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輕微腦炎
腦炎可以發病於不同性別和年齡,多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常伴有發熱,頭痛等一般症狀,神經導師系統的表現,根據病因病變分布和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專業輕型的病例,可僅有頭痛,頭暈,頸部僵直等,漿液性腦膜炎的症狀,病變嚴重彌漫時,則可出現意識障礙,譫妄躁動,顱神經麻痹,肢體癱瘓,不自主運動,尿便障礙,驚厥等症狀。病情進一步發展時,患者可陷入深度昏迷,呈去大腦或去皮質狀態,有時病變可局限於腦干,脊髓等部位引起相應的症狀分別稱為腦干炎或脊髓炎。
腦炎起病時血中白細胞可增多(以淋巴細胞為主),腦脊髓液檢查可發現晉升顱壓升高和以淋巴細胞為主的。輕至中度白細胞增多,蛋白質也可輕至中度增多,腦脊液的糖量一般正常,這與細菌或真菌感染醫術不同病毒性腦炎和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時,腦脊液常規檢查正常者也不太少見。
腦炎-疾病治療
腦炎治療(一)一般治療
護理、降溫、止驚以及呼吸衰竭等處理可參照乙腦的治療。
(二)對症治療
1.隆溫使室溫控制在30℃以下,可採用室內放冰塊、電風扇、空調等。物理降溫可用30%酒精擦浴,在腹股溝、腋下、頸部放置冰袋;也可用降溫床或冷褥。消炎痛12.5~25mg,每4~6小時一次。也可用牛黃清心丸、柴胡注射液等中葯。
上述方法效果不顯時,可採用亞冬眠療法,肌肉注射氯丙嗪及異丙嗪各0.5~1mg/kg/次,每4~6小時一次,同時加用物理降溫,使體溫降至38℃左右。
腦炎-治療腦炎的方法
「癱復康八法」以中國傳統的中醫中葯辨證治療為綱要,博採吸納傳統醫學、現代科技、康復醫學精華,把中醫的內治療法和外治療法有機結合起來,經多年潛心鑽研創立而成。該療法融入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康復技術,並根據多年的治癱康復經驗,創編了《韓群英偏癱康復操》 ,使葯物治療和功能訓練達到完美統一,多種療法的完美結合,形成了一套系統規范、科學有效的治癱體系。
1.口服葯物、標本兼治--癱速康系列方葯、參蛇癱復康膠囊豫衛葯健字96第0116號
2.內病外治、療效神奇--癱復康臍療袋豫葯器監准字95第(227033)號
3.康復患肢、生活自理--現代康復療法、韓群英偏癱康復操
4.音樂電療、功效可靠--癱復康音樂電子治療儀
5.心理治療、科學引導--心理咨詢療法
6.噴擦患肢、止痛化瘀~癱復康噴霧劑
7.經絡傳導、』透皮治療--癱復康貼
8.真空透磁、科學升華--癱復康透磁拔罐
(三)免疫療法
1.血清療法:起病3天內患者可用恢復期患者或林區居住多年者的血清20-40ml肌注,或椎管內注射5-10ml。
2.高效價免疫丙種球蛋白每日6-9ml肌注,至體溫降至38℃以下停用。
3.干擾素、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核糖核酸酶均可酌情採用。
腦炎-飲食療法
腦炎的飲食療法及中醫方劑:
莧菜湯荸薺、莧菜湯、鮮荸薺250克,莧菜50克,分別洗凈,放鍋內加水煎湯,代茶飲服,連服數天。
胡蘿卜纓、馬齒莧湯、胡蘿卜纓、馬齒莧各30克,分別洗凈切段,放鍋內入水煎湯服,每日1-2次。
茅根、石膏、蘆甘湯、白茅根、生石膏各30克,蘆根15克,甘草6克,共放一沙鍋內加水煎湯服,每日2次。
菊花、蓮翹、甘草湯、野菊花、蓮翹各15克,炙甘草6克,放鍋內加水煎湯服,每日2次。
中醫方劑
辨證
濕熱內蘊,痰熱互結,蒙蔽心竅。
治法
清熱利濕,化痰開竅。
方名
宣清解郁湯。
組成
藿香12克,佩蘭12克,法半夏12克,瓜蔞殼18克,黃連9克,黃芩12克,梔子12克,天竺黃10克,鬱金1克,菖蒲9克,竹茹12克,六一散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一預防乙腦,乙腦是蚊蟲傳染的,滅蚊是預防乙腦最根本、最有效的辦法。除了消滅蚊子外,還防止蚊子叮咬,如裝紗門、紗窗。睡覺的時候,可以掛上蚊帳或點上蚊香,另外,在乙腦流行期間,晚上最好不要讓孩子光背在外面睡覺,以減少傳染的機會。
10歲以下兒童應在4-5月份開始接受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注射。據上海市傳染病院統計,凡注射了疫苗的一般都不發病,即使發病也很輕。所以家長不應忽視按時給孩子注射乙腦預防針。
二做好疫苗預防接種。這是預防與控制乙腦最經濟、有效的措施。中國乙腦病例中10歲以下兒童佔80%以上,5歲以下佔50%。一般要求1歲接種2次,2歲加種1次,5歲再加種1次,共4次,若有遺漏者應去地區衛生服務中心補種,外來人口中有遺漏接種者也應去補種。
三加強動物傳染源管理,搞好家禽、家畜棚舍的環境衛生。
