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脖子上揪幾下變成紫色的沙是啥原因
揪脖子有出現紫疙瘩的現象,說明脖子微循環出現障礙,頸部濕氣重導致的,揪脖子出痧顏色的深淺可判斷病情的輕重,病情嚴重的出痧就多顏色就深,病情輕的出痧會比較少一些,而且顏色也較淺。對於健康的人群來說,經過系統的保健揪痧,一般不會出現痧,僅表現為皮膚潮紅,局部發熱,身體有輕松的感覺。
(1)頸椎按下出痧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一般在部分夾揪20次上下,以皮膚出現瘀痕為度。揪痧時,因為夾痧的功效,對皮膚有極強的伸展力,所以可造成部分和全身反映,使論治處皮膚通紅,且稍有疼痛感,但痧被抓出部分出現淤血後,則用戶全身伸展。此方法適用皮膚支撐力並不大的頭臉部及腹,頸,肩,背部等處。
揪脖子簡便易行,對著鏡子就可以對自身開展揪痧實際操作。揪痧時將中拇指和無名指彎折如鉤狀,沾水或蘸唾沫後,夾起來頸部側皮膚往前擰扯,隨後極速放寬復原。
依所述技巧持續反復來回多次,以所扯皮膚泛紅或是變紫變黑(發痧的比較嚴重水平主要表現)但沒有皮膚破損才行,蘸唾沫對比沾水揪則更非常容易起痧並能夠 降低揪痧時的痛感。
2、脖子刮痧刮出痧說明什麼
用砭石刮痧板刮拭頸部表現出痧現象,可能是由於頸部疲勞、僵直、受涼、勞損等原因所致。一般來說,不用特別處理,幾天後痧痕即可自行消退。如果出痧嚴重,則應引起重視,避免受涼、疲勞等情況,多做頸部運動。
3、頸椎按摩儀越按越嚴重,為什麼?
按摩儀只能緩解疲勞。頸椎痛還是要到正規醫院看骨科脊柱科。
4、身體容易出痧。怎麼回事?
您好,據分析您患有 痧症.您具有上證的明顯特徵,刮痧後,皮膚很快會出現一條條痧痕和累累細沙粒(出血點),並且存留的時間較長,這是它的特徵之一.痧症最早見於晉代,指恙蟲病.宋元時期,痧症包括艾灸後皮膚出現如砂樣斑點的疾病,水傷寒,干霍亂,水沙等.明清以降,以痧命名的病症逐漸增至百種以上,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並出現了與傷寒,雜病混淆不清的狀況.痧症是中醫書上常見的病名,西醫書上是沒有這個病名的.它是根據症狀而起名的.所謂痧,就是在病人身上刮幾下,皮膚很快出些紫紅顏色,類似一些細沙粒的點,人們根據出現的這些症狀,把它取名叫痧症. 中醫書關於痧症,有好多名稱,比較常見的有:轉筋痧,吊腳痧,絞腸痧,痧氣病,痧脹病,以及多種「翻症」等. 對痧症的各種治法 我國民間對於痧症治法好多,除刮痧外,還有放痧,扯痧,揪痧和擠痧等法.(1)放痧;用消毒好的細三棱針,在病人兩臂彎,兩腿彎的大靜脈血管上,快速點刺,使瘀血和痧毒從血液里放出,叫做放痧.通過放痧,可使血液流通加速,瘀者通,新者生,症狀很快減輕或消失,所以放痧又叫放血療法.(2)扯痧:用食,拇,中三指,提扯病人的皮膚和一定的部位,使淺層毛細血管,滲出血液,出現一些暗紫色的疹點子來,叫做扯痧.扯,包括擰的意思,所以又叫擰痧.(3)揪痧:右手食指中指綣起,指背蘸水使其濕潤,在病人喉嚨兩旁,或6~7頸椎上下,用力揪拔,並連連發出「巴巴」音響,叫做揪疹.(4)擠痧:用兩手拇指,或單手食,拇二指,在疼痛的局部,用力擠壓,連續擠出一塊塊或擠出一小排小紫紅疹斑,叫做擠痧.以上放痧,扯痧,揪痧,擠痧四法,也各有其適應症.如頭痛惡心,吐瀉較重,體質平素尚不十分衰弱者,則用放痧;如項背沉者則用扯疹;如咽喉腫痛者則用揪疹;如僅是前額疼,眉頭或兩太陽穴疼痛時,可用擠痧. 痧症究竟屬於現代醫學的那一種病?目前還很難肯定,我們只能根據它的症狀和特徵來加以分析和認識.(1)痧症最明顯的特徵有兩個: 痧痕明顯.刮痧後,皮膚很快會出現一條條痧痕和累累細沙粒(出血點),並且存留的時間較長,這是它的特徵之一.癌症多脹.所謂脹,就是痧症多有頭昏腦脹,胸部悶脹,腹部痛脹,全身酸脹等.明,清時代,我國有位對痧症有研究的醫生叫郭志邃的,曾寫過(痧脹玉衡),就是一本介紹痧症的專門書籍.