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臟病的早期症狀
到醫院請醫生聽聽心臟有問題沒有,必要時做心電圖和心臟超聲看看。
心臟病的早期症狀如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症狀一:疼痛
心肌不能獲得足夠的血液和氧(稱為心肌缺血)以及過多代謝產物堆積都能導致痙攣。常說的心絞痛就是由於心肌不能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而產生的一種胸部緊縮感或壓榨感。然而,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這種疼痛或不適感的類型和程度都有很大的差異。有些患者在心肌缺血時,可能始終沒有胸痛發生(稱為隱匿性心肌缺血)。
如果其他肌肉組織(特別是腓腸肌)不能獲得足夠的血供,患者常在運動中感到肌肉緊縮感和乏力性疼痛(間歇性跛行)。
心包炎(心臟周圍囊腔的炎症或損傷)所導致的疼痛常在病人平卧時加重,而在坐位或前傾位時減輕,運動不會使疼痛加重。由於可能存在胸膜炎,故呼吸檢查可能會加重或減輕病人的疼痛。
當動脈撕裂或破裂時,病人出現劇烈銳痛,這種疼痛來去匆匆且可能與暫時身體活動無關。有時這種病損可能發生在大動脈,小孩特別是主動脈。主動脈的過度伸展或膨隆部分(動脈瘤)突然出現滲漏,或者內膜輕度撕裂,血液滲漏入主動脈夾層。這些損害可導致突然的嚴重疼痛。疼痛可發生在頸後、肩胛間區、下背部或腹部。
左心室收縮時,位於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間的一組瓣膜可能會脫向左心房(二尖瓣脫垂),這種掛到病人有時可出現短暫發作的刺痛,通常這種疼痛位於左乳下,且與體位和活動無關。
症狀二:氣促
氣促是心力衰竭的常見症狀,是液體滲出到肺臟中肺泡間質的結果,稱為肺充血或肺水腫,類似於溺水。在心力衰竭的早期,氣促只出現在體力活動時。隨著心衰的加重,輕微活動時也發生氣促,直至靜息狀態下都出現氣促。卧位時液體滲到整個肺臟,而站立位時由於重力作用液體主要分布在雙肺底部,故心衰病人卧位時發生氣促或加重而站立位時症狀減輕。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是病人夜間平卧時發生的氣促,站立後可減輕。
氣促不只見於心臟疾病,罹患肺部疾病、呼吸道疾病以及影響呼吸過程的神經系統疾病亦可出現氣促。任何導致氧供與氧需失衡的疾病或狀態,如貧血時血液攜氧不足或甲亢時氧耗過度等,皆可致患者氣促。
症狀三:乏力
當心臟泵血能力下降時,活動期間流向肌肉的血液不足以滿足需要,此時患者常感到疲乏與倦怠。但這些症狀常難以捉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視。患者常通過逐漸減少活動量來適應或歸咎於衰老的表現。
症狀四:心悸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自己的心跳沒有感覺。但在某些情況下,如劇烈活動後,甚至正常人亦會察覺到自己的心跳非常有力、快速或不整齊。通過脈搏觸診或心臟聽診,醫生可以證實這些症狀。心悸症狀是否屬於異常,取決於對如下問題的回答:有無誘因、是突然發生或是逐漸發生、心跳頻率、是否有心律不齊及其嚴重程度等。心悸與其他症狀如氣促、胸痛、乏力和倦怠、眩暈等一道出現時常提示有心律失常或其他嚴重疾病存在。
症狀五:頭暈和暈厥
由於心率異常、節律紊亂或泵血功能衰竭導致的心輸出量減少可引起頭暈和暈厥。這些症狀也可由大腦或脊髓疾病引起,甚或沒有嚴重的病因。如長久站立的士兵因腿部肌肉活動減少影響血液迴流心臟,可能會出現頭暈。強烈的情緒波動或疼痛刺激神經系統也可導致頭暈和暈厥。醫生必須鑒別心源性暈厥與癲癇,後者由大腦疾病引起。
心臟的防病與治療關鍵是「早」。那麼如何在早期發現心臟病呢?那就是察言觀色:心臟病除常見的心悸、心前區疼痛等人們熟知的症狀外,常常還有一些體表徵兆。注意觀察這些先兆症狀,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這些體表徵兆包括:
◆呼吸:作了一些輕微活動時,或者處於安靜狀態時,出現呼吸短促現象,但不伴咳嗽,咳痰。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現。
◆臉色:如果臉色灰白而發紫、表情淡漠,這是心臟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臉色呈暗紅色,這是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的特徵。如果呈蒼白色,則有可能是二尖瓣關閉不全的徵象。
◆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這表明心臟脂肪累積太多。如果鼻子尖發腫,表明心臟脂肪可能也在腫大或心臟病變正在擴大。此外,紅鼻子也常預示心臟有病。