四搞好預防接種,及時注射乙腦疫苗。注射乙腦疫苗效果明顯,保護率高。流行地區接種對象一般為6個月以上、10歲以下的兒童。乙腦滅活疫苗第一年需注射2次,間隔7-10天,以後每年加強一次;減毒活疫苗不分初免,每年一針至6歲,可獲得持久免疫力。注射劑量為6-12個月嬰兒0.25毫升;1-6歲0.5毫升;7-15歲1毫升;16歲以上每次2毫升。因為疫苗接種後,大約40天左右才產生免疫力,所以一定要提前接種。在乙腦流行季節,用 大青葉、板蘭根、銀花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7天,有預防作用。平時要注意增強孩子的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同時,普及乙腦的防病知識,及時發現病人,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盡量減少乙腦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乙型腦炎病兒常在數日內病情迅速加重,所以應在醫院治療,並積極配合醫生的檢查和治療,如腰椎穿刺輸液等。不要因疼愛孩子延誤診斷。病兒應隔離在有防蚊設施(沙門、沙宙、蚊帳)、涼爽(室溫低於30℃)、安靜的病室內。發熱時應多補充水分,可給西瓜水,綠豆湯,豆漿,牛奶,米汁,菜湯等清涼流質食物。對高熱多汗病兒應勤擦皮膚。用熱毛巾定期擦摩骨隆起處(如骶、尾部等)皮膚,以防褥瘡發生。
腦炎-護理方法
一、高熱的護理方法。
腦炎1、體溫上升階段:寒顫時注意保暖。
2、發熱持續階段:應用退熱葯時注意補充水分。
3、退熱階段:及時更換汗濕衣服,防止受涼。
4、注意口腔清潔和皮膚清潔,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如瘦肉稀飯、面條、青菜湯等。
二、及早進行肢體功能鍛煉,早日康復
1、讓患兒癱瘓的肢體處於功能位置。
2、對於清醒患兒,要更多關心、體貼患兒,增強自我照顧能力和信心。
3、經常與患兒與交流,促進其語言功能的恢復。
4、及早對患兒肢體肌肉進行按摩及做伸縮。
5、恢復期患兒,鼓勵並協助患兒進行肢體主動功能鍛煉。
6、活動時要循序漸進、注意安全、防止碰傷。
腦炎-注意事項
1.西葯多無特效制劑,臨床以及時對症處理為主。
2.減輕腦水腫和治療呼吸衰竭是治療的關鍵。
3.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病毒治療方面,目前運用的有轉移因子,(成人2ml,皮下注射,2次/日);免疫核糖核酸(3mg,皮下注射或溶於5%葡萄糖液中靜滴),以及阿糖腺苷、干擾素及聚肌胞等,均有待進一步研究。
腦炎-兒童病毒性腦炎的護理
兒童病毒性腦炎的護理有發熱的護理;精神異常的護理;昏迷的護理和癱瘓的護理。
l.發熱的護理監測體溫、觀察熱型及伴隨症狀。出汗後及時更換衣物。體溫>38.5oC時給予物理降溫或葯物降溫、靜脈補液。
2.精神異常的護理向患兒介紹環境,以減輕其不安與焦慮。明確環境中可引起患兒坐立不安的刺激因素,可能的話,使患兒離開刺激源。糾正患兒的錯誤概念和定向力錯誤。如患兒有幻覺。詢問幻覺的內容,以便採取適當的措施。為患兒提供保護性的看護和日常生活的細心護理。
3.昏迷的護理患兒取平卧位,一側背部稍墊高,頭偏向一側,以便讓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0,利於靜脈迴流,降低腦靜脈竇壓力,利於降低顱內壓;每2小時翻身1次,輕拍背促痰排出,減少墜積性肺炎,動作宜輕柔;密切觀察瞳孔及呼吸,防止因移動體位致腦疝形成和呼吸驟停。保持呼吸道通暢、給氧,如有痰液堵塞,立即氣管插管吸痰,必要時作氣管切開或使用人工呼吸機。對昏迷或吞咽困難的患兒,應盡早給予鼻飼,保證熱卡供應;做好口腔護理;保持鎮靜,因任何躁動不安均能加重腦缺氧,可使用鎮靜劑。
4.癱瘓的護理做好心理護理,增強患兒自我照顧能力和信心。卧床期間協助患兒洗漱、進食、大小便及個人衛生等。使家長掌握協助患兒翻身及皮膚護理的方法。適當使用氣圈、氣墊等,預防褥瘡。保持癱瘓肢體於功能位置。病情穩定後,及早督促患兒進行肢體的被動或主動功能鍛煉,活動時要循序漸進,加強保護措施,防碰傷。在每次改變鍛煉方式時給予指導、幫助和正面鼓勵。
腦炎-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
一、搞好室內和環境衛生,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勤曬太陽。
二、15歲以下兒童在衛生防疫部門的指導下於冬季到來之前接種流腦菌苗。
三、發現流腦患者要及時隔離治療,不要帶領孩子到病人家串門,流腦流行季節盡量少到劇院等人口密集地方。
四、被褥、日用品和用具要勤曬太陽。
五、用醋熏蒸房間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腦炎-病毒性腦炎的康復護理
一、降溫。應配合醫生進行物理降溫及葯物降溫,還要降低室溫,保證室內安靜及空氣流暢。
二、注意保持患兒呼吸道暢通、解開衣領,及時清除呼吸道的痰液,以免氣道堵塞引起腦缺氧。
三、對於有抽搐和癲癇發作的患兒,應在上下牙齒之間放一隻用紗布或餐巾紙包裹的筷子或壓舌板,以防止舌咬傷。
