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手風琴頸椎

手風琴頸椎

發布時間:2021-04-26 00:27:42

1、藍鯨資料!!!!!!!!急用!!!!!!!

這個自述你要我給你哦:
我――藍鯨,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我的舌頭上能站50個人,心臟和小汽車一樣大小,嬰兒可以爬過我的動脈。剛出生時我比一頭成年大象還重,而且生長迅速,每24小時增重90公斤。據說我的一位前輩不幸在南極遇難,當年她體重170噸,身長33.58米,有三輛雙層公共汽車一樣長。我真想有桿秤能給稱稱體重,看看現在有多重,是否該減肥了。 許多人叫我鯨魚,其實我只是長得像魚。我是哺乳動物,用肺呼吸。假如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突然冒起一股又直又長,千里之外可見的水柱,非常壯觀,有可能是我正浮出水面換換新鮮的空氣。
在大海里,鱗蝦是我的主食。大胃口的我平均每天約吃4噸小魚小蝦。吃食時我張開大嘴,小魚小蝦,連同海水一股腦地吸進來,再擠壓腹腔,將海水從須板中擠出,魚蝦便被濾出,然後享受美食。
告訴你,我全身是寶。肉可以吃,脂肪可以做肥皂,骨頭可以做成膠水,就連肝都含有大量的維生素,血和內臟還能作為高級的肥料。可有些貪婪的人大量獵捕我們,現在我家人口不到50位,生活了幾百年的藍鯨家族即將滅絕。我擔心不幸的降臨,我呼喊:快救救我們!
資料是:
鯨類的拉丁學名是由希臘語中的「海怪」一詞衍生的,由此可見古人對這類棲息在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實,鯨類動物的體形差異很大,小型的體長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則可達30米以上。它們中的大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中,僅有少數種類棲息在淡水環境中,體形同魚類十分相似,體形均呈流線型,適於游泳,所以俗稱為鯨魚,但這種相似只不過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種趨同現象。因為鯨類動物具有胎生、哺乳、恆溫和用肺呼吸等特點,與魚類完全相同,因此屬於哺乳動物。 鯨類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溫恆定,大約為35.5℃左右。皮膚裸出,沒有體毛,僅吻部具有少許剛毛,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體溫並且減輕身體在水中的比重。頭骨發達,但腦顱部小,顏面部大,前額骨和上頜骨顯著延長,形成很長的吻部。頸部不明顯,頸椎有癒合現象,頭與軀干直接連接。前肢呈鰭狀,趾不分開,沒有爪,肘和腕的關節不能靈活運動,適於在水中游泳。後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殘跡,呈殘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左右向水平方向擴展,形成一對大的尾葉,但並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狹長的尾幹部逐漸變細,最後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尾鰭和魚類不同,可作上下擺動,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種類還具有背鰭,用來平衡身體。它們的骨骼具有海棉狀組織,體腔內有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體的體積,減輕身體的比重,增大浮力。
它們的眼睛都很小,沒有淚腺和瞬膜,視力較差。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細,但聽覺卻十分靈敏,而且能感受超聲波,靠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聯系同伴或逃避敵害。外鼻孔有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氣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後者進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葉肺,其中有許多毛細血管,富有彈性,能有助於氧的流通,適應在水面上進行的氣體交換,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浮出水面來進行換氣,也能潛水較長時間。肋骨有10一20對。胃分為4個室。腎臟大多為瘤狀。
鯨類動物的祖先原來也是在陸上用四肢行走的動物,可能是主要生活在海濱一帶的食蟲類或食肉類,後來由於被水中的魚類等食物所吸引,經過漫長的歲月,又從陸地回到了海洋,並逐漸了適應海洋生活。最早的鯨是出現在大約5500萬?/FONT>36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的始鯨、始齒鯨和始新世後期的原鯨等,它們和現存的鯨比較,頭骨比較小,鼻孔位於頭部的前方,尚未移至頭的上方,牙齒和古代的食蟲類、肉齒類的牙齒差不多,都是44枚或不足44 枚,齒形、頭骨也很相像等,僅有少數不同點,但它們已經具有適應在海水中生活的、與魚類相似的體形。
齒鯨類的體形變異比較大,最小的種類體長僅有1米左右,最大也在20米以上。口中具有圓錐狀的牙齒,但不同種類牙齒的形狀、數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僅具1枚獨齒,最多的則有數十枚,有的還隱藏在齒齦中不外露,所以也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外鼻孔只有1個,因此呼吸換氣時只能噴出一股水柱。頭骨左右不對稱。鰭肢上具有5指。胸骨較大。沒有鎖骨。沒有盲腸。主要以烏賊、魚類等為食,有的還能捕食海鳥、海豹以及其他鯨類等大型動物。齒鯨類在全世界共有淡水豚科、抹香鯨科、劍吻鯨科、一角鯨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和領航鯨科等8個科,大約34屬、72種。須鯨類動物的體形巨大,最小的種類體長也大於6米。口中沒有牙齒,只有在胚胎發育時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齒,但上頜左右兩側的齶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齒狀排列的角質須。須的顏色、形狀和數目因種類的不同而有差異,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外鼻孔有2個,位於頭頂,呼吸換氣時可以噴出兩股水柱。頭骨極大,有的種類可達體長的 1/3,左右對稱。頸椎癒合或者分離。胸骨較小,僅有1?/FONT>2對肋骨與胸骨相連接,胸廓不完全。沒有鎖骨。鰭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腸。主要以磷蝦等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有的種類也吃小型群游性魚類,以及底棲的魚類和貝類。須鯨類在全世界有露脊鯨科、灰鯨科和長須鯨科等3個科,共約 6屬、11種。鯨類由於經濟價值很大,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捕殺的對象,但過去由於捕獵的手段落後,獵取量較小,尚不足以影響鯨的數量。到了近代,人們改用艦船和火炮獵捕鯨類,殺傷力大大增強,使得鯨的數量銳減,很多種類瀕臨滅絕。 現在由於世界各國對每年捕獲的鯨類的數目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所以捕鯨已經逐漸不再是監視鯨類的數量和生存狀況的科學家所擔心的主要問題。但是,在整個世界的范圍內,人類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空前的海洋污染則對鯨類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其威脅的程度遠遠大於捕殺,另外飛速發展的產業化捕魚也極大地影響了鯨類等海洋哺乳動物的食物來源,是影響它們生存的又一個主要因素。人們從前總是把海洋想像為寬廣無垠的自由世界和可以從事冒險活動的象徵,因此在肆無忌憚地對海洋資源進行掠奪的同時,不僅由於航運業產生的大量海洋雜訊和每年排放大量的壓載水,而且還大量地向海洋中傾倒垃圾,大約有10萬種化學葯品也通過污水的排放和空氣到達海洋里,難以分解的有機氯化物增加了海洋有機物含量,使海洋污染越來越嚴重,並且帶來了嚴重的後果。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表明,海洋是儲存廢氣二氧化碳的巨型容器,冷熱海流系統對地球氣候有很大的影響,在尚少開展研究的深海中,有著眾多未知的、有益於人類的動植物,其中包括很多人類潛在的食物和葯物等來源,具有重要的價值。海洋污染程度的不斷增加,將使這些寶貴的資源遭到毀滅。由於臭氧層受到破壞,生活在南極周圍海域的磷蝦的種群密度急劇減少,每1000立方米海水所棲息的磷蝦尾數已從1982年至1983年以前的 177.8尾,急劇減少到1984至1985年的41.2尾。磷蝦是海洋中的一種甲殼動物,是海洋魚類、鯨類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餌料,在海洋生物鏈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作為留存於地球上的最大的蛋白質資源也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由於鯨類等海洋哺乳動物位於食物鏈的末端,所以海洋污染,尤其是重金屬污染等有激紊作用的物質,嚴重地削弱了它們的免疫系統,從而使它們極易受到病毒和細菌的攻擊,。 我國的鯨類動物資源非常豐富,迄今為止在我國海域發現的已經達到9科、26屬、38種,其中既有體長在30米以上的藍鯨,也有體長僅有1米左右的江豚,特別是還擁有特產的淡水鯨類——白鰭豚,是鯨類動物中的一朵奇芭。我國的鯨類動物除白鰭豚和中華白海豚2種被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外,其他所有種均被列為II級保護動物。地球之最——藍 鯨
大小
初生7米,成年24-27米;小藍鯨初生6米,成年21-22米。
體重
初生體重約2.5噸,成年100-120噸。
形態特徵
體型龐大、體色呈藍灰色、體表斑駁、背鰭小而矮鈍、位置偏後方、頭部寬而平、呈U字型,噴氣孔前衛巨大、尾干非常厚實、噴氣達9公尺、潛水時、可能展現尾鰭、體呈流線形、喉下有許多皺折、鯨須板中長、上頷側觀呈水平狀。
行為及自然史
有三種不同的亞種,生活在南半球的中間藍鯨、生活在北半球目閣小的亞,以及更小的,生活在南半球熱帶地區的亞種小藍鯨。成鯨很少躍離水面,通常以45度仰角躍出,然後以腹部鋰體側回落。在某些地區,攝食活動似乎都在傍晚或清晨進行,族群大小為1-2,良好攝食區內有時會有較大的族群。
分布
主要在寒冷水域與大洋中、大陸架的邊緣。現存
約6,000-14,000。
習性
藍鯨亦稱「剃刀鯨」。哺乳綱、鯨目、鯉鯨科。分布廣泛,從北極到南極的海洋中都有。
藍鯨是地球上目前的最大的動物,一頭成年藍鯨能長到曾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恐龍——長臂龍體重的2倍多,非洲公象體重的30倍左右。藍鯨是真正的海上巨獸,平均長度約26米,最高記錄為33.5米,平均體重150噸。這樣的巨獸需要大量的食物,一頭成年藍鯨一天消耗100萬卡左右的熱量,相當於1噸磷蝦,磷蝦是它的大宗食物。藍鯨游入淺灘,吞進滿口的水和磷蝦。磷蝦被充當活塞的舌頭過濾出來,舌頭迫使水通過懸掛於上顎兩側的似大篩子結構的鯨須流出去。一頭藍鯨的舌頭厚3米多,其重量比一頭大象還重。
藍鯨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因此每隔10-15分鍾需露出水面呼吸。藍鯨露出水面時,先將肺中的二氧化碳從鼻孔中排出體外,然後再吸氣。從鼻孔排出的灼熱而強有力的二氧化碳廢氣,伴有響亮的尖叫聲,並把附近的海水也卷出水面,高度可達10米左右,於是海面上出現了一股壯觀的白色霧柱。
藍鯨曾漫遊於世界各大洋,據統計,單在南大洋中就曾有25萬頭這樣巨獸。但最近幾年,無情的捕鯨業使得藍鯨的數量越來越少,不足該總數的1%。確定藍鯨的數量是很困難的,目前估計南極地區有幾百到1.1萬頭之間。這個數字無論正確與否,與曾經有過的數量相比,已經到了危險的下限。盡管最近50年來,一直限制捕鯨,並於1967年強制禁止捕鯨,但在科學研究的偽裝下,仍然有人繼續對藍鯨進行商業性捕獵。
藍鯨遷移的距離很大,夏天,它們生活在極地水域,以鄰近浮冰邊緣的大量磷蝦為食。,特別嗜吃磷蝦。藍鯨吃東西時,張開巨口,讓海水和浮游動物一齊湧入,大有百川匯口之勢,然後把嘴一閉,海水從須縫里排出,濾下的小動物,便可吞入肚中。當冬天來臨時,它們遷移到溫暖的赤道水域,行程數千公里。據悉,一頭藍鯨只用47天時間,遊程就達3000公里以上。如此超長的旅程使得它們遠離進食基地,長達4個月之久的時間內概不進食。以積蓄的儲能為生。
長到能單個或結對地邀游世界大洋的藍鯨,可活到120歲。盡管採用獨居的生活方式,但它們有著進行超遠距離通迅的先進方法,能產生一種低頻率高強度的聲音。已記錄到的聲頻達180分貝,這是已知由動產生的最大噪音,超過一架噴氣式飛機飛行時產生的噪音。聲音可延續30秒鍾,能被1610公里以外的其他藍鯨聽到。
藍鯨也是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大力士。一頭藍鯨以每小時28千米的速度前進,可產生1250千瓦的功率,相當於一個中型火車頭的拉力。曾有一頭藍鯨把一艘27米長的捕鯨快艇拖著遊了8個半小時,平均時速為9千米,當時這艘快艇開足馬力向後退行,卻仍被它拉著向前行駛了74千米。
口技專家」——白 鯨
大小
初生1.5-1.6米,成年約 3-5米
體重
初生重量80公斤,成年重量0.4-1.5噸。 形態特徵
體色非常淡,呈現獨在的白色,頭部小,額隆突圓,背脊霰代背鰭,嘴喙非常短,唇寬闊,游泳通常緩慢,非常容易接近,經常浮窺,不擅空中絕技。
行為及自然史
在白浪與浮冰中認出它們卻非易事,必須注意會浮現、變大、縮小而後消失的白色物體,大部分的時間消磨在海面或貼近海面處,以柔和的起伏動作移動。偶爾在游泳時會將頭部揚升出水。在平靜的日子中,數百公尺外仍可聽到其噴氣聲,族群大小5-20,夏季時,河口附近可能聚集數百甚或數千隻。
分布
北極和亞北極的季節性覆冰水域中。
現存
50,000-70,000
習性
白鯨是地道的夏季旅行家,每年7月,成千上萬只白鯨從北極地區出發,開始它們的夏季旅行。它們少則幾只,多則幾萬只,浩潔盪盪地游向度假地。一路上它們一邊悠閑地遊玩.一邊不停地表演,平時冷清的海灣、河口、三角洲頓時熱鬧異常。
白鯨是鯨類王國中最優秀的「口技」專家,它們能發出幾百種聲音,而且發出的聲音變化多端,叫人驚嘆不已。能夠親臨聆聽白鯨的歌喉,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為了了解白鯨的聲音,科學家在河口三角洲白鯨度假地進行了現場水下錄音,結果大大出乎人的想像。他們竟然聽到了猛獸的吼聲、牛的哞哞聲、豬的呼嚕聲、馬嘶聲、鳥兒的吱吱聲、女人的尖叫聲,病人的呻吟聲、嬰孩哭泣聲……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白鯨還可以發出鉸鏈聲、鈴聲、汽船聲等。
白鯨不停地「歌唱」,實際上是在自娛自樂,同時也是同伴之間的一種交流,這是它們夏季度假的一個重要內容。白鯨群進入河口時顯得十分興奮,雖然已經進行了長距離旅行,但它們似乎一點兒都不覺得累。除了用不同的歌喉不停地「交流」之外,還用自己寬大的尾葉突戲水,將身體半露出水面,姿態十分美麗,遊人們爭先恐後地搶拍這個珍貴的鏡頭。白鯨還可以藉助各種「玩具」嬉耍遊玩。一根木頭、一片海草、一塊石頭都可以成為它們的游戲對象。它們可以頂著一條長長的海藻,一會兒潛泳,一會兒浮升,嘴裡不停地發出歡快的聲音。有時它們迷上了一塊盆子大小的石頭,先是用嘴拱翻石頭玩,接著把石頭銜在嘴裡躍出水面,更絕的是它們會把石頭頂在頭上像雜技演員那樣在水面上表演。

