升性脊髓炎,則可能出現吞咽困難、發音不清、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
2.急性脊髓炎
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起病時可有低熱、病變部位神經根痛、肢體麻木乏力和病變節段束帶感;亦可無其他任何症狀而直接發生癱瘓。大多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受累平面以下運動障礙、感覺缺失及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障礙早期為脊髓休克表現,一般持續2~4周後,肌張力逐漸增高,腱反射活躍,出現病理反射。
脊髓休剋期的長短取決於脊髓損害嚴重程度和有無發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等並發症。脊髓損傷嚴重時,常導致屈肌張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痙攣,伴有出汗、豎毛、尿便自動排出等症狀,稱為總體反射,常提示預後不良。隨著病情的恢復,感覺平面逐漸下降,但較運動功能的恢復慢且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早期表現為二便瀦留,後隨著脊髓功能的恢復,可形成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
3.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大多數病例為兒童和青壯年,在感染或疫苗接種後1~2周急性起病,多為散發,無季節性,病情嚴重,有些病例病情凶險,常見於皮疹後2~4天,患者常在疹斑正消退、症狀改善時突然出現高熱、癇性發作、昏睡和深昏迷等。
腦炎型首發症狀為頭痛、發熱及意識模糊,嚴重者迅速昏迷和去腦強直發作,可有癇性發作,腦膜受累出現頭痛、嘔吐和腦膜刺激征等。脊髓炎型常見部分或完全性弛緩性截癱或四肢癱、傳導束型或下肢感覺障礙、病理征和尿瀦留等。可見視神經、大腦半球、腦干或小腦受累的神經體征。發病時背部中線疼痛可為突出症狀。
4.亞急性壞死性脊髓炎
多數患者為50歲以上男性。臨床以進行性的脊髓脊神經根炎為主要表現。約半數可有急性的疼痛和感覺障礙,或間歇性的坐骨神經痛。也可表現為較完全的脊髓橫貫性損傷,或短暫的無力及感覺障礙,繼以進行性的脊髓脊神經根症狀。③尚可有括約肌功能障礙。
5.結核性脊髓炎
多見於青壯年,病前可有結核接觸史或結核史。通常緩慢起病,在出現脊髓症狀的同時有低熱、納差、消瘦、盜汗等。脊髓損害常為不完全性,出現病變水平以下的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當病變以脊膜、脊蛛網膜損害為主時,則以神經根痛為主要表現,並出現分散性、不對稱性、節段性感覺障礙,臨床表現頗似脊髓蛛網膜炎。
2、急性脊髓炎是什麼病
急性脊髓炎,又稱急性橫貫性脊髓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脊髓炎。該病是指非特異性炎症引起脊髓急性進行性炎性脫髓鞘病變或壞死,病變常局限於脊髓的數個節段,主要病理改變為髓鞘腫脹、脫失、周圍淋巴細胞顯著增生、軸索變性、血管周圍炎症細胞浸潤。
3、急性脊髓炎有哪些症狀?
脊髓炎在病前可有發熱、全身不適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發病急,在發病後台導致感覺障礙、植物神經障礙和運動障礙,主要症狀有以下幾點:
一、感覺障礙。脊髓炎患者的下肢和軀干會有麻木和刺痛感,嚴重患者的各種感覺會完全消失,無法感知冷暖、疼痛。
二、植物神經障礙。脊髓休剋期的患者,常有便秘、損害軀體無汗、少汗、皮膚乾燥、蒼白、發涼、尿失禁等表現,經過休剋期的患者在出現一段時間的尿失禁後,著病情好轉,可逐步恢復隨意排尿功能,皮膚出汗及皮膚溫度均可改善。
三、運動障礙。以腦髓受損害後引起的截癱最常見,在經過數同、數月治療恢復之後,患者常國有一些後遺症。
4、脊髓炎患者平常應該注意哪些?