四、要經常給孩子翻身,以防褥瘡及其他繼發感染。
五、保證營養供給,如不能進食者就應採取鼻飼法。
六、對有智能減退現象的孩子,父母要細心、耐心地進行啟發式再教育,以幫助孩子恢復記憶功能,及時鍛煉各種生活技能。
七、對於出現肢體癱瘓的患兒,要勤活動肢體或採用針刺、按摩等有效的治療措施。
腦炎-病毒性腦炎的症狀
一、原發病症狀:如腮腺炎腦炎伴有腮腺腫大,皰疹性腦炎時皮膚有皰疹,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腦炎時可有皮疹、心肌炎、手足口病等。
二、繼發性腦炎症狀:系指在病毒感染或預防接種後發生的腦炎,又稱感染-變態反應性腦炎、過敏性腦炎或急性脫髓鞘腦炎。如麻疹腦炎、水痘腦炎、風疹腦炎及狂犬病疫苗接種後腦炎等,可有麻疹、水痘、風疹及狂犬病等臨床表現。
三、共有症狀:由於病變部位與病變程度輕重不同,病毒性腦炎的症狀及體征多種多樣。彌漫性腦炎常先有全身不適,很快出現昏迷驚厥,同時伴有發熱。腦干型腦炎常以面神經癱瘓、嗆咳、吞咽困難、肢體麻木不仁、無力等表現為主,尚有動眼神經麻痹、假性球麻痹等表現。假腫瘤型腦炎患兒常有頭痛、嘔吐、肢體活動差或癱瘓、失語等精神症狀、局灶性神經系統症狀、顱內高壓征等。
腦炎-腦炎知識
腦炎的護理措施
一、常見護理診斷:
1. 體溫過高 與病毒血症有關。
2. 急性意識障礙(acuteconfusion) 與腦實質炎症有關。
3.軀體移動障礙 與昏迷、癱瘓有關。
4.營養失調,低爭機體需要量 與攝入不足有關。
5.潛在並發症,顱內壓增高征 與顱內感染有關。
二、護理措施:
l.發熱的護理 監測體溫、觀察熱型及伴隨症狀。出汗後及時更換衣物。體溫>38.5oC時給予物理降溫或葯物降溫、靜脈補液。
2.精神異常的護理 向患兒介紹環境,以減輕其不安與焦慮。明確環境中可引起患兒坐立不安的刺激因素,可能的話,使患兒離開刺激源。糾正患兒的錯誤概念和定向力錯誤。如患兒有幻覺。詢問幻覺的內容,以便採取適當的措施。為患兒提供保護性的看護和日常生活的細心護理。
3.昏迷的護理 患兒取平卧位,一側背部稍墊高,頭偏向一側,以便讓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0,利於靜脈迴流,降低腦靜脈竇壓力,利於降低顱內壓; 每2 小時翻身1次,輕拍背促痰排出,減少墜積性肺炎,動作宜輕柔;密切觀察瞳孔及呼吸,防止因移動體位致腦疝形成和呼吸驟停。保持呼吸道通暢、給氧,如有痰液堵塞,立即氣管插管吸痰,必要時作氣管切開或使用人工呼吸機。對昏迷或吞咽困難的患兒,應盡早給予鼻飼,保證熱卡供應;做好口腔護理;保持鎮靜,因任何躁動不安均能加重腦缺氧,可使用鎮靜劑。
4.癱瘓的護理 做好心理護理,增強患兒自我照顧能力和信心。卧床期間協助患兒洗漱、進食、大小便及個人衛生等。使家長掌握協助患兒翻身及皮膚護理的方法。適當使用氣圈、氣墊等,預防褥瘡。保持癱瘓肢體於功能位置。病情穩定後,及早督促患兒進行肢體的被動或主動功能鍛煉,活動時要循序漸進,加強保護措施,防碰傷。在每次改變鍛煉方式時給予指導、幫助和正面鼓勵。
乙型腦炎的辯證治療
乙型腦炎(包括其他病毒性腦炎)發病由於溫邪猖厥,病發便逆傳心包,故此病初起多神昏、抽搐。專家認為此病致病根源雖屬於暑,但其中症狀有熱重、濕重、風重、痰重之分。主要根據溫病衛氣營血辨證施治。
(1)邪在衛分症狀為微惡寒或不惡寒,發熱(體溫39℃上下),無汗或有汗而不透徹,頭痛、嘔吐、口渴、舌苔薄白、脈浮數或滑數,治宜辛涼透邪佐以清解法,如銀翹散或涼膈散加減。
(2)邪在氣分症狀為高熱(40℃以上),不惡寒、煩渴、自汗、頭痛、嘔吐,甚則神昏,肢厥抽搐,舌苔黃,脈浮洪而數。《通俗傷寒論》按語雲:「凡昏蒙痙厥多屬胃蒸腦……」。治宜清肝,胃之熱,可用白虎湯,佐以平肝,鎮痙,清絡的葯物,如羚羊角、蜈蚣、全蠍、金銀花、絲瓜絡、鬱金、竹葉、鉤藤、生石決等,或更加入紫雪丹之類。
(3)邪入營分症狀為高熱(40℃以上),昏睡、詣語、嘔吐、手足抽搐、舌絳而干,或現黑苔,脈細數或弦數等。治宜以清熱解毒,鎮痙,佐以芳香通透法。以清營湯加入菖蒲、竹茹、金銀花、黃連、全蠍、鉤藤、蜈蚣、天竺黃、絲瓜絡、甘菊等。或配合應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
(4)邪入血分症狀有高熱、昏睡、譫語,甚者發狂或抽搐,或發斑疹,或圓血,或四肢強直,不語如屍,舌質紅絳,或干,脈細數或弦大。治宜涼血解毒,祛痰通竅法,如犀角地黃湯、清宮湯、清營湯等加入鬱金、葛蒲、天竺黃、川貝母、木通、金銀花、羚羊角等,或配合應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 凡症見高熱,頭痛、嗜睡而呼之有知覺者,溫邪尚在衛、氣分,統屬輕症,大約居於西醫所分的輕型、普通型;若高熱不退,深度昏迷,全無知覺,兼有抽搐,原逆頻發不休者,邪已入營入血,統屬西醫所分的重型或暴發型,均屬危重型。但輕重二症絕難截然分開,一般都是由氣分未解而侵入營分,也有溫邪直接侵入營分而徐徐轉出氣分的。在治療中常見許多病者在昏迷狀態中有數聲咳,乃是邪出氣分之證,多數好轉。
以上資料有點混亂,但比較全面,你稍整理一下。願您家孩子早日康復!
2、得了脊髓炎怎麼辦?