白鯨不僅體態優雅,也極愛干凈。許多白鯨剛游到河口三角州時,全身附著許多寄生蟲,外表和體色顯得十分骯臟,他們自己也好像極不舒服。這時它們紛紛潛入水底,在河底下打滾,不停地翻身。還有一些白鯨則在三角洲和淺水灘的砂礫或礫石上擦身。他們天天這樣不停地翻身,一天長達幾個小時。幾天以後,白鯨身上的老皮膚全部蛻掉,換上了那白色的整潔漂亮的新皮膚,體色煥然一新,美麗極了。
白鯨是群居動物,他們的度假地大都集中在緯度靠北的地方。不過有些調皮的白鯨似乎有離群獨立漫遊的癖好。有時一隻白鯨獨自南下,瀟瀟灑灑地游上幾百千米,在黑龍江口或者蘇格蘭福斯河口露出尊容,帶給人們意外的驚喜。有時一條白鯨順萊茵阿—路游盪,參觀科隆,再訪波恩,足足留連一個多月,上萬人在小船和岸上觀賞,成為當地轟動一時的特大新聞。

2、藍鯨的大腦重量

藍鯨的腦重9200克,只佔全身重量的萬分之一

3、拉手風琴對身體的好處,和壞處。

好處:運動前拉韌帶是為了防止運動時韌帶拉傷,因為直立行走的關系,導致人體的脊柱受到的壓力是垂直向下的,而且身體的重量都由下肢承擔,時間長了,必然引起椎間盤壓力增大,脊柱兩側的軟組織過於緊張,下肢關節勞損積累,關節韌帶收縮引起肌腱緊張,所以經常拉筋可以有效減輕椎間盤及關節壓力,拉伸肌肉及韌帶防止勞損過度,促進血液循環。
壞處:成年人練習舞蹈或運動時拉筋需要量力而行,不要刻意追求強度以免造成軟組織損傷,處理不當有可能誘發韌帶鈣化或軟組織粘連。
一、熱身。先活動頭、手、腰、腿的各處關節,再慢跑15分鍾。
二、就是拉韌帶了。又分幾步進行。 先是腳踝,坐下,將左腳放在右腿膝蓋上,雙手握住左腳踝活動兩個八拍。然後,保持姿勢,一手按住膝蓋向下壓,來回兩個八拍。然後保持姿勢將左腿放下,然後壓右腿,要努力將肚皮貼上腿。四個八拍。換腳,同樣。 再是雙腿。雙腿平伸,身體向下壓,要求同上。
三是豎叉。能下多深下多深,最好貼地面,要求後腳面貼地,上半身直立。
四是橫叉。腳跟著地,雙腳勾起,其餘要求同上。
五是壓胯。(姿勢很難看,看過青蛙沒有,雖不是亦不遠矣。不過效果很好。)膝蓋著地努力分開,注意不能趴在地上,雙手支撐,將腰胯向後下方壓,最高境界是貼地。
六是腳背。跪坐在地上,腳背貼地,向後躺,最高境界後背著地。注意別把膝蓋翹起。 另外一個方法比較多,有點理論化: 在鍛煉韌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做准備活動,不要練得過快、過猛。尤其在冬季鍛煉前應活動活動四肢。若鍛煉前不熱身,則易引起肌肉、韌帶拉傷或扭傷。練習最理想的時間是在晚間睡前。首先做好准備活動,從最基本的壓腿開始,分速壓和緩壓。緩壓每次用三四十秒的時間,輕柔地拉伸肌肉,感到輕微疼痛即可,速壓就是快速壓腿,疼痛即收。如果在鍛煉的時候手夠不到目標區域,不要勉強,繩子來輔助練習。
1、坐式拉伸韌帶:前胸向膝蓋靠攏,膝蓋不要彎曲。感覺腿部韌帶與後背有酸痛感,停止拉伸並作兩次深呼吸,慢慢恢復為起始動作。重復動作12次。
2、卧式拉伸韌帶:慢慢拉起綳直的左腿,膝蓋不要彎曲,臀部與大腿肌肉綳緊,直到大腿與身體呈直角後停止拉伸,做兩次深呼吸,慢慢恢復為起始動作。
3、還有一個我最喜歡又簡單的動作:站直,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向腿的方向外八字打開,腳不要彎曲,大身向下彎曲,用手去碰腳尖。感覺到雙腿內、後側有拉伸的感覺。 4、仆步壓腿兩腳左右開立,一腿屈膝全蹲,另一腿挺膝伸直,身體向直腿一側振壓。練習時,左右腿交替進行。
5、橫叉:兩手在體前扶地,兩腿左右分開成直線,上體俯卧或側傾。七、盤腿前俯 兩腿屈膝盤坐,兩腳掌相對;兩手握住兩腳;上體前俯。韌帶嘛,有兩種拉法。要看你本人的年齡了。基本上講,人的韌帶在16歲之前和之後是有區別的。16歲之後,骨骼發育基本定型,所以,韌帶也就定型了。所以,年紀小的人,建議他們用振顫法。在做好拉伸的姿勢有,通過振顫運動把韌帶拉象極限。這樣拉的效果很明顯。但是,對於骨骼相對成熟的人來說。這種方法只能帶了短期的韌帶拉伸。而且十分危險容易受傷。所以,16歲以上的,建議使用靜壓法。保持一個極限姿勢30秒,休息幾秒種,再保持這個姿勢。一般建議拉伸的極限姿勢不超過30秒。否則可能會造成反方向的肌肉受傷。這種靜壓的方法會在相對長的時間內保持韌帶的穩定柔韌性。 韌帶完全拉開至少需要10—15分鍾的柔韌性練習,每天至少一次。這種方式也是緊張運動後的一種很好的放鬆。肌肉也會由於這些簡單的拉伸練習而變得更富有彈性。柔韌練習必須學會輕柔,否則極易拉傷。

4、拉手風琴對頸椎好嗎

我很喜歡手風琴,有頸椎病了,還能拉嗎?

