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陰谷頸椎

陰谷頸椎

發布時間:2021-04-25 23:29:32

1、左側手腳麻木按摩哪些穴位?

你的左手左腳麻木,和頸椎病有關系(和你的工作性質有關,辦公室族,久坐運動少,經常的一個姿勢不動,造成的頸椎病,而頸椎病會影響到大腦的供氧和大腦供血不足,會有頭痛、頭暈目眩、頭脹痛、和頭皮麻木的症狀,這都與頸椎病有直接的關系。

這是最常見最多見的能造成手部麻木的就是頸椎病引起的,其它導致手部麻木的還有心腦血管疾病,肩周炎

你腳部麻木,和你的久坐,神經末梢循環不好,還有如果你有腰椎病和坐骨神經痛,加上你的工作性質關系,會壓迫局部使血脈不通,造成經絡不通,不通則有發麻或麻痛感,睡前用熱水泡泡腳(水溫35—40度左右)

在休息仰卧時腳部抬高些,讓血液向身體上部迴流,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對你的腳麻非常好。

左側手部麻木按摩:內關穴、神門穴、少澤穴、合谷穴、孔最穴、曲池穴、列缺穴、太淵穴、尺澤穴、陽池穴、少沖穴、天泉穴、天府穴、俠白穴、青靈穴、曲澤穴、少海穴、郄門穴、間使穴、經渠穴、大陵穴、靈道穴、通里穴、陰郄穴、魚際穴、少商穴、勞宮穴、少府穴、中沖穴。

左側腳部麻木按摩:湧泉穴、太沖穴、太白穴、昆侖穴、下痢穴、丘墟穴、里內庭、第二厲兌、第三厲兌、太溪穴、大敦穴
申脈穴、行間穴等、配穴:腿部的足三里穴、膝眼穴、血海穴、百里穴、梁丘穴、承山穴、陽陵泉、復溜穴、解溪穴、陰陵泉、陰谷穴、委中穴、三陰交、

這是具體的穴點陣圖: http://www.mifang.org/am/pic/

這是頸部的保健操:

1. 鍛煉頭頸部 ,前屈後仰,左右轉動,慢慢轉動不可用力過猛,次數多少因人而宜。做完後非常的舒服
一定要注意:在做頸椎部的運動時,速度千萬不能過快、過猛,一定要緩慢的進行

2. 用多指(食、中、無名、小指)按揉頸部二十至三十次。

3. 捏拿肩筋二十至三十次。

4. 平時要注意少低頭,工作一兩個小時至少休息一次,休息時頭向後仰,或平卧,讓頸椎得到休息。頸椎病患者要注意不要來回突然的猛然的轉頭,更不能旋轉頸椎,使勁斜搬按摩頸部

5. 多坐聳肩、和擴胸動作:對頸部肌肉勞損、頸椎病造成的肩膀、後背、胳膊、和手部麻痛有非常好的效果

6. 可以在家,做旱地游泳的動作(假的游泳),做各種游泳的姿勢:(自由泳、仰泳、蛙泳、蝶泳)

7. 做用下巴向前的畫圈動作(就像,鵝探頸的姿勢)方向是:先從下向上的畫圈

8. 雙手十指互相交叉,放到腦後,雙手向前方使勁,頭部頸部向後用力,可以使頸部、肩背部減少僵硬、麻痛、酸痛的症狀

9. 休息時,經常的用熱水袋,敷在脖子下面,熱敷對緩解頸椎病的效果很好

10. 頸部肌肉勞損和頸椎病還與睡眠的不良姿勢有關:(總睡過高、過硬的枕頭),因其持續時間長,會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失調,加速頸椎退變。

頸椎病要注意睡覺時的枕頭: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11. 多揉、多按摩頸部和肩部肌肉,按摩大椎穴、肩井穴、風池穴、百會穴、腦戶穴、中府穴、雲門穴等
多按摩肩胛骨內圓(肩胛骨的骨縫處),天宗穴、肩貞穴、肩後穴、肩外俞穴

12. 在平時的坐姿上,盡量的常做到挺胸收腹,坐姿挺拔,(這個姿勢一般人,很難持續下去,可以坐直一會兒、歇一會,然後再做)

做頸椎部體操的方法 :
1. 基本姿勢:每次做各項訓練動作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全身放鬆。

