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病的中葯治療方法是什麼?
(一)風寒濕痹
[辨證要點]由於病人長期伏案低頭工作或感受風寒濕邪而致,發病較急,頸部酸痛沉重,肩臂疼痛、麻木、酸脹,畏風怕寒,得溫則舒,舌質淡,苔白,脈象浮緊。
[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加葛根湯加減:防風10g,麻黃3g,川芎10g,當歸10g,秦艽10g,肉桂3g,片姜黃10g,羌活10g,威靈仙10g,白芷10g,葛根10g,茯苓10g,生薏苡仁12g,芍葯10g,甘草6g,生薑6g,大棗6g。
方中以防風、麻黃祛風散寒;川芎、當歸、秦艽、肉桂、片姜黃活血通絡;羌活、威靈仙、白芷、葛根散風解肌止痛;茯苓、生薏苡仁健脾滲濕;芍葯、甘草緩急止痛;生薑、大棗和中調營。
(二)氣虛血瘀
[辨證要點]頭暈,頭脹痛或跳痛,轉動頭部即發生眩暈,甚至發生暈厥、跌倒,以中老年為多發,舌質暗淡,苔白,脈細弱或細弦。
[治法]益氣活血。
[方葯]補中益氣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人參6g,白術12g,黃芪12g,當歸12g,川芎9g,赤芍9g,紅花9g,桃仁9g,麝香100mg,生蔥10g,柴胡6g,升麻3g,蔓荊子9g,甘草9g,生薑9g,大棗9g。
方中以人參、白術、黃芪益氣;當歸、川芎、赤芍、紅花、桃仁活血通絡;麝香、生蔥通竅;柴胡、升麻、蔓荊子具升提之力;甘草、生薑、大棗和中。
(三)腎精不足
[辨證要點]頭暈,耳鳴,疲倦乏力,健忘,頭空痛,視物模糊,聽力下降,轉頭時加重。偏於陰虛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弦細數;偏於陽虛者,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淡,脈沉細無力。
[治法]偏陰虛者治以補腎滋陰,偏陽虛者治以溫腎助陽。
[方葯]補腎滋陰宜左歸丸為主方:熟地15g,山葯10g,構杞子15g,山萸肉15g,菟絲子15g,鹿角膠10g,龜板膠10g。
方中熟地、山萸肉、菟絲子、龜板膠補益腎陰;鹿角膠可填精補髓。五心煩熱可加知母、黃柏、丹皮、菊花、地骨皮滋陰清熱。
溫腎助陽宜右歸丸:熟地15g,山葯10g,構杞子15g,山萸肉15g,絲子15g,鹿角膠10g,杜仲15g,肉桂10g,當歸15g,炮附子8g。
方中熟地、山萸肉、杜仲、構杞子、山葯、菟絲子補腎,附子、肉桂、鹿角膠益火助陽,當歸補血。形寒肢冷用附子、肉桂,辛溫剛燥,不宜久服,可改用仙靈脾、巴戟天等溫潤之品。兩方用於治療頸性眩暈多配合活血化瘀葯物,如當歸、川芎、丹參、葛根等。
(四)痰濁中阻
[辨證要點]眩暈,頭痛,困重如蒙,胸悶惡心,食少多寐,身體肥胖,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方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陳皮12g,法半夏12g,茯苓12g,炙甘草9g,白術9g,天麻9g,蔥白9g,鬱金9g,石菖蒲9g。
本方用二陳湯燥濕祛痰,白術健脾,天麻熄風而治眩暈,加蔥白、鬱金、菖蒲以通陽開竅。
(五)肝腎虧損
[辨證要點]發病緩慢,肢體沉重,肌肉萎縮,運動無力,持物及走路不穩,甚至癱瘓,二便失禁,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補益肝腎。
[方葯]虎潛丸加減:狗骨10g,牛膝10g,鎖陽10g,陳皮10g,白芍12g,黃柏20g,知母10g,熟地12g,龜板20g。
方中狗骨與牛膝合用可壯筋骨;鎖陽溫腎益精;白芍養血柔肝;黃柏、知母、熟地、龜板滋陰清熱;陳皮理氣。可酌加鹿角膠10g溫腎補陽,炙黃芪20g、黨參12g、當歸12g、雞血藤30g補氣養血。
2、頸椎病最好的治療方法
3、頸椎病有有什麼治理的好辦法?