5、鯨的資料2

編輯本段基本資料
拼音:jīng 繁體字: 鯨
鯨 部首:魚 外筆畫:8 總筆畫:16
五筆86&98:QGYI 倉頡:NMYRF 鄭碼:RSJK,GBK:BEA8
筆順編號:3525121141251234 四角號碼:20196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CB8
基本字義
● 鯨(鯨)
jīngㄐㄧㄥˉ
◎ 生長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形狀像魚,胎生,鼻孔在頭的上部,用肺呼吸。體長可達三十米,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俗稱「鯨魚」):~吞。~鯢(即「鯨」,喻凶惡的人)。
漢英互譯
◎ 鯨(英文)
English:whale[weIl; (US) hweIl]
鯨的同音字是: 亰 坕 坙 婛 巠 旌 旍 晟 涇 涇 猄 秔 稉 箐 経 經 聙 腈 荊 莖 菁 葏 蜻 驚 鯨 鵛 鶁 鶄 麖 麠 黥 鼱 丼 儆 剄 剄 宑 幜 憬 憼 暻 汬 澋 烴 燛 獷 璟 璥 穽 肼 蟼 阱 頚 頸 俓 倞 傹 凈 勁 妌 婙 婧 弳 弳 徑 擏 曔 桱 梷 檠 殑 浄 凈 濪 瀞 獍 痙 竧 竫 競 竸 脛 脛 葝 誩 踁 逕 逕 鏡 陘 陘 靚 靚 靜 傾 啨 圊 寈 氫 淸 狅 請 軽 輕 郬 鑋 靑 頃 鯖 鯖 剠 勍 夝 暒 樈 甠 庼 廎 檾 磬 苘 謦 倩 凊 慶 掅 殸 汫 渹 漀 碃 磘 綮 罄 親 靘
編輯本段鯨魚簡介
鯨類的拉丁學名是由希臘語中的「海怪」一詞衍生的,由此可見古人對這類棲息在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實,鯨類動物的體形差異很大,小型的體長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則可達30米以上。它們中的大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中,僅有少數種類棲息在淡水環境中,體形同魚類十分相似,體形均呈流線型,適於游泳,所以俗稱為鯨魚,但這種相似只不過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種趨同現象。因為鯨類動物具有胎生、哺乳、恆溫和用肺呼吸等特點,與魚類完全不同,因此屬於哺乳動物。鯨魚一分鍾的心跳只有9次。
鯨類動物的祖先原來也是在陸上用四肢行走的動物,可能是主要生活在海濱一帶的食蟲類或食肉類,後來由於被水中的魚類等食物所吸引,經過漫長的歲月,又從陸地回到了海洋,並逐漸適應了海洋生活。最早的鯨是出現在大約5500萬--36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的始鯨、始齒鯨和始新世後期的原鯨等,它們和現存的鯨比較,頭骨比較小,鼻孔位於頭部的前方,尚未移至頭的上方,牙齒和古代的食蟲類、肉齒類的牙齒差不多,都是44枚或不足44枚,齒形、頭骨也很相像等,僅有少數不同點,但它們已經具有適應在海水中生活的、與魚類相似的體形。
編輯本段鯨的特徵
鯨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有的鯨身體很大,最大的體長可達30米。鯨的體形像魚,呈梭形。頭部大,眼小,耳殼完全退化。頸部不明顯。前肢呈鰭狀,後肢完全退化;多數種類背上有鰭;尾呈水平鰭狀,是主要的運動器官。有齒或無齒。鼻孔一或二個,開在頭頂。成體全身無毛(有許多種類只在嘴邊尚保存一些毛)。皮膚下有一層厚的脂肪,可以保溫和減小身體的比重。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氣後即潛入水中,可以潛泳10~45分鍾。一般以浮游動物、軟體動物和魚類為食。胎生,通常每胎產一仔,以乳汁哺育幼鯨。但許多人分其為魚類,事實上它們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分布在世界各海洋中。
鯨,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棲哺乳動物,用肺呼吸,其種類分為兩類,須鯨類,無齒,有鯨須,鼻孔兩個,像長須鯨,藍鯨、座頭鯨、灰鯨等;齒鯨類,有齒,無鯨須,鼻孔一個,像抹香鯨、獨角鯨、虎鯨等。海洋中絕大部分氧氣和大氣中60%的氧氣是浮游植物製造的。須鯨卻能滅浮游植物的勁敵——浮游動物。另外,齒鯨也有助於保持魚類的生態平衡。齒鯨的食物就是以魚為食的大型軟體動物。因此世界上沒有鯨,人類就要滅亡。
鯨類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溫恆定,大約為35.5℃左右。皮膚裸出,沒有體毛,僅吻部具有少許剛毛,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體溫並且減輕身體在水中的比重。頭骨發達,但腦顱部小,顏面部大,前額骨和上頜骨顯著延長,形成很長的吻部。頸部不明顯,頸椎有癒合現象,頭與軀干直接連接。前肢呈鰭狀,趾不分開,沒有爪,肘和腕的關節不能靈活運動,適於在水中游泳。後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殘跡,呈殘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左右向水平方向擴展,形成一對大的尾葉,但並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狹長的尾幹部逐漸變細,最後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尾鰭和魚類不同,可作上下擺動,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種類還具有背鰭,用來平衡身體。它們的骨骼具有海棉狀組織,體腔內有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體的體積,減輕身體的比重,增大浮力。
它們的眼睛都很小,沒有淚腺和瞬膜,視力較差。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細,但聽覺卻十分靈敏,而且能感受超聲波,靠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聯系同伴或逃避敵害。外鼻孔有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氣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後者進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葉肺,其中有許多毛細血管,富有彈性,能有助於氧的流通,適應在水面上進行的氣體交換,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浮出水面來進行換氣,也能潛水較長時間。肋骨有10一20對。胃分為4個室。腎臟大多為瘤狀。雄獸的睾丸位於腹腔內。雌獸在水中產仔和哺乳,子宮為雙角形,有一對乳房,位於生殖裂兩側的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乳汁中含有豐富的鈣、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間都具有牙齒,但須鯨類的牙齒到出生的時候則被須所取代,齒鯨類的牙齒則終生保留。
鯨類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他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貝備了一些為適應水生環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構造。鯨在分類「屬於動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哺乳綱(class Mammrha)、鯨目(orderCetacea)。
鯨目之下又區分為兩個亞目,分別是須鯨亞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齒鯨亞日(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這兩大類的分群,再學術上主要是依據它們攝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須鯨亞目主要的形態特徵 是沒有牙齒,但是有具大的鯨須,可用來篩選浮游生物.所以為濾食性。齒鯨亞目的主要特徵 為有牙齒,掠食性,其牙齒的數目與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會有不同,全世界現存有13科約 79種。
鯨魚雖然有魚字,其實它並不是魚類,而是哺乳類動物,它有許多和魚類極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魚類是左右擺動尾鰭來使身體前進,而鯨魚卻是以上下擺動尾鰭的方式前進。它們利用前端的鰭狀肢來保持身體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鯨魚背部的上端還有能保持身體垂直的鰭。
鯨魚是群集動物,它們通常成群結隊的在海里生活,可是當鯨魚呼吸時,就需要游到水面上來,這時鯨魚是利用頭上的噴水孔來呼吸,呼氣時,空氣中的濕氣會凝結而形成我們所熟悉的噴泉狀。專家們甚至可以從噴水的高度、寬度及角度,來辨識鯨魚的種類。鯨魚的種類很多,大致分成齒鯨和須鯨兩大類。