脊髓炎百又叫急性脊髓炎,它的確切病因尚未明了,大部分是病毒感染導致的一釉自身免疫反應或者是中毒過敏等原因導致的脊髓的炎症,主要的病原有可能是流感病毒,帶壯皰疹病毒,狂犬病毒或者足脊髓灰質度的病毒,還有一部分是肝炎病毒導致的,脊髓炎,所以它的問治療首先需要胴確致病的具體原因,來針對性的進行處理,主要的治療的原則,第一可以使用一部分的激素進行靜滴答,這種葯物是治療急性脊髓炎的常用葯物,第二可以使用一些脫水的葯物,比如說甘露醇等等版,可以減輕脊髓炎的症狀,第三可以使用一些神經的保護劑,第四可以進行一些康復理療,進行按摩推拿等一系列的治療,耒減輕脊髓炎的症狀,以上內容僅供參權考,具體用葯,治療請以醫生面診指導為准
3、脫髓鞘性腦干炎
疾病概述
經典NMO的概念是指雙側視神經炎和嚴重橫貫性脊髓炎同時或短期內相繼發生的一種單相病程疾病。20世紀末,Wingerchuk等回顧總結了71例NMO患者臨床資料,拓展了NMO定義范疇,主要觀點包括:視神經炎和脊髓炎兩者可同時出現、很短時間內相繼出現或相隔較長時間(數月或數年)出現;視神經炎可為雙眼受累,也可單眼受累;有些患者病情反復發作稱為復發型NMO。故NMO可為單相病程,亦可呈緩解復發的多相病程。80%~90%的NMO病例為反復視神經炎和脊髓炎發作的復發型NMO。部分患者脊髓炎出現前視神經炎可反復多次發作,反之亦然。反復發作的脊髓炎或視神經炎被稱為復發性脊髓炎或復發性視神經炎。
流行病學
NMO的確切發病率和患病率均不清楚,原因之一是缺乏統一公認的診斷標准,易與MS混淆。在西方白種人中NMO佔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的比例不足1%。而在非白種人群,NMO明顯多見,如日本NMO佔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的比例是20%~30%,香港36%,新加坡48%,印度10%~20%。NMO平均發病年齡39歲,不同人種女性患病均明顯多於男性,女性患者占所有病例數90%。
病理
相對於典型MS最容易侵犯腦室周圍白質、小腦和腦干,NMO常選擇性地累及視神經和脊髓。NMO脊髓病變具有不同於MS的特徵,為多個脊髓節段的廣泛脫髓鞘,伴同時累及灰白質的空腔形成、壞死和急性軸突病變,病灶中有顯著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圍繞透明樣變血管周圍,有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和補體活化產物的沉積,呈特徵性的框邊樣(rim)和玫瑰花形(rosette),提示體液免疫機制參與了NMO發病過程。
臨床表現
好發於青年,男女均可發病。急性或亞急性發病,病情進展迅速,可有緩解-復發。急性嚴重的橫貫性脊髓炎和雙側同時或相繼出現的球後視神經炎是本病特徵性的臨床表現,可在短時間內連續出現,導致截癱和失明。
症狀體征
1、發病年齡5-60歲,21-41歲最多,也有許多兒童患者,男女均可發病。急性橫貫性或播散性脊髓炎以及雙側同時或相繼發生的視神經炎是本病特徵性表現,在短時間內連續出現,導致截癱和失明,病情進展迅速,可有緩解-復發。
2、視神經炎急性起病者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單眼視力部分或全部喪失,某些患者在視力喪失前一兩天出現眶內疼痛,眼球運動或按壓時明顯,眼底可見視神經乳頭炎或球後視神經炎。亞急性起病者1-2個月內症狀達到高峰。少數呈慢性起病,視力喪失在數月內穩步進展,進行性加重。
3、急性橫貫性脊髓炎是脊髓急性進行性炎症性脫髓鞘病變,已證實多數為MS表現,呈單相型或慢性多項復發型。臨床常見播散性脊髓炎,體征呈不對成和不完全性,表現快速(數小時或數日)進展的輕癱瘓、雙側Babinski征、軀干感覺障礙平面和括約肌功能障礙等。急性脊髓炎伴Lhermitte征、陣發性強直性痙攣和神經根痛可見約於約1/3的復發型患者,但單相病程患者通常很少發生。
4、多數NMO患者為單相病程,70%的病例數日內出現截癱,約半數患者受累眼發生全盲。少數患者為復發型病程,其中約1/3發生截癱,約1/4視力受累,臨床事件間隔時間為數月至半年,以後的3年內可多次復發孤立的ON和脊髓炎。
此外,單病程NMO和復發型NMO臨床特徵也存在一些差別。Wingerchuk等報道,單病程NMO平均發病年齡29歲(1~54歲),復發型NMO 39歲(6~72歲)。復發型NMO女性比例更高,達80%以上。首次臨床事件發展成為雙側視神經炎和脊髓炎(NMO經典定義)的平均時間,單病程NMO是5天(0~151天),復發型NMO是166天(2~730天)。單病程NMO臨床事件表現更為嚴重,54%的受累眼睛經歷過視力完全喪失,而復發型NMO中只有28%,單病程NMO中70%的患者出現過截癱,復發型NMO中僅有31%。雖然單病程NMO臨床事件比復發型NMO嚴重,但絕大多數單病程NMO因為以後不會復發,並長期保持穩定,沒有累積損傷,疾病恢復和神經功能保持會更好,5年生存率90%,往往死於其它病因。復發型NMO的復發頻率個體之間差異很大,有可能幾次發作在數月內出現,也可能緩解期超過10年。55%的患者1年以內出現視神經炎或脊髓炎復發,這一比例3年內增加至78%,5年內達90%。雖然首次視神經炎和脊髓炎事件後功能恢復比單病程NMO更好,但反復發作的累積效應使得復發型NMO的神經功能殘疾反而更為嚴重。病程5年的患者,超過半數有單眼盲或沒有輔助不能行走,5年生存率68%。嚴重頸脊髓炎導致呼吸衰竭在復發型NMO更常見,幾乎1/3的患者會出現,也是此類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輔助檢查
血清與腦脊液:大約85%的MS患者腦脊液中可檢測到寡克隆帶,而在NMO患者中出現率僅15-35%。IgG合成指數NMO也同樣明顯低於MS。NMO急性期腦脊液白細胞數可超過50/mm3, 可有中性粒細胞,這種腦脊液改變在典型MS非常少見。近年來,免疫學研究又發現新證據顯示NMO與MS兩者之間明顯不同。
