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外陵痛頸椎

外陵痛頸椎

發布時間:2021-05-27 18:27:42

1、肩胛骨和頸部背部連接處酸痛

你是因受寒涼入經絡,現在應是頸椎病了。

2、人的頸部關於消化器官的經脈有那些,作用是什麼,淋巴是由什麼引起的?

123456 騎單車,拿防狼噴霧的女子 足陽明胃經脈 【循行】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2),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3),卻循頤(4)後下廉,出大迎(5),循頰車(6),上耳前,過客主人(7),循發際,至額顱(8)。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10)。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11)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12),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13),抵伏兔(14),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內間(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本經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大腸募),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合),上巨虛(大腸下合),條口,下巨虛(小腸下合),豐隆(絡),解溪(經),沖陽(原),陷谷(輸),內庭(滎),歷兌(井)。 〔交會穴〕 睛明(足太陽),頷厭、懸厘、上關(足少陽),水溝、神庭、大椎(督脈),承漿、上脘、中脘(任脈),迎香(手陽明)。 【注釋】 (1)頞——音遏。鼻莖,指鼻根,又稱山根。 (2)太陽之脈——指足太陽膀胱經。「約」或作「納」。 (3)承漿——穴在頦唇溝中央,屬任脈。 (4)頤——音夷。口角後,下頜部。 (5)大迎——穴在下頜角前1.3寸骨陷中,適當下頜骨斜線部,有面動脈。 (6)頰車——穴在下頜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關穴,當耳前顴弓上緣。 (8)額顱——即前額骨部,在發下眉上處。 (9)人迎——穴在結喉兩側,頸動脈搏動處。 (10)脾——按古人說「脾」,每兼指胰而言。《難經》雲:「脾,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黃庭內景經》說:「脾長一尺掩太倉。」是指胰掩於胃旁。 (11)氣街——指經絡之氣通行的徑路。此處之氣街,是指氣沖部,當股動脈搏動處。 (12)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門部。 (13)髀關——髀音俾。股外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縫匠肌外側,約平會陰。 (14)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頭肌隆起如伏兔 ,故名。 (15)足跗——即足背。 (16)中指內間——「指」通作「趾」。內間指它的內側趾縫,外間指它的外側趾縫。 【語譯】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向下沿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髎),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會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懸厘、頷厭),沿發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水突、氣舍,一說會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於胃(會上脘、中脘),絡於脾。 外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夾臍兩旁(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沖穴)。 它的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者會合。——由此下行經髖關節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伏兔、陰市、梁丘),下向膝髕中(犢鼻),沿脛骨外側(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足背(解溪、沖陽),進入中趾內側趾縫(陷谷、內庭),出次趾末端(厲兌)。 它的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分出(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 【病候】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1)而處;甚則欲上(2)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3)腹脹,是為骭厥(4)。 是主血所後病者(5):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歪,唇胗(7),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則脹滿。 【注釋】 (1)牖——音友。指窗口。 (2)上——《素問.陽明脈解篇》作「登」,《素問.脈解篇》作「乘」。 (3)賁響——楊上善註:「賁,謂膈也。」賁響當指胸膈腸胃部作響。 (4)骭厥——指足脛部氣血阻逆。 (5)主血——胃為水谷之海,化生精微,主生營血,即所謂「營出中焦」。其經多氣多血,故主血所生病。 (6)溫淫——指熱性病症。 (7)唇胗——胗與疹通,指唇瘍。《甲乙經》、《脈經》、《千金》作「唇緊」。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溲溲戰抖發冷,喜歡伸腰,屢屢呵欠,顏面暗黑。病發時,就厭惡別人和火光,聽到木器聲音就惕惕驚慌,心要跳動,獨自關閉房門,遮塞窗戶而睡。嚴重的則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響,腹部脹滿。這還可發為小腿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經所屬腧穴就能主治有關「血」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躁狂,瘧病、溫熱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瘡疹,頸部腫,喉嚨痛,大腹水腫,膝關節腫痛;沿著胸前、乳部、氣街(氣沖穴部)、腹股溝部、大腿前、小腿外側、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運用。 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則身體前面都發熱,有餘的症狀表現在胃部,則消化強而容易飢餓,小便顏色黃。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則身體前面都發冷、寒戰,胃部寒冷則感到脹滿。 足陽明絡脈 【循行】 《靈樞.經脈》: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頂,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1)。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2)。取之所別也。 【注釋】 (1)卒瘖——卒,通作猝,突然;瘖,失音。 (2)足不收、脛枯——足不收,足弛緩松軟無力;脛枯,脛部肌肉萎縮,氣血虧虛所致。 【語譯】 足陽明絡脈,名豐隆,在距離外踝上八寸處分出,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部(會大椎),與各經的脈氣相會合,向下聯絡喉嚨和咽峽部。 其病症:氣厥逆,就會患喉部腫痛,突然音啞。實證,發生癲病,狂病;虛證,見足脛部弛緩無力,肌肉萎縮。可取足陽明絡穴治療。