鯨魚的表皮下有著極厚的脂肪層,那就是俗稱的鯨油,它可以使鯨體保持溫暖,而且也能貯存能量以供應不時之需。由於鯨魚體內擁有許多特殊的構造,使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庄呼吸、減慢心跳速度,因此當它沈到海底,總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才會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貯存氧氣的構造外,當身體某個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時,體內還會有集中供應的特殊機能。
須鯨噴出的水柱又高又細,齒鯨噴出的水柱又粗又矮,一些漁民甚至可以根據水柱來判斷鯨魚的種類。
由於人類的捕殺,目前全世界13種鯨中已有至少5種瀕臨滅絕。為保護鯨類,國際捕鯨委員會自1986年起禁止商業捕鯨活動,但1987年這一禁令出現松動,允許「以研究為目的」的限量捕鯨活動。盡管遭廣泛反對,有一些國家每年仍以科學研究為名大量捕殺鯨類。
鯨每隔一段時間樣到水面上來呼吸。它的鼻孔是在頭頂上。浮出水面時,回噴出水柱。不同的鯨的水柱也會一不樣。有經驗的人一看水柱便可以推算出鯨的種類和年齡。我們也知道了鯨不是魚類
編輯本段鯨的群體
把鯨類分為兩群:
齒鯨類:有齒的海洋巨獸,如:抹香鯨、逆戟鯨(又名虎鯨、殺人鯨)、海豚、鼠海豚(小型海豚)。
須鯨類:有胡須的鯨。事實上這些胡須是長在嘴內的折角形齒片,用於過濾水和捕捉鯨所食用的蝦和其它小動物,這些齒片就代替了牙齒。
鯨是胎生哺乳動物,不是魚。小鯨要吃一年的母乳才能發育成熟。魚類則是卵生的脊椎動物。親魚一般沒有照顧小魚的習性。鯨的「鰭」其實是由四肢演化來的。而魚類則不是。鯨用肺呼吸。魚用鰓呼吸.鯨是恆溫動物,而魚是變溫動物。不能用是否有魚鱗來區別鯨和魚。因為很多魚類也是沒有魚鱗的。
編輯本段鯨的種類
根據種類,須鯨有兩種不同的捕食方法。
脫脂式:如白鯨,在慢慢游動的過程中過濾浮游生物,嘴半開,水從連合處流入。
吞食式:當這種鯨靠近海底一大攤的蝦時,就張大嘴吞食大量的水,裝進可以伸長的、折疊的肚子。當嘴閉合時,鯨舌就卷食那些鯨齒片過濾的水。如藍鯨一次可以吞食25000公升的水。
每年,一些鯨都會離開食物豐富的極地海洋去尋找更加溫暖的海域以便生育後代。它們在非常確定的時期內,經過幾個月的時間,行程數千公里。每個冬天,許多遊客航行萬里,就是為了在夏威夷海和墨西哥灣能遇到它們。對抹香鯨而言,雄性則不能遷徙,因為在繁殖海域區不能找到足夠的槍烏賊這種食物。
鯨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對水的依賴程度很大,以致它們一旦離開了水便無法生活。為適應水中生活,減少阻力,它們的後肢消失,前肢變成劃水的漿板。身體成為流線型,酷似魚。因而它們的潛水能力很強,海豚(小型齒鯨)可潛至100-300米的水深處,停留4-5分鍾,長須鯨可在水下300-500米處呆上1小時,最大的齒鯨--抹香鯨能潛至千米以下,並在水中持續2小時之久。1955年發現在厄瓜多附近海中一頭被海底電纜纏死的抹香鯨,其潛水深度達1133米。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海域的2200米水深處,發現被電纜纏繞而窒死的抹香鯨,這是迄今為止哺乳動物潛水最深的記錄。
鯨的種類:就整個海獸類而言,以鯨的種類為最多,數量也最可觀。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口中沒有牙齒,只有須的,叫作須鯨;另一類是口中無須而一直保留牙齒的,叫作齒鯨。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它們身體巨大,成為人類最主要的捕捉對象,其中有身體巨大、無與倫比的藍鯨,有行動緩慢、頭大體胖的露脊鯨,有喜游近岸、體短臂長、動作滑稽的座頭鯨,還有體小吻尖的小須鯨,等等。齒鯨的種類較多,除抹香鯨外,其餘身體一般都較小,如兇猛無比的虎鯨和海豚。盡管鯨的身體有長短粗細的差別,但一律呈流線型,樣子都像魚,所以人們多稱它為鯨魚。不過,鯨卻是獸類。它也像人一樣,不斷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氣。有時我們在海面上可以見到鯨呼氣時噴出的一股股白色霧柱,有的高達十餘米,狀如噴泉,十分壯觀。
偽虎鯨
偽虎鯨屬於鯨目領航鯨科,拉丁學名Pseudorca crassidens,英文名False killer whale。
體形似虎鯨而較小,體長約5米,體重約665千克。全身的體色均為黑色。頭圓,無喙,上頜比下頜略微前突。背鰭比虎鯨小,後緣凹入,位於身體中部略前位置。鰭肢很尖,長度約為體長的1/10。尾鰭的寬度約為體長的1/5。
喜群居,同伴間眷戀性很強,很少單獨活動。主要以烏賊類為食,也吃帶魚、小鯊魚、鮐魚、黑鯛、鱸魚和竹莢魚等魚類。經常與真海豚、寬吻海豚等一起索餌。游泳的速度較慢,不喜躍出水面。可全年繁殖,一胎產一子,哺乳期10個月至12個月,2年至3年一胎。
分布於除北冰洋外的世界各大海洋,在中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經常被水族館飼養訓化作觀賞動物。
瀕危等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遍布四海的鯨----虎鯨
虎鯨又叫惡鯨、逆戟鯨,英文名字叫殺人鯨。因它特別喜食須鯨的脂肪,所以.挪威人稱它們為"油賊"。虎鯨以體魄健壯、性情兇狠而聞名於世,索有"鯨之暴君"之稱。說來也奇怪,在自然海域中虎鯨兇猛異常,但是在人工飼養環境經過人的調教、訓練之後,它卻變得十分馴服,並能根據人的指令作各種技藝表演(如跳水、頂球、伴隨樂曲在水中翩翩起舞等)。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它們又成為海洋公園和水旅館中的"水族明星"而名聲大噪。同時,經過特殊訓練的虎鯨還能根據人的指令打撈沉入海底的魚雷和火箭。
虎鯨最令人矚目的是它們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洋,寒冷的南、北極更是它們的旅遊勝地。它們既能在炎熱的赤道周圍海域生活,又能在終年冰封,嚴寒的兩極冰海中出沒自如。不管是在烈日炎炎的赤道,還是在冰冷的南、北極水域,它們的體溫均保持36℃,恆定不變,這是為什麼呢?關鍵在於它們的身體具有一套特殊的調節體溫裝置--熱交換系統。虎鯨靠這套"裝備"便可在不同溫度的海域中使體溫恆定不變。
眾所周知,陸生哺乳動物,是靠身體表面的毛皮保持體溫恆定不變。虎鯨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水中散熱量的速度是空氣中的2.5倍,這就意味著它的體內要產生更多的熱量。
虎鯨的體表光滑無毛,皮下是一層厚厚的脂肪層,脂肪起了隔絕寒冷侵蝕作用。而其前肢和高高的背鰭以及尾片等處沒有脂肪層,在這些部位中穿行著一些血管網,形成了一個熱交換系統。這些部位均暴露在水中 又無脂肪層,所以通常和周圍水溫一樣高,是冷的。虎鯨體內的血液流經這些地方就會變冷。當這些部位的血液通過靜脈離開前肢、背鰭和尾片的時候,就會被從心臟流出到這些部位的動脈血的熱量加溫。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許多熱量又重新轉回體內,而不是所有熱量通過前肢、背紹和尾片散失到水中。
總之,虎鯨體內的熱交換系統,既能防止體內的熱量散失,又能向周圍的水環境中擴散體內多餘的熱量,以此調節體溫保持恆定不變。
座頭鯨
別名:大翅鯨、駝背鯨、巨臂鯨。體肥大,上頒廣闊,由呼吸孔至吻端沿中央線,以及上下須兩側有瘤狀突起。背鰭相對小,位體後身長的2/3處。鰭肢非常大,約為體長的1/3,為鯨類中最大者,其前緣具不規則的瘤狀突如鋸齒狀。尾鰭寬大,外緣亦呈不規則鉗齒狀。臉面褶溝較少,約14p~35條,由下頒延伸達臍部。背部黑色,並有黑色斑紋,腹部黑色或出色,體包個體變異較大,鰭肢上方白色部分多於黑色部分,方白色。尾鰭腹面白色,邊緣黑色。鯨須每側有270~400片,須板和須毛皆黑灰色。
成體平均體長雄性12.9米,雌性13.7米,體重25~35噸,最大記錄體長雌性18米。
結群不大,通常結對伴遊。游泳速度較慢。呼吸時喚起的霧柱粗矮,高達4~5米。深潛水時露出巨大的尾鰭,常將體軀躍出水面,或側身豎起一側鰭肢。每年進行有規律的南北泅游。 主食小甲殼類和群游性小型魚類。
我國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瓜頭鯨
別名:多齒瓜頭鯨。形態特徵 頭橢圓,無吻突,前端尖,上頜不突出於下頜。背鰭位於體中部,較偽虎鯨的寬大,高達30厘米,前緣向後傾,末端鈍。鰭肢長為體長的1/6,末端尖。體暗灰至黑褐色,上下唇白色,眼周圍為暗色區,有濃色帶沿體背正中線由頭延伸至背鰭,並在背鰭下方擴大成弧形暗色區,喉部有白斑,臍至肛門附近為灰白色。上、下頜每側具齒20-25枚。體長可達2.75米,最大體重約275公斤。初生仔鯨體長約1米以下.熱帶性種,常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群,游泳速度快。時有集群擱戲。我國南海、台灣省海域均有分布。
太平洋短吻海豚
別名:鐮鰭海豚、鐮鰭斑紋海豚、短吻海豚。吻突很短,但與額部界線清楚。背鰭高大醒目,呈鐮狀後曲,基部幅廣。體背部黑色或黑灰色,腹部白色,頭前部和上頜黑色,下頜僅吻端黑色,其餘白色。體側眼後達腹側為白色或灰白色,沿背路基下側至尾基的體側為從白色帶,口角至鰭櫛前基。並越過路肢後基全肛門間有一黑帶。背鰭前部1/3為黑色,後半部全為灰白色。鰭肢同樣前緣部黑色,後緣部灰色。尾鰭上下方皆為黑色或黑灰色。體色變異較大。上下須每側有齒23~36枚。