近年有關NMO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發現當屬Lennon等報道的NMO-IgG。作為NMO特異性的生物學標志物,該抗體診斷北美NMO的敏感性是73%,特異性是91%,診斷日本OSMS的敏感性是58%,特異性100%。NMO-IgG的靶抗原是水通道蛋白-4(AQP4)。AQP4是位於星型膠質細胞質膜上的一種整合蛋白,集中分布於血腦屏障星型膠質細胞足突部位,是目前第一個被發現的與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有關的自身抗原。它在視神經和脊髓中含量豐富,整個腦中也有分布。AQP4是中樞神經系統含量最豐富的水通道蛋白,在維持腦內水平衡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與水中毒或局灶腦缺血後腦水腫形成有關。Pittock等發現部分NMO患者腦部MRI異常信號主要位於下丘腦,偶爾也會延伸至圍繞三、四腦室旁的腦組織,而這些部位也正是AQP4富含區域。
脊髓核磁共振:NMO脊髓炎急性發作脊髓MRI會出現明顯異常。最顯著的特徵是大多數病灶超過3個椎體長度,呈長T1和長T2信號改變,增強可見斑片狀強化,病變主要位於脊髓中央,受累節段可見脊髓腫脹。隨著時間推移,脊髓腫脹和強化變為持續髓內T2異常信號和/或脊髓萎縮。而典型MS病灶一般不超過1~2個椎體長度,軸位上顯示病灶局限,位於脊髓髓內偏外側。NMO視神經炎急性發作時,頭顱MRI可有受累視神經或視交叉腫脹和/或強化。
視覺誘發電位:多出現波形正常,時程明顯延長。
NMO疾病譜
由於NMO-IgG診斷NMO具有高度特異性,Wingerchuk等已將其納入2006年修訂的NMO診斷標准中(作為3項支持診斷標准中的1項),該診斷標准在有視神經和脊髓受累表現的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中診斷出NMO的敏感性是99%,特異性90%。不僅如此,Wingerchuk等近期還提出了NMO疾病譜(NMO spectrum disorders)的概念,該疾病譜涵蓋:1)NMO(2006年定義);2)NMO限定形式(limited forms of neuromyelitis optica):a 原發性單次發作或復發性縱向延伸性脊髓炎(脊髓MRI病灶長度≥3個椎體) b 復發性或雙側同時發生的視神經炎;3)亞洲視神經脊髓型多發性硬化;4)伴有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視神經炎或縱向延伸性脊髓炎;5)伴有NMO特徵性腦部病灶(下丘腦、胼胝體、腦室旁或腦干)的視神經炎或脊髓炎。
診斷及鑒別診斷
1、診斷
採用Wingerchuk等制定的NMO診斷標准(2006年修訂版本)。
2、鑒別診斷
(1)早期眼症狀易與單純球後視神經炎混淆,ON多損害單眼,本病常兩眼先後受累,並有脊髓病損或明顯緩解-復發。
(2)MS可表現NMO的臨床模式,CSF及MRI檢查頗具鑒別意義。NMO的CSF-MNC>50×106/L或嗜中性粒細胞增多較常見,MS罕見;90%以上的MS可見寡克隆地,NMO不常見。頭部MRI在NMO初期正常,復發-緩解型MS常有典型病灶;NMO脊髓縱向融合病變超過3個脊椎節段,常見脊髓腫脹和釓強化,MS脊髓病變極少超過1個脊椎節段
(3)亞急性脊髓視神經病多見於小兒,先有腹痛、腹瀉等症狀,以對稱性感覺異常為主,多無癱瘓,無復發,CSF無明顯改變。
NMO的臨床表現較MS嚴重,NMO多因一連串發作而加劇。復發型NMO預後差,得數患者呈階梯式進展,發生全盲或截癱等嚴重殘疾,1/3的患者死於呼吸衰竭,這在MS均不常見。
治療方案
1 甲基潑尼松龍大劑量沖擊療法可加速ON等發作性症狀恢復,終止或縮短NMO惡化。500-1000mg/d,靜脈滴注,連用3-5日;之後用大劑量潑尼鬆口服。應注意單獨口服潑尼松可能增加ON新的發作風險。
2 也可適當選用硫唑嘌呤、環磷醯胺等免疫抑制劑。恢復期應加強功能鍛煉及理療。 雖然沒有大樣本臨床對照試驗證實有效,免疫抑制劑和血漿置換被建議用於NMO治療。
3 MS的一線用葯是免疫調節葯物β-干擾素和可舒松(glatiramer acetate)。而NMO是否也有類似療效需要深入研究。預後也不同於MS,早期報道NMO的5年生存率僅68%,死因主要是嚴重脊髓病變致呼吸衰竭。近年來,隨著診斷和治療水平提高,NMO預後已有改觀,然而,每年約2次的平均復發率仍使得NMO比MS更早致殘。
預防常識
對視神經脊髓炎患者要採用樂觀態度向病人說明本病的性質和前景,增強與疾病做斗爭的勇氣,如何適應已經和可能造成的病殘。指導他們如何進行患肢功能鍛煉。叮囑患者定期進行復查,避免勞累,防止感染。了解病情有無發展。經醫院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少數患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殘障。
參考資料: http://ke.baidu.com/view/812404.htm
4、視神經脊髓炎能活多久
正確治療病灶修復使體內產生病毒抗體不再復發不會危機生命。視神經脊髓炎屬脫髓鞘疾病及早治療可愈,但非激素能愈。因本病是免疫性特異性病毒感染繼發視神經功能障礙,它是一脫髓鞘疾病合並腦干周圍神經損傷導致視力障礙而得名。其脫髓鞘治療不當則繼發病灶缺血變性發生病灶多發性硬化,治療恢復更為困難。其病是一急性或亞急性發作慢性損害神經中樞的疾病,反復的復發和遲發神經再度受損會導致神經白質再度受損,發病嚴重時可侵犯脊髓前角細胞和腦干神經核以及大腦運動皮質錐體細胞危機生命。早期的治療多以激素及營養療法治療,但療效難以控固,在人體適合病毒復制的條件下病情就會復發. 沒有提供資料只能為你提供理論性的治療方案:治療除正常的激素治療外可逐步的用天然激素替代且對人休無毒副作用.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肌體抗病能力。營養神經,中西醫結合擴張微循環使受損殘余神經得到充分的血供,預防病情繼續發展。同時興奮激活麻痹和休克的神經細胞使體內產生病毒抗體不再復發達到受損脊髓及視神經修復再生獲得最佳恢復,。如幫助請發來發病時和最近的磁共震照片為你指導.
麻煩採納,謝謝!