3、痛經時,艾灸腹部外陵穴附近時很疼,怎麼辦

我喝的青汁調理的痛經,現在不痛了

4、頸椎引起手指疼痛是怎麼回事

頸椎壓迫神經導致的。建議你試試頸椎康套裝。這個裡面有幾樣東西,可以促進頸部的血液循環,改善頸椎情況,從而治好頸椎病,我爺爺就是用這個治好的。好像還承諾無效退款。另外就是治好以後你也不能大意,如果生活中不注意對頸椎的保護的話,頸椎病是很容易復發的。

5、發冷,頭暈渾身無力

女性失眠、神經衰弱、習慣性頭痛、頭暈、暫時性耳鳴、視力模糊、面色無光、臉生黑斑、壓力綜合症、疲勞綜合症、頸肩疼痛、腰背痛、腰椎間盤突出、慢性支氣管炎、四肢發冷、渾身無力等慢性疾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疼痛點,然後用推腹法化解。

我們的肚臍眼周圍跟耳朵和足底反射區一樣,圍繞著人體所有零部件的反射點。全身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用五行腹部反射區來調治,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女性患者,在車禍中腿部嚴重骨折。為了修復雙腿,不得已在腿裡面打了一條鋼板。由干這個「外來物」影響了血液的流通,傷勢痊癒後,她雖然行走無礙,腿卻經常寒痛。普通人腿寒,用溫針灸療法或單用灸法就可解決。但她腿內有鋼板,腿外有縫合的疤痕,用溫針灸療法,若扎到表皮的疤痕會非常疼;如果扎到裡面的鋼板,針會彎曲甚至折斷;由於鋼板有導熱功能,艾灸的熱可能會把她煲傷。

在這種情況下,中醫在她的神閼施以溫灸器療法,在一對外陵穴施以溫針灸療法,並且在行針時,讓針感向下肢的方向傳導,治療15分鍾後,她感覺有般熱氣往雙腿流。30分鍾治療完畢後,她就感覺雙腿發熱,寒痛止住了。

外陵在神閼的下方,可以把臟腑的氣血和能童引到下肢,幫助調治下肢的疾患。

她在堅持治療一個星期後,因為要去外地出差,中醫便教她自己點穴治療。可她說工作的事還忙不過來呢,哪兒記得住穴位呀?記不住穴位不要緊,那就揉肚子吧。

一個半月後,她從哈爾濱出差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帶著當地的特產哈爾濱紅腸來感謝中醫。原來,因為堅持推腹,現在腿不痛了,連頸肩疼痛和眼睛干澀也得到了改善。

前面有說過,腹部跟耳朵、足底反射區一樣,也是一個完整的反射區。身體的某一部位有病變或不舒服,在腹部都會有一個痛點。只要找到相應的痛點,把痛點揉開揉散,症狀就會得到改善。