頸椎病的中醫分型為辨證施治提供了依據。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同屬於根型或椎動脈型或脊髓型的病人,因其有不同的病因、徵象和脈象,所以按中醫分型可能屬於不同的類型,其治則不同,用葯也不一致。
1、外傷型:行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葯:姜黃10克,甘草10克,羌活15克,海桐皮12克,當歸15克,赤芍12克,白術12克,伸筋草15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水煎服。
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葯,久病體虛者加首烏、枸杞子等。如傷後著寒或宿傷而有風寒者可用麻桂溫經湯,葯方如下:
赤芍12克,麻黃10克,桂枝12克,紅花6克,白芷15克,細辛3克,桃仁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
2、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祛風除濕,溫經活絡。
方葯:羌活10克,獨活15克,蒿本10克,防風15克,甘草10克,川芎12克,蔓荊子10克。水煎服。
如兩手麻木為主,說明氣虛,可用人參益氣湯,方劑如下:
黃芪20克,炙甘草10克,升麻1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2克,生甘草10克,人參5克,白芍12克。水煎服。
3、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滋補肝腎,益氣活血。
方劑:獨活15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風15克,細辛3克,當歸15克,白芍12克,川芎15克,地黃15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黨參2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桂枝15克。水煎服。
如四肢痿軟症較重,宜用加味四物湯,方劑如下:
當歸15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12g,五味子10g,麥冬12g,黨參20g,黃柏10g,黃連1 5g,知母 10g,杜仲12g,牛膝15g,蒼術12g,黃芪20g。水煎服。
4、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理氣化痰,通經活絡。
方劑:姜半夏6克,陳皮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如病人氣虛,加黨參、白芍、黃芪;肢體麻重,加防風、荊芥、天麻、秦艽等;如病人手足麻木伴兩目羞明、忌目視物昏花、睛痛難開者可用神效黃芪湯,方劑如下:
蔓荊子10克,陳皮10克,人參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黃芪20克。水煎服。
5、外用熏洗葯:
方劑:獨活、秦艽、防風、艾葉、透骨草、劉寄奴、蘇木、赤芍、紅花、甲珠、靈仙、烏梅、木瓜,各9克。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4、頸椎病怎麼治療
頸椎病的主要症狀表現為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手指麻,【大拇指,食指,中指痳是頸2---3節,中指,無名指,小指痳是頸6--7節】頸椎病與腎虛有關,腎主骨生髓,腎精充足,骨骼才能生化滋養。 治療 補肝益腎, 強精壯骨, 活血化瘀 為主。可輔以針灸按摩,磁療等 頸椎病患者應以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B族、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飲食為主。其中鈣是骨的主要成分,以牛奶、魚、豬尾骨、黃豆、黑豆等含量為多。蛋白質也是形成韌帶、骨骼、肌肉所不可缺少的營養素。維生素B、E則可緩解疼痛。解除疲勞。另外,如頸椎病屬濕熱阻滯經絡者,應多吃些葛根、苦瓜、絲瓜等清熱解肌通絡的果菜;如屬寒濕阻滯經絡者,應多吃些狗肉、羊肉等溫經散寒之食物;如屬血虛氣滯者,應多進食公雞、鯉魚、黑豆等食物。 1、外傷型:行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葯: 姜黃10克,甘草10克,羌活15克,海桐皮12克,當歸15克,赤芍12克,白術12克,伸筋草15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水煎服。 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葯,久病體虛者加首烏、枸杞子等。如傷後著寒或宿傷而有風寒者可用麻桂溫經湯,葯方如下: 赤芍12克,麻黃10克,桂枝12克,紅花6克,白芷15克,細辛3克,桃仁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 2、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祛風除濕,溫經活絡。 方葯: 羌活10克,獨活15克,蒿本10克,防風15克,甘草10克,川芎12克,蔓荊子10克。水煎服。 如兩手麻木為主,說明氣虛,可用人參益氣湯,方劑如下: 黃芪20克,炙甘草10克,升麻1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2克,生甘草10克,人參5克,白芍12克。水煎服。 3、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滋補肝腎,益氣活血。 方劑: 獨活15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風15克,細辛3克,當歸15克,白芍12克,川芎15克,地黃15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黨參2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桂枝15克。水煎服。 如四肢痿軟症較重,宜用加味四物湯,方劑如下: 當歸15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12g,五味子10g,麥冬12g,黨參20g,黃柏10g,黃連15g,知母10g,杜仲12g,牛膝15g,蒼術12g,黃芪20g。水煎服。 4、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理氣化痰,通經活絡。 方劑: 姜半夏6克,陳皮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如病人氣虛,加黨參、白芍、黃芪;肢體麻重,加防風、荊芥、天麻、秦艽等;如病人手足麻木伴兩目羞明、忌目視物昏花、睛痛難開者可用神效黃芪湯,方劑如下: 蔓荊子10克,陳皮10克,人參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黃芪20克。水煎服。 5、外用熏洗葯:葛根30克,冬桑枝、海桐皮、芍葯、生地、地鱉蟲各15克,姜黃、當歸、羌活各10克,升麻5克,生甘草6克。將上葯加水淹沒葯物3公分許,浸泡15分鍾,先用武火燒開後再用文火煎20分種,取汁分早晚兩次飯後溫服,若服葯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可連服1月 6 方劑:獨活、秦艽、防風、艾葉、透骨草、劉寄奴、蘇木、赤芍、紅花、甲珠、靈仙、烏梅、木瓜,各9克。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成葯 頸復康顆粒 骨刺寧