5、急性脊髓炎和脊髓炎有什麼區別
因為不知道具體是什麼脊髓炎,用一般性方法有這些,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脊髓炎治療措施1、早期用氫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靜滴,每日一次,7-10d後如病情穩定改為強的松30mg口服。隨病情好轉可逐漸減量。
2、20%甘露醇250ml靜滴1次/d脫水,706代血漿500ml靜滴,1次/d改善脊髓微循環。 3、給予大劑量維生素B族制劑和胞二磷膽鹼等神經營養葯物。
4、適當選用抗生素預防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 5、定時翻身拍背預防褥瘡。加強患肢功能鍛煉,防止肢體畸形。
急性脊髓炎是一種急性起病的脊髓炎症性疾病。其病變常發生在胸段脊髓,如果病變僅侵犯幾個節段脊髓的灰質和白質,稱為橫貫性脊髓炎,如果病變不斷地向上發展,則稱為上升性脊髓炎。確切的病因還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病毒感染或因病毒感染後機體的自體免疫反應所引起。也有少數病人是在疫苗接種後發病。外傷、過度疲勞可以是本病的誘發因素。
脊髓炎多見於男性青壯年,任何季節均可發病,但以春、冬季較為常見。多數病人在脊髓炎發病之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例如有發熱、咳嗽、全身酸疼等症狀。
脊髓炎的症狀常為急驟發生,往往先有胸背或腹部酸痛、束帶感(好象有一根帶子緊束在身體上的感覺)。雙下肢軟弱乏力,行走困難,並在數小時或數天內發展至完全癱瘓。同時,兩下肢也感覺麻水,在脊髓病變節段水平以下的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並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礙,大小便瀦留或失禁。在病損節段水平以下有皮膚無汗或少汗、蒼白、乾燥、趾(指)甲鬆脆等表現。如頸段脊髓也受到損害,則上、下肢都可癱瘓,甚至還可出現呼吸困難,這是因為高頸段脊髓受累後呼吸肌也導致癱瘓。此為十分嚴重的情況,應將病人迅速送醫院搶救。
癱瘓的肢體,在病程的早期為弛緩性癱瘓,亦稱軟癱,此時肢體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消失。經1~3周後,逐漸轉變為痙攣性癱瘓,亦稱硬癱,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陽性。患者經適當的治療後,度過了急性期,多數病人其癱瘓肢體的肌力可逐漸恢復,約有半數病人在病後幾個月內可以站立、行走。
化驗檢查可發現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增加,腰椎穿刺作壓頸試驗顯示椎管腔通暢,腦脊液中的細胞數及蛋白質含量正常或輕度增加,細胞增多主要為淋巴細胞,糖及氯化物含量正常。脊椎X線片顯示正常。
根據上述臨床特點,診斷並不困難,但也有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如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硬脊膜外膿腫、脊椎結核等,有時易與急性脊髓炎混淆,需要由醫生作仔細鑒別。
患了急性脊髓炎的病人應該給予怎樣治療呢?首先,應重視護理,因為病人的肢體癱瘓,整天躺在床上,不能自己翻身,臀部很容易發生褥瘡,因此需要良好的護理。應經常幫助病人翻身,保持被褥清潔、柔軟。如果有排尿障礙,需給予導尿,最好是保留導尿。並應用0.02%呋喃西林溶液沖洗膀胱,每次100毫升,每4~6小時一次。放入上述沖洗液後保留30分鍾再放出,再將引流管夾住,使膀胱內保持一定容量,防止痙攣性小膀胱的發生。因為病人的肢體既不能自主地活動又往往感覺喪失,所以要防止燙傷。對於肢體長期癱瘓的病人,足部因經常受棉被壓迫而容易發生足下垂,因此,應在足部置放護架。在葯物治療方面,於急性期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加氫化可的松2O0毫克或地塞米松10毫克,置於葡萄糖水中靜脈點滴,每天1次,連續7~10天,以後可改為強的鬆口服。維生素B族,地巴唑、神經細胞活化劑均可應用。此外,可應用中醫中葯,於急性期可給予清熱解毒葯,如銀花、翹、板藍根、大青葉、黃芩、知母、澤瀉、生甘草、牛膝等,煎場服用。如有呼吸肌癱瘓,出現呼吸困難,應給予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需作氣管切開。還應注意合並症的治療,如褥瘡、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體療和針灸對促進癱瘓肢體的恢復很有幫助,在病程早期對癱瘓肢體作按摩、被動運動,以改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當肌力有所恢復時應鼓勵病人作力所能及的主動運動,促使肌力早日恢復正常。
6、治療脊髓炎的葯是由什麼配置成的呢
脊髓炎概述 脊髓炎系脊髓急性非化膿性炎症,可能為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脊髓炎診斷 一、病史及症狀: 多青壯年發病,病前兩周內有上感呼吸感染症狀,或疫苗接種史。有受涼、過勞、外傷等發病誘因。首發症狀為雙下肢麻木、無力,病變相應部位背痛和束帶感,尿瀦留和大便失禁。 二、體檢發現: 有脊髓橫貫損害的表現: 1.早期因"脊髓休剋期"表現為馳緩性癱瘓,休剋期後(3-4周)病變部位以下支配的肢體呈現上運動神經元癱瘓。 2.病損平面以下深淺感覺消失,部分可有病損平面感覺過敏帶。 3.植物神經障礙:表現為尿瀦留、大量殘余尿及充盈性尿失禁,大便失禁。休剋期後呈現反射性膀胱、大便秘結,陰莖異常勃起。 三、脊髓炎輔助檢查: 1.急性期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高。 2.腦脊液壓力正常,部分病人白細胞和蛋白輕度增高,糖、氯化物含量正常。 3.脊髓MRI示病變部位脊髓增粗,信號異常。 四、脊髓炎鑒別診斷: 需與急性硬膜外膿腫、脊柱結核、脊柱轉移性腫瘤、視神經脊髓炎、脊髓出血鑒別。 五\脊髓炎治療措施 1、早期用氫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靜滴,每日一次,7-10d後如病情穩定改為強的松30mg口服。隨病情好轉可逐漸減量。 2、20%甘露醇250ml靜滴1次/d脫水,706代血漿500ml靜滴,1次/d改善脊髓微循環。 3、給予大劑量維生素B族制劑和胞二磷膽鹼等神經營養葯物。 4、適當選用抗生素預防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 5、定時翻身拍背預防褥瘡。