◆皮膚: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皮膚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這與機體組織長期缺氧,腎上腺皮質功能下降有關。皮膚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說明心臟缺氧,血液中的還原血蛋白增多。
◆耳朵:心臟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鳴表現,這是因為內耳的微細血管動力異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應時,內耳就得到了先兆信號。如果你的耳垂出現一條連貫的皺褶,極有可能是冠狀動脈硬化所致。
◆頭頸:如果由鎖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條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天氣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內側卻有陣陣酸痛,這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腳:手指末端或趾端明顯粗大,並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狀,常見於慢性肺原性心臟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臟病患者。
◆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腫,往往是心臟功能不全導致靜脈血迴流受阻的表現。此外,如果時常心悸、氣喘,只有蹲位才得以緩解,這是紫鉗性心臟病的特有表現。
2、肩頸痛是否會導致肺癌
肩頸疼不會引起肺癌,但肩頸痛可能是肺癌的症狀之一。肩頸疼大多是因肩周炎、頸椎病、肩頸部肌肉痙攣等原因引起,但肩頸痛有時是肺癌的症狀之一,有一部分肺癌患者,可出現關節痛,杵狀指與男性乳腺增大等「肺外表現」,醫學上叫「副癌綜合征」多見於肺尖腫瘤等。當出現不明原因的頸肩部疼痛,經檢查排除頸椎病者,應想到肺癌的可能,應及時做有關檢查,除外肺癌的可能。但經常性的肩頸疼,與肺癌的發生沒有直接關系,肩頸疼是肺癌的表現之一,但一般不是肺癌的發病原因。
3、哪四種變化在手上出現,一定要引起注意?
人體有十二條經脈走行,分布在全身各處,內聯五臟六腑,外聯軀體及四肢百骸,其中,人的手是經絡匯集之處,手與其他部位的生物群體一樣,貯存著整個物象的全部信息。因此,雙手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手部的變化預示著你的健康情況!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手部出現哪4種表現就意味著可能有大病:
1.手指甲凹凸不平發白或手掌有紅斑—肝不好
中醫認為「肝主筋」,指甲是「筋」的一部分,所以毒素在肝臟蓄積時,患者通常手指甲都是凹凸不平非常白,而且容易折斷的,這是因為肝臟不好,「筋」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出現了指甲異常的表現。如果到了肝硬化時,由於肝病導致激素分泌紊亂使皮下血管腫脹,手部還會出現紅斑,可以延伸到手指、手臂,此時可以去醫院查查肝。
2.中指發青—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
中指是我們五個手指當中最長的一個,其顏色變化常能體現血液中是否缺氧,如果中指蒼白、細小而瘦弱,說明壯年時期身體健康狀況不佳,並提示心血管功能差或貧血;中指指掌關節出現青筋,則提示腦動脈硬化,容易出現頭痛、頭暈等症狀,甚至中風。
3.手掌麻木—腦部等多種可能
沒有特殊原因出現手掌麻木,長時間不能恢復,並且還不是在長時間壓迫以後產生的,就要注意了。可能是腦中風前兆,也可能是頸椎病、腕管綜合症、神經損傷、貧血或糖尿病,要盡快去看醫生,一定要重視,及時的去醫院進行篩查。
4.手指變形「杵狀指」—肺癌可能
「杵狀指」,即指端膨大呈球形,指甲彎曲如鸚鵡嘴,指甲背面與末節指被之間角度增大超過180度或更大,整個指端外形如鼓槌。杵狀指是肺癌常見的肺外表現,權威文獻認為80%左右的杵狀指繼發於肺癌。
總結
由此可見,我們的「手」還能給我們提供很多疾病的信息,包括肝臟病變、心腦血管疾病、腦中風發作病變、肺癌,當然,如果出現以上情況,先不要驚慌,因為上述症狀僅僅是線索,不意味著絕對就是某種疾病,但不能疏忽大意,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檢查。
4、為什麼說大病到來手先知?
