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診斷方法

頸椎病診斷方法

發布時間:2020-03-11 05:11:03

1、什麼是頸椎病的定性診斷、定位診斷

」定性診斷「一般泛指是屬於什麼類型的頸椎病。例如脊髓型頸椎病,而且包含脊髓型頸椎病特有的症狀和特別的治療方法等等。「定位診斷」是指頸椎發生病變的具體位置:人體頸椎一共有7個頸椎關節,「定位診斷」就是具體的標注出來是哪一節頸椎關節出現了問題,包括這個關節的特有症狀和共同的症狀,以及復位治療的方法等等。其次,必須要說的是過去人們對「寰樞肌肉拉傷」從來沒有當成是頸椎病的范疇,導致「寰樞肌肉拉傷」的原因?有哪些症狀和危害?如何治療?基本沒有涉及過。我是2015年首次在百度知道公布了我的研究。當前,在頸椎病的定性診斷、定位診斷基本是不準確的佔多數。例如1:頸椎病引起的肩膀疼痛基本上沒有一個能夠達到定位診斷。造成肩膀疼痛的主要是頸椎4 5 6 7關節錯位和胸椎第一,第二關節錯位,而頸椎第一,第二關節錯位也可以造成肩膀疼痛,只是疼痛范圍不大而已。不知道是哪裡出現問題造成的只能是無的放矢的瞎治療。治療效果可想而知。而且這種肩膀疼痛是不需要任何別的治療,僅僅做頸椎復位肩膀疼痛症狀立即就能消失的。例如2:經常見到的「頭皮麻木症狀」沒有人明確的能說明白是頸椎哪裡出現問題造成的,但是卻給診斷為是「 氣血虛 腎虛 " 造成腦部血液循環問題。例如3 :頸椎錯位眼睛出現 」憋 腫 脹「 的症狀,很多診斷為是顱腦血壓高或者高血壓造成的症狀。例如 4 : 頸椎2錯位出現的頭疼症狀,常常被診斷為神經性頭疼,神經性偏頭痛或者神經官能症。例如5 :頸椎2 3關節錯位出現的面部麻木,發涼,有流口水的感覺等症狀,常常被診斷為「面癱」或者是腦梗塞的問題。同樣「舌頭麻木,嘴唇麻木,舌頭僵硬,說話不靈」等症狀,也被診斷為腦梗問題。例如5 :頸椎4錯位出現的牙齒疼痛症狀,常被當成牙齒疾病治療,更有甚者就把牙齒一次給拔掉三顆,結果還是牙齒疼痛!例如6:頸椎病錯位引起的咽喉堵塞感和劇烈的咳嗽立即按照重症病人住院治療等等。誤診誤治發生率太高了。僅僅在此例舉一些例子。

2、頸椎病要做什麼檢查

頸椎病的症狀分為,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症狀。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因為壓迫到頸部的脊髓,所以常常引起的是雙手麻木,無力持物,容易掉,也就是握不住東西,做精細的動作,雙手靈活性下降。