2. 前俯後仰:雙手叉腰,先抬頭後仰,同時吸氣,雙眼望天,停留片刻;然後緩慢向前胸部位低頭,同時呼氣,雙眼看地。做此動作時,要閉口,使下頜盡量緊貼前胸,停留片刻後,再上下反復做4次。

3. 左右旋轉:雙手叉腰,先將頭部緩慢轉向左側,同時吸氣於胸,讓右側頸部伸直後,停留片刻,再緩慢轉向右側,同時呼氣,讓左邊頸部伸直後,停留片刻。這樣反復交替做4次。

4. 提肩縮頸:做操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自然下垂。動作時雙肩慢慢提起,頸部盡量往下縮,停留片刻後,雙肩慢慢放鬆地放下,頭頸自然伸出,還原自然,然後再將雙肩用力往下沉,頭頸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後,雙肩放鬆,並自然呼氣。

5. 左右擺動:做操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叉腰。動作時頭部緩緩向左側傾斜,使左耳貼於左肩,停留片刻後,頭部返回中位;然後再向右肩傾斜,同樣右耳要貼近右肩,停留片刻後,再回到中位。這樣左右擺動反復做4次

這是治療頸椎病的保健操具體的做法(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co00XNjE1MjUyNA==.html

http://v.ku6.com/show/OxRA3X4Bm3Mxc5dA.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2BwSdXgdWgo/

以上這些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根據你的具體情況選擇交替鍛煉,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恆

2、人體穴位表

頭頸部位要害穴
1、百會穴 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胸腹部要害穴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眼部穴位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⑵?脫?佟?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穴點陣圖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上、下肢要害穴位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實際致死案列並未有搜集。其實這些穴位都是按摩師平時按摩經常按摩到的,且輔助治療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師按摩這些穴位完全正常沒有恐慌的必要。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人體的兩個長壽穴: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長壽穴」:一個是「湧泉穴」,另一個是「足三里穴」。 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盤壯骨之功效。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發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臟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里則能擔此重任。每晚以指關節按壓足三里,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
編輯本段致暈11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編輯本段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一點五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四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編輯本段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穴道位於「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後來又陸續發現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遠超過1000個。 大致穴位列表: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體穴位與暗殺相關: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3、感覺身體里有邪火,心,胃,肚子裡面好像都被一把火點燃,特別難受,我需要怎麼治療一下啊

正常的火是人體所必需的,它可以溫煦氣血是氣血正常運行的保證,不會因天氣寒冷而使氣血運行凝泣澀滯導致各種疾病。確保臟腑功能得以正常的運行和發揮。但火多餘不散就成為邪火,進而危及身體,引發各種疾病,如長期火多耗陰,會導致陰血粘稠,引發氣血流動障礙,導致各種疾病如陰虛火旺、消谷善飢、冠心病,筋縮抽筋、抽風、面部腫脹、癱瘓、心梗、腦梗等引發氣血不足的痴呆、糖尿病,尿毒症、頭暈、惡心、食慾減退等消瘦病,鬱火嚴重的還可以引起頸椎、關節疼痛不明原因的低燒等等。由此可見身體中的邪火的確不可忽視。
邪火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天氣的,如太陽寒水遇上少陽相火少陰君火、厥陰風木等季節容易形成身體閉郁之火,相火遇君火、厥陰等因為都是生發之氣較盛容易形成身體火旺成為邪火;情緒的,各種不順心的事,打擊,容易形成心火積盛,肝火旺或肝氣郁積化火;不良的生活習慣的,如熬夜,抽煙等容易引起陰血不足陰虛火旺;尤其現在人們生活節奏變快,競爭激烈,生活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加上各種矛盾層出不窮,處理不好都會給身心造成不良的情緒問題,以及豐富的娛樂導致的無節制的熬夜習慣都會造成身體火氣增多甚至郁積難舒,郁久化火等等,另外臟腑自我修理也會出現淤滯邪火,這些都容易形成身體中的邪火而危害身體。
如何去除身體中的積火,邪火呢?
消除郁積、疏通經絡是比較快捷的解決辦法。
判斷哪個臟腑有火的表現:
心火 ----表現嘴苦,舌尖發紅,一般脾胃也不好,有乏力、拉肚子表現
肝火 ----表現嘴有苦味 眼睛干澀 視力模糊飛蚊症 血壓上升 兩肋漲痛、腿抽筋等 。
脾火 ----表現嘴甜而粘,舌苔很厚,中有黃苔,大便先干後軟,人乏力 。
肺火 ----表現臉有癤子,咳嗽,嘴有辣味。
腎陰虛火旺 ----耳鳴,盜汗,人酸軟,頭鳴,舌後跟有舌苔,嘴干,大便干,手腳糙熱。
胃火 ----表現口臭,也可引起大便乾燥(宿便氣味反倒胃引起口腔異味)。
在這些火中主要的是:心火和肝火。其它往往是從生傳遞之火,調理中以清心火、肝火為主。火的危害就是傷陽,所以調理中應結合搓背捏脊通暢陽氣,然後再疏通各個有火的臟腑經絡的郁積點。按或揉都可以。以疼為師進行調理即可。另外臟腑邪火的判斷還可根據子午流注加以判斷,准確度就比較高,並可進行相應的調理。
主要的的幾個點位:
心繫的以極泉 少海,心俞 天宗 肩貞 臑俞為主;肝系的以太沖、大腿內側肝經俠溪為主;脾系的以太白、大都陰陵泉內庭為主。腎系的以湧泉陰谷 足通谷委中為主,陰谷處可能堆積厲害。肺系的以中府雲門尺澤曲澤 合谷為主。心包以膻中天池為主三焦以清冷淵、消樂穴為主。 再是心腎水火不濟,心火上炎的臉紅,眼紅干澀的往往在腋窩後側到腎俞的一段距離內有鬱火堆積的反應,表現肉厚按捏很痛。