我們的手上其實有很多的穴位,當然也有五臟六腑的反射區。所以,通過我們的手,或許可以看出很多健康的問題。在中醫上面就有「手診」這一說,不少的大病,其實都可以從手的變化之中看出來。
手莫名的發抖需要提防甲狀腺疾病!甲亢是由於自身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過多從而引起的一種疾病,主要是以青年女性最為常見。
表現一:出現肝掌,正常來說,手掌的顏色為均勻的淡粉紅色。若發現手掌的大小魚際出現硃砂紅或紅色斑點、斑塊,施壓後變成蒼白色,就要小心了,可能是肝炎、肝硬化的徵兆。
表現二:出現杵狀指,杵狀指,是肺病的典型症狀之一。手指末端增生或肥厚,呈杵狀膨大,看起來像敲鼓用的鼓槌,所以稱為杵狀指。
當肺部發生病變後,氣道阻塞會導致缺氧,肺部缺氧,隨即會引起組織缺氧,長期的缺氧,就會導致手指末端周圍的組織異常增厚,導致杵狀指的發生。
表現三:單側手發麻、無力,若感覺單側手發麻、無力,除了頸椎病、糖尿病外,伴有頭痛、眩暈、頭重腳輕等症狀,可能是腦血管發生了堵塞,使得肢體供血不足引起的。
若四肢突然麻木或無力,且過了一會兒很難緩解,最好及時就醫,別拖著。表現四:出現汗皰疹,清代《瘍醫大全》中記載:「螞蟻窩多生手足,形似蟻窩,儼如針眼,奇癢入心,破流脂水」。
汗皰疹又稱為螞蟻窩,多因內有蘊熱、脾失健運、陰虛內熱、汗出不暢導致的。不管哪一種,一旦出現,都應及時去醫院查一下。身體健康,是一切的資本,尤其是中年之後,想健康,謹記「三戒、三年相伴」:
5、指甲與頸椎病
先治百好頸椎再說,與它相關的症狀自然就消失了
頸椎有問題是常見病,大部分不需要葯物度或手術治療,
找個正骨大夫,他們手法專治這類病回,不再壓迫神經,相應的症狀自然就消失了,就是治的時候會有點皮肉痛,休息一下就好,治療時間答通常不超過十分鍾
6、頸椎經常痛會是肺癌嗎
肩頸疼不會引起肺癌,但肩頸痛可能是肺癌的症狀之一。
肩頸疼大多是因肩周炎、頸椎病、肩頸部肌肉痙攣等原因引起,但肩頸痛有時是肺癌的症狀之一,有一部分肺癌患者,可出現關節痛,杵狀指與男性乳腺增大等「肺外表現」,醫學上叫「副癌綜合征」多見於肺尖腫瘤等。
當出現不明原因的頸肩部疼痛,經檢查排除頸椎病者,應想到肺癌的可能,應及時做有關檢查,除外肺癌的可能。
但經常性的肩頸疼,與肺癌的發生沒有直接關系,肩頸疼是肺癌的表現之一,但一般不是肺癌的發病原因。
7、有的人說大病到來的時候手上會有4種表現,那這些表現具體又指的是什麼呢?