(2)痧症的症狀: 痴症除了具有上述兩項特徵以外,還有許多種病的症狀是和痧症有關系的.例如,由於高溫引起的痧症:頭昏腦脹,煩躁欲吐,全身疲倦,兩眼發花;由於中暑引起的痧症:頭暈心悸,惡心嘔吐,以及小腿的腓腸肌痙攣性疼痛;由於急性腸炎引起的痧症.頻繁嘔吐,腹痛腹瀉;由於食物中毒引起的痧症;肚腹脹疼,發作急劇,嘔吐腹瀉.四肢麻木,甚至由於嚴重失水而引起的腓腸肌痙攣,即俗說的「轉筋疹」.由於空氣窒息引起的痧症:頭昏腦脹,呼吸困難,惡心嘔吐,面色青紫,甚至出現神志昏迷.從上述症狀看來,痧症,實際包括中暑,日射病,急性腸炎,食物中毒,以及由於窒息引起的血液和組織嚴重缺氧和中毒等病.這些病,都可用刮痧療法.3,刮痧的部位 人體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頸椎上下左右四處,喉骨兩旁,兩臂彎,兩腿彎,脊椎兩旁,前胸肋骨間,後背肋骨間,兩足內外踝後的足跟肌腱處,左右肋下肝脾區,以及兩肩胛崗上和崗下等處.4,刮瘀的工縣 刮痧的工具很多,過去民間有用光滑的銅錢,銅勺柄,瓷湯匙等,這些工具,使用既不衛生,也不便於消毒,現多用有專門的刮痧板(醫葯商店有售).5,怎樣來刮痧 先將准備刮痧的部位擦凈,用刮痧板的邊緣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確定部位進行刮痧.刮痧要順一個方向刮,不要來回刮,力量要均勻合適,不要忽輕忽重.如有痧症,連刮兩臂彎十幾下,即出現暗紫色的條條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處可刮20下.如患有頭痛或喉痛,則取坐位;頭暈眼花或胸腹疼,則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處疼,則取俯卧位.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紹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輕松,可讓病人休息幾分鍾,在前胸,後背肋間,頸椎上下,或兩肩腫崗上崗下,再每處刮動十餘下,再飲糖姜水或白開水,病人會異常舒暢.6.痧症還有哪些治法 我國民間對於痧症治法好多,除刮痧外,還有放痧,扯痧,揪痧和擠痧等法.(1)放痧;用消毒好的細三棱針,在病人兩臂彎,兩腿彎的大靜脈血管上,快速點刺,使瘀血和痧毒從血液里放出,叫做放痧.通過放痧,可使血液流通加速,瘀者通,新者生,症狀很快減輕或消失,所以放痧又叫放血療法.(2)扯痧:用食,拇,中三指,提扯病人的皮膚和一定的部位,使淺層毛細血管,滲出血液,出現一些暗紫色的疹點子來,叫做扯痧.扯,包括擰的意思,所以又叫擰痧.(3)揪痧:右手食指中指綣起,指背蘸水使其濕潤,在病人喉嚨兩旁,或6~7頸椎上下,用力揪拔,並連連發出「巴巴」音響,叫做揪疹.(4)擠痧:用兩手拇指,或單手食,拇二指,在疼痛的局部,用力擠壓,連續擠出一塊塊或擠出一小排小紫紅疹斑,叫做擠痧.以上放痧,扯痧,揪痧,擠痧四法,也各有其適應症.如頭痛惡心,吐瀉較重,體質平素尚不十分衰弱者,則用放痧;如項背沉者則用扯疹;如咽喉腫痛者則用揪疹;如僅是前額疼,眉頭或兩太陽穴疼痛時,可用擠痧
5、出痧了怎麼辦
出痧,是指刮痧後皮膚表面會出現紅、紫、黑斑或黑皰的現象,亦即指「痧痕」。通過刮蹭,使皮膚下毛細血管破裂,淤血滲透到皮膚中,造成淤青。皮膚的這些變化可持續1天至數天。
痧是指皮膚出現紅點如粟、以指循皮膚稍有阻礙的疹點。刮完紅紅的,但一會就好了,這個就是沒出痧。
不出痧有幾種原因:
1,刮痧時候得按壓力不夠。
2,身體過於強壯的人。
3,過於肥胖的人。
4,長期服用葯物的人。
5,身體健康的部位不會出痧。
需要幾天才能慢慢開始好轉的。沒有辦法可以加快速度的。現在最重要的是注意休息。防止感染,不要弄濕水。
6、我經常出痧,怎麼辦啊?