成體體長可達2.5米,雄性稍大於雌性,體重可達180公斤。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攝食時分成小群,休息或移動時又匯集成大群。性活潑,游泳速度快,常躍出水面。體長1.8米左右。
食餌主要為小型集群性魚類和烏賊。
我國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鯨是海獸中的重要成員,體形像魚,俗稱鯨魚。
鯨的種類很多,全世界有80餘種,我國海域有30多種。一般都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口中有須無齒,稱須鯨,共11種;另一類口中有齒無須,叫齒鯨,共70多種。鯨的體長從1米到30多米不等。
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個頭都很大,已知的最小的一種體長也大於6米。
而藍鯨體長可達33米,體重190噸,相當於33頭大象或300多頭黃牛的體重,它的一條舌頭就有4噸重。它的力氣也無比巨大,有1 250千瓦,能曳行588千瓦的機動船,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曾出現過的最大動物。這是海的恩惠,只有在海里才能長得這么大:一來是食物豐富,藍鯨雖體軀巨大,卻以小得和它無法相比的磷蝦為食。這種蝦數量多,容易捕,養得起這些大肚子漢。二來是水的浮力大,支撐著藍鯨的巨大體軀。非洲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體重5噸左右,若非洲象的體重再增加,它的四肢就支撐不住了,所以不能長得太大。但在海里卻不然,動物基本上處於失重狀態,再大也能浮得起來。但也不能無限增大,超過一定限度,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就不能滿足需要了。
座頭鯨捕食方法很巧妙,先在水下朝上發射一串串氣泡,在水面形成一個很大的圓圈,氣泡就像氣槍一樣使磷蝦受驚而向圓圈中心集中,座頭鯨張著口從圈中心浮出吞而食之。由於座頭鯨口大,取食的效率很高,每頭露脊鯨每天要吃3~4噸磷蝦。
鯨偏吃小蝦的原因:其實偏愛吃小蝦的是須鯨,因為它們沒有牙齒,喉嚨又小,所以不能咀嚼,只能靠吃小魚、小蝦過活。它們吃魚、蝦時只要把口一張,魚蝦隨著海水一起進入口中,然後把嘴一閉,海水從須縫間流出口外,只剩下食物了。
鯨的周身都是寶。皮可以製革,用鯨皮做的皮鞋、皮包、皮衣等質地柔軟,花紋美觀,不亞於牛皮。鯨的皮下脂肪層很厚,可達十幾至幾十厘米,可以煉油、食用或作其他化工原料。
一頭藍鯨可產油30多噸,相當於1 700頭豬或8 000隻羊的脂肪總量。鯨的骨器、內臟可作葯用或制肥。一頭巨鯨可稱得上價值連城。所以世界上不少國家如日本、挪威等國競相獵捕,使不少鯨瀕於滅絕,國際捕鯨委員會不得不決定停止商業捕鯨。
鯨類王國中的「語言大師」研究表明,虎鯨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不同聲音具有不同的含義。生活在不同海區里的虎鯨,甚至不同的虎鯨群,它們使用的「語言音調」有程度不同的差異,類似人類的方言,所以研究人員稱它為「虎鯨方言」。有時候,某一海區出現大量魚群,虎鯨群從四面八方趕來覓食。但它們的叫聲卻互不相同。研究人員推測,虎鯨之間可以通過「語言」交談,至於它們是怎樣聽懂對方的「方言」的,是否也像人類一樣配有翻譯,至今還是個不解謎。
編輯本段鯨的介紹
「鯨」這個漢字的造法明白地表示,古人認為鯨是一種大魚,「鯨魚」一詞就更不用說了。我們不能責怪造字者缺乏生物學常識,因為包括鯨、海豚和鼠海豚(體型較小的海豚)在內的鯨類動物(cetaceans)實在是同魚太像了:長長的身體呈流線型,尾巴的形狀像葉片,後肢退化縮小到沒有、只在身體內部還能尋到一點殘跡,這些特徵無一不是適於水中生活的。
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大約與恐龍差不多同時登上進化的舞台,在巨大爬行動物橫行的年代裡生活得不甚得意,直到一場大滅絕事件——通常認為是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上地球——毀滅了恐龍家族,才因禍得福地興盛起來。 在5000至6500萬年前的第三紀,所有的哺乳動物都生活在陸地上,現代鯨類動物的祖先也不例外。由於某種原因,一些憑借四肢在大地上奔跑的動物,於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開始回歸河流和海洋,在不足800萬年的時間里,體型和生活習性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這些發現特別是巴基斯坦古鯨(Pakicetidae) 已經足夠讓科學家激動,因為它們是陸生哺乳動物與現代鯨類動物之間的過渡型,再次為進化論提供了優美的證據。不過,這些過渡型化石更加偏向於鯨那一邊,要麼能夠水陸兩棲,要麼完全適應海洋生活。有兩個重要的問題未能解答:鯨類動物的陸地祖先——那些只會奔跑不會游泳的最原始的鯨類動物,是什麼樣子?世上現存的哺乳動物中,哪一種與鯨類的親戚關系最近?
科學家致力於更詳細地鯨類動物的進化歷程,不同專業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根據化石的牙齒和耳朵特徵,古生物學家傾向於認為,鯨與一種生活在第三紀、現已滅絕有有蹄動物mesonychians血緣最近。研究現存動物DNA特徵的分子生物學家則比較偏愛河馬,認為這種現代偶蹄動物才是鯨最近的親戚。
今年 9 月20日,Thewissen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的小組新發現了兩種巴基斯坦古鯨化石,它們完全是陸生的。就在第二天,Gingerich 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了另兩種也是在巴基斯坦挖出來的古鯨化石,長著發育良好的肢,可以水陸兩棲。(看來每一領域的大腕來來去去也就那麼幾個人,而且這兩位大概有點競爭的意思,同時在兩份地位對等的雜志上發表主題相同的報告,倒也頗為有趣。)兩人的新發現都表明,牛、河馬、豬、駱駝和長頸鹿等偶蹄動物與鯨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對Gingerich來說,提出這個觀點也許稍微多費了一點功夫, 因為他原先主張mesonychians是鯨的近親。
在希臘,「鯨」這個字代表海洋巨獸。我們把鯨類分為兩群:
齒鯨類:有齒的海洋巨獸,如:抹香鯨、逆戟鯨、海豚、鼠海豚。
須鯨類:有胡須的鯨。事實上這些胡須是長在嘴內的折角形齒片,用於過濾水和捕捉鯨所食用的蝦和其它小動物,這些齒片就代替了牙齒。
就整個海獸類而言,以鯨的種類為最多,數量也最可觀。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口中沒有牙齒,只有須的,叫作須鯨;另一類是口中無須而一直保留牙齒的,叫作齒鯨。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它們身體巨大,成為人類最主要的捕捉對象,其中有身體巨大、無與倫比的藍鯨,有行動緩慢、頭大體胖的露脊鯨,有喜游近岸、體短臂長、動作滑稽的座頭鯨,還有體小吻尖的小須鯨,等等。齒鯨的種類較多,除抹香鯨外,其餘身體一般都較小,如兇猛無比的虎鯨和海豚。盡管鯨的身體有長短粗細的差別,但一律呈流線型,樣子都像魚,所以人們多稱它為鯨魚。不過,鯨卻是獸類。它也像人一樣,不斷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氣。有時我們在海面上可以見到鯨呼氣時噴出的一股股白色霧柱,有的高達十餘米,狀如噴泉,十分壯觀。
鯨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對水的依賴程度很大,以致它們一旦離開了水便無法生活。為適應水中生活,減少阻力,它們的後肢消失,前肢變成劃水的漿板。身體成為流線型,酷似魚。因而它們的潛水能力很強,海豚(小型齒鯨)可潛至100-300米的水深處,停留4-5分鍾,長須鯨可在水下300-500米處呆上1小時,最大的齒鯨--抹香鯨能潛至千米以下,並在水中持續2小時之久。1955年發現在厄瓜多附近海中一頭被海底電纜纏死的抹香鯨,其潛水深度達1133米。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海域的2200米水深處,發現被電纜纏繞而窒死的抹香鯨,這是迄今為止哺乳動物潛水最深的記錄。
編輯本段鯨的祖先
21世紀初,科學家在巴基斯坦發現了兩種生活在約500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這兩種動物看起來有點像狗,體型分別只有狼和狐狸那麼大,但科學家認為它卻是地球上最龐大的動物——鯨的祖先。
在5000~6500萬年前的第三紀早期,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因此,現代的鯨、海豚等水生哺乳動物必然是由某些陸生哺乳動物進化來的。但是由於缺乏化石證據,究竟哪類哺乳動物是鯨的祖先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在巴基斯坦新發現的這兩種化石的解剖形態表明,這兩種動物生活在陸地上,有肉食的牙齒,長得有點像狗,但並不屬於犬科動物。它們的尾巴比狗更長,嘴更兇猛,眼睛也比較小。它們的耳朵部位有幾塊奇特的骨頭,其形狀與鯨類動物相同部位獨有的骨頭非常相像。