大病到來,「手」先知,手上出現4種表現要就醫,指的是什麼?
表現一:出現肝掌
正常來說,手掌的顏色為均勻的淡粉紅色。若發現手掌的大小魚際出現硃砂紅或紅色斑點、斑塊,施壓後變成蒼白色,就要小心了,可能是肝炎、肝硬化的徵兆。
表現二:出現杵狀指
杵狀指,是肺病的典型症狀之一。
手指末端增生或肥厚,呈杵狀膨大,看起來像敲鼓用的鼓槌,所以稱為杵狀指。
當肺部發生病變後,氣道阻塞會導致缺氧,肺部缺氧,隨即會引起組織缺氧,長期的缺氧,就會導致手指末端周圍的組織異常增厚,導致杵狀指的發生。
表現三:單側手發麻、無力
若感覺單側手發麻、無力,除了頸椎病、糖尿病外,伴有頭痛、眩暈、頭重腳輕等症狀,可能是腦血管發生了堵塞,使得肢體供血不足引起的。
若四肢突然麻木或無力,且過了一會兒很難緩解,最好及時就醫,別拖著。
表現四:出現汗皰疹
清代《瘍醫大全》中記載:「螞蟻窩多生手足,形似蟻窩,儼如針眼,奇癢入心,破流脂水」。
汗皰疹又稱為螞蟻窩,多因內有蘊熱、脾失健運、陰虛內熱、汗出不暢導致的。
不管哪一種,一旦出現,都應及時去醫院查一下。
身體健康,是一切的資本,尤其是中年之後,想健康,謹記「三戒、三年相伴」:
「三戒」:
1,戒煙酒
吸煙、喝酒對身體都有很大的傷害。
吸煙會讓人產生煙癮,降低血液中攜氧量,加重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適量喝酒利於血液循環,但長期大量喝酒,會加重肝臟負擔,導致肝損傷,誘發酒精性肝病。
所以,最好戒掉煙酒,減少對身體傷害。
2,戒久坐
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會使血液循環減慢,增加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同時會降低免疫力,增加其它疾病的風險。
3,戒油膩
飲食上油膩,攝入過多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會加快慢性血管疾病的發生。
最好保持清淡,控制好油膩食物的攝入,尤其控制反式脂肪酸的攝入,多存在於蛋糕、餅干、麵包等食物中。
「三相伴」:
1,茶相伴
2,書相伴
3,笑相伴
8、心臟病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常見的心臟病表現:
一、先天性心臟病:輕者無症狀,查體時發現,蹲踞體征、杵狀指(趾)、肺動脈高壓、年長兒可有生長發育遲緩。患兒面色蒼白,憋氣,呼吸困難和心動過速,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明顯紫紺。患兒往往發育不正常,表現為瘦弱、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部分有胸痛、暈厥。部分排汗量異常。
二、冠心病: 症狀表現胸腔中央發生一種壓榨性的疼痛,並可遷延至頸、頷、手臂、後背及胃部。發作的其他可能症狀有眩暈、氣促、出汗、寒顫、惡心及昏厥。嚴重患者可能因為心力衰竭而死亡。
三、風濕性心臟病:患病初期常常無明顯症狀,後期則表現為心慌氣短、乏力、咳嗽、肢體水腫、咳粉紅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
四、肺性心臟病:
1.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病程漫長,基礎病變不同,病情輕重不一,又往往伴有多種疾病,使其症狀不典型,常被掩蓋或與其他疾病混淆,易造成誤診或漏診。本病發展緩慢,臨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種症狀和體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現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損害的徵象。
2.急性肺源性心臟病 :患者常突感呼吸困難、明顯發紺、窒息、心悸、劇烈咳嗽和咯血。多有中等程度發熱。嚴重者常致猝死,或因心力衰竭、休克、心臟停搏或心室纖顫而死亡。肺大塊梗塞區域叩診濁音,呼吸音減弱或伴有濕啰音。如病變累及胸膜可出現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積液的體征。