平時沒事兒的時候,多揉揉肚子,一來可以幫助大腸蠕動,通便、棑毒、減肥。二來還可以預防上述的很多疾病,把疾病扼殺在搖籃里。

就像人的一生90%的時間都是在生活、事業的瑣事中度過一樣,我們平時得大病的機會還是少,更多的時候只是一些小的毛病和不舒服,但就是這些小毛病常常使我們焦頭爛額,而且一旦發展成大病就非常嚴重。揉肚子就是這樣一副以小方法對付渚多小毛病的靈丹妙葯。

6、痛經可能引起頭暈嗎?

頭痛是一種常見症狀,幾乎每個人一生中均會有頭痛發生。頭痛主要是由於頭部的血管、神經、腦膜等對疼痛敏感的組織受到刺激引起的。由緊張、疲勞、飲酒等原因造成的頭痛經過休息之後可自然消退。頭痛即可作為神經系統原發病的一個早期症狀或中、晚期症狀,如腦腫瘤患者以頭痛為主訴者更是普遍;頭痛也可以是頸部疾病,肩部疾病及背部疾病的症狀,也可以是全身疾病在頭部的一個表現形式,如嚴重的細菌性感染時出現的頭痛,正是由於引起頭痛的原因多而復雜,因此其臨床分類也十分復雜。
頭暈通常是由大腦的缺血缺氧引起,很多人認為是小毛病,餓時會頭暈、經期前後會頭暈,蹲久了站起來會頭暈。偶然頭暈,應無大礙。不過,如果長時間頭暈,就當小心,因為可能是重病的先兆。
感冒時,可能會附帶有頭暈的症狀,部分女性有時會將血虛與感冒混淆,因為兩者都有疲憊、頭暈等症狀。血虛的情況,容易在女性懷孕期間出現,貧血者亦經常有這樣的問題。一般來講,女性患頭暈的比例較高。
原因不明的頭暈往往是因為壓力太大或睡眠長期不足,一時虛弱所致。其他不可不防的頭暈病因包括:腦腫瘤、血壓高、中醫認為的肝風內動、頸椎骨退化等。
所以出現比較頻繁的頭痛頭暈,就應該積極尋找原因,再做針對性的治療,不能盲目的使用葯物等,以免貽誤病情.
痛經多由『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結婚經產後大多能緩解。

現代醫學認為,凡在月經前後或月經期間發生下腹部疼 痛以致影響勞動及生活者稱為痛經,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 繼發性痛經兩類,絕大多數女孩的痛經屬於原發性痛經,也 就是說不是由於生殖器官的畸形、腫瘤或炎性病變引起的。痛 經一般出現在月經初潮後的2~3年,25歲以後便逐漸減少, 結婚和生育以後就很少再出現了。引起痛經的原因很多,一 般都與心理精神因素有關,如情緒激動(生氣)、抑鬱、精神 緊張等,有時過度疲勞、劇烈活動、淋雨、受涼、大量服冷 飲等也可以引起痛經。

痛經固然在月經過後會自然消失,但若不採取積極的預 防措施坐等苦熬,將會造成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首先要預 防痛經的發生,做到平時加強體格鍛煉,消除對月經的恐懼、 憂慮和緊張情緒;注意經期衛生,行經時避免過度勞累,少吃寒涼生冷或刺激性的食物,並避免淋雨或洗冷水澡、在冷水中勞動等。發生痛經時,輕者可以服去痛片、安定片等葯,短時間就可以止痛。重者可用阿托品、6542等解痙葯物。也可以用單方或中葯治療,如艾葉10克、生薑5片、紅糖適量煎水後熱服;或用益母草(干)30克和紅糖適量水煎服。
外治法

