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關節側偏

頸椎關節側偏

發布時間:2021-05-07 14:28:01

1、頸椎偏左怎麼治?

頸椎側偏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於姿勢性或長期用力不均勻造成的。如果您是伏案工作者,平時要糾正工作姿態,而且不要一個姿勢不動,適當加大活動。睡覺時調整枕頭高度。

2、頸椎小關節紊亂都有哪些表現?

您好,對於您的病情您不要過分擔心,當前的醫治方法皆是依據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醫治方法.但要切忌勿用葯與勿用錯誤的方法,
意見建議:絕大多數頸椎病患者通過姿勢調整、特別是睡姿調整,適當休息以及正確的頸肩背部肌肉鍛煉就能恢復。葯物雖然具有止痛、消炎等作用,但不具備促進頸椎恢復正常生物力學結構的功能,故不能作為主要治療手段。極少數病人需要手術治療

3、頸椎骨長偏了

康復保健 - 頸椎病的康復操
康復操可改善患者頸部的血液循環,松解粘連和痙攣的軟組織。頸椎病康復操中不少動作對頸椎病有獨特療效;無頸椎病者可起到預防作用。
姿勢: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兩眼平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
1.雙掌擦頸十指交叉貼於後頸部,左右來回摩擦100次。
2.左顧右盼頭先向左後向右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30次。
3.前後點頭頭先前再後,前俯時頸項盡量前伸拉長,30次。
4.旋肩舒頸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後向前旋轉20—30次,再由前向後旋轉20—30次。
5.頸項爭力兩手緊貼大腿兩側,兩腿不動,頭轉向左側時,上身旋向右側,頭轉向右側時,上身旋向左側,10次。
6.搖頭晃腦頭向左一前一右一後旋轉5次,再反方向旋轉5次。
7.頭手相抗雙手交叉緊貼後頸部,用力頂頭頸,頭頸則向後用力,互相抵抗5次。
8.翹首望月頭用力左旋、並盡量後仰,眼看左上方5秒鍾,復原後,再旋向右,看右上方5秒鍾。
9.雙手托天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仰視手背5秒鍾。
10.放眼觀景手收回胸前,右手在外,勞宮穴相疊,虛按膻中,眼看前方,5秒鍾,收操。

4、頸椎小關節紊亂,要怎麼辦

您這種現象,屬於典型的頸椎病。牽引按摩康復理療,局部熱敷。口服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葯物。能夠逐漸恢復。

5、請問一下大家我的頸椎往左扭曲的嚴不嚴重

頸椎有一節骨頭明顯向左側偏離,目前雖無症狀,但時間長會出現退行性變,逐漸壓迫周圍的神經根,從而出現疼痛。
意見建議:建議今早到醫院行CT檢察,明確病變部位及程度後盡早手術。

6、頸椎移位是怎麼回事?

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外傷 頸椎位於頭顱和胸椎之間,是人體脊柱活動范圍最大的部位,受傷的機會也較多,青少年時頸部外傷是導致中年後發病的重要因素。據報道5%~15%的頸椎病人有急性外傷史。特別是頸椎骨折、脫位後出血、水腫波及椎間孔,骨折碎片移位直接壓迫脊髓或血管神經而引起的病理變化,或骨折後局部形成的骨痂刺激脊神經根、脊髓,椎體脫位或半脫位,使椎管變窄等均可產生脊髓的壓迫而引起臨床症狀。

(二)頸部的慢性勞損 長期低頭工作或姿勢不良,引起頸部的肌肉、韌帶與關節的勞損,患椎骨關節增生炎性退變,頸椎生理曲度後凸,頸椎失穩、錯縫,與相應患椎後方骨贅突入椎管內,均可導致脊髓受壓發病。

(三)頸椎退行性變 年老體弱,肝腎不足,筋骨懈惰,可引起頸部韌帶鈣化。頸椎間盤、椎體、椎間小關節等的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若頸椎間盤突出物突向椎體後方,則壓迫脊髓,造成脊髓型頸椎病。

(四)椎管狹窄 由於頸椎間盤退變,纖維環向椎管內膨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突向椎管內,導致椎管狹窄。同時,椎間隙發生變窄時,黃韌帶鬆弛、頸椎骨關節錯位、失穩,可發生代償性韌帶增厚及骨質增生,加重頸椎狹窄的發生。有的由於先天胚胎發育過程中椎孔本身狹窄,加之移位,可造成相鄰椎孔間狹窄,而使脊髓受壓發生病理變化。這是脊髓型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當脊髓受壓時間長,病變繼續發展時,可出現脊髓變性、軟化,甚至出現脊髓空洞,病變區神經根也因受壓而使神經根袖纖維化,嚴重壓迫可發生瓦勒變性。