3、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1.症狀除頸部脹痛不適外,不同類型的頸椎病多有其典型症狀,如神經根型患者多訴短期內加重的頸肩痛,並向上肢放射;脊髓型者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為最先出現的症狀,並病程進展還可出現胸部束帶感和行走踩棉花感等;交感神經型者多主訴頭痛、頭暈,多在頭部轉動時加重;而眩暈則是椎動脈型的主要症狀。2.體征⑴壓痛點:椎旁或棘間壓痛,壓痛位置一般與受累節段相一致。⑵頸椎活動范圍:令患者作頸部前屈、後伸、側屈和旋轉活動,與正常人相比較。在神經根型者頸部活動受限較明顯,椎動脈型者在頸部某一方向活動時可出現眩暈。⑶椎間孔擠壓試驗:患者頭向患側傾斜,檢查者左手掌平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輕叩擊左手背,如出現根性痛或麻木等為陽性。在根性症狀較重者,檢查者僅用雙手重疊放在患者頭頂部向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症狀。⑷椎間孔分離試驗:對疑有根性症狀者,患者端坐,檢查者雙手分別托住患者下頜及頸部,逐漸向上牽引頸部,以逐漸擴大椎間孔,如上肢麻木、疼痛減輕為陽性。⑸椎間孔分離試驗:又稱臂叢牽拉試驗。患者坐位,頭轉向健側,檢查者一手抵於顳頂部,將其推向健側,另手握住患者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如出現肢體麻木或放射痛為陽性。除神經根型頸椎病可為陽性外,前斜角肌綜合征及臂叢損傷均可呈陽性結果。⑹前斜角肌加壓試驗:檢查者雙拇指在鎖骨上窩偏內、前斜角肌走行部位加壓,上肢出現放射性痛者為陽性。下頸段頸椎病或前斜角肌綜合征者均可出現陽性。發病時最先出現的症狀,對診斷與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以一側上肢麻木或疼痛開始發病者,提示多為椎間不穩定或椎間孔周圍骨質增生或後外側髓核突出;以雙下肢無力、易摔跤或軀干有束縛為束縛感發病者,表明脊髓受壓;與頸部活動有關的眩暈或猝倒起病者,多系椎動脈受激惹或受壓,但應注意除外血管本身疾變。頭痛、發音障礙、聲嘶可能由於頸椎病引起,亦可能由其他疾病所致;甚至長期的胃腸功能紊亂及心前區疼痛,也可能由頸椎病所致。患者以往所接受的治療及對治療的反應,具很大參考價值。

4、頸椎病的診斷依據有哪些?

1.神經根型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支配的區域相一致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做此實驗)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2.脊髓型臨床上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表現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像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除外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

3.椎動脈型曾有猝倒發作,並伴有頸型眩暈旋頸試驗陽性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多伴有交感症狀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除外頸動脈段(進入頸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4.交感神經型臨床變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症狀,X線片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5、頸椎病如何鑒別診斷?

1.可以採取臂叢牽拉實驗的檢查進行確診。2.也可以選擇上之前拉實驗的方法進行確診。一般在患上頸椎病後會出現頸椎疼痛的情況,並且在早晨起床後,也有可能會導致頸椎的部位出現僵硬的狀況,頸椎病可能是因為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引發的。

6、頸椎病的診斷標准

輔助檢查

1、 頸椎MRI1、頸椎 X 線片:頸椎病X片常表現為頸椎正常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張,椎間隙狹窄,椎管狹窄,椎體後緣骨贅形成,在頸椎的過伸過屈位片上還可以觀察到頸椎節段性不穩定。

2、頸椎CT:可更清晰的觀察到頸椎的增生鈣化情況,對於椎管狹窄、椎體後緣骨贅形成具有明確的診斷價值。

3、頸椎MRI: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常規作為術前影像學檢查的證據用以明確手術的節段及切除范圍。

4、椎-基底動脈多普勒:用於檢測椎動脈血流的情況,也可以觀察椎動脈的走行,對於眩暈以主要症狀的患者來說鑒別價值較高。

5、肌電圖:適用於以肌肉無力為主要表現的患者,主要用途為明確病變神經的定位,與側索硬化、神經變性等神經內科疾病相鑒別,但對檢查條件要求較苛刻,常常會出現假陽性結果。

鑒別診斷

臨床出現頸椎病的症狀,但也要與非頸椎病引起的症狀相鑒別。如同樣有眩暈症狀,應先排除耳源性眩暈,前庭功能紊亂,聽神經瘤等。還有腦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此外同樣是頸肩上肢痛,也要與諸如落枕、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症,網球肘,腕管綜合症。風濕性肌、關節炎脊柱炎腫瘤等相鑒別。
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我們對椎動脈型頸椎病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往往難以鑒別,做這一診斷應慎重,以避免誤診,耽擱其它疾病的治療。