刮痧必知七件事 ;
你有替別人刮痧或被刮痧的經驗嗎?輕刮幾下,皮膚馬上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淤血,頭昏、頭痛、胸悶症狀馬上不見。
刮痧的神奇妙用的確令人驚奇,但也得具備些刮痧小常識,才不致造成非必要的傷害。
夏天的腳步近了,炎炎夏日特別容易中暑,許多人中暑時,會請親朋好友「DIY」,一枚銅板、一根木梳甚至一支湯匙,就往中暑人的頸背上重復刮拭。
這個老一輩人熟悉的動作,就是中醫所謂的「刮痧」。奇特的是,很多人只要輕輕刮幾下,頭昏、頭痛、胸悶症狀馬上不見,而且身上很快就刮出一大片紅紅紫紫的瘀斑,這些看來嚇人的斑痕,中醫師稱為「出痧」。
1. 什麼是痧
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林胤谷說,所謂的「痧」,其實是人體內疾病在身體表面的特殊表現。一般所說的刮痧,又可稱為抓痧或撮痧,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指或邊緣潤滑物體,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施以反覆的刮、捏、提、擠、挑,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血,以達到調整身體功能,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
2. 為何要刮
刮痧的功效,主要是經由有選擇的尋找對某些疾病的特殊反應點或腧穴,進行良性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促進血液、淋巴液的循環功能,使肌肉和末稍神經得到充分營養,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增加人體免疫能力。
3. 怎麼刮
林胤谷表示,刮痧已經被使用在上百種病症,一般人最常用的是夏天中暑、祛除風寒和緩解感冒引起的頭痛、頭昏等症狀。刮痧最常刮拭的部位,是背部、頸部、胸部和四肢,民眾自己動手刮痧時,可以沿著頸部兩側刮,或從第七頸椎沿脊椎從上向下刮至第五腰椎為止,即由上往下,順著頸、肩、背刮下來,或沿著肋間向外側斜刮,千萬不要左右來回隨便亂刮。
4. 力道要多大
很多人以為刮痧力氣越大、越痛、出痧越多、顏色越深越黑越有效,就因為這些錯誤觀念,有些民眾替人刮痧時使盡力氣猛力刮,非等到被刮的人痛得呼天嗆地,整個肩頸後背青一片、紫一塊才肯停手。
林胤谷強調,一個人會不會出痧,和個人體質有關。每個人體質不同,出現紅紫瘀斑的情形也不同。有人輕輕刮幾下就出現瘀斑,有人怎麼刮都刮不出痧,太過用力刮痧或硬刮出來的紅斑,很可能是微血管破裂或皮膚受傷。
5. 用什麼刮
刮痧使用的工具,舉凡梳背、瓷杯、瓷碗、瓷湯匙、錢幣,或是水牛角、羚羊角製成的刮痧板都可以,要注意的是刮痧器材的邊緣要鈍且光滑圓潤,才不會刮傷皮膚。如果身邊沒有這些器材可用,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就是把手指彎曲,用指背當刮痧板,或是直接用手指指腹抓、捏、擠、壓也可以。
6. 准備工作
在刮痧之前,可以在要刮的部位塗上一層薄薄的輔助介質,這些輔助介質包括水、油、嬰兒油、面霜、凡士林、橄欖油等都可以,輔助介質的作用是刮痧時增加皮膚潤滑作用,避免皮膚受傷。
7. 多久刮一次
林胤谷說,刮痧沒有時間、空間限制,但不要太頻繁,大約 3 至 5 天刮一次就好,不要沒事天天刮、一天刮上好幾次。不宜刮痧的部位,包括臉部、骨頭或有傷口發炎、疤痕的部位。另外,空腹的時候也不適合太用力刮。
刮痧時,要選空氣清新、通風、涼爽的場所,千萬不要在密不通風的封閉空間里刮痧。刮完痧後,先用乾凈毛巾把皮膚上的油和汗水擦乾凈,再喝一杯溫開水、稍微休息一下。
林胤谷強調,刮痧是一種治療疾病初期症狀的物理性療法,當身體出現中暑、感冒、頭昏、肌肉酸痛等小毛病時,可以先用刮痧來救急,刮完痧後最好還是找專科醫生診治,以免小病拖成大病。
他也建議,幫親友刮痧時,最好在刮拭的過程中經常詢問「會不會不舒服」,被刮的人一旦明顯感到不舒服,最好馬上停止刮拭,讓病人坐下或平卧休息,喝些溫開水,必要時找醫生看病。
這些人不要刮
林胤谷說,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刮痧,因為刮痧會刺激交感神經,有些體質較弱或體質敏感的人,一刮痧就臉色發白、發青,全身冒冷汗,甚至有人嚴重到休克,這類人刮痧時一定要特別小心。
另外,老人、小孩皮膚比較脆弱,刮痧時力道要盡量放輕,或者先在皮膚上鋪一層棉布後再刮,減少刮痧器材直接磨擦皮膚,造成皮膚傷害。
他建議,年老體弱、皮膚過敏、有心血管疾病、白血病、過敏性紫斑症、血小板減少症、癌症、皮膚炎,或皮膚上有傷口、疤痕的人,都不適合刮痧。此外,懷孕婦女和女性在每個月的生理期間,也要避免刮下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