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頸椎病發作,是否能用牽引
頸部牽引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可能出危險的.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六)葯物治療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葯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狀緩解,常用葯物有解痙鎮痛葯、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葯等。中葯也常應用。
(七)心理治療
(八)日常生活活動指導
1. 枕頭與睡眠: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2. 避免做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洗臉、刷牙、飲水、寫字時,要避免頸部過伸過屈活動。
3. 某些日常活動應該停止:在患病期間,應停止做某些過度活動頸椎的活動,如擦高處的玻璃。
2、頸椎病,做牽引,是長期的嗎?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六)葯物治療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葯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狀緩解,常用葯物有解痙鎮痛葯、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葯等。中葯也常應用。
(七)心理治療
(八)日常生活活動指導
1. 枕頭與睡眠: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2. 避免做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洗臉、刷牙、飲水、寫字時,要避免頸部過伸過屈活動。
3. 某些日常活動應該停止:在患病期間,應停止做某些過度活動頸椎的活動,如擦高處的玻璃。
http://www.kf365.com/html/11/578.html
3、頸椎病怎樣 牽引。
供你參考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4、頸椎病做牽引,一天之內可以做幾次,一次多長時間?
頸椎病不可以做「垂直懸吊方式的牽引」。頭疼頭暈脖子疼是因為你的頸椎2錯位造成症狀。治療很簡單,頸椎痛怎麼治療? 我告訴你方法:用大拇指按壓住頸椎的疼痛點,頸椎右側疼痛就往左肩方向推壓,反之就往右肩方向推壓,一直推壓到頸椎不疼了,這時應保持推壓的力量穩固10到20妙鍾,直到疼痛腫脹感立即消失為止。推壓的力量是由輕到重逐漸加力最大到5㎏的力量,絕不可用蠻力猛力推壓,逐漸加力一直推壓到頸椎不疼了,頭不眩暈了,眼睛能看清東西了,你的頸椎病就是治好了。方法簡單實用安全可靠。嚴重骨質疏鬆和外傷引起的頸椎病不適合這個方法。做完復位之後要立刻做檢驗:頸椎能夠自由轉動沒有響聲了也不痛了,頭不疼了,頭不暈了,就是復位成功了。如果轉動困難就是沒有復位到位,應該繼續推壓復位,直到頸椎能夠自由轉動為止。 頸椎病因是因不正確的姿式造成內外力的不平橫,長時間的不平橫造成頸肌痙攣,而將頸椎骨拉的錯位。位移的頸椎骨擠壓了頸動脈血管,造成腦供血不足,就出現頭昏;耳鳴;突發性耳聾;眩暈;視力看不清楚;摔倒等症狀。這就叫椎動脈性頸椎病。壓迫了神經就出現了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這叫神經根型頸椎病·····我告訴你方法了,你細細地體會要令,你照著做一定可以治好頸椎病。學會了這個方法就是學會了治好頸椎病的本領。但是關鍵在你自己能否克服日常工作及生活中不正確的姿勢和習慣,而這是造成頸椎病復發的根本原因。例如挺頭收下巴,長時間低頭做事,高枕歪躺等等,這是最關鍵的問題,否則,就是治好了用不了多長時間頸椎病又必然會復發的。所以平里日多注意保持正確姿式。關與頸椎幾你分不清沒關系,一個原則:那裡疼你就推壓那裡,推到不麻,不疼,不暈為止。頸椎生理曲度變直不用這個復位方法。
5、頸椎病的牽引治療怎麼做
1 頸椎牽引治療頸椎病的機理 頸椎病的病因病理較為復雜,與椎體、椎間盤、周圍軟組織的退變和慢性勞損等密切相關。其發生主要是由於頸肌的勞損導致肌張力下降,伸屈肌之間動力平衡失調;椎間盤的退變導致椎間盤膨出,椎間隙變窄,並引起椎體及韌帶的退變,出現椎體及小關節增生,椎間孔相應變小;膨出的椎間盤纖維環、增生的椎體和增生肥厚的韌帶使椎管、椎間孔、橫突孔出現相對狹窄,刺激或壓迫頸椎周圍的神經、血管組織或脊髓,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 〔1、2〕 。這些病理變化最易在活動度和受應力較大的下頸椎發生,導致頸椎的生物力學變化、局部壓迫刺激和無菌性炎症反應。因此,頸椎牽引通過調節和恢復頸椎生物力學的平衡,拉大狹窄的椎間隙和椎間孔,降低椎間盤內壓,使纖維組織復位,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解;限制頸椎活動,有利於神經肌肉組織水腫和炎症的吸收,解除頸部肌肉痙攣,減少對椎間盤的壓迫力,松解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粘連,使扭曲的椎動脈伸張,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1、3〕 。 