7、頸椎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頸椎病是指頸部骨骼、軟骨、韌帶的退行性變而累及周圍或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軟組織,並由此而引起的一組證候群。

一、病因病機主要是由於日常生活中,長時間不良姿勢導致頸椎退行性病變,刺激或壓迫了脊髓、神經根或血管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由於支配上肢的神經受到刺激,肩部、上肢麻木、疼痛,手指活動不靈,不能很好地完成拿筷子、系扣子等動作。

(2)脊髓型:早期為雙下肢麻木、活動不靈、行走困難,走路時雙腳感覺像「踩棉花」,後期可發展至大小便障礙,雙上肢麻木、無力。

(3)交感神經型:頭暈、頭痛、視物模糊,心慌、異常出汗、耳嗚等。

(4)椎動脈型:由於椎動脈受刺激,導致腦供血不足,表現頭暈、頭痛,可因轉頭時突然加重甚至暈厥(短暫昏迷)。

(5)混合型: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

2.診斷臨床表現與X線片所見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但對臨床上無主訴與體征,而在X線片上出現異常者,不應診斷為本病。

三、辨證施治

1.外邪痹阻型

【辨證】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施治】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炙黃芪各15g,防風、當歸、赤白芍、片姜黃各12g,炙甘草、生薑各6g,蘇木10g。

【加減】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豨薟草、路路通。

2.痰濕阻滯型

【辨證】頭項強痛,肩臂酸脹不適,肢體沉重,伴有頭重腦脹,胸脘滿悶,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沉滑。

【施治】燥濕化痰,理氣通絡。

【方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地龍、陳皮各12g,黃芩、五味子、白芥子、膽南星各10g,桔梗6g,姜半夏9g。

【加減】若兼見瘀阻經絡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龍;若兼見有風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靈仙等;若兼見眩暈者,加天麻、白術;兼見胸痹者,加丹參、瓜蔞、鬱金。

3.氣滯血瘀型

【辨證】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加重,伴有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失眠健忘,驚惕不安,胸悶胸痛,煩躁,面色不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多細澀和弦澀。

【施治】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方葯】化瘀通痹湯加味:當歸、葛根各18g,丹參30g,雞血藤、透骨草各21g,制乳沒各9g,元胡、姜黃、地龍各12g,穿山甲10g。

【加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烏、細辛;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若氣虛者加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加白芥子、膽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鬱金、瓜蔞、半夏。

4.氣血虛弱型

【辨證】頭項酸痛不適,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夢,自汗盜汗,頭昏目眩,心悸氣短,面色少華,女性患者每於月經後症狀加重,或經期紊亂。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施治】益氣養血,通絡行痹。

【方葯】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雞血藤15g,生薑6g,大棗4枚。

【加減】若兼風濕者,酌加威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等;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若兼有腎虛者,酌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

5.肝腎虧虛型

【辨證】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耳鳴,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施治】益精補腎,滋陰息風。

【方葯】左歸丸加味:熟地、山葯、生石決明、枸杞子各15g,山茱萸、生白芍各12g,菟絲子10g,當歸、炙甘草各9g,黃精24g。

【加減】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稀薟草、鹿銜草。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六味地黃丸、人參養營丸、金匱腎氣丸、雲南白葯、跌打丸、元胡止痛片、追風透骨丸、大活絡丹。

2.驗方

(1)用葛根、黑豆、蛇蛻、黑芝麻、人參、鹿茸、熟地、黃芪、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適量。葯浸酒內1個月,服15ml,1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

(2)用川芎、荊芥、白芷、羌活、防風、細辛、薄荷、甘草,茶葉各適量,加水濃煎成浸膏,每服2g,1日3次;2個月為1個療程。

(3)用白芍240g,伸筋草90g,葛根、桃仁、紅花、乳香、沒葯各60g,甘草30g,葯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3g。1日3次,1個月為1個療程。