加強患肢功能鍛煉,防止肢體畸形。 急性脊髓炎是一種急性起病的脊髓炎症性疾病。其病變常發生在胸段脊髓,如果病變僅侵犯幾個節段脊髓的灰質和白質,稱為橫貫性脊髓炎,如果病變不斷地向上發展,則稱為上升性脊髓炎。確切的病因還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病毒感染或因病毒感染後機體的自體免疫反應所引起。也有少數病人是在疫苗接種後發病。外傷、過度疲勞可以是本病的誘發因素。 脊髓炎多見於男性青壯年,任何季節均可發病,但以春、冬季較為常見。多數病人在脊髓炎發病之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例如有發熱、咳嗽、全身酸疼等症狀。 脊髓炎的症狀常為急驟發生,往往先有胸背或腹部酸痛、束帶感(好象有一根帶子緊束在身體上的感覺)。雙下肢軟弱乏力,行走困難,並在數小時或數天內發展至完全癱瘓。同時,兩下肢也感覺麻水,在脊髓病變節段水平以下的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並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礙,大小便瀦留或失禁。在病損節段水平以下有皮膚無汗或少汗、蒼白、乾燥、趾(指)甲鬆脆等表現。如頸段脊髓也受到損害,則上、下肢都可癱瘓,甚至還可出現呼吸困難,這是因為高頸段脊髓受累後呼吸肌也導致癱瘓。此為十分嚴重的情況,應將病人迅速送醫院搶救。 癱瘓的肢體,在病程的早期為弛緩性癱瘓,亦稱軟癱,此時肢體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消失。經1~3周後,逐漸轉變為痙攣性癱瘓,亦稱硬癱,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陽性。患者經適當的治療後,度過了急性期,多數病人其癱瘓肢體的肌力可逐漸恢復,約有半數病人在病後幾個月內可以站立、行走。 化驗檢查可發現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增加,腰椎穿刺作壓頸試驗顯示椎管腔通暢,腦脊液中的細胞數及蛋白質含量正常或輕度增加,細胞增多主要為淋巴細胞,糖及氯化物含量正常。脊椎X線片顯示正常。 根據上述臨床特點,診斷並不困難,但也有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如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硬脊膜外膿腫、脊椎結核等,有時易與急性脊髓炎混淆,需要由醫生作仔細鑒別。 患了急性脊髓炎的病人應該給予怎樣治療呢?首先,應重視護理,因為病人的肢體癱瘓,整天躺在床上,不能自己翻身,臀部很容易發生褥瘡,因此需要良好的護理。應經常幫助病人翻身,保持被褥清潔、柔軟。如果有排尿障礙,需給予導尿,最好是保留導尿。並應用0.02%呋喃西林溶液沖洗膀胱,每次100毫升,每4~6小時一次。放入上述沖洗液後保留30分鍾再放出,再將引流管夾住,使膀胱內保持一定容量,防止痙攣性小膀胱的發生。因為病人的肢體既不能自主地活動又往往感覺喪失,所以要防止燙傷。對於肢體長期癱瘓的病人,足部因經常受棉被壓迫而容易發生足下垂,因此,應在足部置放護架。在葯物治療方面,於急性期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加氫化可的松2O0毫克或地塞米松10毫克,置於葡萄糖水中靜脈點滴,每天1次,連續7~10天,以後可改為強的鬆口服。維生素B族,地巴唑、神經細胞活化劑均可應用。此外,可應用中醫中葯,於急性期可給予清熱解毒葯,如銀花、翹、板藍根、大青葉、黃芩、知母、澤瀉、生甘草、牛膝等,煎場服用。如有呼吸肌癱瘓,出現呼吸困難,應給予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需作氣管切開。還應注意合並症的治療,如褥瘡、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體療和針灸對促進癱瘓肢體的恢復很有幫助,在病程早期對癱瘓肢體作按摩、被動運動,以改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當肌力有所恢復時應鼓勵病人作力所能及的主動運動,促使肌力早日恢復正常。
7、視神經脊髓炎如何治療?
視神經脊髓炎的治療包括急性期治療和緩解期治療。急性期治療我們一般選用大劑量激素沖擊治療,一般用甲基強的松龍1g或500mg沖擊。
8、多發性脊髓炎是什麼情況?
何謂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是指脊髓的一種非特異性炎性病變,多發生在感染之後,炎症常累及幾個髓節段的灰白質及其周圍的脊膜、並以胸髓最易受侵而產生橫貫性脊髓損害症狀。部分病人起病後,癱瘓和感覺障礙的水平均不斷上升,最終甚至波及上頸髓而引起四肢癱瘓和呼吸肌麻痹,並可伴高熱,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稱為上升性脊髓炎,以下主要介紹急性橫貫性脊髓炎。 病因:病因未明,可能由於某些病毒感染所致,或感染後的一種機體自身免疫反應,有的發生於疫苗接種之後。 病理:炎症可累及脊髓的不同部位,但以上胸髓最多見。病變部位的脊髓腫脹、充血、變軟,軟脊膜充血、混濁,脊髓切麵灰白質分界不清,可見點狀出血。鏡下見有軟脊膜充血和炎性細胞浸潤。嚴重者脊髓軟化、壞,後期可有脊髓萎縮和疤痕形成。 以青壯年多見。病前數天或1~2周可有發熱、全身不適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起病急,常先有背痛或胸腰部束帶感,隨後出現麻木、無力等症狀,多於數小時至數天內症狀發展至高峰,出現脊髓橫貫性損害症狀。 一、運動障礙: 以胸髓受損害後引起的截癱最常見,如頸髓受損則出現四肢癱,並可伴有呼吸肌麻痹。早期脊髓休克階段,病變水平以下呈弛緩性癱瘓、肌張力降低、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也可引不出來。通常於2~3周後,逐漸過渡到痙攣性癱瘓,肌張力逐漸升高,尤以伸肌張力增高較明顯,深反射出現繼而亢進,病理反射明顯,與此同時有時肌力也可能開始有所恢復,恢復一般常需數周、數月之久,但最終常有一些體征殘留。倘病變重,范圍廣或合並有尿路感染等並發症者,脊髓休克階段可能延長,有的可長期表現為弛緩性癱瘓,或脊髓休剋期過後出現痙攣性屈曲性肢體癱瘓,此時肢體屈肌張力增高,稍有刺激,雙下肢屈曲痙攣,伴出汗、豎毛反應和大小便自動排出等症狀,稱為脊髓總體反射。以上情況常提示預後較差,一些患者可終生癱瘓致殘。 二、感覺障礙: 損害平面以下肢體和軀乾的各類感覺均有障礙,重者完全消失、系雙脊髓丘腦束和後索受損所致。在感覺缺失區上緣可有一感覺過敏帶。 