6、脊髓損傷怎麼辦?

無脊髓損傷的頸椎骨折脫位的發生機制復雜:過伸性壓縮損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損傷發生在前額和面部時,有學者認為過伸性壓縮損傷首先在脫位部位造成了一個剪切力,引起前縱韌帶破裂,椎間盤終板破裂,後縱韌帶從椎體後緣分離,其壓縮性力量造成椎體前,中柱和後柱有分離傾向,產生椎板骨折;亦有文獻報道,椎板骨折是頸椎過伸性損傷中較易發生的改變,椎板骨折使椎體前,中柱失去支持而產生前脫位,脫位的程度取決於椎體所受外力的大小,前,後縱韌帶及椎間盤的損傷程度,椎板骨折的損壞程度,椎板骨折減緩了外力對椎體後柱韌帶結構的破壞,盡管椎體前脫位,但脫位節段的頸椎小關節和棘突未發生移位,因此,脫位處椎管的矢狀徑並未減小,也未對脊髓形成壓迫,或僅有輕微的壓迫,故不易產生脊髓損傷。

當外力作用於枕後或頸後部產生屈曲性損傷時,外力使頸部形成一個向前的揮鞭性運動,瞬間的作用力使頸後部的組織結構發生破壞,尤其是項韌帶和關節囊結構的破壞,使得頸椎穩定性部分喪失,於是發生前脫位,脫位的程度取決於外力的大小及組織結構的破壞程度,而對無脊髓損傷考慮可能同下列因素有關:

①患者的頸椎管先天性矢狀徑寬大,脫位後殘留的頸椎管矢狀徑仍可容納脊髓使其不受損傷。

②後方韌帶(後縱韌帶,棘間韌帶,關節囊韌帶)結構損傷較輕,至少是不完全性損傷,可使韌帶在一定程度上仍能起到部分限制椎體過度前脫位的作用,避免造成脊髓損傷。

③在外力作用特別劇烈的情況下,受損的椎板也會發生骨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椎體有明顯的前脫位,也不會減小椎管的矢狀徑,引起脊髓損傷。

④脫位後頸椎呈現屈曲狀改變,整個頸椎在縱向長度上有所縮短,脊髓也同樣呈迂曲樣的「手風琴樣」變化,避開了骨性結構解剖位置改變所造成的脊髓壓迫。

7、鯨魚的資料sb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鯨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體長一般為24米,質量為100噸以上。最大的藍鯨體長可達33米,質量可達190餘噸。大約相當於32頭大象(陸地上最大的動物)、300多頭牛的質量。捕鯨者曾在南極捕到一頭藍鯨,產鯨肉61.43噸,脂肪36.38噸,一個心臟的質量就有430千克,肝臟為1噸,舌頭為3.09噸,胃100千克,肺500千克,腸子的質量為1.49噸,血液總量約8~10噸。需要用47輛載重四噸的卡車或四至五節火車車箱才能運走。