4、針灸陰谷穴會引起腿酸么?

針灸陰谷不會引起腿病,那可能是針刺過強,或是出針太快,是醫師為了加快病癒速度保留針感;這是沒有問題的,他自然會好的。

5、穴位介紹

穴位學名腧穴。醫學上指人體上可以針灸的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密集或較粗的神經纖維經過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48個經外奇穴,共409個穴位。   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採用按摩手法點、按、揉等不至於傷害人體,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鄭重說明這36個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無任何不良影響。所謂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險物品造成為必要條件.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   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眼部穴位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⑵?脫?佟?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穴點陣圖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實際致死案列並未有搜集。其實這些穴位都是按摩師平時按摩經常按摩到的,且輔助治療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師按摩這些穴位完全正常沒有恐慌的必要。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人體的兩個長壽穴: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長壽穴」:一個是「湧泉穴」,另一個是「足三里穴」。   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盤壯骨之功效。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發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臟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里則能擔此重任。每晚以指關節按壓足三里,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

[編輯本段]致暈11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編輯本段]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一點五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四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編輯本段]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穴道位於「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後來又陸續發現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遠超過1000個。   大致穴位列表: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體穴位與暗殺相關: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6、人體內有幾多個穴位

穴道位於「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後來又陸續發現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遠超過1000個。

我在這里大致列出人體各部位的穴道名稱,以便讓你有所了解。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穴點陣圖

7、做頸椎牽引是器材哪兒有賣的呢?

頸椎病做牽引是治標不治本的,我建議你採用中醫療法。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頸椎關節病,由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和增生,頸神經或脊受壓迫刺激所致。疼痛部位多在一側頸肩部,早期肌肉無變,晚期肌肉有輕度萎縮。用針灸的方法:取穴 ,陰谷。在腿部,位於窩內側,與委中平,當半腱肌肌與半膜肌肌腱之間,屈膝可見。應用針刺法。側卧,屈膝呈100-110度角姿勢,針入0.8-1.2寸,得氣後捻針,同時念患者緩慢作大幅度左右旋轉頸部運動,起針後提拿按摩頸側肌筋筋。立即止痛,頸關節無磨擦響聲,總有效率百分之97。

8、人的身上有多少個重要穴位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9、求關於家兔經絡穴位方面的書籍或材料,最好有圖!