五、心肌病:發症狀通常是活動後氣促以及易於疲乏等,當心肌病是由感染引起時,患者的首發症狀可以是突然發熱和類流感樣症狀。患者的心率增快,同時伴有血壓下降或正常、在大腿和腹部有液體瀦留以及肺中液體淤積。藉助於聽診器常能聞及心臟雜音。
六、 腫瘤性心臟病:可有胸痛、昏厥、充血性左心和(或)右心衰竭、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心律失常、傳導障礙、心內分流、縮窄性心包炎、血性心包積液或心包填塞。可產生廣泛的非心臟性全身表現:發熱、惡液質、全身不適、關節痛、雷諾現象、皮疹、杵狀指、發作性古怪行為、全身及肺栓塞。由於心臟表現常呈非特異性,並且可能很輕微、甚至缺乏,以致心臟腫瘤的全身表現有時可誤診為結締組織血管病變、感染、或非心臟性惡性腫瘤。
七、其他疾病導致的心臟病:
1.高血壓性心臟病:在心功能代償期,病人可無明顯自覺症狀,在心功能失代償期,則逐漸出現左心衰竭的症狀,開始時僅在勞累、飽食或說話過多時感心悸、氣喘、咳嗽,以後症狀逐漸加重,上述症狀呈陣發性發作,多表現為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並痰中帶血,嚴重時可發生急性肺水腫。
2.甲亢性心臟病:甲亢時心律失常最常見,包括竇性心動過速、房性期前收縮、陣發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心房纖顫,其中最常見者為房顫。久而未治的甲亢可引起突出的心臟形狀改變,包括心房或心室擴大、心臟重量增加、心肌細胞肥大、心肌纖維間隙增寬,這些改變在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後可以改善或逆轉。甲亢患者充血性心衰的發生率大約6%,年齡大於60歲,病程長者更易發生。
3.糖尿性心臟病:糖尿病早期心率常有增快傾向。無痛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較高,可達24%~42%,病人僅有惡心、嘔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現為心律不齊,心源性休克,有些僅出現疲乏無力、頭暈等症狀,無明顯心前區疼痛,故易於漏診與誤診。直立性低血壓,常伴頭暈、軟弱、心悸、大汗、視力障礙、昏厥,甚至休克。
八、地區性心臟病
1.高原性心臟病:小兒與成人高心病的臨床表現有所不同,小兒發病較早,病程進展快,而成人起病緩慢,出現症狀較晚。小兒早期症狀為煩躁不安、夜啼不眠、食慾不振、咳嗽、口唇發紺、多汗,繼而出現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發紺加重、水腫、尿少、消化道功能紊亂;若有呼吸道感染,則體溫升高,咳嗽劇增,最終發展為右心衰竭。成人發病緩慢,症狀逐漸加重,早期僅有慢性高原反應及輕度肺動脈高壓的表現,如頭痛、疲乏無力、睡眠紊亂、食慾不振等。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出現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頸靜脈充盈、肝臟腫大、下肢水腫等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現。
2.限制性心臟病:發生在熱帶,青壯年常見,病變可局限於左心室,右心室或雙心室同時受累。由於病變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右心室病變所致症狀:起病緩慢、腹脹、腹水、腹痛、勞力性呼吸困難及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左心室病變所致症狀:心慌、氣短、肺動脈高壓的表現;雙側心室病變所致症狀:主要表現右心室病變的症狀,少數患者突出表現為心律失常,多為房性心律失常,可導致右心房極度擴大,甚致虛脫、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