1.月經前3天,用胡椒粉3克醋調為糊狀,分為兩份。取膠布兩塊,將胡椒粉糊置於膠布中,貼雙側湧泉穴並按摩10分鍾。

2.月經前3天開始,每晚用雙手重疊,掌心向下壓於小腹正中,作逆時針旋轉揉摩10分鍾,同時從小腹至臍部推摩30~50次。

3.艾葉50克、胡椒10克、陳皮20克,共焙黃為末,加白酒少許,紗布裹,睡前放於臍下3寸處(關元穴),上壓熱水袋,具暖腎、溫經、止痛之效。

4.肉桂10克、吳茱萸20克,茴香15克、元胡15克,4葯共研細末,用黃酒適量熱敷於臍部。宜用膠布固定,冷後可再熨敷,以不燙傷皮膚為度。本法治寒濕凝滯型痛經。

5.川芎、草烏、香附各0.5克研末,絹包塞入兩側鼻腔10~20分鍾,10分鍾後將葯取出即可止痛,一般需1~3次。

6.用肉桂10克、吳茱萸20克、茴香15克、元胡15克,共研極細末,加黃酒適量,炒熱後納入紗布袋中,在溫度適宜時置臍部或小腹部,不停地熨敷。葯冷卻後,可再炒熱熨敷,直至痛經消失為止。

茶療法

1.薑糖水:用紅糖、生薑、山楂各15克,水煎代茶飲,對痛經有一定的效果。

2.痛經茶:由香附10克、烏葯10克、延胡索10克、肉桂3克組成。凡因外受寒濕、氣血不足或情志不暢等因素,引起月經前或行經時小腹隱痛、時感脹滿或時感小腹陰冷、遇熱則舒者,可取上葯研碎成末,以沸水沖泡代茶,每天兩劑,連服3~5天。

中成葯療法

1.加味逍遙丸:加味逍遙丸具有疏肝解郁、活血調經的功效,適用於痛經伴經前乳房脹痛、心煩易怒者。服法是每次6克,每天兩次。

2.元胡止痛片:元胡止痛片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經行小腹脹痛、胸肋脹滿者。服法是每次4片,每天三次。

3.婦女痛經丸:婦女痛經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經行小腹刺痛、經行不暢、血塊多、血塊排出後痛減者。服法是每次30粒,每天三次。

4.速效救心丸:速效救心丸為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葯物,為中醫急症必備中成葯之一,由川芎、冰片等組成,有芳香溫通、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效,除冠心病心絞痛之外,其對痛經也有明顯的治療效果。痛經發作時,單純使用本品即可達到止痛效果。

酒精葯棉塞耳治痛經

方法:取葯棉少許,放在75%酒精內浸透,然後取出塞在患者外耳道內。外耳道具有排導作用,經數小時葯棉可自行排出。如不能自行排出,可於次日取出。左右兩耳交替用或同時使用。如伴有頭痛頭暈者,可左側疼痛塞左側外耳道, 右側疼痛塞右側外耳道。酒精葯棉塞入時動作不宜過快,以免因接觸耳膜引起頭暈。冬季宜先將葯棉放外耳道口數秒鍾, 然後緩慢塞入。以採取卧位上葯為佳。

上葯後半數以上女孩數分鍾痛經即可消失,90%以上的女孩半小時止痛。 祖國醫學認為,痛經乃寒濕凝滯或者氣滯血淤所致,且與全身經絡有密切聯系,用蘸有輕刺激性的酒精葯棉刺激外耳道,具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作用,故可以使痛經迅速緩解。

內分泌治療 多能獲得暫療效

雌激素用於治療子宮發育欠佳病例,自月經第五天起,每日口服0。25-0。5毫克,20日為一個星期,連用3個周期。孕激素用於治療膜性痛經,每日口服妊娠素60毫克,經前4天開始至行經第一、二天;或在行經前4天肌注已酸孕酮25毫克1次;或月經第二十一天起肌注黃體酮20毫克/日,共5次。第三種內分泌治療就是通過口服雌激素或孕激素來抑制排卵以達到治療痛經。