(4)葛根30g,全蠍12g,蜈蚣2條,烏蛇、赤芍、川芎、自然銅、穿山龍、木瓜各15g,鹿含草30g,黑木耳15g,甘草6g。將諸葯水煎,日1劑,早晚2次服用。

(5)全蠍9g,蜈蚣2條,鹿含草30g,烏蛇、當歸、川芎、自然銅各15g。水煎服,日1劑,2次分服,10天為1個療程。2~3個療程痊癒。

3.針灸療方

(1)頸肩痛麻:大椎、風府、風池、肩井、肩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

(2)頭痛:按頭痛部位不同,取穴不同。

①對頭後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後頂、天柱、風池、風府、昆侖及疼痛最明顯的部位。

②對偏頭痛者,選擇的穴位有:風池、太陰、率谷、丘墟、頭維及疼痛部位。

③對頭頂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百會、前頂、通天、行間及疼痛部位。

④對前頭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上星、頭維、印堂、合谷及疼痛部位。

(3)心慌:心俞、神門、通里、巨闕、內關、脾俞、足三里等,皆用緩慢的針刺。若有心煩、易怒,可配合太溪、三陰交;若有氣喘、不能平卧者,可配合肺俞、尺澤;若腹脹不適可加針中脘。

4.外治方穴位按摩,大椎穴、肩井穴、風池穴,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鍾。

五、調護

(1)改善與調整睡眠狀態。人每天有1/3時間卧床,睡眠姿勢不當會加劇頸椎間盤內壓力,使頸椎周圍韌帶、肌肉疲勞,誘發頸椎病。為使頸椎在睡眠中保持正常生理曲線,應注意兒點:

①枕頭的高度應適中。枕頭的形狀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這種形狀優點是對頸部可起到相對的制動作用。

②睡眠體位應使胸部、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雙膝呈屈曲狀,使全身肌肉放鬆。

③應選擇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以木板為底的席夢思床為佳。

(2)糾正與改變工作中的不良體位。頸椎退變與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或某種特定體位有密切關系。不良體位會導致椎問盤內壓增高引起一系列症狀。對長時間伏案工作者有幾點建議:

①定期改變頭頸部體位,讀書寫字30分鍾後應活動頸部,抬頭遠視半分鍾,有利於緩解頸肌緊張,也可消除眼睛疲勞。

②調整桌面高度與傾斜度。可製作一與桌面呈10°~30°的斜面工作板,伏案工作時能減少頸椎前屈和頸椎間隙內壓力。

8、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頸椎病

這個自己還是不太好判斷的,如果出現頸椎不舒服還是建議檢查一下的,上海的話開元這類的就是骨科,都可以的。

9、頸椎病X線的診斷依據

X線檢查。X線檢查是確診頸椎病的常規性檢查,也是選擇治療方法的最基本依據。通常拍攝以下4種位置的X線片:

①正位片:主要觀察兩側鉤突有無骨質增生及其它異常,椎間隙有無狹窄及狹窄的程度,棘突有無偏歪或其它異常等。

②自然側位片:著重觀察頸椎的生理曲度、椎間隙改變、骨刺及測量椎體矢狀徑與椎管矢狀徑。頸椎生理曲度的消失或向後方反向隆凸,往往提示有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等急性傷或是頸型、神經根型頸椎病(尤其是急性期)。正常情況下椎體前緣椎間隙間距平均為3.8毫米± 0.5毫米,後緣椎隙為1.9毫米±0.28毫米。椎間盤退變早期,由於韌帶松可表現為椎體前緣椎間隙增寬,但隨著病情發展,椎間隙則漸變窄,且日益明顯。骨刺一般出現在椎體前、後緣,部位以5—6頸椎、第4—5頸椎和第6—7頸椎多見。骨刺的形態不一,一般以唇樣增生較為多見。椎體矢狀徑為椎體前緣中點椎體後緣連線的垂直線,正常人在第4—7頸椎段為18毫一22毫米;椎管矢狀徑為椎體後緣中點到椎板連線中點的短距離,正常人在第4—7頸椎段為15毫米一18毫米。通過X線片對椎體矢狀徑和椎管矢狀徑的測量,可以判定骨性管是否狹窄。用絕對值判定的標准為:椎管矢狀徑小於10米為絕對狹窄,10.1毫米一12毫米為相對狹窄,12.1毫米14毫米為臨界椎管,大幹14毫米為正常。但由於人體骨骼大小的差異和X線片放大系數不一,絕對值的判定方法有一定的欠缺。因此,可選擇比值法進一步判定。比值法公式:椎管比值=頸椎椎管矢狀徑(毫米)/頸椎椎體矢狀徑(毫米),正值為大於0.75,小於0.75為椎管狹窄。