脊髓炎患者飲食方面需要注意什麼?隨著人們生活步伐的加快,脊髓炎的患病率越來越高。人們往往只百關注於脊髓炎的專業治療,卻忽視了脊髓度炎的飲食對於輔助治療的重要性,從而縮短了脊髓炎患者的康復期。脊髓炎的飲食也是有效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途徑之一。
那麼,安排脊髓炎的飲食注意事項有哪些? 脊髓炎患者飲食方面需要注意什麼?
1、日常生活飲食原則為:以知高纖維、低脂肪、低油、低膽固醇飲食為主。
2、飲食攝取上應避免高熱量食物如:油炸、肥肉、甜點、蛋糕、冰淇淋或汽水、紅茶飲料等。
3、煮食道烹調時應避免使用豬油,另外應減少蛋黃、內臟類、過量的海鮮內等高膽固醇之食物,而應增加的是高纖維類食物如:蔬菜、谷類、水果與足夠水分。
4、攝取足量蛋白質,並可多攝取一些強化身體細胞抵抗自由基,如維他命A、C、E、礦物質硒等,以達到能同時控制體重及維持長期復健治療所需之容能量消耗。
5、急性脊髓炎患者應該怎樣注意日常飲食
急性脊髓炎患者如何均衡飲食
急性脊髓炎是指脊髓的一種非特異性炎性病變,多發生在感染之後,炎症常累及幾個髓節段的灰白質及其周圍的脊膜、並以胸髓最易受侵而產生橫貫性脊髓損害症狀。部分病人起病後,癱瘓和感覺障礙的水平均不斷上升,最終甚至波及上頸髓而引起四肢癱瘓和呼吸肌麻痹,並可伴高熱,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稱為上升性脊髓炎。脊髓炎的患者必須吃一些健康均衡的食品,每天喝 3000 毫升水,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及維持正常的大小便的習慣。
水果、蔬菜、豆類、糙米、全麥都蘊含豐富的纖維,多吃這些食物使糞便柔軟,易於一排出,減少軟便劑的需要量。高纖食物一定要同時搭配每天 3000 毫升的水,才能有效達到健康飲食的要求。
喝水 每天要喝足 3000 毫升的飲水,有助於膀跳定時排空、維持干凈,並預防泌尿道感染,亦有助於糞便的柔軟。水質一定要干凈,如果不千凈,就應煮沸 20 分鍾,冷卻後再喝。
可飲用適量的茶、咖啡或果汁以替代部份飲水。牛奶提供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也是很重要的。但一天不要喝超過 600 毫升,喝太多牛奶會造成腎臟的問題。不要飲太多的酒,酒精對脊髓損傷患者會造成許多嚴重問題。喝太多酒會增加解小便的次數:因此就很可能會沾濕衣服或床鋪 ; 亦可能忘了疏解壓力而導致壓瘡 ; 或者造成在轉位、上下輪椅時不夠穩健而跌倒受傷。喝太多酒亦會造成失水過多和腹瀉。
本病以陰虛火旺者多,故脊髓炎的飲食應忌辛辣燥熱之品,少食油膩,多食清淡之品。患者要戒怒戒躁,避免情緒激動,保持心情舒暢,以防肝火傷目。對癱瘓患者應予按摩及被動運動,緩解期應堅持鍛煉,先在床上練習,逐漸下地活動,以爭取癱瘓肢體功能的最大程度恢復。
6、急性脊髓炎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急性脊髓炎的主要特徵表現為急性起病,起病時可有低熱、病變部位神經根痛,肢體麻木乏力和病變節段束帶感;亦可無其他任何症狀而直接發生癱瘓。大多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受累平面以下運動障礙、感覺缺失及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障礙早期為脊髓休克表現,一般持續2~4周後,肌張力逐漸增高,腱反射活躍,出現病理反射。脊髓損傷嚴重時,常導致屈肌張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痙攣,伴有出汗、豎毛、尿便自動排出等症狀,稱為總體反射,常提示預後不良。隨著病情的恢復,感覺平面逐漸下降,但較運動功能的恢復慢且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早期表現為二便瀦留,後隨著脊髓功能的恢復,可形成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