(五)髓內血循環受阻 脊髓型頸椎病在病理變化中,如果引起的椎管狹窄改變到一定程度時,脊髓可受到壓迫性損害,壓迫應力耐受較弱的髓中心部灰質及側索等部位,使髓內血循受阻,受壓部位發生血管擴張,甚至斷裂。局部病變組織因血瘀氣滯,組織血氧供應減少,可出現神經細胞萎縮壞死,空胞變性及出血等。說明脊髓由於受壓、缺血可引起組織病理性改變。

服部根據文獻報道,病變部在頸椎5~7的13具屍體標本,經病理解剖學研究,發現受累部相當於頸6髓節平面;由於頸髓缺血,引起受損的神經組織依次為灰質、錐體側束、脊髓丘腦束和後索。

(六)生物運動力學的影響 頸椎椎管狹窄而導致的脊髓型頸椎病,在不明確診斷之前,若頸椎伸屈過度時,可引起其繼發性的病理變化。由於頸椎上部和延髓及顱內腦干相連,當頸前屈度較大,頸髓受到較大的牽扯應力從偏後椎管內拉向前移,使頸髓變細,椎體後緣突入椎管內,骨贅或椎間盤組織就可壓迫磨擦頸髓致傷。頸後伸度較大時,頸髓增粗並貼向後方,椎管內前方的後縱韌帶變性增厚,後方黃韌帶向椎管內隆起皺褶,使椎管前後徑減小0.5~1.0毫米。在椎管狹窄壓迫頸髓時,反復作頸椎的前屈、後伸,范圍較大時,頸髓隨之向上向下移動,可導致頸髓運動性摩擦創傷。所以說,頸椎在前屈後伸生物運動力學的影響下,常促使頸髓病損加重。
【臨床表現及診斷】

(-)臨床表現 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發抖、無力、顫抖,行走困難,繼而雙側上肢發麻,握力減弱,容易失落物品。上述症狀加重時,可有便秘、排尿困難與尿瀦留或尿失禁症狀,或卧床不起,也可並發頭昏、眼花、吞咽困難,面部出汗異常等交感神經症狀。

1、中央型病變初期頸髓灰質的前角和後角運動神經細胞的損害較突出。上肢麻木、力弱,手部小肌肉受累,手部動作遲鈍,精細運動功能障礙,無名指、小指麻木明顯。常累及骨間肌。魚際肌萎縮等。屬下運動神經無病損。為周圍型麻痹,受累肌張力、腱反謝減弱或消失,受累前角細胞支配肌萎縮和變性反應。

2、錐體束型病變 中央型病變發展,錐體束常受累,下肢麻木、力弱、踏棉感。甚者下肢發緊,行走困難,易摔倒,或痙攣等。

早期錐體側束上肢傳導束部分缺血病變,因支配下肢傳導束後索動脈較豐富,病損較輕,肢體肌張力僅有不同程度增高。當病變累及3、4頸髓節時Hoffmann征陽性,錐體側束的下肢傳導束所缺血性病變加重,下肢肌張力明顯增高,腱反謝亢進,各部分位置覺、振動覺減弱或喪失,對側身體相應部痛覺、溫覺減低或喪失。

3、橫貫型病變 為錐體束病變向周圍擴展,位於前、側索部的脊髓丘腦束發生缺血病損。脊髓型各病型的主要症狀和體征如下表(表5-1):

7、頸椎小關節紊亂怎麼辦?

頸椎小關節紊亂通俗一點來講就是頸椎錯位,那麼大家知道頸椎錯位了,我們應該怎麼辦嗎?

頸椎小關節紊亂,全稱應該是頸椎小關節紊亂綜合征,一般稱為頸椎輕度脫位,也稱為小關節滑膜嵌頓,即中醫所指的“骨錯位,筋出溝”。這意味著頸椎的小關節超出了正常的活動范圍,小關節之間會發生輕微的錯位,這種錯位經常會復發,從而影響頸椎的穩定性。長期反復發能促進頸椎的退行性改變,加速頸椎病的發展。