對待痛經,臨時用西葯去痛片、APC、安乃近,可解一時燃眉之急,但不治本。而中醫治療痛經,貴在辨證論治。筆者在臨症中,多選用中成葯依病情而定,如對寒濕凝滯、氣滯血瘀所致的痛經,可服用月月舒痛經寶沖劑,於經前一周開始服用,每次10克,每天2次,服至月經來潮3天停服,3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這是在經期以溫經止痛、活血化瘀為主的治療。平時視患者的體質狀況,一般以補養調理為主,如屬於心脾兩虛引起的貧血,面色萎黃、頭暈心慌、經來量多的患者,可服歸脾丸,濃縮丸服8~16粒,日兩次;如屬氣血兩虛,患者面色蒼白,心慌氣短,四肢不溫,經來量少,可服十全大補丸,每次9~18克,日兩次,只要對症選用,可獲良效。

痛經患者在治療中,要注重自我保健,經期要防寒保暖,避免淋雨、下水,忌食生冷食品;情緒穩定,精神愉悅;膳食合理平衡;生活規律,勞逸結合,保證睡眠;適度參加運動鍛煉,但忌乾重活及劇烈運動。做到以上幾點,有利減少痛經發作,促進康復。

痛經如何預防和保健?

①自月經初潮起,就應學習、了解一些衛生常識,對月經來潮這一生理現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消除恐懼及緊張心理,可預防原發性痛經產生或提高痛閾減輕疼痛程度。注意經期及性生活衛生,防止經、產期間上行感染,積極預防和治療可能引起經血瀦留的疾病。

②經期應注意保暖,忌寒、涼、生、冷刺激,防止寒邪侵襲;注意休息、減少疲勞,加強營養,增強體質;應盡量控制劇烈的情緒波動,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平時要防止房勞過度,經期絕對禁止性生活。

③經期要注意飲食調理,經前和經期忌食生冷寒涼之品,以免寒凝血瘀而痛經加重;月經量多者,不宜食用辛辣香燥之物,以免熱迫血行,出血更甚。而且注意別濫用葯,應根據痛經的原因,辨證施治。

消除經痛的簡單方法
◆飲食均衡

布多夫醫師說:"大多女性省略正餐,而吃過量的甜食及鹹食。"雖然健康的飲食無法消除經痛,但對改善全身的健康狀況卻有神奇功效。避免過甜或過鹹的垃圾食物,它們會使你脹氣及行動遲緩,多吃蔬菜、水果、雞肉、魚肉,並盡量少量多餐。

◆服用維他命

布多夫醫師指出,他的許多病人在每天攝取適量的維他命及礦物質之後,已較少發生經痛。他建議服用綜合維他命及礦物質,最好是含鈣且劑量低者,你一天可服用數次(飯後)。

◆補充礦物質

鈣、鉀及鎂礦物質,也能幫助緩解經痛。專家發現,服用鈣質的女性,較未服用者還少經痛。鎂也很重要,因為它幫助身體有效率地吸收鈣。不妨在月經前夕及期間,增加鈣及鎂的攝取量。

◆避免咖啡因

咖啡、茶、可樂、巧克力中所含的咖啡因,使你神經緊張,可能促成月經期間的不適。因此,應避免咖啡因。此外,咖啡所含的油脂也可能刺激小腸。

◆禁酒

假使你在月經期間容易出現水腫,則酒精將加重此問題。勿喝酒。如果你非喝不可,則限制在1一2杯酒之間。

◆勿使用利尿劑

許多女性認為利尿劑能減輕月經的腫脹不適,但拉克醫師反對這種方法。利尿劑會將重要的礦物質,連同水分排出體外。拉克醫師建議,不妨減少攝取鹽及酒精等會使水分滯留體內的物質。