③動力性側位片:在自主地過屈和過伸條件下,動力性側位片較自然側位片對於頸椎病早期、中期的診斷更有幫助。頸椎病早期和中期,椎間盤的退變造成椎間隙松動,這種椎節不穩定在動力性側位片上,可表現為頸椎前屈時上一椎體的前下緣超過下—椎體的前上緣,後伸時則相反。臨床上將這一現象稱為「梯形變」或「假性半脫位」。

④斜位片:左、右側斜位分別拍攝,主要觀察椎間孔的矢徑、高度和鉤椎關節的骨質增生情況。正常人第4—7頸椎椎間孔的矢徑平均為6.5毫米土1.0毫米,若鉤椎關節有骨刺形成,則表現為推間孔變形、變小。

此外,通過X線片還可以判定頸椎的排列有無異常或側彎,是否有頸肋、第7頸椎橫突過長、椎體先天性融合等畸形。通過張口位還可以顯示策1、第2頸椎之間的關系是否變異。
在臨床上一般將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食管壓迫型及交感神經型。臨床症狀與X線片均符合頸椎病者可確診;有臨床表現,在X線片上無異常者,可在除外其它疾患的前提下診斷;臨床上無症狀、體征,X線片上異常者,則不應倉促下診斷。

10、怎麼診斷頸椎病

刁文鯧:教你幾招簡單快速判斷自己有沒有頸椎病

在脊椎各段中,如果要評判誰是最勤勞、最辛苦的,那無疑要數頸椎了。隨便在北京的大街上找個上班族,問他全身上下哪裡最不舒服,得到的答案絕大多數都是頸椎不舒服。

為什麼這么多人的頸椎有問題呢?這主要是因為頸椎是脊椎中最靈活、活動頻率最高的椎體,很容易錯位,錯位刺激了相關的神經,就會出現頸椎症狀。

如何診斷自己是不是患了頸椎病呢?診斷頸椎病一是根據症狀,二是根據客觀檢查(刁氏 標准X光片)發現的一些頸椎錯位的徵象。實際上很多人的頸椎確實有一些輕微的不適,也可能僅僅是頸部軟組織的損傷。

頸椎病通常會有哪些症狀呢?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有頸椎病呢?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那就是通過「刁文鯧脊椎病症狀歸椎自我診斷圖」來看。

出現圖中的症狀了,我們先要懷疑是不是頸椎出了問題,然後盡早去做刁氏標准X光檢查。

有人可能問了:「老師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直接判斷自己的頸椎是不是有問題了?」一般來說,頸椎病主要表現為頭、頸、五官、肩、背、手臂酸痛,脖子僵硬。按照這種提示,我們就可以初步判斷自己的頸椎是否有問題了。你可以先查一下頸椎的活動度,就是把頭緩慢向各個方位旋轉,看頸部是否出現疼痛。如果有疼痛,就要懷疑有頸椎病的可能。

那又如何判斷是頸椎的哪個部位出毛病了呢?你可以微微低頭,從最突出的第7頸椎開始往上,用手輕輕按壓頸椎及左右兩側,如果出現陽性反應點,也就是有壓痛感,或者摸到條索狀、砂粒狀的硬塊,可能就是頸椎出問題的所在部位。

與頸椎病診斷方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