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狹窄的證

頸椎狹窄的證

發布時間:2021-06-17 19:57:12

1、頸椎椎管狹窄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治療
本病早期以非手術療法為主,但經正規的非手術療法久治無效,或無法根治而影響工作及生活質量時,則需行手術治療。由於本病的病理解剖基礎是器質性(骨性)椎管狹窄,因此保守療法常難以解決根本問題,除非在症狀較輕或發病時間較晚的年邁患者,尤其是全身實質性臟器有病變的患者。對半數以上的重型病例,仍應選擇手術療法。
1.非手術療法
(1)適應證:主要用於本病的早期階段及在手術療法前後作為輔助療法。
(2)具體措施:以頸部保護為主,輔以理療及一般對症措施。牽引療法適用於伴有頸椎間盤突出及頸椎節段性不穩的病例。推搬及推拿療法對此種病例應視為禁忌證。平日應注意頸部體位,不可過伸,更不宜長時間或突然過度屈頸,尤其是在有骨刺的情況下,易引起脊髓損傷。
(3)葯物療法:口服復方丹參片(或丹參片)及靜脈推注凱時(7~10天為一個療程),有助於本病的症狀改善。此外,在病情發作時可予以鎮痛、鎮靜葯,並定期投予神經營養葯物。
2.手術療法
(1)手術適應證:
①嚴重的椎管狹窄病例:指椎管矢狀徑在10mm以下者,一般均需手術,尤其是對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的病例,應設法爭取及早施術。
②中度椎管狹窄者:指椎管矢狀徑在10~12mm者,凡經正規非手術療法治療無效者均應考慮手術。
③輕度椎管狹窄症:一般勿需手術,僅對少數伴有繼發因素者方考慮手術。
(2)手術選擇:
①以本病為第一診斷者:原則上從後路行減壓及椎管擴大成形術。根據作者的經驗,選用半椎板切除椎管擴大成形術療效最為穩定,損傷小,且對脊柱的穩定性破壞最少(圖4)。此外,單開門、雙開門(中央開門)及「Z」字形成形術亦有一定效果,可酌情選擇(圖5)。單純全椎板切除或擴大式全椎板切除等的早期療效尚好,但後期由於椎管後方瘢痕形成,以及瘢痕的鈣化與骨化,則又易形成一個新的、狹窄的骨性椎管,從而影響遠期療效。從理論上講,前路切骨擴大椎管療效雖好,但操作難,危險性大,一般不宜選擇。
②對椎管狹窄症作為第二診斷,而頸椎病為第一診斷者:原則上應先從前路施以兼具椎管擴大的根治性減壓術,術後恢復滿意者即可;如仍有椎管狹窄症狀,則應在1~3個月後再酌情行後路減壓術。
(3)手術療法的注意事項:
①手術時間宜早:對有手術適應證者,應爭取早日施術。時間拖得愈久,椎管內有效間隙愈小,施術難度及危險性也愈大,且療效亦受到明顯影響。
②操作時要耐心、細致:由於椎管內呈飽和狀態,尤其在嚴重型病例,常使手術器械無法進入椎管內,甚至超薄型椎板咬骨鉗也難以伸入。在此情況下,首先要耐心,並選擇相應的器械,包括尖頭四關節咬骨鉗、電鑽及氣鑽等,切勿急躁,應耐心而細致地操作。
③一定要輕柔:眾所周知,脊髓組織十分嬌嫩,稍許碰撞即可導致嚴重後果。因此,在操作時應盡可能地輕柔,設法避免碰及脊髓及脊神經根組織。在企圖對其牽開時(尤其是脊髓組織),必須以0.1mm的幅度進行,原則上不應超過1.5~2mm,尤其在椎管嚴重狹窄者,易因對沖性的壓應力而引起脊髓損傷,此在臨床上並非少見。
④術中保持低溫:在操作過程中,最好採用5~10℃的低溫無菌生理鹽水進行低壓沖洗,此既可保持術野清潔,又可使局部獲得有利於使神經組織減少反應的低溫效應,且同時兼具止血作用。
⑤每一步均應小心:在操作全過程中應步步小心,除不可直接檢查以防誤傷脊髓組織外,尚應注意:吸引器頭不可直接在硬膜囊上吸引,應選擇特製的神經組織吸引器頭;防止台上器械滑入切口內;腦棉務必清除干凈;在對術野沖洗時不應直接對脊髓噴射,以免誤傷。
(二)預後
輕型病例預後較佳;椎管狹窄嚴重、伴有明顯脊髓損害或治療延誤者的預後則較差;以頸椎病為第一診斷者,治療效果介於前兩者之間。總體看來,本病預後不如單純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因為凡是有頸椎椎管狹窄的病例,其胸段及腰段椎管亦多呈狹窄狀,往往需多次手術方可解決根本問題。

2、頸椎狹窄怎麼治療??

頸椎管狹窄是一個解剖學概念或者是病理學概念,如果患者只是在體檢或者由於其他的原因偶然拍片,發現頸椎管狹窄而沒有相應的頸椎病的症狀,則一般無需治療,只有出現症狀的頸椎管狹窄才需要治療。

3、頸椎間管狹窄的症狀?

看壓迫神經情況而定
椎管狹窄是常見病,絕大多數不需要葯物或手術治療,找個正骨大夫,他們手法專治這類病,通常治療1到2次,治療時間不超過10分鍾,不再壓迫神經,相應的症狀自然就消失了,就是治療的時候會有點皮肉痛,休息一下就好,通常百八十塊錢的病

4、頸椎管狹窄怎麼治療??