2 頸椎牽引的牽引體位及牽引角度 2.1 牽引體位 頸椎牽引臨床多用枕頜布帶牽引,體位有坐位和卧位,均包括重錘滑輪牽引及牽引機牽引兩種方式。對於兩種體位,大多根據各自的臨床條件、傳統習慣選擇,認為療效並無太大的差異。但霍紅等 〔4〕 通過臨床對比觀察認為,卧式牽引無痛苦又少疲勞感,可適當增加牽引重量和延長牽引時間,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2.2 牽引角度 牽引角度是目前研究較多的問題。很多學者經過力學試驗和臨床觀察總結認為,根據不同類型頸椎病及主要病變位置,採用相應角度牽引,其療效較固定角度牽引佳;頸椎牽引的角度與牽引最大應力作用有關。牽引角度多數報道為頸前屈20°左右到0°(垂直位),也有報道認為後伸位牽引較前屈合適 〔5〕 。主張頸前屈位牽引的學者認為,前屈位牽引更易使力點直接落在頸椎後側 〔6〕 ,力直接落在頸椎的中後柱或鉤椎關節上,可使椎管和椎間孔相對增大,從而使脊椎和神經根所處的有效間隙增大 〔7〕 。李晶等 〔3〕 通過光彈性實驗認為,牽引角度小時,最大應力位置靠近頸椎上段,而隨著牽引角度的增大,最大應力位置逐漸下移。因此,建議牽引時可按病變在頸椎上段以小角度牽引,病變在下段用較大角度牽引的原則,結合病情適當調整牽引角度。高楚榮等 〔8〕 通過X線觀察認為,牽引前傾角度小於10°或垂直位,頸椎後緣不能充分伸展,大於20°則牽引力減小,只有15~20°前傾位牽引才符合力學要求,效果最佳。張希利等 〔9〕 統計分析認為,牽引角度應結合臨床表現,對照頸椎X線片所見選擇,直線型的多採用直立或前傾角度,反弓型的牽引角度為直立或後仰,而神經根型多採用頸前屈20~30°角,頸型採用頸前屈20°以下,脊髓型採用頸後仰10~15°角,椎動脈型採用5°以下。邵建萍 〔7〕 對神經根型、椎動脈型採用頸前屈30°牽引,認為可以使椎間隙距離拉大,頸椎弧度變直,使扭曲的椎動脈變直,鉤椎關節的骨贅遠離椎動脈;脊髓型採用中立位牽引,順應原頸椎的生理弧度,比屈曲牽引療效突出,混合型以偏重於某一型而採用相應的牽引角度。姜瑛等 〔10〕 根據X線改變及症狀,採用病變位於C 4~5 牽引角度為0°;位於C 5~6 前屈5~10°;位於C 6~7 前屈15°;位於C 7 T 1 前屈20~30°;位於上頸椎時多為後伸5~20°。與李晶等 〔3〕 的結果相似。周章武等 〔5〕 主張仰卧後伸牽引。認為牽引時將在牽引狀態下的各個頸椎骨最大限度地維持或近乎維持其生理狀態,是最為理想的牽引方式;仰卧後伸牽引的牽引力是通過頸椎及其周圍組織的均勻布散,較集中地作用於中段頸椎,中段頸椎恰好是頸椎病的好發部位,因此,這種牽引能直達病所。另外,頸椎後伸時脊髓、神經根處於鬆弛狀態,有利於無菌性炎症減輕;後縱韌帶緊張,椎間隙的前方開大,髓核有向前滑移之勢,不易引起後方的纖維環損傷;頸後方的肌肉及韌帶處於鬆弛狀態,牽引力作用於頸椎骨本身,不致於加重對頸部肌肉及韌帶(後方的)的副損傷;頸後伸,橫突之間的距離縮短,牽拉力不會作用到椎動脈,不會影響到其血液供應。對於牽引角度,認為在治療初期宜選用較小的後伸度數,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增加牽引時的後伸角度,直到15°為止。後伸15°牽引力正好沿中上段頸椎的軸線,對維持頸椎的弧度及調節頸椎的內外平衡最為合適。 3 頸椎牽引的牽引量及牽引時間 3.1 牽引量 頸椎牽引的牽引量多採用傳統定量牽引,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史、分型等選擇適合的重量。李恭等 〔11〕 認為調整牽引量到患者感到舒適的程度。隋孝忠等 〔12〕 認為,牽引量調到病人牽引過程中患肢麻木消失,並出現灼熱感,脈搏加快,掌心出汗等表現為最有效。通常坐式牽引牽引量為3~12kg 〔8、11〕 或體重的15%~20% 〔10〕 ,卧位牽引則牽引量多為5~20kg 〔4〕 。另外,有人主張超體重牽引 〔13〕 ,重量可達60kg。但成鵬等 〔14〕 經過對比觀察認為,在5~10kg范圍內,牽引重量對頸椎病療效的影響不顯著。何慧等 〔15〕 認為,頸椎牽引的重量對療效無顯著影響。姜瑛等 〔10〕 認為,牽引力小於體重的10%或大於體重的20%,椎間隙無明顯改變。因此,牽引量應根據具體情況調節。 3.2 牽引時間 牽引時間一般為每次牽引15~30分鍾,每日牽引1或2次,以7~20次為1療程。孟慶明 〔16〕 經統計學處理認為,牽引60分鍾與牽引30分鍾椎間隙拉開程度無差別,沒有必要延長1次的牽引時間。王斌等 〔6〕 認為,臨床牽引不一定要牽引到症狀、體征完全消失。李恭等 〔11〕 則認為,治療次數多則效果明顯而且鞏固。在牽引方式上主要為持續牽引和間歇牽引 〔12、17〕 。持續牽引多是小重量牽引時採用,王斌等 〔6〕 認為,稍長時間的小重量維持牽引能有效地消除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調整頸部的內在平衡,緩解臨床症狀。間歇牽引多在大重量牽引時採用,能有效拉開椎間隙。姜瑛等 〔10〕 還認為,持續牽引配合間歇牽引效果好,可克服持續牽引造成的一些副作用。 總之,頸椎牽引治療頸椎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史、分型、牽引後的反應等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牽引角度、牽引重量、牽引方式、牽引時間,才能充分發揮其治療作用。頸椎病的發生與頸椎的退變和慢性勞損等有關,為了預防其發病,減輕病人痛苦,方便平時治療,我們認為可依據生物力學原理,設計製作一類簡便有效的家庭用牽引裝置,使廣大頸椎病患者治療家庭化。
6、怎樣做頸椎牽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