-------以下為藍鯨詳細資料-----
藍鯨不但是最大的鯨類,而且比地球上曾經生活的最大的恐龍還要大,是目前人們所知道的自古至今所有動物中體型最大的,一般體長為2400-3400厘米,體重為150,000-200,000千克,也就是說,它的體重相當於25隻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個人的重量的總和。所幸的是,由於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陸生動物那樣費力地支撐自己的體重,另外龐大的身軀還有助於保持恆定的體溫。藍鯨全身體表均呈淡藍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細碎斑紋,胸部有白色的斑點,褶溝在20條以上,腹部也布滿褶皺,長達臍部,並帶有赭石色的黃斑。雌獸在生殖孔兩側有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頭相對較小而扁平,有2個噴氣孔,位於頭的頂上,吻寬,口大,嘴裡沒有牙齒,上頜寬,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須板,每側多達300-400枚,長90-110厘米,寬50-60厘米。在耳膜內每年都積存有很多蠟,根據蠟的厚度,可以判斷它的年齡。在它的上頜部還有一塊白色的胼胝,曾經是生長毛發的地方,後來,毛發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塊疣狀的贅生物,成了寄生蟲的滋生地。由於這塊胼胝在每個個體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著不同形狀的「lanjing.jpg(3020bytes)帽子」,所以可以據此區分不同的個體。背鰭特別短小,其長度不及體長的1.5,鰭肢也不算太長,約為4米左右,具4趾,其後緣沒有波浪狀的缺刻,尾巴寬闊而平扁。整個身體呈流線形,看起來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稱為「剃刀鯨」。

藍鯨的身軀是如此的巨大,以致於一條舌頭就有2000千克,頭骨有3000千克,肝臟有1000千克,心臟有500千克,血液循環量達8000千克,雄獸的睾丸也有45千克。如果把它的腸子拉直,足有200-300米,血管粗得足以裝下一個小孩,臟壁厚達60多厘米,雄獸的陰莖長達3米。它的力量也大得驚人,所發出的功率約為1500-1700馬力,堪稱是動物世界中當之無愧的大力士。

藍鯨分布於從南極到北極之間的南北兩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極附近的海洋中數量較多,但熱帶水域較為少見。在我國見於黃海、東海、南海,包括台灣南部及西南部水域。盡管體型巨大,平時行動緩慢,常常靜止不動,卻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靈活地擺動,既是前進的動力,也起著舵的作用,前進的時速高達28公里。

藍鯨棲息的海灣大多由陸地的河水中沖入了極為豐富的有機質,使水質十分肥沃,促進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來了身體閃耀著鑽藍色光芒的大群磷蝦。不可思意的是,藍鯨這種超大型的動物竟然就是以鱗蝦這種微小的動物為主要食料的。它的胃分成四個,第一胃為食道部分膨大而變成的,所以胃口極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蝦200萬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於2000千克,就會有飢餓的感覺。磷蝦是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動物,廣泛分布於南北極海區,正是由於如此豐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裡沒有支持體重的限制,所以藍鯨才能發育得這樣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時間張開大口游弋於稠密的浮游生物叢中,嘴巴上的兩排板狀的須像篩子一樣,肚子里還有很多像手風琴的風箱一樣的褶皺,能擴大又能縮小,這樣它就可以將海水和磷蝦一齊吞下,然後嘴巴一閉,使海水從須縫里排出,濾下小蝦小魚,吞而食之。藍鯨的食物還有其他蝦類、小魚、水母、硅藻,以及各種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藍鯨,體型比生活於南極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認為這與其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著密切的關系。

藍鯨雖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用肺進行呼吸,肺的重量達1000多千克,能容納1000多公升的空氣。這樣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數大大減少,大約每隔10-15分鍾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時先將肺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從鼻孔逐出體外,然後再吸進新鮮氧氣。每當它的頭部露出水面呼吸時,先將體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逐出體外,這股強有力的灼熱氣流沖出鼻孔時,噴射的高度可達10米左右,並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藍色的海面上出現了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遠遠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噴泉,同時還發出猶如火車的氣笛一般響亮的聲音,人們稱之為「噴潮」。人們可以根據藍鯨噴氣時發出的聲音、噴潮的高度和形狀,來確定它的位置。

一般鯨類在潛水之前是不會升起尾巴的,但藍鯨在潛水之前總是將尾巴露出水面,有時竟高高地躍出水面,然後迅速潛入30-40米的水中去尋覓食物。平時它也喜歡用尾鰭打水,這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和多種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戲,也可能是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許是為了擺脫皮膚上的寄生蟲的騷擾。

雖然有人曾見到50-60隻藍鯨成群活動,但一般很少結成群體,大多數是孤獨的,或僅有2-3隻在一起活動。雙棲的藍鯨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潛水、覓食和呼吸,宛如鴛鴦,形影不離,身後常常留下一條寬寬的水道。3隻在一起的藍鯨,大多為雌獸和一隻幼仔鯨緊靠在一起,雄獸尾隨其後,相距大約3米左右。

藍鯨在冬季繁殖,雌獸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為10-12個月,每胎只產1仔。剛出生的幼仔體長就達6-8米,體重約為6000千克,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獸要將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氣,以後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獸的一對乳頭長在生殖孔的兩側,哺乳的時候游在海水的上層,幼仔則緊跟在雌獸後方的下面,因為幼仔沒有能動的嘴唇,不能自己銜著乳頭吮乳汁,雌獸就憑借肌肉的收縮,將乳汁直接噴射到幼仔的嘴裡,這也是它對水中主活的一種很好的適應。藍鯨乳汁中的營養十分豐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發育得很快,8個月以後,可增加到15米,體重增長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張嘴吃各種浮游生物了。到了2歲半至3歲時,體長即可超過20米。性成熟的年齡約為8一10歲,壽命一般都在50歲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歲。

藍鯨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鯨目、長須鯨科、長須鯨屬。由於多年來世界各國在各大海洋中競相獵捕,現在體長在25米以上的藍鯨已經很少見了。另外,鱗蝦的大量捕撈,也使藍鯨的覓食活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據統計,半個世紀以前,全世界的藍鯨大約還有30萬只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隻,而現在僅剩有大約2000隻了。盡管自1932年以來,國際上就已經對每年捕殺藍鯨的數量作了限制,但是這種世界上最大動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險。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鯨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體長一般為24米,質量為100噸以上。最大的藍鯨體長可達33米,質量可達190餘噸。大約相當於32頭大象(陸地上最大的動物)、300多頭牛的質量。捕鯨者曾在南極捕到一頭藍鯨,產鯨肉61.43噸,脂肪36.38噸,一個心臟的質量就有430千克,肝臟為1噸,舌頭為3.09噸,胃100千克,肺500千克,腸子的質量為1.49噸,血液總量約8~10噸。需要用47輛載重四噸的卡車或四至五節火車車箱才能運走。

-------以下為藍鯨詳細資料-----
藍鯨不但是最大的鯨類,而且比地球上曾經生活的最大的恐龍還要大,是目前人們所知道的自古至今所有動物中體型最大的,一般體長為2400-3400厘米,體重為150,000-200,000千克,也就是說,它的體重相當於25隻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個人的重量的總和。所幸的是,由於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陸生動物那樣費力地支撐自己的體重,另外龐大的身軀還有助於保持恆定的體溫。藍鯨全身體表均呈淡藍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細碎斑紋,胸部有白色的斑點,褶溝在20條以上,腹部也布滿褶皺,長達臍部,並帶有赭石色的黃斑。雌獸在生殖孔兩側有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頭相對較小而扁平,有2個噴氣孔,位於頭的頂上,吻寬,口大,嘴裡沒有牙齒,上頜寬,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須板,每側多達300-400枚,長90-110厘米,寬50-60厘米。在耳膜內每年都積存有很多蠟,根據蠟的厚度,可以判斷它的年齡。在它的上頜部還有一塊白色的胼胝,曾經是生長毛發的地方,後來,毛發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塊疣狀的贅生物,成了寄生蟲的滋生地。由於這塊胼胝在每個個體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著不同形狀的「lanjing.jpg(3020bytes)帽子」,所以可以據此區分不同的個體。背鰭特別短小,其長度不及體長的1.5,鰭肢也不算太長,約為4米左右,具4趾,其後緣沒有波浪狀的缺刻,尾巴寬闊而平扁。整個身體呈流線形,看起來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稱為「剃刀鯨」。