頸椎管狹窄的概念顧名思義為頸椎管各個方向徑線減小,或者說容積減校頸椎管狹窄可減少脊髓和神經的有效空間和血供,引起功能障礙。因此頸椎管狹窄症,是引起椎管狹窄脊髓壓迫的各種疾病的統稱,不是單一特定的疾玻

5、椎管狹窄病症的頸椎椎管狹窄症分類

根據頸椎管狹窄的病因可以把頸椎管狹窄分為以下六類:
1、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
頸椎由於發育因素,各頸椎的椎管容積較正常狹窄。頸髓橫斷面,中央部較厚而兩側較薄。在成人的頸髓中部前後徑為8~10mm,椎管前後徑如過於狹小,可以直接壓迫頸髓、神經根及硬膜,支配部分軟組織的交感神經纖維也容易被壓迫而引起血管痙攣。頸椎椎管發育性狹窄是引起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因素。
2、骨質增生性椎管狹窄
病人年齡為40歲以上,由於頸椎椎間盤退變,椎體後緣骨質增生,引起椎管前後呈不同程度的狹窄,為臨床上常見的神經根型、椎動脈型或脊髓型頸椎綜合征的發病原因。椎管狹窄部位在頸椎4~頸椎6,部分病人在頸椎3或頸椎7。椎管狹窄還可以因為壓迫脊髓而出現症狀。
3、失穩性椎管狹窄
頸椎失穩多為中年以上的病人,因頸椎間盤、韌帶及關節囊等組織退變或損傷造成;年紀較輕的病人可因為頸部外傷而致頸椎半脫位;少數病人因頸椎病手術之後,相鄰頸椎因為代償性活動增大而失穩。頸椎屈曲性損傷的病人,由於寰椎橫韌帶損傷,前曲時寰椎向前移位,寰齒間距達3~10mm。後伸活動時,失穩頸椎可後移位1~4mm,後移頸椎的椎體下後緣和下一頸椎椎弓上緣形成椎管狹窄區。症狀較重者,頸部後伸活動常常受限,後頸部肌張力增高或肌肉痙攣;部分病人作頸部後伸活動時,肢體和軀幹部有麻木感,下肢可出現肌肉抽搐,這是因為頸髓受壓迫的病理現象。
4、頸椎後縱韌帶骨化
頸椎椎體後面有後縱韌帶附著,其韌帶骨化後,由於體積增大,可使椎管前後徑狹窄。上頸段病變常常累及頸2~頸4,下頸段累及頸5~頸6。  上頸椎椎管較寬,後縱韌帶骨化病變多不引起明顯的脊髓壓迫症狀。骨化較完全的病例,局部穩定,解除了動態的致病因素,症狀較輕者,椎管前後徑狹窄程度雖然達10~11mm,但大都不出現嚴重的脊髓損傷現象。
5、代償性椎管狹窄
頸椎生理前凸曲線可以由於脊柱的病變而表現為代償性的病變。臨床上可以因為以下幾種病因而引起頸曲過度後伸改變。
6、類風濕性病變而致寰樞椎半脫位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累及頸椎,病程長,年齡大的病人可合並寰樞椎半脫位。病人症狀為後頸部及肩部疼痛;寰椎前移導致寰椎椎管前後徑明顯變窄者可出現脊髓壓迫症狀。

6、頸椎管狹窄產生的症狀有哪些?

有些頸椎管狹窄並沒有症狀,出現症狀其實是脊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表現。有雙上肢的精細活動差、胸腹部的束帶感、排便的功能異常、腳底踩棉花感,最嚴重的是癱瘓。單側神經根受壓會導致一側的上肢運動功能障礙,雙側神經根受壓症狀就是雙側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以及頸肩部的疼痛。大部分醫生會採取後路減壓的手術減輕頸椎管狹窄的情況,在頸椎椎管上開個槽後將整個椎管掀開,進行相應的固定,維持頸椎的穩定性以及活動度,神經又有了活動空間,解除神經的壓迫的表現,就是頸椎管狹窄的常規的治療措施。

7、頸椎椎管狹窄是怎麼回事?

頸椎管狹窄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後天繼發性椎管狹窄,一個是先天性椎管狹窄。
大多數的頸椎管狹窄是後天繼發性。後天繼發性椎管狹窄是由於椎間盤突出、椎體增生、椎體滑脫以及後縱韌帶、黃韌帶增生肥厚、鈣化或骨化等,刺激脊髓、神經及周圍的血管,造成神經血管發生炎症粘連,頸椎椎管狹窄充血水腫,從而造成椎管狹窄症的發生。
頸椎椎管狹窄先天性椎管狹窄是由於在脊柱的生長過程中,頸椎椎管狹窄包括營養、外傷等因素造成椎管發育的先天性狹窄而致此病。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8、頸椎間隙狹窄是怎麼回事?

頸椎椎間隙狹窄的病因在臨床上分為先天性的發育性椎間隙狹窄和骨質增生性椎間隙狹窄兩種。日常生活中,引起椎間隙狹窄的病因主要是骨質增生而引起的。
發育性的椎間隙狹窄是引起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因素,在青春期,由於代償功能,發育性頸椎椎間隙狹窄的患者多無明顯的臨床症狀,在成年之後,隨著頸椎的退行性改變以及外傷、勞損的誘因刺激下,發育性頸椎椎間隙狹窄的患者才逐漸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症狀,主要是下肢的無力與癱瘓等症狀。
骨質增生性椎間隙狹窄,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人,由於頸椎椎間盤的退變,椎體後緣骨質增生,引起椎管前後呈不同程度的狹窄。骨質增生性椎間隙狹窄是神經根型,椎動脈型或脊髓型頸椎病常見的發病原因,故骨質增生性椎間隙狹窄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表現出頭痛、頭暈、上肢的放射性疼痛、手麻以及下肢無力、癱瘓等症狀的出現。

與頸椎狹窄的證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