5、頸椎病的治療
頸椎病的中醫分型為辨證施治提供了依據。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同屬於根型或椎動脈型或脊髓型的病人,因其有不同的病因、徵象和脈象,所以按中醫分型可能屬於不同的類型,其治則不同,用葯也不一致。
1、外傷型:行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葯:姜黃10克,甘草10克,羌活15克,海桐皮12克,當歸15克,赤芍12克,白術12克,伸筋草15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水煎服。
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葯,久病體虛者加首烏、枸杞子等。如傷後著寒或宿傷而有風寒者可用麻桂溫經湯,葯方如下:
赤芍12克,麻黃10克,桂枝12克,紅花6克,白芷15克,細辛3克,桃仁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
2、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祛風除濕,溫經活絡。
方葯:羌活10克,獨活15克,蒿本10克,防風15克,甘草10克,川芎12克,蔓荊子10克。水煎服。
如兩手麻木為主,說明氣虛,可用人參益氣湯,方劑如下:
黃芪20克,炙甘草10克,升麻1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2克,生甘草10克,人參5克,白芍12克。水煎服。
3、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滋補肝腎,益氣活血。
方劑:獨活15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風15克,細辛3克,當歸15克,白芍12克,川芎15克,地黃15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黨參2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桂枝15克。水煎服。
如四肢痿軟症較重,宜用加味四物湯,方劑如下:
當歸15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12g,五味子10g,麥冬12g,黨參20g,黃柏10g,黃連1 5g,知母 10g,杜仲12g,牛膝15g,蒼術12g,黃芪20g。水煎服。
4、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理氣化痰,通經活絡。
方劑:姜半夏6克,陳皮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如病人氣虛,加黨參、白芍、黃芪;肢體麻重,加防風、荊芥、天麻、秦艽等;如病人手足麻木伴兩目羞明、忌目視物昏花、睛痛難開者可用神效黃芪湯,方劑如下:
蔓荊子10克,陳皮10克,人參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黃芪20克。水煎服。
5、外用熏洗葯:
方劑:獨活、秦艽、防風、艾葉、透骨草、劉寄奴、蘇木、赤芍、紅花、甲珠、靈仙、烏梅、木瓜,各9克。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6、.哪些頸椎病適宜中草葯治療?
頸椎病患者常用的中草葯有以下幾種:(1)活血化瘀葯。活血化瘀葯具有活血散痹,消腫止痛作用。臨床經常應用於骨折及軟組織損傷,局部腫痛,關節疼痛及肢體活動功能障礙等疾病。各型頸椎病患者均可以使用這類中葯。常用的活血化瘀葯有三棱、莪術、紅花、蘇木、姜黃、赤芍、丹皮、乳香、沒葯、當歸及黃酒等。(2)祛風通絡葯。祛風通絡葯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等功效。臨床可以應用於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痛、肢體活動障礙、各種軟組織損傷、皮膚瘙瘁、濕疹等疾病。頸椎病也是適應證。常用的祛風通絡葯有桑枝、桑寄生、透骨草、五加皮、威靈仙、海桐皮、桑、雞血藤、路路通、尋骨風、絡石藤等。(3)解表散風葯。解表散風葯具有疏通腠理,發散表邪的作用。臨床上多應用於一些急性及表淺的疾病。軟組織損傷、關節疼痛、肢體功能障礙以及皮膚病等都可以使用。頸椎病疼痛急性發作時可以使用這類葯物。常用的解表散風葯有葛根、桂枝、防風、羌活、荊芥、白芷等。((4)理氣止痛葯。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頸椎病多有疼痛,有時就是氣血不通所致。使用理氣葯可以使局部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疼痛。常用的理氣葯有陳皮、青皮、松節、佛手、川楝子等。(5)補虛葯。頸椎病患者有很多是由於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所致,所以補肝腎氣血的葯物經常被使用在頸椎病患者的治療。頸椎病手術後的患者使用的也有不少頸椎病在臨床上有很多種類型。總的來說,中草葯療法可以適用於所有的頸椎病患者。當然,在具體使用的時候,會遇到一些療效不佳的頸椎病患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脊髓被壓迫的情況比較厲害的,單純使用中草葯治療是不夠的。這時候就需妥用手術治療,以解除脊髓的壓迫。當然,在手術的前後,我們還是可以一起使用中草葯治療,可以提高效果,促進手術後的恢復。 (2)時間長的頸椎病患者,由於患病時間太長,局部勞損比較厲害,所以在短時間里的治療效果就不一定會比較明顯。
7、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哪幾種?
頸椎病可用以下一些方法治療:(一)葯物。頸部與上肢麻木、疼痛症狀明顯時,可服用消炎痛,每次二十五毫克,每日三次;或維生素B1,每次十毫克,每日三次;也可用阿斯匹林、維生素B12等葯物。
舒筋活血的中葯,如白芍、川斷、木瓜、甘草、伸筋草、川桂枝、炒丹參、川木瓜、乳香炭、炙甘草等均有一定療效。
(二)針刺。取穴下頸椎夾椎穴、風池、合谷和頸部阿是穴等。
(三)推拿。輕柔地牽拉頸部和按摩頸部肌肉,讓頸部放鬆,並在此基礎上緩慢地轉動頸部。
(四)牽引。用布制頸托作頸椎牽引,方法是平卧床上,床腳抬高二十厘米,牽引重量二至三公斤,每天三次,每次兩小時。頸椎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應該堅持長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