藍鯨的身軀是如此的巨大,以致於一條舌頭就有2000千克,頭骨有3000千克,肝臟有1000千克,心臟有500千克,血液循環量達8000千克,雄獸的睾丸也有45千克。如果把它的腸子拉直,足有200-300米,血管粗得足以裝下一個小孩,臟壁厚達60多厘米,雄獸的陰莖長達3米。它的力量也大得驚人,所發出的功率約為1500-1700馬力,堪稱是動物世界中當之無愧的大力士。

藍鯨分布於從南極到北極之間的南北兩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極附近的海洋中數量較多,但熱帶水域較為少見。在我國見於黃海、東海、南海,包括台灣南部及西南部水域。盡管體型巨大,平時行動緩慢,常常靜止不動,卻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靈活地擺動,既是前進的動力,也起著舵的作用,前進的時速高達28公里。

藍鯨棲息的海灣大多由陸地的河水中沖入了極為豐富的有機質,使水質十分肥沃,促進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來了身體閃耀著鑽藍色光芒的大群磷蝦。不可思意的是,藍鯨這種超大型的動物竟然就是以鱗蝦這種微小的動物為主要食料的。它的胃分成四個,第一胃為食道部分膨大而變成的,所以胃口極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蝦200萬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於2000千克,就會有飢餓的感覺。磷蝦是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動物,廣泛分布於南北極海區,正是由於如此豐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裡沒有支持體重的限制,所以藍鯨才能發育得這樣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時間張開大口游弋於稠密的浮游生物叢中,嘴巴上的兩排板狀的須像篩子一樣,肚子里還有很多像手風琴的風箱一樣的褶皺,能擴大又能縮小,這樣它就可以將海水和磷蝦一齊吞下,然後嘴巴一閉,使海水從須縫里排出,濾下小蝦小魚,吞而食之。藍鯨的食物還有其他蝦類、小魚、水母、硅藻,以及各種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藍鯨,體型比生活於南極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認為這與其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著密切的關系。

藍鯨雖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用肺進行呼吸,肺的重量達1000多千克,能容納1000多公升的空氣。這樣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數大大減少,大約每隔10-15分鍾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時先將肺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從鼻孔逐出體外,然後再吸進新鮮氧氣。每當它的頭部露出水面呼吸時,先將體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逐出體外,這股強有力的灼熱氣流沖出鼻孔時,噴射的高度可達10米左右,並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藍色的海面上出現了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遠遠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噴泉,同時還發出猶如火車的氣笛一般響亮的聲音,人們稱之為「噴潮」。人們可以根據藍鯨噴氣時發出的聲音、噴潮的高度和形狀,來確定它的位置。

一般鯨類在潛水之前是不會升起尾巴的,但藍鯨在潛水之前總是將尾巴露出水面,有時竟高高地躍出水面,然後迅速潛入30-40米的水中去尋覓食物。平時它也喜歡用尾鰭打水,這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和多種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戲,也可能是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許是為了擺脫皮膚上的寄生蟲的騷擾。

雖然有人曾見到50-60隻藍鯨成群活動,但一般很少結成群體,大多數是孤獨的,或僅有2-3隻在一起活動。雙棲的藍鯨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潛水、覓食和呼吸,宛如鴛鴦,形影不離,身後常常留下一條寬寬的水道。3隻在一起的藍鯨,大多為雌獸和一隻幼仔鯨緊靠在一起,雄獸尾隨其後,相距大約3米左右。

藍鯨在冬季繁殖,雌獸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為10-12個月,每胎只產1仔。剛出生的幼仔體長就達6-8米,體重約為6000千克,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獸要將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氣,以後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獸的一對乳頭長在生殖孔的兩側,哺乳的時候游在海水的上層,幼仔則緊跟在雌獸後方的下面,因為幼仔沒有能動的嘴唇,不能自己銜著乳頭吮乳汁,雌獸就憑借肌肉的收縮,將乳汁直接噴射到幼仔的嘴裡,這也是它對水中主活的一種很好的適應。藍鯨乳汁中的營養十分豐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發育得很快,8個月以後,可增加到15米,體重增長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張嘴吃各種浮游生物了。到了2歲半至3歲時,體長即可超過20米。性成熟的年齡約為8一10歲,壽命一般都在50歲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歲。

藍鯨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鯨目、長須鯨科、長須鯨屬。由於多年來世界各國在各大海洋中競相獵捕,現在體長在25米以上的藍鯨已經很少見了。另外,鱗蝦的大量捕撈,也使藍鯨的覓食活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據統計,半個世紀以前,全世界的藍鯨大約還有30萬只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隻,而現在僅剩有大約2000隻了。盡管自1932年以來,國際上就已經對每年捕殺藍鯨的數量作了限制,但是這種世界上最大動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險。

8、學手風琴會得領頸椎病嗎?

只要你注意身體姿勢的正確性,特別是不要歪頭,不要挺頭收下巴,不要睡高枕頭等等,只要注意了不會患頸椎病的。

9、有關於恐龍化石的資料

蜥腳類恐龍"游"出板倉

"恐龍之鄉"又有新發現。記者11月28日從自貢恐龍博物館獲悉,11月中旬在自貢板倉工業園區工地發現的恐龍化石被證實屬於晚侏羅紀上沙溪廟組恐龍化石,距今1億4千多萬年。

當時,工人們正在工地上對排水溝安裝工程實施爆破,一名工人發現"一塊岩石結構與平時的不一樣",周圍的工人立即圍過來,"表面有痕跡","有點像恐龍骨頭",大家議論紛紛,施工方立即停止施工並與市文物部門取得聯系。

自貢恐龍博物館於11月19日起,先後三次組織專家到工地開展小規模搶救性發掘,"特別是在第三次工作中,有了比較重要的發現。"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舒純康介紹,在岩石中發現一塊肱骨以及一些零星的肋骨化石,據初步勘測可能為蜥腳類恐龍化石,是比較常見的化石種類。11月27日,最終證實這些化石系晚侏羅紀上沙溪廟組恐龍化石。

目前,這些化石已被運回恐龍博物館進行進一步研究,挖掘現場也已進行了清理和保護。

10、怎樣重視脖頸健康?

科學、持之以恆的練習適合自己的頸椎操,不僅能有效改善頭頸部的血液循環、活化腦部細胞、增強頸肌力量、增大頸部活動度,還可以活動頸椎各個關節,恢復或改善頸椎生理曲線和力學平衡等。

1、過程中要專注

頸椎為人體非常薄弱的部分,頸部鍛煉必須專心,不能分心分神,以免由於運動不當造成新的損傷。

2、全身適當放鬆

運動時頸部肌肉一定要放鬆,盡量不用力,使肌肉各關節.得到舒展,促進氣血流通,加快康復。

3、動作切記緩慢

由於頸椎病人的頸部肌肉活性度很低,如果轉動過急,力度過大,容易拉傷肌肉或韌帶。另外,某些患者出現了骨質病變,過快地轉動頸部,可能會導致骨刺突然對血管或神經的壓迫加劇而導致暈倒。因此,做頸椎操時一定得緩慢,一旦出現疼痛難耐或有眩暈的感覺時,應該馬上停止。

4、保證鍛煉強度

有的患者成天搖頭晃腦,但就是不見有什麼實質的效果,這是因為鍛煉的強度過低所致。在做操時,一定要到頸部微微發熱的時候才停止,這樣才能起到實質的鍛煉作用。

5、動作要做到位

無論哪一種頸椎操都有一套規范的動作,因為每一個動作都要到達運動的終止位置時,才能使頸部得到最充分的鍛煉。

6、長期堅持最重要

久疏鍛煉的人,稍微運動就會導致肌肉酸痛。做頸椎操也是一樣,第一次強度適中的鍛煉,可能會加劇頸部的局部疼痛或不適。但堅持每天進行,長期下來,就能真正地遠離疼痛了。



(10)手風琴頸椎擴展資料

頸部方案

1、「米字型」頸部彎曲動作。

脖子向四面做環繞動作,輕易造成頸椎扭傷,楊宏建教練建議做「米字形」頸部彎曲動作。

先做「十字形」彎曲,即頭部依次向前彎—復位—向左彎—復位—向後彎—復位—向右彎—復位;然後依次做「左前彎—復位—左後彎—復位—右後彎—復位—右前彎—復位」。

2、加強頸部力量。低頭伸拉頸部肌肉,持續30秒,假如已經有頸椎病了,往後仰頭會不舒適,楊宏建教練說,除了提高頸部肌肉的柔韌性外,頸部肌肉的力量也要加強。

與手風琴頸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