三、植物神經障礙: 脊髓休剋期,由於骶髓排尿中樞及其反射的機能受到抑制,排尿功能喪失,尿瀦留,且因膀胱對尿液充盈無任何感覺,逼尿肌鬆弛,而呈失張力性膀胱,尿容量可達1000ml以上;當膀胱過度充盈時,尿液呈不自主地外溢,謂之充盈性尿失禁。當脊髓休剋期過後,因骶髓排尿中樞失去大腦的抑制性控制,排尿反射亢進,膀胱內的少量尿液即可引起逼尿肌收縮和不自主排尿,謂之反射性失禁。如病變繼續好轉,可逐步恢復隨意排尿能力。此外,脊髓休剋期尚有大便秘結、損害平面以下軀體無汗或少汗、皮膚乾燥、蒼白、發涼、立毛肌不能收縮;休剋期過後,皮膚出汗及皮膚溫度均可改善,立毛反射也可增強。如是頸髓病變影響了睫狀內臟髓中樞則可出現Horner征。 急性期周圍血白細胞總數可稍增高。腦脊髓液壓力正常,除脊髓嚴重腫脹外,一般無椎管梗阻現象。腦脊液細胞總數特別是淋巴細胞和蛋白含量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也可正常。腦脊液免疫球蛋白含量也可有異常。 根據急性起病,病前的感染史,橫貫性脊髓損害症狀及腦脊液所見,不難診斷但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一、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 肢體呈弛緩性癱瘓,可有或不伴有肢體遠端套式感覺障礙,顱神經常受損,一般無大小便障礙,起病十天後腦脊液常有蛋白一細胞分離現象。 二、脊髓壓迫症: 脊髓腫瘤一般發病慢,逐漸發展成橫貫性脊髓損害症狀,常有神經根性疼痛史,椎管有梗阻。硬脊膜外膿腫起病急,但常有局部化膿性感染灶、全身中毒症狀較明顯,膿腫所在部位有疼痛和叩壓痛,癱瘓平面常迅速上升,椎管有梗阻。必要時可作脊髓造影、磁共振象等檢查加以確診,一般不難鑒別。 三、急性脊髓血管病: 脊髓前動脈血栓形成呈急性發病,劇烈根性疼痛,損害平面以下肢體癱瘓和痛溫覺消失,但深感覺正常。脊髓血管畸形可無任何症狀,也可表現為緩慢進展的脊髓症狀,有的也可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肢體癱瘓及根性疼痛、且症狀常有波動,有的在相應節段的皮膚上可見到血管瘤或在血客畸形部位所在脊柱處聽到血管雜音,須通過脊髓造影和選擇性脊髓血管造影才能確診。 四、視神經脊髓炎: 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兼有脊髓炎和視神經炎症狀,如兩者同時或先後相隔不久出現,易於診斷。本病常有復發緩解,胸脊液白細胞數、蛋白量有輕度增高。 (一)維護呼吸機能: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治肺部感染,應按時翻身、變換體位、協助排痰,必要時作氣管切開,如呼吸功能不全、可酌情作輔助呼吸。注意保暖,必要時予以抗生素。 (二)褥瘡的防治: 1.褥瘡的預防和護理 (1)避免局部受壓。每2小時翻身一次,動作應輕柔,同時按摩受壓部位。對骨骼突起處及易受壓部位可用氣圈、棉圈、海綿等墊起加以保護。 (2)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對大小便失禁和出汗過多者,要經常用溫水擦洗背部和臀部,在洗凈後敷以滑石粉。 (3)保持床面平坦、整潔、柔軟。 2.褥瘡的治療與護理。主要是不再使局部受壓,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強創面處理。 (1)局部皮膚紅腫、壓力解除後不能恢復者,用50%酒精局部按摩,2~4次/d,紅外線照射10~15分鍾,1/d。 (2)皮膚紫紅、水腫、起皰時,在無菌操作下抽吸液體、塗以龍膽紫、紅外線照射2/d。 (3)水皰破裂、淺度潰爛時,創面換葯,可選用抗生素軟膏,復蓋無菌紗布。 (4)壞組織形成、深度潰瘍、感染明顯時,應切除壞組織,注意有無腔,並用1:2000過錳酸鉀或雙氧水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進行清洗和濕敷,傷面換葯,紅外線照射。創面水腫時,可用高滲鹽水濕敷。如創面清潔、炎症已消退,可局部照射紫外線,用魚肝油紗布外敷,促進肉芽生長,以利癒合,如創面過大,可植皮。 (三)尿瀦留及泌尿道感染的防治:尿瀦留階段,在無菌操作下留置導尿管,每4小時放尿一次,並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或4%硼酸溶液或生理鹽水沖洗膀胱,2/d。鼓勵病人多飲水,及時清洗尿道口分泌物和保持尿道口清潔。每周更換導管一次。泌尿道發生感染時,應選用抗生素。 (四)預防便秘:鼓勵病人多吃含粗纖維的食物,並可服緩瀉劑,必要時灌腸。 (五)預防肢體攣縮畸形,促進機能恢復:應及時地變換體位和努力避免發生屈曲性癱瘓。如病人仰卧時宜將其癱肢的髖、膝部置於外展伸直位,避免固定於內收半屈位過久。注意防止足下垂,並可間歇地使病人取俯卧位,以促進軀體的的伸長反射。早期進行肢體的被動活動和自主運動,並積極配合按摩、理療和體療等。 如何治療: 一、抗炎: 早期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200~3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溶於5%或10%葡萄糖液500ml中),1次/d,7~10次一療程。其後改為口服強的松30mg,1/d。病情緩解後逐漸減量。 二、脫水: 脊髓炎早期脊髓水腫腫脹,可適量應用脫水劑,如20%甘露醇250ml靜滴,2/d;或10%葡萄糖甘油500ml靜滴,1/d。 三、改善血液循環: 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漿500ml靜滴,1/d,7~10次一療程。 四、改善神經營養代謝機能: VitB族、VitC、ATP、輔酶A、胞二磷膽鹼、輔酶Q10等葯物口服,肌注或靜滴。
9、脫髓鞘治療的經驗
1.急性期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高。
2.腦脊液壓力正常,部分病人白細胞和蛋白輕度增高,糖、氯化物含量正常。
3.脊髓MRI示病變部位脊髓增粗,信號異常。
10、視神經脊髓炎能治好嗎?
視神經脊髓炎它有一個特點,也是緩解復發。主要是侵犯視神經和脊髓,而且有時常合並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普遍認為視神經脊髓炎完全治癒就是說不復發的這種可能性是比較小的,但針對於每一次急性發作使用大劑量激素沖擊治療,患者還是逐漸可以恢復的。但是在急性發作治療或者治癒以後,更重要的要放在預防復發的方面,主要是避免發燒、感冒,避免勞累,還要堅持服用免疫抑制劑。而且許多視神經脊髓炎對於激素是比較敏感的,所以有些患者可能要長期的小劑量的服用激素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