家 兔 穴 位 圖 譜

經 穴  位 序號 位               置 備  注

經 尺澤 1 前肢肘關節內側,肱二頭肌肌腱橈側緣凹陷處。 見圖3

 孔最 2 前肢掌側,腕關節至肘關節橈側連線中點後1cm處。 見圖3

 列缺 3 前肢,橈骨掌側端突起後凹陷處。 見圖3

 少商 4 前肢,第1指橈側,爪根角旁開0.1cm處。 前肢指端為前,近心端為後。見圖3

經 商陽 5 前肢第2指橈側,爪根角旁開0.1cm處。 見圖2

 合谷 6 前肢背側,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見圖2

 手三里 7 前肢背側,腕關節至肘關節橈側連線後1/6處。 見圖2

 曲池 8 前肢背側,肱骨外上髁內側凹陷處。 見圖2

 肩髃 9 前肢,上臂肱骨肩端前凹陷處。 見圖1

 迎香 10 鼻孔外側上端旁開0.1cm處。 見圖2

經 曲澤 11 前肢肘關節內側,肱二頭肌肌腱尺側緣凹陷處。 見圖3

 內關 12 前肢掌側,腕關節根部至肘關節正中連線前1/6處。 見圖3

 大陵 13 前肢掌側,腕關節根部正中凹陷處。 見圖3

 中沖 14 前肢,第3指指端正中,距爪根0.1cm處。 見圖3

經 關沖 15 前肢第4指尺側,爪根角旁開0.1cm處。 見圖2

 外關 16 前肢背側,腕關節根部至肘關節正中連線前1/6處。 見圖2

 臑會 17 前肢,上臂肱骨肩端後凹陷下約3cm處。 見圖1

 肩髎 18 前肢,上臂肱骨肩端後凹陷處。 見圖1

 翳風 19 頭側部,下頜角後方凹陷處。 見圖2

 耳門 20 頭側部,耳前上方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凹陷處。 見圖2

 絲竹空 21 頭側部,眼外上方眶骨凹陷處。 見圖2

經 極泉 22 腋窩正中腋動脈內側凹陷處。 見圖3

 少海 23 前肢肘關節內側,肱骨內上髁內側凹陷處。 見圖3

 神門 24 前肢腕部掌側,尺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處。 見圖3

 少沖 25 前肢小指橈側,爪根角旁開0.1cm處。 見圖3

經 少澤 26 前肢小指尺側,爪根角旁開0.1cm處。 見圖1

 後溪 27 前肢,第5掌指關節後尺側凹陷處。 見圖1

 腕骨 28 前肢,第5掌骨與腕關節尺側凹陷處。 見圖1

 支正  29 前肢背側,腕關節根部至肘關節尺側連線中點前1cm處。 見圖1

 肩貞  30 前肢上臂肩關節後直下約3cm凹陷處。 見圖2

 聽宮 31 頭側部,耳前中部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凹陷處。 見圖2

經 三陰交 32 後肢內側,內踝高點上約3cm處。 後肢趾端為下,近心端為上。見圖3

 陰陵泉 33 後肢,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見圖3

 血海 34 後肢,髕底與髕骨內側連線上方約2cm處。 見圖3

 大橫 35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分13等份),恥骨聯合上5等份旁開約4cm處。 見圖3

 食竇 36 胸部,第5肋間隙正中線旁開約3cm處。 見圖3

 周榮 37 胸部,第2肋間隙正中線旁開約2cm處。 見圖3

 大包  38 腋下腋中線上,第6肋間隙處。 見圖3

經 承泣 39 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 見圖1

 四白 40 瞳孔直下顴骨凹陷處。 見圖1

 下關 41 頭側部,耳前顴弓下凹陷處。 見圖1

 不容 42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分13等份)胸劍聯合下2等份旁開約2cm處。 見圖3

 關門 43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分13等份)胸劍聯合下5等份旁開約2cm處。 見圖3

 天樞 44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分13等份)恥骨聯合上5等份旁開約2cm處。 見圖3

  水道 45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分13等份)恥骨聯合上3等份旁開約2cm處。 見圖3

