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如何刮痧
用刮莎板從上而上慢慢刮,把力度滲透到皮下層,不要簡單的刮你的皮,只能從上向下慢慢的刮,要適當的塗點精油,先中間後刮頸椎的兩邊.慢慢的刮,刮到莎出現為止.
2、頸椎病如何《刮痧》
沿椎體依穴位來,大椎,啞門,風池和肩頸四大穴位,重點是臂縱神經,舒筋散瘀。緩解肩背酸沉的狀況。但又增生的狀況者要慎用。
3、怎樣後背刮痧視頻
刮痧做法:
採用端坐位,或雙腳分開,刮頸部正中部位,採用直線刮法,手法要輕,移動速度要慢,從發際向下刮頸背部正中督脈巡行區,刮10-20次即可。如果病人偏瘦,頸部肌肉比較少,頸椎骨性凸出明顯,可用刮痧板的稜角點壓、按揉椎間隙,自上而下每個間隙按壓10秒鍾左右。然後沿直線刮頸背部。每側20-30次,由於這里的肌肉比較多,手法力量可以加重一點,由輕漸重,最後3-5次再減輕。刮脊柱兩側的足太陽膀胱經巡行線區,用刮痧板的邊角刮背部脊柱正中旁開2-4指的區域,從上往下刮拭,每側刮拭20-30次即可。
肩背部的刮法一定要注意方向問題。很多人都是由上向下刮,實際上是錯誤的。應該順著骨骼走向,由內向外來刮。否則刮到骨頭上,出瘀血了,晚上睡覺都沒法躺下。正確的方法是弧線刮法,也就是說刮痧的移動路線是弧形的,刮後體表出現弧線形的痧痕,操作時刮痧方向要按照肌肉走向或骨骼結構特點而定。此法適用於胸背部肋間隙、肩關節、膝關節周圍以及面部等部位。
刮痧的力度
痧時用力要均勻,由輕到重,先輕刮,然後逐漸加重,以人體能夠承受為度,尤其是穴位部位。頭面部刮痧就要很輕,肌肉不太豐滿和骨關節明顯的部位,刮痧應該在一個位置輕刮10-20次就可以了。
刮痧絕不要強求出痧。刮痧的程度應該本著這樣一個原則,即通過刮痧使人體感覺到局部肌肉放鬆、全身舒適,絕對不可強求出痧。一般刮至皮膚出現潮紅、紫紅色等顏色變化,或出現粟粒狀、丘疹樣的斑點,或片狀、條索狀斑塊等形態變化,並伴有局部熱感或輕微疼痛時就可以了,這些都是出痧的正常表現。
刮痧的周期
如果症狀較輕,每天刮1次即可,如果症狀較重,就應該採取多次輕刮法,也就是手法輕點,每天刮2-3次。
通過痧象看健康
痧象的形態和部位,對診病、治療、病程、預後判斷上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
出痧的部位:哪裡出痧就代表與這里經脈相關的地方出問題了。比如背部心肺對應的位置出痧了,就說明他的心肺有問題。
出痧的顏色和形狀:一般痧色鮮紅,呈點狀,多為表症,病程短,病情輕,刮痧取效快;痧色暗紅,呈斑片狀或瘀塊,多為里症,病程長,病情重,刮痧取效慢。隨著刮痧的治療,痧象的顏色由暗變紅、由斑塊變成散點,說明病情在好轉,治療見效。感冒一般都是紅的,關節疼痛是紫。
對於無病者或屬於減肥、美容及保健刮痧者,多無明顯痧象。
4、頸椎病刮痧視頻
頸椎病用刮痧怕是解決不了問題。
頸椎病一般是不良姿勢或者長期不運動造成的骨骼錯位壓迫神經,最好的辦法是理療,比如正骨、推拿等。
找對了醫生很快就能解決問題。
5、頸椎病怎樣刮痧
氣血瘀滯
(一)症狀
以頸項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胸悶心悸,舌質黯為典型症狀。
(二)治法
(1)選穴風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侖、血海、膈俞、三陰交。
(2)定位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天柱: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昆侖: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血海:屈膝,在髕骨底內側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膈俞:在背部,當笫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三陰交:在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
(3)刮拭順序 先刮肩頸部的風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背部膈俞,最後刮下肢的血海、昆侖、三陰交。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由於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從風池穴一直到肩井穴,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然後刮頸後天柱穴至大椎穴,分別由兩側向大椎穴刮拭,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背部膈俞穴,宜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重刮,30次,出痧。最後刮足部外側昆侖穴和下肢內側三陰交穴,重刮,各30次,出痧為度。
6、頸椎病刮痧法的刮痧療法
風寒阻絡
(一)症狀
以頸項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畏寒無汗,舌淡苔白為典型症狀。
(二)治法
(1)選穴:風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侖
(2)定位: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天柱: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昆侖: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3)刮拭順序:先刮肩頸部的風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足部昆侖穴。
(4)刮拭方法: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由於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從風池穴一直到肩井穴,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然後刮頸後天柱穴至大椎穴,分別由兩側向大椎穴刮拭,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最後刮足部外側昆侖穴,重刮,30次,出痧為度。
氣血瘀滯
(一)症狀
以頸項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胸悶心悸,舌質黯為典型症狀。
(二)治法
(1)選穴風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侖、血海、膈俞、三陰交。
(2)定位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天柱: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昆侖: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血海:屈膝,在髕骨底內側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膈俞:在背部,當笫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三陰交:在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
(3)刮拭順序 先刮肩頸部的風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背部膈俞,最後刮下肢的血海、昆侖、三陰交。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由於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從風池穴一直到肩井穴,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然後刮頸後天柱穴至大椎穴,分別由兩側向大椎穴刮拭,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背部膈俞穴,宜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重刮,30次,出痧。最後刮足部外側昆侖穴和下肢內側三陰交穴,重刮,各30次,出痧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