◆保持溫暖

保持身體暖和將加速血液循環,並鬆弛你的肌肉,尤其是痙攣及充血的骨盆部位。多喝熱的葯草茶或熱檸檬汁。也可在腹部放置熱敷墊或熱水瓶,一次數分鍾。

◆泡礦物澡

在溫水缸里加入1杯海鹽及1杯碳酸氫鈉。泡20分鍾,有助於鬆弛肌肉及緩和經痛。

◆運動

尤其在月經來臨前夕,走路或從事其它適度的運動,將使你在月經期間較舒服。

◆練習瑜伽操

瑜伽也有緩和的作用。舉例如下。彎膝跪下,坐在腳跟上。前額貼地,雙臂靠著身體兩側伸直。保持這姿勢,直到感到不舒服為止。

◆服用止痛葯

阿司匹林及acetaminophen可緩解經痛。然而,更有效的成葯包括Advil、Haltran、Medipren及Nuprin。這些葯物含有ibuprofen,能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當經痛開始時,和些許牛奶或食物一起服用(1片),以免傷胃,並持續服用到經痛消失。

◆其它解決途徑

指壓法

足部含有一些指壓點,被認為與骨盆部位的氣路相連。在腳踝雙邊的凹陷處,皆有指壓點。輕輕地用拇指與其它指尖捏後,延著跟腱(Achillestendon)而上,直至小腿肌。右腳作完,換左腳,各指壓數分鍾。

家庭自療

1.按摩:先用拇指點按肚臍、氣海、關元、中極、歸來、三陰交,每穴半分鍾。然後仰卧位,用右手掌按揉下腹部(臍以下)約3分鍾,再由臍部向恥骨聯合(陰部前方高骨)推摩30分鍾。要求經前1周開始自我按摩,每日1次,月經干凈後3天結束。

2.灸法:

(1)取關元、氣海、曲骨、外陵、三陰交穴。按艾卷溫和灸法操作施術,每次選用3個穴,每穴施灸20分鍾左右,連續治療4天。腰痛重者,加灸腎俞。4次為1療程,治療間隔4天,適應於痛經,一般在月經來潮前2天施灸術。

(2)取神闕、子宮穴。按灸法常規施灸。取川牛膝、乳香、沒葯、白芍、丹參、紅花、山檢查,廣木香各15克,上葯共研細末,加冰片1克,混合後貯瓶備用。敷灸時每次取上葯30克,以薑汁(或黃酒)適量調和糊膏狀,分別敷於神闕、子宮穴,上蓋紗布(或油紙),橡皮膏固定即可,2日換1次葯,應於月經前3天(或經期)敷灸。

3.刮痧:主要刮拭、大椎、肩井、大杼、膏盲,配刮關元至中極、地機至三陰交、5次。肝鬱加刮太沖經穴部位,氣血虛加刮足三里、命門經穴部位。輕刮足三里、命門經穴部位3分鍾;重刮其它穴位3~5分鍾。

4.拔罐:取腎俞、胸腰部(後背)、骶椎兩側、下脘穴,選用大小適當的玻璃火罐,用閃火法將罐吸附於所選部位上,每次只拔2~3罐,留罐25~30分鍾,每日1次,7~10次為療程。

5、敷貼法:

(1)取當歸、吳茱萸、乳香、沒葯、肉桂、細辛各50克,樟腦3克。先將當歸、吳茱萸、乳香、沒葯、肉桂、細辛水煎2次,煎液濃縮為糊狀,混入(溶於95%乙醇)適量乳香、沒葯液,烘乾後研細末,加樟腦備用,月經前3天取葯粉5克,用黃酒調為糊狀,外敷臍,用膠布固定,葯干則調換1次葯,月經3天後取下,每月1次,連續使用,治癒為止。

(2)將肉桂10克、吳茱萸20克,茴香20克研為末,用白酒調成糊狀加熱敷臍,每日1次,經前連用3天,適用於寒凝血瘀型痛經。

與外陵痛頸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