 髀關 46 後肢外側,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平恥骨聯合處。 見圖3

 梁丘 47 後肢,髕底與髕骨外側連線上約2cm處。 見圖1

 犢鼻 48 後肢髕骨下方,髕韌帶外側凹陷處。 見圖1

 足三里 49 後肢背外側,脛骨粗隆下部外約0.3cm處。 見圖1

 解溪 50 足背,踝關節中部凹陷處。 見圖1

 厲兌 51 足第 1 趾外側,爪根角旁開0.1cm處。 足部共 4 趾,無大拇趾。見圖1

經 太沖 52 足第1跖骨內側,跖骨頭後方凹陷處。 足部共 4 趾。見圖1

 中都 53 後肢內側,內踝尖與脛骨內側髁連線中點處。 見圖3

 曲泉 54 後肢股骨內側髁後緣凹陷處。 見圖3

 章門 55 腹部第11肋游離端。 見圖1

 期門 56 胸側部,第6肋間隙距前正中線旁開約3㎝處。 見圖3

經 上關 57 頭側部,耳前顴弓上緣凹陷處。 見圖1

 風池 58 頸部,枕骨下方凹陷,距後正中線約1cm處。 見圖2

 肩井 59 肩部,當肩峰端與後正中線連線中點處。 見圖2

 環跳 60 臀外下部,股骨大轉子與薦椎尾椎結合部連線外1/3與中1/3交點處。 見圖1

 陽陵泉 61 後肢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見圖1

 陽輔 62 後肢外側,外踝尖與腓骨小頭連線下1/4處。 見圖1

 丘墟 63 足部,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處。 見圖1

 足竅陰 64 足第3趾外側,爪根角旁開0.1cm處。 見圖1

經 湧泉 65 足掌側,第1、2跖骨間跖趾關節與足跟連線前1/3與中1/3交界處。 見圖1

 太溪 66 足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見圖3

 復溜 67 後肢內側,內踝尖上約2cm跟腱前緣處。 見圖3

 陰谷 68 後肢內側,膝關節與半膜肌之間凹陷處。 見圖3

 氣穴 69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分13等份)恥骨聯合上3等份旁開約0.5cm處。 見圖3

 肓俞 70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分13等份)恥骨聯合上5等份旁開約0.5cm處。 見圖3

 石關 71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分13等份)胸劍聯合下5等份旁開約0.5cm處。 見圖3

 幽門 72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分13等份)胸劍聯合下2等份旁開約0.5cm處。 見圖3

 俞府 73 胸部,胸骨上窩下1㎝旁開約1㎝處。 見圖3

經 睛明 74 目內眥上0.1cm處。 見圖1

 肺俞 75 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約1.5cm處。 見圖1

 心俞 76 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約1.5cm處。 見圖1

 膈俞 77 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約1.5cm處。 見圖1

 肝俞 78 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約1.5cm處。 見圖1

 膽俞 79 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約1.5cm處。 見圖1

 脾俞 80 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約1.5cm處。 見圖1

 胃俞 81 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約1.5cm處。 見圖1

 腎俞 82 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約1.5cm處。 見圖1

 膀胱俞 83 背部,第2薦椎棘突下旁開約1.5cm處。 見圖1

 次髎 84 薦椎部,第2薦椎棘突下旁開約0.5cm處。 見圖1

 委中 85 後肢,腘窩正中凹陷處。 見圖3

 昆侖 86 後肢,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見圖1

 至陰 87 足第4趾外側,爪根角旁開0.1cm處。 見圖1

督    

脈 長強 88 兔尾根部與肛門之間凹陷處。 見圖1

 腰俞 89 薦椎部,當薦椎與尾椎結合部凹陷處。 見圖1

 腰陽關 90 腰部,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 見圖1

 命門 91 腰部,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 見圖1

 筋縮 92 背部,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 見圖1

 至陽 93 背部,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 見圖1

 身柱 94 背部,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 見圖1

 陶道 95 背部,後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下。 見圖1

 大椎 96 背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 見圖1

 風府 97 頸部,後正中線枕骨下凹陷處。 見圖1

 百會 98 頭頂部,兩耳根連線中點處。 見圖1

 素髎 99 面部,鼻尖正中央。 見圖1

任    

脈 曲骨 100 下腹部,恥骨聯合上緣正中凹陷處。 見圖3

 中極 101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共13等份),恥骨聯合上1等份處。 見圖3

 關元 102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共13等份),恥骨聯合上2等份處。 見圖3

 氣海 103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共13等份),恥骨聯合上3.5等份處。 見圖3

 神闕 104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共13等份),恥骨聯合上5等份處。 見圖3

 中脘 105 腹部,恥骨聯合與胸劍聯合中點連線(共13等份),胸劍聯合下4等份處。 見圖3

 膻中 106 胸部,胸劍聯合處與胸骨上窩中點連線上,平第4肋間隙。 見圖3

 天突 107 胸部,胸骨上窩凹陷處。 見圖3

 承漿 108 面部,唇正中下方0.1cm處。 見圖3 

內容太多,留下的郵箱或QQ ,我發給你

與陰谷頸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