1.有長期工作緊張的病史,或頸部過度彎曲和過度扭轉的病史;2.頸部疼痛不適,項韌帶及兩側有壓痛點;觸診可以有頸椎曲度;4.頸部活動受限且僵硬,頸部後部有一個固定的壓痛點。當頸部移動時,可能會有一個小的關節反彈,並且頸部會碰到臍帶、結節和粘連增厚點;5.x光片顯示生理屈曲變直,頸椎前凸減少或消失,或屈曲線逆轉,或椎間隙後緣變寬,椎體可側向移位。x線側位片顯示雙側陰影。

按摩針灸也可以治療頸椎小關節紊亂1)按摩:採用經絡按摩,即頸椎小關節紊亂患者採取坐姿,操作者站在他的身後,一隻手握住患者的額頭,另一隻手用拇指點壓痛點;然後在患側的肩部和背部做自上而下的按摩,重復4-5次,並要求他做一些活動,如低頭和旋轉頭部;然後,操作者用左手托住患者的頭枕,用另一隻手托住患者的下領,同時用雙手慢慢向上拉,在拉的過程中使頭部和頸部向後傾斜,或左右旋轉3-4次;最後,用輕柔的手法做3-5分鍾的局部按摩。這種方法可以放鬆肌肉和肌腱,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頸部肌肉痙攣和疼痛。2)針灸:選擇風池、大椎、外關、局部壓痛點等。強烈刺激,保持針刺5-10分鍾。

8、頸椎關節錯位型式有哪些

頸椎小關節錯位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病因。頸椎椎間關節包括頸椎間盤、左、右鉤突關節及左、右後關節五對,不同姿勢引起的作用力可導致不同關節錯位方向的不同。
1 前後滑脫式錯位:當椎間盤損傷、退變時易發生椎間盤關節滑移。觸診同一平面橫突左、右兩側均隆起或凹陷。X線側位片椎體後緣聯線中斷,上一椎體向後或前滑移。
2 左右旋轉式錯位:椎間盤尚好,頸椎扭轉時易發生。觸診錯位椎的橫突偏歪為上下二椎方向相反。X線側位片可見錯位椎體雙邊、雙突影,或椎體後緣聯線中斷、成角或反張,斜位片見椎間孔內小關節移位而致椎間孔變形、變窄,其左右多不在同一椎間孔。
3 側彎側擺式錯位:椎間盤受損或已變性,頸椎側屈過度或頸椎側位挫(撞)傷時易發生(習慣高枕或偏一側睡者多見)。橫突觸診頸椎向一側偏歪或側彎隆突,另側 陷(症狀常出現在錯位關節的凹陷側)。X線正位片可見頸軸側彎,或某二個椎間鉤突關節偏歪不對稱(側擺),病程長者常見鉤突關節變尖。
4 傾位或仰位式錯位:多見於急性外傷或有外傷史者(尤以揮鞭性損傷常見),有時合並有旋轉錯位。橫突觸診兼有前後滑脫式和側擺式的關節偏歪情況,棘突觸診間距不正常(一寬一窄)。側位X線片可見椎體(棘突)傾位或仰位(上寬下窄為仰位,反之為傾位)。
5 混合型錯位:與上述各型兼有二型以上者。
6 鉤突關節型錯位:好發於早期變性的椎間盤部位。後關節錯位觸診易於發現,鉤椎關節錯位,除側彎側擺式易於觸診外,輕度的扭傷或滑膜嵌頓,雖症狀較明顯,但關節變形不易觸診。檢查確診時,注意下列三個特徵:1.斜角肌緊張呈索狀硬結;2.術者以手指沿此索狀硬結向上觸診至橫突處,重症者可觸及綠豆大的粒狀硬結,為橫突間肌及軟組織痙攣形成;3.該處壓痛明顯,重按可誘發症狀。當關節復位後,症狀可即行緩解或消失。X線正位片可見椎體側擺,病程長者,可見鉤突關節骨質增生(變尖)。
7 後關節滑膜嵌頓:由於後關節襄松馳,當關節張開在某種姿勢較久致關節內膜牽張松馳後,突然活動關節,襄中的內膜(又稱滑膜,分泌滑液,內含豐富交感神經組織,由脊膜返回支神經支配,痛覺十分敏感)因松馳而被關節蛟合於關節內,稱為關節滑膜嵌頓。最常見於落枕患者,起病突然,頸部因劇痛引起反射性肌痙攣而致活動功能顯著受限,出現斜頸。觸診於發病關節處有包塊樣隆起,(關節內膜受傷後,滲出水腫至關節腫脹),多呈半球形,按之劇痛,其有關頸部肌肉保護性緊張。頸部X線側位片可見該椎間關節椎間隙後緣增寬,密度略增高(關節炎表現)。

與頸椎關節側偏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